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文不如老三老八,武不如老大老十四,為何卻最終登基的是他呢?

蘇廣龍


雍正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皇帝之一,尤其是他的皇位的由來,更是迷霧重重。

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最久的皇帝,所以皇子之間的鬥爭也是最持久的。這場持久的皇位爭奪戰就是人們口中的“九子奪嫡”。至於最後的贏家雍正,雖然眾多史料記載其皇位是來路不明的,但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如果我們慢慢分析會發現其實在康熙眾多的子嗣中,也只有四皇子才是皇位的最佳人選。

年輕時的雍正

四皇子雍正,其生母烏雅氏僅是一名普通宮女,被康熙臨幸後生下胤禛(雍正),一年後才被封為德嬪。由於身份卑微,胤禛被交於皇貴妃佟佳氏撫養(佟佳氏的弟弟是隆科多,也就是胤禛的舅舅,在雍正的登基之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胤禛聰穎好學,為人低調、內斂,看似逍遙灑脫、淡泊名利,實則內有城府,富有心計。

精彩的九子奪嫡

康熙看似子嗣眾多,但有能力爭取皇位的也沒幾個。

太子兩立兩廢,沒有了任何機會。

皇長子雖然最早開始幫助康熙處理朝政,並且立有戰功,但他的弟弟們都太過優秀,慢慢的就被其他皇子掩去鋒芒。自知登基無望的皇長子迷信巫術,想以魔術咒死太子。後來,被人揭發,康熙大為憤怒,將其關押。

皇三子在文學和書法上的造詣是眾多皇子中最高的,也是最受康熙稱讚的。但皇三子本身就與世無爭,溫文爾雅,並且康熙深知,僅僅靠琴棋書畫是治理不了國家的。

八皇子胤禩,雖然是康熙受封皇子中最小的一個,同樣也得到了康熙重視。並且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八皇子的生母身份低微,所以他很小的時候就懂得沒有家族背景就意味著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加倍的學習文武知識。他潛心研究康熙的脾氣秉性,以康熙的行為準則為準則。並且為人低調,深受朝中大臣的尊重。但八皇子只學到了康熙的表面,卻沒能學的康熙的仁義與賢明,以至於康熙在臨終時評價八皇子:處處學朕,又處處不像朕。後來,八皇子聰明反被聰明誤,慢慢的暴露了自己的真實面目,康熙也徹底對其失望。

十四皇子是康熙眾多子嗣中軍事才能最高的皇子,戰功累累,在朝中很有威望。但在康熙駕崩時,他正在外征戰,並且康熙的死很離奇,即使十四皇子有所準備,時間上也根本來不及。

所以,眾多皇位的爭奪者看似都各個身懷絕技,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很多已經沒有了競爭的資格。雖然很多史料記載四皇子有篡改遺詔的嫌疑,但我更願意相信是康熙傳位於四皇子。十四皇子雖然戰功卓越,但靠戰功是治理不了天下的。反倒是四皇子,能文能武,並且做事果敢,這才是真正的皇位繼承人。

我是鬍渣大叔,喜歡的可以點贊+關注哦。評論區留下你的不同見解吧。


鬍渣大叔年28


雍正能不能當上皇帝,靠的是康熙一言而決。

康熙是歷史上有名的英明皇帝之一。他所選擇的接班人,一定是能匡正當時政治弊端的人,一定是挽救國家於危難的人,一定是要把他未竟的事業完成的人。

所以他選擇了雍正。

當時所謂的康熙盛世,其實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其中最突出的是吏治腐敗。雍正皇帝裡有一段是八王逼宮雍正。作為康熙最信任也最瞭解康熙的臣子張廷玉,面對八王的咄咄逼人挺身而出。這個鬍鬚頭髮皆白的張大人從康熙晚年所憂慮的國事說起,一直說到此次的八王逼宮。

我們再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先帝也曾對我說過:再不整頓吏治,這個國家就危在旦夕了,因此才有了後來的追比國庫欠款。先帝數次下決心要平叛亂,都因國庫空虛而無法用兵。

……

先帝也曾經對我們說過:看來,這件事情也只有寄希望於後人了。

……

自我當今皇上御極以來,秉承先帝的遺願、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天下蒼生,推行新政是有目共睹啊!

雍正繼位順應國情,能力出眾。他繼位之前的刷新吏治和追討國庫欠款的行為和決心一定在憂心國事的康熙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反觀雍正的競爭對手八王爺雖然也是一個聰明智慧的人物,但他的格局太小。他只是糾纏於政治鬥爭,而沒有把他的眼界擴充到整個國家的利益。這一點也一定在康熙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熙就曾說過,八王處處想學他的寬仁,可總是學不像。康熙是寬仁治國,八王是寬仁待人。康熙是通過寬仁釋放國家潛力,八王是通過寬仁籠絡人心。而晚年的康熙也明白了寬仁治國的弊端。可以說,康熙末期的許多弊政都和這種治國思想有或多或少的關係。他也想濟之以猛,奈何精力日衰,壽命將終。於是他想到了冷麵王雍正。

所以說,雍正得位應該不是政治鬥爭的結果,而是歷史的選擇,是康熙深思熟慮後的英明決策。







遊逛歷史村



雍正武不如老大十四還有可能,畢竟弓四力半這個武力值確實低。

文不如老三也可以承認,寫書作文這是老三的強項。

雍正文怎麼就不如老八了?這個還請題主提供史料解答。老八字兒一直不好,成年了還被康熙要求交作業,還派人去江南買書邀買名聲,水平真很一般。

至於雍正登基問題,史學界至今沒有定論,幾種觀點爭論不休,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說法。

我個人認為,

首先雍正年紀比較大,排行靠前,康熙末年他前面其實只有老三一個有繼承權的哥哥。從國賴長君這個角度說,他有優勢。

其次,雍正爵位高,他是康熙末年封親王的三個皇子之一(345-皇五子太后撫養長大漢語很差直接出局),這又是一大優勢。爵位高,意味著他政治影響力大,屬人多。

再次,雍正與康熙父子關係良好,這與他從小在宮裡長大有關(13小時候在大臣家撫養,所以有一段時間宮裡只有24,康熙後來也說過:惟四阿哥,朕親撫育),他和康熙接觸多,更瞭解父親。其實,不管皇子們怎麼爭,皇位給誰還是康熙說了算,老八在這一點上失算了。

最後,雍正確實有很不錯的政務能力,康熙交辦給他的工作都能很好的完成,登基以後他的政績和改革也體現了他優秀的工作能力。

所以,我個人認為,寫文章好不好,能開幾力的弓和具不具備治國理政的能力關係不大。畢竟,皇帝一不用去考狀元,二不用自己到前線去射箭。


月夜羽夕


將帥之才,一國之君,拼的從來不是個人能力,而是一種整合能力,就像公司領導一樣,不一定是整個公司最厲害的人,但卻是整合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較好之人。雍正為何成為一國之君,也是同樣的道理,不信我繼續給你分析。


一、沉著冷靜

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八爺是最鋒芒畢露的,論能力確實不錯,可是他自我整合能力很差,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八爺黨逼宮雍正的時候,明顯就是一個烏龍事件,原本一切準備就緒,結果大家根本沒有定好共同目標。

當逼宮進行到最後關頭,八爺才發現,原來當初與自己一起進行逼宮的人都是各有打算,其餘王爺是因為想跟隨八爺逼宮佔個便宜坐享其成,豐臺大營的將士一直還是與十三爺一條心,隆科多更是牆頭草,眼看哪邊勢力大就跟隨哪邊,根本沒有自己主見。

按理來說,這樣的一個團隊,作為領導的八爺,應該一開始就發現問題,可是八爺竟然一點沒有感到異常。反觀雍正,從奪嫡初期,到最後成為皇帝,面對各種大小突發事情,一直都是沉著冷靜,認真分析事情本質,最後再做決定。


二、手段不一般

雍正可以很好的用鄔思道還有年羹堯等人,他是怎麼用的呢,最簡單的鄔思道,原本鄔思道看上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雍正為了防止鄔思道與年羹堯走得太近影響自己奪嫡之路,就主動將年秋月抬旗,後來成為自己側福晉。


這樣一來,一方面防止鄔思道與年羹堯勾結,另外一方面又與年羹堯關係更近一步,從而牢牢把控住年羹堯的心,後來雍正將寫信給年羹堯,叫年羹堯把他的孩子送到京城照顧年長的年遐齡,其實也是為了用年羹堯的兒子與父親做人質,控制年羹堯。

比起八爺來,雍正更加了解人性,也更加能控制人心,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進行最好的控制,以達到自己和整個團體的最大利益化。


三、人狠話不多

自古成大事者都是人狠話不多的角色,雍正一樣也是如此,表面上與世無爭的樣子,背地裡卻在培養屬於自己的情報局粘杆處,讓他們為自己蒐集證據與各種消息,用來更好的對付八爺黨和與自己奪嫡的兄弟哥哥。

正是通過這些默默無聞的舉動,最終一鳴驚人,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四、以天下為己任

想要管理天下,首先心裡就要裝著天下才行。雍正雖然參與九子奪嫡,但是在很多大事上,他還是以大局為重,私人恩怨與利益放在一邊,讓康熙對他刮目相看。比如推薦老十四擔任西北大將軍,雖然雍正葫蘆裡賣的藥還是有為自己著想的意思,但是老十四軍事能力很強,確實比較適合擔任西北大將軍。

接下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問題所提到的幾個阿哥,老三是文治能力不錯,可是老三這個人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立場不堅定,在最開始的時候他有向太子靠近的趨勢,還參了老大一狀,讓老大的巫術之事被康熙發現,最終將老大圈禁。

後來老三逐漸學聰明,但還是一樣的立場不堅定,有種牆頭草的感覺,誰強站隊誰,這樣的人物,可以很好的保護自己,但是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領導者,因為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走向,又如何來控制整個隊伍的未來方向呢?


老八上邊已經分析過,太鋒芒畢露,以為穩操勝券而過於著急,從而忽略了很多細節,比如張明德說自己有帝王之相,老八就應該及時阻止,結果他還一直以此自豪,最終惹怒康熙,不僅把張明德凌遲,還將老八從奪嫡隊伍中剔除,讓原本希望最大的老八瞬間跌入谷底,今後想要鹹魚翻身,難度太大。

老大呢,就更不用說了,有勇無謀,一開始太子被廢,老大就敢去找康熙說願意幫助康熙殺掉太子,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不知道他當時怎麼想的,居然能夠說出口。

後來在推薦老八的時候,還說是張明德所說老八有帝王之相,不僅把自己弄進深淵,還順便把老八牽扯進來,可謂最大豬隊友非他莫屬。

老十四呢,也是為人過於耿直,雖然一直表態支持老八,但是因為性格直率的原因,很容易被人利用,這樣的人可以成為忠臣,但是要成為一國之君,則相差甚遠,腦力跟不上。


還有老九老十,都是支持老八,這些人也是屢屢犯錯,讓康熙抓住把柄,老十三支持雍正,但為人一樣有勇無謀,不適合做一國之君。

每個人都有優點,我們最後看的是誰的缺點最少,或者缺點不致命,雍正也有缺點,就是做事太陰暗,讓人捉摸不透,但是這種缺點在面對奪嫡時,又是一種優點,鋒芒畢露反而適得其反。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明白上級領導的意思,瞭解上級領導性格,才是獲得升職的最重要一步。毫無疑問,雍正對康熙的瞭解與分析要比其餘皇子透徹,所以雍正才能夠走得更遠,奪嫡之路漫長恰似馬拉松,只有堅持到最後的那一個,才會成為冠軍,中途倒下的,就只能是陪跑而已。


結語

記得馬雲說過一句很扎心的話:“我們公司有的年輕人,能力很強,能夠過目不忘,和他們相比,我簡直自愧不如,但是沒辦法,我還是他們的老闆”,這句話看似風趣,實際卻隱含很多哲學思維,一個領導不一定是團隊最優秀的那個人,但是一定會是能夠發現優秀人才並且將優秀人才收入麾下為己所用之人。



嗔痴歷史觀


小人物攪動大政治

假如問你一個問題:成就一部優秀的電影,是演員重要,還是導演重要。大部分人會這樣說,沒有爛演員,只有爛導演。在5000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那些大人物們在歷史舞臺的聚光燈下長袖善舞,而在聚光燈的陰影后還有一群小人物在操縱著。姜尚之於周文王,管仲之於齊桓公,張良之於劉邦 ,諸葛亮之於劉備,房玄齡之於李世民,劉基之於朱元璋。各朝各代的大人物的後面總一群能夠翻雲覆雨的小人物。四爺雍正在龍沉潛邸之時,身邊也有一群幕僚在出謀劃策文有隆科多,武有年羹堯。再加上雍正自己善於治理國家,懂得韜光養晦。就像劉邦說的:“吾文不如蕭何,武不如韓信,謀不如張良,然能成事者,善用人也”。雍正也是靠著一群小人物打敗了八爺黨,奪得了天下。



劉亦辰的爸爸


康熙九子奪嫡,老三的文是酸文人的文,是寫文章不是文治武功的文。治國是要仁德智才,只有老八和老四最符合。老八人緣好,辦事周詳謹慎不得罪人,不接得罪朝臣的差,如追繳國庫欠款。處處模仿康熙的寬仁收買人心。老四辦事處處秉公,鐵面無私,果斷鐵血。康熙晚年,因為多年寬厚治國,王朝腐敗滋生。康熙更需要的是一個手斷鐵血的人來改革,還有一點,康熙看重了雍正的兒子弘曆。也就說選雍正繼位,至少後兩代無憂了。

康熙第一次太子被廢后,康熙想復立太子,找來李光地商量,沒想到最後搞了一次“民主投票”,竟然殺出一匹黑馬——八阿哥胤禩。康熙得知這個結果後當然不樂意,莫名其妙的把胤禩批評了一頓。之後,胤禩遭到康熙的猜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胤礽再次被廢,這對眾皇子來說簡直就是烏雲散去,重獲新生,被喜悅衝昏頭腦的胤禩悄悄跑到康熙那裡,十分詭秘地說:“要是大臣們再舉薦我的話,我該怎麼辦呢?”接著有故作煩惱地說:“我情願臥病不起”。他的意思是說,要不我就裝病,免得再有保舉我的事情。

康熙一看胤禩那“猶抱枇杷半遮面”的樣子,氣不打一處來,當場就斥責道:“爾不過一貝勒,何得奏此越份之語?以此試朕乎?伊以貝勒之身存此越分之想,探視朕躬,妄行陳奏,豈非大奸大邪乎?”

康熙的話,像刀子一樣,給了胤禩一記悶棍,見自討沒趣,只好灰溜溜地走了。估計胤禩當時也是窩了一肚子的氣,不久就鬧出了“老鷹諷喻”這一更為糟糕的事情。

當年十一月,康熙前往熱河打獵,胤禩因為生母二週年忌辰,所以沒跟隨而是單獨前去祭奠母親了。祭奠完了之後,胤禩沒有去康熙的行在請安,而是派太監送去了兩隻垂死的老鷹。

康熙見到這兩隻老鷹時勃然大怒,認為胤禩有意把自己比作是垂死的老鷹,在一片緊張的氣氛之下,康熙說出了絕情的話:“胤禩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邀結人心。朕深知其不孝不義行為,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情絕矣!”

那胤禩到底是不是像康熙所說那樣是“大奸大邪”之人?胤禩的為人到底如何?康熙何以對他存在如此大的芥蒂和疑心呢?

應該說,胤禩生性聰慧,天賦極高,這點無可否認,就連後來的雍正也說他“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甚至承認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與之相當”。

胤禩常被人稱讚“樸實、正氣”,廣有善緣,其待人處事之風,確實比其他阿哥強很多。畢竟,康熙朝多數滿漢大臣和皇族宗親都願意與之交往,這應該不是靠單純的籠絡和曲意結黨能換來的。

事實上,康熙對胤禩的指責,曲多直少,有時候根本就是不講道理。由此可見,康熙除了不喜歡胤禩的秉性外,最關鍵是他不願意看到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威脅到自己的皇權。




常山趙子龍IlI


康熙晚年,由於太子胤礽被廢后,引發了成年皇子的奪嫡之爭。然而四皇子胤禛卻求仙問道,遊山玩水,還自詡是“天下第一富貴閒人”。不過,最終他卻成了清王朝的統治者。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康熙一生有35個皇子,成年皇子有24個。

在這些皇子中,胤禛文不如三皇子胤祉、八皇子胤禩,武不如皇長子胤褆、十四皇子胤禵,因此在諸皇子中,胤禛的存在感不高。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皇子時,康熙把胤褆和胤祉都封為郡王,偏偏把條件相當的胤禛封了個多羅貝勒。

當時,大臣們覺得對胤禛的分封不公平,所以聯名上奏,希望康熙能改封他為郡王。康熙在回駁大臣時還評價說胤禛“為人輕率,喜歡無常”,可見胤禛並不得康熙寵愛。

那麼,胤禛又是如何改變康熙對他的看法的呢?

胤禛並未對康熙給出他的分封有半分不滿,反而在康熙二次親征噶爾丹歸來後,便寫下《狼居胥山大閱》《功成迴鑾恭頌二首》等詩來歌頌康熙的豐功偉績。

除此外,胤禛數次侍從康熙視察水利,易發水澇的永定河、黃河及淮河等都留有他陪康熙出巡的足跡,在工程驗收上,他鐵面無私、雷厲風行,從不受相關大臣的拉攏。

康熙四十七年,由於胤礽德行有虧,康熙認為他對己不孝,對兄弟不仁,再加上他為人殘暴,所以廢黜了他的太子之位,結果引發了成年皇子們對儲位的角逐之爭。

當時呼聲最高的是八皇子胤禩,皇子和朝臣也多看好他,大家紛紛加入他的陣營。

胤禛並沒有草率地下決定,他既沒有特別親近胤禩,也沒有特別冷落胤礽,和他們依舊保持著良好的兄弟感情。

康熙四十八年,胤禩等皇子由於爭儲受到康熙的重責。為了平息這場奪儲之爭,康熙復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同時為了緩和皇子之間的關係,他又進行了第二次冊封,胤禛這才得封和碩雍親王。

胤礽復立後,並沒有反省,反而勾結朝臣,打算逼宮康熙。事發後,康熙勃然大怒,再次廢黜了他的在太子之位,自此胤礽再也無緣問鼎儲位了。

隨著胤礽被廢,其他成年皇子對儲位的爭奪也愈演愈烈,大家結黨營私,勾心鬥角。

朝臣也多捲入其中,一時朝堂上下,猜測頗多,這種種情況無疑讓康熙心力交瘁,精神一直很苦悶。

然而,康熙很快發現,在諸皇子中,還有一股難得的清流,那就是胤禛。

胤禛是怎麼做的呢?

胤禛沒有站隊,也沒有表現對儲位有興趣的態度,他一如既往,繼續把康熙交託給他的任務一絲不苟地完成,因此他在政務上的能力,康熙是相當看重





場主大叔


康熙為什麼不選擇老三胤祉?

最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胤祉在國家大事上沒有什麼作為,雖然他的文學造詣很深,但是治國靠的是政治能力,光有才華是遠遠不夠的,李煜、宋徽宗才華比他強多了,最後還不是成為亡國之君。還有一點就是告發大阿哥讓康熙心生厭惡,在太子胤礽被廢后,大阿哥胤禔找人用魘術詛咒太子,後面被胤祉知道,胤祉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康熙。康熙很反感兄弟鬩牆的行為,自此就對他冷淡了。

八阿哥為什麼也沒被康熙選中?

也有兩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在太子被廢之後,朝中大臣一致推薦八阿哥胤禩為新太子人選,這讓康熙非常不快,覺得這是胤禩和眾臣結黨營私的結果,這已經威脅到自己的皇權。結黨營私是康熙不能容忍的,所以經此一事胤禩基本上就已經告別了儲君爭奪戰了。其次還有一件事也讓康熙對胤禩非常的不滿,就是斃鷹事件。有一次康熙巡視熱河,途中胤禩因為要去祭拜自己的母親就沒有和康熙同行,於是他派太監去向康熙說明緣由,並讓太監給康熙捎去海東青,然而當打開之後發現老鷹已經奄奄一息,這讓康熙非常的憤怒,認為胤禩在詛咒他。雖然康熙最終原諒了胤禩,但父子間的裂痕再也彌合不了了。

十四阿哥的缺點

十四阿哥胤禵的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胤禵長期在邊疆打仗軍事能力沒有問題,但治國不是打仗,胤禵獨獨缺少在政治方面的歷練。而且康熙末年邊境問題已經不是首要問題,此時大清朝需要的是一個治國人才而不是一個軍事人才。胤禩膽子大,心胸狹窄,他是一個合格的將才,但絕不是一個好的帥才。

大阿哥作死

至於大阿哥胤禔,也是因為犯了無法原諒的錯誤,而被康熙徹底的放棄。在太子被廢之後,康熙讓胤禔監視胤礽,胤禔覺得自己機會來了,便向康熙建言殺掉胤礽,胤礽是康熙最喜愛的兒子,康熙聽到之後自然不滿。隨後胤禔又找人施魘術詛咒胤礽,最後被三阿哥告發,康熙大怒,削去他的爵位,圈禁起來。

表現最好的四阿哥

雍正在九子奪嫡過程中表現的非常隱忍,這深深的迷惑住康熙。而且他辦事沉穩,多次跟從康熙外出巡視,經常幫助康熙處理政務,從中獲得了很多經驗,治國能力非常不錯。在軍方上與年羹堯交好,在朝廷內又與隆科多交往密切,由此二人為其背書,康熙想忽視都不行。還有他還有一個深受康熙喜愛的兒子弘曆,這也為他加分不少。


醉在江南茶香時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執政十三年,接下了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國庫虧空的爛攤子,康乾盛世做了更好的鋪墊。

那麼,問題來了,康熙一生有35個兒子,諸多皇子中,為什麼只有雍正皇帝可以脫穎而出,繼承這份帝業。雍正文不如老三老八,武不如老十四,為什麼看似百無一用的他卻成為了一代帝王。無非有幾下原因。

第一,自身的城府。

都知道康熙兩立兩廢,太子胤礽已經讓年邁的康熙傷心過渡,康熙實在是不想再立太子,而是想暗中觀察,擇一賢者,在自己殯天之際直接傳位。然而此時的三王爺則是陶醉於書中,幾乎成為書呆子了。老八呢?以寬仁收買人心,表面對康熙唯唯諾諾,實則八爺黨遍佈朝野上下。老十四呢?康熙自己會想:自己一生馬上打天下,下一代君王需要在管理方面有卓越才能,所以老十四在康熙晚年被派到西北平定叛亂。然而作為雍正皇帝呢?則是在一心為康熙分憂,為朝廷辦差。這就叫爭就是不爭,不爭就是爭。

第二,所培養出來的人能力強

雍正培養出來的人都是忠於自己,後來也是能力卓越的。比如說李衛,年羹堯,田文鏡。李衛到了雍正朝成了兩江總督,年羹堯成為了撫遠大將軍王,田文靜則是在河南為雍正推行新政。大家該說了,年羹堯後來沒有好下場,但是實則有功,只不過是自己飛揚跋扈沒的好下場而已。再看看其皇子,不僅沒有雍正為朝廷辦事的誠心,更沒有培養其他手下的能力。

第三,雍正有個好兒子

都知道康熙有35個兒子,他的孫子更是不計其數,這麼龐大的一個皇室康熙為什麼能在諸多皇孫中單單看中弘曆(乾隆皇帝),因為弘曆從小就天資聰慧,被康熙親自培養,在某些程度上撫慰了康熙廢太子的絕望與傷心。

有了如此的條件,雍正皇帝才可能繼位的,當然有些野史對雍正帝的抨擊比較嚴重,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雍正不愧為一代君主。上位之後是非常勤政的,13年內批閱奏摺多達1000多萬字,自己書寫就達500多萬。為康熙晚年收拾了爛攤子,為乾隆朝的繁華奠定了基礎。





膚淺做夢失眠中


雍正文不如老三老八,武不如老大老十四,為何最終登上皇位?

確實,文又不能文,武又不能武,雍正最後卻成為最大的贏家:登上皇位,傲視天下!那麼,他是靠什麼登上皇位的呢?個人認為不外乎三個方面的原因!

哪三個呢?



一,雍正的冷麵孔,一副對皇位不感興趣的假相,騙倒了很多人!包括自認為聰明過人的八阿哥!

雍正,還是四貝勒時,就是一張冷臉,人稱“冷麵王”!

朝中很多大臣很少人跟他打交道!除非不得已!

在太子第一次被廢時,很多皇子認為是自己一次可以逐鹿皇太子之位難得的機會來了,尤其是八阿哥和他的阿哥黨!

可是,雍正呢?似乎跟他無關似的!也好像對太子之位一點都不感興趣!這種假相一直裝到康熙宣佈傳位時,讓八阿哥和阿哥黨的人大呼上當被雍正所矇騙。可是為時已晚!

因為,雍正這種對皇太子位不感興趣的假相,讓八阿哥沒有針對他採取打壓行動!而雍正呢?暗渡陳倉!



二,雍正,還是在能力的,尤其是康熙大帝臨死前對很多大事的處理!

儘管雍正在之前沒有正兒八經處理過什麼大事情!但是,在康熙晚年,也就是最後幾年,雍正對大事的處理得當,彰顯示了他的能力!

1.在十四阿哥率領兵馬去征戰時,雍正管理戶部,對戰爭所需從大到小,事無鉅細,親力親為,力求保障!十四阿哥能凱旋歸來,雍正也有大功勞!

2.廢太子臨死掙扎,雍正及時處理,事態很快平復!

3.八阿哥的串通陰謀,雍正第一時間的化解,讓八阿哥仰天長嘆!

……

這些接二連三的大事情,雍正都及時外理,又得當,足以彰顯其能力!



三,師爺鄔思道的輔佐,雍正穩坐釣魚臺!

其實,雍正之所以得到繼位,與鄔思道很大,可以說是非常大的關係!

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鄔思道的幫助,雍正想當上皇帝是個未知數!也正如題主說,文不如老三老八,武不如老大老十四,是一個非常尷尬的的處境!而且手中又沒實權!

這一切一切,在雍正得到鄔思道的輔佐下逐步改善,改變,改觀!

也正是在鄔思道運籌帷幄之下,雍正逐漸從幕後走到臺前,從原來的邊緣化,站到了核心的位置,全是依仗鄔思道之功!

可以說,有了鄔思道的輔佐,雍正穩坐繼位的釣魚臺!



由此可見:雍正皇帝能登基,跟上面幾種因素息息相關!當然,雍正本人也是有能力和實力的皇子!不然,鄔思道就是再有本事又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