為何說清軍入關是中華民族的幸運?是這樣的嗎?

菩薩我想對你說


這個問題很刁鑽,也很容易捱罵,我只做粗淺分析,希望大家理性看待問題,不管你是哪個民族,請認真看完再決定是否罵我。我先說一句,中華民族是五十六個民族的結合體,沒有清軍入關,現在的中華民族就不是這個樣子的。



對於清軍來說,不入關就是死,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的特性就是偶然崛起,頂峰就是強盛幾十年,然後不是被其他的遊牧民族取代就是被中原王朝擊潰,所以不讓清軍入關就是讓滿族人去死,這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這一點可以參考現在的蒙古和滿人來對比歷史上的匈奴,不在中原王朝吸收先進的文明,只會很快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誰都想求活,誰都想要過好日子,遊牧民族本來就是靠劫掠強大自己,沒有哪一個遊牧民族是靠放牧強大起來的,我們不能只要自己活,不要別人活吧。

對於漢民族王朝來說,漢族的侵略性很低,漢人好名,少數民族只要說一句我臣服你,漢人就樂呵呵的,每次少數民族和宗藩來上貢,得到的比付出要多得多。漢族有強烈的血統優越感,雖然不至於欺壓少數民族,但是絕對不會主動和少數民族融合,歷史上的每一次民族大融合,漢族都是被動的,漢族的文化太先進了,生活條件又比遊牧民族好的多,少數民族更想和漢族相容,但漢族自己是拒絕的。這一點可以參考李世民,李世民的鮮卑血統一直被傳統漢人詬病,沒有哪個漢族的世家大族願意和李唐血脈交融,唐朝的民族大融合也是有鮮卑血統的李唐主導的,換了漢人自己是幹不出來的。宋、明兩個王朝是典型的純漢族王朝,一個武力弱,一個武力強,但從來沒有去做主動武力征服少數民族的事情,宋朝是沒實力,明朝是你不來打我,我也不去打你。由此可見,若是沒有清朝,先不論中原最後的結局是怎樣,但肯定不是現在的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中華民族。

假如沒有清軍入關,大明朝也長久不了的,沒有清兵牽扯住兵力,崇禎固然做不出殺袁崇煥等人的事情傷軍隊的心,李自成是絕對成不了事情的,但就算沒有李自成,起義軍還是會一波接一波,這一點可以參考隋末,崇禎再有出息比起楊廣還差一大截了,該死的還是會死。明朝早以腐朽了,單就看崇禎一死,幾十萬的老朱家的人就沒有一個有用的。這個可以看看漢朝,王莽篡漢,被已經只是平民的劉秀趕了下來,東漢亂世,老劉家還是有劉虞、劉焉、劉表、劉備等雄主出現,南宋的皇帝也是個頂個的沒用,但頂著最強大的金國和蒙古,依然撐了一百幾十年,清軍入關的實力與蒙古徵宋的實力相比,是何其弱小,就這樣明朝都撐不住,註定了明朝的滅亡。

所謂“反清復明”,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口號。明朝如果人心在,就不會有大規模起義了,當時漢族已經沒有優秀的人才了,真優秀,不會提出這麼蠢的口號,明朝本就不得人心,要復明,那個老百姓願意跟你。還不如“驅除韃虜,復我中華”更有效果,至少這樣一來,在清軍一側的漢人將領,不用擔心被清算,自己就會想辦法把清軍滅掉,而普通老百姓也會願意跟著你。要復明,投降的哪個漢人敢復明了,復了明朝等著自己被殺頭嗎?哪個百姓願意復明?繼續承擔沉重的賦稅嗎?終歸一句話,那會漢族就沒有雄才大略之人,腦袋都被封建禮教禁錮死了,漢王朝是被自己搞死的。這點還可以參考吳三桂造反,清朝當時的軍力並沒有那麼強大,朱元璋能打敗元朝,吳三桂等人只能被幹死,差距何等之大。

通過以上分析,若是沒有清軍入關,中原絕對又是一個五代十國的局面,大約要百年後才能完成大一統,也就是1740年左右。宋朝初年大約3000多萬人口,對比一下,沒有清軍入關,等漢人自己大一統,也強不到哪裡去。差別是一個是別人殺的,一個是自己殺的。但完成大一統的漢王朝應該會迎來新生,所謂窮則變、變則通,為了求存,漢人自己會找出路,跨海遠洋是肯定的,這一點可以參考“蘭芳共和國”。新生的漢王朝肯定是一個開放的漢王朝,但是一定不是一個包容的漢王朝,他依然只是純漢人統治,少數民族名義上臣服的國家,這個王朝會很強大,但是這個王朝依然不會具有侵略性,它的政策會和現在的新中國略有相似,不會去靠武力征服別人,不會開闢殖民地,只會正經的做生意,就如同北宋的繁華一樣。它將面對西方的侵略,而以傳統漢民族的特性,被侵略的它一定會選擇跨海征服,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定會是漢王朝和整個歐洲的戰爭,這場戰爭,可能會贏,但贏的結果是自己也很慘,這個可以參考漢武帝徵匈奴後漢朝的狀況。可能會輸,而這一輸,中歐雙方也一定很慘,最後依然是戰後重建。重建之後的中歐雙方,必定將彼此敵對,中國將面臨整個西方的敵視,最終的結果與現在相比是好是壞,難以預料,唯一的結果就是中國將會是單一民族的國家,周邊的少數民族將會被挑撥相繼鬧獨立。


總結:沒有所謂的幸運或是不幸,滿清的落後是整個中國的落後,誰都有責任。落後就要捱打,別人不會等你站起來了再打你。但當我們被征服之後再重新站起來,一定會變的更強大,四大文明之所以只有中國文明能屹立不倒,是因為漢民族在一次次的被征服中,融合了其他的民族優點,這才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如果漢民族始終固守著自己的傳統,也許和其他文明一樣,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西方國家連幾個民族的問題都解決不了,而新中國能解決五十六個民族相處的問題,這種方法不是漢族自己特有的,而是在反覆的被動融合中,才具有的能力。民粹註定走向毀滅,如同二戰時的德國,融合才是王道,希望我們五十六個民族能夠永遠團結一心,不要被一小撮人煽動,最終受到傷害的只有自己的國家。最後說一句,願新生的中華民族,千秋萬代,永創輝煌。


達達說歷史


真扯蛋。!!!!

滿清入關,剃髮易服,留髮不留頭,屠殺了多少漢人。編修漢人典籍,連岳飛的《滿江紅》都不放過,修改的面目全非,一部《四庫全書》毀書甚於修書,不復原來模樣。大興文字獄,稍有不慎則滿門皆滅,連死人和瘋子都不放過,人人皆不敢言。

在高壓統治下,漢人成了徹徹底底的奴才,日漸麻木起來,中國的發展停滯了,甚至倒退了。

替滿清張揚,實在是無恥之徒。


風華少年654


幸運?如果沒有清狗中國會提前進入工業革命,!如果沒有清狗,中國文化會更加燦爛!如果沒有清狗,會比現在更強大!如果沒有清狗!就不會有百年國恥!清朝?屎一樣的朝代!屎一樣的君主!我呸!


漢魂歸來2020


清軍入關,鼎定中原,這對漢人來說,當然是萬分之萬的大好事。如果沒有清軍入關,現在的中國究竟是怎麼樣的,還真的不好說!

先從人口說起吧。

據不準確估計,明朝中期時人口突破一億,可能接近於1.2億的樣子,這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是創造了記錄。

當然,還有人說最高峰時接近兩個億,這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的。以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和疆域、供給能力來說,突破一個億已經是奇蹟。

為什麼說明朝最鼎盛時期應該在1.2個億,主要從明末清初的人口可以推測出。

大體而言,通常認為清朝鼎定中原時中人口在7千萬左右。因此,明朝末年二三十年的天災戰亂瘟疫等導致人口減少了5千萬,這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如果是2個億的話,就意味著中國人口在明朝末年減少了近三分之二,這顯然不太可能。

再有,如果不是清軍入關鼎定中原, 漢人早被李自成張獻忠這些流寇們殺光了!



不管怎麼說,就算清朝初年中國人口7千萬吧,經過了大約50年的發展,也就是康熙中後期,中國人口再度攀升到一個億,這個增長是比較符合人口規律的。

之後,又過了兩個50年,在乾隆中期、後期,中國人口相繼突破兩個億、三個億,到嘉慶朝時,中國人口突破4個億,達到歷史的最高峰。

試想,清朝入關時,旗人(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人口大約在200萬人,其他都是漢人,而在嘉慶最高峰時,旗人人口大約在500萬,而漢人人口已達到4個億。

就從人口增長而言,清軍入關、鼎定中原是不是大好事!這是不言而喻的吧?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清朝實行仁政,輕徭薄賦,更直接的說,根本就不要漢人服兵役,也沒有徭役,沒有人口稅,不選妃,不搶民女當宮女,也就宮裡有一兩千的太監,僅此而已。

當時,當兵打仗的事都讓旗人給包了。當然,得給他們鐵桿莊稼。



應該說,在鴉片戰爭之前,旗人在這塊的業務做得相當完美。畢竟,明朝的疆域僅僅是十八省,還不到現在的一半,而外部疆域時不時給內地造成極大的威脅,由此增加了極大的成本。

但在清朝,外部疆域包括滿洲、蒙古、西域、西藏、青海等都被歸入囊中,沒有對內地漢人造成任何的威脅,也不再需要承擔前朝那種極大的國防成本。

如此安定和平的兩百年,這對漢人大肆繁衍,不是極大的利好嗎?

可不要小看了人口的增長和疆域的擴大這兩個重大因素!

要知道,明朝末年世界形勢蠢蠢欲動,正處於一個翻天覆地的臨界點。且不說奧斯曼帝國這種宗教與種族性威脅,就說大肆擴張的俄國,如果不是清朝頂住,現在還不知道怎麼樣呢!

有人會說,什麼啊,難道沒有清朝,明朝或者說漢人就頂不住嗎?



從概率上來說,頂住的可能性很小。畢竟,一個蒙古就讓明朝打了近三百年都拿不下來,更何況俄國有可能勾結外蒙如噶爾丹之類的南下呢?

如果不是康乾時期足夠強大,這南下的威脅,擋得住嗎?

以上主要從人口和疆域來分析清朝對發展壯大漢人勢力的極大作用,其實在其他方面,如文化經濟等等各方面,清朝都將之推到了最高峰。

不客氣的說,如果不是清朝在保護文化方面的重大貢獻,現在很多研究古代文化和歷史的學者,都不知道上哪找書去呢?

那些詆譭四庫全書的沙貨,都知道什麼?


坑爹史冊


假如清兵不入關,會出現下面的情形:

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吊死煤山,大明朝滅亡。李自成不是一個可以成大事的人,得不到士族的支持,不可能成為最終的王者。明朝經歷二百多年,已經腐朽,作為它的延續,南明政權也不可能是最後的贏家。歷史會選擇第三者,這個選擇過程是痛苦的,時間可能會很長,會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長期混戰後,最後歸於一統。長期戰亂,這對於人民將是一場災難。




清兵入關,快速結束朝代更迭,人民免受長期戰亂之苦,這能說不是民族之幸運嗎?

清兵不入關,大清必然成為關外割據政權,而大清勢頭正盛,短時間內很難被兼併。如果未來大明滅亡之後,新建立的政權,統治者沒有能力收復關外,關外就有可能脫離中華版圖。



清朝的疆域在中原王朝中最大,奠定了今天中華版圖的基礎,這難道不是一種幸運嗎?

不過,所謂幸運都是相對的,清兵入關,少數統治多數,造成統治者的極度不自信,為了加強統治,製造文字獄,讓百姓只有嘴巴沒有頭腦,對中華文化的摧殘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場劫難。


豫有得


這個問題回答,需要從中國人南北差異的兩個視角來回答。北方地區保護滿蒙文化圈的人們和中原文化圈以及齊魯文化圈的人們,應該是認為清朝入關給華夏民族帶來了大發展。

但是,一些南方地區的漢人尤其是信仰基督教思想的人,這些人認為是遊牧民族統治了農耕民族,是中國目前依然不是領先的原因。從閻崇年教授在無錫售書被掌摑,竟然有許多人叫好,這就說明了目前中國人南北思想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客觀的說,大明朝末期,中國人思想的混亂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滿族八旗入關只有十幾萬人,關內的漢人應該有兩三千萬人,這個就可以參照一下現在的年級,一個小一點的學校,一個年級兩百多人,被一個異族人,管理的井井有條。這種情況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明朝末期漢人的思想是極度混亂的,也說明了滿清八旗制度管理社會是符合絕大多數人的社會管理制度。

其實要把八旗制度認真琢磨研究一下,就應該發現,這種管理社會的思想其實就是源自於華夏文明戰國時期的秦國。所以說滿族人管理神州大地在思想內涵方面是整個華夏民族都能夠接受的。

閻崇年教授被打,打人者應該是一個被西方文化奴役了的人。西方人挑唆中國人民族矛盾,就是把歷史上的殺戮搬出來炒作,讓華夏民族大家庭的內部對立,這樣陰險狡詐的西方人才能夠混水摸魚撈盡雙方的好處!民國時期的軍閥就是被西方人利用了。

滿族統治三百年,據老年人說,滿族人對自己的要求遠遠比漢人要求高,當時,好像是旗人犯法絕不輕饒,一定要嚴懲。而漢人犯法,如果有老百姓的說情,可以減輕懲罰。

滿族人入關後,中原地區徹底沒有了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騷擾了。滿族人在關外和噶爾丹部族打了一百多年的仗,一直都是在外圍,中原地區的漢族人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中國人的人口數量增加了近二十倍。再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中人口增加這麼多,在華夏文明史上是一個奇蹟。

華夏民族正是因為有那麼多人,才能夠抵禦西方海洋遊牧文明的入侵。雖然,清末被迫割讓一些地方給西方列強,但是都是有年限的租借。如果沒有那麼多的人口當做後盾,也許華夏民族會遭遇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悲慘命運。




亙辰


“幸運”?呸!滿清後期給洋人當狗,“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簽訂1100多個不平等條約!用領土和財物換取封建王朝的殘存,用國家尊嚴、人民血汗換取富足的生活、高高在上的地位。

前期慘絕人寰大屠殺。政治上狹隘民族政策,經濟上重農輕商,遏制資本主義萌芽,科技上逐漸落伍。文化上大肆銷燬古籍,篡改歷史,知識分子敢怒不敢言......“康乾盛世”是清朝自封的。乾隆自評“十全老人”。“ 康熙康熙,吃糠拉稀”,就是當時的民謠。雍正“勤政”被誇大了!

康熙是清帝裡的“明君”,但政治建樹比不上秦始皇;漢武帝開疆闢土勢不可擋,康熙對俄羅斯退讓,割國土籤《尼布楚條約》;唐太宗胸襟開闊、民族關係開明友善,“王者視四海如一家”,被尊“天可汗”;康熙口說“滿漢一家”,實際“首崇滿洲”,維護滿人貴族利益。

他專制、恐怖,愚弄百姓、奴役思想,把原始、落後、野蠻的習氣,從東北森林帶到中原。他跪拜孔子,欽定程朱理學為官方哲學,排斥任何“異端學說”。他喜歡科學,僅是個人愛好,始終把科學限制在宮廷之內、隔離於人民之外。雅克薩之戰繳獲不少俄軍扳機擊發式火繩槍,清軍把樣品給他。他以不得中斷前人所授弓箭、長矛為由,僅留下二支自己玩,令清軍禁止使用新式火槍。有人給他《阿爾熱巴法》代數新法,他不喜歡,不準頒行。

同期,沙皇彼得裝成學生,到歐洲學習,回國後積極興辦工廠,發展貿易,發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改革軍事,建立正規陸海軍。

康熙十九年,名醫朱方旦發現“腦”才是思想中樞,而不是“心”。此說引起極大震撼,康熙以“妖言惑眾”罪處斬他,焚燒他所有著作。

康熙開啟愚民政策和毀滅文化的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莊廷銑案、胡中藻案、戴名世案。

他多次禁書,規定“造賣印刷者,系官革職,軍民杖一百,流三千里;買者杖一百,徒三年;看者杖一百。”

他晚期更保守,發佈禁海令,閉關鎖國。沙皇彼得為取得出海口,不斷髮動戰爭,建立新首都彼得堡,面向西方,實行西式制度。

乾隆更自大、更保守,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不假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關閉對外交流大門,讓中國與工業文明徹底隔絕。

康熙是東西方的轉折點。明朝前,中國是世界經濟、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世界重要發明創造和重大科學成就約300項,中國約175項。康熙後一百多年,歐洲走向工業文明,中國成時代落伍者。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時,中國走向世界,蒸蒸日上震撼世界,大秦、漢人、唐人,絲綢之路帶著中國文明走向全球,民族揚眉吐氣。

康雍乾不過是封建社會迴光返照,吏治疏鬆、國庫空虛、民眾貧困,“盛世”是自吹的。

滿清閉關鎖國,隔開世界先進潮流,錯過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文字獄,扼殺民族創新力和活力,整個清代在科技方面沒有任何亮點;重農抑商,窒息明末在江南稀疏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錯過商品經濟和市場競爭,讓中國退回到小農經濟時代;民族壓迫和愚民政策,導致國民更加愚昧和落後。


頑石點頭32


談不上幸運,也談不上不幸。

準確的來說就是一種歷史的結果,某種程度上可以講是偶然中的必然,也是必然中的偶然。

歷史不能假設,所以我們不能說,如果有另外一個王朝來代替清政府是不是會做得比親政府更好一些?當然反過來也不能說,一定會比清政府做得更差一些。

秉公而論,清政府在中國的統治水準算不上王朝當中的頂尖,但也絕對不是下流水準。中等偏上的水準還是有的。

而至於清代的統治,對於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和罪過,網上爭論也很嚴重不過大部分情況下都不客觀。普遍存在著意氣之爭。

對於清代的貢獻,很多人提出來的一個觀點就是清代極大的拓展了中國的版圖。這個觀點是有合理性的,但不能把功勞完全算在清政府身上。清代的主要貢獻,體現在對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控制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但這並不是清王朝突然產生的一個成就,它是有歷史鋪墊的。

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是從明代開始的,對於西藏的統治,在明代其實得到了延續。清代的時候,在雲貴地區進一步推行改土歸流,也就使得這兩個地區的漢化程度越來越深,到晚清時期和中原漢地已經沒有顯著區別了。對於西藏的統治,也是在清代中期才逐步深入的。早期也就是順治和康熙年間主要還是採用的安撫政策。雍正時期才開始大規模的用兵,除了駐軍以外,雍正設置駐藏大臣,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中央政府對於西藏的直接管理。

東北和華北北部的蒙古高原地區,長期以來是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拉鋸地,在清政府的統治下采用了一系列較為有效的措施,穩定了這一地區的管理。將東北視為清政府的嫁妝的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東北很大,至少南部的相當一部分地區長期以來都是在漢民族政權的控制之下的。北部的部分地區確實長期以來處於拉鋸之中,清政府時期將這些地區穩定了下來。

清政府在版圖上面最大的貢獻實際上是新疆。從唐代中後期開始,中原漢族政權就長期失去了對於西域地區的控制。元代雖然也將統治權擴展到這一地區,但是持續時間很短,明代的時候又再次失去。清政府將西域地區收回,對於中國的貢獻很大,這一點確實要予以認可。

而對於清政府的過失,最主要的爭論其實就集中在清政府,是否應該為中國近代的全面落後負責。

從歷史層面來看,清政府當然要負責,但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到清政府身上。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西歐社會出現近代化轉型是在公元15世紀,也就是在明代早期。而恰恰是在明代中國的整個社會開始進入了一種收縮階段。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是元代衝擊以後的一個正常反應。所以現在很多學者傾向於認為中國在近代的衰落,實際上追溯根源的話,應該要上溯到元代。

有人認為清代早期的時候,中西文化交流中斷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觀點是比較偏頗的,不過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合理性。但是反過來說,這個中西文化交流本身的影響力並不如這些學者所誇張的那麼大。從歷史本身來看,不難發現這種文化交流的圈子很小,僅限於少部分社會上層人士。並沒有在全社會引起較為廣泛的影響。以徐光啟為代表的少部分士人,對於西方文化的興趣並沒有擴展到整個階層。他所翻譯的諸多西方學術書籍,在當時沒有引起反響。就當時普通文人的一般想法來看,對於西方文化的定位是比較低的,沒有主動學習的慾望。

清政府作為國家民族代表,當然不可能不對中國近代的衰落負責。它最主要的責任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為了維護統治,實施高壓管制,在思想上嚴酷管理,推行文字獄,制約了當時的思想文化發展。第二是在被迫打開國門之後,沒有主動進行改革的意識,而是貪戀權利維護本階層和本民族的小團體利益,阻礙改革,讓整個國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所以滿清入關,所帶來的後果是全面的,豐富的,不能單純的以幸運和不幸來形容。明代末年的時候,政府無力控制局面,改朝換代已是必然。這就是必然性。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是李自成張獻忠還是多爾袞,亦或是其他的勢力都是有可能的。這就是說滿清入關並奪取天下確實是帶有一定偶然性的。但是在偶然性之中又有必然性,客觀的說,多爾袞的政治能力還真的在李自成和張獻忠之上,這就使得滿清奪取天下有了必然性。所以必然之中有偶然,偶然之中又有必然。


用戶4325101516


這能討論嗎?中華不須要強迫性的削髮易服,毀我中華文明,當時為什麼清朝平定中華用了三十年,因為人民有骨氣,起來反清。我們不但要反對削髮易服,更不願看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照諸位的觀點,當年中國就不應該抗日,設想一下當時若和日本合作,以中日兩國人口相差懸殊日本人終會被我們同化,我們的領土不是更大了嗎?但中國當時國共兩黨全體國人為什麼要一抵抗,並付出三千萬人的巨大犧牲。因為人必須有血性。日本有一詩人曾對中國人受胯下之辱的韓信崇拜題出絕然不同的看法,詩日:寧斬擋道人,不做胯下辱。這就是國魂。


劉庸69493607


這種問題老夫見到不止一次,也回答過不止一次了。老夫還是那句話,大清入關是中國之大幸,是中華民族之大幸。

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清奠定了中國領土主權的法理依據。這是最重要的了,大清前期通過持續一百多年開疆拓土的戰爭奠定了現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雛形,又在近代及時調整政策,把帝國疆域升級為主權領土,並通過《大清皇帝退位詔書》將帝國主權以及法統以法律的形式移交給接替他的民國政府。這是清朝最大的歷史貢獻。

譚其驤先生就論證過中國的歷史範圍由清朝奠定,而明朝呢?明朝說好聽點一直在長城裡面當宅男,其實際控制的範圍不過是長城裡面三百多萬平方公里而已,對於邊疆區不過是以封貢關係維持罷了。

在文化方面,清朝堪稱中國的文藝復興。當然這不是我說的,這是梁啟超先生在《清代學術概論》當中說的;胡適先生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古籍經過清代漢學的整理、發掘、搶救之後才方便人們閱讀,此舉相當於歐洲文藝復興。

這是因為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因為明朝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以及修訂《永樂大典》查禁天下之圖書導致私刻圖書風氣盛行,導致假貨汗牛充棟。直到清朝入關之後輯佚學興起,大量古書得以重見天日。

如果換一個角度,高翔先生在《近代的初曙》當中也對清代學術發展做了很高的評價,高翔先生認為,清代學術求實不浮誇,主張經世致用,多了許多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雖然沒有建立新的道德體系,但是對舊禮教的批判依然是巨大的進步。在我看來,清朝堪稱思想解放的前夜。

這還是建立在明朝學術風氣浮誇的基礎上,因為清朝入關之後明朝遺民總結明朝興亡得歷史教訓,認為明朝學術風氣浮誇,因此主張學術應該經世致用。所以清朝學術風氣比較務實,因此知識分子多了對國家的責任感。再加上,清朝社會氛圍總體寬鬆,只要不宣揚反清朝廷也不對學術研究多加干涉,要不然清朝戴震、袁枚、崔述等離經叛道併為漢學、理學所不容的異端怎麼能名震一時。對比明朝呢,好不容易出了一個李贄還被迫害死了。

同樣,清朝時期由於引進西方算學,使得被明朝玩殘的本土天文學和數學得到復興,今天數學課本上的名詞大多數都是清朝定的。而且清朝還誕生了明安圖、梅文鼎、梅瑴成、李銳、王貞儀、年希堯等數學大家。尤其是明安圖對三角函數的推算,其成就並不低於同時代的歐洲人,而且還廣泛運用於天文歷算以及測繪方面。

說到天文學還得說一下農曆,現在農曆的前身就是清朝修訂的《時憲曆》。

列強入侵的時間被延後了兩百年。其實明朝來華的洋人對明朝評價不僅非常低,甚至還說幾千名歐洲軍人就可以征服明朝或者是他們想要征服的省份。而清朝入關後,對內革除弊政,對外開疆拓土,將古典中國推向全盛,因此洋人很長時間一直以清朝作為貿易對象而不是侵略目標。如果清朝不入關的話,那麼古典中國必然會在列強的衝擊下分崩離析。用清史權威戴逸先生的話說:

如果沒有康雍乾盛世期間的統一大業,中國就沒有現在的版圖,更就談不上現在的統一。而且那時候不統一,中國將是一盤散沙,在近現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後勢必分崩離析。

明朝時候和西洋武裝商人的武裝衝突就是鴉片戰爭的預演,當然明朝表現的很糟糕,利瑪竇和拉達逗曾經說過,五千名歐洲軍人就可以征服明朝,或者他們想要征服的省份,六艘卡拉克船和六艘槳帆船就可以控制中國沿海。所以,如果明朝完蛋後一百年左右的時間中國還沒有完成大一統,那麼已經在東南亞、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善了殖民據點的洋人必然會大舉東進,那麼中國就只能被洋人瓜分乾淨。

而大清通過開疆拓土的戰爭,將內地和邊疆區整合在一起,拓展了帝國的戰略空間,使得洋人沒有那麼好的牙口去消化一個龐大的國家(因為改造成本太大),使得古老的中國在近代列強全球殖民浪潮下自然能夠維持主權獨立,沒有像其他亞非國家那樣淪為殖民地,這不是很好的結果嗎!不是大幸又是什麼!

所以還是那句話,大清入關是中國之大幸。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