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有没有获胜的机会?

谈文论史


曼施坦因在二战之后被公认为德国军队在整个战争期间最为优秀的指挥官,其战术思想和战略技术总是令对手印象深刻。然而在中国的军迷中却总是流传一种说法,那就是曼施坦因总是喜欢推卸责任,把罪过归咎于希特勒的错误上。这种思想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著作失去的胜利中指出了许多希特勒的错误。然而无论如何,希特勒确实在许多的战役中作出了不正确的决定,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

众所周知,发生在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被认为是德国军队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在这一次战役之后,德国军队彻底的失去了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的能力,主动权完全进入了苏联手中。为了进行这一次的大规模进攻战役,德国集结了最优秀的指挥官和军队,结果却是损失惨重,被苏联完全击败。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国军队使用本来擅长机动作战的精英装甲部队,去攻打苏联防备严密的堡垒地带。况且苏联早已预计到了德军的这次攻势,因而加倍的进行了准备。虽然德国军队的战斗仍然非常精彩,但是在不利地形与数量众多的敌军进行交战,加上最后过早失去信心撤退,造成了失败的苦果。

其实,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及时制定了另一种作战计划,那就是德国军队先处于守势,等待苏联发动进攻。随后再趁着苏联侧翼拉长之后,利用装甲部队在野外进行机动作战,在运动战中决定性的击败苏联军队。在1943年夏天,德国军队在素质上仍然极大的优于苏联,即使是武器装备上新到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装备,也被认为是坦克战中的绝对王牌。假如苏联军队真的要在1943年发起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在运动战中和实力完好的德国装甲部队对抗的话,那么德军无疑会占上风。

事实上,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损失的坦克相当部分是被雷场,部署在堡垒区域的反坦克炮以及迫近的步兵所消灭,真正在坦克战中被击毁的,并不占多数。按照古德里安的话来说,把精锐的坦克部队消灭的最好办法,就是用它们去愚蠢的进攻坚固的筑垒地域。而反过来看,如果发挥德国军队在机动作战上的素质和优势的话,德国人的损失会降到最低,而苏联人的损失会被放到最大,这也正是曼施坦因一开始所谓反手一击作战计划的根本。放苏联人进来,随后进行侧翼反击,这实际上就是几个月前看到科夫反击战的大规模版本。而一旦这样的设想得到实现的话,即使德军不能够完全成功,也绝不会输的像库尔斯克战役那样惨。

而一旦正如曼施坦因所设想的那样,一个放大版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成功实施的话,那么苏联战场南部的作战态势在1943年恐怕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所以说正是希特勒顽固要求推迟进攻,且在推迟之后仍然不顾苏联已经构筑防御完备的事实,强行要求装甲部队进攻,才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科罗廖夫


至少在曼施坦因元帅的眼中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曾经拥有过获胜的机会,他的南方集团军群已经打败了该方向上的所有苏军预备队,马上就可以冲过苏军的纵深防御地带了,他的装甲部队将冲入苏军防线的后方,最终迫使苏军整个防线的崩溃,围歼苏军的主力。



曼施坦因对希特勒讲到:“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战线的胜利已经近在咫尺,敌人几乎将所有的战略预备队投入战场,并遭到重创。现在突然中止行动,无异于将胜利拱手相让。”曼施坦因的这一判断是基本正确的,当时的苏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罗特米斯特洛夫中将也承认,由于德军装甲部队的逼近,顿涅茨河上游的苏军阵地已经岌岌可危。


北翼的中央集团军群则情况并不乐观,苏军对其进攻出发基地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发起了强大进攻,并达成了三处突破,被迫中止了第9集团军的进攻,并抽调了其所有的装甲师去阻止苏军对第2装甲集团军的突破,北翼的攻势已经宣告停止。

其实库尔斯克会战苏德双方并没有分出胜负,虽然德军的装甲单位损失严重,但是苏军的坦克损失更大,如果会战没有中止继续打下去的话,胜负很难预料。尤其在南部战线苏军在一系列的装甲反击中损失很大,并且由于德军处于进攻状态,其在战场上损毁的坦克大部分可以得到维修重新投入战斗,而苏军损毁的坦克由于已经处于德军的控制范围之内而无法回收。


但是库尔斯克会战还需要希特勒投入更多的部队,尤其是在北方集团军群的方向上,至少要确保住第2装甲集团军的防线不被突破,并恢复第9集团军的攻势,哪怕是有限的攻势来牵制住北翼的苏军以掩护南方集团军群的继续进攻。所以如果希特勒真的下定决心要打完这场会战并全力抽调部队投入此次会战的话德军还是有很大可能获得胜利的。


战略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浩劫。尽管隆隆的炮声和硝烟弥漫的画面,早己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而杳无踪影,但后世的人们每逢提起这段历史,总会不知不觉中把目光投向欧洲大陆的苏德战场。

如果说,莫斯科会战,德军所向披靡的黑色闪电遭遇到了苏军寒光凛冽的达魔克利斯之剑,那么,斯大林格勒会战,希特勒的铁十字军团从此就走向不归的深渊陷入了黑暗的滑铁卢。而库尔斯克大会战,则昭示和宣告了法西斯德国末日的来临。

此次大战,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一带累积投入的军事数据比例为,苏军:264万人、52500门火炮、8200辆坦克、6950架飞机。德军:154万人、16000门火炮、5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

大战于1943年7月5日正式拉开帷幕。至7月12日,在普罗霍罗夫卡,苏军和德军的坦克集团,上演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双方总计15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投入激战。战斗打响后,德军的"虎式”坦克明显占据优势;它那88毫米口径的大炮,使苏军的坦克一辆接一辆地被摧毁。苏军损失惨重。没有办法,杀红眼了的苏军坦克兵,驾驰着"T一34”坦克拼命地冲入德军坦克群内。双方的坦克均被摧毁,但坦克兵们仍互相举枪射杀,子弹打完了,就用匕首展开白刃战。战场上,炮声隆降,硝烟弥漫,尸横遍野,坦克残垣。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诗: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士一去兮,不复还。

库尔斯克大会战的终局,是德军因意大利形势紧迫,最后退出了战场。希特勒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曼斯坦因的强烈反对。曼斯坦因认为,德军虽然在会战中遭到了很大损失,但苏军的损失则更加巨大而难以估量。曼斯坦因认为,只要希特勒再咬牙坚持一下,加派增援部队,苏军定会被最后一根稻草所压倒而全线溃败。如果库尔斯克会战是按着曼斯坦因的思路进行,最后的结局谁都无法预料。而曼斯坦因也不是没有可能力挽狂澜,使德军取得这场大会战的胜利。

纵观整个二战,虽然希特勒的纳粹党和党卫军为全人类所不耻,但是,单就德国国防军全体士兵的军事素质来说,绝对是远远地高出于苏联红军。无论是战争开始阶段,还是到了后来的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或者最后的柏林会战,苏军的伤亡都在德军的3倍甚至4倍以上。这就充分说明了,苏军是以人海似的消耗战,一点一滴地蚕食德军,直至他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战争的中后期,美、英、中等盟军,也给了苏军以巨大的全方位的支持和援助;再加上苏联的人口优势,资源优势,工业优势,等等。

可以说,法西斯德国,是被全人类共同打败的。而苏联仅仅是其中之一。








ZDC海纳百川


《失去的胜利》,于2013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失去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三大必看作品之一,而作者就是德国陆军元帅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军事家、战略家,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三大名将。

1939年,曼施坦因提出了大胆的西线作战方案即“曼施坦因计划”,这个大胆的作战方案最终被希特勒所采纳,也直接导致了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国的战败投降。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之后,曼施坦因指挥北方集团军群的第11集团军,几乎是跑着攻进了列宁格勒,当南方集团军群攻势受阻时,曼施坦因又被希特勒调往南方,攻克了塞瓦斯托波尔军事要塞,歼灭了苏联的克里木方面军并俘获苏军46万。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顶级名将,如果说朱可夫元帅是斯大林的救火队员的话,那么曼施坦因元帅绝对就是希特勒的王炸。

当朱可夫元帅指挥苏军刚刚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即将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希特勒便再次调回正在围困列宁格勒的曼施坦因。而风尘仆仆的曼施坦因元帅便马上指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发动了著名的"反手一击"哈尔科夫反击战,将朱可夫元帅指挥的苏军再次打回了原形,使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再次掌握在了德军的手中,而哈尔科夫反击战也使曼施坦因达到了军事生涯的顶峰。

应该说,战争不是比大小,讲究的是整体实力,虽然德军拥有曼施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等一大批当世名将,但胜利的天枰最终却倒向了另一方。

1944年春,朱可夫元帅指挥强大的苏军乌克兰第一、第二方面军迅猛出击,合围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第一装甲集团军的二十多万大军。曾经算无遗策的朱可夫元帅,判断此次德军的突围方向应为道路平坦的西南方,所以他将苏军的主力布置在这一地区,由他自己率领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西南方布下陷阱,想再次复制一次斯大林格勒战役。

第1装甲集团军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精锐部队,下辖4个军20个师,其中3个是整编的装甲军,整个军团由曼施坦因元帅亲自指挥。

精明的朱可夫元帅深知,如果能够歼灭第1装集团甲军,即可使曼施坦因元帅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全面崩溃,为了报哈尔科夫反击战的一箭之仇,更是为了全歼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朱可夫元帅将重兵安排在了包围圈的南面,而此时被包围的第一装甲集团军虽然拥有两周以上的粮弹存量,但如果第一装甲集团军真的往西南硬闯时,将会一头撞进朱可夫元帅精心布下的死亡陷阱。

然而曼施坦因通过苏军部队调动中的蛛丝马迹,早已洞悉了朱可夫的全部意图,也意识到了第一装甲集团军有被围歼的危险,但希特勒却拒绝任何战略性的撤退。

苏军的进攻在3月初开始,朱可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于1944年3月25日,将整个第1装甲军完全包围。就在第一装甲集团军与朱可夫和科涅夫血战的同时,曼施坦因也正在与希特勒发生激烈的交锋,当希特勒终于同意第一装甲集团军突围的时候,朱可夫已经对包围圈中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发出了最后通牒:“投降,否则不收任何一个德军俘虏”。

当希特勒终于让步,下令第一装甲集团军准备突围的时候,突围方向又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此时朱可夫早已在西南方向精心布下了死亡陷阱,但曼施坦因元帅却命令德军反其道而行之,出人预料的从西北部突围,这就使精明的朱可夫元帅功亏一篑。如果朱可夫此时调集重装部队追击显然是追之不及,而轻装步兵追击肯定又是给曼施坦因送大礼,因此,德国第一装甲集团军的二十万大军,几乎是毫发无损的摆脱了灭顶之灾,面对曼施坦因的神来之笔,即使是作为对手的朱可夫,也对曼施坦因元帅赞不绝口。

然而还没有等到这场战役结束,希特勒就干了一个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他解除了曼斯坦因的军职,从此一代名将永远的离开了战场。

抛开二战的政治意义不说,曼施坦因绝对是二战时期的顶级军事家,作为普鲁士军官团的后裔,他曾多次顶撞希特勒,例如在胜负未分的库尔斯克大会战。所以,这场苏德战争中最具战术精髓的战役,也成了曼施坦因元帅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


王铭苇


没有获胜的机会。二战后曼施坦因为了吹嘘自己如何了得,曾写了本回忆录叫《失去的胜利》,他认为库尔斯克会战能打赢,当然提了很多假如、如果、倘若等等假设条件,我们都知道:历史没有假如。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共投入90万精锐、2700辆坦克、2000余架飞机;苏军呢,不算战略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共投入133人、3500辆坦克、2900架飞机。

曼施坦因投入进攻的南方集团军群是主攻方向,集中了1500辆坦克。希特勒把能搜集到的坦克、士兵都派到了库尔斯克。7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打响至9日,5天时间德军莫德尔指挥的北部突击集团前进了10公里,失去进攻能力转入了防御;南线曼施坦因对阵实力较弱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第一天仅在部份地段上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到7日终仅揳入第二道防线,到11日方才突破到第三道防线边的普罗霍罗夫卡,共前进了30多公里。在这里曼施坦因迎头碰上了苏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800辆坦克(德军在这里坦克有700多辆),一仗下来德军损失近500辆坦克,从而彻底宣告了德军在库尔斯克的失败。而这时苏军的整整一个草原方面军还没有动用呢!接下来苏军就开始了代号“鲁勉采夫”的反攻行动。

所以,德军在库尔斯克的豪睹是注定要输的。倒是如果希特勒不用曼施坦因为南方集团军群统帅的话,可能还不至于在库尔斯克把底裤都输掉了。


孙悟空144972747


我是“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库尔斯克进攻计划是曼斯坦因在1943年初提出的,但在当时的苏德战场上,装甲部队损失巨大,18个装甲师总共只剩下495辆坦克,希特勒认为,以这样的装甲力量,难以攻破苏军防线。因此,对于战役计划犹豫不决,使得计划一再推迟。

1943年5月,在一次讨论作战计划的会议上,一组库尔斯塔地区的航空照片显示,苏军在德军计划发动进攻的线路上,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表明苏军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战役计划遭到泄漏。

作战计划已经不被看好,但希特勒在众多将领的反对声中,最后还是决定,7月5日发起堡垒作战行动。

苏军对于德军即将发动的攻势,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在库尔斯克地域集结了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加上预备队草原方面军,总计191万多人,装备坦克5128辆,火炮31415门。

与此同时,德军集结了78万多人,装备坦克2928辆,火炮7417门,虽然先进的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已经装备部队,开赴库尔斯克战场,但是数量偏少,例如斐迪南坦克歼击车仅仅90辆,在如此规模的战场上,这点数量很难发挥太大作用。

无论是兵力还是重装备,苏军在数量上都是碾压德军。

因此,苏德战争打到1943年,德军兵力严重不足,军火物资生产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表露的再清晰不过,在苏军数量的碾压下,德军质量高的优势已经无法抵消苏军的数量。

苏军也熟悉了德军的闪击战方式,对德军惯常使用的钳形攻势有了成熟的应对方法,在库尔斯克会战时,这些应对方法都用上了。

如果曼斯坦因提出库尔斯克战役的计划后,立刻发起进攻战役,虽然德军未准备好,但苏军也未准备好,大量兵力没有集结过来,防御工事更是没有,这时德军还有取胜的机会。

到五月份德军还未做好全部准备,但苏军已经准备好,可见德军的补充能力远远不如苏军快速,这个时候德军已经没有机会取胜。

所以,无论谁来指挥德军打库尔斯克会战,都无法战胜苏军。

关注“麻辣战争”头条号,关注世界军事分析。


麻辣战争


没有可能。

1. 丧失决战先机。苏军早就知晓德军意图,尽管库尔斯克地域适合装甲机械化部队推进围歼,但是在三个月时间内,上百万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区域构筑大量的防线防御阵地,三条防线上布满了专门针对德军装甲部队量身定做的反坦克据点。即使德军冲破三道防线,兵力损失一定惨重,然而苏军还有几乎以逸待劳的几个坦克集团军的后备部队。

2. 北线乏力。堡垒计划是南北夹击,虽然南线装甲部队兵力占优,但北线也是进攻主力。但是整个行动中,北线很难在缺乏坦克部队的前提下取得防线突破,北部进攻乏力,堡垒计划前景堪忧。

3. 普罗霍夫卡坦克大战直到今天也让军迷津津乐道,这次大战结果说明了很重要的一点,德军装甲部队对苏军坦克已经没有压倒性优势,苏军已经成长起来。我相信这样的一个现实就足够让德军统帅部决定终止行动。


Ihowooooo


库尔斯克会战前 曼斯坦因取得了初步胜利 在打算一鼓做气扩大战果时被希特勒叫停 原因是打算集中兵力和装备再打…事实上 德军增兵 苏军也获得喘息的机会 并大规模增兵 并有了充足的时间布置雷场…换句话说 德军虽然因增兵加强了实力 但 丧失了主动权

会战中后期 希特勒调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炮和空军到西线去抵抗盟军的大轰炸 并调走了几十万人的战略预备队去 南斯拉夫和意大利

库尔斯克会战 是德军90多万对阵苏军的 160万 到了战役后期 苏军方面兵力实际上增加到240万以上…此消彼长 德军已无取胜可能


yy153718520何晓宝


莫德尔的北线第九集团军战役一开始就进展不顺,所谓的钳形攻势已经无法实现,这时候单靠南线的曼斯坦因怎么可能会达到战役目的,更不用说,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作为预备队已经虎视眈眈,正等待德军进攻疲惫后发起反攻,库尔斯克战役本就是不该发起的战役


小康足已


没有希望,希特勒等待大批虎式坦克的入役,苏军早有准备。闪电战失去了突然醒。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苏军士气高昂,而德军士气低落,再加上北部进攻部队的失利和苏联草原方面军的的支援‘更没有希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