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義士,討飯養活八路軍傷員,背50里路逃生,司令戴紅花

在華北抗日根據地,有一位淳樸的農民,他主動領回八路軍的傷病員悉心照料。

冬季,在自家嚴重缺糧的情況下,甚至號召自己妻兒去乞討,用討來的飯給傷員吃。其感人的事蹟被改編成了歌劇,在根據地四處演出。這位農民,就是被譽為“子弟兵老大哥”的崔洛唐。

華北義士,討飯養活八路軍傷員,背50里路逃生,司令戴紅花

晉察冀邊區第二屆“群英大會”,崔洛唐與另外兩位“易縣地雷大王”合影

崔洛唐,生於1906年,河北易縣墨斗店村人。20歲那年,他與母親一道遷至杏樹臺村。日軍全面侵華後,八路軍部隊挺進華北,在易縣一帶創建抗日根據地。得知八路軍來了,崔洛唐主動與眾鄉親一道,為戰士們當嚮導、抬擔架、送糧食。

1943年初夏,杏樹臺村轉移來一批八路軍傷病員。其中,有一名叫做張同的戰士,其腹部被敵軍子彈擊穿,屬於重傷員。看著年輕的戰士在擔架上苦苦掙扎,崔洛唐主動將他揹回家養傷。崔家將這位戰士視為親人,為他熬米粥、燉雞湯,盼望他早日康復。而一家人則以野菜、粗糧充飢。

轉眼過了秋季,杏樹臺村周遭來了大批日偽軍,大修炮樓碉堡,四處橫衝直撞,挨家挨戶地搜查有無“八路”。為了傷病員的安全,崔洛唐與鄉親們一道,將傷員轉移至山上,藏在洞窟裡照顧。即便如此,也時不時有八路軍被日軍搜查出來。

這位視張同為親人的農民,坐不住了。

華北義士,討飯養活八路軍傷員,背50里路逃生,司令戴紅花

對八路軍、老百姓來說,無處不在的日軍炮樓是個不小的威脅

經過一番思索,崔洛唐決定帶著張同,去淶源縣曹莊投親,避開日偽封鎖。他背上張同,帶著一家老小,沿著崎嶇險峻的山路踏上了行程。妻子張氏拿著一根木棍,在前方探路。她身後,是揹著張同的崔洛唐,再後面,是牽著崔洛唐幼子的老母親。攀上五回嶺時,崔洛唐累得滿身大汗。年輕的戰士實在不忍,堅決要求自己走。崔洛唐卻有些不高興:“就是把這脊樑背折了,我也要把你背到淶源!”

為防敵人搜查,崔洛唐將自己的棉衣脫下,換給張同。走了25公里的山路,崔家一行人有驚無險,來到淶源縣曹莊子的表舅家。崔洛唐帶著張同離開不久,日軍便在杏樹臺一帶發動大規模“掃蕩”。108名抗日軍民慘遭敵人活埋,所有房屋皆被付之一炬。這便是駭人聽聞的“寨頭慘案”。

雖然僥倖逃生,但崔洛唐的內心卻異常焦急。他十分惦記著村裡的鄉親與傷員,也考慮到在親戚家隱藏傷員也不是長久之計,便孤身一人返回杏樹臺村。

為了養活張同,妻子領著年幼的娃娃,沿村乞討養活一家老小與傷員。得知日軍已經撤離後,他便與游擊隊員一同將張同抬了回來,藏進玉皇坨的崖洞裡。不久,崔洛唐又從部隊裡領回了一名叫張鳳的傷員,也送進了玉皇坨。

華北義士,討飯養活八路軍傷員,背50里路逃生,司令戴紅花

寨頭慘案紀念碑

經歷日軍“掃蕩”後,當地百姓斷糧斷炊。而一家人乞討來的飯,也是讓傷員先吃,隨後是老孃吃,再是孩子吃。一個破瓢裡的殘羹剩飯,在崖洞裡被你讓我、我推你,誰都難嚥。

每當此刻,崔洛唐便帶著妻子返回村裡,在已是一片狼藉的房屋中,扒拉些燒焦的糧食、薯蔓充飢。

1944年1月,日軍的冬季“掃蕩”結束,張同、張鳳二人的傷勢也逐步痊癒,恢復了健康。雖有不捨,但崔洛唐仍決定,將兩個小夥子送回部隊,再赴疆場。離別時,一家老小紛紛泣不成聲,淚灑山岡。

同年5月,邊區召開第二屆“群英大會”。在會上,崔洛唐被授予“北嶽擁軍模範——子弟兵老大哥”的光榮稱號。邊區司令員為他戴上光榮的大紅花,當眾獎勵他一匹大騾子。

7月,戰線劇社根據崔洛唐的模範事蹟,創作了代表性的歌劇《崔洛唐》。此劇一經上映,便使“子弟兵老大哥”名揚晉察冀。

華北義士,討飯養活八路軍傷員,背50里路逃生,司令戴紅花

手持錦旗的崔洛唐,身後是紛紛聲明向其學習的百姓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