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忙再累,睡前也別忘這兩件事

此文是舊文重發 首發於08年6月

叮噹出生到現在,我不能說對他的陪伴做到了100%完美,因為寫這個

公號雖然時間相對自由.

但每天找選題、寫文章、回覆留言、甄選團品,和出版社對接,要應付的事真是太多了,我都恨不得每天有48個小時。

只是不管多忙,在我家,除了迫不得已的出差,每天雷打不動的陪伴時間是有的,特別是每晚睡前一兩個小時,不管多累多困,不管公號事情還有多少沒處理,我們都不會怠慢這兩件事:睡前共讀和睡前聊天

先是把他喜歡的講都爛熟的繪本講完,或者輕聲讀幾首小詩,讀啊讀,讀到口乾舌燥,然後躺下來在漫無目的的尬聊中慢慢入睡......

在我看來,這種日復一日但又溫情綿綿的睡前儀式,給叮噹和我們,都有著特別的安定作用。孩子知道媽媽在身邊也很愛他,而我和劉先生,也因為那些咿咿呀呀的奶聲,滿身疲倦都被化解,換得輕鬆安寧。

睡前一小時,

高質量陪伴勝過一切

曾經聽過很多媽媽和我說過,每天早出晚歸,都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對於這點我深有感觸,但還是盡最大努力去爭取做到親子陪伴。

在孩子早期的啟蒙教育中,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孩子的意識啟蒙時,父母的陪伴至關重要。

心理學家Susan Harter表示,嬰兒至幼兒期間父母對孩子的無條件支持和積極關注,是奠定孩子身心健康健全、一生自尊自愛的基礎。

當然,這也不是說,父母就應該將所有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

我們提倡的是,堅持每天都有一定時間量的高質量陪伴,足可以給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意。

有心理學家做過統計分析,孩子在夜晚入睡前,對於父母會有一種天然的需求。

那個時間段,他們渴望擁抱也渴望溝通,抓住了睡前一小時的陪伴,也就抓住了高質量陪伴的秘方。

所以在孩子入睡前一小時,是增加親子關係的黃金時期。那這一小時,我們可以和孩子做些什麼呢?

親子共讀

建立父母和孩子無法切斷的親密關係

親子閱讀的重要性,相信你們大多數人都知道。

孩子通過閱讀繪本,不僅語言啟蒙、認知啟蒙、藝術啟蒙、性格啟蒙等可以得到發展,還可以鍛鍊孩子的的推理、想象、聯想、直覺能力,從而全方面提高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而睡前的這段小時光,我覺得是最好的親密時間。

有研究表明,人腦對於睡眠前的記憶,總是會特別深刻。所以很多孩子都對睡前故事的記憶,可以葆有至成年甚至一生。

我和叮噹的親子共讀,白天晚上都有進行,但是白天是屬於零碎的非正式的,只有到了晚上那個時刻點,共讀這件事才變得

正式而有儀式感。

在我家,一般吃完晚飯,我和劉先生會輪流陪他玩會遊戲、做做手工等早教活動。

如果時間不夠多,早教遊戲可以不做,但每天雷打不動地睡前親子共讀都會堅持,基本上都在一個小時以上。

不過老母親也想吐槽的是,小傢伙一到晚上就精神奇好,自己拿著繪本找媽媽講,爸爸講,小姨講,真是一起看著繪本講到天荒地老,唾沫橫飛......

再忙再累,睡前也别忘这两件事

我想說,對於睡前故事而言,內容和形式都並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是父母陪伴的溫情,那種夜晚的共讀時光,真的會成為孩子記憶中最美好的永恆回憶。

睡前聊天

架起一座通往孩子內心的彩虹橋

我曾經看過一個研究機構對0-4歲的孩子,做過一個長達四年的持續調查,結果發現,每天和父母保持睡前聊天習慣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強一些。

同時還得出另一個結論:哪怕是父母對著不會說話的小嬰兒,持續聊天說話,俗稱尬聊,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日後的語言能力。

人在夜晚將至,睡眠到來之前,都會有特定的傾訴慾望和情感表達需求,白天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晚上是最好的深度溝通時間。

一方面可以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和總結。

關於睡前聊天,我在公號說得不多,所以在這詳細說說它的正確打開方式。

其實和孩子一起聊天,最重要的是保持聊天的純粹性:

放下為人父母的身份,和孩子做20分鐘平等又同齡的朋友,放棄所謂知識灌輸式聊天,以及說教式聊天,毫無目的地去傾聽孩子內心的小快樂,小悲傷,小難為情。

1、學會做聊天中的發言人

在孩子還不會完整表達前,我們可以作為主要發言人,用緩慢的語言,和孩子天馬行空地聊一聊白天的小事。

在叮噹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詞彙時:“開心”、“不舒服”、“遊樂場”……每晚的夜聊,基本上都是以我和劉先生慢慢說為主,中間停頓下來,由叮噹來補充。

例如,我們會聊白天玩了什麼:今天叮噹很乖乖,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玩,我們去了哪裡玩呢?媽媽想一想……

這時候叮噹就會補充回答說遊樂場或者公園,我們就會說,“呀,叮噹記起來了,媽媽怎麼忘記了,叮噹記性真好”,孩子就會樂得呵呵笑。

填空式聊天和提問式聊天,絕對是決戰低幼兒童尬聊的法寶啊。

2、學會做聊天中的傾聽者

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到了學齡,孩子們表達不成問題,每天可以聊的內容也更多了:

我們所不知道的他在學校發生的故事,他喜歡的老師,他喜歡的朋友,他開心的事不開心的原因...都是聊天的素材。

作為父母,我們只需要做一個安靜的傾聽者,適時的引導提問,讓孩子在聊天中內省、反思總結就足夠好。

例如,我們可以多問問為什麼:為什麼你覺得不開心?你覺得某某今天疏遠你最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這個過程中,儘量共情和肯定,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甚至可以引用自己兒時類似的故事來表達理解,提供策略。

3、可以聊聊熱點話題

到了孩子有了更深刻的自我意識,也形成了初步的三觀時,除了聊孩子身邊發生的一切,也可以和孩子聊聊身邊人的小故事,或者是社會上正在發生的熱點新聞。

和孩子一起各抒己見,留下問題和思考,也能讓孩子學會自主思考,擁有自我的辨識力。這對提升孩子的自愛,緩解孩子的焦慮,都有很好的助力作用。

與孩子聊天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始終知道,父母對自己是被關注的,背後是有支持的,這種關注

超越於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是心底的渴望聯通和接近。

當然,提醒下大家,聊天最好把握好時間,聊到差不多就結束話題,不然孩子估計會嗨到半夜還不睡

丹媽碎碎念

我知道,對於多數父母而言,最長情的陪伴,並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去實踐,而且,除了嬰兒期,孩子的成長也並不是24小時需要父母陪伴左右。所以我並不提倡寸步不離的陪伴,但高質量的陪伴卻至關重要,這關乎父母孩子親子關係的建立,也關乎孩子健全身心和安全感的培養。

與其在孩子睡著後才開始內疚沒有好好陪孩子,不如給自己和孩子定一個小目標,利用孩子睡前一小時,放下手機放下工作,全身心的擁抱陪伴孩子,讀讀書,聊聊天,玩玩小遊戲,一段專屬的親子時光,一定能開啟大人和孩子之間共振的親情頻率。

我也相信,這樣全身心地關注孩子,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著,被記著,這是建立父母孩子一生親密關係最為重要的鏈接。

功利閱讀

繪本閱讀技巧

自主閱讀

智慧教育

親子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