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二米空间


1799年2月17日,距乾隆皇帝去世仅仅10天,嘉庆皇帝急不可耐地将和珅革职,下狱治罪,随即宣布和珅的20条大罪,本议凌迟处死,因大臣建议,嘉庆改赐和珅自尽,随即,万念俱灰的和珅,在家中用一条白绫,了却了自己。一代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位极人臣的第一宰辅,便以这种悲惨的方式,匆匆告别了繁花似锦的人世,年仅49岁 。

嘉庆为何这样着急地查抄和珅?第一原因,就是杀一儆百。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和珅是乾隆的首辅,但也是首贪,拿下他,对于树立自己新皇帝的威信,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后谁敢不唯新皇帝之命是从?

第二原因,乾隆时代,在乾隆皇帝的宠幸之下,和珅专权20余年,气焰熏天,党羽遍布,和珅不倒,朝廷百官到底是听和珅的,还是听新皇帝嘉庆的?

第三原因,和珅不但在官场关系盘根错节,他的家族势力更不容忽视,在皇族宗室中涉水太深。和珅弟弟和琳,位至总督,死后封一等公。儿子丰绅殷德,是乾隆附马,官至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和琳女儿是乾隆的孙媳妇,和珅孙女是康熙的重孙媳,而这些和皇族千丝万缕的关系,让和珅的家人不可一世,严重影响皇族的声望和利益,扳倒和珅,就如同扳倒了绊脚石,嘉庆可以放开手脚做事树威。

乾隆禅位嘉庆后,乾隆以太上皇身份,还在世4年,这几年因为乾隆的存在,和珅依然嚣张跋扈,碍于太上皇,嘉庆没敢动和珅,但已经恨牙痒痒了。所以,乾隆一旦归西,嘉庆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三两下就处死了和珅。

处死和珅,嘉庆得到了无数好处,不仅为自己放开手脚搬开了障碍,而且处理了大贪官后,查抄的和珅家财不计其数,据说,和珅贪污受贿来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政府15年的收入,故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

有人统计,和珅被查抄收没的贪污款项和金银物资包括:夹墙私库金32000余两,地窖埋银300余万两,取租田1260余顷、取租房1000余间,珠宝玉器无数。单是抄没清单所列106项中的25号,即折算成银22亿余两。所以,查抄和珅,嘉庆心里一定是乐开了花。

那么,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这是因为,累积的财宝太多,多得已经处理不了;累积的怨恨,也消弥不了。一条破烂的船,被顺水簇拥着毫无顾忌的时候,被顺风吹得晕晕乎乎的时候,被鲜花和掌声、金银和美女弄得忘乎所以的时候,是不会意识到已经到了远海,已经到了绝地,一旦天变,顺风成了狂风,便已回头无岸了,葬身海底,不过是迟早的事情。和珅虽聪明一世,但预计不了那么远,乾隆虽然对和珅万般宠幸,但他老人家两腿一蹬,自己都保不了,还能保你和珅?


帝国的脸谱


嘉庆皇帝是在乾隆帝去世后的十五天内砍掉了和珅这颗大树,之所以如此迅速,我认为初衷是和珅对嘉庆帝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深层原因是当了三年傀儡“儿皇帝”的嘉庆帝,急需树立自己的政治威严,所以和珅是枪打出头鸟的一个牺牲品,随之而来的是嘉庆帝对翰林大学士等旧臣的一系列大清洗。而这场政治大清洗运动,嘉庆准备了三年,他以忍让认怂的态度蒙蔽了和珅,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铁腕手段送给和珅致命一击,且一击毙命。

和珅的后路

和珅的聪明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在乾隆帝决定立储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留后路。在乾隆帝执政后期,和珅的主要政敌可以说只有福康安、阿桂、刘墉、董诰四人,和珅对付这种能力不下于自己的政敌,手段就是无论他们怎么弹劾自己,自己总是夸对手,夸的乾隆皇帝都认为这些人心眼太小。和珅一边夸一边向乾隆帝举荐他们去做一些卖力不讨好的军国大事,这便将乾隆帝身边的核心能臣支配的忙忙碌碌,自己则成为乾隆帝身边唯一的心腹。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已经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帝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坚决不要比爷爷康熙帝在位更久,于是决定立太子准备禅让。这时的和珅先是拿出拍马屁的功底,恭维乾隆帝身体硬朗,定能活到百岁,不必这么快立太子,此话一出,乾隆帝的皇子们算是恨透了和珅。可乾隆帝并未听和珅之言,坚决要定立太子,并最终择定了皇十五子永琰。这里可以看出,和珅对于皇帝更迭的对策首先就是拖,依仗乾隆帝对他信任,尽力拖着乾隆帝继续主持大局,这个办法在嘉庆即位后仍然是其操纵朝政的主要手段。


在没能阻止皇帝拟订太子之后,和珅选择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对继任者进行试探,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邀功式的向永琰送了个玉如意,此时的乾隆并未公开太子人选,和珅近水楼台先得到圣意,便将此喜讯以送礼的形式传达给永琰,以示拥戴。永琰是一位颇有智慧的皇子,他给予和珅的回应是非常感激,并称赞和珅是大清柱石,本应自己亲自前往拜会和大人,才对得起和大人如此厚爱,并写下一首《咏玉如意》,传至和珅耳边便迷惑了他的判断,令他认为永琰是个软柿子,所以感叹到“不足以与我斗智谋”。


经过第一轮试探后,和珅开始改变一味献媚的态度,转而进行暗中观察,他将心腹吴省兰安排在嘉庆身边,时常查看嘉庆帝的诗稿,并监视嘉庆帝身旁不利于自己的臣僚,再逐一解决掉,从而达到孤立嘉庆的目的。在这一轮较量中,嘉庆帝依旧是安分守己,且常故意写下歌颂和大人的诗句,使之传到和珅的耳朵里,这便更加迷惑了和珅,也促进了和珅进一步的强硬对策。


时至嘉庆元年(1796年),福康安在镇压苗民起义时去世,次年阿桂也因病去世,随着乾隆帝进入垂暮吐词不清,只有和珅能够听懂乾隆帝在说什么,所以乾隆上朝时,和珅与嘉庆并立乾隆帝两旁,乾隆帝圣谕皆由和珅之口传向百官。这样的权力下,健在的刘墉装老回家,董诰也装疯卖傻退出政治舞台,和珅成为清廷实际掌权者。他将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作为心腹培养,扶进军机处,嘉庆帝的口谕到了军机处如同废话一样,无人搭理,此为和珅第三步对策——硬刚嘉庆帝。

嘉庆的快刀

在君臣博弈的三年中,嘉庆帝属于夹着尾巴做人,身为皇帝,不仅受制于乾隆太上皇训政,还要受制于权臣和珅的排挤,憋着一肚子火的嘉庆帝在嘉庆四年终于迎来了复仇的机会。

乾隆帝在嘉庆三年腊月病倒在床,到了除夕之夜的皇室家宴中,五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并没有给乾隆帝的病情带来好转,反而是诸多皇家礼仪使其疲于应付,终于让这位89岁的太上皇油尽灯枯于正月初三。在乾隆太上皇驾崩之后,嘉庆皇帝终于熬出了头,他从一名傀儡儿皇帝晋升为紫禁城里真正的主人。他能够自主决策的第一件国家大事便是太上皇的国丧之事,而这也是他处理和珅问题的最佳机会。



嘉庆皇帝的第一步便是在正月初三当天,口谕和珅总揽太上皇丧仪,这等重要大事交给和珅统领,实际上是稳住和珅情绪,以免和珅出现异动。和珅得此重任正得意时,嘉庆帝第二道口谕即发,卓令安徽巡抚朱珪即刻进京,这个朱珪不仅是嘉庆帝的老师,更是和珅在官场上的死对头,这个人事调动才让和珅清醒过来,但他也许只会想到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总不至于在大丧之日动杀心,大不了辞官回家,丰厚的家底足够自家几代人享用。

“有上皇近臣为之缓颊,几目朝廷法律犹同儿戏!”——《清史编年》

到了正月初四,嘉庆帝免去和珅一切职务,并令和珅为太上皇守陵,这与和珅所想的最坏结果无异,他便试探性的向嘉庆提出请假回家半天,换洗干净了再来抚灵。而嘉庆帝一口否决了和珅之请,这才让和珅明白大势已去,嘉庆帝这是要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控制他的人生自由。嘉庆帝虽已有杀念,但碍于百官舆论不敢操之过急,因而采取了敲山震虎之策试探百官。因时逢清廷镇压白莲教起义,所以嘉庆借此机会痛斥所有参与剿匪的文武官员,斥责他们谎报军情,贻误战机,并在最后点明是因为上边有太上皇近臣帮尔等隐瞒。此圣谕本是引百官弹劾总督镇压白莲教的和珅,可百官虽明圣意,却又不敢率先弹劾,此时嘉庆帝刚提拔的领班军机大臣王杰率先发力,他指使学生广兴率先上折弹劾,随即朱珪亦指使学生王念孙复议,这便引起了百官集体弹劾和珅的浪潮。


“不速治其罪,无识之徒观望赘缘,别滋事端;发之速是义之尽,收之速是仁之至。”——《清史稿》

有了弹劾和珅的舆论导向,嘉庆立即于正月初五将和珅收监,但在太上大丧期间又觉得“然则治之得无太急”。正当拿捏不定之时,直隶布政使吴熊光抵京悼念太上皇,这位省部级官员本是乾隆帝看中后欲提拔入军机处的,但当年和珅插了一脚,说他太过年轻,资历不够,硬是给挡在了军机处之外。因此他得知嘉庆心思之后,便极力劝说应当快速处理和珅,这就坚定了嘉庆帝快刀斩乱麻的决心。


时至正月初八,嘉庆帝下令查抄和珅、福长安家,根据《庸庵笔记》记载,从和珅家里抄出黄金白银几百万两、宝石四千多颗、黄金器皿五千多件、貂皮裘服八百多件、上等山参六百八十八两;与此同时,所抄古董、工艺品价值连城,甚至有些连皇宫里都未趁见过,珍珠之类需以斗装,再有家外田地、商铺、银号、当铺无法估算。这些抄没的家产在清廷留存下来的档案中并没有估价,只是民间流传为1000万两白银至8亿两白银不等,而学界比较认可的是《庸庵笔记》中估计的2.3亿两,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不过4000万两左右,所以民间也有流传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在抄家结束以后,嘉庆开始召集亲信给和珅议罪,就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可能觉得贪污如此巨款已经无需再议,但就当是的政治环境来说,贪污腐败是乾隆中后期官场的潜规则,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就连清政府官方也是通过发放数额巨大的“养廉银”来平衡这个现象,所以若论贪腐定罪,力度显然不够。所以在最后拟订的和珅二十大罪状中,并未提及腐败,这多少也有为乾隆帝挽回颜面的意图。

在二十大罪状中,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经济问题,主要以“与民争利”为体现;第二类是揽权专擅,主要以排挤贤良为体现;第三类是任意延搁军报,主要以督办镇压白莲教不利为体现;第四类是泄露国家机密,就是乾隆还未宣布太子人选时,就以玉如意泄露出来;第五类是对太上皇大不敬,这才是其定罪时最致命的条款,万罪以谋反和不敬为首,关于这一点,着重强调了和珅入圆明园进门不下马,入紫禁城进门不下轿,太上皇批奏因字迹潦草而被和珅撕毁等,这是嘉庆皇帝隐忍三年所观察的最致命一击。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和珅绝命诗

此类罪状拟订之后,嘉庆帝才向百官反问“人言和珅有异志,有诸?”百官这才感受到曾经的儿皇帝如此狠辣,纷纷表示罪状属实,且不可饶恕,并建议凌迟处死。正月十五日,嘉庆帝下圣谕宣布和珅罪状与处理决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这才知道父亲的遭遇,连忙让妻子固伦和孝公主前往皇宫斡旋。这位和孝公主是乾隆65岁时老来得子,是其最小的闺女,疼爱如掌上明珠,嘉庆皇帝也非常喜欢这个妹妹,碍于这个关系,将凌迟处死更改为令其自尽,并宣布和珅对大清有功,只处罚他一人,免连坐家族成员。正月十八日,和珅被押送回家,在监视下悬梁自尽,死前留下绝命诗,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不服气,表达了对自己一生经历非常满意,并影射了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将皇帝当作掌中玩物,也真可谓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


综上,从乾隆皇帝去世到处死和珅,前后共计十五天,嘉庆皇帝用了三年作为隐忍,用了十五天作为报复。有人说惩治和珅是因为财政危机所需,其实这种看法太过浅薄,嘉庆皇帝在乾隆去世以后需要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杀鸡儆猴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政局,倒不如杀猴给鸡看,因为他更需要官僚体系作为国家运转的动力。所以在处理掉和珅以后,为避免案件扩大化,嘉庆做了妥善的善后事宜,正月十九日便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嘉庆帝对于和珅的处理可谓是快刀斩乱麻的经典案例。

参考资料:《清史稿》、《庸庵笔记》、《清仁宗皇帝实录》


棍哥观史


乾隆在位期间,一直对和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知道和珅的势力是非常大的,也知道和珅是一个十足的贪官,但是乾隆没有除掉和珅,对和珅又爱又恨,和珅的确精明,帮乾隆解决了不少大麻烦。就从乾隆与和珅的相处中,乾隆深知和珅是一个怎样的人。

嘉庆杀掉和珅一是因为乾隆的圣旨。乾隆在去世之前就留这样的圣旨,告诫嘉庆一定要除掉和珅,他深知嘉庆一定不是和珅的对手,他的狡猾奸诈与深谋老算一定会让嘉庆吃尽苦头,说不准江山就会断送在这里。

而是因为嘉庆与和珅有一定的仇恨。在乾隆让嘉庆即位的时候,和珅就对其百般阻扰,从此两人就结下仇恨,并且如果不杀掉和珅的话,就单凭嘉庆的资历,一定会做一个傀儡皇上,所以一旦上位就会匆忙除掉和珅。


史家小客栈


49岁的和珅被嘉庆帝赐死,到底是和珅作死,还是嘉庆帝早已对他不满?

且听从小爱历史的给您解惑:

其实,和珅能被嘉庆帝赐死,还要感谢他的死对头刘墉,要不和珅就是凌迟处死了。

在商量如何处死和珅时,刘墉等人在大殿之上建议和珅虽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是先朝的重臣,应赐和珅狱中自尽。并且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进行报复,刘墉还向嘉庆帝建议避免案件扩大化,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和珅家族和朝中百官,和珅一案匆匆了结。


和珅虽早做准备,但也无力回天,且听一一分解:

1、他是杠把子,无路可退:

和珅是扛把子,他代表了庞大的关系网,他保护着数不清的贪官污吏,他倒了,这些人也完了,庞大的家族和家产也无从保护,所以无路可退;

2、得罪嘉庆太深:

原因还是在于嘉庆他爹乾隆。

1、乾隆和和珅关系太好了,以至于嘉庆怕和珅说他坏话,因此对和珅非常尊敬,下令和珅除了公开场合外,不需行三跪九叩之礼。又称赐和珅良田美宅,奴仆婢女。当然嘉庆心底里对这位站在他头上的奴才早有不满!

2、乾隆在登基时许下一个诺言,他在位时间决不能超过康熙,可是真正到了60年的时间,乾隆又不愿意舍弃权力,此时乾隆的狗腿子和珅跳了出来,坚决反对乾隆位禅给嘉庆。于是乾隆当了太上皇,嘉庆当了傀儡皇帝。而和珅则被清人都称为“二皇帝”。坐在一旁的嘉庆没有实权。如此,嘉庆就对和珅恨上加恨了,期待他爹早死,这样可以早日杀了和珅。

终于,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去世了,正月十三日,还在处理乾隆丧事的和珅被抓,迫不及待的嘉庆宣布和珅的二十条罪状,下旨抄和珅家。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死。


死之前,和珅提笔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道尽了和珅的一生!


从小爱历史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很多人都好奇和珅这样的巨贪,乾隆难道就不知情吗?其实不然,乾隆对和珅的所作所为十分的清楚,但他知道和珅所有的财产最终还是国库的。虽然和珅很贪,但是和珅十分的忠心,办事能力突出,十分会揣摩乾隆的心思,深得乾隆的喜爱,所以乾隆根本是舍不得杀和珅。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和珅在乾隆朝贪污的巨额财务,其实是乾隆这个皇帝留给自己儿子的“储蓄罐”,还有就是乾隆晚年多次下江南,导致国库空虚,如果继续从国库里面拿钱的话肯定会受到大臣的阻挠,所以他把这件事情交给和珅来做,既不用花国库的钱,又可以达成自己愿望,所以乾隆十分的依仗和珅为自己办事,而且乾隆将自己最疼爱的十公主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这也导致和珅在朝中的权力越来越大。

乾隆一死,和珅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只是自己没有想到嘉庆会这么快就对自己动手,乾隆死后十五天嘉庆就将和珅下狱赐死,派去查抄和珅家的大臣整整用了四个月才清点出所有的财物。嘉庆为何如此急不可耐的要杀死和珅,和珅跑不了,钱早晚都是嘉庆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乾隆当太上皇的这段时间里,大权在握,但是身体的话却越来越差,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和珅在处理,当时和珅大权独揽,嘉庆的话却是有名无实,如果再晚点动手的话,说不定会被和珅废除。后来嘉庆也点明了“天下人只知和珅,不知嘉庆”试想对于权力集中的封建统治者,怎么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微视集中营


嘉庆的皇位完全是靠着运气捡漏而来的,乾隆是史上寿命最长的帝王,可是乾隆的皇子却没有这般的好运,英年早逝的不在少数,夭折的更是一大片。所以在一片兄弟中,嘉庆凭借着健康的身体,成功的上位。



虽然乾隆忌讳圣祖爷的在位时间,提前当了太上皇,但是对于权利的掌控却丝毫没有松懈。嘉庆名义上虽然成了皇帝,但是万事都需要乾隆点头。这就算了,乾隆的宠臣和珅还来插上一脚,嘉庆是既不能攘外也不能安内,过得十分憋屈。

朝廷仍然由乾隆当道,这对于嘉庆也不算什么,毕竟是父亲而且也掌管不了多长时间,万事依了便是。但是在嘉庆眼中,和珅却是极其不识数。贵为乾隆时期的宠臣,和珅完全不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反而凭借着宠爱,一味的与嘉庆对着干。

如此说来,在乾隆死后的第二天,嘉庆就借着守灵的机会,趁机革了和珅的官职,并且在朝堂上鼓舞大臣进谏,列出和珅的罪状,以最快的方式查抄了和珅的府邸。

一来,确实是和珅不识时务,本来乾隆还在世之时,嘉庆就生活的憋屈,如同一个傀儡帝王。而和珅还在雪上加霜,处处以自己尊大,甚至国外都只知和珅而不知嘉庆。这样的困局之下,嘉庆急需要一个出口来打破和珅留下的僵局,而灭了和珅就是最好的办法。新官上任三把火,和珅一死一来是树立了嘉庆的威信,二来被和珅剥削之人也会对嘉庆感恩戴德。如此打一个巴掌给一颗甜枣的机会,嘉庆怎么能够不利用。


而且嘉庆知道,和珅富可敌国。乾隆年间因为太过挥霍,国库存银早就倒退回康熙晚年。查抄和珅的府邸就是轻而易举的充实国库,也给嘉庆统治上的天下在苛捐杂税上松一口气,如此的美事,嘉庆怎么不急着做!

而和珅虽是贪官,但却不是一个好的权臣。权臣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和珅还活在乾隆的时代中,甚至结党营私来对付嘉庆,提前给嘉庆下马威,想要把控嘉庆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和珅明显低估了嘉庆,爱新觉罗家培养出来的子嗣,就算是再无能对皇权也有着高度的重视,岂能任一个小官藐视侵犯。

何况和珅所谓的结党营私,只是拉拢了和自己一样贪污之人,却对真正掌握着大局的人视而不见。如此一来,嘉庆要处置和珅,和珅的党派没有实权,根本帮不上忙,反而是握有实权并且被和珅狠狠剥削轻蔑过的人,如同星星之火直接燎原,和珅根本没有准备,这一战,把和珅打得是措手不及。


嘉庆被压制地太久了,和珅就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口;而和珅没有权臣玩弄权势的计谋,在乾隆之时可以凭借花言巧语取得宠爱,但是却无法在谋略上保住自己的性命,从根本上放弃一些可以保住自己之人,这般的局面之下,和珅是必死无疑1


小镇月明


自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驾崩,到十八日和珅被赐死,在短短的半月时间里,嘉庆就将权倾朝野的和珅斩草除根,这等果断、干脆、迅速,让人是瞠目结舌,天下臣民对这个之前如同影子般悄无声息的皇帝,顿时是刮目相看。可以说,嘉庆诛和珅绝对是他亲政之后处理政治危机能力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展现。



当然,嘉庆清算和珅在表面上虽仅仅看起来是仅仅只用了半月余,但实际上嘉庆却是足足准备了三年的时间,他一直在等,在等乾隆驾崩的那天,因为他知道只要乾隆在一天,就不能动和珅一天,所以他一直在隐忍着,就这样忍了三年,直到乾隆驾崩那天才开始清算和珅。

嘉庆为何要隐忍和珅?

这里或许很多人都明白,嘉庆堂堂一个帝王为何要惧怕一个臣子对他的威胁呢?为何要隐忍一个臣子的胡作非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和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乾隆的旨意。众所周知,嘉庆元年,乾隆虽退位,但却依然是牢牢掌控着清朝的朝政大权,嘉庆说白了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因此皇帝实际上还是乾隆。



当然乾隆虽有掌权的心思,但却已无掌权的能力,这时的乾隆日益老迈,记忆力下降,“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因此当时的乾隆为了牢牢掌控住朝政,就让和珅代之处理朝政,此时和珅“封擅甚于前日,人皆侧目,莫敢谁何”,他出纳帝命,口衔天宪,一手掌控着文武百官的生杀大权,可谓是真正权倾朝野的大权臣。

因此当时的嘉庆几乎没有任何的实力可与和珅相抗衡,如果他跟和珅硬抗,弄不好反而于己不利,如此嘉庆选择隐忍。



嘉庆是如何隐忍和珅的?

那刚才我们也说了,嘉庆必须得隐忍和珅的所作所为,不然可能是会反受其害,那从哪里可以看出嘉庆是在隐忍和珅呢?首先嘉庆自登基开始就一直在韬光养晦,朝堂之事他是事事顺从乾隆,从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从不自作主张,乾隆怎么说嘉庆就这么做,嘉庆这般作为实际上就是在纵容和珅的擅权行为,他就是这般静静的看着和珅的一举一动,内心虽是十分憎恨于他,但表面看起来确是丝毫不动声色。



每当有人跟嘉庆说和珅的不好,甚至是暗地弹劾和珅,嘉庆不但不惩罚和珅,反而是批评弹劾和珅的大臣,并对他说“我还得依靠和珅来治理国家呢,你们为什么要反对他呢,这不是给我难堪吗?”。同时,每当嘉庆有事要奏明乾隆时,嘉庆大多都会先告知和珅,然后由和珅上奏乾隆皇帝,以此来让和珅对他百分之百的放心,从而保全自己。



此外,嘉庆为了让和珅完全的放心于他,他时不时的就会赐和珅良田美宅,奴仆婢女,还下令和珅除公开场合外,不需行三跪九叩之礼。

和珅看到嘉庆这般的隐忍,是何态度?

既然嘉庆如此隐忍,那和珅看到后是什么态度呢?简单的说就是他认为“嘉庆不足以与我斗智谋”。当时在嘉庆这般似懦夫的隐忍下,和珅是被迷惑的一塌糊涂,他天真的认为嘉庆已经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他可以安安心心的度过没有乾隆的下半辈子,因此和珅对嘉庆不再严密防范,于是乎嘉庆得以顺利的开始密谋诛杀和珅的策划。



综上所述,其实嘉庆清算和珅并不是匆忙的,而是预谋已久的,是整整策划了三年。可以说正是因为嘉庆三年间的养精蓄锐,韬光养晦,及对和珅的委曲求全,最终才促成了嘉庆在乾隆驾崩后用了半月余的时间就将此前权倾朝野的和珅势力连根拔起。

当然到这里很多人又不明白了,势力如此庞大的和珅为何会那么快的就被此前一直是傀儡皇帝的嘉庆连根拔起呢?个人觉得原因应有如此几点:

第一、和珅的麻痹大意。刚才我们也说了,因嘉庆对和珅是百般的隐忍,百般的委曲求全,比如和珅曾在即位初期赠予嘉庆一块玉如意,以示拥立之功,此时的嘉庆内心是十分憎恨和珅,但表面上却是不敢发怒,相反为了不让和珅起疑,他还违心的写下《咏玉如意》数首,以此来感谢和珅的赐予。



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皇帝的嘉庆反倒是臣子,而作为臣子的和珅反倒是皇帝,也就是如此,嘉庆如此之做法自然是让和珅开始变得骄傲自满,麻痹大意。之后和珅对于嘉庆就不再那么防范,他对嘉庆的监视开始松懈,如此嘉庆也就有了机会从容的布置对于和珅的清
算行动。

第二、嘉庆的果断、干脆、迅速。和珅之所以会那么快的垮台,除了和珅的麻痹大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嘉庆清算和珅时的干脆与迅速。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89岁的乾隆寿终正寝,而随着乾隆的驾崩,嘉庆开始了清算和珅的进程。乾隆驾崩的第一天,嘉庆就让和珅与睿亲王淳颖等一起总理丧仪大事。同时嘉庆又迅速传旨召他的老师朱珪即速回京,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以此同他协商对于和珅一事,以此拉开了清算和珅的序幕。



第二天,嘉庆又发上谕,谴责前方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惟思玩兵养寇,藉以冒功升赏”,要知道此时就是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多为和珅一党,因此这道诏谕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向文武百官发出了要开始清算和珅的信号。同日,在发布上谕不久,嘉庆就突然下诏解除和珅的军机大臣之职,命其昼夜在大内守灵,不许外出,等同软禁,借此彻底隔绝他们二人与外界同党的联系,从而让嘉庆有了从容应对的时间。

初五日,嘉庆又授意给事中王念孙、御史广兴等官员上书弹劾和珅,以此在彻底掌握了舆论的导向后,在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对和珅下手后,嘉庆于初六宣布革除和珅的一切职务,交由刑部收监,并命成亲王永瑆、仪亲王永璇、定亲王绵恩及大学士刘墉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会同审讯。



就这样,嘉庆就在这样迅速而又果断的行事中,用了不到半月有余的时间就把和珅这位盘踞朝堂数十年的权臣给收拾了。

当然到这里很多就又不明白,为何嘉庆在清算和珅的时候,他的党羽不反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和珅的那些党羽都不是因为忠诚于和珅而在一起的,而是因为和珅的权势,他能给他们带来数不清的利益,因此他们才成为和珅的党羽。而此时和珅早已失去权力,而且嘉庆也答应只诛和珅,其余党羽均不予追究株连,如此试问就是这样,谁还愿意跟着和珅呢?毕竟他们都是唯利是图的人,跟着皇帝远比跟着和珅得到的好处多,所以如何选择一目了然。


澳古说历史


和珅是什么人,扮演什么角色?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抛开各种云遮雾绕的传说、野史、电视的宣传,真实的和珅就是乾隆的鹰犬、爪牙,替皇帝搞钱的,就像唐德宗时的宰相卢杞一样的人,有兴趣可以了解下,

很多野史说和珅受宠,是因为他会拍马屁,这个算事?皇帝身边混的人,有不会拍马屁的吗?这不算本事。

和珅受宠,是因为他能替皇帝解决问题,那就是帮皇帝搞钱,因为乾隆连连征战,国库空虚,需要钱,而和珅能替他解决这个问题,还能承担污名,明知道史书记载会是奸臣,明知道以后下场会不好,家产可能充公,但自然愿意做鹰犬。

和珅本身就是乾隆留给嘉庆杀的,杀他立威,对于帝王来说,每个人都是棋子,没有不能利用的人,没有不能杀的人。

嘉庆上位后,虽然知道和珅的作用,但是,谁愿意带着别人的猎犬去打猎呢?

至于说,和珅为什么不早做打算,他从最开始,就知道已经的下场的,能做什么打算呢?除非最开始就拒绝做鹰犬,


中国通史视频


看到关于和珅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一则寓言,船夫先分享给大家。


米缸里的老鼠

一只瘦小的老鼠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里。半高的米缸难不住跳跃能力极佳的老鼠,但它却被眼前白花花的大米惊呆了,一顿饱食后倒头便睡。不知不觉中老鼠在米缸里已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去算了,可是眼瞅著这么多的白米,嘴里便直痒痒的,顿时就去意全无。

直到有一天米缸快要见了底,身材早已发福的老鼠才惊觉的发现,缸底到缸口的高度无论如何已是难以越过。望着所剩不多的白米,它意识到自己只会有两种结局:成为主人的棒下鬼,或是饿死在米缸中。

和珅的无奈

和珅贪婪这是毫无疑问的,就如没有不爱偷粮食的老鼠。在乾隆执政的后半段,大清早已是颓相尽显,贪污腐败横行。和珅只不过是跳进了乾隆皇帝这个大米缸里,等到他发现乾隆也有死的那一天时,和珅就如吃胖了的老鼠一般,无法从乾隆那个大米缸中跳出来了。迎接他的要么死在米缸中,要么成为新皇帝嘉靖的棒下鬼。

一个谎言需要千百个谎言来掩饰,一次贪污就很容易走上巨贪的不归路,千百年来,虽有和珅的警示在前,但仍旧有无数老鼠跳进米缸之中,这,或许是人性的悲哀吧。


题外话:曾经好多贪官都以为出国就可以逃脱法律制裁,随着这几年红通人员的归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希望成为后来人的警醒!


船夫聊名著


回答问题前,首先明确一点,和珅可逃不掉,也走不了。

这个问题,司机先回答后面的,和珅为什么不早做打算。

普天之下,莫非黄土,和珅这样的“名人”能去哪儿?

其实这个问题就有问题,和珅不是没有做打算,而是做过,而且也实施了,那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儿媳丰绅殷德离开了,自己之所以没走,还是因为乾隆,以及自己心中还存在的那份侥幸。

和珅的家产之多,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野史中有形容过和珅的仓库,土墙块大小的黄金堆满了整个仓库,土屋的土块多大呢?换成黄金有多重呢?

这么形容吧,三四个壮汉都抬不动。这样的黄金,和珅有一仓库,和珅要走,这些黄金怎么走?走水路还是陆路?怎么走能不吸引别人的注意?显然都不能。

和珅的成功和他的性格以及出身有很大的关系,和珅虽然贪,但没有反心,也没有反的能力,而且和珅的办事能力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要不然乾隆怎么能一直这么重视和珅呢?

嘉庆为什么着急杀和珅?扬眉吐气?实则是上任三年新官该烧第一把火了

和珅看不起嘉庆,大家应该没有意见吧?乾隆的子嗣中,嘉庆绝不是最有能力的,但因为种种,皇位还是到了嘉庆的手中,和珅试探过嘉庆对自己的看法,但因为当时乾隆还在世,即便乾隆是太上皇,但大清还是乾隆的,作为乾隆手下最得力的手下,嘉庆隐忍了自己对和珅的不满。

和珅晚年在大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而且乾隆晚年朝中的良相不多,有人会说,不是还有刘墉吗?但那时候的刘墉已经半截身子入土了,还能在朝中几年?

乾隆去世时,大清国库空虚,加上朝中的忠臣良相基本能死的死,能退的退,没几个能帮忙的,可以说,乾隆给嘉庆留了一个烂摊子。而和珅却恰恰就是解决这个烂摊子的钥匙。

抄了和珅的家,解决了国库空虚的经济问题,和珅作为忠臣,嘉庆一出手就收拾了他,算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烧的很旺的一把,树立了自己身为皇帝的威信,也算是在惊醒当朝的官员。

嘉庆想要有番作为,有所报复,必须先把摊子捡起来,所以和珅才会被处置的那么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