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詔書有什麼作用?

揹包看客




對於清室,為了能夠保持所謂的“皇室尊榮”,為了能夠享受所謂的“清室優待條件”。

對於袁世凱和革命黨,則是為了圖一個所謂的“名正言順”,當然,也是為了圖一個兵不血刃以最高限度地保存實力。



當時的清朝對於革命黨仍然具有碾壓式的優勢,對於袁世凱和北洋系雖然有所忌憚,但是,也絕不是沒有抵抗的餘力。

1908年,慈禧歇菜之前專門挑選了溥儀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同時任命溥儀的生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總攬清政府的一切軍政事務。

此時的載灃雖然只有25歲,可是,他卻尤為重視一樣東西——軍權!

1901年,18歲的載灃被慈禧選為去德國道歉謝罪的清政府代表,他被德國的皇家近衛軍所深深震撼,自此在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將來一定要學習德國一樣建立一支屬於清朝皇室的“近衛軍”,要把握住軍權,從而維護和鞏固清朝的統治。



所以,載灃在慈禧死後一上臺,便為了掌控軍權而幹了三件事:

一是罷免了兵部尚書鐵良,將軍隊系統重新掌控在皇室手中。

二是罷免了袁世凱,取回了當時堪稱清朝最王牌的北洋新軍的指揮權。

三是著手建立了除北洋軍之外的另一支精銳之師,即清朝禁衛軍。

載灃花了3年的時間和無數的財力物力人力打造了一支人員編制約為1.2萬人的禁衛軍,論戰鬥力應該差不多哪去,和北洋軍或許也是不相上下,但是禁衛軍的統帥載濤卻是一個軍事上的膿包。

在蔭昌因為指揮不動北洋軍而在南方鎮壓起義軍不利的情況下,載灃迫於各方壓力起用了袁世凱,袁世凱一回來便打起了禁衛軍的主意,結果載濤被袁世凱一嚇唬便主動辭職交出了禁衛軍的指揮權。

載濤但凡有點膽魄有點能力,載灃也不至於丟了禁衛軍。

或者,載灃識人用人的眼見和能力稍微高一點,不要侷限於皇室貴胄,讓更有能力的人坐在載濤和蔭昌的位置上,他或許也不會被逼的請回袁世凱。



最終,載灃不得不因為處理不好武昌之事而被迫引咎辭職,讓隆裕跳出來主持局面。

隆裕說到底只是一個沒有多少見識的小女人,也沒有她姑姑慈禧的手段,所以她完全沒有能力去主持這麼混亂不堪的一個局面,別說她了,即便是載灃也不行。

隆裕被袁世凱三言兩語唬得一愣一愣的,竟真以為革命黨的勢力已經遍佈全國,清朝已經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局面,然後在袁世凱拋出了所謂的“清室優待條件”這個砝碼之後,她便點頭答應讓溥儀退位了。

可實際上,此時起義軍被袁世凱壓的死死的,如果不是為了從清政府手裡獲得更多好處,所以故意慢慢打的話,區區起義軍早被打趴下了。

然後,革命黨為了在夾縫中求得一線生機,竟然突發奇想地想將袁世凱拉到自己的陣營,拋出了“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這個籌碼,結果真把袁世凱拉下水了。



於是,隆裕不得不為溥儀頒佈了《退位詔書》,詔書的內容有兩點也頗為重要——

一是讓袁世凱全權負責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清政府也會將權力交接給袁世凱所組織的政府。

二是“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這兩點重要在何處?

隆裕答應讓袁世凱全權組織政府,也答應將權力移交給袁世凱政府,這在給革命黨上了眼藥水,給滿清皇室找了一個靠山的同時,也促使了兩個政權的和平交接,幾乎沒有流血地完成了兩種政治體制的和平演變。

隆裕在詔書中說明滿漢蒙回藏仍為中華民國領土,便讓中華民國在法理上完完整整地繼承了清朝的版圖疆域,避免了因為政權更迭而導致的領土分裂。



所以,如果隆裕不肯答應讓溥儀退位,不肯頒佈詔書的話,清、袁、革這三方勢力必有一場惡戰。

這場惡戰一打,不說所謂的“漢地十八省”,藏、疆、蒙這三塊地盤估計很難保住,清政府也很可能會學習蒙元逃回老家,然後在東三省繼續裂土稱帝,讓中國之地四分五裂。

當然了,隆裕主動頒佈退位詔書,也讓皇室免受一場滅頂之災,也保住了他們自己的財產,只是她沒有想到馮玉祥會在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罷了。

隆裕也因此舉頗得世人尊敬,她病死之後,中華民國政府為她舉行了國葬,稱她為“女中堯舜”。

孫中山評價隆裕說:“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黃興對隆裕也予以高度評價:“全賴隆裕皇后、皇帝及諸親貴以國家為前提,不以皇位為私產,遠追堯舜揖讓之盛心,遂使全國早日統一,以與法、美共和相比並。”


寧糊塗


我國的歷史上有不少退位詔書,代表著皇帝自願放棄帝位,將國家政權交給他人。但是清帝的退位詔書是極為特殊的一例,因為此前的退位詔書都是換湯不換藥,說白了就是將皇帝的寶座交給其他人坐而已,其本質還是封建制度。而這一封溥儀的詔書改變了中國的國體,向資產階級移交政權。其內容包括主要的三點:國體改為共和立憲;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政權;各民族領土合一為中華民國。

這封退位詔書對中國歷史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代表著中國已經和平地進行了政權的交接,讓中國進一步走向了共和。溥儀的這封退位詔書對於中國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對於清王朝來說,這是極為屈辱的。當時滿清就剩北京及周邊一些區域能夠控制,其它如外東北及東北三省一些區域,南方各省,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域都沒有有效的掌控能力,退位詔書其實只是一個形式罷了,溥儀這個皇帝已經基本上名存實亡了

有人將溥儀和平退位的意義和英國的光榮革命相提並論,但是別忘了,光榮革命以非暴力的形式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是溥儀卻是在資產階級的暴力革命之下不得不屈服,簽下了這封退位詔書。當然,新的政體建立之後,也不會保留他這位君主。

清帝的退位詔書順應了時代的趨勢,其非常出眾的一個作用就是統一了各少數民族的領土。辛亥革命興起之時,提出第一條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所以這場革命是具有“滿漢對立”的色彩的,革命也引起了全國各省脫離清廷的活動,如此一來即便是政權交接,國家還是會有分崩離析的危險。退位詔書在法律上確認了領土的完整性,少數民族如果意圖獨立割據就師出無名。而且為了保證少數民族不至於分裂,少數民族的貴族身份還是得到保證的,所以退位詔書對於少數民族穩定還是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然而這封退位詔書也有不足之處,就是將中國新生的資產階級政權交給了袁世凱這般兩面三刀的陰謀家。彼時南方已經成立了中華民國,袁世凱又有了絕對的權力建立一個新的臨時政府,那麼兩個政府哪個才是最具有合法性的一個,民眾應該承認哪一個呢?首先南方新政府由革命建立,並且以其活動逼迫清帝退位;而袁的新政府來自於清帝的禪讓,兩者皆是有合理合法性的,這就讓南北兩方就政權正統問題爭論不休,也造成了後來民國內部的紛爭不斷。

清帝退位詔書對於歷史是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不過現在有些網友盲目吹噓清末代統治者的作用,這就犯不上了,更何況他們後來又建立了偽滿洲國,意圖復辟。相對於這紙退位詔書,當時那些真正為了恢復中國,為中華崛起拋灑熱血,為了我們這些後代子孫能夠吃飽穿暖,有學上,有個安穩生活的革命者,才是對推動歷史起了最重要作用的因素。


木劍溫不勝


首先,應該看看清帝退位詔書上都寫了什麼?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塗,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清帝退位詔書

(1)皇帝將“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從法理上確定了國體,將國家政權合法的過渡到共和政體,這樣的話,就確定了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假如,清帝沒有頒佈這道詔書,那麼,當時成立的中華民國將不會得到全國的支持,軍閥割據,或者分崩離析再所難免。

(2)“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其實,就表明清政府的退位條件之一,就是讓袁世凱當大總統,最起碼,袁世凱是清廷可以信賴的人,雖然袁世凱逼清帝退的位,但是,如果真能優待的話,滿清皇室還是得依靠袁世凱,而南方革命黨人,第一他們不熟悉,第二積怨很深。從後來馮玉祥攆溥儀出皇宮,也可以看出來,袁世凱其實才是清皇室的保護傘。

(3)“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孫中山在進行革命的時候,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民族主義訴求,這一點符合當時的國情,但是,具有排他性,就是排除了少數民族參與革命,這一點,在清帝退位的時候,能夠想到這一點,可以說矯正了南方革命黨的這一缺陷,後來,孫中山也提出了“五族共和”,從而維護了國家的多民族統一性。


史論縱橫


退位詔書的意義在於,從法律上確認了民國政府和清政府之間的繼承關係。

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國際法概念,政府繼承。這一概念的意義是,一個國家舊政府倒臺後,新政府繼承舊政府對內以及對外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前提是僅僅是統治這個國家的政權發生了變更,而不包括這個國家的主權出現問題,比如說蘇聯解體,除了俄羅斯之外,其他獨立的加盟共和國均沒有繼承蘇聯在國際社會地位的權利,比如說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只能由俄羅斯繼承而不能分給其他的加盟共和國;同樣,蘇聯的武裝力量只能由俄羅斯來繼承,這也是為什麼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國會放棄蘇聯遺留核武的原因。

而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之間恰好符合政府繼承的概念,民國政府和清政府之間通過《大清皇帝退位詔書》完成了主權和法統的移交,民國政府繼承了清政府對內和對外的權利和義務。

所以,根據退位詔書的法律意義,則是保住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而且歷屆中國政府都曾經強調過中國之主權繼承自清政府,維護了中國領土的完整。



北洋海軍炮手


《清帝遜位詔書》如同接力棒,保證了政權平穩的交接

2011年的時候,學術界和文化界就《清帝遜位詔書》做過很多討論。有學者甚至認為,《清帝遜位詔書》的頒佈相當於中國的光榮革命。

回顧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每一個朝代滅亡,伴隨的都是戰爭與殺戮,為了消滅前朝的歷史遺蹟,甚至連皇帝住的宮殿都要燒燬。

唯獨清朝的滅亡,是平安過渡。因此,帝制的終結不等於國家的瓦解和崩潰。而且,清朝滅亡之後,清朝的疆域也大致承襲下來。此後,無論是多麼混亂的時代,中國的疆土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這都歸功於《清帝遜位詔書》,使其有法可依。

《清帝遜位詔書》如同接力棒,將政權平穩交給了中華民國。

老實說,這種觀點有它正確的一面,但是我認為誇大了《清帝遜位詔書》的作用。

清王朝滅亡的最後幾個月:革命黨無財力北伐,讓袁世凱有了可乘之機

為了更好的瞭解《清帝遜位詔書》,我們還是要回顧它頒佈的整個過程。

1911年10月10月,武昌起義爆發。隨後,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內,當時中國的18各省中,就有14個宣告獨立,脫離了清王朝。
隨後,清廷立即啟用被罷黜的袁世凱,期待他的北洋軍可以消滅起義。不過,袁世凱內心有自己的小算盤,清王朝已成強弩之末,再加上我差點因為你們的皇族內閣喪命。

於是,袁世凱建議清廷與革命黨談判,於是就有了南北議和。開始,孫中山等人本來有雄心壯志,準備打到北京,消滅清王朝。但是,礙於財政困難,無法有效阻止軍隊。

根據史料記載,南京國民臨時政府國庫裡,最困難的時候,只有十個大洋。每天,南京周圍的幾十萬部隊都到陸軍部所要軍餉。因此,南京政府無力北伐。

革命黨希望袁世凱能夠審時度勢,逼迫清廷退位,然後願意推舉他做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

此外,各國列強也壓迫清政府儘快與革命黨和談,避免戰爭,以此保證各國在華的利益。

隨後,英國政府聯合日本等國家,希望袁世凱可以迫使清廷退位,接受南方革命黨的建議,實行共和制,然後一致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

有了革命黨拋出的橄欖枝,再加上列強的支持。袁世凱決定向清王朝逼宮。

袁世凱逼宮:忽悠隆裕太后如果打下去,皇室不保

此時,清朝在位者是年僅3歲的溥儀和隆裕皇太后。袁世凱忽悠隆裕,說清朝國庫只有20多萬兩白銀(其實還有98萬7千兩白銀),不足以應付作戰的需要。此外,列強也都保持中立,拒絕借款。

他跟皇太后說,如果我們繼續打下去呢,肯定必敗無疑。到時候,革命軍打到北京,王室子孫都會被殺死。還不如此時議和,接受革命黨人的優待條件。

隆裕問王公大臣:“君主好,還是共和好”。王公大臣們無不反對共和。隆裕無奈的誰:“我何嘗要共和……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槍炮,沒軍餉,萬不能打仗。”

此外,各地督撫也紛紛打電報要求共和。袁世凱控制的北洋軍,也開始往上加柴火。段祺瑞說,北洋將領都要求共和,“人民進步,非共和不可”。

就這樣,隆裕太后在威逼恐嚇之下,決定宣佈退位。

1912年2月12日,她代替溥儀發佈退位詔書,這份詔書由革命黨的胡漢民命令張謇起早。

退位詔書大致內容是:如今天下人民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因此我們同意共和,由袁世凱來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

就這樣,清朝的權力就合法交到了袁世凱的手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清帝遜位詔書》裡面記載的,“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一句話奠定了,中華民國的領土是包含滿漢蒙回藏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各個地區不允許分裂出去!中華民國接續的是清朝的法統和道統。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清帝遜位詔書》在法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

《清帝遜位詔書》頒佈之後,袁世凱立即剪辮子,還哈哈大笑

當然,伴隨《清帝遜位詔書》頒佈的,還有《清室優待條件》,以此保證中華民國要給清朝皇帝每年的生活費,清朝皇帝的地位要得到尊重,紫禁城皇帝暫時居住,日後移居頤和園,頤和園仍舊屬於清朝等等。

溥儀宣佈退位的哪一天,根據在場侍衛武官唐在禮的回憶,隆裕上殿以後,外務大臣胡惟德領著大家鞠了三個躬,這是第一次大臣不用在叩拜皇帝皇太后。隆裕點了點頭,算是回禮。

隆裕臉上出現悽慘的樣子,溥儀呆坐在旁邊。隨後,胡惟德將退位詔書交給袁世凱,袁世凱當天剪掉了辮子,據說還哈哈大笑。

延續276年的清朝就這樣滅亡了,兩千年的帝制時代也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

史學家楊天石在《帝制的終結》這本書最後說:“辛亥革命的結果是和平轉移政權……它是一次勝迅速、代價很小的人道主義的革命。從這一意義上說,在世界革命史上,這是少見的例子”。

應該說,在清帝退位的過程中,《清帝遜位詔書》對當時甚至對後來中華民國都具有深刻的影響。


兮兮說事兒


《清帝退位詔書》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朝代更替這一單純目的。

清季之世,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同盟會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

這正是五百餘年前,朱元璋提出的抗元口號。

孫中山先生像

如果沿著這個邏輯走下去,孫中山會同朱皇帝一樣,先激起民眾的種族意識和危機意識,然後團結漢人去反抗並推翻滿人統治者。

既然是“驅逐韃虜”,就是把滿人趕回東北。而之後呢,漢人是否要和東北的滿人以明長城為界,劃疆而治?滿人如此,那蒙古呢,藏人、回人呢?

這都是革命者不曾想要的問題。或許是因為革命發展的態勢超過了革命者的預料。

大清就這樣在辛亥的槍炮聲中崩潰了。

在南北雙方的交涉下,大清統治者同意何平讓渡其最高統治權。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的《清帝退位詔書》就是其重要標誌性文件。(全文見附文。)

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清帝退位詔書》

其中有一句話,非常關鍵:“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這是“滿、漢、蒙、回、藏五族”這一說法,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

革命者所忽略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大清帝國的最後一份詔書中,別明確指出來:滿、漢、蒙、回、藏五族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都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革命者看到後,很快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南京臨時政府的臨時大總統,他在《大總統孫文宣言書》中提出“民族統一”的思想。“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之後又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將民族平等、民族統一的思想付諸法律。最終使得這一思想深入人心,成為鑄造多民族大一統中國的堅強基石。

中華民國的國旗,選用紅、黃、藍、白、黑五色旗,分別表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象徵著五族共和。

中華民國早期的國旗

因此可以說,《清帝退位詔書》的意義十分深遠,不僅實現了最高統治權的和平轉移,更使得中國從一個“古典帝國”轉型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塗,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歷史寶藏


107年前,也就是1912年,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當時的溥儀剛滿六歲,實打實的兒皇帝,根本沒有行為能力。在慈禧太后死後,清朝再無可以力挽狂瀾的強勢人物,隆裕皇太雖然臨朝稱制,但卻毫無主見,在袁世凱的強勢威逼下,選擇了苟安妥協,頒佈了退位詔書,詔書共分滿、蒙、漢三道,內容節選:

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詔書前半部分冗長,說的都是原因,後半部分是說清帝退位後的待遇,這兩塊不是這次討論的重點,船伕就給刪掉了,我們來看文中標記加粗的部分:“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這很明確的說除了政權的交接,是從封建君主制,轉變為共和立憲制。

更重要的是第二處標記加粗的部分:“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句話可以說是字字無價,不但徹底斷了歐美列強扶植傀儡政權的理由和野心,也從名義上證明了中國對1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合法有效的主權!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退位詔書有多重要,我們不妨試著他(它)從歷史中抹去,看看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假設:清帝沒有頒佈退位詔書就被砍了

按照我們的假設,清帝要麼被殺,要麼被軟禁,總之是再也做不了皇帝了。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場天下大亂的歷史劇又將再次上演了。

先來看新疆,在幾十年前就曾經被沙俄慫恿叛亂,幸虧左帥高瞻遠矚,興王師收付。但清王朝覆滅後,中國出現了權力真空,沒有合法統一的政權,沙俄只需要如法炮製,扶植一個傀儡政權,就可以大搖大擺的出兵新疆,進而支持新疆獨立。中國人連跑出來罵街的理由都沒了。

目光南下,來看西藏,英國人以印度為跳板,對西藏的開始滲透已經十幾年了。再加上西藏的實際統治者,黃教的達賴喇嘛和班禪都需要清朝政府冊封,清朝亡了,權力沒有合法交接,康雍乾三代努力才給西藏上的緊箍咒徹底失效。黃教和英國勢必會沆瀣一氣,尋求建立獨立王國。

看完南邊,看北邊,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與滿清八旗可以說是一奶同胞,200多年的不間斷聯姻,幾乎都是兒女親家,清朝亡了,蒙古就是孃家。面對暴力推翻了清朝,蒙古寧肯與沙俄或者日本眉來眼去,也不會多看中原一眼,獨立已是必然。

而最可悲的是而從國際法上,無論是沒有退位詔書的北洋軍閥,還是孫中山建立的南方政府,都沒有干涉的權利。這關係有點類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烏克蘭或者白俄羅斯的關係。

新疆、西藏和蒙古,佔了中國大半壁江山,如果他們獨立,關中,華南和華北將不再是中國腹地,時刻都會面臨外敵威脅,又何談發展,中國將再無安寧之日。而除了這三塊地區,中原只會更亂,各地原本遮遮掩掩的武裝勢力,將會上演類似隋末大起義的亂局。

亂亂亂,打打打,便宜了番邦,糟蹋了百姓。一紙詔書,你說有用沒有用?


船伕聊名著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清帝的退位詔書,意味著清朝的結束,清朝的滅亡,從此以後清朝不復存在。

這對於清朝的統治者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了。因為歷朝歷代的朝代更替,都伴隨著血腥與殺戮。

滿清韃子入關以後,進入中原地區,屠殺漢族百姓,他們的祖先犯下了累累的血債。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一時間,中原大地,江南大地到處都是腥風血雨,到處都是橫屍遍地。滿清韃子從來沒有對漢族人民心軟過,殺人如割韭菜,給漢族人民造成了深重的歷史災難。

他們對前朝的皇族沒有一絲的心慈手軟,朱家人見一個殺一個。崇禎皇帝的小兒子,躲過了明末的浩劫,一直活到了七十多,被清朝認了出來,就這樣的老人都不放過,把他全家處死。

滿清韃子統治中國大地,使用了前所未有的稱呼,奴才,妄圖把全民族都變成奴才,奴隸。高高在上,作威作福。

滿清韃子摧殘文化,興文字獄,持續百年之久,大肆屠殺文人,羞辱文人,踐踏文化。編四庫全書,把收上來的書籍不是焚燬就是篡改,毀滅文化,吸收糟粕,藏汙納垢,其猥瑣行為早已不堪入目。

滿清韃子不光是摧殘漢族,對於蒙古族,他們推行藏傳佛教,使蒙古人數量越來越少。對於對手他們殘忍至極,葛爾丹部落殺的幾乎一個不剩。

滿清韃子統治無能。中華史上最貪腐的就是滿清。康熙時代就已經是貪汙成風了,換在別的朝代,前幾個皇帝的時候吏治都還能保持基本廉潔,但在滿清,第四個皇帝的時候就不行了。

晚清以來,對外屢戰屢敗,屢屢簽訂不平等條約,一次又一次向洋鬼子曲膝求和,割地賠款。他們在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遇到洋大人就立馬扔掉了一切的尊嚴,跪舔洋人的屁股。其醜陋的形態,創造了中華史上最為可恥的時代。

滿清韃子審美觀變態,全國人民都剃髮禿瓢,自己喜歡醜陋也就罷了,還要全國一起跟著自己丑陋,十足的心理變態行為。

滿清韃子對外作戰基本沒贏過,到了後來,連小小的日本都敢輸,打破了中國對日本千年來不敗的戰績。如果接下去繼續統治,恐怕連越南 柬埔寨 緬甸甚至是梵蒂岡都會打不過,然後和梵蒂岡簽訂不平等條約。

總之,滿清韃子的退位詔書是他們最好的歸宿。就這樣退位還真是便宜了他們了。


老威觀史


嗨,大家好,我是@丁川優品君,跟大家互相交流溝通就是我最高興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識有緣,您能看到我的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緣分,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我認為在中國近代史上,清帝退位,堪稱最大的歷史事件之一。

1912年2月12日,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佈退位詔書,作統治之最後結束。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覺得由於當時溥儀年僅六歲,由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退位詔書張謇由起草。內容如下:

“奉旨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這份退位詔書在歷史上可謂意義極其重大,標誌清朝的結束,更是標誌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個人認為這份詔書看起來簡單,然而影響深遠,尤其強調五族共和,保證了和平退位。

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上谷丁公子


回顧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每一個朝代滅亡,伴隨的都是戰爭與殺戮,為了消滅前朝的歷史遺蹟,甚至連皇帝住的宮殿都要燒燬。唯獨清朝的滅亡,是平安過渡。

因此,帝制的終結,不等於國家的瓦解和崩潰。而且,清朝滅亡之後,清朝的疆域也大致承襲下來。此後,無論是多麼混亂的時代,中國的疆土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這都歸功於《清帝退位詔書》,使其有法可依。《清帝退位詔書》如同接力棒,將政權平穩交給了中華民國。

在1912年,當時的清朝政府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眼看大清江山就要倒塌了,而對於當時的皇室成員來說,每個人都清楚這樣的情況,也需要通過一個有效的辦法讓王朝的終結更加體面。不僅如此,當時孫中山也已經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政權,所以面對這樣的形式袁世凱推波助瀾,促成了清帝退位這一決議。而且袁世凱也在退位詔書中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言論。後來有人評價袁世凱的這一做法不僅符合當時的時代發展,也避免了新疆等邊界地區的作亂。

南北議和、清帝退位,不僅使得中國免遭戰火之災,同時也避免了領土進一步分裂。對於紫禁城的皇室來說,《清帝退位詔書》則是保證了他們的生命財政安全,化去了皇室內部強硬派的魚死網破之爭。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清朝的覆滅本是咎由自取,《清帝退位詔書》卻意外保存了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在之後的歷史進程裡,中國不論走哪一條道路,一切藉口分裂國家的行為,都會遭到中華兒女的一致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