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福建省

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省會福州市。因轄地古為閩越族之居地,故簡稱閩。春秋時屬越。戰國屬楚。秦為閩中郡。漢初為閩越地,後屬揚州。唐屬江南東道,後置福建觀察使,轄福、建、泉、漳、汀五州,以福、建二州得名。宋置福建路。元為江浙行省福建道,後置福建行省。明置福建布政使司。清為福建省。

福建省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福建省轄9個地級市,28個市轄區、13個縣級市、44個縣。

【福州市】

西漢初為閩越王都,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閩州為福州,《元和郡縣誌》:“因州西有福山,故名。”又《太平寰宇記》:“《郡國志》雲,上有神人散發修真,人見必獲福。因以名之。”歷為福州州、路、府治。1946年設福州市,1949年升地級市。

【鼓樓區】1946年設鼓樓區。以鼓樓得名。

【臺江區】1946年置臺江區。以閩江流經市區部分又稱臺江而得名。

【倉山區】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鹽倉於藤山北麓,藤山因稱倉前山,簡稱倉山。1946年設倉山區,因地處倉前山得名。

【馬尾區】閩江下游有浮礁似駿馬,礁東因稱馬尾江。1913年設馬江鎮,1951年改馬尾鎮,1956年改區,1982年為市轄區。

【晉安區】1995年改郊區為晉安區。

【福清市】唐聖歷二年(699年)析長樂縣置萬安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福唐縣,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閩改福清縣。《郡縣釋名》:“舊記謂縣之山自永福而來,溪自清源而分,故名。《通志》駁之曰,永福得名在福清之後,其說未必然,似矣。但縣西十二里有永福鄉,舊記謂山自永福而來,安知不以鄉名乎?”1990年改設市。

【長樂市】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閩縣置長樂縣。《元和郡縣誌》:“以長樂山為名。”1994年設長樂市。

【閩侯縣】東漢末置侯官縣,隋置閩縣,1913年合為閩侯縣。取兩縣首字得名。1943年因紀念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改林森縣,1950年恢復。

【連江縣】西晉太康四年(283年)置溫麻縣,隋併入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改置連江縣。以連江得名。目前為兩岸分治,隸於臺灣管轄部分俗稱馬祖。

【羅源縣】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置永貞縣,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避太子趙禎諱改永昌縣,乾興元年(1022年)改羅源縣。以羅江之源得名。《郡縣釋名》:“一名羅川,在縣治西百五十步,源出蔣山。”

【閩清縣】唐貞元元年(685年)置梅溪縣,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王閩改閩清縣。據《讀史方輿紀要》:“(梅溪)源出永福縣山中,東北流經縣西,又北入建江。江水濁而溪水獨清,故縣以閩清為名。”

【永泰縣】唐永泰二年(766年)置永泰縣,以年號為名。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避哲宗陵寢名諱改永福縣。1914年因與廣西永福縣同名復改永泰縣。

【平潭縣】清嘉慶三年(1798年)置平潭廳,1913年改縣。據《平潭縣誌》:

“海壇山勢遠望如壇,故名。……又因中有一石,平如壇,俗呼巨石為磹,後遂作潭。”

【廈門市】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於同安縣嘉禾嶼(今廈門島)築廈門城,明末鄭成功據此置思明州,清改置廈門廳。1912年改思明縣,1933年設廈門市。據《廈門志》,“廈”即“大”,“門”指河流入海口。

【思明區】清初鄭成功據此置思明州,清改廈門廳。1912年改思明縣,1933年設廈門市。1950年設思明區,2003年鼓浪嶼區與開元區併入。

福建省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海滄區】2003年改杏林區為海滄區。以海滄鎮得名。

【湖里區】1987年設區。以原湖裡村得名。

【集美區】1987年設區。以集美鎮得名。

【同安區】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置同安縣,尋廢。五代後唐天成四年(929年)王閩升大同場為同安縣,縣從場名。1996年改設同安區。

【翔安區】2003年析同安區設翔安區。

【莆田市】

隋開皇十年(590年)置莆田縣。《大明一統名勝志》:“舊說邑田多生蒲,故謂之蒲田。其後以邑時有水患,因去水從莆。”1983年撤莆田地區設地級莆田市。

【城廂區】元設城廂錄事司,與縣分治。1984年設城廂區。

【涵江區】1984年設涵江區。以涵江得名。

【荔城區】2002年析城廂區與莆田縣設荔城區。莆田因盛產荔枝得名荔城。

【秀嶼區】2002年析原莆田縣設秀嶼區。以境內島嶼眾多風景秀美得名。

【仙遊縣】唐武周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地置清源縣,天寶元年(742年)改仙遊縣。《郡縣釋名》:“何氏兄弟經行於雞子城,憩於嶺畔,煉丹於湖上。丹成,乘九鯉魚仙去。後人號其湖曰仙湖,嶺曰何嶺,水曰仙水,縣曰仙遊。”

【三明市】

1940年置三元縣,1956年合明溪縣置三明縣,以兩縣首字命名。1960年析設地級三明市,後降縣級市,1983年撤三明地區復設地級市。

【梅列區】本名尾歷,清雍正間以方言諧音改為“梅列”。1983年析原縣級三明市設梅列區。

【三元區】明清為三元里,1940年置縣,1983年析原縣級三明市設三元區。

【永安市】明置永安縣。據《郡縣釋名》:“正統十四年(1449年)鄧茂七平,以其地險遠,請設縣控制之,景泰三年(1452年)始析沙、尤二縣置縣。曰永安者,永世安平之義也。”1984年改設永安市。

【明溪縣】明成化六年(1470年)置歸化縣。1933年改明溪縣。以明溪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明溪)東北流巖側,有大小二阜相對如‘明’字,因曰明溪。”

【清流縣】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析長汀、寧化二縣置清流縣。以清溪得名。溪水澄清似練,故名清流。

【寧化縣】唐開元中置黃連縣,天寶初(742年)改寧化縣。取義“寧靖歸化” 。

【大田縣】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析尤溪縣地置大田縣。據《郡縣釋名》:“曰大田者,邑近城鄉,有大田裡,從里名也。”

【尤溪縣】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置尤溪縣。以閩江支流尤溪得名。尤溪發源於戴雲山西北麓大田縣。《郡縣釋名》:“多尤姓,故名尤溪。”

【沙 縣】東晉義熙中置沙村縣,隋廢,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沙縣。以在閩江支流沙溪北岸得名。《郡縣釋名》:“縣多沙洲。”

【將樂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置將樂縣。據《郡縣釋名》:“以縣治將溪之陽,土沃民樂也。”

【泰寧縣】五代南唐保大元年(943年)以“去郡較遠,民難輸納”立歸化場,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改歸化縣。北宋元祐初(1086年)改泰寧縣。

【建寧縣】東漢建安初(196年)置建安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建州治之,以建溪得名。建溪為閩江北源,源出浦城縣漁梁山。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南唐置建寧縣。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以孝宗潛藩於此升建寧府,元改路,明初改府,1912年復改縣。

福建省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泉州市】

隋置泉州,治晉江縣。歷為泉州州、路、府治。1951年析晉江縣設泉州市。以泉山(即清源山)得名,山多石泉。1985年撤晉江地區升地級市。

【豐澤區】1997年設豐澤區。以宋代水利設施豐澤斗門得名。

【鯉城區】1985年設鯉城區。以明初衙城又稱鯉城得名。

【洛江區】1997年設洛江區。以洛陽江得名。

【泉港區】2000年析惠安縣設泉港區。以泉州新港肖厝港得名。

【石獅市】隋有鳳裡庵,庵前石亭因下有石獅一對,故稱石獅亭。1942年因亭設石獅鎮。1987年設石獅市。

【晉江市】東晉南渡,衣冠士族避難者多萃其地沿江而居,因稱浯江為晉江。晉為晉安縣地,隋為南安縣地,唐開元八年(720年)析置晉江縣。以晉江得名。1992年改設晉江市。

【南安市】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置東安縣,晉改晉安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安縣。以縣有南安江而得名。1993年設南安市。

【惠安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置惠安縣。《郡縣釋名》:“本晉江縣地,太平興國中洪進納土,析置惠安。安民則惠之義也。”

【安溪縣】五代周顯德二年(955年)南唐置清溪縣,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安溪縣。《郡縣釋名》:“縣名清溪,以縣治前溪水清瑩環繞也。宋宣和中盜起睦州清溪洞,時惡其名與盜穴同,改曰安溪。”

【永春縣】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閩置桃源縣,後晉天福初(936年)王閩又改永春縣。清升州,1913年復改永春縣。《輿地紀勝》:“舊錄雲,縣境有樂山,山之草木四時不變,故謂之永春。”

【德化縣】唐貞元中置歸德場,五代後唐長興二年 (931年)王閩升德化縣。

【金門縣】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金門千戶所。以金門島得名,取義“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清設金門縣丞,1914年析思明縣置金門縣。現由臺灣省管轄。

【漳州市】

南朝梁置龍溪縣。唐垂拱二年(686年)置漳州。以漳水流經得名。明、清為漳州府治。1951年析龍溪縣設漳州市,1985年撤龍溪地區升地級市。

【龍文區】1996年析龍海市置區,以境內有龍文山與龍文塔得名。

【薌城區】1985年設區。以九龍江西溪境內段別稱薌江而得名。

【龍海市】南朝梁置龍溪縣,明析置海澄縣。《讀史方輿紀要》:“(嘉靖)三十五年為海寇焚掠,因築土堡為防禦計。未幾倭入寇,奸民乘機盤踞,撫臣譚倫招撫之,更設海防屯駐於此。四十三年巨寇伏誅,明年(1565年)議割龍溪並漳浦地置縣,事聞,賜名海澄。”1960年合龍溪、海澄兩縣為龍海縣,取二縣首字為名。1993年設市。

【雲霄縣】元置雲霄驛,明設鎮,清置雲霄廳,1914年改雲霄縣。以境內雲霄山得名。

【漳浦縣】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龍溪縣置漳浦縣。以地處漳江之濱而得名。《郡縣釋名》:“按沈存中《筆談》,水以漳名者最多,其義則清濁相雜為章。章者,文之別也。漳州溪水自西林而出,海水自銅山海門而入,清濁相雜,故名。”

【詔安縣】明置詔安縣。《今縣釋名》:“本南詔地,宋為南詔場,今有南詔驛。蠻語謂王曰詔。明嘉靖九年(1530年)置縣,取南詔靖安之義。”

【長泰縣】五代南唐保大元年(943年)置長泰縣。以長泰溪得名。《讀史方輿紀要》:“龍津溪,縣城東南。導源安溪界,流經縣東北,諸溪澗水次第流匯焉,分合迴環,至雙溪口入龍溪縣,至華峰嶺下而合九龍江。或謂之長泰溪。”

【東山縣】1915年析漳浦、詔安二縣置東山縣。以東山島得名。

【南靖縣】明置南靖縣。據《讀史方輿紀要》:“本漳浦、龍溪、龍巖三縣地,元至治中以地險遠,難於控御,割置南勝縣,至正十六年(1356年)改今名。”《大明一統志》:“以邑當閩境之南,取安靖之義。”

【平和縣】明置平和縣。據《讀史方輿紀要》:“本漳浦、南靖二縣地,正德十四年(1519年)南、贛撫臣王守仁討平象湖賊,上言:‘河頭之地,北與蘆溪、流恩山岡接境,西北與漳平象湖山接境,而平和等鄉又與廣東饒平縣大傘、箭灌等鄉接境,皆窮險賊巢,與所屬縣治相距五日程,往往相誘出劫,宜設縣控制。’於是析置今縣。”

【華安縣】1928年析置華安縣。因以龍溪縣華封鎮置縣時擬將安溪縣一部併入,故取華封、安溪首字為名。

【南平市】

東漢建安初(196年)孫策置南平縣,元、明、清為延平路、府治。1956年析設南平市,1960年南平縣併入,1994年撤南平地區升地級市。

【建陽區】三國吳析建安縣地置建平縣,西晉太康四年(283年)改建陽縣。以在建溪之陽得名。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匯合後稱閩江。1994年改設建陽市,2014年改建陽區。

【延平區】東漢建安初置南平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延平縣,以古延平津得名。元複稱南平縣。1956年改南平市,1994改延平區。

【邵武市】東漢建安元年孫策置南平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改昭武縣,取“昭示武功”之義。西晉太康元年(280年)避武帝之父司馬昭諱改邵武縣。《郡縣釋名》:“近志雲,邵者,高也,昭也;武者,以地在武夷山南。古以南為昭,故曰邵武。”1983年改設邵武市。

【武夷山市】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析建陽縣地置崇安場,北宋淳化五年(994年)改崇安縣,以崇安溪得名。1989年改武夷山市。以武夷山得名。《太平寰宇記》:“傳雲,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得名。”

【建甌市】東漢建安初(196年)置建安縣,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置甌寧縣, 1913年合兩縣置建甌縣。取二縣首字為名。1992年改設建甌市。

【順昌縣】唐景福二年(893年)置永順場,五代南唐升順昌縣。據《讀史方輿紀要》:“順陽溪,在縣西北六十里順陽鄉,縣以此名。”

【浦城縣】東漢建安八年(203年)置漢興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改吳興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唐興縣,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武寧縣,神龍元年(705年)複名唐興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浦城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南浦溪,在縣城南,縣以此名。”

【光澤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置光澤縣。《郡縣釋名》:“本邵武縣光澤、鸞鳳二鄉地,唐周於此置鎮,宋升為縣,曰光澤者從鄉名也。”

【松溪縣】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松源縣,北宋開寶末改為松溪縣。以閩江支流松溪得名。《讀史方輿紀要》:“松溪源出浙江慶元縣西南二十里松源山,入建寧府界,經松溪縣城東北,引而南,政和縣境之水,亦流入焉,謂之東溪,至府城東,而合於建溪。”

【政和縣】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置關隸縣,政和五年(1115年)改為政和縣。據《郡縣釋名》:“政和,宋徽宗改元之號也,然而尚用關隸印,紹興六年(1136年)因知縣謝邦彥請始改鑄政和印。”

【龍巖市】

東漢置新羅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置龍巖縣。《讀史方輿紀要》:“龍巖山,在縣東四里。志雲,‘城東有翠屏山,其麓有前後二石峰,石趾為大小二洞,虛中如室,壁有雙龍紋,縣以此名。’”清改龍巖州,1913年復改龍巖縣,1981年改設龍巖市,1996年撤龍巖地區升地級市。

【新羅區】東漢永和三年(138年)建新羅縣,以縣南名泉新羅泉得名。唐置龍巖縣。1981年設龍巖市,1996年改原縣級市為新羅區。

【永定區】明置永定縣。《郡縣釋名》:“本上杭縣地,正統、天順以來草寇屢發。成化十四年(1478年)巡撫高明因賊首鍾三等平,請析置縣。曰永定者,永世底定之義也。”2014年改永定區。

【漳平市】明置漳平縣。據《讀史方輿紀要》:“本龍巖縣地,成化三年縣民林廷琥等以地險遠,賦稅不供,請別置縣,從之。七年(1471年)置今縣,治九龍溪北。縣居漳上流千山中,地稍平衍,因曰漳平。”1990年改設漳平市。

【長汀縣】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置長汀縣,以長汀溪為名。《郡縣釋名》:“天下之水皆東,惟丁水獨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於文為‘汀’,故又以名郡。或曰,《爾雅》以‘水際平地為汀’;《說文》以‘水際平沙為汀’。”

【上杭縣】唐大曆四年(769年)置上杭場,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上杭縣。據《元一統志》:“按字義‘杭’與‘航’同,蓋言自縣而上可通小舟,自縣而下有魚磯間隔,舟楫不通,故名上杭。”

【武平縣】唐開元中置武平鎮,五代王閩為武平場,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武平縣。以境內有武平河得名。

【連城縣】南宋置蓮城縣,以蓮峰山得名。元至正六年(1346年)改連城縣。據《郡縣釋名》:“宋紹興三年(1133年)因梅州司士曹事虞觀上言縣之南北去縣治三百里,強者肆其剽掠,弱者難於赴愬,居民患之,遂置蓮城縣。元至正間草寇羅天麟平,因去草為‘連’。”

【寧德市】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閩析長溪縣寧川鄉與古田縣感德鄉置寧德縣。取寧川、感德二鄉各一字得名。1988年改設寧德市,1999年撤寧德地區升地級市。

【蕉城區】1999年設地級寧德市,原縣級寧德市改蕉城區。以蕉城鎮得名。

【福安市】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析長溪縣置福安縣。以福源山得名。1989年改設福安市。

【福鼎市】清乾隆四年(1739年)析霞浦縣地置福鼎縣。以福鼎山得名。1995年改設福鼎市。

【霞浦縣】唐長安二年(702年)置溫麻縣,天寶元年(742年)改長溪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霞浦縣。以霞浦江而得名。據《霞浦縣誌》,江中有青、黑、玄、黃四嶼,日出照映,水色如霞,因名霞浦。

【古田縣】唐永泰二年(766年)置古田縣。據《福建通志》,以治所臨近閩江支流古田溪而得名。古田溪發源於屏南縣內鷲峰山。

【屏南縣】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屏南縣。《今縣釋名》:“在古田之翠屏山南,故名。”

【壽寧縣】明置壽寧縣。據《郡縣釋名》:“景泰六年(1455年)溫、處流民盜採大寶坑銀場,因肆剽掠,僉事沈訥等請析政和、福安二縣地置壽寧,治楊梅村。縣鄰福安,取‘福壽安寧’之義也。”

【周寧縣】1933年析寧德縣設周墩特種區,1945年改設周寧縣。取周墩、寧德首字得名。

【柘榮縣】1945年析霞浦縣置柘榮縣,兩度撤銷,1974年復置。似以柘洋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柘洋東山,東望海外數百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