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太后將郕王扶上帝王,為何不讓朱祁鈺還政于歸來的朱祁鎮?

野史也是史


《大明風華》熱播,其中有一關鍵人物孫皇后,屬於熱點爭議人物,無論在劇中還是某詞條甚至涉及到清修《明史》中的描述(沒有進行前後對照,直接將前朝文人粉飾之詞摘錄),都對此人過於吹捧了,言過其實,極其不負責任。

孫太后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扶正景泰帝的,也是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沒有讓朱祁鈺還政於朱祁鎮,如果她能控場,十個郕王一百個于謙也早就被她弄死了。

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只不過是幾個唯利是圖最終在史冊上遺臭萬年的倒黴蛋罷了,真正南宮復辟的罪責承擔人應該是孫皇后,而不僅僅限於石曹之流,因為如果沒有孫太后的懿旨,奪門派沒有一個人會將英宗復辟付諸行動。

深更半夜,僅石亨手下家兵就至少千人,那動靜宮裡能不知道?能不求援?為何一片死寂,不是因為睡得太踏實,而是宮內有孫太后壓陣,參與奪門之變的人群有有孫太后的兩個弟弟和一眾家丁,這些人事後全部雞犬升天。

孫氏是山東鄒平人,與朱棣的親家、朱高熾的丈母孃、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是同鄉,過從甚密,頗有些交情,孫氏的美貌在家鄉極負盛名。

有這一層關係,彭城伯夫人將孫氏帶入皇宮,當時嫡皇后徐氏尚在,對孫氏非常滿意,進而知會了朱棣,夫妻兩人都非常喜歡孫氏,所以就命令太子妃張氏加以調教撫養,同處宮中,不久後,朱瞻基與孫氏相熟,可說是青梅竹馬的一對。

本以為是進了皇后培訓班,沒想到的是,朱棣後來指定了山東濟寧人胡善祥為皇太孫妃,而孫氏只能屈就皇太孫嬪。

朱瞻基即位以後無奈中只能立胡善祥為後,孫氏為貴妃。孫氏有意讓朱瞻基疏遠胡後而專寵自己。而朱瞻基是一個貪玩好動之人,在巡遊或者玩樂期間,胡皇后總是對朱瞻基加以規勸,引起了朱瞻基極大反感。

後來朱瞻基以胡皇后未能生養皇子,未盡皇后本分為由,迫使皇后自動退位。將孫貴妃扶正為孫皇后。而此時的孫皇后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朱祁鎮。

▲《明史》中所記錄的孫皇后假腹生子問題,從民國至今,相當多的知名學者、資深歷史學家對此存疑,因為按照以前明朝的宮制,想要隱瞞住這種消息,成功概率無限接近於零,根本不具備這種條件。

後續萬貴妃的史料修撰也有問題,所謂“萬貴妃滅絕所有皇嗣”的問題,乾隆帝曾經親自駁斥過這種前後不搭近似胡說八道的資料,而他的爺爺康熙帝則壓制了貳臣們抹黑朱棣的企圖。

《明史》的編撰資料中,肯定有清帝的授意部分,比如拔高袁崇煥,對朱由檢明揚暗抑等等。但真正抹黑前朝的,主要還是那些數典忘祖的敗類。▲

大明正統十四年,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剌部,敗軍於土木堡。

消息傳到北京之後,朝堂上下立刻陷於一片混亂,當時負責京師守衛任務的兵卒尚不足10萬。不少富戶收到消息後立刻收拾心情整裝待發,隨時準備舉家南遷,翰林侍講徐珵(後改名為徐有貞)膽小怕事,動議南遷。最終,于謙力排眾議,準備北京保衛戰,而徐珵則淪為舉國上下公開嘲笑、唾棄的懦弱匹夫。

蒙古瓦剌部的也先,他的目的絕不僅僅是掠奪些財物,根據史料記載,他在俘獲朱祁鎮後曾說:我曾乞求蒼天,求大元王朝一統天下,今天果然成就瞭如此天大的機遇。

也先覺得,恢復大元疆土,要充分利用好朱祁鎮這枚棋子,於是大明關外就上演了一出出皇帝領路,代為扣門的醜劇。

在這種態勢下,大明必須要推舉以為新的皇帝:

一、封建社會無論權利網如何交織,核心點永遠是皇帝,包括孫太后在內,她也要依附於皇帝才能會有人買她的帳。

但在大明王朝開國不久老朱就廢除相制,惡果就是皇帝一旦出事,朝堂立刻陷於一片散沙的局面,沒有一個人能夠順利下達政令,調配一切資源。

二、監國郕王朱祁鈺,雖然名義上是監國執政,但諸多政令,頗受掣肘,無法及時有效的行使權力,救國於危難。

三、主少國疑,現在扶起朱見深對穩定朝堂毫無作用,畢竟不是承平時期,現在要抵禦外虜強敵,一個小皇帝還不是死死的被掐在孫太后手裡,她也是啥都不懂的貨色,說白了就是朝臣們覺得太后不行,朱見深也不行。

這幾個方面都令朝堂上非常緊迫的需要一個說了算的皇帝,而非其他,這樣才有可能抵禦也先部隊的攻擊,保證大明王朝政權得以延續。

孫太后親下懿旨:郕王朱祁鈺繼續行使監國執政的權力。(誰也別想動我兒子位置)

當時的政治格局,如果想有效抵禦外敵,這絕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朝臣推翻了孫太后的決議。

當時的孫太后只想要維護朱祁鎮和孫太后自己的利益,所以阻撓朱祁鈺登基,而並非像某詞條寫的一樣,她支持朱祁鈺登基,並對北京保衛戰作出貢獻,那是胡扯。

孫太后直接下旨給朱祁鈺:現在皇帝並未班師回朝,庶務不可久曠······

潛臺詞就是皇帝終究會回來的,而現在的政務也還要處理,所以讓朱祁鈺暫時統領百官,處理政務,這就告訴朱祁鈺,無論如何朱祁鎮都是皇帝,而你僅僅是一個監國的代理,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呦。

其間,孫皇后還屈從瓦剌的要挾,收集金銀珠寶送給也先,妄想贖回朱祁鎮······

事實證明,孫皇后這個政治白痴的所作所為,都是愚痴無智,她那幾萬兩白銀全部打了水漂,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總這麼拖著也不是辦法呀,孫太后又出一招:

太后懿旨:

朱祁鎮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命令郕王朱祁鈺繼續監國。她的用意非常明顯,如果朱祁鎮能夠平安返回自然皇位還是朱祁鎮的,即便無法釋放,皇位也不會旁落,只會掌握在自己的孫子朱見深手中。

這對抗擊瓦剌保衛北京非常不利?她沒想這些,別把她想得那麼偉大。

在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戰時的動員和部署,有賴於皇帝這個位置必須有人行使權力,以兵部尚書于謙為首的眾多朝臣,看清了孫太后這種做法的危害性,所有大臣聯合請命於孫太后。

大致意思就是,朱祁鎮被俘而皇太子年幼,國家的正處於危難之中,如果有一個成年的皇帝行使責任,那會是社稷之福。

當時的孫太后已經非常清楚,包括她自己的權利在內,任何勢力都必須依附於皇權才能有效,而朱祁鎮被俘,自己也無法控制朝堂,所以無奈之下,答應了于謙等人的奏請,同意朱祁鈺登基。

貌似很不和諧,朱祁鈺登基,太子是朱見深,感覺怪怪的,必定會出事,早晚而已,這就造成景泰三年,景泰帝廢掉了自己侄子太子之位,指定自己的唯一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

一年後朱見濟病死,建儲又成了老大難問題,既然景泰帝沒了兒子,那朱見深又成了最佳人選,但景泰帝嚴詞拒絕。

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皇位繼承問題迫在眉睫,不容再拖,朝堂上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多數官員同意復立朱見深為皇太子,只有少部分人不同意。

他們草擬了奏疏:朱祁鈺是宣宗章皇帝之子,應該立宣宗章皇帝子孫云云云云。

可惜,完稿以後時間太晚了,沒有來得及呈上,而當晚就發生了奪門之變。

如果這份稿件能被朱祁鈺首肯的話,奪門之變有可能不會發生,因為徐有貞栽贓於少保意欲迎立外藩,加速了奪門之變的進程,可惜如果就是如果,只是個一文不值的假設,信手拈來娛樂娛樂還成,本身不具什麼價值。

發動奪門之變的時候,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全都懷有個人野心,這是其一。

二是嫉賢妒能,嫉妒于謙等人身居高位。

三是藉機進行打擊報復。

比如徐有貞,動議南遷淪為懦夫的代言人。自己拜託于謙的門生求職國子監祭酒,於少保見他從職多年能力上沒有問題就向景泰帝推薦,可是景泰帝已經知道徐有貞就是動議南遷的徐珵,所以堅決不同意,但徐有貞卻認為是于謙從中作梗,他要報一箭之仇。

▲徐有貞原名徐珵,因動議南遷仕途斷絕,已無半點升遷希望,在陳循的指點下改名,趨炎附勢的賄賂曹吉祥,最終改名徐有貞,果然有效,官至左副都御史。

石亨身居太子太師,有機會親眼看到景泰帝病危,想著雖然自己已被封侯,但侄子弟弟等人卻沒有機會,所以他糾集了左都御史楊善、太監曹吉祥等秘密籌劃,最後又拉進來左副都御史徐有貞,都是在景泰朝不甚得志的勢利小人,他們都想著,一旦宮廷政變得手,他們必定會功成名就前途無量,至於對現任皇帝和江山社稷是否有所傷害,那他們就管不了那麼多了。

孫太后知道這件事以後,不但不予反對,反而大力支持,後通過懿旨賦予其行動的合法性,促成政變成功。

石亨等人將奪門計劃告訴孫太后以後,孫太后舉雙手雙腳支持,他們的不法之舉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有恃無恐,如果沒有孫太后的支持,只要他們動兵,無論目的如何都是謀反行為,他們雖然想要進一步獲取自己的利益,以及更加光明的前程,但卻不敢以自己的性命為賭注。

孫皇后給了他們莫大的支持,無論是法理上還是在實際行動中,因為孫皇后還只是兩個弟弟,帶領家人家丁數十人也參加了奪門行動。

後來的兵部尚書陳汝言曾經說過:南宮復辟的時候,如果沒有孫太后的懿旨,沒有一個人敢帶兵進入宮禁之中。

奪門之變成功後,孫太后按耐不住心中的忿恨,幾次三番指責朱祁鈺敗壞綱常,數典忘祖,信任奸臣等等諸多罪狀,最後將其斥責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人神共憤的所在。景泰帝的功績不見了,于謙等人不但政績全無,還被孫太后扣上奸臣的帽子。

最終結果就是于謙於少保竟然被以謀逆罪被殘忍殺害,所有曾經彈劾石亨等人的官員全部遭到殺害或罷黜和降級戍邊,石亨晉升忠國公,徐有貞為武功伯,宦官曹吉祥被提升為司禮太監,總督三大營,三人趁機竊取了朝廷軍政大權。

孫太后也要臉,所以演繹一出出令人噁心的片段

在奪門之變後,孫太后一門數十人全部獲得高官厚祿。而她卻玩起了造型,據說為此悶悶不樂,說是她的家屬有何功績於國家,能讓他們享受如此爵祿呢?那是拍腦門就封的麼,早就草擬好了,所有人都提前知道消息,這個兩面三刀的老妖婆。o( ̄ヘ ̄o#)

還有些私人筆記不負責任的說是于謙被斬後,孫太后憐憫于謙,說于謙忠於國家社稷,直接面見皇帝,冒死詰問朱祁鎮:為何不留下於謙?據稱,朱祁鎮自此深深悔悟,其實這是深深的扯淡。

朱祁鎮的悔悟源於李賢的諫言:

①所謂奪門之變就不能稱為奪門,本來沒有,搶過來的才叫奪。你是皇室正統,只有復立哪有奪取?

②朱祁鈺已經病重,不久於人間,並且朝臣一致意見都是擁立朱見深為太子。

本來就不需要發生奪門之變,多此一舉,名正言順的就該您登基了,區區一個多月的時間而已,一切都會以正常的途徑實現。

③石亨、曹吉祥、徐有貞這些人為了私利,為了功勞,強行把這一水到渠成的事,演變成了一出鬧劇。

朱祁鎮是在聽了這些話以後才慢慢對所謂的奪門功臣們,開始有了防備和厭惡,並最終將三人剷除(徐有貞壽歸正寢,但終身無法入仕,只留得一身官服而已)。


古今通史


孫太后在明宣宗朱瞻基死的時候,是有輔政權力的,明宣宗遺詔中寫的有:“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這裡面的皇太后是指朱瞻基的母親張氏,皇后就是指孫太后了。

可在她的親兒子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後,在朝臣的建議下,扶朱祁鎮的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登上皇位,雖然是出於抵抗瓦剌的考慮,但在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放回明朝後,孫太后卻為何沒有要求朱祁鈺把皇位還給朱祁鎮,而是眼睜睜看著親兒子被囚禁?

親兒子和繼子誰更重要?孫太后心裡清楚的知道,“土木堡之變”後,孫太后贊同讓郕王朱祁鈺繼位恐怕不是自願的,因為她的親兒子明英宗朱祁鎮在出徵前已經冊立了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這可是孫太后的親孫子。

按照正常的規則來說,應該是皇太子朱見深直接繼承皇位,可朱見深當時才2歲,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就以國家危難之際,“主少國疑”會導致朝局不穩,給敵人瓦剌可乘之機為名,堅持要立長君,即讓郕王朱祁鈺繼位。

對於孫太后來說,皇帝讓親孫子朱見深來做當然要比繼子朱祁鈺來做更好,可她沒有能力說服文官集團,她也沒有相應的威望,當初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時也才9歲,也出現過立長君的傳聞,是當時的太皇太后張氏堅持要讓朱祁鎮繼位:

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在張氏的堅持下,朱祁鎮順利繼位成為明英宗,而張氏也能讓大臣們信服,甚至還主動要求讓她垂簾聽政。顯然,孫太后沒有當初張太皇太后的威望,于謙乾脆的就是要求立長君,沒有考慮過讓她垂簾聽政,即使她也擁有明宣宗遺詔賦予的輔政的權力。

而且當時也的確形勢危急,國家需要一個成年皇帝來領導大明的軍民人等,團結一心抵抗瓦剌大軍的入侵,所以,即使孫太后很不願意讓繼子郕王繼位,也只能妥協,明英宗不在,她這個親生母親也沒啥可憑仗的。

至於明英宗歸來後,朝廷大權早被朱祁鈺掌握在手中了,他有領導大明軍隊趕跑瓦剌人的威望,又苦心經營了一年多,地位相當穩固,這從明英宗回來只能老老實實的被囚禁就能看出來,不甘心的孫太后也只能經常去看望囚禁中的兒子,防止他被暗害:

及還,幽南宮,太后數入省視。

孫太后在這之後也並非什麼事都沒做,她肯定是希望兒子復位的,“奪門之變”前,準備發動政變的石亨等人就先給孫太后打過招呼,應該是希望她能在皇宮中配合,也順便徵求她的同意,有著輔政權力的孫太后在事後還是能起到作用的:

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英宗復辭,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

從《明史》中的描述可以看到,她明顯是在事變中出過力,所以明英宗復位後趕緊給她加尊號以表示感謝。所以,孫太后不是不讓明代宗朱祁鈺還政于歸來的明英宗朱祁鎮,而是在暫時無能為力的情況下等待時機而已。

如果不是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發動事變,孫太后恐怕也做不了什麼,明代宗朱祁鈺和文官集團都不會允許孫太后隨便更換皇帝,讓本來已經穩定的朝局重新出現波瀾,聰明的孫太后也知道他們不待見自己,好在她終究是皇太后,只要活著就能在關鍵時刻起到作用。


九頭鳥漫談文史


孫太后是明英宗朱祁鎮的親媽。但就是這位親媽在他兒子被敵人俘虜之後,並沒有讓他的親孫子來繼承王位。而是讓另外一個跟她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皇子朱祁鈺做了皇帝。

甚至在他親生兒子朱祁鎮迴歸大明朝之後,依然讓別人的兒子當著皇帝。而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朱祁鎮鎖在冷宮中長達七年。(這7年朱祁鎮差點活活餓死)

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讓這位太后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如此狠心?

我們今天說兩個問題:

1.為什麼這位太后不讓自己的親生孫子繼位皇帝位?

2.為什麼這位太后在自己親兒子回來之後,依然讓別人的兒子當皇帝?這期間差點把自己的親兒子給餓死。

1.朱祁鎮被俘虜後,他的親媽孫太后為什麼不讓他的孫子朱見深繼承皇位?

朱祁鎮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在作戰中被人俘虜的皇帝,雖然帶兵能力很差,但是御駕親征的勇氣卻是很可嘉的。

土木堡事變後,作為大明皇帝的朱祁鎮,被蒙古大軍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留守在北京城的太后,皇子,皇孫,文臣,武將們都開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盤。

這裡面有的人想派兵營救皇帝,有的人想重新立一個皇帝,有的人想讓皇帝的兒子繼承皇位。

但當時面臨著一個實際情況是:蒙古大軍已經打到了北京城下,繼位的新皇帝是戰?是和?是降?成為北京城中所有人最關心的事情。

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那時候只有兩歲,如果立他做皇帝,估計大明朝就完了。留在北京中的大臣們都希望找一個成年人做皇帝,這樣才能帶領他們來抵抗蒙古軍,保衛北京城。

以于謙為代表的文臣們,便向孫太后提出了郕王朱祁鈺為皇帝的建議。面對外面洶洶的民意,太后提了這樣兩條要求:

1.讓郕王朱祁鈺當監國攝政,

2.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

這樣朱祁鈺百年之後,皇位又回到了朱祁鎮一脈。

應該說孫太后的想法是好的,可實際情況是:朱祁鈺當了20天監國之後,便和于謙一道,尊稱被俘虜的朱祁鎮為太上皇,自己搖身一變變成了皇帝。年號:景泰。

2.朱祁鎮這個大忽悠,當了一年俘虜之後,愣是讓也先放回了自己。他又回到了北京。當然是以太上皇的身份。

朱祁鎮一回北京,朱祁鈺就尷尬了。國不可一日無君,但更不可天有二日,國有二主。他就把太上皇,他的哥哥朱祁鎮被鎖到了一個冷宮中。這一鎖就是6年。這期間給的糧食總不夠吃,以至於太上皇差點餓死。

景泰三年的時候,朱祁鈺琢磨著廢掉他哥哥兒子朱見深的太子威,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並且他也這樣做了。可不幸的是他的兒子不爭氣,過了一年便病死了。

一直到景泰8年,朱祁鈺病重的時候,朱祁鎮通過奪門之便,一舉復辟,重新當了皇帝。

3.那孫太后為什麼不讓朱祁鈺把皇位還給迴歸而來的朱祁鎮呢?

有2個原因:

1.朱祁鈺當時在軍隊民間聲望是很高的,因為在他領導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而朱祁鎮卻有喪權辱國的行為。如果朱祁鎮一回北京,就讓他當皇帝,恐怕民心不穩

2.于謙的因素:當時守衛北京城的軍事力量有10個團營(大約十幾萬人),這些都是久經戰陣的精兵。而這些兵的指揮權在於謙手裡。而於謙又是朱祁鈺的鐵桿。

所以最後當朱祁鈺病重,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奪回皇位之前。作為奪門之變主謀的石亨徐友珍,他們是取得了孫太后的懿旨的。孫太后在這個關鍵時候,義無反顧的選擇來支持自己的親生兒子,這才是她隱忍8年所取得的成果。


少校柳下惠


孫太后在也先大軍兵逼京師之際,扶持郕王朱祁鈺監國,避免了“靖康之變”的再次上演。

但是這其實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與此同時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當時朱見深還不叫朱見深而是叫朱見濬,只有2歲。


這個方案其實是得到了各方面勢力認可的。

因為對於孫太后而言,在朱祁鈺百年後,皇位仍然會回到朱祁鎮這一脈,這也就意味著自己的正統地位未被撼動。

而對於大明官員們而言,朱見濬年幼,主弱國疑,必然是無法擔此大任,這樣的安排有利於穩定人心。

此乃危急存亡之秋,能不能避免“靖康之變”,誰的心裡都沒底。

實際上整個大明也是各方妥協之後,按照于謙的思路來賭一把。所以很多細節實際上是無法顧及的。


其實大明當時面臨三個危機。

首先,是也先綁架朱祁鎮,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次,是大明精銳京師三大營全丟在了土木堡,大明需要號令天下勤王,也就是要重新組建京防力量。

再次,大明朝廷文武百官也大部分丟在了土木堡。也就是說有能力去統籌全局的精英也絕大部分喪失了。此刻朝廷只能抽調于謙這種朝廷放在地方上歷練的年輕一批官員。也正是這個舉措救了大明。

于謙正是按照大明危局的根源來統籌全局的。而做了這些,于謙的命運實際也就定格了。

為了避免也先利用朱祁鎮進一步要挾大明,所以朱祁鈺必須稱帝,遙奉朱祁鎮為太上皇。這樣一來大明有了自己的主心骨,也先手裡的朱祁鎮也就沒有意義了。于謙同時胖朱祁鈺號令天下勤王,重新組建京防。

但是這事不能說由於謙來說,因為他只是一個剛升上來的兵部尚書。所以這些話得由孫太后說出來,才名正言順。


所以名義上是孫太后立的朱祁鈺,但並不是她真的有這個權力。只是為了共同面對危局,必須由她出面而已。

但結果在朱祁鈺的堅持下,于謙的指揮下,京師保衛戰贏了,大明的初步危局解除了,朱祁鈺也獲得了超前的聲望。

當時的天下百姓也都明白了發生了什麼事情。朱祁鎮差點把大明毀了,朱祁鈺力挽狂瀾,把大明救了。如果可以讓大家選誰做皇帝,大家會選誰?這是當時天下共識。

所以當朱祁鎮意外地被放回來以後。朱祁鈺把他關到了南宮,幾乎不會受到太大的反對。孫太后為了自保,也只能隊自己親兒子關在南宮7年,差點餓死,而不聞不問。那就更別提孫太后讓朱祁鈺讓位給朱祁鎮了。天下人都不會答應。

到了景泰3年,朱祁鈺想換太子,其實也是沒人敢反對的。因為朱祁鈺相當於再造了大明,如果朱祁鈺百年後,再回到朱祁鎮一脈,其實朱祁鈺願意,當時很多朝臣都不願意,因為這意味著有可能會清算。


其實這裡面的人甚至包括後來的所謂“奪門勳貴”。只要朱祁鈺活著,在人望達到頂點的時候,誰敢反對朱祁鈺?不是朱祁鈺當初義無反顧,此刻大明多少人不是白骨,就是在草原做奴隸?

但關鍵問題,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被立為太子後死了。這就使得朱祁鈺陷入一個巨大被動,按照《皇明祖訓》,他只能復立被自己親手廢掉的朱見深。

而朱見深偏偏還就是朱祁鎮的兒子。更麻煩的是,朱瞻基就朱祁鎮個朱祁鈺兩個兒子,朱祁鈺若是去別人家過繼一個,那就是迎立外藩。這幾乎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的,因為那樣以後的皇帝就不是朱瞻基的一脈了。

但問題最終爆發,仍然是在朱祁鈺病得奄奄一息的時候。曹吉祥、石亨、徐有貞這三人為了自己的前途考慮,進行的勾結。

他們跑人奪權成功,是可以組成大明權力完整體系的,三人的目標是司禮監、軍隊、內閣。所以朱祁鎮只是個傀儡,他們三人才是真正控制大明的核心,而這條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掌握十幾萬京防的于謙。

原以為會死的,一個沒死;原來該活著的,卻天不假壽,老天跟大明開了個玩笑。



炒米視角


簡單來說,孫太后非常想讓朱祁鎮重新登上帝位,但是她沒那個實力呀!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不幸被捕,明朝二十多萬士兵死傷過半,跟隨出征的朝中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此消息傳到京城後,整個京師一片譁然,很多朝臣建議南遷南京。朱祁鎮御駕親征時,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鈺為了穩定時局,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又獲得孫太后的支持,他們共同確立了監守京師的決定,並積極的調度兵馬,以抵抗瓦剌的侵犯。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防止瓦剌拿朱祁鎮威脅朝廷,也為了穩定人心,必須儘快立一位新君。


按照禮法,應該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帝,但是當時的明朝處於特殊時期,朱見深此時只有2歲,主少國疑,立幼子為帝不能穩定時局。而郕王朱祁鈺在監國時期的表現很出色,又是朱祁鎮的親弟弟,所以以于謙為首的朝臣們主張立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鈺並不是孫太后所生,所以她打心底應該是想立自己的孫子朱見深,而不是朱祁鈺。但奈何朝臣們一致支持朱祁鈺,當時的明王朝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她自己也沒有能力力挽狂瀾,只能選擇立朱祁鈺為帝了。


說起來這個孫太后還是有一點能力和權力的。她的丈夫明宣宗朱瞻基38歲就去逝了,此時的朱祁鎮只有9歲,便登基為帝了。君主年幼,朱瞻基的母親張太皇太后輔佐攝政,孫太后也在其中幫忙,七年後張太皇太后去世,此時的朱祁鎮16歲,已經自己親政了,孫太后仍然是偶爾幫幫忙。這就造成了孫太后在朝中既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又沒達到可以左右朝政的程度這麼一個狀態。她若像慈禧那般有實力,那麼立孫子朱見深為帝,自己處理朝政也是可以的,但她的能力和影響力都達不到,所以不得不同意立朱祁鈺為帝。但同時她還是運用自己的權力為兒子朱祁鎮做最大的爭取,她說朱祁鈺只是暫代朝政,等朱祁鎮被救回來後,朱祁鈺必須還帝位給朱祁鎮,同時還要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


朱祁鈺在這種情況下等基為帝,成功的打退了瓦剌的進攻,穩定了朝堂局勢。大概過了一年時間,朱祁鎮被瓦剌給放了回來,按約定朱祁鈺應該把帝位還給朱祁鎮的。可做皇帝可是天下第一得意事,好不容易坐上去了,他怎麼願意下來呢?此時朝中大臣們看到大權握在朱祁鈺手裡,也都選擇了沉默。朱祁鎮雖然身為皇帝,卻不聽勸諫執意北征瓦剌,結果死傷了十幾萬的將士,怎麼說也是大明的罪人吧!所以孫太后雖然很想讓朱祁鈺還政給朱祁鎮但卻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兒子被軟禁。張太后能做的也只能是經常去看望朱祁鎮,讓他軟禁的日子過的好一點。


孫太后不僅不能幫兒子復位,連孫子的太子之位都沒能保住。朱祁鈺登基三年後,又廢了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若是事情就這樣了,朱祁鈺的皇位就坐穩了,朱祁鎮再也沒有逆襲的可能了,可是朱祁鈺的路走的並不順。朱祁鈺廢盡心思的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但這兒子第二年就夭折了,這個兒子還是朱祁鈺的獨子。也就是說朱見濟死後,朱祁鈺其實是一個兒子都沒有了。此時的朱祁鈺也才二十多歲,再生兒子還是有很大希望的。但是朱祁鈺跟他爹朱瞻基一樣身體不好,29歲那年更是病情加重,生命垂危。朝臣們看朱祁鈺時日不多又無子嗣,所以風向也都轉到了朱祁鎮那邊,再加上孫太后的支持,被囚禁八年的朱祁鎮成功將朱祁鈺趕下臺,奪回了自己的皇位。


所以說,孫太后自始至終都是向著兒子朱祁鎮的!


孔六十三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於北京,關於繼位的問題在朝廷中就有了非常大的爭議。原本在14 28年朱祁鎮出生的第2年他就被立為太子,是名義上的合法繼承人。

但在當時的京城有這樣的傳言,說朱祁鎮不是孫皇后的親生兒子,是由宮女所生,被孫皇后要過來養大的。在大臣中有人這樣提議,從藩王中找一個合適的來繼承皇位。



朱瞻基在臨死前,就把大權交給了自己的母親張太后。在這時應該準確的稱為張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力排眾議,立朱祁鎮為皇帝,這才平息了一場爭論。

1449年土木堡事變後,朱祁鎮被瓦剌也先俘虜。也先率軍向北京逼近,國不可一日無主,沒有頂樑柱,就沒有有人居中調度,安排抗敵事務。


早在1442年,太皇太后就去世了。這時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就命令朱祁鈺監國。原本朱祁鈺也不想讓自己坐在火上烤,但隨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他的個人聲望也達到了巔峰。

朱祁鈺坐在皇位上,接受大臣們的頂禮膜拜,他開始迷戀這個至高無上的權力。1450年,朱祁鈺正式成為皇帝,他把朱祁鎮立為太上皇。

孫太后也沒有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原本她也不是非常強勢的人。儘管孫太后提出有朱祁鈺監國,但並沒有讓他當皇帝的意思。但在大臣的擁戴下,朱祁鈺還是成了皇帝。

畢竟朱祁鎮讓大明朝蒙受了巨大的屈辱,這是明朝開國以來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幾十萬兵馬慘死關外,皇帝被俘虜,北京以北的地區被燒殺搶掠,北京周邊也生靈塗炭。

也可以說朱祁鎮是咎由自取,滿朝文武都對他恨之入骨。宋徽宗在金國大兵南下的時候,把皇帝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宋欽宗。當金兵撤退後,他又回來當了皇帝。

朱祁鈺非常擔心這一幕重新上演,因此在他內心深處非常不願意朱祁鎮重新回到北京。1450年6月,也先派人來北京談判,希望能夠送朱祁鎮回來。

朱祁鈺就直接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原本我就不想當這個皇帝,你們非要把我推到這個位置上。現在你們又要接回朱祁鎮,到底想幹什麼?

于謙馬上回答道:皇上大位已定,這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把太上皇接回來,防止被也先勒索敲詐。順便也可以解決一下北部邊境的問題,避免戰事再起。

1450年8月15日,朱祁鎮回到了北京,從安定門進東安門,滿朝文武在這個地方朝拜了太上皇。朱祁鈺早就做了事先的安排,在這裡又舉辦了一個儀式,朱祁鎮把皇位傳給了朱祁鈺。



整個事件的發展已經脫離了孫太后預想的軌道,也根本不是她一個女人所能夠控制的。她只好默認了這一事實,但她希望能夠保留自己孫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兩年以後,朱祁鈺的皇位日益鞏固。他就開始動了新的心思,希望離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但這些出爾反爾的事,他作為皇帝是沒有辦法先提出來的。

於是他就開始給大臣們送禮,經過了五次三番的試探,才有一些大臣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儘管中間也經歷了一些波折,但是最終還是如願了。



孫太后手中無權也無可奈何,但人算不如天算,1453年,太子朱見濟也死了。大臣們開始有人重新提議由朱見深當太子,這讓朱祁鈺非常惱火。

但朱祁鈺也沒有什麼辦法,誰讓他唯一的兒子也死了呢。但他就把這件事一直拖著不辦,三年後,朱祁鈺也染病不起。這時一些朝臣就動了心思,準備擁護朱祁鎮當皇帝。


1457年,在徐有貞、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的策劃下,由孫太后居中調度傳遞消息,這些人成功地把朱祁鎮接了出來迎進皇宮,朱祁鎮為了歷史上少有的成為太上皇又當了皇帝的人。

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也終於完成了自己的願望,看著自己的兒子重新成為皇帝,自己的親孫子又成為太子。


新知傳習閣


朱祁鈺本來只想做一個快樂的王爺,可皇兄朱祁鎮的無能把他推上了原本不屬於他的皇位,剛開始他還有點措手不及,當了一段時間的皇帝后,他慢慢的就順手了,嚐到了當皇帝的甜頭,皇位也逐漸的穩固了起來,到手的權力自然就不會讓出去。(朱祁鈺)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也先,臨行前,立僅有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讓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監國。


朱祁鎮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都交由狗屁不通的太監王振總管,就這樣,朱祁鎮稀裡糊塗的就成了也先的俘虜,也先拿朱祁鎮來向大明要挾,要錢要物要地盤。
也先的軍隊很快就包圍了北京城,大明的政權岌岌可危,許多大臣都建議遷都應天府,就連孫太后也一籌莫展,在這關鍵時刻,于謙站了出來,他看到現在是群龍無首,一盤散沙,於是就向孫太后請示,讓郕王朱祁鈺做皇帝,這樣就能聚集所有的力量粉粹也先的陰謀。

就這樣,朱祁鈺登上了皇位,孫太后原本只想讓朱祁鈺代理皇帝職務,等到朱祁鎮回來後再還政於他,哪曾想在朱祁鎮歸來後,朱祁鈺就反悔了,此時的朱祁鈺翅膀已硬了,軍政大權都掌握在他的手上,身邊還有一些得力的大臣,關鍵是于謙的態度十分的曖昧,孫太后也無能為力,眼睜睜的看著朱祁鎮被軟禁了起來。
朱祁鈺既然輕而易舉的獲得了皇位,自然是想他的子孫後代都能繼承下去,於是就廢了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只可惜他的這個兒子沒有那個福命,不到兩年就死了,朱祁鈺也就絕後了。

朱祁鈺那個懊悔呀,這麼容易得來的皇位,自己沒有後人能傳下去,每天都鬱鬱寡歡的、悶悶不樂的,在景泰八年就病入膏肓了,在孫太后的授意下,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迎朱祁鎮重返皇位。
就這樣,朱祁鈺又成了朱祁鎮的階下囚,沒多久就死了。






遺產君


朱祁鎮的母親是孫太后,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刺部落的時候,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被瓦刺部落俘虜,京師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機。

當時孫太后在當時朝臣的建議下,孫太后將郕王朱祁玉扶上了帝位,朱祁鈺登基為帝,遵朱祁鎮為太上皇。

這在當時看來,確實是非常之策,化解了當時的朝政危機,但是在朱祁鎮被俘虜一年後,在瓦刺部落歸來,歸來後的朱祁鎮被朱祁玉軟禁到南宮,軟禁長達七年之久,朱祁鎮畢竟是孫太后的親兒子,孫太后為何沒有要求朱祁鈺把皇位還給朱祁鎮呢?

朱祁鈺畢竟不是孫太后的兒子,朱祁鈺是庶出,母親是吳賢妃,按理說自己的親兒子朱祁鎮被軟禁,當孃的完全可以採取辦法讓朱祁鎮復位。

可是如果結合孫太后當時的處境來看,她作為皇太后,還真做不到扭轉朝政局勢,更做不到讓兒子朱祁鎮復位。

朱祁鎮回京以後,被軟禁在南宮,整整七年,這七年裡,朱祁鈺命人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派錦衣衛嚴加看管,連食物都得通過小洞口送進去,孫太后多次前去探視,可是也無能為力,她當時能做的只有維持朝政局勢穩定,靜觀時勢之變。

因為朱祁鈺當時在朝中的聲望很高,在他領導了取得了京城保衛戰的勝利,而且朱祁鈺在位期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朝政,井井有條,但是朱祁鎮當時是被俘虜歸來的皇帝,假如他一回來就當皇帝,恐怕就引起民心不穩,社稷動盪。

孫太后畢竟是女子,從朱元璋時期就規定“後宮不得干政”的後代后妃制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作為后妃,職責就是生兒育女,侍候皇帝和管理宮女,嚴禁過問宮外之事和參預朝政。

孫太后雖然貴為皇太后,可也只是一個後宮女子而已,即便自己的兒子朱祁鎮被軟禁,可是她能做到的也只是去看看兒子而已,當時朝廷有新主人朱祁鈺,文武百官都很擁戴新皇帝,她也沒辦法冒險。

她並不能做出動搖國本的行為,一國之君的廢立並不是一個皇太后可以左右的,孫太后不論從威望還是能力上來講,都不足以決定皇帝的廢立。

因此綜上所述,在朱祁鈺執政期間,孫太后因為祖訓的限制,也沒有能力和沒有理由迎朱祁鎮復位。

一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擁護朱祁鎮的大臣石亨等人破開南宮大門,發動奪門之變,迎朱祁鎮復位,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 ,孫太后終於等回了自己的親兒子重新成為大明皇帝。


小聰歷史客棧


朱祁鎮好男風,所以他才會寵信王振,導致國庫空虛,又聽信他的話攻打壯大的瓦次部。

在這場戰爭中,由於朱祁鎮未分析好局勢,導致明朝大敗,連朱祁鎮自己都成了階下囚。

但是為什麼當朱祁鎮回來之後孫太后仍未要求朱祁鈺還政於朱祁鎮呢?

具體原因有四點:

第一、朱祁鎮在瓦次部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俘虜,他的身體及他對現在大明王朝的情形還不清楚,最重要的是他受了很多的磨難,是時候好好歇歇了。

還有就是朱祁鈺現在發展勢頭良好,如果此時貿然讓他還政可能會威脅到孫太后母子的性命和人身安全。

第二、孫太后在明處沒有逼迫朱祁鈺還政於朱祁鎮。按照孫太后的手段,她可能私底下聯合大臣密謀著逼迫朱祁鈺還政於朱祁鎮。

因為當年孫太后就是用了一些手段讓朱瞻基逼迫胡善祥胡皇后退位的,所以像孫太后這樣有心計的女人是不會放棄自己的權利的。

而且她還會保護自己生命不受傷害。

第三、就是當年她沒有從瓦次部手裡救回來朱祁鎮,她害怕朱祁鎮和她遠離,怨恨她。

她還是看重自己的利益,也許這裡面含著對朱祁鈺的一點點愧疚與親情。

她如今與朱祁鈺相處的也不錯,她害怕她幫了朱祁鎮,而朱祁鎮鬥不過朱祁鈺,會威脅到她的生命,所以她不讓朱祁鈺還政於朱祁鎮。

第四、是她身為後宮女人的無奈與無力,她是太后但她依舊無干政權,她只能私下偷偷去做而不能正大光明去幹涉朝政。

她想幫助朱祁鎮但是她沒有力量。她感到深深的無力和無奈。

總之,這就是孫太后不讓朱祁鈺還政于歸來的朱祁鎮的原因。


楚國八百年


皇位這東西,說難拿就難拿,說容易拿也容易拿,得看你有沒有這個力量,而朱祁鎮恐怕就是這種矛盾的集合體了。

在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落魄地回國,被弟弟朱祁鈺囚禁在南宮之中,這時候的他極度渴望拿回本來就屬於他的皇位。

可是朱祁鎮自己作死啊,大明五十萬精銳加大半個朝廷都被他給毀了,這時候是沒有人敢保朱祁鎮的,誰保都得被罵。

作為政治老手的孫太后,自然也知道這一點,朱祁鎮早已失去了人心,而朱祁鈺又是自己一手扶上來的,加之護國有功,這時候的朱祁鈺正是民心所向,誰想動他都是死路一條,包括孫太后。

不過孫太后也是玩了一輩子心機的,她不能扶持親兒子朱祁鎮,只能曲線救國,先讓郕王朱祁鈺監國,再立孫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最後才在于謙等人的建議下讓郕王繼位,這就等於告知了世人:朱祁鈺只是代理皇位,到時候皇位還是得回到英宗皇帝朱祁鎮一脈。

乙丑,皇太后命郕王監國。戊辰,帝至大同。己巳,皇太后命立皇子見深為皇太子。辛未,帝至威寧海子。甲戌,至黑河。九月癸未,郕王即位,遙尊帝為太上皇帝。

如果不是朱祁鈺一再在迎回哥哥的態度上猶豫不決,以及在景泰三年貿然廢掉侄子朱見深,另立親生兒子朱見濟,恐怕朱祁鎮要奪權還真沒那麼容易。雖然這事在我們平頭百姓看來是很合理的,憑什麼朱祁鈺拼死拼活的,最後全給朱祁鎮一家做嫁衣裳了,可這在封建禮數森嚴的禁宮之中,卻不像我們想的這麼簡單。

自古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朱祁鎮是宣宗皇帝朱瞻基的長子,母親乃是宣宗皇后孫氏,為了立孫氏為後,宣宗甚至逼迫原皇后胡氏下臺,開大明朝第一例廢皇后事件。要論立嫡立長立愛,朱祁鎮不管哪一項都是順理成章的大明繼承人,而郕王朱祁鈺的母親只是吳賢妃所生,爹不疼娘不親的,離繼承皇位那是八百杆子都打不著的事。

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朱祁鈺是不可能做皇帝的,現在給了他坐了七年的皇位,本應該知足了,可他卻戀權不顧兄弟侄子死活,孫太后雖然清楚,但也無法干涉太多。稍微看過一點書的人都知道:讓位這事說著好聽,但有哪一個接受者的背後,不是有著一支強大的軍隊在支持著的,當時朱祁鈺風頭正盛,軍權全部在於謙手上,而朱祁鎮這邊只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太上皇,這時候讓朱祁鈺讓位,那真是茅坑裡點燈——找死。




更重要的是,自朱元璋時期起就規定“後宮不得干政”,“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孫太后作為第一個有干政行動的太后,其實她是很被動的,面對滿朝文武的眼睛,孫太后不敢保證自己這些情況會不會被人當作杯葛的證據,所以在朱祁鎮回國之後,孫太后馬上急流勇退,除了每天去看一下兒子朱祁鎮之外,國家大事這些一概不問了。

孫太后對於朱祁鈺的所作所為也是瞭然於心,可形勢不夠人強,朝廷已有主人,內憂外患也逐漸平定,大明已經安穩了,即使是威望甚高的孫太后,這時候要鬧事,也是鬧不起來的,她自保都來不及,怎麼可能還敢去要求朱祁鈺讓位呢?除非等到朝局有變,才好亂中取事。

也是“天佑朱祁鎮”,朱祁鈺逆流而上所立的太子朱見濟,不到一年就死了,之後妻子杭皇后去世,最後連朱祁鈺本人也病倒了,國不可一日無主,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操作下,一場奪門鬧劇就此展開,《明史》記載在兵變之前,石亨專程去拜見了孫太后,並說明此事,孫太后是同意了這件事。“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足見孫太后的心思和手段,不在明面,而在暗地裡擺佈一切。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