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乾隆都有很多的皇子,為何乾隆時期沒有發生九子奪嫡?你是怎麼認為的?

查伯


一言以蔽之,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皇權最集中的朝代,而乾隆又是清朝所有皇帝中最會玩弄皇權的人,你想想,中國延續幾千年來的封建皇權,在乾隆這60年被推向了頂峰,怎麼可能發生奪嫡事件。

皇權集中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曆朝歷代(除清朝),雖然名義上皇帝權力最大、皇權最高,但實際上下面也有宰相、內閣之類的機構分權,一來讓皇帝輕鬆點;二來避免皇權過於集中,皇帝獨斷專橫。你看歷史上但凡聖明君主,都不是為所欲為的;三來權力體系是在不斷完善的。

但是到清朝就不一樣了,清兵入主中原,本來就是沒有太大底氣的事情,要不是李自成和吳三桂兩個人亂搞,可能就不會有大清什麼事。所以清朝自入關以來,就對權力的把控非常重視,上至朝廷官員的任命、下至平明百姓的生活,他們要從思想和文化上來統治中國。

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集中皇權,什麼事都有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唯一能在名義上制約皇帝的,恐怕也只有所謂祖宗家法了。

清朝自順治入關,經歷了康熙、雍正兩朝,該剃頭的也剃頭了、文人也不敢亂胡言亂語了,在思想文化上面的控制已經基本完善,加上這兩位皇帝也算有能力,至少明面上國家是繁榮富強、人民是融合團結的,皇權逐漸被皇帝一人掌握。

到了乾隆手裡,那還不是任他玩?他站在父祖兩輩人的肩膀上,變本加厲地控制思想文化,玩弄權術,打擊朋黨,一時間大清從上到下,人人自危,還有誰敢說半點皇帝不對?

皇權在乾隆手裡達到巔峰。

先進的立儲制度

乾隆他爹雍正,是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參與者和獲勝者,他知道權力的誘惑有多強,也知道兒子們為了權力會幹出怎樣傷天害理的事情來,痛定思痛的雍正帝發明了十分先進的立儲制度——秘密立儲制——國家的未來,都在那塊正大光明匾額後面。

中國歷史上一直是皇長子繼承製,這種制度的弊端是,從生下來就註定了你是否有資格繼承皇位,那麼另外一些人勢必覺得自己也有能力,憑什麼你早出生兩年就當皇帝呢,老子不服,反了,造成很多血案。相比之下,秘密立儲制可以說是非常先進了,我不告訴你誰有資格繼承皇位,想當皇帝是吧?在我死之前,你們都有機會,好好表現吧。

因此,雍正到乾隆的權力交接,非常平穩,幾乎沒其波瀾。

到了乾隆傳位給嘉慶這裡,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平穩的權力交接了,平穩到好像沒有交接一樣。

第一,乾隆傳位給嘉慶,嚴格意義來說不是秘密立儲制,因為乾隆還沒死就傳位了,但本質上還是秘密立儲制,因為乾隆沒有立太子,沒有明確表示過誰將來繼承皇位。

這裡必須多說一點,這種傳位方式並不是乾隆心中所願,他由於對先皇后的愛,一心想立嫡長子為太子,只可惜嫡長子命短無福,厚愛他又中意五阿哥永琪,可惜五阿哥跟小燕子……哦不,五阿哥年紀輕輕就病逝了,後來乾隆就再也沒有確定或中意過某位皇子,自然也就不會確立繼承者了。

第二,由於皇權太過集中,皇子們天天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誰要敢有一點歪心思,英明神武的父皇分分鐘要了你腦袋,永璜和永璋這兩個皇子,一個大阿哥、一個三阿哥,就因為在富察皇后葬禮上哭得不起勁,就早早地被排除了繼承名單,後來因為驚嚇過度,老大直接被嚇死了。

第三,之所以說這次權力交接平穩得就好像沒有交接一樣,因為乾隆傳位後,名義上是太上皇,事實上還掌握著皇權,嘉慶皇帝在前三年非常窩囊,作為名義上的皇帝,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必須要先請示父皇。

其他原因

還有很多小原因,也跟這次權力平穩交接有關。

1、乾隆太能活,中國歷史上能活過80歲的皇帝,從秦始皇統一六國算起,也不過5位,其中南梁蕭衍86歲、武則天82歲、宋高宗趙構81歲、元世祖忽必烈80歲,另外一位就是乾隆了,88歲,在長壽皇帝中他是最長壽的。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皇子們都被熬死了。

2、乾隆皇子不算多,康熙24個皇子、乾隆17個,在皇子上沒超過爺爺,一直以來也是這位十全老人的遺憾,更要命的是,這些皇子由於老子太能活,能力比較強的都被熬死了,留下來的都十分平庸。

3、皇子資質平庸,除去被熬死的和年齡太小的,到乾隆禪位的時候,真正有資格的繼承者只有4個,其中一個是個瘸子、一個是文人、一個是永琰的弟弟,這個永琰就是後來的嘉慶帝,傳給弟弟不給哥哥這說不過去,再者,那位弟弟永璘本身也不爭氣。

沒辦法,矬子裡面選將軍,乾隆禪位給永琰,就看準了他一個優點:聽話。

你看,集中的皇權、先進的繼承製度,再加上各種微小的原因,就造成了乾隆禪位這件事的平順,毫無波瀾,就像沒有發生一樣。



也可自話


小玥來回答:

乾隆沒有出現皇子奪嫡之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主要是雍正的改革。通過一系列政策,弱化屬人和屬主之間的關係,使王爺、貝勒手中的權利弱化,一方面極大地加強了皇權,一方面極大地削弱了諸王、諸皇子的實力。到乾隆的時候,八旗各佐領下人,首先是皇帝的臣屬,其次才是王爺、皇子們的屬人,而對於王爺、皇子們的關係,只存在於名義上。這樣就失去了奪嫡的依靠。

第二、乾隆加強了皇子的管控。乾隆的皇長孫綿德僅僅是因為他跟禮部的一個郎中見了一面兒,交換了一下禮物。綿德的爵位被削除,由永璜次子綿恩繼承。乾隆對於皇子爭嗣一事防範得比誰都嚴。

第三、雖然乾隆當的皇帝時間也不短,但是兒子的數量和能力和康熙比起來差多了。乾隆的立過太子的第一個兒子永璉九歲就死了,永琮兩歲時得天花死了。乾隆還有2個兒子過繼給自己的兄弟,還有很多兒子都在幼年時夭折。最後只剩下的4個兒子,但是能力都不行,最後只選擇了沒有太多缺點的嘉慶,嘉慶在位25年基本沒有什麼政績。這也算是乾隆的無奈。


小玥歷史


康熙時期皇子奪嫡情況是最嚴重的,雍正九子奪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但這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後一次皇子奪嫡,從雍正以後這種情況就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呢?我今天就跟大家說說這個問題。

古代對於皇位的傳承,一直都是皇帝先決定一個太子,如果皇帝死了,那麼就由太子繼位,但是成為了太子就一定能接班嗎?未必,因為太子做錯事了也是可能被廢掉的,這在歷史上很常見。

這也就出現了一個情況,其他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就會用各種手段攻擊太子,一旦皇帝廢掉了太子,那麼他們的機會就來了。

康熙當皇帝時期,皇子們爭奪皇位的情況非常嚴重,在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中都非常少見的。

後來雍正從中脫穎而出,最終奪取了皇位。他當了皇帝以後也從其中吸取了教訓,甚至皇子們奪嫡嚴重的話是會動搖國家的穩定的。所以雍正思來想去,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來杜絕這種現象。

雍正想到了什麼辦法呢?那就是秘密立儲,也就是不公開立太子。

所謂槍打出頭鳥,皇子們在奪嫡時候都是會首先去攻擊太子,因為只有太子被廢了他們才有機會。

所以從雍正開始,清朝的皇帝們就不公開立太子了,這樣一來,眾多皇子們就沒有了攻擊目標了。

但這不是說他們就不立太子了,只是從公開轉為了保密。皇帝選定太子人選以後,會選擇保密不公開。他們會把人選寫到密詔上,然後把這個密詔抄寫成兩份,一份帶著皇帝自己身邊,另外一份則是放到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

一旦皇帝死去,那麼就由他生前選定的幾個顧命大臣拿出密詔,查看上面寫的繼承人。因為密詔一共兩份,必須要兩個上面寫的都一樣才能生效。

這樣的好處很明顯,因為人選是保密的,皇子們爭的再歡也沒用,到了最後拿出密詔,上面寫的不是他的名字,一切都不白搭。

而且把密詔抄寫兩份,也杜絕了被人偷偷篡改的可能。一份在皇帝身邊,只有皇帝知道在哪,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

而另一份放到乾清宮的牌匾後,位置倒是公開的,但乾清宮是什麼地方?那可是皇帝辦公的地方,是皇帝的辦公室。

皇帝白天都是在這裡辦公,有時候晚上還會住到這裡。這裡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全天24小時都有御林軍嚴密把守。也根本不可能有人能進去把密詔偷換了。

雍正的秘密立儲這個辦法效果非常好,從他以後,清朝再也沒出現過皇帝奪嫡的情況。

而乾隆時期之所以沒出現皇子奪嫡,一方面是因為秘密立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情況,那就是乾隆實在太長壽了,他的兒子們大部分都沒他活得久。

乾隆一共有17個兒子,但是有13個都沒他活得久,乾隆死的時候只有4個兒子還活著。

這四個裡面有三個都不實當皇帝的料,只有一個勉強及格,他也根本沒得選。


漂浮菌


康熙皇帝可是清朝歷史上的英主,可惜晚年的時候發生九子奪嫡這樣兄弟相爭的殘忍事件。於是雍正為了吸引這個經驗教訓設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這個制度可以說是為了清朝後期皇位繼承,解決了大難題。

秘密立儲制度有幾個好處:

第一:以前公開立太子,那被冊立的太子就是活靶子,成為了各王子皇孫攻擊的對象,歷史上有多少有才華的太子被陷害,被攻擊而沒有走上帝位的。

第二:未來的繼承人都被皇帝寫在密摺當中,存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等到皇帝去世後,才會揭曉。

第三:秘密立儲制度讓太子隱身了,誰也不知道誰是太子,包括太子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立為儲君了。

康熙有24個皇子,而乾隆皇帝有17個,為什麼僅僅只有康熙朝發生了九子奪嫡這樣的事情呢?

首先,乾隆確實太能活了,他不僅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更是活過了他的許多兒子們。

其次:乾隆的兒子和康熙的兒子相比也確實遜色不少。

皇們繼承講究立長、立賢,這對於乾隆朝來說,是個特例,乾隆的兒子根本上都沒有幾個活過乾隆的。第一位太子永璉9歲死了,第二位永琮2歲死了,其他的兒子們也都沒有活過乾隆。

乾隆到了63歲的時候考慮立太子的問題,但是那個時候能真正出來爭權的只有4位皇子。

這4個準繼承人中,也沒有誰是最出色的,所以留給乾隆的選擇面也是非常窄的,看過《延禧攻略》的都知道,永琰是令妃的兒子,令妃可是盛寵10年不衰啊,乾隆愛屋及烏選擇永琰,這也是原因之一。


當然能讓乾隆皇帝選的這幾個兒子真的是一個比一個不優秀,這也讓晚年的乾隆很尷尬啊,自己號稱文治武功十全皇帝,但是偏偏繼承者能力平庸,相對來講只有永琰好一點,並沒有什麼優點,也沒有什麼缺點,這也是他能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原因之二。

乾隆朝並不是不會上演九子奪嫡,而是沒法上演,畢竟演員不全,沒法演!

我們是瀚海自媒體工作室,歷史的記憶由我們為您講述,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點贊+關注,謝謝!


瀚海說史


乾隆時期沒有發生過九子奪嫡事件其實還是得益於雍正留下的政策。

早在康熙年間,作為九子奪嫡的參與者,雍正皇帝可是很清楚那種兄弟反目的情節。而這種情節,即使在雍正繼位以後,依舊給這位皇帝造成不少的影響,甚至於多次威脅他的皇位。而他作為一朝皇帝,自然不希望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了。

於是雍正在苦思冥想之後,終於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秘密立儲。這個方法倒是解決了很大的麻煩,只是也沒有派上幾次用場,倒是有些可惜了。


乾隆皇帝執政以後,他呢?也是一位和康熙一樣活的很長的一位皇帝。而且他也是妻妾成群,於是也就留下了許多的子嗣。但是,在乾隆年間卻少有聽到像是那個皇子爭權,弄得兄弟反目的事情。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乾隆年間確實少有這種事情發生,而乾隆也是立了儲君的。而作為皇家子弟,又有了儲君,卻少見兄弟反目的時代確實是百年難得一遇。那麼乾隆皇帝是怎麼做到的呢?



實際上,前面所說的秘密建儲是一方面的原因,而且由於曾經因為儲君的不幸去世,乾隆還改了好幾次,也是因為保密工作做的好,所以秘密儲君無人知曉,而爭權也沒有一個方向,所以自然也就平靜了很多。


當然,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乾隆皇帝自己號稱是十全老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所以他對後代的要求也是十分的嚴格,對於他們每一個皇子,他都近乎苛刻的追求完美,所以到皇子的時候,他們也不敢在乾隆面前有所造次。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乾隆活得很長。且不說他熬死了兩位秘密儲君,即使是他宣佈退位讓賢的時候,他都還身康體健的,而下一任皇帝的登基儀式更是他一手操辦的,又有誰人敢質疑,敢挑戰?



當然,在嘉慶繼位之後,乾隆安安穩穩的做了三年的太上皇,而嘉慶皇帝也漸漸的培養了自己的勢力,也算幫助嘉慶穩固了他的位置。所以乾隆死了之後,也沒人敢去挑戰嘉慶了。


眾森淼


大家都知道聖祖爺康熙時代的九龍奪何其慘烈,然後雍正也是經歷過這場政治鬥爭最後登上了龍座,他的十三弟也因為保護他被幽靜在養蜂夾道十年,多年的內鬥肯定給他的內心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如何防止自己的子孫避免這樣慘烈的爭鬥?於是他想出了秘密立儲的辦法,就是把確定為繼承人的皇子不公開,寫成聖旨放在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等老皇帝駕崩之後就把聖旨取下來公諸於世昭告天下。這樣一來,大家都沒有了爭鬥的明確目標,除了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得到父皇賞識之外別無他法。當然,有利益在就肯定是有爭鬥的,只不過不會那麼激烈的在明面上了,都是暗潮洶湧的在背後培植自己的勢力,通過加強自己的勢力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而且,乾隆當了六十多年的皇帝啊,對皇權的迷戀那可不是一般的深沉,臨終前還大權在握,即使後來登基的嘉慶也是被掣肘,這樣各親王的權勢衰微自然也就爭鬥不太起來了。


藤藤菜講文史


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讓人見證了皇家骨肉在權力面前的冷酷無情,也讓面對很多大場面不慌亂的康熙皇帝心力交瘁,黯然離世。他的孫子乾隆皇帝在位時間也長達60年,卻實現了權力的平穩過渡,他怎麼做的呢?

首先,鑑於其爺爺康熙皇帝時期出現的諸皇子之間為了皇位展開爭奪,骨肉相殘的局面。從其父親雍正皇帝起,清朝皇室開始實現秘密立儲制度,就是把立儲的文件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待老皇帝去世後,由幾位顧命大臣共同打開,這種制度最大程度的規避了皇子之間為了皇位拼的你死我活。

雖然雍正皇帝一直青睞皇子弘曆,但是在沒有取出立儲文件前,誰也不知道誰是皇位繼承人,避免類似康熙朝皇次子遭受兄弟的圍攻,保證了皇室內部的穩定。乾隆皇帝也繼承了父親這種確定皇儲的方法,避免因為子嗣過多,引發混亂。

其次,雖然都是在位60餘年,乾隆皇帝更長壽,去世時許多兒子已經在其前面離世。康熙皇帝即位年齡較小,在位六十餘年也只活了六十幾歲,兒子中較大的四五十歲,小的剛剛幾歲,可以說具備爭奪儲位的人特別多,這樣很容易形成兄弟之間為了權力不擇手段。而乾隆皇帝活了80多歲,他去世前已經有很多兒子先他而去,具備爭奪皇位的兒子已經不多了,九子奪嫡的局面很難形成。

第三,乾隆皇帝的兒子沒有康熙皇帝兒子優秀。康熙皇帝的兒子都很能力如皇三子、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反而乾隆皇帝的兒子雖然不給他惹事,但是卻都是碌碌無為,沒有幾個有實力的,加上乾隆皇帝特別長壽,熬死了幾個,剩下的只有皇十五子永琰可以守著這片天下,想發揚光大也很困難。可以說相對於乾隆皇帝那些叔叔大爺如此厲害,自己的兒子完全沒有能力,只能說矬子裡面拔大個。

第四,乾隆皇帝在去世前完成了權力交接。乾隆皇帝出於對祖父康熙皇帝的尊重,在成為皇帝第六十個年頭宣佈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永琰,自己做太上皇,直到嘉慶四年去世。雖然起因是出於尊重自己的祖父,但是也很有可能是乾隆皇帝考慮自己年事已高,政務繁忙,自己力不從心,儘早傳位,確保不出現權力爭鬥。

而實際上這段時間權力還是掌握在乾隆皇帝呢,永琰雖然登基實際扮演的還是皇儲的位置,任何事情都不能繞過太上皇。父子相處的還算比較融洽,而乾隆皇帝去世後,本來就是皇帝的永琰可以順理成章的獲得皇權,整個過程未出現流血事件,也沒有出現針對兄弟的過後清算,權力過渡非常平穩。

最後,和兩位帝王的性格有關。康熙皇帝最早確定的皇位繼承人是皇二子,在確定後,兩次廢其太子之位。乾隆皇帝在其在位37年時已經秘密確立永琰為皇儲,直到永琰登基。對於自己儲君的態度,如果是自己心儀的就不要輕易更換,以免其他人窺伺。先後兩次廢皇太子使得九子奪嫡到達了高潮。如果當初其直接廢皇兒子而不復立,乾淨利落的確立新人選就不會出現節外生枝的兒子之間的爭鬥。

皇家骨肉本無親情,身為父親的帝王更應該提前想到,中意的兒子早點確立其繼承人位置,讓其他人儘快遠離權力爭鬥,避免兄弟相殺。


無筆


我是海浮人,我來回答。

封建社會的專制,天下江山是皇帝一人所有,皇帝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選擇後人繼承自己的皇位,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採用世襲制的辦法,乾隆亦不例外。愛新覺羅家族的大好江山需要他找一個靠得住的皇子繼承。但為了不讓奪嫡之爭再起,乾隆可謂下了很大的功夫。

生謀身後,乾隆密立太子

乾隆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順利繼承皇位的皇帝,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的情景他還歷歷在目,所以選擇一位好的接班人是至關重要的。

由於康熙時期各皇子為爭皇位鉤心鬥角使得時局動盪,所以雍正即位後改變了之前等到皇帝臨死之指定人選的方法,而採用密立皇儲,就是皇帝即位之時就將所要立為皇儲的名字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不告訴任何人所立太子是誰。

奪嫡奪嫡,得有“嫡”可奪,這密設太子之位,所有人都不知道太子是誰,那麼皇帝的皇子壓根就沒有奪嫡的機會。乾隆就是雍正皇帝密立太子才得以順利繼承皇位的。

而反觀康熙,康熙的兒子們之所以發生奪嫡,就是因為康熙在很一開始確定了太子的人選,立儲君之位,也就是說,康熙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就明確了接班人。

倘若這個接班人品學兼優,能力出眾,也不會發生奪嫡的事情,可偏偏康熙精心培養的太子,卻鬥不過康熙這個千古一帝,最後竟做了好多出格之事,康熙不得不最後廢除了這位太子。

可見,很早就確定太子人選,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太子極有可能出現能力不足的情況,導致其他皇子有奪嫡的野心。

皇子的能力

這奪嫡並不是靠數量,關鍵乾隆的兒子也沒幾個。更為關鍵的是既然是奪嫡,那肯定得“奪”起來,可乾隆的兒子們,不僅人數少,更為關鍵的是大多數人的心思壓根就不在皇位,在酒色,在文學,壓根就不構成“奪”這個勢。繼承乾隆的是嘉慶皇帝。乾隆共十七個兒子,顒琰是第十五子。顒琰能當上皇帝,是因為他前邊的哥哥,大多早死,沒死的也沒有成材料的。

乾隆三十八年冬天,他將顒琰的名字寫在傳位的木釐之內,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直到乾隆六十年九月,才正式下詔,宣佈顒琰為皇太子。而康熙的幾個皇子,可謂是勢力強大,結黨營私,權利也很大,背後一直在謀劃奪嫡。

浮人結語

總之乾隆時期沒有形成九龍奪嫡的事情,關鍵是密立儲君制度的作用,從根本上無嫡可奪,其次皇子的勢力根本構不成奪嫡之勢。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尋找什麼,歡迎關注。


海浮人


《延禧攻略》又讓清高宗乾隆火了一把,那乾隆時期為啥沒發生九子奪嫡呢?

先說大家關心的,嘉慶皇帝顒(音,用,二聲,頭大的意思。)琰(音,眼)的母親是孝儀純皇后,嗯,這是乾隆六十年追封的,母憑子貴嗎。

追封之前,確實就是《延禧攻略》裡的令貴妃(乾隆二十四年封)

那,這位顒琰是因為乾隆皇帝寵愛令貴妃,才封的他為皇太子嗎?

1、九子奪嫡沒在乾隆時期發生,那是因為自雍正開始的秘密立儲制度的實行。

雍正元年,雍正就秘密立愛新覺羅·弘曆為皇太子。

所謂秘密立儲,就是把定誰為皇太子寫好了,藏在錦盒裡,然後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

這樣,老皇帝活著的時候,誰都不用鬧了,鬧也沒用,早訂好了,也不告訴你是誰,你也沒法加害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當然,弘曆的競爭者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延禧攻略》中也有出鏡的愛新覺羅·弘晝。

這位弘晝,在二月河先生的《乾隆王朝》中,可是活著的時候就給自己辦過葬禮的主。

估計也是以自汙來自保吧。

2、顒琰這個皇帝位子,來的也挺不容易的。

以立嫡立長立賢的原則來看,顒琰哪一條都挨不上。

乾隆元年,乾隆就立皇后富察氏的兒子永璉(雍正給起的名字)為皇太子,把秘密立儲的詔書就放在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

可惜,這孩子沒福氣,乾隆三年就死了。

又密立皇后的孩子永琮(音,聰)為太子,結果,這孩子兩歲就死了。皇宮裡的事,不好說。

第二年,皇后死了。

乾隆和皇后感情很深,就一直沒提立儲的事。

這事吧,一直拖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都六十三了,不立儲,那就要國本動搖了。

挑吧。

這時候,顒琰的競爭對手就只有三個了。

據說,是因為挑來挑去,顒琰缺點最少,所以乾隆選了他。

當然,我們看看乾隆歷次南巡,顒琰他媽令貴妃,確實是前後三次隨駕南巡。

可以勉強看出,乾隆確實比較寵愛令貴妃吧,畢竟出去旅遊,也不會帶個礙眼的在身邊吧。


也許,這也是立顒琰為儲的原因之一吧。

怎麼樣,看完了本文,再看《延禧攻略》,是不是更帶感了?

三言兩語,好玩有用,關注不迷路,點贊見真情!


好玩有用的歷史


所謂“九子奪嫡”,乃發生於康熙年間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九位皇子為了爭奪皇位不擇手段、自相殘殺而鬧出的悲劇。其中這九位皇子分別為皇長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眾所周知,最終的贏家是暗中韜光養晦的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雍正作為“九子奪嫡”中的親身參與者,深知皇子之間為了爭奪皇位所造成的影響對國家局勢的不利,因此,在其繼位之後創立了“密立儲君制”。所謂“密立儲君制”,便是在眾皇子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皇帝已經把繼承人確定下來並立下詔書,該詔書為一式兩份,一份放在正大光明殿的大匾背後,另一份則由皇帝親手保管,直至皇帝駕崩後,方可在朝中大臣的見證下取出兩份詔書,當眾核對無誤後便宣佈詔書上的人為新一代帝王。如此一來,便可從某種程度上去解決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而造成自相殘殺的現象發生。

眾所周知,雍正皇帝一生共有十位皇子,其中有六位皇子還沒活到成年便去世了,因此只剩下了四位皇子。分別是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和皇六子弘瞻,然而在這其中皇三子弘時年少就被踢出了宗籍,而弘瞻由於荒誕不經也不被朝中大臣看好,小皇子弘瞻自雍正去世使才年僅兩歲,因此,皇四子弘曆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的唯一人選。除此之外,雍正皇帝還利用了“密立儲君制”,如此一來,就好比給弘曆的皇位上採用了“雙層保險”。

與此同時,乾隆也是一個多子多福的皇帝,一生共誕下十七位皇子,但由於自己活得時間太長,以至於在絕大多數皇子都已經去世後自己還在皇位上安然無恙,最後只剩下了嘉慶成為了最合適的人選。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屬於自行禪位的,因此,當時的密立儲君詔書都是他親自宣佈的。

綜上所述,乾隆時期想發生“九子奪嫡”類似的事情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