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3月底德國為什麼不調庫爾蘭集團軍群回援柏林?

春醒


1945年2月,蘇聯的先頭部隊抵達了德國與波蘭便利店的奧德河,此地距離柏林不足70宮裡,可以說是近在咫尺,嚴重威脅到了柏林的安全。為了保衛柏林,當時負責本土防禦作戰計劃制定的古德里安,就向希特勒提議撤回位於庫爾蘭半島的德國軍隊,可惜希特勒到最後都沒有答應。

庫爾蘭半島位於波羅的海,蘇德兩國曾經在此爆發了對二戰具有較大影響的庫爾蘭戰役。德軍在此擁有20萬人,個個都是百戰之兵,古德里安原本打算將這支部隊作為防禦德國本土的重要作戰力量。

當德軍抵達奧德河時,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議收回在外駐軍,尤其是庫爾蘭的德國軍隊,趁蘇軍立足未穩之時,向蘇軍進攻,殲滅其有生力量,緩解後來柏林保衛戰的壓力。可惜希特勒心心念唸的還是反攻蘇聯的計劃,他當時希望以庫爾蘭為基點,從而威脅蘇軍的側後方。但其實明眼人都看出來,這已經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戰略計劃。隨著德軍在歐洲戰場的節節潰敗,德軍已經不可能再在東線發起反攻了。
而且隨著柏林正面的維斯瓦河集團軍被擊潰以後,柏林正面的防禦力量已經面臨奔潰,這個時候撤回在外駐軍,回防首都才是正確的選擇。我是頭條號作者圍知歷史,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和看法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也希望大家為這篇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你的舉手之勞,我的莫大榮幸,謝謝各位!


圍知歷史


庫爾蘭集團軍群足有20萬,納粹卻為何到死,也不讓它回防本土

庫爾蘭集團軍群成立於1945年1月,是德軍在本土失守情況下,罕見以完整編制而投降的集團軍群,人數上有二十六個師,約二十餘萬人。

該集團軍群士兵,本身屬於北方集團軍群,負責扼守波羅地海的庫爾蘭半島。但是隨著蘇聯軍隊將德國完全驅趕出本土,波蘭以及東普魯士被蘇聯虎視眈眈,德國出於方便指揮的考慮,重編了作戰編制。

庫爾蘭半島的駐軍混編成庫爾蘭集團軍群,直接聽令於德國柏林。而由於這支部隊足足有20餘萬,且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士,德國參謀們都將其視為德國最後的重要武裝補充力量。

負責進行本土防禦作戰計劃制定的古德里安,更是直接向當時納粹高層提出把庫爾蘭半島駐軍撤回來,作為德國本土防禦的力量。

考慮到庫爾蘭半島距離德國本土隔著一個波羅的海,古德里安還特意和海軍元帥鄧尼茨進行長談,長談之中鄧尼茨給予了古德里安一個非常滿意的承諾。

鄧尼茨強調雖然德國海軍力量,一直不如空軍、陸軍那樣耀眼,但是集中全部潛艇、軍艦確保在小小的波羅的海維持制海權還是小菜一碟。

且德國海軍控制下的艦艇,也足夠將庫爾蘭半島的德軍悉數運回國。1945年1月28日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與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俄羅斯第三方面軍,對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今加里寧格勒)進行圍困。

出於保住有生力量的考慮,德國海軍曾執行了著名的漢尼拔行動,在15周的時間裡,動用近1080艘各式船隻,把約200萬人士兵或平民送回了德國本土或者德國控制下的丹麥。

由此可見德國海軍全力撤出只有20萬人庫爾蘭集團軍群,並不是什麼天方夜譚,具有極大的可操作性。然而因為此時此刻的德國最高統帥希特勒,依舊不願意承認自己快失敗了。

玩命的強調自己完全有能力打一個跟蘇聯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一樣的柏林保衛戰,德國英勇的士兵,可以憑藉不屈的意志力,將蘇聯人痛擊在柏林城下,然後再進行戰略反攻。

而在這可以反攻的大背景之下,庫爾蘭集團軍群將成為直插在蘇聯後背的利刃,它可以通過進攻,快速讓蘇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全線崩潰,就跟1941年德軍閃擊蘇聯一樣。

所以納粹高層始終沒有向庫爾蘭集團下達回防的命令,而是要求它死守住庫爾蘭半島,做好牽制蘇聯軍隊的工作。

然而歷史的結果已經很明確的告知,希特勒當時還可以反攻的想法完全是不切實際的風言風語。蘇聯可以反攻是因為基本保全了自己所有的工業基礎以及美國的大批物資支持。

而此時的德國本土已經被英美的戰略轟炸,炸的幾乎沒有可以成建制生產的機器。缺衣少糧的德國軍隊根本無法守住吃飽喝足的蘇聯士兵的進攻。

1945年4月30日當蘇聯的坦克轟鳴聲響徹整個柏林城,大魔王希特勒在不甘中選擇了自殺。1945年5月8日庫爾蘭集團軍群在自己最高指揮官卡爾·希爾佩特的帶領下放下武器投降。

納粹高層試圖反攻的夢,在此時此刻碎了一地。


袁載譽


1944年8月,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在東線遭受毀滅性打擊,28個師被蘇軍全殲滅,17萬官兵被俘、23萬官兵死亡、14萬傷兵後送,損失超過斯大林格勒會戰。

儘管還勉強剩下8個師的殘軍,但從戰略地位上來說,中央集團軍群已經覆滅。這次戰場對決,還導致另一個後果,德國北方集團軍群被蘇軍第1次切斷與本土的陸地聯繫。

北方集團軍群,就是被圍困在庫爾蘭半島的德軍,後來按照作戰地域改稱“庫爾蘭集團軍群”。德國陸軍參謀長古德里安,曾向希特勒建議:應該通過海路撤出庫爾蘭集團軍群,這支精銳的老部隊對防禦德國本土有重大意義。希特勒拒絕這個提議,只允許撤回少量裝甲部隊……

庫爾蘭集團軍群,是由列寧格勒前線一帶撤退回來的第16集團軍、第18集團軍以及1個戰役集團組成,加上附屬的部隊,兵力達到40個師70萬人。

當發現後路被蘇軍切斷後,這個集團軍群立刻集中裝甲部隊向里加灣衝擊,德國海軍也派出“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等艦船出動配合,德軍費盡氣力總算打通1條不過10公里寬的通道。

當年9月芬蘭退出戰爭,蘇軍集中90萬兵力、3086輛戰車、2640架飛機發動“庫爾蘭戰役”,戰爭的目標是攻佔波羅的海沿岸。庫爾蘭集團軍群是強悍的德軍老兵為主,他們依託堅固陣地頑強防禦,給蘇軍造成6.1萬人死亡(或者失蹤)、21萬人傷殘的代價,而自己的損失才不到蘇軍的1/2。

10月“庫爾蘭戰役”結束,庫爾蘭集團軍群第2次被切斷與本土的聯繫,並且是永久性的……這種圍困持續到德國投降,有人形容蘇軍把庫爾蘭半島當成“戰俘營”,將數十萬武裝德軍關在那裡……

當然,這是勝利者的說法,其實直到1945年前4個月,蘇軍還多次組織人麼連續對庫爾蘭集團軍群發動攻擊,企圖消滅這支德軍部隊。然而,蘇軍在付出16萬人的傷亡之後,還是沒有打進去,不過卻大大削弱庫爾蘭集團軍群的力量。

那麼,本土缺乏強兵干將的希特勒,為什麼不願意撤出庫爾蘭集團軍群呢?甚至,希特勒還向庫爾蘭半島運送補充兵員……

希特勒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確保威懾瑞典不參加對德作戰,這個有點多慮,瑞典作為中立國壓根不想扯入大國的戰場,一戰如此,二戰亦如此。二是在牽制蘇軍的兵力,庫爾蘭集團軍群臨近蘇聯後方,能夠有效拖住蘇軍的兵力,萬一德國戰局出現奇蹟,還能再次反攻蘇聯。

因此,庫爾蘭集團軍群就留下來戰鬥,並且真實展現剽悍戰鬥力。1944年蘇軍取得反攻的巨大勝利,全面收復戰後被德國佔領的國土,並且打進很多東歐國家境內,但是唯一的例外就是沒有佔領庫爾蘭半島。

蘇軍再進攻庫爾蘭半島,勢必要付出較大的代價,於是斯大林準備全力進攻德國本土,等德國投降之後,再來招降庫爾蘭集團軍群。這也給庫爾蘭集團軍群帶來一絲好運,自身的硬本錢換來戰後的優待,沒有被送到西伯利亞去幹活……

1945年4月30日,絕望的希特勒在第三帝國辦公廳地下辦公室自殺身亡,千年帝國的迷夢灰飛煙滅……

1945年5月11日,庫爾蘭集團軍群最高指揮官卡爾·希爾佩特,率領手下20萬德軍放下武器投降。

二戰後,西方國家的一些人,稱讚庫爾蘭集團軍群“永不言敗”,你怎麼看這支部隊呢?


子屠龍


從軍事角度來看,庫爾蘭集團軍群在庫爾蘭半島的堅守毫無意義,按照希特勒的想法是堅守這個登陸場為以後的反攻可以威脅蘇軍的側後方,這完全是不切實際的戰略考慮,任何一個現實的將領都明白德軍已經不可能在東線發起反攻了,而且介於柏林正面的維斯瓦河集團軍群已經被蘇軍擊潰,正面的防禦已經薄弱到了極點,撤回庫爾蘭集團軍群加強柏林正面的防守是唯一正確的選擇,這也是當時的德軍總參謀長古德里安所極力主張的。



另一種反對這樣做的理由是假如德軍撤出庫爾蘭半島,那麼蘇軍也可以將圍攻這個半島的軍隊抽出用於對德國本土的進攻,這個說法不無道理,可是對於兵力不足的德軍來說,收縮防線終歸是必然之舉,國內的防禦已經相當薄弱,根本沒有力量實施縱深防禦,一旦防線被突破往往會導致大量部隊被合圍殲滅,中央集團軍群的殘部已經被包圍於柯尼斯堡,就是由於中央方向上的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的潰退所致。德軍有過許多的防禦成功的戰例,經驗表明只要保證一定的兵力密度和預備隊是可以抵禦住蘇軍的進攻兵給予其重大殺傷的,調回庫爾蘭集團軍群至少可以讓德軍避免出現之前一整個集團軍群被包圍殲滅的悲劇,加強德軍東線的防禦強度,以作戰能力而言,庫爾蘭集團軍群是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絕非那些新組建的部隊相比。


也有人質疑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德軍是否還有能力安全撤回這支20多萬人的軍隊和武器裝備,保證這一撤退行動的成功有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一個是波羅的海的制海權,一個就是德國海軍擁有足夠的船隻。關於船隻的問題,古德里安專門就此事詢問了海軍總司令鄧尼茨,並得到了鄧尼茨肯定的答覆。只剩下波羅的海的制海權問題,直到戰爭後期蘇聯的波羅的海艦隊的存在感也非常弱,幾乎從未發起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在波羅的海作戰的只有潛艇部隊和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只能起到襲擾的作用,無法阻止德軍大規模的海上撤退行動,而且德軍在臨時加強波羅的海上的海、空軍兵力後,蘇聯的干擾將更加有限,庫爾蘭集團軍群的絕大部分都可以安全的撤離。


隨著蘇軍逐步殲滅了德軍東普魯士的北方集團軍群和維斯瓦河集團軍群,佔領了北部沿海的各港口,庫爾蘭集團軍群便已經失去了撤退的可能性了,等到柏林戰役爆發時,庫爾蘭集團軍群就算想撤也撤不回來了。


戰略論


庫爾蘭集團軍屬於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1部分。1944年10月8日,蘇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部隊前出到梅梅爾(如今立陶宛的克萊佩達)以南和以北海岸,切斷了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和東普魯士的陸上聯繫。10月13日,蘇軍蘇軍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突破德軍數道防禦後,解放了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此後向西發展進攻,進抵凱梅里、貝加萊地區。當時的德國海軍出動了“舍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等對陸上作戰進行支援,然而德國海軍近乎瘋狂的炮火支援並沒能挽救失敗的命運,庫爾蘭半島的德軍最終不得不接受被切斷與本土陸上聯繫的現實。

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第16和第18集團軍約33個師被蘇軍緊逼到庫爾蘭半島圖庫姆斯至利耶帕亞一帶,補給則主要通過利耶帕亞與文茨皮爾斯港獲得 。由於斯大林嚴令大型艦隻不得出動,所以蘇聯海軍對於交通線破壞主要通過潛艇、航空兵和小型水面艦艇,不過總體而言戰績有限。比如1944年,波羅的海艦隊潛艇部隊出航34次,進行魚雷攻擊61次,發射魚雷132條,擊沉敵軍運輸船33艘、拖船1艘、戰鬥艦艇2艘,戰鬥中己方無一損失,這是蘇軍潛艇在戰爭中取得的最好戰績。當然,德軍的確認數據只是損失13艘運輸船(總噸位36000噸)和1艘掃雷艦(M-3619)以及1艘拖船。

而在陸上,一方面蘇軍波羅的海沿岸第1和第2方面軍先後幾次進攻這個集團,不過沒有成功,只能改為圍困為主。按照時任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司令巴格拉米揚的會議,他認為主要原因是德軍在當地森林沼澤地形的嚴密防禦;蘇軍重點不在該方向例如里加戰役結束後不久就將突擊第3集團軍、近衛第2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編入大本營預備隊;蘇軍幾次進攻都是在泥濘條件,限制了坦克、炮兵等技術兵種的發揮;蘇軍誤以為德軍被圍集團完全隔絕,實際上直到戰爭結束被圍德軍可以得到一切作戰必需品。

如果德國決定將該集團軍撤回本土,從當時蘇聯海空軍表現來看,德軍如果要撤出該集團軍理論上可行,不過實際上德軍測算運送1個師從利耶帕亞到德國本土要12天。粗略計算整個集團軍撤出需要半年左右,還要考慮遭受的襲擊,因為蘇軍發現德軍撤離後自然會加大空中攻擊。所以最終德軍沒有決定撤出該集團軍。

5月7日,在最後圍殲庫爾蘭半島的德軍時,波羅的海艦隊出動了航空兵以及12個130毫米炮營和4個152毫米炮營。5月8日根據德國無條件投降書,該集團21個師和1個旅19萬人投降。


榮華之武器堂


1944年9月蘇軍發動了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經此一戰,除了庫爾蘭半島外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全部被蘇軍解放。德軍殘部不得不退守至庫爾蘭半島,重新組成了庫爾蘭集團軍群。然而就是這樣一支由殘兵敗將組成的隊伍,卻依靠頑強的戰鬥意志擋住了蘇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牢牢守住了庫爾蘭半島,直到戰爭結束。德國投降後,庫爾蘭守軍才奉命向蘇軍投降,而蘇軍直到此時才徹底收復這塊領土。

時間在回到1945年2月,蘇軍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達奧德河,距柏林已不足70公里。面對逼近的蘇軍,德軍在柏林附近的防禦力量嚴重不足。為了保衛柏林,陸軍總參謀長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建議,收縮防線,將所有力量集中於柏林,趁蘇軍在達奧德河立足未穩之際,對其側翼發動進攻,進而殲滅蘇軍部分兵力,削弱蘇軍的實力。

在古德里安的計劃中,挪威、意大利以及巴爾幹地區的德軍將撤到柏林附近進行防禦;同時命令西線部隊全面轉入防禦狀態,把騰出的兵力組建成一個新的集團軍群,作為一支機動力量對蘇軍先頭部隊發動反擊;古德里安還建議放棄庫爾蘭半島,將庫爾蘭集團軍群悉數撤回國內,來加強柏林的防禦力量。此時,蘇軍已佔據著決定性的優勢,而德國又無力在庫爾蘭發起反攻,那麼從軍事角度而言,德軍堅守庫爾蘭半島就變得毫無意義。正是基於這點原因,古德里安才一直力主將庫爾蘭集團軍調回德國。

當時德國還掌握著波羅的海的制海權,海軍元帥鄧尼茨也明確表示德國海軍有足夠的船隻將庫爾蘭的部隊運回國,所以古德里安的計劃完全具備可行性。雖然這個計劃得到了大部分將領的支持,卻遭到了希特勒的反對。希特勒堅持認為庫爾蘭半島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德軍絕不能輕易放棄此地,庫爾蘭集團軍群的存在可以牽制蘇軍,使蘇軍無法集中全部力量進攻德國本土。除了這一點原因外,希特勒甚至還幻想著有朝一日,德國可以捲土重來,以庫爾蘭為跳板對蘇聯發起反攻。

乍看希特勒給出的理由,“牽制蘇軍”這點似乎還有幾分道理,可細細品來,這個原因也站不住腳。以當時的力量對比來看,蘇軍即便除去那些被牽制的兵力,其實力依然強於德國,所以庫爾蘭集團軍群的存在與否對蘇軍的影響不大。而反觀德軍方面,如果德軍主動收縮防線,再加上庫爾蘭集團軍群的兵力,那麼德軍的實力將有大幅度的提升,或許還真能夠擋住蘇軍的進攻。因為希特勒的固執,德軍又一次錯失了機會。不過這對庫爾蘭集團軍群而言或許是一件幸事,他們出色的表現贏得了蘇軍的尊重,戰爭結束後不久他們就被蘇聯釋放,而沒有像其他的戰俘一樣被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亞。


瞭解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戰情解碼!

戰情解碼


第一,庫爾蘭集團軍當時只有20萬人,20萬對於盟軍的數百萬人來說根本毫無意義,只是飛蛾撲火而已。

第二,柏林戰役總共持續了11天,庫爾蘭集團軍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突破盟軍的防禦回到柏林。

第三,庫爾蘭集團軍吸引了部分蘇軍火力,如果救援柏林,那麼蘇軍也會有更多的人進攻,所以回援毫無意義。

第四,庫爾蘭集團軍所在地,地形複雜,交通很不方便,不利於迅速行動。




筍好香


我個人認為這一時期的庫爾蘭集團軍群正忙於抵抗蘇軍的頻繁進攻,自身都難保,就更難抽身去支援柏林了。

第一,我們先從當時整體戰爭環境分析。當戰事進行到1945年4月中旬,蘇軍已逼近柏林城下,但德軍總體仍然實力龐大,他們散落在各個戰區的兵力達數百萬之眾。在庫爾蘭半島的庫爾蘭集團軍群,有至少25萬人,但是希特勒下令讓他們死守庫爾蘭半島。位於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境內的德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這部分德軍實力最為強大,到5月9日投降時,中央集團軍仍有90萬人,也是希特勒希望他們能守住最後的石油基地。駐紮在巴爾幹半島的德軍,計有40多萬人。但是這支部隊面臨各國游擊隊頻繁襲擾和蘇軍正規軍的雙重壓力。駐意大利北部B集團軍群,有60餘萬人,他們肩負著抵禦意大利以南盟軍的任務,在柏林戰役中更無法抽身。駐挪威的德軍,這裡的德軍建制保存最完整,總數40萬,古德里安曾建議希特勒放棄庫爾蘭和挪威等外圍德軍撤回國內,但未獲希特勒批准。可以看出雖然當時德軍兵數眾多,但各部都被蘇軍或盟軍牽制基本不可能回援柏林,也就是希特勒無兵可用的尷尬境地。

第二,我們在單獨分析一下在庫爾蘭半島的庫爾蘭集團軍群。當戰爭進入後半局,瘋狂的希特勒已然聽不進去職業軍官們的任何建議了,而庫爾蘭,成為了元首命令裡必須堅守的地點之一,而在蘇聯方面,庫爾蘭是戰爭末期,唯一一塊還被德國人佔領的蘇聯土地,將這裡的德國人徹底消滅,無論是在戰略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對整個戰爭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大膽假設即便希特勒讓其回防柏林,估計蘇軍也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是窮追猛打。

第三,二戰後期的德國整體戰略上已然頹勢,其必然兵敗也是大勢所趨,即便假設庫爾蘭集團軍可以順利回防柏林,也只能是將德國戰敗的時間延緩,對德國最終戰敗的結果沒有影響。






一號軍武


庫爾蘭集團軍前身就是圍困彼得堡的北方集團軍,被包圍壓縮在一個半島上,要支援別的戰區需要海運,那時納粹海軍已無實力執行此種規模行動。


趙尚鳴


調那支部隊回防都是被屠戮的命!這就叫多行不義必自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