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命人平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坟墓?

湘西小木鱼


他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厚积薄发”,他61岁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是随后他遇到贵人雍正皇帝,就此人生开挂,成为封疆大吏,叱咤风云。他去世后,更是赐葬在雍正皇帝的泰陵附近。然而,这样一个雍正皇帝的宠臣,他的坟墓却被乾隆皇帝给平了。那么,乾隆皇帝到底为何要平了他的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从历史的蛛丝马迹窥探一二。

他就是雍正皇帝的三大宠臣之一的田文镜,他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反而以监生的身份被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看似他蛮幸运的,不用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但正是由于他的这个出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接下来30多年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虽然他一直处于基层,但也积累了丰富的基层行政工作经验。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在康熙晚年的时候,61岁的田文镜由于能力突出,这次正式走上了政治舞台的前面。而在雍正皇帝即位后,田文镜这个一直被冷落的老头,由于公正不阿,办事雷厉风行,入了雍正皇帝的法眼。田文镜这个60多岁的老头,是越老越勇猛,他甘做雍正皇帝整治吏治的急先锋。他在河南整治吏治,清查亏空赋税的事务,开辟荒田,摊丁入亩,雷厉风行。雍正皇帝褒奖他为官公正廉明,特将其授为河南山东总督,并且此官职是为田文镜专门设置的,不为定例。

万万没有想到60多岁的田文镜,竟然得到了雍正这个铁血皇帝的重用,成为其心腹重臣。人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没有羁绊,勇往无前。但是一旦有了权势就患得患失,曾经嫉恶如仇的田文镜也不例外。河南水灾,田文镜隐匿不报,导致河南百姓卖儿卖女,困苦不堪!后来,东窗事发,雍正皇帝并没有追究田文镜的欺君之罪!田文镜以病乞休,雍正皇帝命他回京师养病。

不久之后,田文镜就逝世了。雍正皇帝赐葬在自己的泰陵附近,谥号端肃。作为臣子死后,能够葬在皇帝的身边,可以说莫大的荣幸。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在雍正皇帝去世第三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就将田文镜的坟给平了。事情的起因是,乾隆去泰陵祭奠老爸雍正,在去的路上,田文镜墓的门墙占了御路三尺多,车辇不能通过。侍卫请示乾隆皇帝,乾隆随后说了一句“拉倒吧!”随即,就走了。谁料想,乾隆皇帝祭拜回来的时候,就看见田文镜墓被平了,仅仅剩下两座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乾隆皇帝看后,不知怎么回事,问:“田文镜墓为何如此一片平地”?侍卫回禀皇上“”万岁,不是您老人家说‘拉倒’吗,乾隆皇帝听完,叹了口气,并没有责怪守陵大臣。

这看似是因为守陵大臣会错了意,导致了田文镜墓被误伤。实则不然,看似无意却是有意。这个田文镜虽然是雍正皇帝的重臣,深得雍正皇帝的喜爱,但是乾隆皇帝并不喜欢这个怪老头。乾隆皇帝曾说:“河南自从田文镜上任督抚以来,严格治理,他的下属官吏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百姓流离失所,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尽皆知。”

可见,乾隆皇帝很是不满田文镜的所作所为。这次失误将田文镜的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应了乾隆皇帝对田文镜的不满。虽然没有特意下令将其坟墓平了,但是也多少有点清算的意味。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乾隆皇帝平了田文镜的坟墓,纯属谣言,虽然这个谣言记载于地方县志《易县志》上面,历史的真相根本就没有那么一回事儿!

根据《易县志》记载,乾隆三年,乾隆皇帝去清西陵拜祭雍正皇帝的泰陵,当他的仪仗、车撵经过泰陵神道时,御林军发现陪葬泰陵的田公墓墓墙占了泰陵神道三尺有余,导致了乾隆车撵无法通过。

御林军就报告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拉倒吧。于是御林军就在乾隆皇帝拜祭泰陵期间迅速的推平了田公墓,只剩下了两座石龟驮着的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

<strong>

乾隆皇帝祭拜完毕,发现田公墓被平,讯问左右,为何平了田公墓,近臣回答,陛下刚才不是说“拉倒吧”,乾隆皇帝才发现是自己没有说清楚,但是事已至此,碍于皇帝颜面,也就不再说什么,平了就平了吧。

以上关于乾隆皇帝平雍正时期宠臣田文镜墓的记录,而且记录在相对严谨的地方县志《易县志》上面,清朝皇家陵园清西陵就在易县,所以大家都把《易县志》里面的这段平田文镜的故事当作了历史史实。

以上的记录纯粹是胡扯,我们仔细分析就知道,乾隆皇帝不可能干出这种事情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田文镜是历经康熙、雍正两朝,是雍正皇帝最为信任和喜爱的大臣,田文镜办事干练,为人刚直,实心办事,被雍正誉为“模范疆吏”,死后的殊荣极高,谥“端肃”,陪葬雍正泰陵。

田文镜死于雍正十年,雍正下令修建田公墓陪葬泰陵,如果田公墓墙占了雍正泰陵神道三尺有余,那些工匠难道不想要脑袋了吗,单从这一点来看,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2、乾隆三年,乾隆去拜祭泰陵,此时的乾隆皇帝才刚登基没多久,而冒然推平了自己父皇雍正树立的“模范疆吏”的墓地,乾隆既没有那个胆子,更没有那么愚蠢。

3、就算乾隆皇帝说错了话,御林军会错了意,乾隆皇帝在拜泰陵期间,御林军推平了田文镜的墓地,既然是一种误会,乾隆只需要下旨恢复田公墓即可,最多不允许墓墙占了神道就是,怎么可能不闻不问,让前朝重臣的墓地成一片狼藉,而且还是在泰陵旁边,这完全说不通的。

<strong>

那么真实的田公墓是否被平过呢,历史上的田公墓受到过很大的损坏不假,但不是乾隆破坏的,是守清西陵的官员,在清朝后期,守陵官员先是挪走了田公墓前的汉白玉石狮,后来由于修缮不力,导致墓墙坍塌。

清晚期,田公墓被盗墓贼盗掘,田公墓里面的随葬品全部被盗,棺材被损坏,田公墓不再被修缮,墓前只剩下了两座石龟驮着的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

<strong>

至于他人所说的因为乾隆皇帝看不惯田文镜生前为官严苛,与同僚不睦,对于下属同僚过于严格等等因素,导致乾隆皇帝对其气愤难平,为了抚慰被田文镜严苛对待官员的情绪才令人推平了田公墓。这简直就是抹黑乾隆皇帝了,年轻的乾隆皇帝麽易那么弱智,干出那种傻事来。

综上来看,无论是县志,还是正史,只要进行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都能够对历史的真相做出正确的判断。


沉墨I方之城


御林军推平田文镜墓葬,这个事儿是没有的;不过乾隆不喜欢田文镜,并且对他有恶评,是确有其事的。

说到田文镜,是雍正朝非常受宠幸的一位大臣,他的主要业绩,就是在河南率先推广了摊丁入亩这一雍正时期的主要国策。雍正帝对他评价很高:“忠诚体国,公正廉明。老成历练,才守兼优!”

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到了乾隆朝,必然是不受待见的。因此,乾隆一上台,就有人弹劾已经成了灰的他。乾隆是这么批复的:

河南自田文镜为督抚,苛刻搜求,属吏竞为剥削,河南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百姓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本来是循吏的田文镜,到了乾隆嘴里,就变成了盘剥百姓的坏人。这还不算,几年以后,又有人建议把田文镜的牌位撤出贤良祠,乾隆虽然没批准,话却相当难听:

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而彼时三人素不相合。雅尔图见朕以卫祀贤良,借文镜之应撤,明卫之不应入。当日王士俊奏请,奉皇考允行,今若撤出,是翻前案矣!

把田文镜说成雍正朝三大宠臣里最不堪的那一个,可见乾隆对田文镜的鄙夷了。



青言论史


乾隆帝的一句话,使得守陵官员理解错误,就这样在误解的情况下,雍正朝的一代名臣田文镜大墓被夷为平地。

田文镜是雍正帝朝最受宠的三位官员之一,除了田文镜之外,其余两位是李卫和鄂尔泰。田文镜在任期间,帮助雍正帝整治吏治、清查亏空,推行耗羡政策和摊丁入亩等政策,他是雍正皇帝命令的坚决执行者,只要雍正帝确定的他就坚决落地执行,只要是雍正帝反对的,他坚决予以摒弃,而也就是因为他的忠心,才受到雍正帝的不断重用。

就如田文镜自评所说的那样:

鞠躬尽瘁,愈加奋勉,虽任怨任过,刀具在前有所不避。

雍正帝对其的评价是:

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智,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然。

足可见雍正帝对他的赏识,田文镜晚年几次请求告老还乡,都被雍正帝一再挽留重用,雍正十年即1732年,田文镜再一次上疏请求退休,雍正帝准许,之后不久田文镜就去世了。雍正帝赐葬于泰陵附近(雍正帝自己的皇陵),谥号端肃。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

而田文镜的陵墓被铲平还是在乾隆中后期发生的故事。一次,乾隆要到清西陵去祭祖,我们知道田文镜死后,雍正帝赐葬田文镜于泰陵附近,也就是雍正帝自己陵墓的附近,所以乾隆祭祖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开往西陵,途中正好经过田文镜的墓地,因为田文镜墓地占据了一半的道路,导致队伍停滞不前,于是有侍卫上前禀报:皇上,前方田文镜墓地占据一半的道路,导致队伍不能向前。

乾隆一听说是田文镜的陵墓,知道这是先帝非常喜欢的大臣,于是下令:拉倒吧!绕过去算了。乾隆帝的意思是算了吧,将就过去吧,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对大臣的陵墓怎么样!但是说者说的明白,听者没听明白。以为皇帝下令将田文镜的陵墓拉倒推平呢!

乾隆帝过去后去西陵祭拜,乾隆从原路返回,待到田文镜陵墓的时候,他发现原来的非常气派的陵墓没有了,变成了一片平地。于是问手下人:田文镜的陵墓怎么没有了?

手下人面面相觑,心想这不是你自己下的令吗?最后一个胆子大的手下回复道:皇上,这是您下的令啊!乾隆一愣,我什么时候下的令?皇上,您不是说拉倒吧!拉倒不就是铲平的意思吗!乾隆帝听完后,差点把鼻子气歪了,他说的算了吧的意思,属下听成拉倒铲平的意思了。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也不能因为此而将负责此事的官员杀掉,于是田文镜的大墓就这样被铲平了。



在《雍正王朝》里,邬思道临别前,对田文镜说了局肺腑之言:“可疑之利不可受,得之易时失之易。”但是在剧情中并没有交待田文镜的结局,所以搞得这句话有点莫名其妙。


然而在田文镜死后多年,河北易县田文镜的坟、河南境内的田文镜的祠堂都一夜之间被捣毁,似乎冥冥之中解释了这个结局。

乾隆即位以后,乾隆第一个就公开点名批评了雍正旧臣就是已经死去的田文镜,“河南自从田文镜上任抚督以来,严格治理,然而他的属下官吏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百姓流离失所,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尽皆知。”

并且罢黜了田文镜布局身后的王士俊在河南监视开垦荒地时,开设的“捐输”,解除了王士俊的官位。


乾隆3年(1738年)4月,乾隆祭奠泰陵,发现田文镜墓的门墙占了御道三尺,御辇不能过,乾隆默许拆去田文镜墓的门楼建筑,仅剩两座雍正亲笔题的誄文碑。

而乾隆5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书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遭到了乾隆的拒绝。但是却又暗中默许民间这么如此操作。

田文镜的得失让人感叹。然而田文镜的一生并没有《雍正王朝》里那样光明磊落。可以说他成也因为“隐瞒灾情”,败也是因为“隐瞒灾情”。


康熙元年(1662年)出生的田文镜,22岁以监生的身份出仕福建长乐县的县丞。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熬资历的仕途生涯。他在山西宁乡知县的任上一坐就是将近20年没挪过屁股。一直到康熙45年(1706年)才迁为吏部员外郎,然而他在这任上又干了10年,没有任何进展。

可见田文镜55岁以前的仕途并不顺利,缺乏贵人提携。

因为康熙55年(1716年),向朝廷建议恢复克盐商以重税,以补盐引缺额。一下子引起了朝廷的哗然大波。因为这个政策虽然解决朝廷的缺额问题,但是很显然对整体盐商是有伤害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盐商会把这个成本转嫁给老百姓。但是最终被朝廷采纳了,并且由于山东巡抚的支持,在山东几个县里试点了。而田文镜终于被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然而此后田文镜再一次没有了任何仕途有提拔的征兆。

田文镜因为如实报告了山西巡抚德音“隐瞒灾情不报”,而得到了雍正的信任。


雍正元年(1723年),年羹尧上书雍正,说山西受灾,请求赈灾。而当雍正询问山西巡抚德音受灾情况,德因因怕影响到自己的仕途,隐瞒了灾情。而田文镜由于办差路过山西,雍正便向田文镜咨询了山西受灾情况。

田文镜如实禀告了山西受灾情况。因此被雍正嘉奖他直言无隐,令田文镜署理山西布政使并前去山西负责赈灾。而田文镜到任后,凭着多年基层经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从此62岁的田文镜开启了他逆天的仕途运程。


雍正2年(1724年),田文镜被调任重灾区河南巡抚,开启了以严厉之风治理当地,积极清查河南诸州县藩库亏空,开辟荒地;推广试点“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永远三大政策,田文镜不打任何折扣,手段严厉,且有点急于求成。对于稍微懈怠或有抵触情绪的州县,立刻加以弹劾。


雍正4年(1726年),李绂由广西巡抚去赴任直隶总督,途中经过开封,因不满田文静镜纵容下属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于是参劾了田文镜。然而田文镜却参劾李绂携私报复。神仙打仗,凡人遭殃,最终结果是李绂、谢济世等人挨批,黄振国因此掉了脑袋。总体上雍正还是站在了田文镜这边。此后田文镜的官也一升再升,凭着“河南经验”,总督鲁、豫、北河(京杭大运河的北段)等地。


在工作以及同事关系上,田文镜得到了雍正的大力支持。


雍正是典型的“爱你爱到骨头里,恨你恨到骨头里”的这种人。所以支持田文镜可谓不遗余力,哪怕田文镜做错了,雍正也不会追究。雍正曾经说对百官说,“如果天下巡抚都如田文镜,那么天下就将大治矣!”他还对田文静这样说,“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尔等大臣洛浦镇,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然而利令智昏,到了后期的田文镜竟然犯了一个他仕途起势时山西巡抚德音犯的错误。


雍正元年,田文镜因为举报山西巡抚德音隐瞒灾情而受到雍正的青睐。而雍正7年(1729年),山东、河南发生水患,田文镜虽然没有犯隐瞒不报的错,但是他为了完成山东、河南的藩库亏空,竟然刻意隐瞒了灾情的严重性,还拒绝了雍正几次主动要求减免赋税的意见。然而大灾之后是大疫,到了雍正9年(1731年),这个盖子实在是捂不住了,河南山东百姓易子相食,死者糜万。连田文镜自己也病倒了,只好乞求以病归,撂挑子了。

而此刻的雍正才明白真相,雍正一面派侍郎王国栋前去赈灾,一面让田文镜回京养病,病好之后,雍正仍然让田文静回河南。


虽然犯错,但是雍正讲感情,田文镜死后仍然是哀荣备至。

雍正10年(1732年)田文镜病逝,雍正是田文镜葬在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可谓殊荣备至。还命令河南,为其设立专祠,河道总督王士俊曾是田文镜的下属,请求将田文镜入祀河南贤良祠。

然而雍正死后,田文镜开始真正接受那次错误的惩罚。



炒米视角


田文镜是清朝雍正皇帝执政时期的一位大臣,因为雍正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吏制改革和土地改革,而田文镜是雍正皇帝改革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和坚决执行者。他很多新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往往是冲锋在前,永远战斗在改革的第一线,

历朝历代的改革都是要得罪人的,尤其是那些统治阶层中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对于改革派是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这一点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表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不过田文镜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酷吏,那么田文镜死后他的坟墓又是为何被乾隆皇帝命人推平的呢?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一、田文镜的生平:

据史料记载,田文镜出仕的最初是监生。在康熙帝执政时期,田文镜的职位并不高,仅仅是地方上的一名县级官员,最高做到了知州的位子。

不过正是因为他在地方上为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他本人勤政为民、办事干练、为官清廉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渐渐的传到了朝廷,可以说是名气很大。后来,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对他大力提拨,田文镜的仕途从此平步青云,官做的是越来越大。雍正元年,田文镜被朝廷任命为山西布政使,这一年他61岁。紧接着在雍正二年,又被提拨为河南巡抚。这就意味着田文镜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名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在为官一任的同时,他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大力推行雍正皇帝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新政,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赞赏,成为了雍正皇帝最为宠信的心腹大臣。新政在河南的顺利实施和良好的效果让雍正皇帝很是满意,田文镜的官职也是越来越大,他历任河南、山东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

在雍正的眼中田文镜是一名干吏,他忠诚担当、清正廉明、老成持重、德才兼备,是百官的典范。所以,在田文镜死后,雍正皇帝下旨,在离自己泰陵不远的地方为他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纵观各个历史朝代,能够享受此等荣誉的臣子确实是为数不多的,对于田文镜来说,真的是最高礼仪了。

二、田文镜的坟墓是如何被推平的?

田文镜的一生看似美好,但是事情在乾隆皇帝登基以后发生了变化。不管雍正皇帝对田文镜是如何的宠信有加,这位继任的乾隆皇帝却对他没有什么好印象。或许是因为田文镜在河南、山东一带为官多年,得罪了很多人读书人,当然也有很多的达官显贵,再加上他施政过程中难免有一些过错,引起了乾隆皇帝和众多大臣的不满。当然,仅仅因为这些原因还不至于推平他的坟墓。根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年的一天,皇帝的仪仗队去清西陵扫墓祭祖,当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到一半的时候却停住了。原来是田文镜墓地的围墙超过了御道三尺多,影响了队伍的前行,当下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乾隆皇帝后,乾隆皇帝听说是先帝的宠臣田文镜的坟墓,就说了一句“拉倒吧”。这句话的意思让下人们疑惑不解,到底是“平了”还是“算了”?大臣们不理解,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后来的结果却是田文镜的坟墓被推平了。乾隆知道以后问大臣们为何如此?大臣们回答道:不是皇上让我们拉倒的吗?最后乾隆也没有怪罪大臣们,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如今看来,我们无法猜测当时乾隆皇帝的真实想法,也许在乾隆的眼中田文镜并没有像雍正称颂的那样高大形象,甚至于还不如李卫呢,一介臣子的坟墓怎么敢挡在去帝陵的官道上呢?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乾隆年间的平墓风波,究竟是“阴差阳错”的闹剧,还是一场“杀鸡儆猴”的作秀表演,又或者是一场“寓意深刻”的推陈出新呢?

田文镜还是那样清廉,刚正不阿,但是在两任帝王心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待遇。

阴差阳错的平墓风波闹剧

时值公元1378年,也就是在乾隆上任不久之后,为了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乾隆就带领着群臣,前往西陵祭拜自己过世的父亲,但是中途却发生了意外,按照本来规划的路线,恰巧就触碰到了雍正时期,风光无限的大臣田文镜之墓,乾隆也没多做思考,就说:拉倒吧!

为了不耽误行程,就该道而行了,但是回来的时候,当初的坟墓已经被夷为平地,乾隆也就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一般,回京之后也并未提及,追究责任。尽管看似是无心为之,手下人会错意罢了,但是呢,其中的故事,也不得不令人生疑。

杀鸡儆猴表演作秀的目的

实际上乾隆和雍正完全是不同的两种治国理念,田文镜当时的政治理念,恰好与雍正理想中的目标相契合,足够强硬的铁腕手段,本来自己就是十足的清官,而且重用酷吏制度,起到的很好的示范作用。

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做有一定的弊端,太过于严苛,反而更容易激起民众的不满情绪,而且为官十分清廉的作风,也导致他的朝廷之中树敌众多。正如当时河南巡抚雅尔图之言:“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

乾隆对于田文镜的行为就很看不上,不仅认为他不如李卫以及阿尔泰,而且从当时他对于田文镜墓地被平一事的态度就可见一斑,本来墓地是死的,但是和死人过不去,显然不是无意的。

如果当时乾真的尊敬田文镜,实际回朝之后完全有必要追究责任,但是之所以乾隆时期能有和珅的存在,还就是因为乾隆更喜欢和珅的做事风格。

看似偶然实则有深刻寓意

乾隆实际上对自己的父亲有一定的成见,都还是挺喜欢他爷爷康熙仁政治国的思想,正是由于当时田文镜过于严苛的态度,也导致了更多民声民怨的产生。

而且对仁政爱民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作用,后来田文镜之所以被雍正制裁,就是因为他朝中树敌众多,遭人屡次弹劾所致,实际上也怪不得别人。

比起雍正,乾隆则有不同的经济价值观,雍正时期的宠臣,如果不能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当然也会最终沦为乾隆的垫脚石,既然当时田文镜在世不能将其制裁,那么他死后也就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让朝中其他大臣警醒。

实际上这也是整个大清王朝的一种惯例,“一朝天子一朝臣”,几乎很少有旧臣子连续侍奉几任皇帝。

田文镜再清廉,也难免会让人抓住把柄,即使和珅在贪污腐败,也不可能一无是处,至少早期的和珅也是极为精干之人,很大程度上,君臣关系也要取决于帝王调性,乾隆皇帝平了田文镜的墓,无非就是给世人一种暗示,做人切记太绝,做人做事留一线,事后终归好相见。

雍正时期的宠臣,但在乾隆那里却并不受待见,有人说整个大清朝的覆灭,乾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也并非绝对如此,贪污腐败历来就是官场一大难题,惩治过松,难免会让贪官肆无忌惮,过于严厉,同样也会让经济收缩,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就看如何掌握好那个度罢了。

前人功与过,后人评与说,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点,不知您对这件事有何见解呢?


大国布衣


田文镜是大清文职官员,经历康熙和雍正两个时期,早年在康熙年间为官,职位平平,并没有太大建树,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常年在基层担当文职官职,应该说早期田文镜在基层工作的历练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为以后升迁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的继位,田文镜迎来来了自己仕途上的春天。由于君臣二人性格相投,为官作风强势的田文镜受到雍正皇帝的欣赏,况且田文镜自身又是能力非凡之人,因此在雍正执政时期,田文镜仕途之路非常顺畅,除了曾经的封疆大吏之外,还被雍正皇帝授予太子太保(负责太子安全一职,有职无权,但荣誉极高)的无尚荣耀之职。

康熙晚年的时候,由于年老性情等原因逐渐对朝政的管理出现松懈之势,难免在国家发展的方向上出现停滞或产生诸多政治弊端。而年富力强的雍正皇帝上位之初,迫切需要恢复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以及整顿朝中出现的各种落后政策和各方面出现的许多诟病。治理国家需要有人来落实,因此田文镜,李卫,鄂尔泰这些人就成了雍正改革和治理国家最好的帮手。

由于田文镜在康熙年间一直从事基层工作,因此在后来帮助雍正皇帝整治吏治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田文镜以铁腕著称,不折不扣执行雍正的改革方针。对贪污腐败官员毫不留情。

尽管田文镜自身确实是一名非常廉洁的官员,但为了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有时候也出现急功近利的表现。比如他掌管的河南大省在出现水灾以后,皇帝准备酌情减免百姓的税赋,但是田文镜瞒报灾情,依然按照平时标准摊派百姓税赋,致使大灾之后的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田文镜上交国家税赋却是丝毫不减。后来曾经有大臣上书皇帝弹劾田文镜,不过由于雍正比较赏识田文镜,此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后来田文镜去世,又被允许葬在皇帝陵寝旁边的殊荣。



我们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乾隆皇帝是一位比较仁厚的皇帝,主张以理服人。较他父亲雍正的铁腕酷吏手段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乾隆在后来的很多方面都抛弃了他父亲一贯的做法。而田文镜在雍正时期很多做法,乾隆皇帝也是非常了解的,田文镜很多急功近利的酷吏作风,乾隆皇帝非常反对。

至于说乾隆皇帝后来命人平了田文镜的坟墓一事,后人有多种说法,相当一部分说法是乾隆去祭扫父亲陵墓的时候,田文镜的坟墓阻碍了乾隆皇帝的御道,乾隆皇帝只是简单询问了一下,然后下人们就把田文镜的坟墓给平了。如果说乾隆皇帝只是随口说的,那为什么发现之后不追究下面的责任呢,最起码也应该把田文镜的坟墓整修好。可是,自此之后,乾隆皇帝就不闻不问了。这足以说明乾隆皇帝对田文镜的不认可。


折返888


大家看过雍正王朝,就知道雍正皇帝有几个非常信得过的宠臣,其中田文镜就是其中一个。田文静在雍正时代确实非常的受重用,后来田文静死的比较早,在雍正皇帝死之前,他就已经去世了。

而到了乾隆朝时代,在雍正朝受众重用的那些臣子,往往很难有好的结果,最典型的就是张廷玉和鄂尔泰。而田文镜死的比较早,所以看不出来,但是田文镜的坟墓却在乾隆时代被平定,恐怕也说明了乾隆皇帝对他并不怎么喜欢。据说乾隆在率领众大臣前往西陵,拜祭父亲的陵墓的时候,在途中,田文镜的坟墓却挡了他们的道。

当时乾隆皇帝说绕道而走吧,所以当时看起来似乎并没有把田文镜的坟墓怎么样,但是在回来的途中,大家发现田文镜的坟墓已经被平掉了。而乾隆皇帝对这件事没有任何的说明,其他的大臣也没有人敢问的,在回到了宫中之后,所有人都当这件事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一样。从这一点看来,田文镜的坟墓到底是被乾隆命人平掉,还是有人故意平掉,而乾隆默许了呢?

不管是哪一种,都说明了乾隆皇帝对田文镜并不怎么看好。这个也不稀奇,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皇帝喜欢田文镜,但是乾隆皇帝恐怕并不怎么感冒他。因为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他们之间的风格和手段都是差别很大的,而田文镜所采取的那些强烈的手段,在雍正时代确实非常对皇帝的胃口,但是到了乾隆时代,恐怕就不怎么喜欢了。如果田文镜真的活到乾隆时代的话,恐怕也会被乾隆给清算。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田文镜,汉军旗人。因其颇有才干,敢于谏言而深受雍正皇帝器重。他调任河南期间,整顿吏治,使吏治为之一新。清查亏空,补全国库亏损。严格规范火耗以及养廉银数目,大力推行摊丁入亩,既使官员受益,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为官清廉,到死之时依旧家境清贫,子女皆为布衣。田文镜死后,雍正帝将他葬在自己的陵墓旁。这是其余两位“封疆大吏”都没有的待遇,可见雍正帝对他的器重。可就是这样一个清官,死后他的坟墓却被御林军推平,这是为何?

为人太过严苛,与众多官员不和

田文镜深受雍正重用的一个原因便是他为人严苛。康熙末年对于吏治较为懈怠,导致官员腐败,国库空虚,国家日渐衰弱。雍正帝即为后,为了巩固统治,急需整顿吏治。而田文镜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很好的符合这个要求。他为人严苛,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各地大小官员稍有不对就被他上书弹劾,所以因此许多官员对他不满,多次上书弹劾他。

在雍正在位时,雍正帝还能压住弹劾之声,各官员也不敢太过分。到了乾隆继位,当初的官员各个上书弹劾田文镜,不满之声更盛。乾隆新帝登基,正是需要巩固政治。他当时最需要倚仗的便是“托孤”大臣鄂尔泰,而鄂尔泰与田文镜素来不和。为了安抚、笼络各个官员,乾隆需要对田文镜进行“处置”。

急功近利,不知变通

田文镜刚正不阿,治吏严谨。但他不知变通,而且又急功近利。他在河南任职时,为了保证新政加快实施,严厉要求各级官员,各级官员一级一级剥削成风,百姓苦不堪言。他为了推行摊丁入亩,逼迫百姓垦荒。河南发生灾情,他隐瞒不报。

雍正得知此事,只是说他被下属欺瞒,没有追究。但乾隆皇帝就对他的行为十分不屑。乾隆皇帝比较推崇康熙帝的以仁德治世,所以对于严苛治吏的田文镜本就没多少好感,这些事就让乾隆帝更讨厌他。

1738年,雍正前往祭拜父亲,被田文镜的墓挡住御道。随行官员问他如何处置,他回了一句“拉倒”。待他返回之时,发现田文镜墓已被推平。

乾隆并未追究,此事不了了之。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皇帝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腹,前朝遗老免不了被边缘化。张廷玉被打压至死,西湖李卫像被毁,由此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