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記憶·靈川篇」靈川鎮發現隋代墓葬

「家園記憶·靈川篇」靈川鎮發現隋代墓葬

歷史遺存

靈川鎮發現隋代墓葬

  多年前,靈川鎮書峰村一戶農民在本村北坡蓋房挖地基時,在其東北角發掘到一座隋代墓葬。因古墓年代久遠,轟動整個靈川鎮,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墓地,議論紛紛。有人根據墓葬情況說到,北宋太平興國4 年(979)莆田縣始置靈川裡,而看來在隋朝,靈川鎮就是一個人文交通發達,社會經濟繁榮的地方。此話確有一定的道理。

  這座隋代墳墓為豎井洞室墓。墓室南北長約4 米,東西寬1.7 米,洞高1.8 米。東、西、北3 壁用長方形磚錯縫橫列,墓頂用長方磚和楔形磚列券。墓門與墓室同寬同高,長方磚封門,門頂用長方磚與長方楔形磚列券。其中墓磚可分為二類三式。

「家園記憶·靈川篇」靈川鎮發現隋代墓葬

“大業三年”隋代墓磚

  第一類:長方形磚,分二式。文_ 王元鳳靈川鎮發現隋代墓葬1 式,墓磚長40 釐米,寬20 釐米,厚6 釐米,重達14 斤。墓磚一側印有梅花紋,梅花與梅花之間分別印著“大業”“三年”“八月”“三日”字樣。“大業”是隋煬帝的年號,“大業三年”即公元602 年。這類墓磚最珍貴,因為它明確記載了這座墓葬的時間,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這座墓的豪華。印有這些字樣的墓磚必定是事先訂做的,價錢較貴,一般老百姓買不起的。可見這座墳墓的主人是比較富裕的。

  2 式,墓磚長、寬、厚、重量與1 式一樣,只是印花不同,其一側印有銅錢紋,銅錢與銅錢之間印著“十”字。這樣的銅錢紋飾,寓意連連發財、富貴綿延。第二類:楔形墓磚,1 式。墓磚長40 釐米,寬20 釐米,一側厚6 釐米,另一側厚3 釐米,重達8 斤,較厚一側印有魚尾紋。

  墓室內出土許多青白瓷隨葬品,有茶具、花瓶、香爐、燭臺等。估計這些隨葬品來自距這裡只有十多華里的東海鎮許山古瓷窯。許山古瓷窯是莆田三大古瓷窯之一,規模宏大,每年燒製大量青白瓷,從東海海頭港口大量運出湄洲灣,銷往臺灣、東南亞、日本及非洲許多國家。

  從這些瓷器和墓磚的形制來看,工藝精巧,質量很高,反映了當時靈川裡(包括東海鎮)陶瓷製造業是比較發達的,而陶瓷業的發展是建立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的。可見,早在隋代,靈川已經得到了較好地開發,為莆田文獻名邦的形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王元鳳)

「家園記憶·靈川篇」靈川鎮發現隋代墓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