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的防護到底存在什麼缺陷,被俾斯麥號一炮幹沉了?

自立124


戰列巡洋艦,本身就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艦種,企圖憑藉戰列艦的強大火力,以及巡洋艦的高航速,在海上殲滅對手的重型和輕型巡洋艦,見到戰列艦時,則採用高航速逃之夭夭。

此艦可以視作是犧牲了一定的裝甲防護能力,但擁有重型巡洋艦航速的戰列艦,但各國艦隊司令,在擁有了戰列巡洋艦以後,卻老是讓其以高航速和重火炮,充當與對手海上決戰的主力艦艇。

其實,戰列巡洋艦的所謂高航速,在與對手戰列艦海戰時,即便領先6-8節,然並沒什麼卵用,還是逃不脫對手戰列艦重炮的打擊,日德蘭海戰證明了戰列艦才是海上絕對的霸主,戰列巡洋艦就操蛋了。

日德蘭海戰以後,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就日漸式微,鑑於戰列巡洋艦海戰成績較差,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八·八艦隊”的造艦計劃中,原本打算建造8艘戰列巡洋艦,被改成了高速戰列艦,其中的赤城號和加賀號則改成了航空母艦。

1920年5月15日,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服役,1941年5月24日,胡德號與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與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在丹麥海峽海戰中,胡德號被俾斯麥號發射的一發380毫米主炮炮彈命中。

炮彈貫穿了甲板裝甲,引發了艦體內部彈藥庫殉爆,艦體斷裂迅速沉沒在大西洋海底,包括艦隊司令霍蘭中將和艦長在內的全艦1418名官兵陣亡,英國皇家海軍引以為豪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就此徹底消失了。

艦體非常漂亮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滿載排水量高達48800餘噸,與其對手德國海軍排水量5萬噸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僅相差一艘護衛艦的體量,是當年大英帝國皇家海軍外訪體現尊嚴的絕對主力艦艇。

胡德號被德國海軍擊沉以後,英國海軍就聚集了大量的航母、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等主力艦艇,參與圍毆與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分離的海上孤艦俾斯麥號戰列艦,終將德國的王牌主力艦擊沉,報了喪失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的一箭之仇。

長艏樓船型的胡德號畢竟是艘戰巡,而不是重裝甲防護的戰列艦,儘管側舷主裝甲帶增加到了300毫米,但其水平防禦裝甲和隔艙間防護仍然存在隱患,是胡德號不幸被擊沉的關鍵之所在。

海戰時,應該說德國人的運氣真的非常好,一發380毫米炮彈貫穿了甲板裝甲,竟然還引爆了艦體內部的彈藥庫,彈藥庫從內部爆炸,即便側舷主裝甲帶有300餘毫米厚度,都於事無補了,艦艇照樣硬生生地斷裂,導致胡德號沉入了冰冷的大西洋。


國平軍史


先上一個胡德號隕落的動圖

糾正一點,胡德號並不是被俾斯麥一炮擊沉的,事實上胡德號是被脾斯麥號第五輪艦炮齊射,不幸被擊中艦尾的副彈藥庫,然後爆炸迅速波及了主彈藥庫,胡德號近乎瞬間就斷成兩半,沉入海中。

那麼胡德號到底有什麼缺陷,導致自己的副彈藥庫被擊穿了呢?

胡德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設計,擁有20多年艦齡的老船了

胡德號的誕生,源於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為應對德國新建的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而制定的“戰時應急計劃”。

胡德號最開始的設計思路延續了英國戰列巡洋艦的一貫思路。

為了取得火力優勢,主炮採用與伊麗莎白女王級相同的的4座雙聯裝15英寸炮塔,副炮全部位於露天甲板之上,以減少高速航行和惡劣海況下海浪的影響。

▲胡德號上的主炮

為取得30節以上的航速,該艦沿用了英國戰列巡洋艦一貫的細長、輕防護設計,其主裝甲帶僅厚8英寸,水平裝甲僅3英寸。

1956年日德蘭海戰後,英國損失了3艘戰列巡洋艦,英國隨之針對舊戰列巡洋艦的缺點進行了改造,胡德號被重新設計,其側舷和水平防護增加到了12英寸和5英寸,並且在某些重點部位強化到了足以抵禦15英寸炮的水平。

▲胡德號是英國海軍上將級唯一建成的1艘

胡德號建成後,一躍成為整個1920年代世界上最為強大、綜合性能最強的主力戰艦。

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胡德號已經是擁有20多年艦齡的老船了,而且在艦艇的各項指標上都落後於新建的戰列艦。

胡德號的現代化改裝由於二戰爆發僅進行了一小部分,未對涉及艦艇生命的防護進行改進。

1940年3月,已經服役20年的胡德號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但是僅拆除了12門副炮、對艦艇進行了增強防空能力的改裝。

▲胡德號桅杆

隨後在第二年安裝了火控雷達,並未在涉及艦艇生命防護方面進行改裝。

導致胡德號沉沒的致命缺陷

由於胡德號是一戰時期的老式戰列巡洋艦,在裝甲防護方面,他沒有采用“裝甲盒”的概念,其水平裝甲和主裝甲帶頂部並不相連,這就使對方的炮彈可以比較容易從二者的空檔之間射入艦體內部。

▲胡德號最後一張照片

此外胡德號雖然有著305mm,12度傾斜的主裝甲帶,但是裝甲帶高度卻不大。裝甲帶高度是很重要的一個參數,裝甲帶高度高的話,可以有效保護重要艙室。

▲胡德號沉沒

綜上所述,造成胡德號迅速沉沒的主要原因就是落後的設計缺陷問題,缺乏完整的裝甲盒和對炮塔、彈藥庫的周密保護才是胡德號迅速沉沒的主要原因


小油瓶侃歷史



顧氏造船廠廠長


缺陷也有,防護能力偏弱,重點是運氣不大好。

二戰期間,德國海軍一直是被英國海軍壓制的,德國人花了大把精力,才弄了個俾斯麥號戰列艦。胡德號並非完全就是被一炮擊沉的,在致命一炮打來之前,胡德號已經經歷了來自俾斯麥號歐根親王號的幾次齊射。


胡德號的致命傷來自於被俾斯麥號一炮命中了彈藥庫,這對任何戰列艦來說,都是非常嚴重的,彈藥庫爆炸,很難有效防護了,即便有應急的辦法。胡德號從爆炸到沉沒,僅僅兩分鐘時間。1418名船員陣亡,僅有三人生還。

▲胡德號船員,小部分士兵戰前退役

俾斯麥號一炮擊沉胡德號,這給英國人非常強烈的震動,當時丘吉爾下令,必須擊沉俾斯麥號。結果就是,全英國海軍滿大西洋抓俾斯麥號。在英國人不惜代價的圍追堵截下,俾斯麥號在經歷了短短几次戰火後便被擊沉。


英國的幾艘主力艦都進行了改造,而胡德號的防護方面並未進行改造,這也就使得,胡德號的防護能力偏弱。胡德號的整體防護能力還算是可以,不過這也是一戰時期的水平。


胡德號的兩門高射炮的彈藥庫安裝在了主裝甲帶外,調查推測是,胡德號的幾個艙室的彈藥被引爆,94噸發射藥被引爆。



其實二戰時期,戰列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個時候開始玩的是航母了。這種大艦巨炮時代,是在二戰時期終結了。


軍武文齋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長文預警)1941年5月24日丹麥海峽一戰中“胡德”號被“俾斯麥”號一發入魂,三分鐘內轟然沉沒,全艦1400餘人僅3人倖存,這一戰例可以說是釘在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的棺材板上的最後一顆釘子,繼1916年日德蘭海戰中3艘英國戰巡的爆沉後,“胡德”號再度證明了戰巡在參與主力艦交戰時的脆弱性,凸顯出防禦上的不足,那麼“胡德”號的裝甲防護是什麼水準呢?其致命缺陷在何處?筆者就簡單談談這個話題。

在建成後的20年間,“胡德”號一直是皇家海軍最強大的戰艦和象徵,被譽為“俊美的胡德”。


“胡德”號是英國海軍於1915年為了應對德國海軍的馬肯森級戰巡而設計的海軍上將級戰巡的首艦。馬肯森級裝備8門350毫米艦炮,航速28-30節,為了能夠壓倒對手,英國海軍要求海軍上將級裝備與伊麗莎白女王級相同的8門381毫米艦炮,航速要達到32-33節,這兩項硬性指標使得裝甲防護上的操作空間就相當有限了。“胡德”號的設計在日德蘭海戰之前就已經完成了,並且在海戰當天開工建造,其裝甲防護以戰前設計的“虎”號戰巡(垂直裝甲229毫米,水平裝甲76毫米)為藍本加以改進,其舷側主裝甲帶甚至減薄至203毫米,通過新穎的外傾12度的設計提高等效防禦力,以彌補裝甲厚度減少帶來的損失。

正在舾裝的“胡德”號,受日德蘭海戰的影響,該艦一度停工,並在建造過程中加強了裝甲。


日德蘭海戰中戰巡部隊的慘烈損失讓英國海軍意識到戰巡在設計上的重大缺陷,緊急叫停了“胡德”號的建造,並著手改進設計,重點就是強化裝甲防護,但其停工時間並不長,在三個月後就復工,所以基本是邊建邊改。為了節約時間,英國海軍並沒有對其防禦結構進行重新設計,僅是在原始設計基礎上增加裝甲厚度而已,所以將“胡德”號視為“後日德蘭”型主力艦並不確切,其基本設計依然是“前日德蘭”型。到1916年底改進設計完成時,“胡德”號的裝甲重量增加了5100噸,達到13550噸,設計排水量增加到41200噸,裝甲重量的佔比達到33%,這個數值在英國海軍主力艦當中算是相當高的。作為對比,當時英國海軍最強的伊麗莎白女王級的裝甲重量為8600噸,約佔設計排水量27500噸的31%。可見,英國人對於強化“胡德”號還是下足了工夫的,不惜損失2節的航速指標。

“胡德”號艦體裝甲結構截面圖,注意其分為三段的舷側裝甲帶。

“胡德”號裝甲佈局側視圖,其中綠色部分為305毫米以上的裝甲,黃色部分為178毫米中部裝甲帶,紅色部位為127毫米裝甲。


經過改進後,“胡德”號的舷側裝甲帶厚度增加到305毫米,算上外傾12度,其防禦能力接近伊麗莎白女王級的330毫米垂直裝甲,但是其舷側裝甲帶延續了分段式結構,其305毫米主裝甲帶僅佈置於水線附近,在其上方的中部裝甲帶為178毫米,上部裝甲帶為127毫米,此外,舷側裝甲帶向艦首和艦尾都有一定的延伸。在水平防護方面,“胡德”號在各層甲板上都敷設了一定厚度的裝甲,艏樓甲板為44~51毫米,上甲板在彈藥庫上方為51毫米,其他部位為19毫米,主甲板在彈藥庫上方為76毫米,其他部位為25毫米,並在兩側通過51毫米的傾斜裝甲與主裝甲帶下緣相連,下甲板在推進軸上方為76毫米,在彈藥庫上方為51毫米,其他部位為25毫米。“胡德”號的炮塔和炮塔基座也擁有279~381毫米的重甲。英國海軍對改進後的“胡德”號裝甲結構模型進行了實彈測試,發現381毫米炮彈可以穿透178毫米的中部裝甲帶和51毫米的傾斜裝甲直達彈藥庫,因此將前後彈藥庫的水平裝甲提升到127毫米~152毫米,但是沒有做進一步的火力測試。

英國海軍對“胡德”號裝甲結構模型進行實彈側視的報告草圖,表明381毫米穿甲彈可以通過擊穿中部裝甲帶或多層水平裝甲命中彈藥庫。


如果以一戰時的標準衡量,“胡德”號的裝甲防護其實已經達到了戰列艦的水準,在部分裝甲指標上甚至超過了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所以有的歷史學家認為“胡德”號應該歸入快速戰列艦,而非戰列巡洋艦。但是“胡德”號的防護設計依然延續了傳統的“全面防禦”理念,除了在重點要害部位敷設重甲外,在很多次要位置也佈置了輕型裝甲,同時對水平防護不夠重視,將大量的裝甲零零碎碎地分攤到全艦,使得要害部位得不到足夠的防護,而次要部位的輕型裝甲在大口徑炮彈面前形同虛設,白白浪費了噸位。此外,儘管“胡德”號佈設了上萬噸的裝甲,但由於其尺度形體遠大於之前的任何主力艦(艦長262.1米,艦寬31.7米,滿載排水量超過45000噸),需要防護的面積也大幅擴大,這也意味著攤薄了平均裝甲厚度,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其裝甲重量超過伊麗莎白女王級甚多,但主裝甲帶厚度卻不及後者。

“胡德”號後部艦體的裝甲佈局和彈藥庫位置,可見305毫米主裝甲帶只有窄窄的一條,根本無法為後部彈藥庫提供全面有效的防禦。

後人通過研究繪製的“胡德”號爆沉的過程,“俾斯麥”號的炮彈很可能擊穿了中部裝甲帶擊中了102毫米炮彈藥庫,進而引爆了後部主彈藥庫。


如果說“胡德”號在防護設計上有什麼缺陷,那就是防禦設計理念陳舊。到二戰時期各國新型戰列艦都普遍運用了“集中防禦”理念,且主炮口徑多升級為381毫米或406毫米。與之相對,“胡德”號除了305毫米主裝甲帶外,大部分要害區域對於381毫米以上口徑的重型炮彈都缺乏充足的防禦能力。換而言之,“俾斯麥”號的主炮炮彈在其舷側主裝甲帶之外的其他區域都有很大幾率命中彈藥庫和輪機艙等要害部位,給“胡德”號造成致命傷害。不過,在丹麥海峽之戰中,“胡德”號其實並沒有直接擊中主炮彈藥庫,目前普遍接受的爆沉原因是位於X炮塔前方的102毫米副炮彈藥庫中彈起火爆炸,波及到主彈藥庫,導致更大規模的殉爆,而擊中副炮彈藥庫的炮彈很可能擊穿了178毫米的中部裝甲帶。可以說,“胡德”號的悲劇是由其原始設計中的固有缺陷外加奇差的運氣造成的。

描繪“胡德”號爆沉場面的畫作,這是二戰中皇家海軍最悲傷的時刻。


崎峻戰史


胡德號不是防護存在弱點,而是幾乎沒有防護。

胡德號只在水線下部有一小部分厚裝甲,大部分是薄裝甲。俾斯麥號的炮彈恰恰從幹舷中部鑽入軍艦,引爆彈藥庫。

胡德號最厚是炮塔和水線,12英寸(305毫米)。根本不能抵禦俾斯麥的381毫米炮彈。

本來胡德是以船頭迎向俾斯麥的,這樣可以減少船身面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