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清风77373966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正一品和从一品,别看差了小小的半级,区别大了去了,从官职、权力、俸禄、服饰等都有明显区别。隋朝开始,以后的朝代基本沿袭九品十八级,正一品和从一品从官职上,大概是正、副的关系,从荣誉和待遇上,正一品都优越于从一品。

图为清朝一品文官服饰,补服绣仙鹤,顶戴红宝石,另外那一撮孔雀花翎,除宗室外,外臣需皇帝赏赐才可拥有。

从官制上,大多数朝代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绝对是最高级,正一品,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从一品,由于三公太金贵,统治者很鸡贼,一般情况下做到宰相级别的只授到三孤,三公是授给死人的,当然也有许多例外,比如南宋贾似道为宰相时,加官到太师,比较少见,明朝的张居正也是特例。

雍正宠臣,鄂尔泰,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居内阁首辅,乾隆时加衔太傅,正一品。

从勋阶上,也有明显区别,以明朝为例,《明史·职官志》记载,文官散阶的正一品为特进荣禄大夫,可升到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可升到光禄大夫,区别在于“特进”二字;文武官员的勋级,正一品为左右柱国,从一品为柱国,区别在于“左右”二字;官员的俸禄更有着明显的差别,以洪武25年修订的岁给俸禄制度来看,正一品俸禄为1044石,从一品为888石,相差156石。

雍正宠臣,田文镜,官至鲁豫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从一品。

中国古代官制,我们熟悉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十八级就是从九品中正制演变过来的,北魏时就在变,北周继承,隋统一后沿袭确定了九品十八级,同一时期的南朝也在变,南朝各国从九品中正制改为“十八班官制”,班就是品,十八班最高,一班最低;还有一个辽国官制也有特点,分为南面官和北面官两个系统,南面官和咱们一样,九品十八级,北面官依然延续契丹宫帐部族管理办法,没有品级,最大的官叫“大于越”,类似于三公,下面有总知军国事、大王院事,类似于从一品,夷离毕左右、敌烈麻都等类似于正二品。


图文绘历史


南北朝实行的九品十八级官阶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一品最大,九品最小。

正一品就是正一品,从一品就是副一品。

大家常说的七品芝麻官,其实七品不算小,七品是县令,县令下面还有主薄,游击等低等文武官员。



一般情况下,正一品不是实职,而是一种荣誉,级别高而实际权/力不大。

太师,太傅,各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

从一品基本都是实/权派人物:提督,将军,各部尚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等。

正二品是大家最熟悉的官职:内务府总管,各部侍郎,统领,总兵,比如吴三桂就是山海关总兵。

从二品官职:副将,巡抚,布政使。

正三品官职:副都御史,通政使,按擦使,顺天府尹。

正四平官职:二等侍卫,顺天府丞,各省巡道,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道台大人。

正五品官职:三等侍卫,同知,也就是副知府。

正六品:通判,内阁侍读。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知县。

正八品:主薄,城门统领,军校。

正九品:各营营长,把总,知事。

所以,七品官不算小了


王俊杰猛


这个问题下面二十多个答案竟然没有一个是专业的。简直太让我惊讶和扼腕了……

首先必须要说明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没有正副关系

没有正副关系

没有正副关系

从唐代开始,品级就有了两种概念。即散官品级和职官品级。

当然了,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无论是散官品级还是职官品级,都是九品十八级,即一品到九品一共九品,每一品中分为正从两级。

至于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关系,其实就是正一品比从一品高了一级,从一品比正二品又高了一级的关系。

就散官系统而言,实际应用中仅仅涉及到品级,完全不涉及实职和实权,当然不存在正副。



即使是职官,也并非正某品就是正职,从某品就是副职。

举例而言

元代的御史台,从至元二十七年开始成为从一品衙门,最高长官御史大夫为从一品,其次御史中丞为正二品,侍御史为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为正三品,殿中侍御史为正四品。可以看出正和从只是品级高低的关系。

如果说从这些职位的名字,非专业研究人员觉得看不出正副关系的话。还可以看看崇福司。

元代崇福司是个管理基督教事务的机构,是个从二品衙门,最高长官崇福司使是从二品,同知从三品,副使从四品,司丞从五品,经历从六品,都事从七品,照磨正八品。如果按照品级正从来看正副的话,就只有照磨是正职了……

地方官系统也一样。

譬如宣慰司,宣慰使从二品,同知从三品,副使正四品。

下级州,达鲁花赤和知州是从五品,同知是正七品。

所以品级的正从和官职正副毫无关系、毫无关系、毫无关系!



为什么非得在九品里面分正从呢?其实就是为了细化品级,给官员更多的升迁机会。原本九品是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来的,但是明显不够用,所以在里面分了正从,变成十八级。实际上十八级也并不够用,在宋代用职官的名字行使散官的用途,一共分出四十二级,即使是金朝早期,沿用唐和五代制度使用九品十八级,在每一级中还设置了多少不同的散官名,共四十二级,来延缓官员的升迁速度。直到元朝这些品级才逐渐简化,又回归九品十八级,每一级中间的上下或者上中下等就意义不大了。

当然了,如果一定要说正一品比起从一品而言,除了高出一级还有什么区别的话,因为正一品是最高品级,所以各种荣誉性官职也是正一品比较多,这也算区别之一吧。


pku小动物


要问正一品和从一品有什么区别,这个就得来讲讲官员的九品等级是怎么来的了。九品最早是来自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简单的来说,是一种选拔制度,在魏晋之前是察举制。

魏晋的时候,曹丕采纳了陈群的意见,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士人的才能和家世进行品级评定,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样的九品。

到了北魏的时候,每一品又分了正和从两种,这里的从不能简单的理解是副的意思,因为从一品不一定是正一品的副职,确切的说,应该理解成为次一等的意思,这样做的也主要是再提高品级的数量。

如果只用品来划分的话,那么要十八级,就得要十八品,那就麻烦一些,而每一品分了正与从两种之后,那还是原来的九品,但是能有十八级,这个就是所谓的九品十八级,其中以明清官制最有代表性。

北魏的时候,不光每品分了正、从两种,而从第四品开始正、从两种又分了上下两阶,以四品为例,分为正四品上阶,正四品下阶,从四品上阶,从四品下阶,也就是说四品(包括四品)后面的,一个品阶有四级,那么总共就有三十个品级了。

唐朝和宋朝使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但是隋朝,元朝,明朝,清朝,就没有这个上下两阶,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九品十八级。清代的正一品与从一品都有哪些官职呢?

正一品: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还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俗称的宰相),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各部尚书,九门提督(步军统领),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保,少傅,都督院左右都御史,总督,都统,提督。

我们从正一品和从一品可以看出从一品并不能简单理解成正一品的副职,而是应该这样理解,正一品是第一级,从一品是第二级,这样就好理解了。


历史简单说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正就是正,从就是负的意思,和现在正部级和副部级意思相近,但要强调一点,从一品中的从,在古代读作【zòng】而不是【cóng】。古代官员品级共分九品,一品最大,九品是最低一级,每一品又分正和副两级,这样九品就演化出十八个级别,这就是九品十八级的来历。

但需要注意一点,品级不是官职,甚至有的人有品级没有官级,品级是发放俸禄的参考基础,但还会和相应的官职挂钩。品级与官级有大致的对应范围,什么官职需要什么等级是有一定要求的,但这个界限不是很明显,有时候会出现从一品不如正二品职务高的情况。当然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环境下品级比较低的官员临时赋予比较高的官职。

古代的品级有时也会滥用,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很多官员死后会连升三级。反正俸禄也不会再发,虚名而已,为此还衍生出一套和品级对应的虚衔,比如四品的中宪大夫,五品的中仪大夫,更高的还有三品的资政大夫,二品的光禄大夫或光禄寺卿(三品)这些虚线不同朝代会稍有不同。

另外品级很多时候会用于封赠或诰封,就是某人取得功名,他的家人,比如父母妻子等也会获得品级,一般和当官的本人品级相同,但只有品级,一般没有职务,可领取相应品级的基本俸禄。


山野论史


人们误解了古代官员品级,古代官员的品级和跟官员的实权,是两回事。

品级可以看做是现代的职称,而官员担任的职位才代表了他的地位。所以“官大一级压死人”里面说的是职位,而不是品级。

所以“正一品”跟“从一品”相比,只是职称、待遇、俸禄的不同,职权上谁大谁小还说不准呢。况且,同样品级,职权也天差万别。当然了,品级和职位相辅相成,一般情况下品极高的人,职位也差不了。

以清朝为例说一下。

清朝朝廷职权最大的莫过于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一般是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官员兼职。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正一品、从一品都有;而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侍郎只是从二品。即使是从二品的侍郎,入了军机处地位就高人一等。正一品的朝廷大员见了从二品的军机大臣也得恭恭敬敬。

而清朝的内阁大学士进不了军机处的,即使是正一品那也是虚名一个,没有半点实权。

刘墉就是一个例子。和珅和刘墉,大家品级都是正一品,但是就因为人家是军机处领班,刘墉见了和珅就只能当孙子的。

别看电视上,刘墉跟和珅斗的不亦乐乎。历史上,和珅当权的时候,刘墉只能装聋作哑、明哲保身。嘉庆皇帝抓了和珅,他是奉旨查证和珅罪状。

刘墉这正一品别说跟和珅的正一品不能比,就是从一品的六部尚书、直隶总督都比他权力大,都可以不鸟他。当然了,刘墉也做过礼部尚书和直隶总督,他升任大学士,品级职称高了,实权是没有了。

清朝的一品官倒也不全是虚名。

清朝能做一品官的不是很多,除了以往的“三公”(太傅、太师、太保)和内阁大学士(三殿三阁)。剩下两个实权武官职位了,负责掌管禁军和依仗的: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清朝的从一品是怎么回事呢?

理论上,除了“三师三孤”(“三师”: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三孤”:少傅、少师、少保),从一品一般授予各部尚书、左右都御史等官职。比如要给直隶总督、驻藏大臣授予从一品,那就得先给挂一个兵部尚书的虚衔。

在清朝地方上,品级最高的莫过于几大总督。一般总督正二品,一般各省巡抚从二品,正二品的总督,也不是能够随便拿捏从二品的巡抚。职务上没有上下级关系,品级高了也不是很有用。


尔朱少帅


正一品和从一品,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点。一品,是所有官品中最高的一级。

自三国时期魏政权以后,官分九品,最高者为一品,分为正一品和从一品。总之,正一品是古代官品等级的最高级别,从一品是九品十八级官制中的第二等级,正品比从品官阶稍大,但在整体职官体系中相差很小。

官制真正的定型成熟,也在明清时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品职级逐步成为一种荣誉性品级,隋唐时期就是如此。隋代的太师,太傅,太保,王,太尉,司徒,司空为正一品。唐代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亲王,天策上将为正一品。

元朝一品官分为职官,文散官,勋官和爵王。明清两朝,除了三公等特殊职位,只有位居内阁军机同时拥有大学士衔的才有可能品级一等。从宋代开始,封孔子后代为衍圣公,列为文臣之首,名誉上的正一品。

以清代为例,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夫,建威将军,子爵。

从一品的官职有少师、傅、保,太子太师、傅、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大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都统,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荣禄大夫,振威将军。

在清代的官职晋升体系中,满汉官员到达一品普遍需要35年,最快的也需要30年,可见高官都是熬出来的。清代士人龚自珍在《明良论三》中说:而凡 满洲 、 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因此,到达一品对于浮沉仕途的官员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梦想。一品不仅是官阶职位的象征,也有一系列配套的优惠,包括对子孙后代的恩荫和官员去世后的谥号。


秦右史


官员的品级制度,起源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魏文帝代汉自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为九个等级,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样的九品。

其中上上、上中、上下可以直接做官;中中、中下、下上则成为候补官员;下上、下中、下下则直接淘汰。

到了北魏时期,对品级制度进行了改进,不再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的,而是直接从一到九,把官员分为就个等级,其中一品最高,九品最低。而且每个品级还分正、从,也就是说官员等级最高为正一品,最低为从九品。

这里的正、从有点类似现在的正职和副职,但不是完全一样。“正”就是标准的意思,“从”就是次等的意思。

正一品就是标准的一品官员,从一品就是次一等的一品官员。

历朝历代都差不多,但是具体到某个特定的官员就不一样了。如宰相在唐朝只是正三品,六部尚书是正四品,六部侍郎是从四品,因为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官员,都是荣誉性职务,如太傅、司徒、司空,品级特别高,但是没有实权。

而到了宋朝,正宰相(同平章事、枢密使)是正二品,副宰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是从二品。六部尚书是正三品,六部侍郎是从三品

明清两朝由于没有宰相,皇帝直辖六部,使得六部的地位迅速上升,品级也迅速提高。明朝的六部尚书是正二品,清朝的六部尚书是从一品,而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则是正一品。

至于明朝的内阁首辅的品级,往往根据官员入阁后的加衔来定,如官员入阁时是正二品的吏部尚书,入阁之后可以给他加一个正一品的太傅、太保或者或者从一品的少傅、少保。故而内阁首辅的品级可以是正一品也可以是从一品,要根据他入阁后的加衔来确定。

如明朝最有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自身职务的品级并不高,但是入阁以后加衔为太师,品级立刻提升为正一品。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的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是品级最高的职衔,但一般只在官员死后才会追赠,很少有官员活着的时候就被授予此类职衔,但特别牛逼的人物除外,如明朝的张居正生前就有太师之衔,清朝的袁世凯生前就有少保之衔。


袁卫宇


在中国古代出现的诸如正一品、从一品之类的官名,称为品官制度,创始于三国时代的曹魏,后经代代发展,至清代到达终极。这种品官制度属于是给官员划级别的官阶,而不是官员的职务,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干部级别,对应体现的是官员的级别高低,各项权力义务和待遇的不同。

不过有所区别的是,古代的正、从官阶,并不是绝对和正、副职职务相对应,以清代的武官来说,武官的从一品对应的官职是绿营的提督和八旗的将军,显然不是副职。而现在干部级别中的副职,例如副国级、副部级等等,对应担任的职务主要是副职。


海研会


导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阶层为了彻底实现中央集权、分化大臣权力,而设定了一套包含九品十八级的封建官员体制。在这套对皇权集中、遏制权臣行之有效的清朝官员体制中,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囊括了清朝自上到下所有“入流”官职的品秩。

除此之外,还有皇室爵位、非皇室伯爵爵位之上的“超品”等级。在朝堂之上,更是有着满臣汉臣之分、皇室外戚之臣、内臣外臣之分,可谓复杂至极。

那么,如果将清朝官职等级和现今官员体制相比较而言,清朝时期的“正国级”到底是大清王朝绝对的一把手——皇帝,还是清朝官员的最高等级——正一品官员呢?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正国级”到底该如何定义?

“正国级”即为“国家级正职”,乃系公务员职务序列的最高级别。

注意,“正国级”乃系对于“公务员职务序列”的等级确认!

在清朝政治机构设置中,类似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党组织是不存在的,但是类似于中央军委、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国家主席等最高级别的政治机构,还是有着相似对应的。

也就是说,清朝时期,只存在“政”、“军”两种政治体系设定,而没有“党”的存在。

01 皇帝

皇帝乃系中国帝制时期的国家最高统治者。

对于将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发展到极致状态的封建王朝,清朝将皇帝在皇权国家的特殊和绝对“一把手”的地位,予以绝对确定。

在清朝所有的政治机构中,从内阁到六部;从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级政府,虽有都有皇帝或者朝廷委派的“当家人”,但从根本上讲,皇帝才是绝对的领导者、话事人。

也就是说,不管如何设定清朝和现今政治机构的对应,不管清朝官制和爵位等级如何设定,皇帝既是国家的“一把手”,又是政府的“一把手”,更是武装力量的“一把手”。也就是说,皇帝乃系清朝官制体系中特殊的“公务员”,乃系妥妥的,不容置疑的“正国级”领导。

02 皇室爵位、非皇室伯爵之上等级爵位

作为“家天下”封建王朝,清朝统治阶层对于爱新觉罗氏皇室宗亲的地位确定,肯定会有别于普通民众乃至满洲贵族、朝廷官员。

如何区别,如何让那个皇族身份和地位远高于其余阶层?

通过爵位的晋封。

另外为了实现对功臣、对“政治、军事联盟”之蒙古部盟的安抚和拉拢,也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爵位晋封制度。

也就是说,清朝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宗室觉罗世爵,掌于宗人府,共分为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从亲王一直到奉恩将军,奉恩将军之下,属“闲散宗室”,一律以四品官待之(相当于现在不挂省委常委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市长等市委常委,正厅级)。

异姓功臣爵位:或称功臣世爵、民世爵,掌于吏部验封司,授予汉员和西南民族等满蒙外其他民族人士。从公爵到恩骑尉共九等二十七级,晋封或晋升情况较为复杂。爵位最低等,相当于正七品官职(相当于现在不挂市委常委的县委书记、县长等县委常委、县处级)。

蒙古爵位:称为外藩蒙古世爵,掌于理藩院,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从亲王到县君额驸,共十七个等级。爵位最低的县君额驸相当于正五品官职(相当于现在厅级和副厅级之间的级别)。

但是,上述列举的所有爵位中,都只是封建体制下的特殊恩赏,而非“政府”,非“官制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如果这些爵位被晋封的同时,没有朝廷的官职担任,就和“公务员”毫无关系,不能按照“公务员职务序列”予以排列。

03 清朝政治机构设定下的“公务员等级”划分

既然要按照“公务员职务序列”来寻找“正国级”级别所在,那就要先从清朝的政治机构设定入手,找到“正国级”的机构,也就找到了“正国级”官员,也就是品秩的所在。

清朝成熟时期的政治体制设定,如下图所示:

但,对于上图,有几点做出说明:

1、“军机处”虽然自雍正朝开始,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基本将“内阁”的职能取代,但其从根本上讲只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处,虽然权限巨大,但机构级别并不高。

也就是说,“军机处”从职能上虽然相当于现在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强大合体机构。但从机构等级来看,“军机处”只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乃系省部级单位。

2、“内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务院”,才是清朝政府的代名词。

清朝“内阁”的组成成员称“大学士”,自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内阁大学士遂形成“三殿三阁”的“冠名”形式。

按实际权力和地位,一般从高至低的顺序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其地位和权力虽有差别,但其品秩相同,都为正一品,乃系清朝官制体系中,最高等级。

在“三殿三阁”大学士之下,还常设“协办大学士”,一般为“六部尚书”兼任,相当于“助理大学士”,其品秩也为正一品。

按照《清史稿·志八十九·职官一》的记载:

大学士掌钧国政,赞诏命,釐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协办佐之。

也就说,“三殿三阁”的正一品大学士们(协办大学士也可算在其中)才是清朝“公务员职务序列”的最高等级,相当于现今的政治局常委,正儿八经的国家“正国级”。

当然,和正一品大学士相同品秩的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乃至领侍卫内大臣等朝堂之上的正一品官职也可以称为“正国级”。

对于从一品,就有着更为明显的对应。

在清朝官制体系中,从一品的官职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

其中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相当于现今国务院下属部委组成部分的省部级领导,但因其权势巨大、独当一面,乃属于兼领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或者国务委员的部长,属于“副国级”级别。

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更是妥妥的“副国级”。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国务院组织机构》、《清史稿·志八十九·职官一》、《中华文史网—大学士》、《中国政治制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