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和于謙,一個掌政權一個掌兵權,為何朱祁鎮能輕易復位?

王潮濤


  明英宗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登基的皇帝,一生充滿傳奇。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一生下來就被確立為太子。在他9歲時,父親病逝。當時朝中盛傳襄王(明宣宗的弟弟)要繼位為帝,是他的奶奶張太后召集群臣,指著他說:“這就是新君”,朱祁鎮這才當上皇帝。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朱祁鎮還是很幸運的。

  

  由於朱祁鎮年少登基,所以明朝的大權主要掌握在張太后和內閣“三楊”手中。張太后雖然違背了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但卻將明朝治理得井井有條,蒸蒸日上。而“三楊”在主政內閣期間,也是安頓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讓明朝國力更為鼎盛。張太后作為明朝的掌舵者,自然對孫子的教育也很上心。她害怕宦官干政,所以每當朱祁鎮跟著小太監王振做壞事時,張太后都會把王振叫過去收拾一番。所以在張太后活著時,王振不敢有絲毫的逾矩,更不敢慫恿明英宗胡作非為。

  而隨著張太后和三楊的陸續離世,王振開始走上了政治舞臺。當時正值明英宗青春年少,想要有一番不亞於先祖的功績。所以在瓦剌太師也先揮師南下,進逼大同時,王振便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很多朝臣表示不同意,但年輕氣盛的明英宗卻早已打定了主意。為了讓大臣們支持他的行動,他將年僅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立為太子,讓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結果在他倉促集結了二十萬大軍到達大同關附近時,卻發現當地屍橫遍野,加上後勤補給出現問題,所以人心惶惶。出師不利的朱祁鎮瞬間便沒了興趣,打算班師回朝。王振為了向家鄉百姓炫耀他在皇帝面前的得寵,便慫恿明英宗繞道他的家鄉回朝。途中,他又害怕士兵踩壞家鄉百姓的莊稼而再次改變行軍路線。明英宗繼續聽之任之,最後導致“土木之變”。王振被憤怒地將士砍死,明軍很多將領陣亡,而明英宗朱祁鎮則被瓦剌俘虜。

  

  明英宗被俘後,明朝人心惶惶,很多大臣建議南遷。是于謙等人頂住重重壓力,拒絕南遷,並擁立郕王朱祁鈺登基。郕王朱祁鈺原本沒那個膽子當皇上,但于謙把他架在了火上烤,大明朝的危亡又在旦夕之間。在孫太后點頭同意後,朱祁鈺登基稱帝,即景泰帝。瓦剌原以為明英宗奇貨可居,打算利用他狠狠地敲詐大明朝一筆。沒想到于謙卻不上當,還組織有序地打退了他們的進攻。

  

  眼看明英宗身上榨不出什麼油水,他們又不敢真殺了明英宗,索性便將明英宗放了回去,噁心噁心于謙和朱祁鈺。“你不是當皇帝麼?我把朱祁鎮放回去,看看你這皇帝還怎麼當?”朱祁鈺對於哥哥的歸來也如臨大敵,於公於私,他都不想把皇位讓出來。所以在哥哥回朝的那一刻,他便將哥哥關進了南宮。朱祁鈺命人將南宮上鎖灌鉛,任何人不得踏入半步。即使是送飯的宮女太監,也只能通過小洞遞入。

  這樣暗無天日的生活,朱祁鎮過了七年,比他在瓦剌還慘。而就是在這般窘境之下,朱祁鎮居然成功復位了!那與人失去聯繫的朱祁鎮為何會在“奪門之變”中成功呢?首先,孫太后的支持。孫太后是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在朱祁鈺繼位和朱祁鎮復位的過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當初她之所以同意朱祁鈺稱帝,一是因為大明朝到了危亡關頭,二是朱祁鈺保證不殺害朱祁鎮兒子和后妃。

  

  而當朱祁鎮回來被關在南宮後,孫太后便一直試圖解救自己的兒子。雖然她並沒有直接參與到“奪門之變”中,但她卻暗中表示了對朝臣的支持。也正是有她在背後撐腰,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才敢聯合明英宗發動政變。

  其次,朝臣們對未來局勢的預判。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是在景泰帝病重的情況下。當時朱祁鈺眼看就沒幾天活頭了,而他的親生兒子朱見濟早夭,剩下的接班人只剩下三人,分別是:朱見深、朱祁鎮和朱瞻墡。其中朱瞻墡是朱祁鈺和朱祁鎮的叔叔,繼位的可能性不太大。接下來,最後可能繼位的便是朱見深。而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兒子,曾被朱祁鈺廢掉了太子之位。不管這父子兩誰當皇帝,景泰帝都好過不了。所以石亨等人一合計,便索性接朱祁鎮出來,立個頭功。

  

  最後,于謙的默許。于謙對於大明朝可謂功高至偉,有力挽狂瀾之功。在景泰朝,他可以說是第一權臣。不僅是兵部尚書,而且錦衣衛中都遍佈他的眼線。在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的前一天晚上,于謙其實就知道了消息。但他並沒有阻攔,不是攔不住,而是不願去攔。于謙是一個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人,在當時的情況下,景泰帝駕崩是遲早的事,而由明英宗出來主持大局是最好的辦法。所以在明知明英宗出來自己會沒命的情況下,他還是默許了石亨等人的行動。而事情也正如他所料,明英宗剛出來,發動奪門之變的人便迫不及待地要求明英宗處死了他。


Boss爆史


(朱祁鎮劇照)

朱祁鎮的人生充滿了濃濃的戲劇性。

他的曾祖父就是朱棣,他的父親是朱瞻基。

出生四個月,朱祁鎮就被立為太子。八歲當了皇帝。

22歲,朱祁鎮被瓦刺俘虜,同年弟弟在北京城當了皇帝。23歲回到了家,朱祁鎮成為了年輕的太上皇,從此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

30歲,朱祁鎮因為“奪門之變”,再次當了皇帝。37歲,朱祁鎮離世。

問題來了,當時弟弟朱祁鈺掌政權,于謙為兵部尚書掌兵權,朱祁鎮如何輕易復位的?

朱祁鈺重病在床,而朱祁鈺的兒子也已經死了,朱祁鎮的機會來了

其實,明朝這一幕和南宋那一幕特別像,當年岳飛要直搗黃龍迎回被俘虜的“宋徽宗”、“宋欽宗”二帝時,南宋趙構就非常反對,這話又不好直接說出來,於是岳飛後來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死了。

趙構的擔心是,二帝回來該怎麼安排?自己的帝位該怎麼辦?既然如此,那就讓父親和哥哥老死北方吧!趙構是個狠人。

但是,明朝的朱祁鈺也碰到了這樣的問題,哥哥朱祁鎮被俘虜,大臣們把他推上了皇位。皇帝作為九五之尊,位高權重,朱祁鈺一上去就不想下來了。

因為瓦刺感覺朱祁鎮沒有什麼意義了,所以準備歸還朱祁鎮。此時,皇帝犯愁了,一句話,不想接。

《明史列傳58》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啥意思?瓦刺求和,想把朱祁鎮送回來,明代宗很不高興,說道:“當年我不想當皇帝,是你們硬要讓我當。”于謙看出意思了,這是擔心皇位啊!於是說道:“皇位歸屬沒問題,還是你。”如此一來,朱祁鈺臉色才緩和,然後安排人去接了。

(朱祁鈺劇照)

很明顯,朱祁鈺沒有趙構狠,無論如何,還是把哥哥朱祁鎮給接回來了。

但是,朱祁鈺有自己的擔心,為此,把太子朱見深廢了,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朱祁鎮回來後,被尊為太上皇,然後鎖到了南宮,無法和外界接觸,這一鎖就是七年。

可是,朱祁鈺的如意算盤還是打錯了,因為他唯一的兒子竟然死了。

公元1457年,朱祁鈺又病了,而且是那種越來越重的病。眼看,朱祁鈺離閻王爺越來越近了,此時,有幾個人開始了小心思。

所以說,病重的朱祁鈺掌控政權的能力越來越弱,又沒有兒子,這讓一些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能操作朱祁鎮上位的可能。

于謙是兵部大佬,但宮中諸多事宜沒辦法直接干預,而且是大意了

這幾個機會主義者是誰呢?是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

這幾人,首先是做通了孫太后的工作,孫太后當然沒問題的,一個兒子不行了,換另外一個兒子上,沒問題。

既然太后支持,這個小團隊開始“復辟大業”了。

此時的于謙在幹什麼呢?于謙是個正直的人,此時還在思考如何安排人接朱祁鈺的班。

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兵部尚書于謙會同群臣商議,決定一起上奏請復立沂王為太子,時間定為第二天。

但是,就在這一晚發生了驚天變化。

當晚,石亨等人砸南宮大門的鎖沒有成功,最後把牆撞出了一個大洞,眾人從洞中進入,把朱祁鎮“救”了出來。

十七日早朝,按照慣例,百官於五更前即在午門外朝房等待。
忽然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于謙等大臣傻眼了,徐有貞高聲宣佈:皇帝病重,沒有太子,因此太上皇復辟上位。目瞪口呆的文武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

就這樣,朱祁鎮歷經無數劫難,八年之後,再次上位。這次事件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

看得出來,于謙等人還是大意了,沒有先到某些人速度那麼快。既然速度慢了,腦袋可能就危險了。

朱祁鎮上位後不久,于謙被殺。殺于謙不是朱祁鎮本意,朱祁鎮還為于謙辯解,于謙是立過功的。但是,徐有貞一句話,讓朱祁鎮無法不同意,什麼話呢?

不殺于謙,復位無名。

皇帝最終同意,殺了于謙等人。

朱祁鈺在十二天後病死,時年30歲。

綜合來看,掌政權的朱祁鈺病逝很重,對政權掌控能力大大減弱,使得有意復辟的臣子們看到了希望和機會。而掌兵權的于謙,一是大意了,二是動作晚了一些,就此造成了“奪門之變”的發生,讓朱祁鎮第二次當了皇帝。


藍風破曉


朱祁鎮復位成功,得虧四個人的幫忙,除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之外,還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孫太后,即《大明風華》裡的孫若微。

孫若微才是“南宮復辟”幕後大佬,假如沒有孫若微全力支持,借徐有貞等一百個膽子,他們也不敢冒著殺頭危險“搞政變”的。


其實,以當時于謙的實力,鎮壓這次叛亂輕而易舉,他乃堂堂兵部尚書,在朱祁鈺的授權之下,可以調動任何軍隊,而徐有貞等只有區區四百禁衛軍。

而且,于謙女婿是錦衣衛的首領,眼線遍佈京城得每個角落,可以說,徐有貞的一切動作盡在監控之中。

況且“復辟”當晚,于謙的兒子急匆匆地來找父親:“不好啦,父親,太上皇復位了!”

于謙點了點頭,這事他早就料到了,只見他不發一言,眼睛深邃地望著京城方向,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第二天,朱祁鎮復位成功,隨即于謙被逮捕入獄,幾天之後,徐有貞將奏疏呈給朱祁鎮,建議立即將於謙斬首,但朱祁鎮猶豫不決,畢竟於謙是立了大功之人,沒有于謙,明朝早已不復存在。

這時候,徐有貞說道:“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出師無名!”朱祁鎮點了點頭,于謙最終被殺了。

說了這麼多,“事變”當晚,于謙為何按兵不動呢?他當時在想什麼呢?

于謙的一句話很能說明問題,他說道:“社稷為重,君為輕”,于謙之所以按兵不動,是為了大明江山社稷考慮。

當時的時局,朱祁鈺病重,沒幾天活頭了,他只有一個兒子朱見濟,幾年前就死了。朱祁鈺死後,誰當這個皇帝最合適呢?毫無疑問,是朱祁鎮。


而“南宮復辟”只是讓朱祁鎮提前復位了,拿回了本該屬於他的一切,這於情於理於法都是毫無問題的。

作為一個忠於大明,心懷天下之人,于謙只能做此選擇。


一半秋色


于謙掌握著京城三大營的兵權,是能夠阻止英宗復辟的,但是阻止的後果是更加尷尬,因為當時的情況非常微妙,英宗和景泰帝是宣宗僅有的兩個兒子,也就是說,帝位的傳承只能在他們二人之間或者二人的子嗣中選擇,因為景泰帝的兒子早夭,英宗已經是“太上”,二人僅有一個後代,就是英宗的兒子朱見深,以前曾經被立為太子,後來廢為沂王,在景泰帝病危的情況下,最理想的辦法就是于謙提出的“復立沂王”為太子,確立“國本”,這樣英宗也就沒有了“復辟”的藉口,即使是朱見深年幼不能理政而必須由英宗實際執政,至少在朝廷法統上是沒有障礙的,于謙也沒有性命之憂。但是英宗搶先發動政變,讓于謙也無可奈何,他如果以景泰帝的名義動用軍隊粉碎這次政變肯定是易如反掌,但是麻煩的是如何善後,因為畢竟當時景泰帝還沒有死,如果於謙把英宗抓起來,就必定要以謀反罪誅殺英宗,如果殺了英宗而又只能立英宗的兒子為帝位繼承人,那于謙就真的裡外不是人了,所以,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英宗復辟而無能為力,


狼的影子716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擁戴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的時候,于謙不但掌握著朝廷裡的行政大權,而且他還是兵部尚書,手握重兵,掌控著兵權。可是為什麼,最終他卻輸給了無權也無兵的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呢?于謙之所以失敗,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奪門之變)

一、于謙不攬權。

朝臣在朝堂上,要怎麼才能攬權呢?

有兩點最重要:一是要網羅一大幫黨羽,在各個部門都要安插自己的人。在那些重要的要害部門,更應該安插自己的人。二是要打擊敵對派,讓那些敵對派勢力在朝廷中不可能有所作為,甚至使得朝廷不存在敵對勢力。三是把皇帝控制起來,朝廷中都聽他的,而不是聽皇帝的。

于謙當時在朝廷中,也達到了一人說了算的地步。但是,雖說他在朝廷中一人說了算,但是其實他不攬權。他沒有網羅有什麼黨羽,不但沒有黨羽,而且於謙性格還比較剛直,不大瞧得上別人。《明史》上記載:謙性故剛,遇事有不如意,輒拊膺嘆曰:“此一腔熱血,意灑何地!”所有這些,都是他不大瞧得上別人的表現。

于謙既然瞧不上別人,他當然就沒有黨羽。他沒有黨羽,因此在朝廷中就不可能得到更大的擁戴。更為重要的是,沒人去幫他監督那些反對者,比如石亨這樣的人,他無法搞清楚他們有什麼異動。如果於謙派了人監督石亨這些人,石亨這些人怎麼還可能出來搞事情呢?搞不了事情,“奪門之變”這樣的事情,自然是不可能發生的。

另外,于謙也沒有在朝廷上排斥異己。他沒有排斥異己,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反對的人。最終,也正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一定要把于謙搞死,才會在朱祁鎮面前讒陷於謙,讓朱祁鎮狠心殺掉于謙。

有人會說,于謙不攬權,為什麼能夠在朝廷中自己說了算呢?這其實是因為他在“北京保衛戰”中力挽狂瀾,因此很得朱祁鈺的信任。在朝廷中,朱祁鈺什麼事都會找他商量,對他的話言聽計從。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若是某一天,朱祁鈺忌憚他,不再他聽他的話,他肯定就不可能在朝廷中立足了。

(于謙劇照)

二、于謙不強硬。

誠然,于謙不攬權。但是,如果他作風強硬一點,事情可能會是另外的結局。

當於謙等人上朝,看見朱祁鎮坐在朝堂上,曹吉祥在那裡大喊“太上皇復位了”的時候,于謙完全可以不承認。畢竟朱祁鈺並沒有死,皇帝本身是存在的。他要不承認這一點,石亨等人不一定能成功。

之所以不一定成功,就是于謙掌控著兵權。于謙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對石亨等人進行威脅。或者以需要請示太后為名,實行緩兵之計。只要緩一步,于謙就有機會了,石亨等人就不可能成功了。

歸根到底,也是于謙沒想過要攬權,他自己的手段又不強硬,同時,手段也不夠靈活。因此,最終他完全是俯首稱臣,聽天由命,從而造成自己被殺的悲劇。

(朱祁鎮劇照)

三、于謙權沒用。

前面我們說了,于謙可以採用緩兵之計,只要緩一步,他就能夠反敗為勝。但實際上,于謙想要實現這個目標,或許是並不容易實現的。

當時石亨等人在發動政變的時候,手中的兵並不多,也就是幾個侍衛。他們站在宮門外把守著,還有一些在朝堂上。

雖然石亨等人的侍衛不多,但是,對於于謙等人來說,其實已經足夠了。因為于謙等人是文臣,而且並沒有武器。如果他們想反抗,必定會被這些侍衛抓起來。只要他們被這些侍衛抓起來了,就算他們手中有兵權,鞭長莫及,也沒辦法調動軍隊了。

這其實就是宮廷政變與軍事政變的區別。宮廷政變,實際上並不需要更多的人,只需要一二刀斧手,就能解決問題了。

這就像康熙在抓捕鰲拜時一樣。鰲拜同樣掌控著兵權,但是,當康熙派了一幫摔跤手對付鰲拜的時候,鰲拜縱然可掌控百萬雄兵,縱然他自己也有雄心萬丈,但實際上也是無能為力的。

雖然咱們講了三點,但最關鍵也是最主要的,還是于謙不攬權。他不攬權,因而一切都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張生全精彩歷史


導語:

朱祁鎮在被瓦剌俘虜前是明朝的皇帝,被俘虜後,于謙為了顧全大局扶朱祁鈺上位,但是當朱祁鎮被釋放歸來的時候,朱祁鈺不願意歸還皇位,只是將朱祁鎮軟禁在南宮,本來身為太子的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也被朱祁鈺給廢了,朱祁鈺立了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但這孩子不幸在景泰三年死了。


朱祁鎮被軟禁的日子並不好過,與外界斷絕了聯繫,他這樣暗無天日的生活了七年。這樣的生活慢慢的使朱祁鎮也有些麻木了,直到有心之人的出現,朱祁鎮的生活發生了轉機。這有心之人就是石亨和徐有貞等人,他們想要在景泰帝病重之時幫助英宗復位,好有利可圖,於是朱祁鎮就在石、徐等人的扶持下發動了政變。這次政變的結果就是朱祁鎮成功復位,那麼就有很多人好奇,朱祁鈺和于謙倆人掌控著政權和兵權,朱祁鎮被關了這麼久,是怎麼輕易就復位的呢?


石亨、徐有石以及英宗舊部的幫助

朱祁鈺病重之時,石亨和徐有石等人不想坐以待斃,他們為了自己以後的利益,想到了被軟禁的朱祁鎮,如果幫助朱祁鎮復位,那麼他們將是最大的功臣,財力和地位都會有所提升。而且這江山本就是朱祁鎮的,復位之後也是名正言順,朱祁鎮舊部也定會幫忙,權衡利弊之後二人便做出了這個決定,秘密去見了朱祁鎮。

之後,徐有貞等人召集了多名朱祁鎮的舊部,調動一支兵馬,在石亨的幫助下闖進了皇城。

于謙的“不作為”是政變成功的墊腳石

其實就算這支軍隊成功的闖進了皇城,只要有于謙在,想要成功是非常難的,于謙掌握著兵權,又有執軍的能力,只要他出手,朱祁鎮想這麼輕易的復位是不可能的。而最後朱祁鎮政變成功,就是因為于謙什麼都沒有做。為什麼于謙什麼都不做?因為于謙是在為大局著想,就如同當年讓朱祁鈺即位一樣,如今為了大明的江山朱祁鈺也不得不退位了。

所以即使于謙早早的就接到了消息,卻只是安安靜靜的等待,並沒有做什麼措施,直到最後被抓捕入獄獲罪而死也沒有辯解一句。于謙有自己的考慮,因為朱祁鈺病重,如果他出手阻止,朱祁鎮死在政變中,朱祁鈺也撐不了多久了,而朱見深還不堪大任,那麼明朝將會走南宋的老路。為了明朝的江山,于謙選擇了“不作為”,讓朱祁鎮順利即位,也能穩固大明江山。

所以朱祁鎮能夠輕易復辟,首先是朱祁鈺病重無力迴天,獨子也死了,其次是得到了石亨和徐有貞等人的幫助,而最重要的就是于謙並沒有阻撓,這些因素對朱祁鎮來說都是有利的,這才使他輕易復辟。


小姐姐講史


“奪門之變”朱祁鎮能夠成功復位,有兩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孫太后默許;權臣于謙默認。

朱祁鎮是明朝運氣最好的皇帝,也是明朝最窩囊的皇帝。兩次登基當皇帝,雖然兩次都危機重重,但都輕易化解,輕鬆上位。一次是他出生的時候,他生母孫氏(《大明風華》孫若微)是嬪妃,朱祁鎮是庶子身份,根本沒有繼位的資格。

沒想到明宣宗朱瞻基廢了胡皇后,立了孫氏當皇后,自然朱祁鎮就是嫡長子,皇位算是撿來的。他登基當皇帝的時候才9歲,又有老爹明宣宗給他的留的“三楊內閣”確保朝政無憂,他盡情的和太監王振玩耍。

朱祁鎮第二次登基就是“土木堡之變”後,他雖然當了瓦剌的俘虜,皇位也被弟弟朱祁鈺搶了,明英宗朱祁鎮不但沒有被瓦剌人殺了,還順利的回到了北京,而且也沒有被弟弟景泰帝殺,居然還讓他住在皇宮內。徐有貞、石亨等人對他進行政治投機,趁景泰帝病重期間,發動了“奪門之變”,順利的擁立朱祁鎮復位。

那麼朱祁鎮在“奪門之變”中怎麼如此的順利,不費一兵一卒,往龍椅上一坐就宣佈復位了呢?這裡有兩個原因:

孫太后默許

當時景泰帝病重,駕崩是早晚的事情了,關鍵是他沒有兒子繼承皇位,皇帝可以死,但是皇位不能空。明朝要有人繼承大統,這關乎國本。朝中大臣一直對此各有看法,無論誰來當皇帝,不外乎三個人:廢太子朱見深,也就是朱祁鎮的兒子,後來被景泰帝廢了太子位;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外地藩王朱瞻墡,明宣宗朱瞻基的親弟弟。

當時最有可能繼位的其實是廢太子朱見深,雖然他不是景泰帝的親兒子,但是與他的血緣最近,而且輩分在那裡,侄兒繼承叔叔的皇位,符合祖制,至於藩王朱瞻墡,這基本不可能,哪有叔叔繼承侄兒皇位的道理,這與祖制不符。

朱見深繼位算是大勢所趨,但是有一幫政治投機份子打起了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的主意,領頭的就是北京保衛戰立下大功的石亨,他想太后孫氏進言,景泰帝將駕崩,我們想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

孫太后默許了,她不能明著表達,因為大明朝有祖制,後宮絕對不能幹政,得到了孫太后的默許,石亨立刻開始了組織行動。孫太后為什麼默許讓朱祁鎮復位,因為朱祁鎮是她的親兒子。天下母親都一個心思。

權臣于謙默認

石亨得到了孫太后的默許,立刻聯絡了宦官曹吉祥和文臣徐有貞,徐有貞很有謀略,而且很受景泰帝的重用,但是與于謙政見不合。徐有貞對“奪門之變”進行了詳細的策劃。

大明第一忠臣于謙當時的權勢非常的大,可以說是景泰朝第一權臣,大家不要以為權臣都是奸臣,權臣也有忠臣。于謙是權臣,是能臣,更是忠臣。

于謙時任兵部尚書,掌控天下兵馬,甚至連拱衛北京城的近衛三大營都只聽皇帝和于謙的調動,而且他在錦衣衛裡也有人,錦衣衛指揮使就是他的女婿。當徐有貞、石亨等人要發動“奪門之變”前,于謙已經得到了準確的消息。

于謙選擇了默認徐有貞等人的行為,雖然沒有阻止奪門之變,但是也沒有支持,從這一點來說,于謙選擇沉默,他的態度其實很明顯——鄙視。

于謙作為當朝第一臣,他完全有能力,也有責任瓦解政變,當時的景泰帝可沒有斷氣啊,為什麼他選擇了默認?

因為于謙知道了孫太后的態度,從根本來說,封建帝王家的皇位傳承算是皇帝的家事,外臣不便站隊,而於謙從來就是一心為國,從來就是把忠於國家放在第一位,景泰帝駕崩是遲早的事情,既然朱家掌門人孫太后選擇了讓朱祁鎮復位,作為國家棟梁的于謙為了國家考慮選擇了默許。

于謙選擇默許,純粹是為了國家考慮,他不希望看到爭奪皇位而引起朝局不穩,甚至雙方刀兵相見,這對大明朝來說絕對是災難,更何況就算是于謙阻止了奪門之變,那麼最後皇位的選擇依然會是在朱祁鎮、朱見深倆父子之間出現。

于謙為了大局穩定,選擇了默許,無論是朱祁鎮復位,還是朱見深繼位,皇位大統都會回到朱瞻基嫡長子那一系,這也符合祖制和法統。

其實,明英宗朱祁鎮還真不是個當皇帝的料,第一次登基當皇帝,差點把大明朝鬧騰關門,自己還當了俘虜;第二次當皇帝,居然殺了忠臣于謙,讓“奪門之變”的投機份子耍得團團轉。


沉墨I方之城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被圈禁了7年的太上皇朱祁鎮重新奪取了皇位。這其中,起作用最大的一批人是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這批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朱祁鈺在位期間被冷落壓制。1457年正月16日,朱祁鈺病入膏肓,徐有貞等人認為翻身的機會來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壓上去,賭了這一把大的。

南宮復辟的主要謀劃者是徐有貞,但憑他一個落魄的文官是做不成這件大事情的,所以他聯絡了太監曹吉祥,武將石亨,王驥,張鞁等人,這群人構成了一個聯盟。因為自古來,文官和太監,武將都是天敵般的存在,三個陣營的爭鬥從未停止過。眼光毒辣的徐有貞這次將太監和武將聯合起來,是因為他們一個共同的敵人——于謙為首文官集團。

不得不承認,徐有貞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策劃的這次宮變十分完美,雖然時間很倉促,但是很成功。

第一,時機把握的非常準確。選在朱祁鈺即將大行的時候,其他書呆子們還在討論到底讓誰當太子。終於確定復立朱見深為成為了主流意見,還非得要拖一天,到次日朝會再上表。結果就是信息洩露,徐有貞果斷提前行動,將這個天大功勞搶了過來。要是晚一天,就沒他什麼事了。

第二,拉下水的都是很關鍵的人物。曹吉祥,內宮太監,負責打探宮內信息保證消息暢通。石亨,重要將領負責京城防禦,並且府內養有精銳家丁,關鍵時刻非常頂用。張鞁,是京營都督,掌管京城外圍大營兵馬。老臣王驥,負責南宮守備,原本是監視朱祁鎮的,被徐有貞說動誓死效忠太上皇,宮變時親自披甲帶子孫上陣。內宮,內城,外城,南宮這四個關鍵地點都在掌控之中,想不成事都難。

第三,各方面的因素考慮的很全面。先是讓曹吉祥進宮接觸孫太后,得到法理上的認可,這個是最重要的,那些書呆子就想不到老太后這個關鍵。然後說動右都督張鞁,讓他秘密調兵進城,防止出現意外,這個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後讓石亨搞到城門鑰匙,保證軍隊按時進城。

最終,徐有貞謀劃的十分得當,各方勢力配合默契,各個行動環節無縫銜接。除了南宮那扇堅固的大門,沒再有遇到更大的阻礙。一行人浩浩蕩蕩進了紫禁城,皇城內的守軍見這夥人不明所以,也不敢過問。

此時躺在病床上的朱祁鈺,無能為力,只能接受下這個結果,天下就此易主。


百勝刀王胡逸之




這件事說的是奪門之變,又稱作南宮復辟。我來給大家梳理一下這件事的經過。

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朱祁鎮重回北京,明景帝率領百官在東安門外迎接。因為事先朱祁鎮已經答應過景帝,自己不會再做皇帝(這也是他能或者回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景帝就把他奉為太上皇,安排他住進了南宮。

從這開始,朱祁鎮就像是一個犯人一樣被軟禁在了南宮,整天有景帝的眼線對他進行嚴密的監視。而且景帝還禁止了朝中大臣和他有任何往來,他所做的就是每天的吃喝拉撒睡。

但是朝堂之上卻還有不少大臣是朱祁鎮的心腹大臣,畢竟他曾經當了那麼多年的皇帝,也一手提拔了不少官員,很多官員感念他的知遇之恩。其中最懷念他的莫過於在景帝朝不受重視的大臣了,就比如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他們在英宗時很得勢,現在卻倍受冷落,因此他們特別懷念英宗時期,自然也就在暗地裡搞一些把戲,打著自己的小九九。

期間還出現了一個事件。景泰四年,景帝的兒子病死,這位新太子還沒來得及登基就死了。而景帝又沒有別的兒子,就有大臣提議再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可是景帝大怒,把上疏的人或鞭笞致死,或逮捕入獄。這更加激化了英宗時期的大臣和景帝的矛盾,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官員有的也倒向了朱祁鎮一方。



事情很快有了轉機。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朱祁鈺病重,不能夠再親自上朝。十六日深夜,石亨、曹吉祥利用軍隊,還得到了徐有貞、楊善的支持(當時他們兩個人控制著督察院),集結了四百名禁軍,直接衝到南宮,把朱祁鎮接了出來。第二天早上,百官上朝的時候才發現,大殿上坐著的是太上皇朱祁鎮。很多人已經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就跪地大呼萬歲。由此,朱祁鎮成功的發動了南宮復辟。



而景帝和于謙為什麼沒有能夠即使阻攔呢?

其實重點在於謙身上。當時景帝突然病倒,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對時局的掌控能力,再加上事發突然,他根本沒有時間做出反應。所以說只能任由事態的發展。

而於謙當時手握重兵,掌管兵部,又有錦衣衛做策應,他對這些情況一概不知嗎?我猜不太可能。

不過於謙之所以按兵不動,我想和他個人崇高的理想有很大的關係。

當年英宗被俘,于謙說了一句話,勸說朱祁鈺繼位,他說:“社稷為重,君為輕。”力主抗爭到底,拒絕和談。由此可見於謙效忠的並非是某一位皇帝,他效忠的是大明江山,他維護的是大明朝的百姓。江山社稷的安穩,黎民百姓的安危在他看來才是最重要的。

再看一下當時的局勢,景帝病重,隨時可能一命嗚呼,太子又早夭,等到景帝駕崩,誰來當這個皇帝呢?肯定還是朱祁鎮。所以說面對朱祁鎮發動的這場政變他只能視而不見。試想一下,假如他阻攔成功了,朱祁鎮肯定會被處罰,能不能保住性命還尚未可知,那麼景帝一旦駕崩,誰來當這個皇帝,誰來穩住混亂的局面呢?

而他不阻攔的話,朱祁鎮肯定會成功。這麼一來,只需要付出景帝退位的代價,再加上他自己的項上人頭,就可以保住大明朝的安穩,他于謙又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說,面對朱祁鎮發動政變,景帝是無能為力,于謙則是知其可以為而不能為之。

分析到此結束,如果還滿意歡迎點贊!對歷史感興趣的可以加個關注哦。

聽歷史說話


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朱祁鎮為什麼能夠成功呢?是因為能夠阻止他的朱祁鈺和于謙—這兩個關鍵人物都出了問題!!!

一、景泰帝朱祁鈺身體出了問題。

“國之大事,唯戎與祭”,與上天的溝通是皇帝的重要職責之一,而“奪門之變”時的朱祁鈺已經病得連祭天都起不來了,是由當時的寵臣石亨(奪門之變的主謀之一)代勞,可見朱祁鈺的情況不容樂觀。

而朱祁鈺立的太子,也就是他的獨子已經夭折,明帝國當時已經沒有了合法的繼承人。

二、如果從阻止朱祁鎮復位來看,于謙的思想出了問題。

當時由於景泰帝病重而且太子之位空虛,國家後繼無人。在這種情況下,確定下一任皇帝,是重中之重。

此時的選擇有兩個——從朱祁鈺的父親,朱瞻基一脈選(這是血緣關係最近的);從朱祁鈺的祖父,朱高熾一脈選。

如果從朱高熾一脈選,就是把先帝朱瞻基一脈排除在外,以于謙為代表的大臣們在情在理上都難以接受——以理而言,這是在大宗仍有繼承人的情況下以小宗替大宗,禮法要亂套;以情而言,朱瞻基的仁宣之治畢竟是一個值得追憶的時代,于謙也是被朱瞻基破格提拔,得以一展抱負,他們也不會輕易地讓朱瞻基一系排除在帝位之外。

如果從朱瞻基一脈選,朱瞻基總共就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個兒子,在朱祁鈺病重無後後,就只剩下朱祁鎮和朱祁鎮的兒子們了。

雖然從本心來講朱祁鈺肯定不願意立朱祁鎮一脈,但是朱祁鈺不是一個強勢的皇帝,他連立自己的親兒子為太子都得賄賂大臣,開創了有史以來空前絕後的皇帝賄賂大臣的先例。在皇帝病重無法視事的情況下,大臣們的意見肯定有決定性作用。

所以就在朱祁鎮奪門的當晚,于謙等一干大臣,其實正在就皇位繼承人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準備第二天上交給朱祁鈺。他們在奏疏中寫:“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

從阻止朱祁鎮復位來看,于謙根本沒這個想法,反而朱祁鎮發動政變奪位,反而讓大臣們都懵了,本來就會給你,多此一舉幹嘛!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史》稱讚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三、朱祁鎮復位之後的後續

朱祁鎮復辟後,于謙以謀逆的罪名被處死,而所有曾助朱祁鎮奪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元玉、許彬、楊善、張軏與曹吉祥等人都被封為大官,當中,都在朝中橫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寵的後期,更發生了曹吉祥企圖弒位的曹石之變。

《明史》評價:明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


大家好,我是“風雨的學習號”,如果大家感覺我寫的有道理,請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