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李聚奎在山西新軍決死第一縱隊(後改稱決死第一旅)工作過一段時間。他率部在太嶽抗日根據地大戰日寇,屢挫強敵,為保衛和建設太嶽抗日根據地付出了極大心血,為太嶽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奉調到山西新軍決死第一縱隊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開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中共中央軍委於1937年8月25日正式宣佈了改編命令。當時,八路軍下轄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師,共約4.6萬人。李聚奎所在的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與第四軍及陝北紅軍一部、原第十五軍團騎兵團等部改編為第一二九師。李聚奎任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參謀長。
1937年10月,李聚奎隨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離開陝西三原縣石橋鎮,挺進華北抗日前線,相繼參加了神頭嶺、響堂鋪及晉東南反擊日軍九路圍攻等戰役戰鬥。1938年5月,他隨第一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率第三八六旅一部進入冀南,發展冀南平原抗日根據地,不久即出任新組建的第一二九師青年縱隊政治委員。1938年冬,李聚奎奉命到魯西北組建第一二九師先遣縱隊,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在黃河以北、津浦鐵路以西的廣闊地區開展抗日武裝鬥爭。1940年6月,李聚奎根據第一二九師師部的命令,將先遣縱隊和第一二九師築先縱隊合編為第一二九師新編第八旅。為此,李聚奎做了大量的工作。整編工作結束後沒幾個月,李聚奎便接到了師部的調令,要其到由薄一波領導的、活動在太嶽區的山西新軍決死第一縱隊任副司令員。
山西新軍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倡議創建並實際領導的,隸屬第二戰區國民黨晉綏軍(即山西閻錫山所統轄的軍隊)建制的一支特殊形式的人民抗日武裝。它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政策和策略的產物。它戴的是閻錫山的“帽子”(使用的是晉綏軍的番號),說的是“山西話”(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中使用的是閻錫山式的語言),但執行的卻是中共的抗戰路線和綱領。後來,山西新軍遭到閻錫山的排擠。晉西事變後,新軍各部重新整編為20餘個團,分別納入晉東南和晉西北的八路軍序列。但為爭取閻錫山繼續合作抗日,山西新軍仍保留了晉綏軍的番號。其中,由薄一波任縱隊長兼政治委員的決死第一縱隊歸第一二九師指揮。
在百團大戰中,決死第一縱隊得到了很大的鍛鍊,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特別是缺乏有作戰經驗的軍事指揮員。為此,薄一波向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求援。劉、鄧二人經過認真考慮後,決定派李聚奎去決死第一縱隊任職。
李聚奎接到師部的命令後不久,即於1941年春由魯西北啟程趕往晉東南的太嶽區。當其經過太行山第一二九師師部時,劉伯承、鄧小平二位首長專門就決死第一縱隊的建設及工作方法等問題向其作了詳細的指示。鄧小平特別叮囑他:“決死第一縱隊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薄一波同志很謙虛,一再要求我們給他派個有作戰經驗的軍事指揮員,我們決定調你去。你是農民出身,沒有多少文化,參加革命後一直領兵作戰,還是跟農民打交道。決死隊可大不一樣嘍,大都是青年學生,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要能和知識分子打成一片。”鄧小平這番搗心窩子的話,說得李聚奎連連點頭。因為李聚奎沒讀過多少書,參加革命後雖經過刻苦學習使自己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他始終認為自己底子太薄,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而且他這個“大老粗”脾氣有點暴,性子也急,工作方法比較簡單。如今,鄧小平將他的那點老底全抖了出來,李聚奎更感到了鄧小平對他的信任。為此,他暗自下決心,到決死第一縱隊後,一定要努力工作,並多向薄一波等有文化的同志學習,絕不辜負首長的信任。
“把黨的旗幟公開打出來”
太嶽抗日根據地位於晉豫兩省交界地區。1939年夏,侵華日軍打通白晉鐵路,將晉東南抗日根據地一分為二後,山西新軍決死第一縱隊和中共太嶽地委分別在薄一波、安子文率領下由沁縣轉移到沁源縣,開始創建以太嶽山為依託的太嶽抗日根據地。1939年12月,閻錫山發動反共的晉西事變後,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主力、山西新軍政衛第二一二、第二一三旅(後相繼編入決死第一縱隊)等部及山西第六專署所屬地區的一些黨政幹部陸續進入沁源縣。1940年1月,中共太嶽地委改為太嶽區黨委,並在沁源縣閻寨村正式開始辦公,安子文任黨委書記(1941年10月後為薄一波)。同年6月,八路軍太嶽軍區在閻寨村成立。1941年1月,第一二九師為使第三八六旅能執行機動作戰任務,決定解除其所兼的太嶽軍區任務,改由決死第一縱隊兼太嶽軍區任務。李聚奎到達太嶽區時,決死第一縱隊機關兼太嶽軍區機關仍設在沁源縣閻寨村。
李聚奎的到來,受到了薄一波、李成芳(參謀長)、周仲英(政治部主任)、劉有光(政治部副主任)等決死第一縱隊領導人的熱烈歡迎。由於對決死第一縱隊所屬各部的情況還不熟悉,李聚奎向薄一波報到後即提出請求,想到下面的部隊裡走一走、看一看,瞭解一下部隊的情況。薄一波同意了他的請求,並立即作出安排。
當時,決死第一縱隊共有4個團,即第二十五、第三十八、第五十七、第五十九團。4個團分別駐在屯留、沁州、唐城和沁源等地。為了能夠較為全面的瞭解這支山西新軍的部隊,李聚奎到每個團都住上一段時間,找營團幹部談話,聽取工作彙報,並注意收集大家提出來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察,他對決死第一縱隊的狀況已有了個大致的瞭解。
李聚奎在考察中發現,決死第一縱隊雖然已在晉西事變後納入了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的序列,可部隊戴的仍是閻錫山的“帽子”。受此限制,決死第一縱隊中共產黨員的身份仍是半公開的,黨員的活動仍由部隊的政工幹部出面安排,上級的各種指示仍由縱隊負責人薄一波以其政治委員的身份向下傳達。這種獨特的方式曾有效地保證了共產黨對這支抗日武裝的領導,但他覺得現在部隊中黨員的活動沒有必要再採取以前那種方式了,應該在部隊中公開打出黨的旗幟。各團的主要領導人也有同感。
回到縱隊司令部後,李聚奎即把所瞭解的情況向薄一波一一做了彙報,並向其建議:“從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以後,形勢變了,我們決死隊和閻錫山沒有什麼關係了,隊伍裡誰都曉得決死隊是共產黨領導的,誰都曉得‘薄委員’是共產黨員,大家都盼望能把黨的旗幟公開打出來,讓決死隊名正言順。”
薄一波認為李聚奎的這一建議提得很好,立即表示同意,並拿起電話,把政治部主任周仲英、副主任劉有光找來,一起商量。周仲英、劉有光也贊同李聚奎的這個建議。於是,4個人便一起研究如何來進行這項重大的工作。薄一波首先徵求李聚奎的意見:“你看怎樣做好?”李聚奎說:“按照八路軍的慣例,我們應開個黨代表大會,請你把決死隊中黨的由來和工作情況向大家作個報告,接下來選舉黨的負責人,最後請你再把今後的工作方針跟大家講一講……”經過一番討論後,4人決定召開決死第一縱隊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並就有關事宜進行了研究。
然而,正當他們忙著籌備召開黨代會的時候,國民黨頑固派軍隊於1941年4月間向決死第一縱隊駐地發動了進攻,李聚奎與薄一波等人被迫指揮決死第一縱隊進行反頑作戰。反頑作戰結束後不久,李聚奎等人便於同年8月接到八路軍總部決定成立太嶽縱隊兼太嶽軍區的命令,決死第一縱隊與第二一二旅、第三八六旅一同編入太嶽縱隊,同時決死第一縱隊改稱決死第一旅。陳賡任太嶽縱隊兼太嶽軍區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李聚奎任副司令員,王新亭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畢佔雲任參謀長。決死第一旅的領導人也作了調整,李聚奎兼任旅長,周仲英任政治委員,李成芳任參謀長,劉有光任政治部主任。緊接著,侵華日軍糾集3萬餘人對太嶽區發動了大規模“掃蕩”。這一連串的變故,使得決死第一旅的黨代會始終未能提上日程。
1942年1月,決死第一旅終於在沁源縣南石村召開了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全旅黨代表近100人與會。同志們公開歡聚一堂,個個喜氣洋洋。薄一波在會上作了《決死隊的過去和現在》的報告,系統全面地總結了自1936年秋季以來在山西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政策的經驗和體會。李聚奎與陳賡、周仲英等領導也都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會議選舉產生了由李聚奎等人組成的決死第一旅黨委委員,並通過了《加強黨的領導,提高部隊戰鬥力》的決議。
從此,決死第一旅把黨的旗幟公開打了出來。
與日寇進行殊死鬥爭
李聚奎到決死第一縱隊後,主要負責部隊的作戰和訓練。
在薄一波等支持下,李聚奎利用作戰間隙對決死第一縱隊(決死第一旅)進行了一系列軍政整訓。如:學習八路軍的優良傳統和戰鬥作風,整肅軍紀,進行制式教練,開展以射擊和夜戰為主的練兵活動等。在整訓期間,李聚奎身先士卒,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軍事訓練中,他親自上場,一招一式,手把手的教大家。一遍不行就二遍、三遍,直到大家能熟練掌握動作要領為止。在李聚奎的言傳身教下,部隊的訓練熱情很高,整訓也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部隊的軍政素質有了很大提高。這從決死隊應對日軍頻繁的“掃蕩”作戰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李聚奎在決死隊工作的近3年時間裡,華北日軍每年都要對太嶽抗日根據地進行幾次大規模的“掃蕩”。從名目上來說,什麼“捕捉奇襲”、“反轉電擊”、“鐵壁合圍”、“鐵磙掃蕩”等,花樣不斷翻新;從規模上來說,兵力從數千人至上萬人不等,最多時多達3萬餘人。李聚奎深知,在這種險惡的戰爭環境中,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但他卻完全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每次反“掃蕩”作戰,他首先考慮的都不是個人安危,而是如何保護根據地內的群眾,以及如何避免部隊的損失。
1941年9月至10月,日軍糾集3萬多人,先是對太嶽抗日根據地南部沁河以西孔灘、馬壁地區進行“掃蕩”,隨即兵鋒直指以沁源為中心的太嶽抗日根據地北部地區,欲一舉消滅太嶽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及在此地活動的決死第一旅和八路軍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一部。為保護群眾的安全,李聚奎指揮決死第一旅掩護群眾陸續退入山林中,並實行空室清野。同時,他決定地方武裝在內線堅持鬥爭,將主力轉移至外線,以內外線相結合的方法積極打擊敵人,粉碎“掃蕩”。
然而,在轉移過程中,李聚奎和薄一波、安子文等太嶽區黨政軍機關幹部及所率領的部隊,陷入了日軍的包圍之中。危急之下,為減少部隊的損失,李聚奎與薄一波交換意見後,果斷地下達了部隊以營為單位分散突圍的命令。決死第一旅各部雖然兵力不多,但經過整訓後士氣旺盛,敢打敢衝,憑著一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硬是從敵人包圍圈中鑽了出去。而李聚奎與薄一波、安子文等則隱蔽在大林區的山裡面與敵人兜圈子。薄一波曾慎重地問過李聚奎:“你考慮過沒有,萬一被敵人發現了怎麼辦?”李聚奎乾脆地答道:“想過了。第一是跑,大家分散邊打邊跑,能跑出幾個算幾個。第二是死,事情到了這種關頭,這話不能不說了。不過無論如何也要保證你和安書記的安全。”薄一波和安子文交換了一下目光,平靜而堅定地說:“我們早做好了犧牲的打算,要死大家死在一起。”隨後,他們各自摘下身上的文件包,把文件、地圖等重要物品全都藏了起來,並清點了手槍中的子彈,準備在萬一發生不幸時給自己留一顆。
李聚奎等人作好了犧牲的準備,但日軍卻一直沒能發現藏在他們包圍圈中的太嶽區的這些重要領導幹部。日軍在捕捉太嶽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及主力部隊的目標落空後,於10月中旬開始撤退。此時,已轉到外線的李成芳參謀長抓住戰機,指揮第二十五團在安澤縣將軍溝伏擊日軍,一舉殲敵200多人。10月18日,決死第一旅收復了沁源城,李聚奎等人也有驚無險地回到了城內。
1942年,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提出了要在沁源建立“山嶽剿共實驗區”的計劃,妄圖以佔領沁源為突破口,逐漸把太嶽抗日根據地北部地區“蠶食”成敵佔區,然後總結經驗,繼而在整個華北地區加以推廣,作為日後華北日軍實施山嶽“剿共”作戰的樣板。為此,在岡村寧次的策劃下,日軍華北方面軍糾集第三十六、第三十七、第六十九師團各一部7000餘人,連同偽軍共一萬餘人,於10月20日開始分數路對嶽北區進行冬季大“掃蕩”,企圖佔領並長駐沁源縣城。
在偵悉日軍即將進行大“掃蕩”的情報後,李聚奎指揮決死第一旅掩護所屬地區的群眾再次實行空室清野,做好了各項反“掃蕩”的準備工作。同時,李聚奎就決死第一旅的反“掃蕩”作戰進行了具體部署,要求所屬各部以分散的游擊戰與敵周旋。以一部堅持內線鬥爭,牽制日軍;主力轉至外線,在敵人後方襲擊其據點和交通線,配合內線進行反“掃蕩”作戰。
10月21日,“掃蕩”的各路日軍先後進入沁源縣境。由於太嶽區的黨政軍領導機關均已轉移,群眾也撤走了,因此進入沁源的日軍得到的僅是一座空城。在合擊嶽北領導機關撲空後,日軍隨即轉入了“清剿”,但仍是一無所獲。此時,我軍反“掃蕩”卻取得了一定成果。由李聚奎指揮的轉移到外線的決死第一旅主力在第三八六旅及沁源、屯留等地民兵的配合下,到處襲擊日軍後方的交通線和據點;在內線堅持鬥爭的決死第一旅一部和游擊隊、民兵也尋機殲敵。至10月底,太嶽軍民即殲滅“掃蕩”的日偽軍數百人,打擊了其囂張氣焰。至11月中旬,日軍將大部兵力撤走,只留下第六十九師團伊藤大隊駐守沁源城關、中峪、閻寨、交口4個據點,同時,在安澤和綿上的據點分別留下了一部分兵力,以配合伊藤大隊建立“山嶽剿共實驗區”。日軍的此次冬季大“掃蕩”就此草草收場。
留在安澤、綿上、沁源的日軍在同蒲、白晉鐵路沿線到處抓民夫,搶修安(澤)沁(源)大道和二沁(沁縣至沁源)大道,在城關東北的蓮花池附近趕修機場,另外還在據點周圍挖壕溝,修碉堡、炮樓等防禦工事。城關據點的日軍還在城外豎起了一塊寫有“山嶽剿共實驗區”的木牌,在城關門樓兩側刷寫了“剿共滅匪”、“建設華北”等大白字標語。顯然,日軍此次是鐵了心要在沁源幹出點“名堂”來。
為進一步加強太嶽區軍民對敵鬥爭的指導,中共太嶽區黨委、八路軍太嶽縱隊兼太嶽軍區主要領導人薄一波、陳賡、安子文、李聚奎等及時分析了沁源敵我雙方鬥爭的實際情況。經過反覆考慮、權衡利弊後,針對日軍長期“駐剿”的企圖,決定對其採取長期圍困、逼走敵人的鬥爭方針。具體來說,就是把沁源縣城及其他各據點周圍的群眾全部動員轉移出來,實行徹底的空室清野,給入侵的日軍留下一個“沒有人民的世界”,並對其主要補給線實行徹底性破壞,斷絕其交通運輸,最終迫使敵人退出根據地。
1942年11月11日,中共太嶽區黨委、八路軍太嶽縱隊兼太嶽軍區決定,成立以中共沁源縣委為核心的沁源對敵圍困鬥爭指揮部,以決死第一旅為主參加圍困鬥爭。同時,中共太嶽區黨委指示沁源縣委:要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依靠廣大群眾,廣泛開展人民游擊戰爭,對敵實行長期圍困,戰勝敵人。在李聚奎等人的具體指導下,沁源對敵圍困鬥爭指揮部於11月18日成立,總指揮由決死第一旅第三十八團團長蔡愛卿兼任,政治委員由中共沁源縣委書記劉開基兼任。11月下旬,根據李聚奎等領導的指示,沁源對敵圍困鬥爭指揮部作出了圍困敵人的軍事部署。
為密切協同參加圍困鬥爭各部隊之間的聯繫,李聚奎與參謀長李成芳等人又指示沁源對敵圍困鬥爭指揮部:要建立起主力軍、地方軍、民兵三位一體的武裝力量體制。沁源對敵圍困鬥爭指揮部共建立了13個遊擊集團。李聚奎等多次深入圍困鬥爭指揮前線進行調研,並對圍困鬥爭進行具體指導。經過兩年半的圍困,至1945年4月,英勇的沁源軍民共作戰2700多次,殲敵4000餘人,並最終將日偽軍趕出了根據地,使日軍建立“山嶽剿共實驗區”的計劃遭到徹底破產。
在指導沁源軍民進行圍困鬥爭期間,李聚奎還指揮決死第一旅多次參加反“掃蕩”作戰。1943年10月,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糾集了第三十七、第六十二、第六十九師團等部,加上偽軍共2萬餘人,採用所謂“鐵磙式”新戰法,對太嶽抗日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蕩”。面對日軍的大舉“掃蕩”, 李聚奎一面指揮決死第一旅進行反“掃蕩”作戰,一面指導沁源軍民繼續進行圍困據點裡的日偽軍的鬥爭。10月下旬,第三八六旅一部在洪洞縣韓略村設伏,一舉全殲了日軍戰地觀戰團,給日軍以沉重打擊。11月下旬,決死第一旅、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在太嶽區軍民的配合下,粉碎了日軍的此次“掃蕩”。
至此,經過反覆的較量,李聚奎率領的決死第一旅不但沒有被日軍打垮,反而不斷髮展壯大,並始終屹立在太嶽山區,為我黨領導的太嶽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建設與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943年11月,李聚奎根據組織安排,離開沁源,離開他工作了近3年的決死隊,赴延安學習。薄一波曾說:“聚奎同志訓練軍隊有方,作戰機智沉著,表現出我黨我軍高級軍事指揮員的優良品德和作風。聚奎同志對山西新軍的建設是立下了功的。”
閱讀更多 秦淮政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