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等到乾隆一死就赐死和珅,难道不怕和珅多年以来背后培养的势力吗?

吹泡泡的大马猴


和珅的发家史,其实就是一部小狗成长史

说起清朝能够位列中枢的大臣,大部分都是家世显赫,或者在八旗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唯独和珅出身低微,父亲在其九岁的时候就去世,成长环境也不是特别好,科举也没有考上,在乾隆三十七年被授予三等侍卫,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和珅就是这样不入流的出身。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就这样出身的人,在乾隆三十八年就任库管大臣,乾隆四十年担任御前侍卫,乾隆四十一年正月担任户部右侍郎,三月成为军机大臣,四月总管人物福大臣,十一月赏一品朝冠。

你看看这个升迁就跟坐火箭似的,和珅本来也没有什么功劳,但是却因为乾隆的喜好,就是让你升,短短几年就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可见晚年的乾隆有多昏庸了。

很多人都说是和珅厉害,纯粹扯淡,和珅贪污、受贿的手法也不怎么高明,刚刚伸手就被人弹劾多次,在乾隆的桌子上,关于弹劾和珅的奏章并不好,那些文官甚至开始轮番弹劾和珅,可见,乾隆并不是不知道和珅贪污,但是他就想用和珅,很明显是深有用意的。

越是有骨气的文官越不会阿谀奉承,越不会得到乾隆的欢喜,不可能跟乾隆一条心,很明显乾隆晚年的时候,好大喜功,已经听不得任何批评的声音,只有和珅的阿谀奉承最受用。

和珅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大兴文字狱,搞死很多官员,很多人认为这是和珅搞的鬼,乾隆啥都不知道,其实这根本就是乾隆授意或者指使的,与其说和珅是有一个独立人格的权臣,不如说他是乾隆的一条狗。

和珅到底掌握了多大的势力,竟然到了让皇帝都忌惮的地步?

大部分皇帝晚年的时候,都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作为十全老人的乾隆自然不能免俗,晚年的乾隆花销很大,比如六次南巡的时候,怎一个奢侈了得,皇帝要是有点爱好,那真是劳民伤财,宋徽宗时期并非国家不繁荣,但是因为徽宗喜欢花石纲,硬是把老百姓逼得造反。

乾隆如此花销,自然是要受人话柄,但是这些问题统统都被和珅解决了,和珅以私下索要、筹资的方式,解决了乾隆的第六次南巡的衣食住行。

尤其是在搂钱这方面,和珅更是创造性的提出了议罪银制度,假如官员犯法,只要缴纳一定的银两就能够免罪,这种做法虽然为乾隆搞来了钱,另一方面不是变相鼓励人搂钱,你要是不搂钱,犯事的时候怎么办,和珅就是以这样的办事能力深得乾隆的欢心。

办事能力如和珅这样得心应手的,估计历史上除了魏忠贤,还真就找不出来几个。

乾隆执政期间其实是烂尾的,岁数越来越大,兴趣还不少,朝政的心就一点点操不过来了,本来乾隆在六十岁的时候退位让给嘉庆,安详太上皇的晚年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他却害怕大权旁落,因此玩了一手让位不让权,名声得到了,但是权力却不给嘉庆。

他不信任嘉庆,却信任和珅,让和珅当他的代理人,继续把持朝政,当时人都称和珅是二皇帝,也算是一种讽刺了。

作为嘉庆却异常能忍,干脆就将军国大事交给和珅来处理,为了不让和珅多心,嘉庆

还一再向和珅表示,即使自己亲政,也要让和珅管事,大清国没了和珅就玩不转了,在朝堂之上,嘉庆还跟和珅上演了一出皇帝担心大臣安危的戏码,把和珅的鼻烟壶没收了,以便让和珅保重身体,以待日后重用。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嘉庆出其不意搬倒和珅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嘉庆皇帝在位25年,前三年还是乾隆执政,在这20多年的皇帝生涯中,虽然口号喊的杠杠响,要改革,要整顿吏治,实际上做出的成绩有限,一方面是清朝以来形成的体制太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着实也是嘉庆的执政水平有限。

大家都认为清王朝的覆灭是从道光即位后的鸦片战争开始的,或者从咸丰即位后的太平天国开始,其实清朝灭亡的危机最先开始于乾隆统治后期,不但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各种农民起义已经开始风流涌动。

等到乾隆死后,各地起义开始层出不穷,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起义后,有一部分教徒竟然冲进皇宫,这在有史以来都是未曾发生过的事情,嘉庆皇帝甚至下了罪己诏,在清朝的皇帝中,下罪己诏的还真就不多。

从这方面来说,嘉庆的能力并不行。

然而在乾隆死后的15天内,嘉庆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搬到了和珅,当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大概嘉庆把一辈子的智慧都用在了对付和珅身上,毕竟和珅才是对他威胁最深的一个人,干倒和珅后嘉庆的皇权再也没有受到威胁。

我们今天再来回顾这个过程,或许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乾隆是1799年正月初三去世的,嘉庆立即让和珅在宫内主持丧事,在一个谁到想不到的时间节点,嘉庆在初七的时候将和珅下狱,在正月十五就公布其二十大罪,正月十八就赐其自尽,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当属罕见。

嘉庆处理和珅的手段,其实是学习了康熙擒拿鳌拜了方式,出其不意,直接干掉你,像和珅这样掌握朝政大权的人,你真要跟他硬来,还真的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从嘉庆情感方面来说,忍了和珅还真就不是一两年了,因此,快速处死和珅也可能为了扬眉吐气。当时嘉庆在大臣的奏折中批复到:“天下人只知和珅,不知有朕。”

那还不杀了他等什么?嘉庆杀和珅,当真是到了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的地步了。

至于说到和珅的党羽能够威胁到皇权,那是不存在的,在清朝时期很少有相权能够从根本上威胁到皇权,和珅虽然有一定的能力,但是更多的还是乾隆给他撑腰,他也没有能够发动叛乱的本钱。

说到底,和珅不过是乾隆的一条狗,一条类似魏忠贤式的狗,主人都换了,谁还怕你这条狗!


史论纵横


嘉庆确实很急,乾隆于1799年2月7日一死,仅仅过了半个月,嘉庆便在2月22日这一日赐死了和珅。

和珅作为乾隆皇帝生前最为宠信的人,嘉庆为什么会这么急迫地要铲除他?

乾隆皇帝虽然在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便禅位于嘉庆,可是一直到乾隆停止呼吸的那一刻,清朝的国柄始终掌控在乾隆的手里,嘉庆只能看,却不能碰。

乾隆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向所有人宣布了一个消息,他将立永琰为皇太子,然后禅位于皇太子,以明年为嘉庆元年。

不过,他为了继续掌控皇权,又在十二月发布了一条命令:朕在明年虽然会归政于永琰,可是,今后所有的军国政事,你们仍然上奏于朕,唔,你们在奏疏中称朕为太上皇即可!

这条命令一下,所有人便知道了乾隆的用意,嘉庆虽已即位为帝,但是仍然作不得主,皇权仍然被乾隆皇帝死死地拽在手里。

嘉庆被乾隆压制了四年,这四年的时间里,他几乎处于被架空的状态,几乎没有任何的威信可言,所以乾隆一死,他想要坐稳皇位,想要将皇权收回自己的手中,想要牢牢地掌控皇权,便得立威!

和珅是乾隆的宠臣,拿和珅祭旗无疑是最好的立威方式,嘉庆要用和珅来告诉所有人,乾隆时代已经过去了,从此时此刻开始,清朝,由他嘉庆说了算!

嘉庆立威的这第一刀看似砍向的是和珅,实则是乾隆。

此外,嘉庆立威的第二刀出了是砍向和珅之外,实际上也包括了朝堂上的所有王公重臣——朕能处死和珅这样的权臣,也能处死你们,所以呀,你们还是乖乖听话吧。

当然,嘉庆处死和珅的原因除了立威之外,也想着趁机捞一笔钱,毕竟康熙、雍正两朝的积累,几乎已经全让乾隆给挥霍光了,嘉庆上台后手头也是颇为拮据,所以只能从和珅身上刮油。

传说和珅“二十亿两有奇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阁臣,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税入而强”,即便没有二十亿,《清史稿》中所记载的数额也已让人惊叹,“藏银、衣服数逾千万”、“夹墙藏金二万六千馀两,私库藏金六千馀两,地窖埋银三百馀万两”、“蓟州当铺、钱店赀本十馀万”,此外珍珠宝石更是无数。

可见,“和珅倒,嘉庆饱”这六个字所言不虚。

嘉庆处死和珅,在立威和捞钱之余,实际上也是在借机进行政治利益的再分配,打完了棍棒,当然也得给几根胡萝卜。

和珅在乾隆时期实在太受宠了,已经成了一代权臣,为人又太贪财,所以几乎将所有的利益都给揽到了自己的手里,别说喝汤了,有的人连啃骨头的机会也没有。

所以,嘉庆掌控实权之后,自然少不了要给这些曾经被和珅压制的人一点甜头,以此收买人心。

然而,和珅作为乾隆时期的权臣,势力如此之大,为什么嘉庆能够这么快、敢这么快便处死他,却不怕他和他背后的势力反扑呢?

和珅的势力究竟有多大,从一件事便可以看出一二。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要册封皇太子,然后让皇太子即位当皇帝,和珅听说了这事之后心中便一直忐忑不安,乾隆已经老了,或许很快便会死去,一朝天子一朝臣,到时候他又该如何自处?

他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利益,实际上便是投靠新皇帝,获取新皇帝的信任。

为此,他在乾隆还没有宣布到底立谁为皇太子的前一天,便偷偷跑去找嘉庆,然后告诉嘉庆,乾隆将会立嘉庆为皇太子,试图以此获得拥戴之功,让嘉庆当皇帝之后继续重用他。

当时,除了乾隆自己,知道乾隆会立嘉庆为皇太子的人,也只有和珅了,可想而知乾隆有多信任他。

皇帝的信任,便是和珅能够成为权臣的根本。

嘉庆之所以敢这么快处死和珅的原因,实际上在嘉庆和熊光的谈话中便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熊光说:“凡怀不轨者,必收人心,和珅则满、汉几无归附者,即使中怀不轨,谁肯从之?”

和珅虽然是一个权臣,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地追随他,更不用说忠于他了,更何况和珅和军方也有冲突,所以,他想要对嘉庆反扑,想要造嘉庆的反的话,没有几个人会冒险去追随他。

熊光的这句话很清楚地告诉了嘉庆,以和珅为核心的政治利益集团实际上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牢不可破。

然后,熊光又继续说:“不速治其罪,无识之徒观望夤缘,别滋事端。发之速,是义之尽;收之速,是仁之至。”

这是在告诉嘉庆,处死和珅一事越开越好,你的动作越快,和珅越来不及反应,一些试图观望局势的墙头草会被吓得不敢滋生事端。

反之,如果嘉庆的动作满了,便会让人误以为嘉庆是在忌惮和珅,让人认为和珅确实有和嘉庆掰一掰手腕的实力,这么一来,朝堂上的人便不得不考虑考虑究竟是战队嘉庆还是站队和珅了。

当然,嘉庆能够这么快便铲除和珅,说到底还是因为和珅手里没有兵权。

别看和珅权极一时,但是他手上拿着的却是财、政之权,手里没有兵权,想要反扑,想要造反?

这是在找死。

乾隆说要禅位给嘉庆的时候,和珅为什么会跑去巴结嘉庆,说白了他也知道自己将来一定没有对抗嘉庆的实力!不然的话,对于和珅这样的权臣,最好的选择是躺在家里等着嘉庆拿好处出来拉拢他。

清朝的皇权的集中程度也堪称历代之最,所以和珅这样的权臣在皇权面前,也终究难逃一死。


宁糊涂


敢不敢动和珅,主要看他背后的兵权实力,还有后续的政治影响。

一、军事上没有铁杆支持者

和珅知道,他在朝廷上树敌众多,甚至把几个皇子都得罪遍。某一天乾隆这个靠山倒时,就是他倒霉时。所以,他曾培养发展军事支持者,这个人就是他的弟弟和琳。

和琳早年因为处理江南的两件贪污案,得以晋升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兼任工部左侍郎。接着,参与平定廓尔喀(今尼泊尔)对西藏的侵略,得到乾隆的信赖,不断步步高升,先授都统衔,不久升任工部尚书。事情正按和珅的部署一步步向前发展。


嘉庆元年,和琳接过福康安的主帅位置,正式成为大军的一把手。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事情,和珅也不会出事。和琳在围剿起义军时,由于感染瘴气而身亡。和珅多年处心积虑培养的一个政治筹码,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二、嘉庆处理动作突然而果断

乾隆正月初三驾崩,和珅就被任命治丧委员会负责人,让他与外界隔离开。初五宣布被抓,然后抄家、审讯,13天后就被赐死。期间,有一些亲王曾受过和珅的利益,为了稳住他们,嘉庆把抄家所得的一部分,分给他们。


由此而看,嘉庆要扳倒和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长时间严密的部署。而且,实施起来迅速突然,不拖泥带水。让处于摇摆的大臣,也来不及作出反应。直到和珅自缢身亡,一切尘埃落定,那些人只能接受现实。


老鱼侃世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嘉庆和和珅,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

乾隆于1799年2月7日一死,仅仅过了半个月,嘉庆便在2月22日这一日赐死了和珅。和珅作为乾隆皇帝生前最为宠信的人,嘉庆为什么会这么急迫地要铲除他,难道不怕和珅多年以来培养的势力吗?

乾隆皇帝虽然在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便禅位于嘉庆,可是一直到乾隆停止呼吸的那一刻,清朝的国柄始终掌控在乾隆的手里,嘉庆只能看,却不能碰。乾隆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向所有人宣布了一个消息,他将立永琰为皇太子,然后禅位于皇太子,以明年为嘉庆元年。不过,他为了继续掌控皇权,又在十二月发布了一条命令:朕在明年虽然会归政于永琰,可是,今后所有的军国政事,你们仍然上奏于朕,唔,你们在奏疏中称朕为太上皇即可!

这条命令一下,所有人便知道了乾隆的用意,嘉庆虽已即位为帝,但是仍然作不得主,皇权仍然被乾隆皇帝死死地拽在手里。嘉庆被乾隆压制了四年,这四年的时间里,他几乎处于被架空的状态,几乎没有任何的威信可言,所以乾隆一死,他想要坐稳皇位,想要将皇权收回自己的手中,想要牢牢地掌控皇权,便得立威!和珅是乾隆的宠臣,拿和珅祭旗无疑是最好的立威方式,嘉庆要用和珅来告诉所有人,乾隆时代已经过去了,从此时此刻开始,清朝,由他嘉庆说了算!

和珅也并不具备一个权臣应有的能力,而和珅最大的短板莫过于他在军事方面的弱项。要想成为说一不二的权臣,掌握兵权是最重要的步骤。 而这方面,恰恰是最大的短板,和珅原本只是出生满洲正红旗的一名普通八旗子弟,而且家道中落,家族本身也并没有什么实力和势力。和珅依仗自己的刻苦和机遇,最终以进宫为侍卫起家,最终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从此飞黄腾达。

在嘉庆即位前,由于嘉庆的老师朱珪被和珅陷害,嘉庆对其就已经心生不满。而在嘉庆即位后,这种不满便逐渐演变成了痛恨。和珅在清朝皇帝面前只是一个奴才,充其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奴才,但是如果皇帝“铁了心”的想要赐死和珅,真的非常的容易。和珅确实非常的受宠,并且在朝廷上担任了几十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其中包括内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但是对于和珅的处境,都没有什么作用。和珅背后并无一个坚固的“利益共同体”。不论在乾隆时期和珅是如何的呼风唤雨,但是,等到了嘉庆主政,开始清算和珅的时候,也没有收拾什么人,可见,所谓的和珅势力并不牢固,而且其最终的服务对象还是大清朝。所以说,嘉庆敢于对和珅动手。一是老子留下的“礼物”好拆,二是嘉庆自己早以谋划良久,三是和珅其实并没有什么强硬的势力!

收缴了和珅的财产,充实国库。和珅在位多年,经贪污而积累的财产是无法估量的,在这个时候进行搜刮是一种很好的借口,也是可以很快充实国库的方法。收买人心。和珅的骂名是人人喊打,人人厌恶,而嘉庆皇帝在一登基后就进行清算,可以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并且收买了人心。震慑群臣。嘉庆皇帝的继位是不易的,为了自己拥有权威,并被众人所服,他便进行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整顿,要知道他的这三把火一烧,威严和权力就自然而然就有了。


大老二爷


和珅风光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英国使臣马戛尔尼都说:

“举全国朝政,畀诸相国和中堂一人。”

在乾隆的袒护下,和珅为所欲为,把大清弄得乌烟瘴气。他不断地培植势力,兴风作浪,最后,自己也被巨浪送到天堂见先帝。

嘉庆收拾了和珅,却没有斩草除根,难道就不怕和珅多年培养的势力吗?

可以这么说吧,不是嘉庆怕和珅背后的势力,而是和珅背后的势力怕嘉庆。

嘉庆是和珅的“克星”

嘉庆要扳倒和珅,并不仅仅因为他贪,而是君与相之间的矛盾。和珅身兼多职,门生故吏又掌握着许多要害部门,许多臣子都唯他马首是瞻,甚至传言他是京城的“二皇帝”。嘉庆要集权,和珅是个绕不开的“结”,必须拿他开刀。

早在嘉庆当皇子时,就对和珅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所以,面对和珅的玉如意“示好”,嘉庆丝毫不买账。

等到嘉庆当了皇帝,和珅依旧不收敛,反而处处跟天子作对,明里暗里都在乾隆面前给嘉庆“穿小鞋”。

嘉庆毕竟是宫廷长大的皇子,洞察力还是有的,知道只要乾隆在,就不能动和珅,于是,嘉庆韬光养晦,对和珅的行为是一忍再忍。等到乾隆升天,嘉庆以“闪电般”的速度铲除和珅。

和珅没了,他背后的势力就失去了主心骨,树倒猢狲散。没有领头羊的羊群,就只能看“豺狼”的心情;没有和珅的“和党”成员,能否活下去,就只能看嘉庆的脸色。他们自己都是“泥菩萨”,哪敢对嘉庆不利?连“大哥”和珅都输给了嘉庆,这帮小弟也只有对嘉庆输诚的份。

嘉庆干掉和珅,可谓合情、合理、合法

英国作家乔叟曾说过:“有罪是符合人性的,但长期坚持不改就是魔鬼”。和珅这个异军突起的“落榜举子”,所犯罪行数不胜数,早已修炼成“魔头”而不自知。当他爬上巅峰,仰望星空,视野早已被贪婪所遮蔽,利令智昏就成了必然。

不止是嘉庆,朝堂上许多人对和珅的行为也早有不满,比如刘墉,这是嘉庆清理和珅的群众基础。

和珅将大清国经营成了自家生意,把大清的臣子变成自家员工,把大清的风气变得一落千丈。他已经当起了老板,却忘了自己的“员工”身份。

既然和珅的诸多“罪行”已经坐实,嘉庆也得到许多人的支持,那铲除和珅,就是替天行道,大势所趋。和珅的同伙如果跳出来“保和珅”,那就是逆天而行,不自量力。

嘉庆铲除和珅后,朝堂的势力马上就会重新洗牌,和珅的残余势力很快就会“改头换面”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珅的个性决定了,他周围聚集的必然是一群见利忘义的小人。和珅被捕后,最先跳出来弹劾和珅的人就是他们,弹劾力度最大、最积极的也是他们。因为他们要自保,就要赶紧迎合皇帝的心意,划清与和珅的界限,根本顾不上曾经的主子——和珅。

按照常理,皇帝打击臣子,经常会连根拔起。嘉庆为了朝堂的稳定,接受刘墉的意见,只处理了个别人,其他人既往不咎。这帮没被处理的人,会对嘉庆的“恩典”感激不尽,立场上也会及时转变。

在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廷变天了,臣子就要及时变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嘉庆面对任何臣子,那都是狮子搏兔、君临天下。


秋媚读史


嘉庆还真没有这种担忧。

虽然和珅居高位这么多年,笼络了庞大的关系网,但是这对嘉庆不构成威胁

1、和珅没有军权

和珅虽然是宠臣,但是一直没有掌握军权。

手里没兵,就不会对皇权造成威胁

之所以开国皇帝对功臣十分忌惮,就是因为功臣手中掌握大量兵权。手中有兵,随时可以起兵造反。皇帝为了消除这一隐患,要么“杯酒释兵权”,要么就是诛杀功臣。

2、高度的中央集权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最为严重的朝代

臣子的权力完全来源于皇帝的信任,一旦脱离皇帝,什么都不是。

和珅也一样,一旦皇帝要清算和珅,之前依附和珅的党羽、爪牙都会毫不犹豫的离开和珅,甚至还会落井下石。

<strong>

3、嘉庆策略正确

嘉庆清算和珅的时候,明确告诉臣子只办和珅,不搞株连。

其实嘉庆早就看和珅不顺眼了,早在乾隆晚年,乾隆口齿不清,都是和珅代为传旨。搞得嘉庆见到和珅而不得不低头,这让身为太子的嘉庆大为恼火。

嘉庆扳倒和珅后,落得8亿家财,手刃了仇敌,还落得一笔横财,一举两得。

<strong>


老虫


怕,嘉庆当然怕。嘉庆登基后,满朝文武除刘墉、董诰皆是和珅一党,而刘墉、董诰也不敢在明面上反对和珅,甚至为了避免被和珅清算,刘墉装老、董诰装傻,可谓是滑稽至极。



你说就是这样权势滔天的和珅,嘉庆怎能不惧怕,怎能不思危。嘉庆这位九五之尊,本是至高无上的主,可偏偏却只能在和珅这位奴才面前委曲求全。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许下“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的诺言,于是在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下诏退位,嘉庆即位为帝。当然乾隆只是位退,而权不退,皇帝的头衔虽然转移到了嘉庆的头上,但皇帝的权力却是依然掌握在乾隆这位太上皇的手中。



如此,乾隆不倒,则和珅不倒。相反,和珅反而因乾隆的退位,而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乾隆退位时,已有84岁,已是迟暮之年,说的直白点就是老眼昏花,头脑不清楚的主,都已经这样的乾隆,他也宁死都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可是,不愿意放弃权力是一回事,能不能手握权力就是另外一回事。



当时,乾隆虽死死抓牢手中的权力,但真真去使用这些权力的却是和珅。也难怪,当年的英国使臣会说“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因为只有和珅一人能大概听的懂口齿不清的乾隆在说什么,所以每次上朝,亦或处理政务的时候,和珅都要站在乾隆的身边,然后乾隆一切对朝政的处理,都需通过和珅的口中说出。而这明摆着朝政大权都有和珅一人掌控,乾隆说的话其他人压根听不清楚,所以到底如何完全就凭和珅的一张嘴。



就是凭借着这等权力,和珅在嘉庆初期可是手握着朝中文武百官的生杀大权,无人可挡其锋芒。就连嘉庆亦是如此,因为嘉庆也害怕和珅会利用乾隆来废了他,毕竟此时乾隆依然是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如果乾隆说要废了他,改立其他皇子,也并非不可。

所以嘉庆初登基几年,对和珅可谓是百般讨好,说奉承都不为过。嘉庆初即位时,和珅曾送其玉如意,以示自己拥立之功。此时,嘉庆明明十分憎恨和珅,可却始终不敢发作,而且还得虚心假意的写上几首《咏玉如意》来讨好和珅,深怕他的不满被和珅知道。



可以说,乾隆退位的那三年,嘉庆可谓是如履薄冰,兢兢业业,什么也不敢做,什么都不敢说,对乾隆如此,对和珅亦是如此。为了让和珅更放心他,他不但允许其除公众场合外不用行三跪九叩之礼,更是时不时的就会赐给和珅大量的良田美宅,奴仆婢女,甚至还晋升他为一等忠襄公,位列异姓爵位之首。

你说就是这般权势滔天的和珅,就是这般委屈追求的嘉庆,和珅的势力能不大吗?嘉庆又能不怕和珅吗?但恰恰就是嘉庆在即位初期的委屈求全,最终让嘉庆能在乾隆死后,成功的给予和珅最致命的一击。



正因嘉庆对和珅处处的忍让,正因为嘉庆或明或暗的给予和珅各种的好处,让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和珅最终认为“嘉庆不足以与我斗智谋”。试想,一个不把对手当做对手的人,他又怎会去认真的对待。

如此,即使和珅空有庞大的势力,他也不会动用他去对付嘉庆。而和珅背后的势力,再没有得到和珅的指使时,他们又怎么会去强出头的去对付当朝皇帝呢?



不过和珅松懈是真,嘉庆政治手腕高也非是虚的。嘉庆在对付和珅一事上,可谓是准备了数年的时间,他先是用各种看似是主人讨好奴才的做法,让所有不明真相的人都相信,他会如同乾隆那样,重用和珅,甚至连和珅自己都是如此认为。

而后,他在乾隆弥留之际,开始或明或暗的剪除和珅的羽翼,先是解除和珅在朝堂上影响最大的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大臣之职,后更相继以各种理由将和珅在外掌兵的党羽或调,或明升暗降,总之就是不让他们掌兵。



随后嘉庆又接着乾隆大丧,让和珅总理丧事,并让其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出大殿半步,以此彻底的切断了和珅同外面的联系。而此时,随着和珅与外面的失联,他的党羽皆不敢乱动,随后嘉庆凭借着手中的皇权,借口和珅治丧事务繁忙,恐耽误朝政,然后将和珅的九门提督、领班军机大臣等要职一一剥夺,然后这些空出的位置就被嘉庆的亲信所掌控。

就是如此,等和珅缓过神时,这一切就都完了,此时和珅已失去了手中所有的筹码,整个京城被嘉庆彻底掌控,等待和珅的就只有灭亡了。1799年正月十八日,不可一世的和珅在家中用白绫了解了自己的一生。



而后,嘉庆在和珅死后,又下诏已除首恶,其余官员不会再追究,就是如此和珅其他党羽眼见皇帝不再追究,也就不再有任何的动作,毕竟谁也不会为一个死人搭上自己的命和前途,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服侍好这位已亲政的嘉庆皇帝。


澳古说历史


和珅在乾隆年间,地位显赫,可以说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贪污的财富可以填满好几个国库。这样一位能臣,背后当然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并且势力极其庞大。嘉庆帝当然害怕了,不过嘉庆帝很聪明,巧妙的化解了这一切。

在大家的心目中和珅就是一个大贪官,整日里油嘴滑舌,各种讨好乾隆,背地里却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形象。却往往忽略最初的和珅,他曾经也是个清正廉洁的能臣,出生贫苦,奋发向上。

只可惜他的仕途太顺利了,不会吹灰之力就深受乾隆的喜爱,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

一个人的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而和珅却反其道而行之,随着地位和权力的与日俱增,自己的欲望也被无限放大,他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最终走在贪污的道路上无法自拔。

嘉庆元年,乾隆实行禅让,将皇位交于嘉庆,自己退居幕后为太上皇。表面上皇位是嘉庆的,但嘉庆却没有多大的权力,凡是军机要事都是由乾隆和和珅等人裁定,因而嘉庆对和珅的权力有所忌惮,所以必须要想办法打击和珅。

和珅与嘉庆的对决

和珅心里也很清楚,一旦乾隆驾崩,自己的地位也是朝不夕保,所以不仅极力限制嘉庆培养自己的亲信、党羽,还安排自己的亲信在嘉庆身边,观察嘉庆的一举一动。

嘉庆很聪明,城府也很深,他知道,只要自己的父王乾隆在世一天,他就动不了和珅。而且和珅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左右乾隆对嘉庆的旨意,弄不好,有可能失去帝位,于是开始韬光养晦。

嘉庆在政治上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交于和珅打理,每当有人上书说和珅种种不好的时候,嘉庆都当着和珅的亲信面,训斥说和珅不好的大臣。和珅知道以后甚是高兴,他认为这位皇帝在将来也是离不开自己的,渐渐的开始信任嘉庆帝,没有了任何防备之心。

嘉庆也知道自己的这些行为足以麻痹和珅,并在暗中联系自己的老师朱珪,为和珅的倒台出谋划策。

乾隆驾崩,和珅倒台

乾隆在禅位的第四年去世了,嘉庆隐忍了四年,知道时机成熟了,一边为自己的父亲举行葬礼,一边联系老师朱珪进京帮忙主政,另一边架空和珅。

和珅独自来到乾隆的灵堂进行祭拜,就在这时,从门外进来许多侍卫,将和珅押走,和珅临走前也不忘大喊:“我是朝廷重臣,手握免死令牌,谁敢动我。”听到这话的嘉庆大怒,暗里指示大臣上奏弹劾和珅,并为和珅罗列二十大罪状。

狱中和珅知道自己死期将至,感慨不已,并留下绝命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说完,接过赐死的白绫,自缢而死,享年49岁。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和珅的家就被抄个底朝天,并贬谪和珅党羽数千人。从此那个能说会道,欺上瞒下的和珅就此倒台了,满清王朝也迎来了新的时代。至于和珅的是非功过,后人早已为他安排好了!

作者:安夏丨history。关注不迷路哟!


淡墨青史


和珅为乾隆重臣。19岁入宫、26岁升任户部侍郎、30岁升任御前大臣兼都统。是乾隆最为信任的一员宠臣。他对皇上唯命是从,对内培植拉拢亲信、结党营私、贪汚受贿。他在任期间,独揽:官员任免、财政、司法、文书等大权。他心狠手辣,先后收受各方巨额贿赂。直到乾隆驾崩后的第三天,才被嘉庆帝罢免治罪。从他家抄出的一部分财产,即折2亿2仟余万两白银了。

和珅在朝几十年,培植了那么多亲信。治他罪,嘉庆就不怕他手下的势力了吗?不怕。因为:

1.嘉庆为乾隆的十五子,也是最小的一个皇子。从小乖巧聪明、扱有心机。从乾隆三十八年开始,直到乾隆六十年止,他从未出过一点差错,终于取得父皇的信任登上皇位。

2.嘉庆治罪和珅,实际早有准备。他熟知和珅为父皇的宠臣,父皇在世时他一直忍着不轻举妄动。直至父皇死的第三天才动手,那是算准了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的,不怕和珅的亲信反扑。

3.抓捕和珅时,经过精心布置。对他的一批铁杆亲信也同时下手。多数从者见大势已去,反而纷纷倒戈起来揭发和珅,站到皇上一边。

所以和珅倒了,百官和民众都很高兴。当时就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


福荣


和珅是这个世界上最会做奴才的人,他把乾隆伺候的舒舒服服,从最开始的清官,到最后的巨贪,和珅用了半辈子时间,将乾隆摸的一清二楚,他也凭借着“回来事儿”和“有手腕儿”,身居高位,只是在最后的时刻,面对乾隆离世在即,和珅没有走对最后一步,导致满盘皆输。

嘉庆办了和珅很快也很简单,至于和珅的那些党羽,其实没什么大的作为,都是利益关系,到了关键时刻没人愿意与和珅同生共死,随着和珅的倒台,树倒猢狲散,嘉庆也没遇到什么阻碍。

嘉庆为啥讨厌和珅

嘉庆小时候就与和珅有过接触,刚开始的时候和珅和嘉庆还有十格格处得关系都不错,和珅也经常帮助嘉庆。这么一来二去的时间久了,大伙关系也就好起来了。但是这样的情况让乾隆不高兴了。

乾隆一个是不喜欢和珅对嘉庆这么好,因为乾隆觉得和珅只能对他一个人好,只有他一个主子。毕竟在野史中,乾隆对和珅的感情还是有一点微妙,所以,和珅对嘉庆过于殷勤,让乾隆这老头有点吃醋了。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乾隆不喜欢和珅与嘉庆走得近的原因,那就是乾隆不喜欢有人结党营私,更不喜欢皇子与重臣走得太近,他们的关系一旦过于亲密,恐怕对于自己的皇位不利,况且乾隆的年龄越来越大,猜忌的心也就越来越重,尤其是嘉庆,在兄弟之中还是很有竞争力。

基于这两点原因,和珅开始有意无意的疏远嘉庆,时间一久,嘉庆也明白咋回事儿了,他知道和珅最终还是选择效忠乾隆自保,不过这一点嘉庆虽然生气,但是也能够理解,毕竟乾隆是皇帝,他不是。

不过,后来乾隆迟迟没有立储,和珅眼看着乾隆身体越来越不行,年龄也越来越大,他和珅肯定要早作打算的啊,可惜他不知道哪个皇子才是乾隆心目中的接班人啊,于是和珅犯了糊涂了,他来了一个“雨露均沾”,对每个皇子都好一点,但是对嘉庆又稍微差一点,原因无他,就是为了讨好乾隆,怕乾隆多心。

直到乾隆退位,嘉庆当了皇帝,和珅才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太好,这个时候讨好嘉庆已经太晚了,况且他又不敢明目张胆的讨好嘉庆,还是一个原因,因为乾隆虽然退位,但是仍然居住养心殿,实权还是在乾隆手里,嘉庆成了一个傀儡皇帝。

乾隆作为太上皇不能出面干政,于是,乾隆最信任的宠臣和珅,成了乾隆在朝廷的代言人,他的权势一时间隐隐要比嘉庆还大。

和珅自知如此不好,却又无可奈何,嘉庆对于和珅的讨好表现的不冷不淡,这让和珅很苦恼,他深深的知道,自己此刻骑虎难下,等乾隆离世,恐怕难以活命了。

乾隆一死,嘉庆以雷霆手段收拾了和珅,这也是在和珅的意料之内,尽管十格格拼命求情,也是无用,其实十格格不该去求情,毕竟嘉庆已经动了手,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白白伤了兄妹和气。

和珅的党羽

无论是胡惟庸还是蓝玉,都牵扯了大量的党羽,成为名动一时的大案。那么,和珅作为乾隆多年的宠臣,还是清朝第一巨贪,他的人脉关系恐怕都要延伸到外国去了,难道嘉庆赐死和珅,就不怕和珅的党羽造反,威胁他的皇位吗?

和珅的党羽与其他重臣的党羽有一点不同,和珅贪财,他的党羽也都是贪财之辈,说白了,这些所谓的党羽跟着和珅混无非就是想得到利益好处,和珅作为乾隆的钱袋子,所有人都要讨好和珅,与和珅建立金钱关系,如果有金钱关系就算和珅党羽的话,恐怕当时的文武百官绝大多数都要与和珅有不清不楚的关系,地方官和封疆大吏们更是各个难逃。

所以,这是一群被利益捆绑到一起的一群人,和珅作为利益链的枢纽,在嘉庆收拾和珅的时候,采取了和珅与外界隔离的手段,让和珅没有机会牵扯出更多的人,如此一来,和珅倒了,大家都急于与和珅撇清关系,是否追究其他人的责任,主动权到了嘉庆手里。

嘉庆最开始想要大开杀戒,但是被刘墉制止了,因为和珅的脉络实在是牵连太广,如果想连根拔起肯定要动摇大清国本,所以嘉庆选择了息事宁人,既往不咎,只抓一些典型处理,杀鸡儆猴。这才让当时的官员们安下心来,继续听命嘉庆,不要说为了和珅造反,感恩戴德的谢谢嘉庆还来不及呢。

嘉庆对和珅并不恶毒

总体来说,嘉庆对待和珅不算恶毒,只是赐死了他,并没有羞辱他,这对和珅来说是一个好的结果了,毕竟他在嘉庆头上狐假虎威了好几年,嘉庆已经是对他开恩了。当然了,这里有嘉庆要照顾乾隆面子的缘故,如果将和珅处置太狠,就要罗列罪名,难免会不小心伤到乾隆的颜面。

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并未被嘉庆处死,这是因为丰绅殷德当时没有什么威胁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媳妇儿十格格,也就是固伦和孝公主。这是嘉庆最喜欢的妹子啊。

即便如此,当时的固伦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的宅子也被赐予了亲王,让丰绅殷德夫妻只是闲住,同时也是被监视起来,毕竟,在皇权面前,亲情显得如此卑微。


总之,嘉庆杀和珅根本就不怕他的什么党羽,和珅的依靠只是乾隆一人,其余党羽没什么实际助力,更何况嘉庆已经做了万全准备,让和珅根本联系不上外界,直到赐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