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在死之前回憶當初繼位時的詔書,被自己改的一幕,大家認為有沒有可能是真的?

愛歷史的小蝸牛


筆者認為,這件事暫且不論是否是真實的,單單因為這件事是清朝皇帝的齷齪事,就不可能公之於眾。而因為康熙年間發生了名震天下的九子奪嫡事件,最後康熙的選擇也是模糊的,所以這件事從可能性上來講,確實有可能是真實的。

先講改詔書那段的劇情。

改詔書的這齣劇情,其實並非是劇中真實存在的一幕,這一幕,在劇中也並非是真實上演的,而是曾靜自己的想象。

曾靜在劇中,是山東呂留良的學生,可以說是個確確實實的雍正皇帝反對者。

而曾靜,就是在聽到了坊間的一些傳說以後,才選擇了勇者件事汙衊雍正皇帝,鼓動清廷的權臣謀反。

在曾靜的想象之中,康熙皇帝寫下了自己的聖旨,將皇位傳十四子,胤禵的確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雖然平日裡看起來沒什麼大動作,但卻有著扶蘇一般的才華,領兵在外,看似與皇位無緣,實際上卻可能威脅到朝中的任何一位太子。

而在這之後,四子胤禛卻是將聖旨做了改動,將那句話改為了將皇位傳於四子。

這麼一點小小的改動,當然很大概率上都是假的。

但曾靜不可能在乎這點問題,他不需要驗證這件事的真偽,只需要告訴諸君,雍正皇帝的皇位來的並不正規,存在問題,如果有人聽他的,起兵謀反,曾靜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件事大概率都是民間杜撰出來的,雍正皇帝也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在他上臺以後,排除異己,將過去的親兄弟一一趕下臺,軟禁起來。

除開對自己親兄弟的殘忍,雍正上臺以後還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將不少朝中大臣趕下了臺。

雍正上位的時候,國庫空虛,康熙雖然功勞不小,但卻無法僅憑一人開創盛世,雍正上臺以後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對康熙王朝的發揚光大。

雍正的改革,不會只是說說而已,改革要觸動很多人的利益,朝中權貴不少都在這次改革中被抄家,這以後,國庫充盈了,雍正也名譽掃地。

後世流傳的很多關於雍正皇帝的故事,但凡是說他皇位是通過改詔書奪來的,氣死了自己的親生母親,殘忍對待自己的手足,雖然不是說這些事都是完全編造出來的,但大多添油加醋,抹黑雍正皇帝。

當然了,回到正題,改詔書這樣的事情,很大概率上是杜撰出來的,但如果當初被選中的人確實不是雍正,機緣巧合之下,相信胤禛也是會做出這種選擇的。


魏青衣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先說結論:據考證眾多史料,雍正繼位,有他多年努力的必然性,也有封建道德和法律的合理性,篡位或改遺詔,從現在,所掌握的證據看,是立不住腳的,或者說,證據是不充分的。

下面我們來說原因:

▶雍正改遺詔,是低級錯誤,不可能犯。

關於改詔,普遍說法為:“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胤禵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篡了位”。

但凡瞭解清代皇子的稱呼方式和遺詔起草、發送程序就不可能,被這種說法矇蔽。那時候書寫皇子順序必須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之類。可見將“皇位傳皇十四子”中的“十”改變“於”,只會出現“皇位傳皇於四子”的笑話。更何況當時首先寫就的遺詔是滿文而不是漢文,將滿文之“十”字改為“於”字絕不像漢文那麼容易。胤禛向來聰明過人,諒其不會幹出此等蠢事。

▶說雍正毒死他老子—康熙,而後自立。這個也很扯淡。

關於下毒,大家是這麼說的:“康熙老爺子病了,於是胤禛派人送加了毒藥的人參湯”,於是老爺子就一命嗚呼,來不及立儲君,就駕崩了,雍正從而自立為帝。

據有關史料記載,康熙皇帝在世期間,最反對喝人參湯。康熙皇帝此次生病,患的又是重感冒,感冒發燒之際,豈肯以火益火?其次,雍正若真下毒以求自立,當時康熙派他代辦祀天大典,他完全沒有意料到康熙會突然駕崩呢?直到康熙急詔他,他才慌忙趕到?因此,說下毒太扯了。

▶隆科多假傳聖旨,更靠不住。

還有一種說法:“康熙病重,降旨召胤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賓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

若康熙真的料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以他的精明,他肯定要把儲君之事處理好,因為他很清楚,他的那一堆兒子,都不是省油的燈,而他生病到他去世,足足有8天時間,完全足夠他辦清楚這件事了,但他沒有,又怎麼可能下詔召回十四呢?另外,為康熙皇帝起草詔書,按例由內閣撰文,交兵部所管驛站發出。隆科多隻是負責宿衛,不是內閣大學士,也不是兵部堂官,無論如何,也不能一手遮天,包辦一切。

▶雍正繼位,有歷史的必然性

康熙第二次廢太子以後,胤禛就積極加入儲位之爭中,但他生性謹慎,毫不張揚,一切都在秘密進行,主要做了2件事:

一、盡一切可能,獲得康熙的信任和寵愛,表現在,辦差盡心盡力、對待兄弟寬慈仁厚,即使廢太子,他也沒有落井下石,對爭奪儲位的幾位親王的劣跡,他從未揭發,經常請老皇帝賞花看戲遊園,享受天倫之樂。這一切贏得了康熙的大加讚賞。

二、千方百計壯大隊伍,擴張勢力。

多年細心經營,謙卑做人,他拉攏了川陝總督年羹堯、湖廣提督魏經國、副都統常賚、四川布政使戴鐸、河南開歸道戴錦、蘭州府同知沈廷正、清江理事同知馬爾齊哈、內閣中書博爾多、步兵統領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等等。這個集團人數雖不算多,但活動能量卻大得出奇。甚至還將康熙皇帝十分信任的大學士李光地也拉到自己一邊。兼以其中一些人如年羹堯、隆科多又身處要津,在當時就已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正是在這些艱苦細緻工作的基礎上,胤禛才在康熙皇帝死後順利地繼位為君,在康熙末年的爭儲鬥爭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最後,影視劇作為藝術,對歷史不可能一味尊重,需要留給觀眾一些想象空間,但作為歷史,我們需要尊重客觀事實。

我是七分讀書,分享歷史,趣味讀書,歡迎關注,謝謝您。


七分讀書


雍正矯詔篡位之說由來已久。究其原因,愚以為有這麼幾點。一是康熙駕崩的突然性,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之前數月還狀態甚佳,巡幸遊獵,不在話下。當年十一月,康熙突然病重,沒幾天就駕崩了,事發突然,不得不令人存疑。二是雍正繼位的意外性,康熙六十年至六十一年,最得聖心的要數十四阿哥胤禵。胤禵位列大將軍王,手握重兵,又得康熙信賴,滿朝文武或許皆認定胤禵會是後繼之君,但意外就意外在,最後繼位的卻是冷麵王胤禛。三是雍正繼位後,一系列新政得罪了大幫士紳,加之雍正的政敵,八爺黨等人作怪,雍正矯詔之說也就開始甚囂塵上了。



那麼雍正到底有沒有矯詔呢?這個問題也是眾說紛紜,而且一直被爭論了數百年。有人說雍正矯詔篡位,也有人說雍正是無詔篡位。流傳下來的康熙遺詔,一式四份,分別收藏於臺灣故宮、遼寧省檔案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遺詔證明"十"字改成"於"字純屬無稽之談,因為在那個年代,於字是這麼寫的。

而且,遺詔分滿、漢、蒙三種文字。並不是你想怎麼改就怎麼改的。駁斥了矯詔傳位說,康熙的遺詔就能完全讓人信服嗎?並不能。康熙遺詔乃是雍正登基後昭告天下的,並不是康熙的真跡。雍正繼位後,是完全有能力命人偽造出一份遺詔的。

沒有確切的證據,雍正是否篡位仍是一個謎題,我們只有等待越來越多的實證,才能解開這歷史之迷。

雍正王朝中,通過曾靜的敘述,一幕幕畫面,出現在雍正的腦海中。"弒父,逼母,屠弟"這些故事令雍正心驚肉跳,直冒冷汗。根據這些畫面,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說法。


康熙駕崩,完全是因為喝了胤禛進的湯藥。之後,雍正與隆科多密謀,矯詔登基繼位。因為母親烏雅氏反對雍正繼位,雍正又逼死了自己的母親。然後就是雍正對兄弟們痛下殺手了。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如果第一條弒父成立的話。那麼第二條逼母及第三條屠弟也是極有可能的。畢竟雍正的兄弟們,除了老十三、老十七外,在雍正朝活的瀟灑的並不多。史料記載,老三老八老九皆死於圈禁之中,八爺九爺在雍正四年(1726)就歸天了,三阿哥胤祉則於雍正十年死於禁所。老十,老十四一直被圈禁,在乾隆年間才重獲自由。雍正對兄弟們不友好是事實,那麼雍正有沒有弒父篡位逼母呢?

雍正王朝是根據歷史改編而成的,也呈現了開放的觀點。關於雍正合法繼位和矯詔篡位這兩種說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雍正弒父、逼母的可能性極小。畢竟康熙被稱為清聖祖,一生可謂閱人無數,如果康熙對胤禛、隆科多的脾氣,心性都不瞭解,又怎麼可能委以重用呢。康熙可能一直在替雍正佈局,否則,也就沒有隆科多,年羹堯的節節高升了。如果沒有雍正的鐵腕改革,清朝也不會有康乾盛世,康熙傳位雍正,方體現其聖明,反之,康熙如果傳位給其他阿哥,大清或許不會有276年之久。


風雪夢不逝



首先確定一下問題是就雍正王朝電視劇來說,那麼宋安之來說說這個問題。

題主肯定沒有好好看電視劇!雍正臨死時是看了老八的信以後產生幻覺,覺得老八來了。

至於改詔書那一幕,是湖南曾靜交代謠言內容之時,配合的畫面,並非是真的。因為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雍正的繼位是無可爭議的,第二十集已經給了觀眾很明確的答案了,那便是雍正根本沒有篡位。

說完電視劇,宋安之再來說說真實歷史。

歷史上雍正是否篡位的確有爭議,雖然詔書不能改。但問題是康熙遺詔並非康熙帝親筆所寫,而是康熙駕崩以後,先由隆科多口宣,在三天以後遺詔才正式出來。

遺詔的確不能改,但三天時間,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當然也不能以這個來確定雍正是篡位的,只能說有所爭議。

而且康熙晚年對老十四和老四態度其實也有點曖昧。說想傳位老十四吧,可老十四這個大將軍王自始至終爵位不過貝子,並非是王爵。說想傳位老四吧,雖然讓老四去祭天什麼的,但對老十四也的確很是重用。

關鍵是康熙其實死的有些突然,不然怎麼可能沒有留下遺詔或者明確指定繼承人呢。

所以雍正是否篡位的確有所爭議,不過宋安之說這些並非認為雍正是篡位,只是客觀簡單的說說這個爭議,還請大家理智看待。

以現實來看,雍正登基以後,治理國家還不錯,不管是不是篡位,最起碼在那個歷史時期,他走上了歷史舞臺,還是沒錯的。


宋安之


電視劇《雍正王朝》最後一集雍正死前突然產生幻覺,老八顯靈了,來找他了,說“我輸了,但你也沒贏”,然後就出現“十改於”的鏡頭,也屬於幻覺中的。總之,糾纏於是否篡位本身,不如考慮和討論下老康傳位老十四有何夠分量的,至少也說得過去的理由。

另外來說在野史中,因為雍正爭奪皇和在位期間,有很多人反對他,所以編造出來的。

清朝的遺昭採用的是滿文!滿文的語法和中文的不一樣。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歷史博物館裡面複印出來的皇帝的遺詔,那是道光皇帝的,清朝的立太子的皇帝的遺詔是用漢文和滿文兩種語言寫的,你改了漢語的能改的過滿文的嗎?

雍正繼位後,對其處於對立集團的兄弟進行了十分嚴厲的政治打壓。加之其隨後所執行的嚴厲的官吏管理、土地、稅賦政策嚴重影響了官僚集團以及大地主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關於雍正的篡位之說很快就散佈開了。

加之在對於這個問題的處理上,雍正始終沒有擺正態度,時而聽之任之,時而用大張旗鼓,更使事態惡化,從而形成了雍正篡位說風行百年的現象。

至於詔書說,很明顯是民間不瞭解宮廷細節所臆想出來的。






貳胖兒侃電影


關於雍正繼位,其實沒什麼好說的,篡位說應該都是雍正那幫兄弟編出來的!有一點可以證明雍正是康熙欽定的帝位,那就是康熙晚年,曾派雍親王也就是後來的雍正代替康熙前去祭天,這是隻有皇帝才能乾的事情,也早就暗示了皇位繼承人!同時這也證明了康熙式教育的失敗!康熙教育很像我們今天的教育模式!康熙十分重視對皇子的文化教育,這些皇子們每天都在嚴格監督下讀書學習,日日早起晚睡,假期都很少據說一年只有五天,年年如此,但是卻忽視了對他們道德品格的培養,導致教育出來的皇子多數文化足夠高道德不怎麼樣!連起碼的孝道都沒幾個遵守的,麻木不仁,爭權奪利,結黨營私,沒點文化的人還真玩不成這麼高級的亂政!為啥後來雍正的兄弟那麼慘,就是自找的,大家看看十三爺就知道了,除了十三爺,其他的兄弟基本每天都在幫倒忙,整天造謠雍正篡位,聯合王公大臣反對雍正新政,更嚴重的是還搞出來什麼八王議政,想把雍正權利架空!逼得雍正把他們搞死搞臭!你要有這種兄弟,估計會比雍正更狠!支持雍正的十三爺,基本證明了雍正對真正兄弟的態度!雍正繼位後,其他王爺需要改字避諱,胤改為允,特批十三爺胤祥不用改,十三爺自己還是用允祥上奏,不越禮,要是換成別的王爺早就翻天了


郭氏三段論


康熙駕崩後,皇四子胤禛在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繼承大統,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雍正皇帝。但在野史中,卻說雍正是篡權奪位,非法繼承。即使像《雍正王朝》這樣的歷史大劇,也間接採納這種野史說法,那麼,康熙的遺照真的被雍正篡改了嗎?

據野史記載,在康熙活著的時候,因為皇十四子胤禵戰功顯赫,富有威望,康熙有意傳位於他,在臨終最後幾天,曾下旨召遠在西北的胤禵回京,是雍正的心腹隆科多從中作梗,藏匿聖旨,導致康熙去世前,胤禵不能及時趕回,於是,隆科多便假傳聖旨,擁立雍正繼位。另一種說法是:康熙在遺照中說傳位十四子,被雍正和隆科多在十字加了一橫一鉤,就變成傳位於四子。這兩種說法看似合情合理,實則漏洞百出。



首先,康熙下旨有折固定的程序,康熙要召回皇十四子允禵,應先有內閣起草詔書,經康熙御覽後,再有兵部傳到允禵手中。隆科多既非內閣大臣,又非兵部尚書,根本不可能接觸到聖旨,哪來藏匿之說!


篡改遺照更是無稽之談,康熙的遺照是有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而成,至今還保留在故宮博物院。滿文中的十字與漢文截然不同,根本無法篡改。即使漢文遺照中也是寫著傳位皇四子。按照野史所說:應是傳位皇於四子,顯然遺照中不會犯如此低級的語言錯誤。

再者,康熙生前雖沒有公開傳位於哪位皇子,但從他對雍正的情有獨鍾中就能看出端倪。早在康熙四十八年,雍正就被封為雍親王,在諸多皇子中地位最高,先後22次參與祭祀活動,次數遠在諸皇子之上,康熙曾對大臣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必能志承大統”。還有康熙對雍正的兒子弘曆寵愛有加,正說明康熙的愛屋及烏。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野史,主要是雍正推行新政,得罪很多讀書人,再加上他殺戮功臣,逼死兄弟。造成了一些讀書人對他的不滿,因此,才故意編造野史詆譭雍正。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首先現在很多人認為雍正是篡位的主要依據,就是在當時雍正篡通隆科多將遺詔上的“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其實這根本不可能,當然其原因不是什麼漢字的十與於是跟滿文不一樣的什麼的。



究其原因在於康熙的遺詔中根本就沒有出現過這段話。在現今保存在遼寧省博物館所收藏的“康熙遺詔”中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什麼“傳位於四子”這句話,而只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這樣的一句康熙要將皇位傳給雍正的話。



當然並不是說“康熙遺詔”說要將皇位傳於雍親王皇四子胤禛,雍正的繼位就是完全合法的。實際上在當時這份遺詔是在康熙逝世,雍正登基後才頒佈天下的,這份遺詔也並不是康熙自己寫的,而是雍正叫自己的親信重新整理擬定的,然後再頒佈天下的,所以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從“康熙遺詔”上看出雍正是篡位的。畢竟這份遺詔都是雍正叫自己的親信重新撰寫的,他怎麼可能會在遺詔中流露出任何他是篡位的意思呢?



實際上現在很多史學家懷疑雍正篡位的原因不是因為什麼“康熙遺詔”,而是因為其他的一些讓人很疑惑的歷史記載,就是這些模稜兩可的記載才讓有些史學家認為雍正的登基並非是名正言順的。

在《清史稿.本紀八》有這麼一段紀載“甲午,上大漸,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康熙是突然駕崩的,也就是很有可能康熙根本就來不及留下任何的遺詔就去世了。畢竟在這一年康熙還在四處巡視,比如十月“上幸南苑行圍”,所以康熙的身體在去世前一直都還是好好的。



也就是如此可能康熙根本就沒想到自己會走,又怎麼會立遺詔呢?想想看一個前些天還是好端端的人,他會想到為自己立遺囑嗎?哪怕是康熙十二月有些不舒服,我想他也只會認為自己老了得些病很正常,並沒有想到自己會死。

而這或許就能解釋為什麼當年康熙臨死前為何只有隆科多一人在旁,而其餘的朝中重臣、皇子皇孫都沒有在身邊。因為康熙壓根就沒有想到自己會死,他之所以就只傳詔隆科多一人前來,其目的就可能只是想了解自己生病的這段時間朝中的動向是如何的。畢竟此時的康熙還在圓明園,而不是在紫禁城中,很多事情他必須得靠親信密報他才知道,而隆科多就是這個密報的人。



要知道隆科多當時可是步軍統領,而且還被康熙賦予了監視被圈禁的廢太子愛新覺羅·胤礽和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以及京師內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動向的責任。所以我們或許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康熙召見隆科多並不是為了臨終託孤,而只是為了瞭解他身體不舒服的這段時間,朝中的那些重臣在幹什麼。



那麼既然都沒有這種遺詔的產生,雍正又何來的繼位呢?而且再加上雍正繼位後,又讓隆科多封鎖京城九門,不讓京師的人進也不能出,直至雍正正式登基後才解除禁令。這點似乎也在昭示著雍正登基的合法性。當然不管如何,康熙或許只是來不及口述遺詔,在他的心裡或許雍正就是最適合的人選。



畢竟在康熙臨死前,雍正可是被康熙挑選出“恭代祀天”的皇子,而在那個時候能被挑選出替代皇帝去祭天的皇子,非儲君不可。所以可能那個時候雍正就是康熙心中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選吧!但是不管如何,雍正是如何繼位的,康熙在臨死前說了什麼?這始終都是一個謎。


澳古說歷史


《雍正王朝》雍正在死之前回憶當初繼位時的詔書,被自己改的一幕,大家認為有沒有可能是真的?

雍正在死之前回憶當初繼位時的詔書,當時回憶顯示,是十四阿哥改為四阿哥。

筆者認為,這件事暫且不論是否是真實的,單單因為這件事是清朝皇帝的齷齪事,就不可能公之於眾。而因為康熙年間發生了名震天下的九子奪嫡事件,最後康熙的選擇也是模糊的,所以這件事從可能性上來講,確實有可能是真實的。

先講改詔書那段的劇情。

改詔書的這齣劇情,其實並非是劇中真實存在的一幕,這一幕,在劇中也並非是真實上演的,而是曾靜自己的想象。

曾靜在劇中,是山東呂留良的學生,可以說是個確確實實的雍正皇帝反對者。

而曾靜,就是在聽到了坊間的一些傳說以後,才選擇了勇者件事汙衊雍正皇帝,鼓動清廷的權臣謀反。

在曾靜的想象之中,康熙皇帝寫下了自己的聖旨,將皇位傳十四子,胤禵的確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雖然平日裡看起來沒什麼大動作,但卻有著扶蘇一般的才華,領兵在外,看似與皇位無緣,實際上卻可能威脅到朝中的任何一位太子。

而在這之後,四子胤禛卻是將聖旨做了改動,將那句話改為了將皇位傳於四子。

這麼一點小小的改動,當然很大概率上都是假的。

但曾靜不可能在乎這點問題,他不需要驗證這件事的真偽,只需要告訴諸君,雍正皇帝的皇位來的並不正規,存在問題,如果有人聽他的,起兵謀反,曾靜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件事大概率都是民間杜撰出來的,雍正皇帝也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在他上臺以後,排除異己,將過去的親兄弟一一趕下臺,軟禁起來。

除開對自己親兄弟的殘忍,雍正上臺以後還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將不少朝中大臣趕下了臺。

雍正上位的時候,國庫空虛,康熙雖然功勞不小,但卻無法僅憑一人開創盛世,雍正上臺以後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對康熙王朝的發揚光大。

雍正的改革,不會只是說說而已,改革要觸動很多人的利益,朝中權貴不少都在這次改革中被抄家,這以後,國庫充盈了,雍正也名譽掃地。

後世流傳的很多關於雍正皇帝的故事,但凡是說他皇位是通過改詔書奪來的,氣死了自己的親生母親,殘忍對待自己的手足,雖然不是說這些事都是完全編造出來的,但大多添油加醋,抹黑雍正皇帝。

當然了,回到正題,改詔書這樣的事情,很大概率上是杜撰出來的,但如果當初被選中的人確實不是雍正,機緣巧合之下,相信胤禛也是會做出這種選擇的。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用戶769288457696924


首先不得不說題主看電視劇不是很仔細。這一段並不是雍正臨死前回憶的,而是導演為了配合曾靜的演講杜撰出來的一個情節。那曾靜為什麼要演講?為什麼會有這樣一段情節?其實原因都是在八爺逼宮失敗後引起的。

八爺胤祀聯合四位旗主王爺入關逼宮,最後十三爺帶病之身奪取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幫助雍正絕地反擊,贏得了逼宮的勝利。八爺被流放,流放前他將自己身上的1000萬兩分配給了自己的家奴,奴才在回家途中到處散播雍正的位置來的不正當,京城的輿論中心,伯倫樓裡邊也有相同的說法,說是雍正繼位當天和隆科多配合,將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曾靜借題發揮,四處宣揚,雍正列了十大罪,是十惡不赦的人,殺父弒母,殘害兄弟。


曾靜被大理寺送到了雍正跟前,大理寺的官員說自己不敢審問,其實就是給推行新政的雍正難堪。李衛回京得知這一情況到牢裡收拾了曾靜一通,被罰了一年俸祿,李衛對雍正真的中忠心的沒話說,小名兒“狗兒”真的沒取錯。雍正親自接見曾靜。曾靜在和雍正中聊天的時候,出現了這一段回憶。其實是曾靜是個讀書人閱讀了明朝遺民呂留良的相關文集,這篇文集中對雍正和清朝多有詆譭之處,所以年老的曾靜就借題發揮。最後雍正寬宏大量,也沒有為難曾靜,反而放了他。


其實在歷史上,確有此事。呂留良是明末遺民,沒有接受清朝的徵召,出家為僧,著有許多文集,其中不少反清言論。曾靜閱讀後,鼓搗當時的川陝總督嶽鍾琪謀反,被嶽鍾琪帶到了雍正面前。雍正確實沒有為難曾靜,而是把呂留良的家人流放,並將呂留良從墳墓裡挖出來戮屍定罪。雍正放的曾靜,但是乾隆後來繼位以後卻沒有饒過他,乾隆又重新把這件事翻出來,將曾靜以誹謗罪凌遲處死。這是清朝文字獄裡邊的一個有名案例。

關於雍正將傳聞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阿哥的言論一直出現在民間和野史中。但是這個傳言基本是野史雜談,已經被否定。滿清詔書滿漢雙語,再加上“於”繁體字為“於”,要改也沒有所說的那麼簡單。《雍正王朝》裡邊第19集,20集,就演到了康熙皇帝在評價八阿哥,十四阿哥後,最後選四阿哥為繼承人。雍正是不可能回憶,自己改詔書的情景。至這個情景設定不過是增加了電視劇的趣味性和觀眾的想象空間,讓觀眾對於劇情的推進更加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