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溥儀?為什麼不傳給載灃呢?

食俊傑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了一句話:“她在宣佈我為嗣皇帝的那天,還不相信自己這一場病會死的。”

實際上,這句話也決定了慈禧太后絕不可能讓載灃去接光緒皇帝的班。

1908年11月14日,在光緒皇帝死後僅僅過了兩個小時,慈禧便按捺不住了,給了載灃這個所謂的監國攝政王一個命令: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

慈禧的意思也很明顯,我雖然任命你為監國攝政王,讓你在溥儀即位之後總攬所有軍國政事,但是,你要明白,決策權仍在我手裡,朝廷裡仍然是我說了算。

這是慈禧的權力慾在作祟,這個女人的權力慾之盛自不用說,她之所以會在咸豐皇帝死後違背咸豐的旨意,一手摧毀咸豐生前所作的所有佈置,正是在於她貪戀權勢,所以,即便已經死到臨頭了,她也不肯撒手。

這一點,便註定了慈禧不可能選擇讓載灃當皇帝,因為此時的載灃已經25歲,如果讓載灃即位的話,慈禧還怎麼垂簾聽政?還怎麼名正言順地繼續把持朝政?

此外,慈禧在同治皇帝死後選擇讓載湉接班,除了載湉年幼好控制之外,還有兩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一是載湉的父親奕譞是慈禧的功臣,1861年慈禧發動“辛酉政變”的時候,奕譞身為正黃旗漢軍都統,手中握有不小的軍權,正是因為他和奕訢一樣選擇了站在慈禧這一邊,這才讓慈禧能夠成功發動政變,奪得了清政府的控制權。

二是載湉的母親,即奕譞的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的親妹妹,所以載湉也算是慈禧的親侄兒,讓奕譞將載湉過繼給自己和咸豐當兒子也算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鞏固了他們之間的利益關係。

可是,載灃雖然也是奕譞的兒子,但和哥哥載湉相比,他卻沒有了年齡優勢,也不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

1908年的載灃雖然不是一個成熟的政客,不是一個成熟的“操盤手”,但是,他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成年人了,他的很多想法已經開始形成,甚至已經固定了,這樣的話,慈禧便很難去控制他。

更何況,載灃已經25歲了,再讓他入宮接受帝王教育也來不及了。

只論年齡這一點,載灃便沒辦法和他的兒子溥儀相比。

所以,載灃無論如何也不是合適接光緒的班。

慈禧之所以選擇溥儀作為接班人,除了溥儀當時只有兩歲,便於接受帝王教育和讓慈禧更容易掌控之外,也有兩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一是不論是同治皇帝還是光緒皇帝,他們都沒有留後,更有趣的是他們兩個人是平輩,是堂兄弟,按照過去的多數慣例,同治皇帝駕崩有沒有兒子的話,應該選一個下一輩的人接班,可是慈禧卻因為奕譞和妹妹的原因,選擇了和同治平輩的光緒,結果光緒也沒有留後。

這時候,如果在選一個和同治、光緒平輩的人當皇帝的話,同治和光緒這兩脈便等於絕後了,所以,只能選一個溥字輩的人接班。

慈禧選來選去,最後還是選中了醇親王這一脈,因為載灃載灃和他爹奕譞一樣聽話。

二是溥儀的母親瓜爾佳氏也不是什麼阿貓阿狗,她可是慈禧的心腹重臣榮祿的女兒,載灃和瓜爾佳氏的婚事也可以說是慈禧在背後一手促成的。

慈禧為什麼要撮合瓜爾佳氏和載灃呢?這實際上和當時的時局有關,當時洋人當中已經有了支持光緒皇帝的聲音,支持光緒便意味著得撇開慈禧,慈禧哪能容忍?慈禧在戊戌政變之後甚至一度想要廢了光緒,但卻為洋人所阻撓。

後來,慈禧更是藉著“拳民”颳起的“扶清滅洋”的風,如同發了癔症一般突然向11國宣戰,結果被洋人打得屁滾尿流,慌慌張張地一路跑去了西安。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洋人竟然點名讓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作為清政府的代表,出使德國,去給得國道歉。

慈禧聽說此事之後,雖然已經被打怕了,不敢拒絕洋人的要求,可是心中卻不由得一凜,這時候洋人提出來讓載灃作為代表出使德國,難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洋人是想要通過載灃去支持光緒?

為了應對這個可能會出現的危機,慈禧所能夠想到的辦法便是將載灃也拉到自己的“賊船”,讓他成為自己這個政治利益集團中的一員。

於是,便有了慈禧撮合載灃和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這一幕。

所以,溥儀才是慈禧心中最理想的接班人,讓年幼的溥儀當皇帝,讓聽話的載灃當攝政王,這麼一來,清政府便仍然能夠緊緊地掌控在她的手裡。

她不允許權力從自己的手中跌落,除非她死了。

更有趣的是,慈禧為了解決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這兩個人都沒有後的問題,竟然將溥儀同時過繼給同治和光緒二人——“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溥儀首先是被過繼給慈禧的親兒子,也就是同治皇帝,親兒子終究是親兒子,光緒皇帝叫慈禧“親爸爸”叫得再親,也始終不是親兒子。

然後,溥儀才被順便過繼給光緒,簡直是“買一送一”。

此外,讓溥儀即位當皇帝,讓載灃當攝政王,除了可以讓慈禧能夠繼續掌控權力之外,還有一個好處——哪有要是慈禧突然死了,載灃這個攝政王便掌控了實權,成為了清政府的實際最高領導人,也不會去造他兒子溥儀的反。

這麼一來,即便慈禧死了,清朝的政治格局也不至於會發生地震、海嘯。

慈禧能夠成功說服奕訢、奕譞這些個皇室貴族配合自己發動“辛酉政變”,又能夠在1861年發動政變後掌控清朝國柄一直到死,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手段不可謂不厲害,當然也有幾分眼光。

所以,她自然也能夠看的出來載灃不適合接光緒的班,不過,載灃的兒子溥儀確實很有優勢,所以她選擇了溥儀。


寧糊塗


慈禧死前,讓3歲的溥儀繼承光緒皇帝的皇位,溥儀的生父載灃,則被冊封為攝政王,總攬朝政。

很多人認為,慈禧寧肯讓3歲的孩子繼位,也不讓正當年的載灃繼位,是因為她的權欲太大,希望能夠繼續垂簾聽政。

這個說法站不住腳。因為溥儀是在1908年被確立為皇儲。當時,慈禧已經垂垂老矣,而且多病,她自知即將不久於人世。果然,這年的年底慈禧就死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算慈禧權欲再大,但將死之人了,不會還想著垂簾聽政的事情了。

慈禧選擇溥儀繼位,是有苦衷的。

當年,慈禧年僅19歲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駕崩,沒有留下一兒半女。慈禧為了保住皇太后的位子,依然決然地選了同治的堂弟光緒皇帝繼位。如此一來,同治一支就絕了。

當時,慈禧的打算是這樣的:等光緒皇帝生了兒子,立即過繼給同治皇帝,使他的香火不斷。

可惜,事與願違,光緒皇帝一生不育。他不僅沒能解決同治皇帝的問題,他自己也成了絕戶。

於是,光緒死後,慈禧就選了光緒的親侄子溥儀繼位。但是,溥儀是過繼給了同治皇帝,做了同治皇帝的兒子。同時,鑑於光緒皇帝的情況,讓溥儀“兼祧”光緒皇帝。意思是,溥儀一人,既當同治的兒子,也當光緒的兒子,但以當同治的兒子為主。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慈禧才不得不選了3歲的溥儀繼位。


趣談國史


作為晚晴最後一位叱吒風雲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雖然已經病重,但仍然沒有選擇放下手中的權力,直至她將死之際,才緩緩道出最後一道懿旨“後宮不許再幹政”

主少國疑,在權力漩渦中摸爬滾打多年的慈禧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他仍然選擇讓年僅3歲的溥儀來成為大清的下一任統治者

自此,清朝走上了最終的末路

機關算盡太聰明——誤了國家誤了社稷

晚清是一部屈辱史,在這個老女人的手中,曾經還算是強大的清王朝化身為任人宰割的羔羊,一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就足將慈禧釘在清朝歷史乃至中國歷史的恥辱柱上,就更別說後來的種種了

自知病重且不久於人世的慈禧,在張之洞等人的建議下,開始商定帝國未來的接班人選。此時的光緒已然在慈禧的“安排”下病入膏肓,慈禧仍然牢牢的把握著最核心的權力,那就是立儲!

為了制衡奕劻以及袁世凱,慈禧需要選擇載灃一系來成為帝國新的接班人,原本載灃就是光緒同父異母的弟弟,而光緒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兒子;再加上溥儀其母為榮祿的女兒,榮祿又是慈禧的寵臣,這又是一層親上加親的關係。所以慈禧選擇載灃之子溥儀是絲毫沒有猶豫的

至於為何不直接選載灃,第一是涉及到長幼有序,她需要考慮繼承大統的合法性;第二則是她仍舊寄希望於自己能迴光返照,繼續穩坐大清江山




國易儒釋道學堂


慈禧為什麼要讓溥儀一個三歲孩童來繼承皇位、他的生父載灃來輔政,而不直接讓載灃接班幹皇帝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規則限制中國古代皇位傳承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這樣看起來把皇位傳給兒子才是首選,傳給弟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事實上清朝也沒有采納過“兄終弟及”,皇位一直都是由父親傳給兒子)

咸豐:


注:載湉也是過繼給咸豐皇帝才有了繼承人的資格,因此他承襲的是咸豐的皇位。

傳懿旨,以上(光緒)繼文宗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清史稿·德宗本紀》

而光緒和同治一樣也是無兒無女,因此慈禧就只能夠把未來的皇帝過繼給他承繼香火,只待光緒嚥氣便立馬擁立新君即位。

選誰來給光緒當兒子呢?這又涉及到了宗法社會的另一核心:“過繼的規則”立嗣之事,設法擇胞兄弟之子以為嗣,次則擇從兄弟之子。

光緒:

載灃作為光緒帝載湉的胞弟,他的兒子自然就是上佳之選。有鑑於此,三歲的溥儀才“有幸”被慈禧選中。

有言在先,不好反悔早同治帝駕崩,大清朝的領導層正在糾結著選誰當他的接班人的時候(血緣關係太過疏遠因而首先排除了立“溥”字輩人的可能),軍機大臣就把恭親王奕訢已經成年的兒子載溦丟了出來。

認為他是“載”字輩中最合適的皇位候選人(一者年齡合適;二者同治載淳和載溦的父親同為道光之子,血緣關係也是無可挑剔)。

但是作為奕訢的政敵,慈禧對他早有戒心,肯定不會讓他在如虎添翼地成為“皇父”,而且選一個年紀偏大的皇帝也不利於自己“垂簾聽政”,因此她對軍機大臣的這個建議不以為意,轉而把目光放在了醇親王奕譞的四歲小兒載湉的身上。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冠冕堂皇地說出了一個“正當理由”:

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翁同龢日記》

“幼者乃可教育”的意思就是說選一個“小皇帝”才能讓他從小學習帝王之道,方便成年掌權後施政治國。

溥儀:

軍機大臣一聽這話,自知理虧,也就閉口不言了,最後只能聽任慈禧選擇了載湉為後繼之君。


有了這個前車之鑑,慈禧自然也就不敢明目張膽地立載灃為帝了(畢竟當著天下人的面啪啪打臉有損“老佛爺”的威信與形象”)。

清朝入關後的順治、康熙都是沖齡登基,最後走向滅亡也是在幼年天子的手上,這也真可以說的上是天意吧!


剛日讀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咋說呢?滿清滿打滿算一共十二位皇帝,入關前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倆人就一個字——牛,畢竟是開山鼻祖不是。入關後十個,前三還不錯順治、康熙和雍正。從第四個乾隆開始,那叫個黃鼠狼下耗子,一輩不如一輩。

乾隆用自己難得的年齡優勢生生耗死了好幾個有著帝王之氣的兒子,沒辦法只能選了個平庸的嘉慶,接著大傢伙可以閉眼了。餘下的這幫人靠著祖上的福祉,勉強活了那麼幾輩,結果倒騰到了慈禧的手裡,這老太婆糊弄了一個咸豐,忽悠了之後的三皇帝,捎帶著把這三皇帝玩弄的瘸了不說,還忽悠的連個子嗣都沒留下,作孽呀!

滿清三分之一的皇帝倒了血黴了,這就栽倒了慈禧的手裡邊。

所以題主這事,咱得從咸豐說起。

事情的開頭

這咸豐是滿清秘密立儲的最後一位帝王。這倒黴孩子人平庸不說,還盡遇些倒黴事,太平天國起義,英法聯軍扛著槍拉著小炮進攻北京,把個咸豐攆的滿華夏大地到處竄。而英法聯軍沒抓住咸豐,卻捎帶著把圓明園給燒了。

咸豐蹲在龍窩裡呆了十一年,被這些個糟心事給耗死了,三十一歲就走了。

其實讓老梁看,滿清走到咸豐這一輩已經完蛋了,為嘛呀?因為咸豐是滿清歷史上最後一位有著實際統治權的皇帝。

老子掛了,咱瞅瞅他那孩子。就一個,也就是啥事也幹不了的同治。說來也好笑,就因為六歲的孩子主不了政,腦袋上有倆媽共同管理他這小屁孩,一個慈安(養母)一個慈禧(生母),所以就起用同治作為年號。當時起這名的時候,據說慈禧開心壞了。

大傢伙都知道,滿清有一個規矩只有皇帝大婚後,才能親政。當時的同治只有六歲,這和誰大婚都不合適,所以同治就得熬著,得,這一熬就熬了十二年。

這婚也結了,政也親了,但遇到個權利慾望極強的慈禧,這老婆婆死活不想撒手,還想把持著朝政送送自己這親兒子,讓他再長長,慈禧自己個感覺還能再撐個十年八年的沒啥問題。

“等等!等到老人家我撐不住了,你再來,一點子孝心都沒有,要你能幹啥?”慈禧就是這麼感覺的。

得!同治感覺自己沒事可做,這就和自己跟班,往宮外邊溜達。好嗎,這一溜達,就溜達到了北京城的八大胡同裡。這地方聚集了大大小小上百家妓院,同治聽說滿朝的大臣有事沒事也喜歡到這裡溜達。他也抱著一萬顆好奇心來溜達,就這一萬顆好奇心被暴擊了,嘣了一臉的梅毒,同治高高興興的帶回了宮裡。

那個時候,這病可是絕症,沒挺多久,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十三年的時候,這小夥子年紀輕輕的就走了,崩了的時候也就是十九歲。

題主的事

咱說大清有秘密立儲的傳統,但這同治比他老子還差勁,連個兒子都沒有,秘啥呢秘。所以這皇帝人選的最終決定權就落在了兩宮太后的手裡邊。

這麼說吧,慈安這人清心寡慾的沒啥權利心,所以決定權是在慈禧的手裡。

同治沒了,按理說一般的母親那叫個傷心欲絕,但慈禧是啥人?權利心及其旺盛的人,同治一死,他首先想到的是權利交接的問題。

首先大方向上,您得定個調子,這後邊的人是繼承同治的位置,還是繼承咸豐的位置。

為嘛要這麼說呢?首先繼承同治的位置,那說明這後邊的繼承人必須是同治的晚輩,也就是“溥”字輩中挑一個。但這裡有個問題,一旦挑選了同治的晚輩,那麼這人就必須過繼給同治。這一過繼,慈禧的位置就比較尷尬了,因為這個時候同治的皇后就成為了皇太后,而慈禧腦殼上就必須套上一個更大的帽子太皇太后。

這太皇太后的帽子雖然大,但離滿清的權利中心可就遠了,這可就回不來了。

所以這一條,理所當然的就被慈禧給否決了。

據說,其實人家同治崩之前就有遺詔,想要立他的晚輩“浦倫”為帝。說實話這浦倫根據他的一些事蹟,能看出來是有點子才幹,但就因為這事,就被慈禧一直壓著,一輩子就弄了貝子的頭銜戴著。

話拉回來,咱說這遺詔的事,被慈禧一句:“小屁孩胡鬧!”給蓋了過去。好吧,不是俺可憐你同治,你雖然為帝王都十九歲了,可還是被自己的親媽說成是小屁孩,這是你的不幸還是幸呢?

好吧,這條路堵死了,只剩下最後一條,只能選擇同治的同輩,過繼給咸豐,繼承咸豐的帝位。那選誰呢?在慈禧的眼裡必須符合這麼幾條。第一,年齡要小。畢竟你搞個年齡大,人家一繼承帝位,您這一瞅大婚早就有了,您這老婆婆立馬就得把手裡的權利交出去。年齡小慈禧還可以利用年齡來做文章,最起碼也要把這權利牢牢的抓在手裡十年八年的,過足了癮才行。

第二,要選個和慈禧有關係的人,只有這樣這家人才會在剛開始的時候,聽她的話,依附於她。您要整一個外人上去,人家本來就有派系,有派系在朝堂上就有根基,他有根基才能和你明刀明槍的對著幹。

慈禧哪帶著指甲護套的手指頭劃拉來劃拉去的,就瞅見了,自己的親妹妹醇親王嫡福晉生的大胖小子載湉。

據說同治剛死了不到倆小時,慈禧就拉著一幫人開會研究繼承人的事,結果慈禧拍板說要立載湉當皇帝的時候,醇親王當場就哀嚎了一聲,癱在了地上,誰都拉不起來。

得,這也阻擋不了慈禧的腳步,最終四歲的載湉就繼承了咸豐的地位,成為了後來的光緒帝。

說實話,慈禧就是個缺德帶冒煙的貨,為了自己個能夠繼續把持朝政,硬生生的沒有給自己的親兒子立嗣。咱大華夏講究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您這事整的,也太缺德了。

有哪些看不下去的大臣撐不住了,最後在光緒五年同治要下葬了,吏部主事吳可讀進行了尸諫。將自己吊死在了三義廟的廢寺中,就是為了勸諫慈禧要給同治立嗣。

說起這事,老梁心裡不是滋味,當年同治在的時候,這吳可讀彈劾一名滿洲武將濫殺無辜,虛報軍功胡扯自己搞了個大勝利。大傢伙都知道滿清的皇帝各個愛護滿人,這麼一封彈劾上去,差點就被同治給剁了腦袋,此後更是對他瞧不上眼。

就是這麼個人,居然在同治死了,為他那點子破事搞了個尸諫。

面對這事,慈禧齜著牙算是認了,同意光緒以後有了兒子,就直接過繼給同治為子。

四歲的光緒當了皇帝之後,老婆婆慈禧齜著她那快要掉光了牙,又操控了滿清好多年。這中間,慈禧感覺這光緒越來越不好控制了,還鬧過一次想要廢掉光緒的事,只是因為朝堂上和老外們一致反對,這才作罷(其實這事主要是老外們反對)

其後光緒也鬧騰了半天,但胳膊終究是胳膊,拗不過慈禧老婆婆的大腿。

光緒在無盡的怨恨中崩了。但光緒崩了之後,這慈禧老婆婆也撐不住了。其實她還想在活五百年來著,但閻王老爺不同意。

繼續把持朝政?您想多了吧,除非閻王老爺能同意讓她再活五百年,所以繼續搞垂簾聽政這已經不是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是平穩的過渡,而且這過渡不能打擾了她的下葬過程,畢竟她幹了那麼多破事,恨她的人不少。你說搞鞭屍啥的,也不是不可能,當年順治對多爾袞就這麼幹過。

你就是不鞭屍,讓這葬禮顯得不那麼奢華是不行的,畢竟慈禧老婆婆到了下邊還想著過過奢華的生活不是。

所以下邊繼承人必須聽話,而且能聽死了以後慈禧的話。是誰呢?一輩子面對慈禧都害怕的隆裕——光緒的皇后,一個沒有那麼多政治智慧,很平庸,不受任何人待見的人。

而隆裕是個女人,所以還得早一個年齡小的娃娃來才成,而這娃娃的老爹必須有一定的威望,但威望不能高,一旦高了,慈禧的這些小算盤可就砸了鍋了,最好能跟慈禧掛點小勾,畢竟他慈禧也沒有後不是,給自己家的血脈留點念想也是好的。

所以最終慈禧就看對了溥儀,畢竟溥儀這三條都具備,年齡小隻有六歲,他老爹說的文雅一點就是個讀書人,政治智慧欠缺了一點(這其實從他做攝政王乾的那些事就能看出來),再有溥儀是她妹妹這家裡的人。

慈禧想到了所有能想到,完成了讓自己平平安安的入土為安的想法。她只是沒有想到,平庸的攝政王真的很平庸,玩不過那些個滑的像泥鰍一樣的傢伙。

滿清是實現了平穩過渡,但湖面下的暗流湧動是蓋不住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要把這個問題聊清楚,首先得回到同治帝死的時候。

按制,大清實行秘密建儲,即在位的皇帝挑選一名他認可的兒子作繼承人,名單在其死後揭曉。

但同治帝沒有子嗣,也沒有親兄弟,所以決定權最終落到了兩宮皇太后,更準確的說是到了慈禧手裡。

據史料記載,同治帝去世僅僅兩個小時,選擇繼承人的緊急會議就在養心殿西暖閣舉行了。參加者除了兩宮皇太后,還有同治帝尚在世的五位叔父以及奕劻、景壽等重臣宗室成員。

按常理,繼承人如果選同治帝同輩,應該選成年人;如果選幼童,應該選同治帝的晚輩,以過繼給同治的方式繼承大統。

所以,會議一開始就有人提議,應在同治帝晚輩“溥”字輩中選一人為大行皇帝立嗣。

誰最合適呢?

溥倫。

甚至有記載說,同治帝臨終前曾擬遺詔,立溥倫為嗣皇帝,恭親王奕訢輔政。

可是慈禧收繳了此道遺詔,理由是“小孩子胡鬧”。

由此可見,慈禧是反對立“溥”字晚輩的。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如果立“溥”字輩,就要過繼給同治帝為子,那麼同治帝的皇后就成了皇太后,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

仿照此前太后垂簾聽政的規矩,就應該是同治帝的皇后以太后身份垂簾,慈禧太后就要靠邊站。

所以,“溥”字輩最終以血緣不近為由,被否決了。(最有資格的溥倫僅是同治帝堂侄。)

“溥”字晚輩被否掉,只好選“載”字同輩的。

於是慈禧端出了她的方案:以醇親王奕譞的次子,也就是她妹妹的親生子,不滿四歲的載湉過繼給咸豐皇帝,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皇帝位。

注意,慈禧為了自己能繼續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硬是沒給自己的親生兒子立嗣。

這讓群臣很是不滿。

於是,光緒五年同治帝下葬的時候,便發生了吏部主事吳可讀“尸諫”事件。

吳可讀的訴求是什麼呢?

必須給同治帝立嗣。

面對如此忠烈之舉,慈禧最終表態,將來光緒生育子嗣,將過繼給同治帝為子。這個承諾還可以解讀為,繼光緒之位者將選“溥”字輩,不可能再選“載”字輩。

第一次選繼承人風波後,光緒年中途還曾發生過慈禧欲廢光緒,立端郡王載漪之子、15歲的溥儁為大阿哥的鬧劇,但因為中外的一直反對,15歲的溥儁沒能取代光緒,登上帝位。

這事對光緒死後,誰來繼位也有一定的影響。

光緒病危後,慈禧也不行了,所以繼續圖謀垂簾聽政已不是慈禧選人的前提,她的考慮更多地集中在保證皇權平穩過渡以及皇權儘可能地落到自家人手裡。

未確定溥儀為帝,載灃為攝政王之前,很多人認為第一代恭親王的孫子,28歲的溥偉繼位的可能性很大。

支持這個看法的理由是相當充分的。

光緒帝的繼承人不可能再選同輩人,同治、光緒兩帝都是幼年繼位,再選幼童繼位也有些說不過去,而溥偉無論是年齡、地位、聲望以及在朝中的歷練,都是最合適的。

另外,輪也該輪到他了,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欠恭親王奕訢的。想當年,道光帝在選擇立儲時,曾考慮過老六奕訢,後來決定立皇四子後,同時又寫了一份遺詔,直接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以為補償。

現在老四家已經絕嗣了,讓老六家的後代繼承皇位,這也符合祖上的意願。

再者,道光帝長大成人活過四十的三個兒子中,老七醇親王一支出了一個皇帝(光緒),老五惇親王一支也一度被選中過(大阿哥),再選,怎麼也該輪到老六恭親王一支了。

這是慈禧面臨的第一道障礙。

還有另一道障礙。

據傳,袁世凱準備擁戴奕劻的兒子載振繼位。

袁世凱有新軍,奕劻有八國洋人後臺,兩人要真壯起膽子這麼幹,慈禧還真不好辦。

歷史的現實的兩方面因素綜合到一起,決定了再立“載”字輩已經不可能,遠有違背當初的承諾,近有奕劻勢力的不服。

用給鐵帽子王的承諾與奕劻達成私下交易後,慈禧理想的候選人最終落在了“溥”字輩上。

不選溥偉,那是因為恭親王這一支曾經太強勢,慈禧跟恭親王也有恩怨,所以慈禧動用最後的權威把溥偉否掉了。

為了讓皇權儘可能地還掌握在自家人手裡,排除障礙後,慈禧最後還是選擇了醇親王(老醇親王奕譞是慈禧妹夫、新醇親王載灃是慈禧外甥)一家。

立小的(溥儀),讓長的(載灃)攝政,所有的障礙全部繞過,的確是慈禧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唯一別扭的就是為什麼不直接立載灃?

張之洞等重臣、病危的光緒都提出過這樣的疑問,但慈禧對曾經承諾以及現實隱患的考慮,他們最終也都表示了理解。

雖然這個安排核心的部分依舊是慈禧的私心,但就當時的政局看,確也達到了平衡、平穩過渡的目的。

為此,美國《紐約時報》曾評論說,大清帝國在最高領導權過渡的非常時期,出乎意料地保持了穩定。

按慈禧的本意,她是本想扶載灃一程的,那樣的話,載灃興許還有成熟起來的機會,但人沒算過天,剛安排完,慈禧就撒手人寰了。

所以平穩過渡最終也只是表面現象,湖面之下,盡是袁世凱這樣的老狐狸。

本就平庸的載灃哪是這些老狐狸的對手。


黑句本


在溥儀被確立為皇位繼承人之前,時人紛紛猜測,以為慈禧將以道光帝長子的長孫溥倫來承繼同治,也有傳言袁世凱將擁戴慶親王奕劻之子載振。

當時慈禧病重,張之洞請定大計,得到慈禧首肯。第二天,慈禧將奕劻遣往易州陵寢工地後,即密召世續及張之洞入內。慈禧將欲立載灃之子溥儀的意圖向二人和盤托出。慈禧屬意的溥儀方2歲,比光緒入宮時還小。當時清政府內憂外患,且清廷已連續三代即位皆為幼主,皆由太后垂簾聽政。世續、張之洞既擔心幼主臨朝無補於國事,又懼再來一次太后垂簾聽政,因而合詞懇奏:“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徑立載灃。”

上圖張之洞

慈禧面露悲慼之色,對二人說:你們說的慮的都很有道理,但是不為穆宗(同治)立後,終無以對死者。現在雖立溥儀為帝,仍令載灃主持國政,這樣做對公義私情兩方面都照顧到了。張之洞請慈禧給載灃一個正當的名號來主持國政。慈禧問:古代有這樣的名號嗎?張之洞立即答稱:“前明有監國之號,國初有攝政王之名,皆可援以為例。”慈禧立即欣然表示:“善,可兩用之。”

上圖載灃、溥儀、溥傑合影

解決了載灃的名位問題,張之洞又提出了新問題:“皇帝(光緒)臨御三十餘載,不可使無後,古有兼祧之制,似可仿行。”對這件事慈禧回答得不那麼痛快,或許是戊戌遺恨又湧上了心頭吧。慈禧沉默良久,意味深長地看了張之洞一眼,緩緩地說:“凡事不必泥古,此事姑從汝請,可即擬旨以進。”算是給了張之洞一個面子。這件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當慈禧和王公大臣們為大清帝國確定皇嗣時,誰也沒有想到去徵求一下輾轉於病榻之上的光緒的意見,直至一切已成定局,慈禧才派奕劻報知光緒。光緒聽後作為一種直覺的反映,提出疑義:“立一長君,豈不更好?”但光緒很快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真正地位,即刻又理智地表態:“但不必疑惑,太后主意不錯。”

上圖瀛臺老照片

溥儀作為皇位繼承人的地位就這樣被確定下來。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下午,溥儀被迎入宮中。在溥儀入宮的第二天,正當盛年的光緒皇帝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崩逝於瀛臺。光緒死後,慈禧立即頒佈諭旨,宣佈溥儀入承大統,兼祧同治和光緒。


陵西散人


有人說慈禧傳位給溥儀,其實就是想著自己繼續垂簾聽政,掌控朝局。這個說法似乎有那麼一點的牽強,因為慈禧選擇立溥儀為帝的時候,她已經快不行了,這一點大家都清楚,相信慈禧本人更清楚,她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也不會想著什麼垂簾聽政。

那麼慈禧為什麼不立載灃,非要立三歲的溥儀呢?首先第一個原因,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他和光緒是平輩,按照清朝時期的皇權繼承傳統,要從前一任皇帝的皇子中進行選擇,載灃繼承皇位不符合制度。所以不會考慮他,有趣的是,光緒皇帝也沒有子嗣,因此慈禧只能繼續挑選繼承人。

在清朝的時候,如果說前一個皇帝沒有兒子,那麼就要從他最親的兄弟的兒子中間選一個,選擇載灃的兒子也是有深意的,載灃在當時已經有了自己的勢力,這是其他人所不具備的,這個時候立他的兒子為帝,他也一定會盡力的輔佐他的兒子,不至於被外人篡位。

溥儀年紀尚小,朝中的權臣可不少,載灃可以制約他們,如果換了別人,那可不行,事實也證明後來載灃的作用非常大。除此之外,慈禧還為自己的家族考慮了一番,溥儀的母親還是慈禧的侄女,假如說有一天慈禧自己不在了,當然她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已經不行了。

假如說慈禧不在了,有溥儀這個皇帝在,葉赫那拉氏絕對不會被人報復,依然會活躍在清朝的政治舞臺之上。等到溥儀長大還會感恩慈禧,因為他的這個皇位是慈禧給的,人算不如天算,慈禧恐怕做夢也沒想到,清朝那麼快就徹底滅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條題,必須要搞懂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繼承大統(皇位)?是不是有才有德聽慈禧的話就可以呢?不是。

這裡面有個王室正枝傳承問題。就是清朝“皇位繼承法”。

光緒帝是怎麼繼承皇位的?他是由旁枝過繼給咸豐帝做兒子,才繼承皇位。慈禧就是光緒帝母親了。

那麼同樣道理,溥儀是怎麼繼承皇位呢?他是過繼給同治帝做兒子,才能繼承皇位!

慈禧兩個兒子:同治帝和光緒帝,都死了!

慈禧一個老太婆、老祖母最想幹什麼呢?肯定是找個孫子!給自己親生兒子同治帝找個兒子繼承皇位!只有這樣,咸豐帝一脈才不會斷了香火!

這就是慈禧的真實想法。

而載灃,他沒有任何機會,他是載字輩,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弟弟,他肯定不能給同治帝做兒子了!

不是同治帝的兒子,慈禧會讓他繼承皇位嗎?不會!

所以,儘管光緒帝死前給慈禧建議:國有長君(成年人),社稷之福。不要再立小孩做皇帝了。

但慈禧不聽。因為關係到她家(咸豐帝)的子嗣香火傳承大問題,她不可能選擇載字輩!當然,在溥字輩裡,也不是非溥儀不可,但考慮到載灃可以監國管事,所以就確定把溥儀接進宮過繼給同治帝,繼承皇位。

簡單地說,清王室這條主脈:咸豐帝——同治帝(咸豐帝親生兒子)——光緒帝(咸豐帝的過繼兒子)——溥儀(同治帝的過繼兒子),是一定要傳承下去的!

其實,同治帝死後,按例她就要給同治帝找個兒子繼承皇位!是她不肯放權,因為繼承人如果是同治帝的兒子,她就成了祖母、太皇太后,不能垂簾聽政。這是她不能接受的。所以才讓光緒帝過繼給咸豐帝繼承皇位。這樣她就成了光緒帝母親,還是皇太后,就可以垂簾聽政,繼續掌權。

當光緒帝也死了,他沒有兒子。慈禧當然就要補償給同治帝一個兒子繼承皇位了!

這是時間不等人,如果慈禧還是五十多歲,她就不一定這樣幹,也許再找個載字輩的侄子過繼給咸豐帝做兒子,她繼續做母親,以皇太后身份掌權!

是她大限已到,不能不為親生兒子同治帝一脈著想了:所以抱溥儀入宮過繼給同治帝做兒子,繼承皇位。

這就是慈禧安排溥儀做皇帝的真正原因。

搞清楚了:溥儀是過繼給同治帝做兒子繼承皇位。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藥和腫瘤學科20年











大城公


我相信“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我更相信“政客對於權力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

作為晚晴最後一位叱吒風雲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雖然已經病重,但仍然沒有選擇放下手中的權力,直至她將死之際,才緩緩道出最後一道懿旨“後宮不許再幹政”

主少國疑,在權力漩渦中摸爬滾打多年的慈禧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他仍然選擇讓年僅3歲的溥儀來成為大清的下一任統治者

自此,清朝走上了最終的末路


機關算盡太聰明——誤了國家誤了社稷

晚清是一部屈辱史,在這個老女人的手中,曾經還算是強大的清王朝化身為任人宰割的羔羊,一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就足將慈禧釘在清朝歷史乃至中國歷史的恥辱柱上,就更別說後來的種種了

自知病重且不久於人世的慈禧,在張之洞等人的建議下,開始商定帝國未來的接班人選。此時的光緒已然在慈禧的“安排”下病入膏肓,慈禧仍然牢牢的把握著最核心的權力,那就是立儲!

為了制衡奕劻以及袁世凱,慈禧需要選擇載灃一系來成為帝國新的接班人,原本載灃就是光緒同父異母的弟弟,而光緒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兒子;再加上溥儀其母為榮祿的女兒,榮祿又是慈禧的寵臣,這又是一層親上加親的關係。所以慈禧選擇載灃之子溥儀是絲毫沒有猶豫的

至於為何不直接選載灃,第一是涉及到長幼有序,她需要考慮繼承大統的合法性;第二則是她仍舊寄希望於自己能迴光返照,繼續穩坐大清江山

人之將死,為何不選擇做一次正確的選擇呢?

作為大清王朝最後一位攝政王,也是當時的實際最高統治者,為何載灃沒有選擇自立為帝,而慈禧為何不在人生的盡頭選擇做一次正確的事?

人總是自私的,哪怕是到了生命最後一刻。否則慈禧不會選擇毒殺正值壯年的光緒皇帝。原本這只是一樁懸案,光緒的死亡之謎一直都未揭開,直到通過高科技進行驗屍,才發現光緒皇帝實為被砒霜毒殺,而當時的情況下有膽量能做出這種事情的,也就只有慈禧太后了

非常巧合的是,光緒死後第二天,慈禧也駕鶴西去。或許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慈禧不選擇載灃為皇帝接班人,畢竟死後清算一直以來都是帝王家的傳統,生前榮華富貴奢侈無度的慈禧,自然不希望自己會像多爾袞一樣被死後掘墳戮屍,所以選擇溥儀為帝,載灃監國既保證了大清王朝的延續,又給自己的死後安寧上了一道保險

風風光光身披數億兩白銀陪葬品下葬的慈禧,在生命的盡頭再度折騰了大清王朝一把,也為大清的墳墓掘好了最後一抔土。登上政治舞臺的載灃父子,也已經是窮途末路了

權力的鬥爭才是永恆的——當鐵腕不再,後繼者往往無力迴天

慈禧是告別了這個世界,但清王朝還沒有。奕劻仍然大權在握,榮盛太后的裕隆也蠢蠢欲動,手中有兵有權的袁世凱更是扮豬吃老虎。載灃縱使有大抱負,也只能跟年幼的兒子一起去想辦法在這權力漩渦中自保

時人都說,載灃是宣統三年間的實際統治者,但他能做的實在是太有限了,伴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他辭去了攝政王一職閉門不出,但很快就有人找到了他的門上,因為他兒子仍然是名義上的皇帝,無奈之中載灃同意兒子退位,清王朝自此正式宣佈滅亡

心灰意冷的載灃不再過問政事,甚至說在得知溥儀投降日本人後怒而罵其“賣國”,先後在天津、東北謫居的載灃,於解放後將醇親王府貢獻給政府以公用,1951年載灃去世

他曾“親手”葬送大清江山,而且在其後多年復辟活動中漠不關心,或許是因為他覺得清王朝已經窮途末路、人心盡失,早已沒有用心的必要了。但作為慈禧任命的接班人,他這樣的行為未免有些“辜負”了慈禧的囑託,無論如何,作為昔日的最高統治者,載灃還是很灑脫的

事實上,任誰也無法挽救千瘡百孔的清王朝,畢竟時代的更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封建王朝已經走向了窮途末路,縱使是康熙在世、多爾袞復生,也無法挽救清王朝的敗局

當然,慈禧的出現的確加劇了清朝覆滅的速度,如果不是這個女人的折騰,或許清王朝還能再苟延殘喘一段時間,滅亡只是早晚的事

畢竟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