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孙权如果不帮曹操,关羽能否打败徐晃和张辽?

静静观天下


不用怀疑失败的肯定是关羽,加一点分析就能看出来,关羽打的是孤军作战,从关羽失败的过程中看,没有一处援军,兵己至极限,无预备队,无后勤保障,一个部队的胜负与后勤是密不可分的,关羽作战好像与刘备的大本营没有一点关系,路途虽遥远,但过去也有过去的通信方式,八百里加急,接连赛一样,这儿关羽在襄樊这么长时间,刘备,诸葛亮都在干什么呢?就刘封而言也没接到任何救援的命令,岂不是怪事。

而曹操这边,曹仁死守,曹操陆继派兵增援,曹操的利害关羽是知道的,关羽并没有说的那么神,总兵力就三万多人,就徐晃,张辽两路并出关羽必败,其理由打仗不是谁跟谁打几合,过几十招,那是说着玩的,大将军是指挥千军万马的,见过几个单挑的,所以不与东吴联手关羽获胜仅曲部阶段性的胜利,最终一样被击垮,因关羽是孤立无援!


9紫气東来


已经打不过了。

仔细分析襄樊进攻战役,可以发现关羽219年7月领兵3万围攻襄樊两城,曹操派于禁领兵救援,虽然8月关羽利用汉江洪水获得斩庞德俘获于禁等3万人的大胜,气势高涨但未击破襄樊任何一城。而襄樊守军大约总数1~1.5万左右。

曹操又派遣徐晃等12营大约2万军增援,战役已经推进到了10月。关羽面对徐晃的凌厉进攻,自身兵力严重不足,被迫抽调南郡守军1万增援,试图彻底攻破襄樊。

可此时冬季来临,荆州士兵原本战斗力就差距曹军一些,地处野外又导致士兵身体素质下降,关羽军已经处于疲态,完全不可能获得击败徐晃攻破襄樊的结果。

坦率说,关羽219年10月退军是最正确的选择,曹仁徐晃不敢追,江东不敢偷袭,而丰厚战果也足够改善刘备集团的态势。

10月下旬,江东乘机偷袭,关羽此时已退回汉江南岸喘息,得到消息但没确认,到11月中旬终于决定回军争夺南郡,而失败。


四川達州


襄樊之战,只要孙权不插手,关羽就能击败徐晃,至于张辽,那就是曹操下一个阶段派出的援军了。

事实上,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曹魏的日子很不好过,曹魏三大军区,西部关中军区主帅夏侯渊刚刚在年初被刘备军黄忠部所杀,中部荆襄军区主帅曹仁在樊城被关羽围了几个月,毫无突围希望,只剩下一个东部军区名义主帅夏侯惇坐镇寿春,这还是在孙权没有进攻合肥及淮南的情况下。



襄樊之战,如果孙权不插手,关羽就没有后顾之忧,就不会在前线作战而担心后方被孙权偷袭 ,也就不会败给徐晃。

关羽在襄樊之战之所以会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曹操将孙权准备偷袭荆州的消息同时告知了身在樊城的曹仁,和围城打援的关羽,导致关羽军心大乱,冷兵器时代,军心就战争胜利的保证,一旦失去,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事实上,徐晃带领的都是新兵,曹魏精锐的七军已经在于禁的带领下全部向关羽投降,不愿意的投降的全部被杀,比如庞德,在襄樊前线,曹军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关羽仍然占据着战场主动权,实行围点打援。

事实上,曹操对徐晃并不放心,徐晃本身就已率领了七军救援樊城,曹操又派出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士兵支援徐晃,十二营差不多有五千人,但是曹操还不放心,还调动了张辽赶赴襄樊战场支援徐晃。



曹操为什么不放心?

因为关羽太历害了。于禁的七军三万余人的精锐被关羽一扫而光,要知道除了夏侯渊、曹仁、夏侯惇之外,在外姓将领中,就算以于禁为首的五子良将为骨干了,于禁被俘虏,乐进前一年去世了,张郃在关中镇守,就只有徐晃和张辽可用了。而这两人都被曹操派来抵御关羽。



曹操显然没有信心战胜关羽才做如此安排,我们从后世开了上帝视角知道关羽会失败,可是作为当事人的曹操绝对比我们了解当时的战场情况,如果不是事态严重,曹操也不会做如此安排。

并且曹操还做了最坏的打算,就是万一徐晃和张辽都战败了,就自已带兵上,当时的曹操率领从关中撤退回来的军队驻扎在摩陂,摩陂就是今天河南平顶山市郏县,这个地方是一个战略要地,看看地图,就知道曹操在干什么?



摩陂在洛阳的东南边,许都的西边,襄樊的北边,离襄樊前线只有300公里,也就快马加鞭几天时间能赶到襄樊前线,并且曹操驻扎的地方是从襄樊进入洛阳及许都的重要通道,曹操在干嘛啊?

曹操在作最坏的打算,守卫洛阳和许都。

是什么让曹操如此担心?是关羽,还有关羽威震华夏的能力。



我实在看不到徐晃有击败关羽的能力,包括徐晃自已,在援军到来之前,徐晃始终没有关羽发动进攻,而是在等待,等着殷署、朱盖的十二营近五千士兵到来后,徐晃才开始进攻,此时徐晃手下至少3.5万人。

关羽在整个襄樊前线的军队共约5万,但是分散在各地,围襄阳城一部分,围樊城一部分,在围头、四冢、偃城等地都有驻地,如果说关羽有弱点的话,就是兵力过于分散,不足对曹魏大批援军进行围点打援。



关羽对徐晃作战的失败,绝对不是因为徐晃的英勇善战和使用计谋,而是关羽的军心已乱,在得知荆州后方将要出变故,无论是谁,哪怕是项羽转世,军心也会大乱,这才是关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如果孙权不帮曹操,就没有这个原因导致关羽军心大乱,关羽不可能被徐晃的声东击西之计迷惑,也不可能会打败关羽,大概率就是徐晃战败,继续等待张辽到来。



张辽是曹魏集团唯一有可能战胜关羽的武将,不论是勇猛还是智谋,张辽与关羽都有一拼,再加上曹魏实力雄厚,曹操的鼎力支持,如果张辽到来,估计关羽就真的撑不住了,因为战争不仅仅是靠武力取胜,还要靠强大的后勤能力。

也就是说,襄樊之战,如果孙权不帮曹操,结果就是徐晃会被关羽击败,而张辽则击败了关羽,最终关羽放弃樊城,退到汉水南岸的襄阳,以水军阻断曹魏的追兵,拿下襄阳城,与曹魏划江而治。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首先说下关羽襄樊之战的历史背景:当时曹操从汉中撤退后,他和他的军事主力并没有离开西北地区,而是继续坐镇在长安,这对刘备来说,自然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威胁。因为,这意味着曹军依然拥有攻打汉中的主动权。

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就无法安心巩固内部的统治,所以他必须想办法让曹操离开西北。

于是,刘备就让关羽率军在襄樊战场上,给曹操施加一点压力,总而言之,你如果不赶紧从西北撤出,中原地区就有可能面临危机。但问题是,关羽在襄樊战场打得风生水起,曹操却依然没有撤出西北,为什么呢?

对此,我们用田忌赛马类比一下。当时南方的上中下三马,分别是上马刘备,中马孙权,下马关羽。北方也有上中下三马,分别是上马曹操、中马于禁、徐晃等、下马曹仁。

在樊城战争爆发之初,南方只派了一匹下马关羽出战,曹操自然也只能派下马出战。如果曹操一上来就直接亲自率军出战,就相当于动用自己的上马去和别人的下马出战,那曹操的整体战略,就很容易陷入被动之中,所以他自然不能亲自过来。

但问题是,当时关羽这匹下马实在有点小宇宙爆发,曹操的下马很快就支撑不住,所以曹操只好先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赶来救援,接着又派徐晃率领十二营军队过来。从这层意义上说,当时的曹操已派动用了中马,而南方却只出动了下马。



接着,如果时局有利,西部的刘备、东部的孙权肯定都会跟着出动。这两个敌人,都比关羽的实力和影响力要大。

也正因为此,后来曹操虽然离开西北,但也没有到襄樊战场。因为,曹操深知,关羽只是一匹下马。如果他这匹上马,与关羽这匹下马相争,那就得不偿失。

当然,也正因为曹操这匹上马没有出动,刘备这匹上马也只能按兵不动。从这层意义上说,就下来樊城之战胜败的关键,主要就在于孙权的选择。

因为,如果孙权北伐,曹操就只能动用他这匹上马,这样南北双方的局势就变成:北方的上马(曹操)对南方的中马(孙权)、北方的中马(徐晃)对南方的下马(关羽)。在这种背景下,等到刘备这匹上马再出战时,曹操当时就有可能无计可施。

只不过,如果是这种结果,孙权肯定最划不来。所以基于孙权的利益,自然是希望刘备这匹上马来拖住曹操这匹上马,也正因为此,曹操这匹上马没有出动之前,孙权也不敢随便北伐。



在这种背景下,南北双方的战役,其实就变成关羽这匹下马对战曹操的中马(于禁、徐晃)和下马(曹仁)。从这层意义上说,就算孙权不帮助曹操,关羽其实也没有胜利的机会。

因为,从整体实力而言,关羽也就和曹仁持平,他能够把曹仁打得狼狈不堪,已经属于是超常发挥,至于他后来打败于禁,主要是因为恰好遇到百年不遇的洪灾,于是关羽抓住这个机会,才一举干掉于禁和庞德。

但问题是,等到徐晃率领大军赶来时,关羽不可能再遇到一次这样的好机会,而从整体实力上来说,关羽远远比不上徐晃,更何况,关羽因为先前俘虏了于禁很多士兵,他还需要分出部分兵力来看押这些俘虏,这样导致关羽的兵力,就更显得不足。

只不过,由于关羽威震华夏的名声已经打了出去,军队士气也正出于最高昂时期,加上他已经抢到了足够多的先手,所以间接弥补了他整体实力上的弱势。在这种背景下,关羽和徐晃的战争,就变成为僵持战,双方暂时处于平分秋色的状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刘备和孙权都继续不采取行动,那除非是发生意外,否则关羽只能是主动撤军或者是被击败后被迫撤军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关羽如果继续和徐晃相持下去,就意味着他要从荆州调拨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问题是,荆州的地头蛇们,怎么可能会全力支持关羽这样做呢?



要知道,荆州的地头蛇,从天下大乱开始,就一直坐看风云。换而言之,管你狼吃狈,还是狈吃狼。关我屁事。所以,刘表占据这种地方是无所作为。曹操大举南征,荆州马上不战而降;赤壁之战后,荆州马上又挂起刘备和孙权的大旗,这期间几乎看不到他们任何抵抗。

就凭荆州地头蛇的这种表现,指望他们高高兴兴的,把自己家的余粮拿出来,把自己的兄弟儿子丈夫送上战场,帮着关羽席卷中原,也实在太乐观。事实上,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当关羽让坐镇荆州的糜芳,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送到前线时,糜芳总是没完没了诉苦。

表明上看,这是糜芳的组织能力太差。但实际上呢,这是因为荆州这种四战之地,你想要进行战争动员,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种地方的地头蛇,那就是标准的有奶就是娘,如果你非要断他的奶,还要逼他流血流汗,这不是逼着他们造反么?

事实上,这也是后来吕蒙能够兵不血刃夺取荆州的原因,因为,关羽这场战争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已经让荆州的地头蛇和豪门大族,甚至广大底层老百姓都怨声载道,大家已经不希望关羽再继续统治荆州。

在这种背景下,吕蒙偷袭江陵,才能一举席卷整个荆州。失去这种背景,吕蒙就算一时偷袭成功,也无法席卷整个荆州,到时双方只会变成持久战。

从这层意义上说,当时的关羽,其内部已经处于奔溃的边缘,所以就算没有孙权帮助,荆州的地头蛇门也会推举出其他人来领衔造反,在关羽背后捅刀子;相反,对于徐晃来说,他并没有这方面的担忧,所以两人僵持下去,关羽要么识时务主动撤军,要么只能等待失败。


我是赵帅锅


当关羽和徐晃作战的时候,徐晃已经打败了关羽。张辽当时还在来荆州的路上,没有直接与关羽较量的机会。

关羽威震华夏,打败于禁,乘胜追击;

公元219年,关羽围攻襄阳,当时襄阳城有曹仁据守,关羽虽然不能一下子打下来,但是襄阳城处在南阳盆地的入口,一旦襄阳城破,关羽就有机会穿过南阳盆地,直接工具曹操的腹地,所以曹操立即调遣于禁率领大军救援。

面对于禁大军救援,关羽利用水势,在涨水之际,江水冲向了于禁的大营,一战而打败于禁,擒拿于禁,并全歼了于禁的大军,当时整个天下为之震惊。

关羽打败于禁之后,又乘胜追击,将曹仁包围,眼看襄阳炙手可得。

徐晃临危受命,急战慢打,巧妙布局;

曹操得知于禁被打败之后,内心非常恐慌,有迁都的打算,同时他又调遣徐晃到前线防守关羽。徐晃上任之后,有点“受任于败军之际”的样子,而关羽对襄阳加紧围攻,襄阳城已经是万分危急。

根据《三国志》记载“晃所将多新兵,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也就是说徐晃上任之后,面对“急战”他没有心急,因为手中都是新兵,想急也没有实力。但是这并不是说徐晃就么有动作,相反他开始后进行布局。

当时关羽前部屯偃城,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两面连营,渐向围城蜀军逼近,徐晃军营距关羽所围仅三丈。徐晃就是采取这种步步紧逼的办法,一步步将关羽的活动空间压缩,逼迫关羽主动决战。

襄阳战场决战,徐晃有料,关羽心虚;

面对徐晃的步步紧逼,关羽自然不能忍,而此时东吴偷袭荆州的军队已经出发,曹操便将这个消息告诉给关羽和曹仁,虽然关羽不能却认这个事情的真实性,但是也足以让他有后顾之忧。

双方的决战开始,曹操率领大军在后面准备支援徐晃,徐晃也采用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五千出战。徐晃与关羽的决战开始,两人在开始之前还相互喊话,结果徐晃下马宣军令说:“得关云长首级的人,赏金千斤。”让关羽很是吃惊。

随后两军混战,关羽被徐晃击败,当关羽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尾随关羽败兵冲入关羽营寨。关羽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

徐晃解围襄阳,关羽败退,吕蒙偷袭。

关羽的败退,也就意味着徐晃完成了对襄阳的解围,徐晃还趁机掩杀了一番,最后他也深知穷寇莫追的道理,选择了退兵。

关羽退兵襄阳之后,东吴的吕蒙已经从背后偷袭了荆州,此时关羽腹背受敌,士卒渐渐溃散,退至麦城。

到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最后关羽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

总体而言,徐晃在对待关羽的时候,没有直接决战,而是采取一步步布局的形式,逐步完成对关羽的围剿,而关羽在被徐晃的一步步缩中,被迫与徐晃决战,最后被徐晃打败。虽然吕蒙偷袭荆州对双方心理上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关羽没有确定此事,大有可能将次认为是曹操的计谋,所以对前线军事的影响不会很大。徐晃打败关羽,主要是急战慢打,从策略上取胜。


帝国烽火


襄樊之战,如果孙权和曹操皆没有动作,襄樊曹仁则危矣。水淹七军之后,襄樊城曹军士气低落,援军被关羽消灭,襄樊必失。

现在来了徐晃和张辽二个劲敌,就算孙权不动作,关羽也有麻烦了。

关羽之所以能水淹七军,乃曹将于禁和庞德不和所致,这次徐晃和张辽都是曹营中的大将,特别是张辽,有勇有谋,素知关羽长短。

关羽领兵出荆州到襄樊,已属深入魏地,孤军作战。既无援兵相助,又要担心荆州被袭,因此不能一心一意对张辽,徐晃作战。

如果僵持下去,关羽必粮草不及,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丛中笑6603



襄樊之战,魏将庞德被杀,于禁被擒,魏军受挫,消息传回魏国,曹操大惊。关羽的锋芒,让曹操有了迁都的想法。曹操派大将徐晃率精兵五万,去解樊城之危。

曹操大惊,聚文武商议曰:“某素知云长智勇盖世,今据荆襄,如虎生翼。于禁被擒,庞德被斩,魏兵挫锐;倘彼率兵直至许都,如之奈何?孤欲迁都以避之。”


后因东吴偷袭荆州成功,封锁蜀军内部消息,截断关羽的军粮,关羽带军在外,消息阻塞,遭东吴和魏国两军夹击,致使襄樊之战功败垂成。

魏军当时只派了徐晃率军,并没派张辽。若这时东吴孙权不出兵偷袭荆州,关羽能不能打败徐晃?我认为关羽是有极大可能打败徐晃的。我们根据史料,作出如下分析:


一、吕蒙偷袭荆州,才导致关羽的襄樊之败,与徐晃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吕蒙未偷袭荆州城时,关羽已取得荆州、襄阳两城,正在进攻樊城。蜀军几场大胜,军心大涨,对比魏军的萎靡,蜀军优势很明显,大有攻城略地之势。

就是因为吕蒙偷袭荆州,招降公安郡守将傅士仁和南郡守将麋芳,截断蜀军粮草,才断了蜀军的后路。


魏军知道东吴已得荆州,蜀国已无后路。魏将曹仁和徐晃两军出动,夹击关羽,这才导致关羽不敌。

关羽退走襄阳时,在路上得知荆州已失,才发现自己身处绝境,已无城可退,无粮供军,这才旧伤迸裂,昏到在地。

就是因为东吴断了关羽的后路,才令关羽攻取樊城之战功败垂成。这所有的事情与徐晃没有关系,是多方位的打击才让关羽战败,若单纯只是关羽对徐晃,只怕徐晃根本就不敢打这一战。


二、荆州不失,蜀军就有退路,关羽就可以长久的和魏军对抗,徐晃的情况就不妙了。

若没有东吴的偷袭,关羽也不会失荆州,蜀军就有退路,关羽要城有城,要粮有粮,可以长时间和魏军作战。这点,对于徐晃来说是很不利的。

而且蜀军士气高涨,拿下樊城,也只是时间问题。关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以三军之勇,有极大的可能打败徐晃。


反观魏军这边,面对蜀军的大胜,魏国国内并没有多大的信心能抵挡。所以他们开始笼络东吴孙权,让东吴同时进兵,阻挡关羽的进攻。徐晃领兵时,曹操对他的期望是抵挡住关羽,帮助曹仁守住樊城。

令一面遣使致书东吴,一面必得一大将以当云长之锐。”言未毕,阶下一将应声而出曰:“某愿往。”操视之,乃徐晃也。操大喜,遂拨精兵五万,令徐晃为将,吕建副之,克日起兵,前到阳陵坡驻扎;看东南有应,然后征进。

这个命令足以显示,曹军对战关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这才需要东吴的帮助。东吴和魏国两军同时出击,才能打败关羽的攻势,解樊城之围。

魏蜀两军还未交战,徐晃这边气势就弱了。这时的徐晃,是硬着头皮和关羽对战,这样的气势想赢关羽,基本不可能。


三、关羽威震华夏,就武力而言,徐晃打不过关羽。

关羽在曹营时,就是排名第一的武将。徐晃和张辽打不过颜良和文丑,关羽一刀就要二人的性命,由此可看出,徐晃在武力应该是不敌关羽。

在赤壁之战时,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拦截曹操众人,曹操身边有许褚、张辽、徐晃等大将,关羽出列挑战,徐晃他们都不敢应战,后来关羽忆起曹操的恩义,才放众人一马。

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


当徐晃率军来解樊城之围时,他也只想守住樊城,并不想跟关羽正面冲突。而关羽是因受了箭伤才停下出征的脚步,若没有东吴的偷袭荆州,斩断关羽的后路,徐晃也只会坚守,根本就不敢派兵攻打关羽。

而关羽箭伤一好,肯定就会带兵攻打徐晃,以魏军当时的情况,对战关羽并没有优势,只能紧守樊城。

他们两军交战,关羽的赢面更大。蜀军几场大胜,士气高涨,有一将荡平天下之势。再看魏军这边,只能守城,就被动多了,徐晃并没有更多的机会改变士气,再加上武力值还不如关羽,真的有可能被关羽打败。

我的总结:襄樊之战,如果没有东吴的参与,关羽有可能会继续攻城略地,徐晃只能抵挡。魏军不论是从士气,还是从大将,都不占优势,关羽若把握好机会,有极大的可能打败徐晃,占领襄樊。

你是如何看待关羽战徐晃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事实是:在吕蒙白衣渡江夺取江陵前,徐晃已经击破关羽对樊城的包围圈

《三国志》对徐晃击破关羽和吕蒙白衣渡江二事的先后顺序没有明确记录,但可以从不同记录:

《武帝纪》:

“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冬十月……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二十五年春正月……权击斩羽,传其首。”

《吴主传》:

“ 二十四年……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

徐晃击破关羽是在10月。当月孙权上书给曹操表达夺取荆州,曹操让曹仁透露孙权夺取荆州的信息给关羽,关羽因此“犹豫不能去”。这些都应该是在徐晃击破关羽前的事情。

孙权出兵攻打荆州,是在闰月——应该是闰十月,而十月底左右徐晃就击破了徐晃军。只是关羽虽然被徐晃打破包围圈,但依然不愿意放弃樊城:

“羽围堑鹿角十重,晃追羽,与俱入围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羽遂撤围退,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徐晃击破的是关羽对樊城的包围,但关羽依然包围襄阳,直到:

“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

《徐晃传》记录关羽同时包围曹仁的樊城和吕常的襄阳:

“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

徐晃只是击破了关羽对樊城的包围,关羽依然包围襄阳。这也是关羽为什么在被徐晃击破依然不撤军的原因。

如果孙权不攻打荆州,关羽也无力夺取樊城

1、当年10月,曹操已经从洛阳亲征,曹魏军更具有优势;曹操更是派人盯住先去的徐晃,要等曹操到才进攻:

“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

只是徐晃没有听从曹操的命令。

2、关羽的兵力和粮饷已经达到极限,难以为继。

《关羽传》: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

《吕蒙传》:

“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

关羽从7月到10月一直都在包围樊城和襄阳,几万人马的消耗,粮饷自然跟不上。这也是关羽抱怨糜芳和傅士仁的原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襄樊之战,如果孙权不帮曹操,结果是关羽不会死,但是,关羽还是会败给徐晃,张辽应该还是在赶赴襄樊的路上。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关羽在与徐晃大战时,根本就不知道荆州已经丢了。

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威震华夏,吓坏了曹操。曹操听取司马懿和蒋济的劝说,派使者联络孙权。此时的孙权,原本是和刘备联盟的,看到关羽北伐顺利,也想分一杯羹,就派人请求和关羽结成儿女亲家。同时,孙权还希望派兵协助关羽,便于一起瓜分战果么。可是,都被关羽拒绝了,还被关羽痛骂了一顿。

关羽大军缺粮,竟然不知会孙权一声,就擅自取了东吴储存在湘关的粮米。孙权得知此事之后,是更加的愤怒。

于是,孙权转而接受了曹操的条件,击败关羽之后,江南之地全归江东,并开始谋划袭击关羽,夺取荆州。时任东吴大都督吕蒙诈病,骗关羽将部署在荆州后方防范东吴的蜀军全部调到了荆州防线。这么看来,孙权在关羽对徐晃之战中,其实是帮了关羽一把,关羽的部队增加了。

待关羽调走了用于防御东吴的蜀军之后,吕蒙则“白衣渡江”,将数万精兵藏在船中,表面假扮商人,袭取了江边负责监视并点燃烽火的屯候。之后,吕蒙派人劝降了守卫公安的士仁和守卫江陵的糜芳。吕蒙轻松夺了南郡,下令优待荆州百姓,严令军队不得劫掠,还将荆州城内的储备军粮发放给百姓。关羽及其随军将士的家属也全部被吕蒙所得,得到了妥善照顾。

此时的关羽呢?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大本营已经被吕蒙所得,还沉浸在“威震华夏”的美梦之中,准备灭了曹仁、徐晃呢。即使是曹操故意将孙权将要袭击荆州的消息,用箭射入了关羽大营,关羽也并不相信,认为是曹操在骗他。关羽与徐晃之间的大战,跟东吴军队没多大关系,孙权此时根本没有直接进攻关羽在襄樊的大军。

正所谓“骄兵必败”,关羽这时候完全飘在了空中,四处分兵驻守,将樊城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关羽兵力分散的弱点,被徐晃成功探知利用。徐晃用声东击西之计,扬言进攻围头,将关羽骗去了围头驻防,却转而攻打四冢。四冢危机,关羽只能分兵五千亲自率领前往四冢救援。徐晃成功围点打援,半路拦截关羽的五千骑兵,成功击溃了关羽。关羽被徐晃击败,竟然直接撤围,率军回江陵了。曹操准备坐山观虎头,立刻下令禁止曹仁、徐晃追击关羽。

关羽连徐晃都没有打赢,如果张辽赶到,那关羽只会败的更惨。

关羽是在撤军的途中,才得知吕蒙占领了江陵的消息。于是,关羽不断派使者联系吕蒙,还试图让吕蒙将江陵归还。结果,吕蒙让使者去探望了留在江陵的随同关羽出征的将士家属,并且还让使者传递家书给关羽的部下。而关羽对此竟然毫无防范。在吕蒙的攻心战术下,关羽的数万大军顷刻间逃散到仅剩数百人。不得已的武圣,只能退往麦城,并在突围时,为潘璋、马忠俘获,被斩于当阳临沮。

看完关羽襄樊之战后期的作战过程,感觉关羽武圣的能力完全掉线,跟印象中的关羽,相差太悬殊了。也许,这就是关羽的命吧,成于天,也败于天。


奕天读历史


关羽打响襄樊之战后,势如破竹,很快就亲率大军围攻樊城,觊觎襄阳。之后,他利用天降大雨、汉水猛涨的有利时机,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俘虏数万曹军。关羽首战告捷,形势一片大好。

樊城与襄阳隔汉水相望,是襄阳的屏障,又是荆州通中原之咽喉要道,樊城一失,襄阳势难守住。对于曹魏来说,死保樊城,就能够保住中原,而且还可以进取荆州。因此,关羽在击溃襄樊外围的曹军后,迅速调集水军进攻樊城,并派遣部将往攻汝南。

曹魏樊城守将曹仁也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鼓励将士同心同德、奋力抵抗、拼死坚守,关羽久攻不克,战事遂呈胶着状态。

樊城被关羽围攻长达两月之久,荆州以北的曹魏将领不断率部投降关羽,曹魏的核心地带许都附近又有孙狼等人聚众起事,曹操部属也有与关羽暗中勾连、遥相呼应者,曹魏阵营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关羽则气势如虹 ,“威震华夏”,已成锐不可当之势。

此时,假如孙权不和曹操暗通曲款,从关羽身后猛插一杠子,则樊城必破,破樊城,襄阳则无险可守,关羽攻取襄阳犹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他再乘势击退增援曹仁的徐晃、张辽应该不在话下,然后挥军从汝南直扑许都,刘备、诸葛亮率大军出汉中与之遥相呼应,互为声援,则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大业一举可定矣。

遗憾的是,历史就是历史,自有其发展轨迹,且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有的假设,即便再有道理,也都毫无现实意义。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军溯江西上,准备袭夺益州(今四川),留诸葛亮、关羽守荆州,任关羽为襄阳太守,驻军长江北岸。后来,诸葛亮引赵云等入蜀增援刘备。刘备占据益州后,又任关羽为荆州太守,都督荆州事宜。

为了抵御曹军南下,刘备与孙权再次结盟,抱团取暖,约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今湖北大部)归孙权,湘水以西(今湖南大部)归刘备。

由于孙、刘两家再次结盟,驻守荆州的关羽便放松了对孙吴的警惕,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转向惨败赤壁后退守北方的曹军。曹操素有并吞宇内之志,赤壁大战被孙、刘联军挫败后,派悍将曹仁驻守江陵以北之樊城,自己将主要精力用在西取汉中,东攻徐州,北平关中上去。

建安二十四年(218年),关羽乘曹军主力奉调淮南抵御孙权之机,命大将糜芳守江陵,自己亲统大军猛攻樊城。

曹仁以大将于禁、庞德等戍守樊城以北,与樊城守军互为犄角,以分关羽兵势。当年八月,襄樊一带大雨如注,几日不休,汉水泛滥,平地水深数丈,于禁所率七军数万人皆不习水战,被洪水淹没,关羽率水军乘船攻击,于禁被迫率部投降,庞德所率兵卒也被氺浸,没有船只,难以接战,纷纷缴械投降,庞德力战不屈,夺船逃奔樊城,中途因船覆而被关羽擒杀。

一举解决掉樊城外围的敌军后,关羽挥师猛攻樊城,曹仁等则精血守城,因关羽势大 ,城池眼看就要被攻破了。

曹操为关羽的气势所震慑,惶恐不安,竟然“欲迁都以避其锋芒”。缓过神后,他采纳司马懿、蒋济之策:设法离间孙、刘联盟。他一面派徐晃统大军增援曹仁,一面修书孙权,说关羽若得志,必会乘势袭夺整个荆州,之后与孙权约谋,促使孙权偷袭关羽,使关羽处于腹背受敌之窘境,顿时转胜为败。

彼时,孙权集团中力主孙刘结盟的鲁肃已经病死,吕蒙代替鲁肃率军镇守陆口。吕蒙与鲁肃有截然相反的战略主张。

吕蒙认为,关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因此,吕蒙曾秘密建议孙权道“刘备、关羽靠欺诈手腕,反复无常,千万不可以以心腹对待之。如今关羽不敢向东攻打我们,是因为主公圣明,吕蒙等尚在。假如我们不趁机夺回荆州,一旦我们死去,就不能为主公效力了”。孙权很感动,就批准了吕蒙的计策。

虽说关羽曾拒绝孙权提亲,还辱骂吴使,说明傲世轻物的他在处理与盟友的关系上是有过错的,也为孙权撕毁盟约偷袭荆州提供了借口。但孙权偷袭荆州的根本原因则是他视荆州为立国之本,没有荆州,地处长江下游的东吴就没有战略缓冲,无险可守,因此他志在必得。

到关羽猛攻樊城时,吕蒙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依计而行。

吕蒙率军开至寻阳会齐诸将后继续西进,将精兵隐藏在船舱里,将大船伪装成商船模样,昼夜兼程,溯江西上。船过巴丘(岳阳)后进入蜀境,他派精干士卒出其不意地将沿途岗哨全部拔除,使正在全力围攻樊城的关羽不知吴军已经西进。接着利用糜芳、傅士仁和关羽的矛盾,收降二将,兵不血刃的连取公安、江陵二郡,随关羽出征将士的眷属尽归东吴。关羽得知荆州被吴军袭夺,大惊失色,立刻撤围并率军南进,企图占据江陵西北的麦城,再复夺江陵、公安。不料将士听说吴军善待眷属,军心顿时瓦解,沿途纷纷逃散,到麦城后已溃不成军。十二月,孙权进取麦城,关羽率十余骑弃城遁逃,仓惶逃至彰乡(湖北荆门以西)时,被吴将潘璋部属马忠设伏擒获,后拒降遇害。

关羽这人确实是很有军事能力的,不能因为他失败而轻视他。关羽有独当一面的才能,比如坐镇荆州,突袭襄樊,战略、战术拿捏得异常精准,打的曹操措手不及,如不是孙权暗助曹操,偷袭荆州,假以时日,他攻取襄樊后,率得胜之师直捣中原,提前实现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策之终极目标也不是不可能的。只可惜因性格上的种种不足,使他久攻樊城而不克,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留下了巨大的遗憾;《三国志》记载,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糜芳、傅士仁反叛他,落败后将士们纷纷弃他而去,或许就源于此,这也是他最致命的弱点。否则,历史必被“战神”关羽改写!

关羽失败后丢了荆州,对刘备集团是一个致命的伤害。因为失荆州,蜀汉只剩下从益州出汉中攻关中一条路可走,而没有从荆州取南阳攻中原的另一路策应了。从汉中攻关中,中间隔着巍峨险峻的秦巴山脉,道路艰难曲折;而曹魏也可以集中全力防守,专注于一面;后来诸葛亮、姜维屡出祁山伐魏而无功,或许也是因为没有荆州呼应,出师未捷,未必不都缘于此。

如果当初孙权恪守孙刘盟约,在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后,大举出兵淮南,以牵制曹军主力,而不是背盟弃约,偷袭荆州,冷不防从关羽身后打一闷棍,则三国的历史走向,怕是另一番情景呢......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搬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