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为什么要年秋月“卸甲”,她又不是兵将?

红雨说历史



雍正之所以让年秋月“卸甲”,其实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雍正不满什么呢?还不是年秋月那不省心的哥哥年羹尧。


年羹尧兄妹在剧中一开始就与雍正绑在了一起。当时年羹尧在杭州做参将,与自己的抱负实在不成正比,好在遇到了下江南筹款赈灾的胤禛一行人,也算是遇到了贵人。而当时势单力薄的胤禛也觉得年羹尧是可用之人,于是就让他回京向康熙报告去了。康熙自然知道这是雍正借康熙的手提拔年羹尧,于是大笔一挥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把年羹尧留京任用了。


表面上看,年羹尧与李卫一样都是雍正的心腹,但年羹尧能力出众,可忠心不足。到了京城的年羹尧很快发现,雍正(胤禛)他的实力在皇子中是最弱的,而且还属于太子党这边的。



至于年秋月,哥哥既然跟了雍正,自己也自然随哥哥跟了雍正。而娘秋月一开始的工作是服侍邬思道,就是那个能掐会算的老头,雍正的军师。而二人在一起时间久了感情也相处出来了,可是雍正却借机弘历得到康熙赏赐的玉如意,替年羹尧和年秋月抬旗了。


这个信号其实也说明雍正的无奈,为啥?雍正能用的人太少,尤其是武将。而手中唯一的年羹尧却朝三暮四,与老八胤祀眉来眼去。雍正想拴住年羹尧,只有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而年家兄妹都是汉人,只有抬旗之后才能娶年秋月,这也算是拆散了邬思道和年秋月这段忘年恋,也让邬思道一心一意辅佐雍正夺嫡。


年秋月成为雍正的侧福晋之后,年羹尧自然要为雍正出全力了。之后老十四当大将军王,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就是最好的例证,成功截胡了老十四率军勤王的企图。雍正继位后,年羹尧更是接替了老十四成为了新的大将军王,节制西北五省兵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在西北的年羹尧,拥兵自重,资敌养寇,把西北人事大权操控在自己手中,又擅杀封疆大吏,这些都令雍正忍无可忍。西北大捷后,在朝堂之后,雍正要奖赏有功之臣,看到这些武将都身披重甲,大汗淋漓,就让他们“卸甲”,可是皇帝的话在此时居然不管用了。


等到年羹尧说了同样的话后,这些武将乖乖才“卸甲”。雍正在大殿之上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其实内心里呢?换做你是雍正,你会怎么做?其实此时,雍正已经动了杀机。


在年羹尧这里受了气,回宫后自然要把气撒在年羹尧妹妹的身上。不管雍正对年秋月有没有感情,但是此时的雍正真的是怒火攻心,要殃及池鱼了。



所以说,年秋月是一个悲剧人物。虽然是雍正的妃子,可每当年羹尧让雍正受气,年秋月都要遭殃,最后也是随着年羹尧的自尽而选择了自尽。年秋月死之前,还让雍正带话给邬思道,可以想象年秋月这些年来的感情还是寄托在邬思道身上的。可是基于自己的渺小,加上政治婚姻,使得自己总是不能做自己的主。当然,这自尽算是做了一回主,也是对现实无奈的反抗吧。


对此,你觉得雍正让年秋月“卸甲”,是何意思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其实大家一看就懂,没有必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年秋月哪里“有甲可卸”,雍正的意思就是让年秋月脱衣服,侍寝。


雍正在大殿上被年羹尧伤了脸面,表面上是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内心之中的怒火已经压制不住了,在大殿上当着朝臣的面不能发作,因为那样只会更加丢面子。

雍正急需要找一个可以发泄怒火的地方,这个面子是年羹尧让他丢的,只有在年秋月身上找回来。

于是,下朝以后,雍正哪里都没有去,急匆匆的来到年秋月住的地方,进门不由分说,直接让年秋月“卸甲”。
年秋月听说雍正来了,急忙过来请安,结果看到雍正衣服怒气冲冲的样子,心中不由的打鼓,究竟什么事让皇上如此的失态、生气。

正在思索的时候,听见雍正叫她“卸甲”,当时可能也是一头雾水。

年秋月冰雪聪明,虽然恨年羹尧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牺牲了自己。


但是应该也知道年羹尧得胜还朝的消息,第二次听到“卸甲”二字应该已经想到是年羹尧惹了雍正不高兴。

但是青天白日的,让自己替别人受过,她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

但是看到雍正发怒的样子,只好忍着屈辱的泪水缓缓的退去了外衣。

雍正看年秋月停了下来,喝道:“再卸”!年秋月克制着内心的屈辱,准备“再卸”的时候。

雍正的怒火经过发泄可能是也舒缓了一些,也许觉得将一切怪罪在年秋月身上似乎也不太妥当,于是拂袖离去。

其实这段剧情预示着雍正和年羹尧之间再无缓和的余地,为后面年羹尧的死、年秋月悲惨离世埋下了伏笔。


逝去即历史


“卸甲”,其实就是脱衣服,雍正让年秋月卸甲,是在出气。

让年秋月卸甲的“起因”

年羹尧治军有方,在西北大捷。雍正皇帝很高兴,因为年羹尧解决了他的一块心病,他要好好封赏他。

雍正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派满朝文武,包括各路亲王,一起来迎接他回朝。而年羹尧自恃功高,竟然神情十分傲慢,完全不将满朝文武放在眼里,就那么大摇大摆地过了去。

隆科多小声说了句:“什么狗东西!”估计这句话,也是在场所有人的心声。

到了大殿之上,雍正论功行赏,本来是件挺好的事。雍正看到年羹尧身后的亲兵,各个都穿着盔甲,天气又那么炎热,便让他们卸甲凉快凉快。

结果那几个将士居然不为所动,连雍正都愣了。这个时候年羹尧,又说了句不知死活的话:“皇上,他们只知军令,不知道皇上。”

真不知道年羹尧是怎么想的,我分析就是他觉得自己功高卓著,有点飘了。他不明白自己的一切殊荣,都是雍正给他的。如果不想给他,雍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因为年羹尧刚刚立下大功,雍正也是强忍着怒气,还是和颜悦色地和他说话。但在心里,估计早被这个奴才,气了个半死。所以才有了,半夜让年秋月卸甲的事。

雍正白天受的气,晚上在年秋月这里撒了出来。他一遍一遍地对她说“卸甲、再卸”。年秋月也将衣服,一件一件脱下。雍正觉得气撒够了,就离开了。

此时的年秋月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不过她猜也猜得到,谁让她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呢?


十点历史君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在青海剿灭了叛军后,回京时,雍正以高规格接待他。此前,雍正派去了十多名满洲贵族的子弟去年羹尧军中“历练”,不过,这些人实际上是去监视年羹尧的。

雍正在皇宫接见年羹尧时,也一并接见了这十多人。接见时,雍正见他们穿着甲胄进殿,就说天气热,让他们卸甲。结果,这些人却只听年羹尧的,看年羹尧的口令行事,直到年羹尧说:既然皇上让你们卸甲,你们就卸甲吧。此话一出,这些人才敢卸甲。

雍正见自己派去的贵族子弟都被年羹尧制的服服帖帖,心里自然十分生气。回宫后让年秋月“卸甲”,自然是把对年羹尧的气撒在了他的妹妹年秋月身上。

不过我倒认为,此事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我认为,这十多名贵族子弟并不是真的心甘情愿地被年羹尧收服。他们在青海受年羹尧的气受的太多,青海条件又艰苦,这次随年羹尧回到北京后,自然不想再回青海了。

怎么办呢?他们不能直接说心里的想法,更不更讲年羹尧的坏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巧妙的挑拨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卸甲”一事,估计是他们商量好了的,故意这样干的。此事一出,雍正岂能不妨年羹尧。

如此一来,他们既摆了年羹尧一道,同时估计也不用回青海了。一箭双雕,真是妙的很啊!


老罗侃史


雍正在年羹尧那里“受了气”,就跑到他的妹妹,自己的妃子面前撒泄气。雍正这事办的还真的“不大气”。

年羹尧这位雍正的包衣奴才可是给雍正露了大脸了。雍正刚刚登基不久,青海的罗卜藏丹则就叛乱了。雍正力排众议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赴西北平息叛乱。他指望这个“杀伐决断”,“果敢干练”的军事才能卓越的包衣奴才能够给他解决掉这个“心腹大患”。

年羹尧还就是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在雍正到处遇阻,四面楚歌,焦头烂额的时候,年羹尧的西北平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彻底解决了西北的危机。年羹尧的胜利像是给雍正打了一针强心剂,雍正对年羹尧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异常的兴奋让雍正对年羹尧的类似于“你是真的恩人,大清的恩人”的赞美之词甚至是“肉麻”和“阿谀”的,不计后果的。

雍正的这种极度兴奋之下的放纵和恣意宠信让本来就狂妄跋扈的基础上更加的目空一切和飞扬跋扈。他真的就以为自己就是雍正的恩人,趾高气昂他连王爷们都不放在眼里了。

雍正让年羹尧回京,他要重重的奖赏年羹尧。但也就是从年羹尧回京受封开始,雍正发现这位年大将军已经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

在八王爷廉亲王高呼“百官跪迎”,的时候年羹尧居然就打马而过丝毫没有一点谦逊的意思。在雍正封他为“一等公”他居然面露失望和不满。雍正还是耐心的解释“不能蜂王”的原因。

但更过分的事紧接着又来了。雍正接见平叛有功的将领,看到将领们全副铠甲,便关心的让他们卸掉铠甲,但雍正说完,这些将领们却齐刷刷的看着年羹尧。年羹尧很得意:既然皇上让你们卸甲,还不快卸甲!将领们齐刷刷的一声:遵命!然后迅速脱掉铠甲。这一幕着实让雍正吃了一惊。

而年羹尧接下来的话却让雍正受到了深深地刺激,年羹尧告诉雍正:他们只知将令,不知皇上。雍正被狠狠地打了脸。然而在朝堂之上雍正只能忍着。

受了极大刺激的雍正来到了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年妃宮中,满脸怒气的命令年妃“卸甲”!年妃估计是已经知道了朝堂之上的事,便开始脱衣服。

雍正怒气冲冲的不断的高喊“卸甲”,直到年妃脱光了所有的衣服之后他甩手而去,算是狠狠地羞辱了年妃,他通过对年妃的羞辱来发泄在年羹尧那里受到的刺激和“窝囊气”。

其实,年秋月是无辜的。雍正对年秋月的侮辱,实在是显得很不厚道。


步武堂


床第非战场,秋月非兵将!

然而,雍正却让她“卸甲”。原因无它,这是雍正的口误。在白天的朝会上,雍正彻底被年羹尧刺激到了!

年羹尧率领有功将士进见雍正,雍正让他们卸甲,他们居然不敢卸。只有在年羹尧发话后,他们方才卸甲。


雍正心里极端地不爽,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卸甲”的诡异场面。以至和秋月独处,他明明想说的是一句“更衣”,脱口而出的却是“卸甲”。可见,雍正的愤怒已经无以复加。仅随其后,年秋月将默默承受雍正带给她的无边怒火……

给大家说说误把“更衣”当“卸甲”的故事吧!

在《雍正王朝》剧中,年秋月是个十分悲剧的人物。

秋月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兄送进了四爷府。秋月勤劳体贴,四皇子挺喜欢她。当然,这种喜欢不是男女之情,而是一种主子对下人的欣赏。



秋月是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她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狗儿、坎儿、翠儿等一帮雍府下人亲密无间地相处。

秋月的意中人是邬思道。他是位残疾人,但十分有才华。他在四爷府明面上是教胤禛的几个孩子,实际却是府里的核心幕僚。

刚开始,胤禛的打算是用秋月栓住邬思道。木兰秋狝时,弘历在康熙面前奏对得体,胤禛很高兴。按照常理,学生出了成绩,应该奖赏老师,胤禛却重赏了秋月,还给她全家抬了旗籍。可见,此时胤禛是把秋月当成邬先生的人来看的。



后来,随着年羹尧的官越做越大,邬先生和秋月的距离就越来越远。秋月忍不住问邬先生:“我们还能在一起吗?”邬先生回答道:“你迟早是四爷的人。”因为邬思道明白:胤禛为了笼络年羹尧,是一定要娶秋月作为纽带的。

秋月嫁给了胤禛,她认为完成了作为年家人的任务,从此不受年家的任何馈赠。以至于在她加封贵妃时,一群宣旨太监前来恭贺,她把仅有的八十两体己银子用来打发他们。



当年羹尧惹恼了雍正,秋月依然摆脱不了年家人身上的烙印。当时,雍正铁青着脸,屏退左右后,秋月打来热水为他烫脚。雍正一气之下踢翻洗脚盆,然后断喝一声“卸甲!”。可惜的秋月十分不解地摸索着解掉了外衣,雍正将错就错,语气中不含丁点儿感情地再次喝道:“再卸。”



泪水,模糊了秋月的双眼……

想想年羹尧和雍正:一个是威风八面的抚远大将军,一个是贵为人王的皇帝,两个男人之间的战争,何必去为难一个苦命的女人呢?!

那么,年羹尧究竟做了什么事,让雍正这么生气呢?

雍正二年,年羹尧赢得了青海大捷,雍正对年羹尧一时恩宠不可复加。他不仅加封年羹尧为太子太保,还赐爵一等公。

年羹尧被迎面滚滚而来的皇恩冲昏了头脑,表现得极为骄纵。

第一件事,皇九子胤禟到西北劳军,年羹尧坦然地接受他施行的大礼,却不知避让。

第二件事,年羹尧得胜进京时,那是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全得下跪迎接。只见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看都不看他们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稍微地点了一下头。

这两件事,年羹尧虽然越礼,雍正却是可以包容的。

第三件事,年羹尧为青海大捷的将士叙功,写了满满一本子的叙功人员名单。雍正稍微看了一眼,当着年羹尧的面问张廷玉怎么安排这些人,张廷玉回话:“先提拔立有大功的人员,至于其它人员,再伺机安排。”



然而,年羹尧对这种安排显得很不满意,他强调着说:“他们都是立有战功的人!”

第四件事,就是上面提到的卸甲一事。

天气炎热,有功的将士还身披重甲,雍正说:“卸甲,凉快凉快!”

将士们不敢动。



雍正以为大家没有听明白,就用询问的眼光看向怡亲王允祥,允祥大声地说:“没听见吗?皇帝让你们卸甲!”

将士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年羹尧。

年羹尧微微一笑,说:“卸了吧!”

以上这两件事,是很惹雍正上火的。雍正没有料到年羹尧会质疑朝廷对有功将士的安排,更没想到朝廷的军队竟然到了皇帝使唤不动的地步!

特别是“卸甲”一事,虽然只是短暂地尴尬了三秒,然而转瞬之间,雍正的脸色黑得好像乌云密布。雍正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寝宫,一路上都在心中念叨“卸甲、卸甲”。以至见到秋月,“卸甲”二字竟脱口而出。

作者声明:在正史上,雍正对年妃极好。年妃逝世以后,雍正才对年羹尧下死手。雍正对年家没有实行大肆诛连,仅惩罚了年羹尧和其子年富。另外,雍正也十分宠爱年妃所出的皇子福惠。


链天绝



这个问题有意思,宋安之来回答!

这个具体分析宋安之在雍正王朝系列解读文章中说过,在这里再大概说说哈!

首先雍正让年妃卸甲,是出于报复年羹尧的心理,毕竟在年羹尧哪里受了气,暂时又不能动他。所以雍正虽然理智的控制住了自己想锤年羹尧的冲动,但暴脾气的雍正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正好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年妃是他的后宫三千佳丽之一,所以他就借此在年秋月身上出气。

宋安之认为就是这么简单,没什么其他意思,不存在借此警告年羹尧什么的。因为剧中年秋月早在雍正还没有登基的时候,为她抬旗以后就与年家断绝关系了,甚至都不见年羹尧。

所以年秋月不至于因此给年羹尧说,让年羹尧知道的。雍正更不会将这件事透露出去,毕竟透露出去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臣子身上受了气,找人家妹妹出气,传出去不是很丢人吗?

当然跳出这个剧情,这段还是很有意思的。

这段剧情突出了雍正治国的不容易,堂堂一国之君,在臣子身上受了气,为了大局,只能跑到后宫之中出气,是何等不容易?

而在剧中的其他剧情,也在不同程度上美化了雍正,比如说邬先生在剧中是最终雍正放过了他,而历史上邬先生的原型人物戴铎,雍正在登基以后,是找了个借口将其处死了。

而这也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一直饱受争议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在洗白雍正,所以对其评价不高。

对此宋安之认为,这部电视剧的确美化雍正了,但不至于说是洗白,毕竟谁没事拿电视剧当成历史的学习呢?

而且雍正王朝电视剧只是对主角雍正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属于电视剧的正常范围的。

那么大家觉得呢?


宋安之


雍正王朝有两个非常有趣的梗,一个是“八王大,大王八”还有一个就是“卸甲”。一个“美”字让道士张明德,算出了八爷胤禩的命数,“八王大,大王八”让人忍俊不禁。“卸甲”这个梗虽然也很有趣,但也告诉了我们,年羹尧的气运将尽,告诉我们,作为后宫女人的荣辱其实均在一线之间。年家的衰败近在眼前,年秋月也如秋天的月亮一样,萧瑟惹人怜。“卸甲”只是雍正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而已,他在朝堂丢了面子,气愤至极,只能将气撒在年羹尧的妹妹之上。

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班师回京,雍正满怀欣喜。信誓旦旦的要和年羹尧做“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可现实呢,让雍正不得不气愤,雍正感到脸上无光,颜面尽失。

面对百官的跪迎,年羹尧熟视无睹,高坐马上,趾高气扬。雍正给他的荣耀确实有点太过了,以至于他忘乎所以。“你是朕的恩人,也是大清的恩人,”这话一说,任谁都会骄傲,更何况年羹尧,他本来就飞扬跋扈,皇帝嘉奖如此,年羹尧肯定更加不可一世。

朝堂之上,年羹尧丢出了一张长篇累牍的立功将士名单,雍正看了尴尬至极,还好有张廷玉打圆场。到了朝见立功将士,雍正见将士们大热天穿着密不透风的盔甲,于是命他们“卸甲,凉快凉快”。这帮大将熟视无睹,只等着年羹尧的命令。

“既然皇上让你们卸甲,那你们就卸吧”。雍正这时已经很不悦了,但是也不便发作。年羹尧毫无君臣之礼,这时候至少应该跪下来向皇帝请罪,可他只是轻描淡写的来了一句。“他们只知军令,不知皇上”我想雍正这时候心肯定拔凉拔凉,年羹尧这么一说,无意之中告诉雍正,将士们皇上都不知道,这岂不是成了年家军。以后若是犯上作乱,社稷又得遭殃。雍正被气得无话可说,只得借口安排了御花园酒宴,草草结束朝见。这就是朕的恩人,大清的恩人吗,可气可恨啊,我猜雍正准是这么想的。

到了晚上,雍正仍旧气的不行。雍正来到年妃的寝宫,待侍女们走后,也就有了这一出。“卸甲,卸甲,再卸”,年秋月只得遵旨。我们看到的是年秋月的无奈和帝王的无情,年秋月卸完甲,雍正头也不回的走了。

年秋月也许知道盛极而衰的道理,哥哥年羹尧和自己的命运可能将走入低谷了。她又能如何呢,面对“卸甲”她只能服从,面对自己的命运,在那个时代,她也只能顺从。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生死不由人。年秋月进宫后,脸上挂满了苦楚,仿佛在告诉世界,她真的不属于这里。

(往后余生,欢迎分享关注吐槽)



风雪梦不逝


这件事要从秋月的哥哥年羹尧说起。

年羹尧作死真的是作到了家

年羹尧西北战场胜利后,可以说是忘乎所以,目中无人,自恃功高。凯旋归来的时候,诸位大臣跪迎相接,而年羹尧则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不但没有下马迎接,更是在雍正面前摆足了架子。按理说打了胜仗,给自己手下的人领功受赏太正常不过,而年羹尧呢,写了一个请功折子足足有一百多人,让雍正安排,而且意思很明显,必须现在就办,君臣之道完全被抛在脑后。




更厉害的是,其手下的兵进来参拜时,雍正看他们热就让他们把盔甲卸下来,但他们把目光齐刷刷的看向了年羹尧,等待年羹尧的指示,搞得雍正皇帝特别没面子。而后年羹尧更是一边扇着扇子一边的作死说:既然皇上让你们卸甲,那你们就卸吧!而且还对雍正说:这些人当兵当习惯了,只知军令,不知皇上!年羹尧此举无疑是没把雍正放在眼里,但当时年羹尧刚刚立功,又是自己亲命的西北大将军王,又不好责罚,雍正是极为爱面子的人,只能忍了!但今天年羹尧作死的行为雍正已经记在了心里。


一脱再脱,一撤再撤,一条白绫画上句号

雍正晚上就气呼呼的到了年羹尧的妹妹秋月那里,想起白天年羹尧的所作所为,那句“只知军令,不知皇上”更是像一根针狠狠的刺在了雍正心里。看着秋月就想起年羹尧,越想越恼怒,于是就把白天受的屈辱放在了秋月身上,让她当面脱衣服,一连几句再脱再脱再脱.....足以说明雍正当时的心情。

后来年羹尧不知收敛,更是杀了忠臣孙嘉诚,引起百官众怒,雍正于是就借着这个理由,雷霆手段撤了年羹尧的职,安排到苏州做将军,但年羹尧到了苏州任职之后,丝毫没有收敛之心,每日还是按照大将军的规格待遇要求,这让雍正十分的生气,于是从苏州将军撤为杭州千总,然后一路被撤到当守城门,最后赐其白绫自尽。真的是一撤再撤,跟秋月“卸甲”再脱再脱成了对应。



雍正真的不想杀年羹尧吗?

我们回过头来看的话,雍正表面上是不想处死年羹尧的,真的是这样?明知孙嘉诚参了年羹尧,跟年羹尧是水火不容,但还是把他派到年羹尧身边,意思是让年羹尧有警醒之心。


难道雍正会不知道年羹尧会杀了孙嘉诚?年羹尧西北打仗的时候,连续杀了二十多个朝廷命官,一个自己的死对头孙嘉诚又怎么可能会放过?雍正就是想牺牲孙嘉诚来治年羹尧的罪,孙嘉诚是朝廷公认的忠臣,也是老天爷降雨承认的忠臣,残杀忠臣,即使功再大,也难逃惩罚!说白了,雍正就是想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来治年羹尧的罪!

孙嘉诚被杀后,朝廷众怒,百位官员上书雍正,揭发年羹尧的罪行,足足有九十二条之多,这就是雍正要的结果!雍正用雷霆手段撤了年羹尧的职,架空其兵权,可见早已作了准备!

结语:年羹尧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刚开始的战战兢兢,后来越来越放肆,已经忘了他自己的这根树枝的根在哪了,离开了了雍正这个树根,死是肯定的!


灯下萤火学历史


导读:在《雍正王朝》中,年秋月一直是被动存在着,被安排服侍邬思道;喜欢上邬思道后又被安排嫁给了皇四子胤禛,成为了胤禛的侧福晋;胤禛登基为帝以后,年秋月被动的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后宫妃嫔;年羹尧西北大胜以后,年秋月更是被迫的成为了雍正皇帝发泄的对象,被迫“卸甲”。

对于年秋月而言,她是被动的走进了“九王夺嫡”之中,更是被动的成为了雍正皇帝用以制约邬思道和年羹尧的关键人物。

说到底,年秋月只是皇四子胤禛、只是雍正皇帝手中用以实现政治梦想的工具而已!


西北大胜以后,原本就“生有反骨”的年羹尧,正式走上了“作死”的道路,而且并没有经过试探期,直接就站在了雍正皇帝的忍耐底线上来回徘徊。

接受皇帝亲自封赏的西北将领们,面对雍正皇帝“脱去铠甲”的皇命,毫无反应;而等到年羹尧下达“皇上让你们卸甲。你们就卸了吧”的命令后,众将齐声回应,迅速脱甲,让雍正皇帝在朝臣年前丢尽了脸,受尽了委屈。

但雍正皇帝对此一笑而过,并给予了无所谓的态度。但随后,雍正皇帝却来到了后宫,来到了年羹尧妹妹年秋月的宫中,厉声再三,让年贵妃“听命卸甲”!

雍正皇帝的目的何在?

只是在面对年羹尧僭越犯上、狂悖骄纵行为的无可奈何后,唯一的发泄目的?

笔者认为,并不尽然!

对于雍正皇帝的真正目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1、在年秋月的身上找平衡,是一个“主子”受委屈以后的必然反应

作为雍正皇帝的潜邸奴才,年羹尧在曾经的皇四子胤禛、现在的雍正皇帝一手调教和培养下,过朝廷立了大功,为雍正皇帝打响了登基后的“第一枪”。

这一枪,让雍正皇帝在朝野上下的声望和地位显著抬升;

这一枪,让雍正皇帝更大程度地掌控住朝政大权,形成了对胤禩等人绝对优势的压制;

这一枪,为雍正皇帝有效消除了登基初始面临的各种负面舆论和刻意黑化传闻。

也就是说,年羹尧作为雍正皇帝的潜邸奴才,为雍正皇帝争了大光,长了大脸,立了大功。

但是

面对雍正皇帝的亲自迎接,年羹尧骑马近前;面对雍正皇帝封赏圣旨,年羹尧端坐领旨;面对雍正皇帝的命令,年羹尧手下诸将拒不卸甲,他竟然给出了“军中将士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狂悖犯上言辞。

别忘了

曾经的年羹尧面对只是皇子的胤禛时,甘愿长时间下跪向自己的主子胤禛表述忠心;

在皇四子胤禛的面前,年羹尧即使已经贵为四川巡抚,成为开府建牙的一方封建大吏以后,依然诚惶诚恐、唯唯诺诺。

现而今,曾经的皇四子胤禛已经贵为大清帝国的皇帝,拥有了更绝对的生杀大权,而昔日的潜邸奴才年羹尧却敢于公开僭越犯上,完全没有了奴才的样子,反倒拿出了一副“自己的军令远大于皇上”的模样。

当时的雍正皇帝有着太多不能处置年羹尧的原因所在,甚至还必须装出一副毫不在乎、毫不在意的爱惜功臣良将的英明君主形象。

但这口“窝囊气”,雍正皇帝着实咽不下去,尤其是这样的“窝囊气”竟来自于自己一手调养和简拔的潜邸奴才。


雍正皇帝必须找一个发泄对象,来发泄自己的受到的“窝囊气”。

很明显,年羹尧的妹妹,当时的年贵妃就是雍正皇帝肯定会选择的发泄对象。

2、向年秋月明确表达自己对于年羹尧“僭越跋扈”的反对态度,借年秋月的口,敲打敲打年羹尧

年羹尧在西北的大胜对于雍正皇帝的正面积极影响,不可否认;但其在雍正皇帝面前的僭越犯上之举,已经严重影响到甚至挑战了雍正皇帝“神圣不可侵犯,更不容挑战和威胁”的皇帝权威。

所以,雍正皇帝在不公开表明对年羹尧不满态度的同时,还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敲打和警告。

从雍正皇帝让年贵妃“卸甲”的强迫行为来看,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警告做法是通过他的妹妹年秋月完成的。

年贵妃被迫“卸甲”的事,即使年贵妃不向年羹尧汇报,那些在房间外很清楚的能听到雍正皇帝大声命令的太监也会即使将消息传递给年羹尧。

孙嘉诚烈日求雨的时候,那个向年羹尧汇报雍正皇帝具体言行的太监,不就是年羹尧刻意安插在雍正皇帝身边的卧底吗?

但是,年羹尧并没有从雍正皇帝强迫自己妹妹“卸甲”的行为中,吸取教训,并没有收敛自己僭越犯上、狂悖骄横的作死行为,并最终生生的“作死”了自己。

3、通过年秋月让邬思道斩断和年羹尧之间联盟的可能

在皇四子胤禛参与夺嫡的过程中,对于邬思道和年羹尧这一文一武组合的特别倚重,让胤禛最终取得了“九王夺嫡”的胜利,成功登基为帝。

但在胤禛倚重邬思道和年羹尧的同时,也同时对两人很可能出现的联合问题,给予了充分的提防和钳制工作。

将年秋月这个介于邬思道和年羹尧之间的关键人物,纳为自己的侧福晋,就是胤禛斩断两人之间联盟可能的有效手段。

年羹尧在夺嫡的最后时期对于皇十四子胤禵的绝对牵制,让皇四子胤禛的皇权承继过程平稳度过;而且,皇十三子胤祥对于自己的“擎天保驾”自必然存在价值,让雍正皇帝不得不将西北统兵大权交给“生有反骨”的年羹尧。

也就是说,年羹尧西北大胜以后的狂悖骄纵甚至僭越犯上,是对年羹尧“奴性”特别了解和熟悉的雍正皇帝早就预料到的!

此时掌握着西北兵权的年羹尧,单凭一己之力就足以对雍正皇帝形成绝对的威胁,如果再和“智慧担当”邬思道形成联盟,雍正政权会受到何种威胁和挑战,可想而知。

所以,雍正皇帝除了要敲打年羹尧,更要通过肯定和邬思道有书信往来或者经人传话往来的年秋月,对邬思道予以明确的敲打和警告。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何说年秋月肯定和邬思道有着书信往来呢?年秋月在临终时对雍正皇帝的那句“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就证明她知道邬思道还没有被雍正皇帝处死,就证明她清楚邬思道的行踪,而深居后宫的年秋月只能通过书信或者经人传话得知这一切!)

所以,笔者认为,雍正皇帝之所以在受了年羹尧的“委屈”后,跑到后宫强迫年贵妃“卸甲”,不光是为了寻找“被欺负”以后的平衡感,更是出于对年羹尧已经形成的皇权巨大威胁给予的理性、必要行为。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