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雍正兒子弘時的下場如何?

風流只為你傾心4548645


《雍正王朝》裡的弘時,因眼紅弘曆得寵,鋌而走險派刺客下殺手,又和雍正死敵胤禩混在一起,行動失敗後被雍正殺了,這是電視裡演的,歷史上的弘時死法有些出入。弘時是雍正和齊妃生的孩子,前面有3個皇子都早夭了,所以弘時長大後就是雍正的大阿哥了,他母親齊妃在早年是很得寵的,一共給雍正生了3個皇子1個皇女,可惜3個皇子只活了弘時一個,後來弘時獲罪被雍正一擼到底時,齊妃也受牽連,再未獲封,死於乾隆5年。

弘時因和雍正的死敵八爺胤禩走到一起,自取滅亡,圖為胤禩畫像。

雍正這個人非常冷酷的,跟老子康熙寬容完全不是一個路數,弘時死於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清史稿》記載就一句話:弘時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意思是弘時非常放縱,做事不謹慎,被貶為平民,到底有多放縱?犯了什麼錯讓雍正把親兒子貶為平民?正史沒有交待,晚清學者唐邦治所著的《清皇室四譜》裡修改了這句話:弘時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這個意思就大變了,是雍正賜死的。

圖為弘時園寢,坐落於清西陵,沒有使用皇室的紅牆綠瓦,而是灰瓦,佔地小規格低。

弘時之死乾隆是當事人,此事在正史雖然沒描述,但從《清高宗實錄》裡能還原大概,弘時為了能跟弘曆爭儲位,跟八叔胤禩混在一起,胤禩是誰,當年跟雍正爭皇儲最大的對手,胤禩還把自己勢力給弘時使用,當年雍正只在剪除胤禩羽翼,並未正式對他動手,事情敗露於1726年,胤禩被削爵圈禁,不久死去。

後來雍正的5子弘晝,性格也是很傲慢任性,肆意妄為,雍正都沒處罰他,由此看出弘時不是性格出問題,而是竄窩胤禩,圖為弘晝畫像。

同時,弘時因站在了老子的對立面,和死敵混在一起,雍正給予嚴厲打擊,毫不留情的給削爵,並把他過繼給胤禩,羞辱這兩人,胤禩死後弘時交由皇叔胤祹看護,弘時在悲憤中度過了1年零6個月後死去,也就是1727年,時年24歲,弘時的老師王懋竑因傳教失誤丟官,告老還鄉,弘曆即位後恢復了弘時的宗籍,但沒有冊封。


圖文繪歷史


在正史中,弘時也是被雍正賜死的。

但賜死的原因與電視劇《雍正王朝》不同,反而與《甄嬛傳》的情節是一致的。



正史中,弘時沒有競爭奪嫡,也沒有在科考案中洩露考題,更沒有謀刺弘曆和隆科多。

弘時是雍正的皇三子,庶出,諸子中最年長者,弘曆的異母兄長。弘時的生母是李氏,雍正登基前為側福晉,名份僅次於嫡福晉烏拉納喇氏。

起初,雍正對這個兒子還是蠻喜歡的,為他精心挑選老師促進學業。



雍正登基以後,還允許已有家室的弘時同住在宮中,說明當時父子間的感情還是相當不錯的。

後來,雍正也逐步認識到弘時並不具備繼承皇位的膽識和才能,但仍然很關心和扶持,希望他能夠有所成就。

如果弘時能稍有些頭腦,謹言慎行,哪怕做個親王,也能終生保全富貴。可他的思想確實太單純幼稚了,毫無城府心機,導致大禍臨頭。



弘時是親身經歷過康熙帝兩廢太子,九龍奪嫡這些殘酷的政治鬥爭。

康熙死後,雍正登基,對那些曾經的競爭對手們進行了殘酷打擊,而弘時則對皇叔們的遭遇比較同情,以至於他的政治立場站到了雍正的對立面。

雍正五年,弘時隨父皇雍正在宗祠祭祀先帝,弘時忽然腦袋瓜不靈光了,他說:“先帝在天之靈,願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他跪下來為幾位皇叔求情,言語中暗示雍正這樣對待兄弟,令先帝康熙在天之靈難以安定。



這簡直是撮死嘛,雍正彷彿睪丸上被火苗燙到一般蹦了起來,暴跳如雷,立即下詔,以“言行放縱不謹”的罪名將弘時革除宗籍,而後就賜死了。

令雍正氣憤和傷心的是,自己對他如此關愛,而弘時做為兒子,居然為別人說話,傷害自己的父親,還專門往最敏感,最隱痛之處進行打擊。

“才智不足,尚可教誨,然此子心懷異志,侍君不忠,對父不孝,則斷不可留”。

弘時的這種固執的觀念深深地觸怒了雍正,最終以“放縱不謹”的罪狀,貶弘時為罪臣之子,削宗籍,賜死。這一情節與電視劇《甄嬛傳》是一致的。



正史中,乾隆還是很懷念這位心地單純善良的兄長。這一點,與電視劇《雍正王朝》和《甄嬛傳》都不相同。


饞嘴肥貓鏟史官


說弘時,必須先說雍正。

雍正這個人,愛就愛的死去活來,恨也恨的翻天覆地。從對年羹堯的書信往來就能看出來。

而弘時是怎麼得罪他的呢?

原來,弘時的性格比較直率。在九子奪嫡時期,弘時已經成年。而作為成年人的弘時,行動上與雍正的敵對勢力八爺黨關係比較近。

當雍正登基後,對自己的政敵打擊比較嚴厲;對與政敵關係比較近的自己的兒子,也就有了防範。但這時候所謂的防範,也無非是怕如果自己死後,讓弘時繼位,是不是會被翻案?所以,繼位者就必然不可能是弘時。

可弘時沒想到這一層。

弘時是雍正第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接下來才是乾隆帝。兩人相差七八歲的年紀。弘時是雍正事實上的長子。其母李氏,是雍正為親王時的側福晉。雖然是漢人,但也是出身官宦之家。而且,雍正最初的三子一女,皆為李氏所出,不可謂不受寵。弘時便理所應當的成為皇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弘時對此也是自信滿滿。


況且,雍正繼位後,也沒有表現出對弘時的不滿。當時,雍正的全家都搬進了紫禁城。雍正還為幾個皇子選擇師傅。

弘曆與弘晝兩人共同的師傅是蔡世遠。而弘時的老師是飽學之士翰林院編修王懋竑。王懋竑謹小慎微,在性格上與弘時互補。這也能看出來,對於弘時,雍正還是寄予厚望的。

可這時候,發生一件事:弘曆代表雍正去拜祭逝世一週年的康熙皇帝。而且是連著兩年都如此。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雍正是秘密建儲的首創者,但由弘曆代替自己去祭拜祖先這樣的大事,皇儲人選也就成了公開的秘密。

<strong>現實給了弘時無情的暴擊。但這時候,保住自己作為親王貝勒的爵位還是比較容易的。

在這一時期,雍正也替弘時選擇師傅。弘時也住在宮裡。也有了孩子。可這時候,必然是牢騷滿腹,反而去找雍正已經失勢的政敵八阿哥傾訴。這就觸動了雍正的逆鱗。

你是我的兒子,當初你同情他們,我還能認為你是直率。可現在有事跑到敵人那裡去說,這就不僅僅吃裡扒外了。

於是,雍正開始發揮他的“恨也要恨的翻天覆地”的作風:弘時被出繼為八阿哥的養子,出宮。

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你不是跟他好嗎?那你做他的兒子去吧。

緊接著,八阿哥被除宗籍。弘時也被奪了黃帶子。從皇親顯貴一下變為了庶人。這個落差,簡直是天壤之別。於是,在此後的一年半時間,抑鬱而亡。這就是弘時現實中的一生。

站好隊,很重要。像弘時這樣,本來生在優勢一方的陣營,卻一步步逆行的倒向劣勢的一方,可以說只能是蠢了。或者真是沒有什麼政治頭腦。


不過,在表面的文書裡,這些是不能寫的,只落下“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的評語。


參習處


雍正先後共生有十個兒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後長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乾隆)、五子弘晝(恭親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時的年齡最大,最有資格成為雍正的接班人,結果卻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後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說是雍正繼位後,處處表現出要立弘曆為皇儲的意願,這讓弘時非常不滿,於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決定鋌而走險謀朝篡位,他們倆還特意拉攏來失寵的隆科多,三人聯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

好在關鍵時刻,十三阿哥出面解決掉參與逼宮的八旗兵和禁軍,隨後隆科多被處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後圈禁起來,不久被害死。至於弘時,雍正則賜給他一杯毒酒,讓其自盡,享年24歲。



當然,這只是文學故事而已,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弘時的死因其實一直是個謎。

當年,雍正剛繼位時,因為覺得弘時生性放蕩,行事不謹慎,便有意立聰明伶俐的弘曆為皇儲。不過雍正實行的是秘密建儲,因此最開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誰是接班人。

在這種背景下,雍正雖然不太喜歡弘時的為人處事,但兩人的父子關係還是比較好的,當時還特意不遠千里,找來一代大儒王懋竑來當弘時的老師,同時讓另一位大儒蔡世遠做弘曆與弘晝的老師。

史載,王懋竑和蔡世遠是齊名的世大儒,並且兩人在上任後,都是“同侍內廷,卯入酉出,敬謹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無差別。

從這層意義上說,雍正不願意立弘時為皇儲,只是覺得他不適合當皇帝,至於其他方面,都是和弘曆並無多大差別。而且作為一個父親,特意給他請名師來教導,也是希望能夠自己的兒子能夠把身上的壞習慣改掉。



但可惜的是,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週年忌辰,雍正並不親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僅13歲的弘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來皇帝向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計已定,儲位已有所屬,並祈求先帝在天之靈的佑護。

所以,雍正的這個舉動做出後,大家便開始猜測,雍正秘密建儲的人選,恐怕就是弘曆,這也讓弘時非常沮喪,因為按照“立嫡立長”的宗法禮儀,理應該是他被立為皇儲。更何況,此時弘時已經20歲,還有自己的兒子,而弘曆才僅僅13歲,於情於理都不應該立弘曆。

接著第二年,弘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時對儲位的幻想已完全破滅,所有任都已經很確定,雍正的皇儲人選,就是弘曆。弘時對此自然滿是怨恨,於是行為處事更加放蕩,甚至還多次公開頂撞雍正,最後氣得雍正直接將他的老師王懋竑給罷官回家。

弘時卻仍然沒有吸取教訓,他為爭奪皇位,在怨恨與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對頭八阿哥搞在起來。根據史書記載,弘時的性格其實和八阿哥比較相識,兩人關係也一直較好,即便在九子奪嫡時,他們還多有往來,弘時還曾在雍正面前給八阿哥說好壞。



或許雍正也是因為這方面的緣故,才不願意立弘時為皇儲。當時,弘時的皇帝夢破碎,八阿哥的皇帝夢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歡他們倆,於是久而久之,他們倆自然而然就聯合在一起。

對於弘時的這種行為,雍正自然是無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詔批評弘時:“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弟兄,便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隨後,雍正乾脆將弘時過繼給八阿哥當兒子,並將其逐出紫禁城皇宮,宣告父子關係就此斷絕。

接著,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時的黃帶,並從玉碟上除名,讓皇叔允祹約束養瞻。其後不久,弘時突然暴斃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懷疑弘時是被雍正所殺,所以各種類似的文學故事層出不窮。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首先,弘時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約束養瞻,但他去世的時間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後相隔1年零6個月,雍正如果真想讓弘時死,又何必等這麼長時間呢?

更何況,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經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對派之舉已基本完結,他又何必過去一年後,又秘密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

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親生兒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間,雍正既然不殺八阿哥的親生兒子,又何必殺弘時呢?所以,更真實地情況,應該是弘時自己鬱鬱而終。


我是趙帥鍋


其實弘時的出身不高,而且素為胤禛不喜,本就沒什麼機會繼承大統,但凡有些智商,早在胤禛繼位之前就該急流勇退,安穩好自己的性子,妥妥的享受富貴也就是了,但是弘時的脾氣是寧折不彎,甚至有點寧死不屈的調調,碰上胤禛的陰狠性子哪能有什麼好結果,其實也別說胤禛陰狠,如果弘時是康熙的兒子也只能是圈禁的結果,相對來說胤禛對弘時這個忤逆兒子已經相當不錯了。

雍正是怎麼處理弘時的呢?

“弘時長大,且已有子,忽於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

這記錄看著很“虛”,弘時怎麼年少放縱,行事如何不謹,削去宗籍後何時死,又是怎麼死的呢?

再看平反專業戶乾隆帝又是如何敘述: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除了後面啟動平反程序的描述,前面的罪名與雍正時期的判詞如出一轍。

初時弘時的地位

雍正帝剛剛繼位後就馬上找到張廷玉等人,讓他們教導皇子,並提出了要求,皇子讀書聽課,事關重大,應該教給他們立身立行,德業課業共同進步,如果只是弔書袋的教法,那種人翰林院裡有的是,也就不必對你們寄予厚望了。

雍正帝忌憚與黨爭和一些利益團體,初期可用的人並不多,所以張廷玉等人沒有時間教習皇子,而皇子的課業又不能貽誤,所以雍正帝只能另選能賢,找了王懋竑教導弘時的學業,而老四弘曆、老五弘晝則由蔡世遠教授,有人說這裡面有陰謀禍事太偏心,為何分師傅教呢?其實很簡單,弘時18了,弘曆、弘晝才11,不可能由一個老師教導。

咱們單說弘時的老師王懋竑,轉年就丁憂回家了,雍正帝還特地叮囑他,喪事辦完就回來京師,不必等到三年守孝期滿,算是奪情,一般什麼人才會被奪情呢?皇帝看重的人,離不開的人,朝廷大員離開會耽誤大事那種人,皇帝才會奪情,而王懋竑不過是個皇子的教習,能這麼看重他,自然也能看出雍正對弘時的關心,這是為了弘時的學業考慮,這表明至少在這個時間,他倆的關係還算正常。

曾被重用的弘時何以心涼

弘時在雍正繼統之初就幫助父親料理一些事務,請注意,當時允禩也在負責宮廷內務處理,所以弘時和允禩見面的機會比較多,而且允禩拉攏人心的本事想搞定弘時並不困難,但此時的弘時與雍正帝還沒有發生嚴重的利害衝突,所以關係好歸好,倒不至於為了允禩去得罪父親。

奇怪了,雍正對允禩指指點點一年多了,難道胤禩最終的悽慘下場讓弘時義憤填膺繼而父子決裂麼?

很多作者都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我在上文已經提過一句,“所以關係好歸好,倒不至於為了允禩去得罪父親。”什麼樣的事情才能讓弘時這麼做呢?肯定是關乎個人切身利益的大事,而非什麼允禩冤與不冤,弘時不會為了什麼正義公理去得罪雍正,說白了,允禩只是一個由頭,弘時對允禩就這麼回事。

很多朋友看歷史也好,看電視劇也罷,恐怕大多內心會想,弘時這個吃裡扒外的傻東西,其實弘時不傻,他只是在最大的夢想幻滅後,就參與到黨爭中去洩憤,他沒有別的由頭可找,只能拿允禩說事,因為這樣既能找到藉口,又能借用八叔的黨羽勢力。

什麼事引發了弘時的憤怒

弘時不夠隱忍麼?其實他已經隱忍到極限了,還在潛邸的時候,向來老四老五賞賜不斷,他這個老三基本算是根毛皆無,大小東西,值不值錢都是這樣,那時候的胤禛就已經體現出了偏向,而且是光明正大那種,完全不顧及弘時的感受。

弘時是撿來的?那倒不是,關鍵是他的母親齊妃地位低下,齊妃的父親也不過就是知府一枚,這官職忒低,而且齊妃是漢人,雖然地位也是數三數四的存在,也雖然她的地位甚至一度比弘曆的母親要高,但漢人就是漢人,一直受到忌憚,弘曆母親則是滿洲鑲黃旗,高下立判 ,榮寵歸榮寵,有些事是要看出身的,沒辦法,“滿漢一家”的口號滿清喊了將近300年,可實際上漢人還是三等公民的存在,這種因素在雍正考慮繼承人選的時候不可能不做為重要條件之一。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臣子會怎麼想呢?弘曆、弘晝勉強算是小,但弘時都19歲了還小?那不就是說弘時想繼統根本沒戲唄。雍正帝不會在這麼重要的場合,這麼重要的事情上開玩笑,所以雍正發出的信號很明顯了,大家心知肚明。

早在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適逢康熙週年忌辰,雍正帝派弘曆代替自己去祭祀,這是個重要的信號,而在轉年,前往景陵祭祀的還是弘曆,這對弘時無異於是一種重重的打擊,多年以前父親的不公和對弘曆的偏愛,弘時總以為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令父親對自己的看法有所改觀,但是皇宮內外、朝堂上下基本上都明白了,弘曆才是真正的繼位人選,正大光明匾額後的破盒子也沒有什麼作用了。

弘時到底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史料已無可考,刪的挺乾淨,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沒人敢記錄這些,但是我們可以從雍正帝的言行中,略探端倪。

“朕(雍正帝)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賊之弟······不但兄弟,便(是)親子亦難知其心術行事也。”

“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廷,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裪,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允祿等人給出的最終答案

“我們查到弘時從前是被阿其那株連,並非直接獲罪撤去黃帶,現在弘時死去多年,蒙皇上(乾隆)念及兄弟之情,收入譜牒,合情合理,我們遵旨,將其載入玉牒,您下令後,宗人府立刻可以辦理。”

弘時是在看出弘曆的優勢自己爭無可爭的情況下,摒棄了多年以來的隱忍,並且將自己的情緒一股腦的宣洩出來,他沒法直接噴雍正帝不待見自己,只能從政局下手,從關係還不錯的八叔下手,借勢對雍正帝宣洩自己長期以來的不滿,雖然不能動其根本,但是也著實把雍正帝氣得夠勁,所以下令把他“過繼給”阿其那,撤去黃帶,養在允裪處。

允裪那個時候也在倒黴的風口浪尖上,裁來撤去的也不剩下啥了,只能乖乖的養著弘時,而弘時就是麻雀的性子,沒多久連病帶氣就死了,應該是自然死亡,一是允裪不敢下手,二是雍正帝並沒有真拿弘時當允禩的兒子法辦,允禩的親兒子比弘時慘得多。真想象對付允禩一樣,也得發到容易下手的地方,至少也得是宗人府吧,不會在允裪府上取人性命的。

“削宗籍死”,如果最後四個字讀連了,那就會有歧義,不能連讀,下旨日期和弘時死亡日期是不同的,弘時就是削宗籍後在心病和身病的折磨下鬱鬱而終的。


古今通史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弘時為了能夠得到太子之位,想方設法找人殺害自己弟弟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結果事情敗露,雍正皇帝為了給自己中意的弘曆登基鋪平道路,不得已賜死弘時。

這就是電視劇中弘時的結局,可是真實歷史上弘時的結局遠遠不止被賜死這麼簡單,雖然雍正沒有賜死他,但是弘時的心卻在雍正一次次冷落中徹底碎了,最後抑鬱而終。


接下來我將帶你走進那段歷史,一起探索弘時最後的結局,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一、雍正不喜歡自己而暗自神傷

弘時在雍正的兒子中排名第三,他前邊的兩個哥哥都早夭,於是弘時成為雍正在世兒子中的老大,要是按照歷朝歷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制度來立太子的話,弘時毫無疑問應該成為太子。

可惜事與願違,雍正從小就不太喜歡弘時,反而對弘時的弟弟弘曆更加喜歡,甚至登基大典那天,還專門給弘曆餵了一塊肉,弘時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這明擺著就是對自己不喜歡,看來這個太子之位有點懸。


因為嫉妒、害怕以及胡思亂想,弘時逐漸開始變得有些不太一樣,成天心事重重,想著怎麼樣才能得到雍正的喜愛讓自己成為太子,或者實在得不到雍正的喜愛,只要有人支持自己讓自己成為太子也是一個不錯選擇。


二、偶遇八爺,卻發現是個騙局

弘時正在考慮要找誰支持自己成為太子,他的八叔允禩就向他投來橄欖枝,說叫弘時與他們一起商議,策劃一個逼宮,讓雍正把太子之位交給弘時,結果弘時真的信了八叔的話,與幾個叔叔成天廝混在一起商量對付自己父親雍正的辦法。

這在封建時代,就是密謀造反,要是皇帝認真起來,很多朝代都是要誅九族的,弘時居然被皇權矇蔽了雙眼,傻傻分不清楚眼前的危險所在。

毫無疑問,這次逼宮最終沒有勝利,八爺黨也僅僅是一群烏合之眾,並沒有規劃好逼宮事宜,再加上老十三允祥的出現和隆科多的牆頭草,這次逼宮徹底成為一出鬧劇,卻也因此將八爺的人生葬送。



同理,參與事變的弘時,自然也逃不了干係,事後,雍正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將弘時過繼給八爺當兒子,算作對弘時的懲罰。


三、口無遮攔,再次惹怒雍正

被雍正過繼給八爺做兒子後,弘時與太子之位是徹底沒有希望了,但是這個孩子還在繼續天真,經過上一次被老八欺騙,他居然沒有長記性,你說這樣的弘時,雍正怎麼可能放心把大清江山交給他。

他看到雍正對逼宮的八爺党進行處置,弘時突然覺得有點心裡過意不去,那畢竟是自己的八叔,此時還是自己的另一個父親,他控制不住心裡的洪荒之力,開口就勸說雍正把八爺放了,不要那麼殘忍對待他們,他們還是兄弟呢,這樣做不合適。

雍正一看弘時這小子,參與逼宮之事沒有對你嚴格治罪,如今你還敢繼續作死,怒火之下,雍正再一次處罰弘時,直接把他削除宗籍,此後弘時算是一無所有了,悲哀的人生從此開始,也於次年結束。

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

要說弘時的死,雖然不是雍正直接賜死,但是也因為雍正的處罰而導致抑鬱,雍正難逃干係,可是生在皇室,面對權利之爭,雍正又能怎樣呢?即使不忍心也只能殺雞儆猴。


後來弘曆登基後,大臣勸誡弘曆對自己死去的哥哥弘時恢復宗籍,弘曆考慮了一段時間,覺得確實有道理,就恢復弘時宗籍,也算對得起這個哥哥。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清高宗實錄》

結語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弘時結局,沒有轟轟烈烈,反而是在平凡的絕望中越陷越深,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你說他想要走上絕路,又有誰救得了他呢?除了他自己!



嗔痴歷史觀


對於弘時的死,正史中沒有詳細記載。民國初年編撰的《清史稿》中,只記錄了“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卒,年二十四歲。”

弘時是雍正帝兒子中序齒的老三,也是長到成年的老大。生母李氏,原為胤禛側福晉,雍正繼位後封齊妃。


對於弘時的死,常見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為他為八叔胤禩等求情,觸怒雍正被賜死。另一說是參與奪嫡之爭,企圖加害弘曆,而被賜死。兩種說法,都是講他是被父親處死的。

相比之下,如果單純是為胤禩一黨求情,雍正不會下狠手處置他。嚴加申飭,或奪爵也就罷了。只有奪嫡這種大事,才會送了性命。畢竟雍正繼位,就秘密書寫傳位詔書,立弘曆為太子了。


對於皇子,廢除宗籍的處罰很重。未必是如影視劇中直接毒死他,也可能受不了打擊而自殺或病死。

很多歷史細節,再也找不回真相。而那些過程謎團,對於社會研究也沒有什麼意義。


幾葦渡


說起弘時,可能人們最先想到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弘時被父親雍正賜死前,仰天悲號的場景。正史中弘時的下場又如何呢?

雍正共有十個兒子,弘時本是雍正的第三子,可是哥哥皆早夭,他就成了雍正實際意義的長子。

也許是弘時觸怒父親太過的原因,清朝正史中對他的文字記載很少,尤其是《清世宗實錄》將其生活痕跡一筆抹去。

不過根據其他版本的史書記載,有書君覺得,弘時並未被賜死,而是受到嚴懲後,抑鬱而亡。且聽有書君梳理分解。

一,弘時因秘密立儲制度,與父親漸生嫌隙。

弘時,出生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母親是雍正的齊妃李氏,其在宮中屬第三妃位。子以母貴,弘時的地位在阿哥中是較為顯貴的。

弘時因哥哥早夭,幼時也曾深受雍正寵愛,被溺愛養成了簡單直率,任性的脾氣。只是弘曆出生後,其聰明靈秀奪了弘時的風頭。

不過雍正對弘時還是飽含父愛期望的,既使弘時都已成年生子,還留他居於紫禁城,並特請大儒嚴加調教。

不過弘時曾親睹了康熙朝兩廢太子,九子奪嫡的殘酷,他的眼睛只盯著雍正的立儲意向,而未去體會父愛。

雍正為了避免重蹈前朝覆轍,決定設置秘密立儲制度。弘時也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覺得無論是年齡、母親位分,還是立長不以賢的古訓,自己都是儲君不二人選。

可是弘時眼看著只有13歲的弘曆,竟然連著兩次替雍正祭拜康熙,沒有他的份。弘曆就是雍正心中的儲君之選已經顯而易見了。

弘時儲君夢碎,令他氣急生怨,對雍正及弘曆漸生嫌隙之心。

二,弘時缺乏政治大智慧,站錯隊惹怒雍正。

憑心而論,弘時資質平庸,既使有大儒天天教導,也沒有改觀,其才智權術確實比弘曆差了一截,沒有太多的政治頭腦,也許這也是雍正立賢不立長的原因吧。

關於弘時後來因何獲罪,電視劇講述的是,弘時為爭儲暗對弘曆下手以及陰謀造反。

可是正史對此並無記載,只是說弘時年少無知,行事不謹。有書君覺得,以弘時性情此記載應該可靠,電視劇應是虛構的,真實的弘時沒有那樣的智慧。

我們由雍正當日說弘時為人斷不可再留宮廷,並下旨把他過繼給允禩為子,可見其獲罪的端倪。

弘時應該是和八叔允禩走得太近獲罪。據乾隆繼位後的一些史書記載,弘時確因允禩獲罪。

其實在前朝九子奪嫡的時候,弘時就不傾向父親,反而與八叔胤禩來往較多。現在,他又深受立儲打擊,心中的失落委屈無處訴,又想起了允禩,覺得是依靠。

我們再看,八王黨奪嫡失利怎甘心落於雍正之手,一直韜光養晦暗中掣肘雍正以謀後動。弘時再次送上門來,將來也許能當成棋子出奇制勝,他們何樂而不為呢。弘時與允禩等人一拍即合,來往日益緊密頻繁。

我們試想允禩曾是雍正奪嫡時最強勁的對手,以雍正厚黑性情,他的臥榻之側豈能容猛虎酣睡。他等朝局穩定後,就開始清算奪嫡舊賬了。

天真的弘時沒有審時度勢之功,他看見雍正開始制裁允禩等人,大起同情之心還頗有同病相憐之感,他不但不躲避還妄想為其求情,勸雍正要兄友弟恭。

以雍正嚴苛的脾氣,我們可想而知雍正聞聽此言的暴怒表情,弘時竟然心向死敵,那就斷絕父子之情,去給允禩做兒子吧。

這一切還是怨弘時頭腦簡單直接,看不清時局,站錯隊與允禩關係太密了。

三,弘時隨允禩受嚴懲抑鬱而亡。

關於弘時最終死亡方式多有爭議,電視劇中所說弘時被雍正賜死,有書君覺得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弘時應是抑鬱成疾而亡。

我們從其受罰開始一點點梳理。雍正一怒之下將弘時趕出紫禁城,將其過繼給允禩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當時允禩只是被撤職停用。

轉年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雍正才將允禩改名為阿其那,撤去黃帶子,削宗藉,囚禁宗人府。將八王黨一擊到底。

可是弘時還是未能及時清醒回頭,到了四月份,雍正就下旨令弘時隨允禩一樣撤去黃帶子,削宗藉,並把他交給允祹管束贍養。至此弘時徹底失勢。

被圈禁的允禩鬱悶難言,在同年九月就病逝了,雖然民間傳說他是被毒死,可是並未有實證。

而弘時是到了轉過年雍正五年(1727年),才病逝的,與其被削宗藉已經過去一年了。

當時允禩早已死亡,更何況弘時的意志早已被磨滅,已無與弘曆爭儲實力了,雍正又有何必要再殺弘時呢?

而且雍正當時對弘時的處罰還是留了情面的,弘時只是交給叔叔管養。而允禩的親生兒子弘旺境遇比弘時慘多了,被流放熱河後來又被鎖禁。

我們再看乾隆繼位後,憶起弘時亦是說其受到雍正嚴懲,並未說賜死一詞。如果弘時真的被賜死,以乾隆講仁孝之心,他又怎麼會違背父意,為弘時恢復宗藉,並將其重新錄入皇室玉蝶呢?

因而弘時應不是被賜死,而是受到嚴懲後,地位落差以及精神意識上的羞辱,是他無法承受之重抑鬱成疾致死。我們試想阿其那在滿語中是狗的意思,滿含輕賤蔑視之意。弘時從皇阿哥成了阿其那的兒子,其心境怎能不崩潰呢?

如果弘時有政治遠見,對儲君之位淡然處之,他亦能做個平安王爺,只可惜他的才智撐不起夢想,才落得英年早逝的悲劇。

斯人已逝,歷史由人評說吧。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在正史上,並沒有明說弘時的死因,但他的官方下場也很慘。



弘時在雍正四年被過繼給了允禩,而允禩遭雍正打擊,被罷官奪爵,削除宗籍,並改名為“阿其那”。緊接著,弘時便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為由,在雍正五年也被削除了宗籍,並交給允祹約束贍養,同年便鬱鬱而終。乾隆繼位後不久,又以親情為由恢復了弘時的宗籍。



對於弘時被嚴懲的原因,大概有以下的共識:

第一,弘時對康熙朝末年九子奪嫡的看法與雍正並不一致,並同情允禩等人;

第二,雍正繼位後,實施了秘密建儲制,立弘曆為儲君,弘時已猜測自己爭儲無望,於是導致父子關係日趨惡化。



至於弘時是不是像《雍正王朝》等影視劇裡裡所說的那樣,是因為與弘曆爭奪皇位而被雍正賜死,那就很難說了,畢竟正史中從未透露過關於這方面的蛛絲馬跡。


達摩說


成年雄獅作為獅群的首領,享受著“妻妾成群”以及“飯”來張口的待遇,但也時刻接受成外來雄獅的挑戰,一旦落敗,新雄獅便將原雄獅逐出獅群,接管它的妻妾,咬死幼師。這種權利上的排他性,很像帝王之家的奪嫡。只不過,經歷過“九子奪嫡“之後,已是驚弓之鳥的“老”雄獅雍正,為了保護“小”雄獅弘曆,將“大”雄獅弘時逐出獅群。

過繼允禩

雍正曾評價,少年時期的弘時:年少放縱,行事不謹。

此後,在雍正四年,更是下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


雍正如何這麼狠心,將兒子過繼給八弟允禩,實則是自己的政敵。

弘時年紀居長

相對於父親康熙的“高產”,雍正遜色不少,未齒序的4人,長子、次子又早夭。成年只有4人,分別為:弘時、弘曆、弘晝、弘瞻。弘曆、弘晝年紀相差幾個月,弘時年長七歲,而弘瞻較哥哥們,年紀又相差太大。此時,弘時名義上是雍正的皇長子,其母在雍正“潛邸”,便是側福晉,而弘曆生母鈕祜祿氏,僅僅是格格。可見,弘時在立為儲君上,是佔優勢的。


但其並不雍正受待見,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冊封允祉、允祺的長子為世子,同為親王的雍正,並沒有為自己長子,爭取世子的冊封。時年已經17歲的弘時,面子上只怕會過不去,心裡也會怨恨雍正。而弘時又做了什麼,導致了雍正這般對待。

弘曆宮中撫養的隱情

歷史記載:

  1. 雍正將一般大的弘曆、弘晝,帶入宮中。康熙十分喜愛弘曆,而後將其留在宮中撫養。
  2. 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八字:聰明秀氣出眾,為人仁孝,學必文武精微。幼歲,總見浮災,並不妨礙。
所謂的“浮災”,是指突如其來的災難。這裡插一句,八字者,不過是封建糟粕,但也不失為封建帝王,選擇儲君的一個參考而已。


如此,是否做出一個假設:先有了乾隆八字中的“幼歲,總見浮災”,雍正又不知何故偏愛弘曆。致使年長七歲的弘時心裡不平衡,懷恨在心,“人為”製造浮災於弘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被雍正逮了正著,故才有其後來說的“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同時也應驗了乾隆八字,剛好康熙又疼愛弘曆,正好將其送入宮中,避開弘時。

治病救人

弘時經此,大大減分。但雍正念及骨肉,且子嗣也不多,讓翰林院編修王懋竑教導弘時,將其引向正路。只不過,王懋竑當弘時老師時間不長,次年便回家丁憂,為母守喪。但雍正特地囑咐可以奪情,即是說王懋竑不必為母親守喪三年。可見,雍正還是對弘時充滿殷切希望,希望其改過自新,將來有所作為,盡了一個父親的責任。

積怨難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雍正的善意並不能化解,弘時多年以來的怨恨。其對雍正繼位後,打壓叔父們,深表同情,表現在一言一行之中。同時弘時肯定也敏感地覺察到,雍正極有可能傳位於弘曆。如此,在競爭中落敗的兩股勢力,有種“他鄉遇故知”的畫面感,由結果倒推,極有可能兩股政治勢力,勾搭在一起,意圖不軌。

弘時結局

這無疑對“九子奪嫡”中,以黑馬姿態撞線的雍正來說,肯定不是滋味,這不是養了白眼狼嗎?聯繫過往,最後,也放棄了對弘曆的“治療”。可以從“王懋竑守喪歸來,雍正不再讓其,出任弘時的老師”看出。

轉而在雍正四年,將其過繼給允禩,玉牒(家譜)除名,徹底斷了弘時繼位的念頭,為弘曆的繼位保護護航。一年後,弘時過世。至於說弘時怎麼死的,有說是抑鬱,有說是被雍正賜死。尚缺乏有力的史料。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7778688568869640"}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