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当政后期,发生的皇位争夺战,为何会如此的激烈?

milk_翔



康熙晚年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激烈皇位争夺战呢,其实归根结底,原因不在于康熙帝本人,而是这属于是清朝在由关外政权过渡为大一统政权以后的制度尝试。

因为清朝前期对于权力的分配,其实一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像在清朝开国过程中,大家很少听过开国名将,开国诸王倒是很多,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嗣,大家熟悉的有诸如摄政王多尔衮,还有多尔衮的同母弟豫亲王多铎,及其礼亲王代善等。

当时八旗是清朝的武力支柱,这些宗室成员各领一旗,为清朝开疆拓土。同时国家遇有大事,需要八旗旗主为首组成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商议,并且做出最终决定,皇帝并非可以大权独揽。

也就是说当时的大权在于爱新觉罗家族,分散于统领八旗的诸王之中,所以清太宗皇太极才要集权,并且设立皇帝亲领的上三旗。

像顺治帝福临在皇太极猝死,没有确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就是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成为新皇帝的。

而正因为这种分散于宗室的制度之下,造就了多尔衮从睿亲王到摄政王,并且大权独揽的条件。


当然多尔衮大权独揽以后,也开始打压诸王,这无形中为后来亲政的顺治帝打下了不错的基础。顺治帝亲政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依旧存在,但无疑已经起不了那么大的作用。

顺治帝身为清朝成为大一统王朝以后的第一位皇帝,面对权利分散的情况,也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说采取明制中的内阁,甚至参考明朝的二十四衙门,在宫中建立了十三衙门,想要通过宦官集权。

当然虽然议政王大臣会议这种模式被削减了作用,但毕竟清朝是满洲为根本的,于是各旗的大臣开始抬头,所以就有了后来康熙继位以后的四大辅臣。

顺治帝想用宦官集权,四大辅臣当然不愿意,所以康熙登基以后,他们就急匆匆的撤销了十三衙门。这时候这个模式的弊端就开始出现了,出了一个欺主的权臣鳌拜,所幸康熙最智擒鳌拜,才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劣发展。

说到这里大家也可以看出,清朝在前期其实是一直变化和尝试的过程之中,宗室亲王权力太大,结果出了一个摄政王多尔衮。打压了宗室亲王权力以后,又出了一个权臣鳌拜。

所以康熙时期,这位皇帝开始再次尝试,康熙采取的是上阵父子兵的模式,就是想以自己的几个亲儿子来从这些八旗亲王和大臣手中分权,方便自己集权。


可以看出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并没有参考明制,进行分封藩王的制度,而是留这些以后的宗室亲王于京城之中,来协助自己治理国政。

康熙为了集权,采取了嫡长子制度,在康熙十四年,立了嫡次子胤礽为储君,直接自己指定继承人。在康熙三十七年,又将那些陆续成年的儿子们授予爵位和八旗领民,共有六个儿子受封。

这六位受封的阿哥们都掌握了八旗一部分权力,自然方便了康熙的集权。但康熙始料不及的是,他同样为了集权早立太子,与这件事起了冲突。

因为满族自关外到康熙时期,就不是采取嫡长子制度立继承人的,满人当然接受不了以嫡长子制度选出的太子胤礽,或者说需要时间接受。但当康熙将八旗一部分权力给予自己六个儿子以后,这一切就得到了宣泄口,满人认为这些阿哥们每个人都有继承权,而阿哥们有权力,自然有野心,同是皇帝亲子,他们自然不愿意屈居于太子胤礽之下,于是一出九子夺嫡的好戏开始上演了。

所以说九子夺嫡其实根本原因不在于康熙,也不在于九位阿哥的野心,而是清朝入关以后制度不断变化尝试之下的结果,更是清朝本身的风俗与关内嫡长子制度风俗的冲突之下的衍生物。

现在大家看明白清朝九子夺嫡背后的真正历史了吧?


宋安之


其实这种问题呀!很难回答的特别全面,我简单的从几个方面来解答一下吧!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海涵。

一、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体制不同。

清朝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就特别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那时候他主要侧重于武力方面的培养。你想呀,国家正是开疆扩土用人之际,随着战场纵身不断地延长和扩大,军中急需带兵的将领,那么培养儿子就是最直接最保险的梯队建设方式。特别是世祖爷亲政以后,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不重视对皇子的培养。可能是因为朱棣本身是篡位夺取天下的,他在这方面就特别敏感,只专注培养太子,其他皇子的学业并不如太子受到重视,而且皇子成年以后,就必须离开京城去所受封的领地上享福去了。这样虽然其他皇子没有了与太子竞争的权利,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人一旦养尊处优惯了,也就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了。那么随着外派的皇子们一辈辈的失去了竞争皇帝的权利,也就背背的失去了进取心,特别是明朝还不允许太子以外的皇子参与政务,这就导致明朝末年皇室人口达到一百万之多,但是这百万之众的皇室成员看着李自成等一众叛乱,居然没有任何办法。这让顺治特别不耻,所以他规定皇子六岁就要进上书房读书,所有皇子的启蒙老师都是当时鸿儒。到了康熙年间就更不得了了,他不光是对皇子的文学上重视,对皇子得骑射武功方面也特别下功夫培养,所以康熙的皇子们文思才学和骑射武功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且成年以后的皇子们都授予政务的职位,这让他们进取拼搏之心陡然增加,所以每个人都很优秀,这对康熙来说就很难取舍了,所以众星逐鹿之势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康熙儿子太多。

康熙一生三十五个的儿子,参加齿序的也有二十四个,去了几个年纪小的参与不上争宠夺储的事儿,剩下的皇子个个优秀,哪个拿出来都能独当一面,前文说了,优秀的人一多难免就一争我夺,特别是太子在位年头太多,关系错综复杂,那太子的位置就很尴尬了,说他是君,他上面还有皇帝;说他是臣,他又在众臣之上。那么就有全力支持的、还有面和心不和的、还有从面上就敌对的、更有甚者背后捅刀子的皇子和大臣们。原因很简单呀,对于皇子来说我们同样优秀,甚至有些皇子要比太子都优秀,你凭啥是太子呀?我比你还优秀,那我完全比你胜任太子的职位呀!所以,诸子夺嫡再所难免。



其实说白了,造成这种后果,也不能都怪皇子们,难道康熙不是这种局面的缔造者之一吗?你们说是不是?


巴颜鹄09


康熙一生功勋卓著,八岁登基,十四岁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北与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六下江南视察,一生丰功伟绩数不胜数,但是也有他苦恼的事情,这就是立储。

康熙一生有三十多个儿子,二十多个女儿,长大成人的也有十几个儿子,康熙的儿子教育良好,个个都是人才,其中太子胤仍,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子,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子,康熙两次立了废,最后还是没能成才,老大战功卓著赫赫,但是政治能力不行,由于陷害太子被康熙圈禁起来,老三文学能力较高,喜欢编书后期主动退出夺嫡很,老四也就是雍正皇帝,夺嫡大战胜出者,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简称八爷党,最终也没争过雍正,最后被赐死,老十三是雍正的铁哥们,被封为铁帽子王,一生忠心辅佐雍正,活活累死。

夺嫡激烈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帝位知有一个,康熙儿子能力都不错,都可以当皇帝,有人说康熙把能当皇帝的儿子都生了,完成后期皇帝都是小孩子。





沪漂小测试


这是康熙自找的。

本来,胤礽资质、性格都还过得去。又是元后嫡长子,身份最高。满清入关后一直在寻求正统,始终想得到汉族士绅认可,对于嫡长子继承制当然是非常渴望,而赫舍里又是康熙少年夫妻,共同应对鳌拜专权的困难时期,所以康熙对胤礽寄托了极大的希望。

康熙给予胤礽最好的一切,最好的老师,最高的政治经济待遇,甚至默许索额图扩张党徒以拱卫胤礽。

然而,康熙教胤礽政争、权术,唯没有教胤礽应该如何做儿子做兄弟。伴随索额图集团的膨胀,太子党不仅卖官鬻爵,党同伐异,捞取钱财,最后发展到了试图谋杀康熙令胤礽提前接班的地步。试想,一个没有敌人的太子,会去找谁的麻烦?

恐惧的康熙不是想办法如何拉胤礽回头,而是放出大阿哥参与朝政,并对索额图集团与明珠集团进行平衡,自己处于裁决者地位。胤礽当然就处于下风。此后又遭遇帐殿夜警与十八子死亡不哀事件,康熙立即废除太子。

谁知废除太子,同时废除大阿哥并没有令朝局向期望那样发展。废太子集团崩溃,但大阿哥集团被八阿哥接管,处于独大局面。不想失去权柄的康熙再次以权术来化解难题,复立废太子作为八阿哥集团的主要攻击目标,同时以其他诸子的三、四、五等人平衡八阿哥。

所以,从头到尾都是康熙在玩权术,以皇位继承权作诱饵,先是打击八阿哥,再捧十四,为的都是自己控制局面。


四川達州


对于后金和清来说,围绕着汗位(皇位)的争夺,从来都不是和平的。

而大家之所以对康熙晚年的九王夺嫡印象深刻,跟这些年的几部热门电视剧《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有关,更因为二月河的系列小说,和《宫心计》、《甄嬛传》、《李卫当官》等电视剧和穿越小说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这些小说,大家对康熙朝的“九王夺嫡”多多少少都有了了解,对于太子胤礽、四爷雍正、八爷胤禩、九爷胤瑭、十爷胤莪等人物更是耳熟能详。

经过众多小说和电视剧的演绎,这些人物和康熙朝的嫡位之争更是深入人心。

但实际上,这种储位争夺一直以来都是游牧和渔猎部落的特色。

比如,康熙的爷爷,皇太极的上位也一样充满了血雨腥风。

最早,努尔哈赤属意于长子褚英,但褚英本人一方面功勋卓著,另一方面好酒贪杯,性格残暴,与周边大臣和兄弟关系都不佳。

皇太极与这位兄长一项不和,没少给这位兄长下烂药。最终,努尔哈赤废除褚英,并处死,年仅36岁。

在这之后,皇太极其实和储位也没有关系。

在这之后,努尔哈赤属意的是褚英的同母弟代善,四大贝勒之首。而代善因为虐待岳托、硕托两位前妻所生之子,并且抢夺岳托的宅地,而与儿子交恶。代善还多次向努尔哈赤要求斩杀硕托。这彻底激怒了努尔哈赤,并废黜了其储位。

当然,这是清史的说法。自此以后,代善失宠,并在皇太极继位之后,被闲置打压,差点毙命。不过这些年的闲置,也让代善彻底对帝位死心,随后扶持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即顺治帝。

而且在这之后,皇太极还逼死努尔哈赤遗孀,太妃阿巴亥,逼退阿巴亥爱子多尔衮,这才最终登上帝位。

而且即使皇太极登上帝位之后,他还受到了莽古尔泰和莽古济兄妹的挑战,鲁莽的莽古尔泰由于皇太极不满四大贝勒同时坐殿不利于集权开始削权,在暴怒之下在皇太极面前拔刀相向,被废除贝勒之位,最终郁闷而死。最终皇太极以谋反罪处死莽古济,据说是凌迟处死的。这也是数千年来唯一被凌迟处死的公主。

这中间的血腥程度可一点都不比康熙朝的九王夺嫡差。

最终皇太极暴毙于宫中,死得不明不白。依靠孝庄太后的周旋和下嫁,多尔衮最终只做了个摄政王,保住了顺治帝的帝位。

这其中的风云变幻,血雨腥风,哪一点比康熙朝的九王夺嫡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原因还和满清早期的军事贵族共治的制度有关。

满清早期的政治制度与汉地是有区别的,尤其是与明朝区别很大。

明朝在朱棣永乐之变之后,彻底把诸王变成了猪,圈养起来。不许干政,不许领军,只允许领俸禄生孩子,不能回京城,不能出封地,最终在明覆灭的时候,除了任人宰割以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而满清一开始只是个部落联盟,各大贝勒、各大旗主之间本就是一种联盟而不是绝对的上下级关系,所以才有了后世所称的“八王议政”制度。这是一种原始的军事民主制度。

努尔哈赤作为共主,只是具有较大的决策权,但并不具备绝对的独裁权力。所以选择继承人也需要一个比较强势的太子,而不是一个无能只能靠着礼教、名分垂拱而治的所谓太平天子。

这种制度下,清不可能采取明的太子制度,而只能依靠养蛊一样的,给所有皇子以实权,或带兵,或理政,寄希望于皇子在实战中历练,选择最好的那一个作为继承人。

这才是康熙朝嫡位之争非常残酷的真正原因。

但随着雍正秘密建储制度的实施,虽然避免了皇子之间的帝位争夺,但选择出来的继承人也一个比一个更加平庸。这未尝不是满清衰落的原因之一。


江上一峰青


当时的社会谁也不了解


郝朋波


康熙自愿的!生的多,还都参与朝政,给实权!而且自己还活的长!!可能对太子不放心吧!!两废太子!!!不出事才怪!


帝子乘风2


1.皇帝的放任:皇帝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至高无上的皇权,包括儿子,只有儿子间相互争斗才不会团结一致威胁皇权。

2.制度上不完善:康熙后期长期以来形成的立太子制已经不适用了,当太子久了威胁到皇权。

3.康熙的儿子都优秀:九个儿子都能聚集起一批朝臣、加上清朝特有的分封制,每个儿子周边都形成了一个小团伙,在康熙这个总裁判长没有强力压制的情况下各个团伙间的争夺就表现出异常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