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都有哪些可以反映家乡文化的美食?

刘Free


我是连阳地区的连州市人。连州位处广东的粤北地区,有很多山区的美食。不过,我觉得,最能代表家乡文化的美食反而是壮族和瑶族的美食。无他,因为整体来说,连阳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而且连州市也有三水瑶族自治乡。所以,最能代表我家乡少数民族文化的美食就要数壮族和瑶族的美食了。下面,我就为了介绍一二:

一、壮族美食逐个数

1.青精米饭

大家每天都会吃米饭。但是,壮族同胞所吃的米饭与我们平时所吃的米饭不一样。壮族同胞除了在农历三月初三之外,在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都会做青精米饭吃。青精米饭又叫做五色糯米饭,具体的做法是,用糯米泡在枫叶汁、紫蓝草汁(壮语叫“棵斩”)、红草汁(壮语叫“棵些”)、黄花汁(壮语叫“花迈 ”)里分别染成黑色、紫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

青精米饭的色香味俱全。蒸熟后的糯米饭,几种颜色混在一起,斑驳陆离,非常好看。其香乃天然清香,香气袭人,极为可爱。其味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非常好吃。青精米饭在气温不太高的情况下,可放多日而色香味不变。有的人家一蒸就是一二十斤,一时吃不完,把它晾干存放起来,到吃时,回锅炒或焖,加上一些作料,味道更加鲜美。

2.特色荷包肉

各位吃货都吃过荷包蛋,但是荷包肉估计就没有几个人吃过了。在连山,壮族同胞有一种美食叫做荷包肉,它的特点和粽子有点儿像,但是区别又很大。

具体的做法是,先将新鲜荷叶摘好,冲洗晒干备用,再用糯米和粳米适量搭配,将米炒至微黄、喷香为宜,然后将炒好的米加上适量的小茴香、八角等香料磨面粉,并将五花猪肉(肥瘦相间猪肉)切成一寸左右见方,用盐、酱油、料酒腌制一小时,将猪肉骨头熬成汤,将此汤把猪肉、米粉和湿均匀,干湿要适度,然后用荷叶把和好的肉、粉包成圆锥形,根据荷包糌的数量多少上甑蒸数小时方可食用。需要注意的是,米粉和湿均匀,干湿要适度,然后用荷叶把和好的肉、粉包成圆锥形。

荷包肉具有荷叶的清香、猪肉的浓香、糯米的幽香,还有几味佐料的烈香,入口即化,香糯可口饭菜合一,绝对是过来连阳地区必尝的壮族美食之一。


二、独特的瑶族美食

1.瑶族特色野菜

在过去,瑶族同胞上山采草药,饿了就会在附近找一些野菜现摘现吃,既节省时间又可以就地取材。因为过去采药不适宜在山上待太久,一临近傍晚,山上就会产生瘴气,人还在山中就会有危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作为临时充饥的山间野菜成为了颇受人们追捧的绿色生态菜品,成为了连阳地区瑶族特色美食之一。

瑶族特色野菜通常是作为餐前开胃汤,配上连山特有的豆腐一起熬汤,将野菜特有香气和连山豆腐的嫩滑结合在一起,一道看似稀松平常的野菜汤能够品出甘、甜、清、新、鲜、滑的味道。而且豆腐并没有掩盖野菜的清、新、鲜的味道,反而以连山山水豆腐特有的滑口口感掩盖了野菜所具有一点青涩味。

2.独特的连山瑶族美食--外婆蕨糍

说起外婆蕨糍,很多外地的朋友,尤其是汉族的朋友更是听都没听过。其实,这是瑶族同胞的一种家常小吃,也是山区人民过去充饥饱腹的补充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它逐渐成为了颇受欢迎的山区绿色美食之一。甚至舌尖上的中国2也曾经介绍过瑶族的蕨糍美食。

3.连阳地区最神秘的瑶族美食女儿香,制作过程不允许有男人在场

根据瑶族的风俗,女儿香是瑶族母亲送给女儿成年的礼物,吃过女儿香的瑶族女孩标志已经长大成人,所以制作过程才不会允许有男人在场。可以说,瑶族女儿香既是母亲给与女儿的礼物,也是女儿对家的一种感恩和回味。

其实,瑶族女儿香看起来跟我们平常见到的竹筒饭差不多。但是实际上,它们无论在用材还是味道,都是完全不同。

首先,制作女儿香要选取快成为竹子的竹笋,而不是新鲜的竹子,以山泉水洗竹筒浸米,再将竹筒口堵上木塞。

其次,女儿香与竹筒饭相比,带有竹笋的清香,入 口柔软,如果配上山林里的野菜,口水都要流了。而且,在瑶族同胞的眼里,有好吃的东西从来不会自己独享,再少也要和左邻右舍一起分享,这是瑶族独特而淳朴的美食乡情!


上面就是我为你介绍的几款能够代表我家乡少数民族文化的美食,希望你会喜欢并有空过来连阳地区,尤其是连州来游玩和品尝少数民族美食!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关注我们询问或在评论区留言哦!


连阳地区第一吃喝玩乐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今天介绍一下我的家乡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现在已经分为电白区隶属广东省茂名市,位于广东西南沿海,介于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陆地面积2128平方千米,管辖2街道21个镇4虚拟镇,2017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93.27万人,全区常住人口154.40万人。下面是我们家乡电白区比较出名小吃,很乎家家都晓得。 图1图2我们家乡叫圪,艾圪跟白圪,都是用糯米粉粘粉揉成面团做皮,艾圪增加用艾叶揉艾蓉放进面粉,馅料加了皮绿豆跟花生米,白糖花生油等做成。 图3 是手工粉皮,我们俗称捞粉皮,全程手工制作,手工用刀切成粉条,切成后放进蒜蓉,酱油,纯正花生油。手工粉条富有弹性爽口花生油油香非常好吃。 图4我们叫芥菜圪,是用生菜或者芥菜把整个糯米团包起来,面里馅料放点小鸡块,花生仁,香茹一些调味料蒸上半个小时完成,菜跟馅搭配一绝呀! 图5 水东芥菜。其实芥菜也没什么特别,但就整个电白,包括茂名都没有水东芥菜好吃。因为水东靠近海滩,可能水质,土壤不一样,这里芥菜一点都没有苦涩味,而且爽口清甜。所以在当地非常有名 图6茘枝,也叫岭南佳果,我们这里很多品种。三叶红、桂味,白糖奄,黑蜡、白蜡 图7图8蚝炸,牛肺炸、虾炸、带鱼炸,螃蟹咋炸、尤鱼炸等。其实做法一样,,用糯米粉粘米粉搅拌成面糊撒点葱花,放进你想要海鲜把调好面糊放进去炸就好。










烧烤店阿云


因为我先生是黔东南州人的缘故,我对黔东南的民族风情和饮食习惯颇为了解。黔东南是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侗族都是农耕民族,贵州是山区,土地多为依山而建的梯田,无法用大型机械耕作,所以耕牛对于他们的生产生活十分重要。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苗族、侗族与牛同生、用牛耕种、以牛为食,牛成了他们生存的重要保障;牛在他们眼中是吉祥物,能够为人们驱邪避难,带来平安幸福。牛崇拜文化贯穿在苗族、侗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牛图腾文化还大量体现在苗族侗族的建筑风格、剪纸、刺绣服饰、歌舞还有节日风俗上。

记得二十几年前,我春节第一次去我先生老家时,看到满大街餐馆写着”牛瘪、羊瘪“字样,我不知道是什么?心里疑惑是不是牛、羊生殖器之类,像广东的牛欢喜,但想想又不可能这种多。于是问我先生,他以前曾经在黔东南最偏远、最落后的乡下挂职锻炼了两年,所以他对黔东南原生态的饮食习惯最为了解,于是他向我详细解释了怎么回事,第一次听到牛瘪时我觉得挺恶心,吐槽发明这道黑暗料理的先民真是另类的、脑洞大开的非主流,这样的东西都能吃。谁知我先生一脸严肃、再三给我强调说:“牛瘪是一味胃药”。

我先生因为工作繁忙,三餐不定时的原因,有一段时期经常胃疼,所以他常念叨一定要吃牛瘪治下胃病,看着他对牛瘪一脸无限向往的模样,我对牛瘪的最初印象从恶心厌恶,转变为它是一剂胃病良药的好感。因为我们平时只有春节假期才能回去,而春节期间黔东南的餐馆大都是不营业的,不像广东,越是春节的时候餐饮生意越旺,所以虽然回去次数多,但吃牛瘪的机会却并不多。

牛瘪又叫"百草汤",牛瘪和羊瘪,是黔东南非常奇特的一种食品,它是在宰杀牛羊时,将其胃液取出并过滤干净,在烹制牛羊肉将熟时,放入适量。烹制好的牛瘪和羊瘪是黄绿色,入口微苦,有健胃、祛热和助消化的功效,被黔东南少数民族视为待客上品。"牛瘪"的制作工序复杂,将牛羊宰杀后取其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内容物,挤出其中的液体,加入牛胆汁及佐料花椒、生姜、陈皮、香草等,放入锅内煮沸,文火慢熬,将液体表面的泡沫及杂质除掉,过滤回锅加入食盐、葱蒜、辣椒即成,可以将牛肉放汤中一起煮食。

牛食百草,其中许多是草药,牛胆有消炎的功效,牛黄入药清火泻热。在杀牛前,首先给牛喂些牛爱吃的中草药,像首乌、葛根、绿豆、柴胡、土党参、人参、当归、防风、金荞麦等等和一些新鲜的鲜草,喂半小时左右把牛杀了。将牛刚吃进到胃还没有消化的这些中草药取出,放入高温锅加二倍水以上,沸煎三十分钟后取出。然后用丝瓜络多次去渣,去渣干净后存放在一边备用。然后将新鲜的牛肉切丝,切好后放入锅中拌生姜片,爆炒二十分钟左右,炒熟后可以将牛瘪倒入牛肉中,如果是炒干锅牛肉则放少些,拌后炒到半干即可以了。同时加盐等配料,要吃时还要放些石菖蒲、藿香、川芎等为五香料即可。

牛瘪有汤锅与干锅之分,即火锅汤汁的多少。汤锅牛瘪比较鲜嫩,而干锅牛瘪香味更浓郁、热烈。牛瘪既是一味独特的美食,还具有消炎解表、治疗炎症和感冒等功效。

前段时间我们回老家办事,我先生的二哥专门请我们去吃牛瘪,这是一家隐藏在居民楼的牛瘪私房菜馆,来往的客人都是本地的老熟客,外表是居民宿舍,没什么装修,也没什么服务员,我因为好奇特意去厨房看老板如何炒制牛瘪,他先是下锅放油爆炒辣椒、姜、蒜,再下切好的牛肉丝,再下瘪汤,放五香配料,焖煮,加盐调味再起锅。

黔东南的牛瘪用的是当地特产的黄牛,这种原生态自然放养的黄牛,牛肉紧实嫩滑,品质上佳。因为当地人爱吃牛瘪的缘故,这里的牛多用中草药来喂养。

如果初次去食牛瘪火锅,最好选择干锅牛瘪。干锅牛瘪只是外观有点微绿,没什么特别的异味,让人很易接受,吃时入口微苦,食后喉咙微甘,牛肉嫩滑,香味浓郁,加上配料石菖蒲的浓香,让人不由改变对中华黑暗料理的看法,食后返寻味。

亲:如果有机会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话,不妨大胆去试下牛瘪汤,体验下这道中华黑暗料理究竟有多黑暗。











卿姐美食生活


代表家乡文化美食的话,说到广州,毛哥就想说说广州人民最爱的肠粉了。虽然肠粉大家都经常吃,下面毛哥来和大家具体介绍介绍广州肠粉!

肠粉源于广州西关一带(肠粉本身最早源于罗定),做法都是将大米做成米浆之后蒸熟(加入少量澄面或小麦粉),佐之以肉片等配菜并配之以豉油调味,现主要分为布拉肠和抽屉式肠粉两种风格。

肠粉皮的讲究

其中布拉肠是较为传统的肠粉做法,米浆在白布上蒸制过程中因布上有气孔的缘故,做出的肠粉更能达到“嫩滑微韧”的完美状态,口感是比当下主流的抽屉式拉肠要来的顺滑。

布拉肠由于工艺相对麻烦,目前做布拉肠的店已经没有抽屉式多了,但是只要是正宗的布拉肠做法,店里的生意都很棒,主要还在做布拉肠比较好的有越秀的穗银肠粉和西关的源记。

好的广式布拉肠做出来肠粉皮实白净如玉,呈半透明状,底下的肉片若隐若现,特别诱人。

刚刚说到了广式肠粉口感讲究“爽滑微韧”,只要夹起来试一试就知道了,夹起来肠粉皮不会马上断开是最好的状态,一夹就散或者夹起来一直不断都不能吃到最好的口感。

肠粉配菜的特色

广式肠粉的配菜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搭配有猪肉片、牛肉片、猪肝,猪腰和虾仁也是很常见的配菜,有一点毛哥想说一下那就是传统的广州肠粉有两样不会加,一个是青菜,要加也是加韭黄;第二不会加鸡蛋,加鸡蛋是后期才有的口味,虽然已经满大街都是了,但是吃过肠粉的就知道加了鸡蛋肠粉的口感就没那么纯粹了。

调味关键在豉油

那么光有了肠粉皮和配菜,是不是还少了点什么?没错,如果只有前面两样那肠粉吃起来也是无味的,那调味的关键就在于豉油了。这里的豉油也不完全是酱油,通常都是店里自制的豉油,调制得好的话吃起来就是咸甜适度,越吃越香。有些店里会加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多宝路的生记肠粉会在豉油中加一些烧腊油,吃起来会更加香口。或者再点上一些辣酱,也会更加开胃。

怎么样,听完毛哥的介绍,是不是马上想来一碟肠粉啦?


毛毛美食指南


上海文化其实很多元,最早有纤夫的爱之码头文化,后来有十里洋场的海派文化,再之后又有精打细算的弄堂文化,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现如今的上海文化。我本想从各元文化入手,列举代表各种文化的美食,而恰恰如此,可能篇幅也不尽够,更遑论一个宏大、离散、又模糊的概念,让人看完对上海美食也不尽了然。


所以,我想到用“本帮菜”这一类美食随时间轴发生、发展的故事,来串联起大上海主流美食变迁的线索,让人对上海美食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下,是作为上海人对家乡美食的一次梳理、组织、与理解,不足之处,还望谅解!


壹|起源于码头文化


上海,最早又叫上海滩,与《上海滩》里赵雅芝和周润发漫步在外白渡桥上的浪漫、与诗意相对的,是十六铺码头上天青色烟雨中仍背负生存重担的码头工人们。彼时,在帝国资本主义的层层盘剥下,码头工人但凡能吃上一顿饱饭,便是一种奢侈。


这时,便有人用淀粉勾芡,倒上酱油、放点儿糖、撒点儿盐,弄得厚稠粘泞一点,拌着白米饭,无论有无肉沫三俩,囫囵下肚便是一顿大餐。这就是上海本帮菜“浓油酱赤”的由来,实在不是什么太值得炫耀的事情。

上海本帮熏鱼、本帮红烧肉、响油鳝糊,都是浓油酱赤的典范。尤其我最爱的响油鳝糊,鳝丝被裹在胡椒味儿甚浓的赤酱里,每一口都要用舌尖拔开而后才能舔到鳝肉类似纯精肉的香味儿。而待到鳝丝悉数被撩光以后,再用汤拌饭,每粒米饭上都糊着一丁点儿酱,米香里全是胡辣的肉汤香,呼哧下肚那叫是一个“下饭”,一般我都能干完三大碗白饭!


贰|发展于海派文化


上海,作为一个襟海带江的城市,在上世纪的海洋商业文明中,受到了时代的眷顾,发展成了如今的国际一线城市。期间,各位时代的弄潮儿,都非上海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土著,徽商、浙商、洋商等,除了带来商业文明,也带来了八大菜系、及法餐、日料的典范。


于是乎,上海本帮菜师傅,也是挖空心思,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简陋本帮菜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长补短,将八大菜系、日料、法餐等国内外知名菜系中的刀工技法、烹饪方法、和料理工艺嫁接进本帮菜的做法中。


腌笃鲜,是本帮菜里的代表菜之一,这汤清清咧咧,奶白色中的极鲜,鲜有淮扬菜烹饪手法的影子;而这腌鲜肉中的咸肉,据说已有人用意大利帕尔马风干火腿或西班牙风干火腿替代,更有鲜肉采用的是德国猪手,笋呢还是江南春笋。所以,这一锅汤里真正是融了各地菜式精髓,是最具上海海派文化代表的必吃菜。



叁|精简于弄堂文化


上海人,三个字,并不能代表每家每户的经济情况,和全国诸多地方一样,这里也有富裕、有贫穷,有优渥、有简陋,总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上海人,但凡有一点钱,一点喜,一点活络,就会想着法儿吃。这大概就是为何本帮菜,能一举跃升餐饮界大牛位置的原因之一。


个么,螺蛳壳里做道场,就是没钱的市井小民,也是要尽可能地变化三餐的。尤其以“假领头事件”闻名全国的上海人,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存在。每家每户早晨的菜篮子,就是家庭主妇最早的攀比,谁家今天吃什么市鲜货,都要被拿来叨上一整天。所以,诸如“大鱼大肉吃腻了”,换换口味这种明显搪塞之词,在彼时的弄堂里,倒是有了市场。


比如,上海本帮菜的草头圈子,便是将苏浙一带的农家菜,草头最早是喂猪都被嫌弃的野菜,结果上海人佐以本帮菜的重油、少糖、再倒上一勺白酒,炒得叶落碧青,油光泛亮,然后出锅!一经面世,便被一抢而光,然后经历近一百年变迁,现仍然活跃在上海人的餐桌上,变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时令炒蔬!


肆|结语:不变的是精打细算


海派文化,会随时代的更替而变幻出千人千面的模样,而唯一不变的是,经时间沉淀下来,上海人骨子里基于精打细算的选择:又好吃,又登样,还有点名头,大概就是我们对吃的唯一诉求!


大米小米洋西米


大家好,我是川菜麦师傅!一个有着将近20年经验的专业厨师,曾写过很多专业的干货文章(可在头条号主页查看),希望能对你也能带来一些烹饪方面的帮助!同时也谢谢大家的关注!

其实我们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都是随着气候条件,食材条件,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变化的!一般来说地域美食首先都是适用于当地人的口味!材料容易获取!


下面我说说我印象中可以代表各地家乡的一些美食,供大家闲暇时一乐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哈!


1:重庆的小面!也称为“杠子面”,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是重庆人的主要早餐之一!正宗重庆人最少有1/3以它为早餐。而同时也与重庆妹子的火辣脾气形成正比!



2:东北的铁锅乱炖!代表着粗犷豪爽,就像东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他们的主菜之一,同时也是一道非常好吃的美食!当然要在东北地区才有那个味道!如果把这东西搬到南方吃,你会发现吃起来没有那种感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环境的影响。



3:新疆内蒙一带的手抓羊肉!因地理气候原因,他们喜欢吃牛羊吃御寒,豪爽的性格使他们吃这些东西的时候,都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非常有代表性!他们的吃法粗放简单,煮熟的羊肉配上醮碟即可开吃!



4:广式烧腊!其中以叉烧和烧鹅最为出名!确确实实代表了广东人对吃这方面细致的追求。它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广东地区的物产丰富,到现在为止,广东依然是全国物产最富饶的地区!也是富豪普遍最多的地方。现在你去广东城市里面看基本上百万家产为贫困人员!



5:北方的驴肉火烧!这玩意必须得现做现烤的火烧,加上炖至软烂入味的驴肉才好吃,现在一些店里面批量制作出来的,味道上还是有差距的!我个人认为还是那种圆形火烧更好吃!



6:江南地区是杭帮菜的大本营,他们的菜清淡但是精致!我个人认为他们的点心做的非常不错!比如灌汤水饺,蟹黄包,其次还有包括金华火腿都能说明江南人对吃这方面的讲究与细致!在这里我得说,他们的代表菜之一西湖醋鱼,我个人吃不习惯!有与我同样感受的吗?




最后问下:你们当地还有哪些代表性的美食?


最后觉得我说的对的朋友请留下你的赞!

如果觉得对你身边的朋友有可能带来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大家评论区留言再见!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川菜麦师傅


我是安徽亳州的,很多人都不不知道亳(bo)州,甚至央视主持人也把亳州念成亳(hao)州,我正在负责本地的一个小吃城筹建筹备项目,给大家分享一下亳州的特色小吃吧。(只介绍外地没有的)

1.牛肉馍

比较容易理解的通俗叫法可以是:炕牛肉馅饼Plus,外焦里嫩,是来亳州必吃的小吃之一,特色明显。

对于80后以前的人,这个在亳州本地绝对是奢侈品,那时亳州做牛肉馍的也还不多,好像是洪建和李家的。

首先是和面,面用高筋粉带油和,类似炸麻花的面做法,以后还要醒面。

调馅料,有大葱,红薯粉丝,牛肉,以前都是手工剁牛肉,所有以前的牛肉馍陷是大的,现在都是用机器打的,相对以前口感略有下降。

2.涡阳干扣面

又干又硬的面和小豆芽,配上蒜汁、生抽、调料水、胡椒、葱花,荤油炸的辣椒油,一起干拌的,爱吃的非常爱吃,不爱吃的一口吃不下,一个萧县的亲友每个月专门开车来吃干扣面。

面据说用石灰水和出来的,要非常的硬,然后用机器压出来,一般的面条铺买不到,好像从事干扣面加工的只有那么两家。

3.亳州板面(不同于太和板面)

太和板面较为知名,为牛肉板面,亳州板面味道完全不同于太和,面做法一样,但亳州板面主要是浇熬制的羊肉。

4.小跑肉

通俗叫法为:卤兔肉

在亳州从街头到酒店餐桌非常普遍,是回民和汉民都喜欢的一种食物。

5.炒米线

亳州并不产米,但亳州人非常喜欢吃米线,而且唯独为炒的,重重的番茄沙司加鸡蛋、绿豆芽一起,口感酸辣咸鲜。

6.利辛板鸡

类似板鸭的做法,但用的是鸡,而且要用母鸡才好吃。

鸡腌制后要放木桶里面用大石头压,根据观察和口感可以说综合了臭桂鱼和板鸭的做法。


亳bo州吃货


吃的美食不算多,但特色美食了解不少,我就分享几道美食吧

陕北--羊肉面

有句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四十里铺的羊肉面。”可见,羊肉面在当地人眼睛里是多么重要的饮食。精选剔骨羊肉,切成小块,用草果、桂皮、花椒、生姜、红葱等佐料制成纯肉臊子,然后浇到厚薄均匀、筋道有嚼头的白皮面片上,喷香扑鼻,极为诱人。“绥德羊肉面”已成为知名美食。

成都--龙抄手

龙抄手是成都市著名的传统小吃,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特殊叫法,抄手的得名。成都的“龙抄手”1941年开设于成都的悦来场,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迁往新集场,60年代后又迁至春熙路南段至今,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了。

西安--肉夹馍

肉夹馍是陕西(乃至西北大部分地区)著名小吃,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 在西安,老樊家几乎成了腊汁肉的代名词。 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酱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吃时切腊汁肉少量,夹人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白吉馍一起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山西--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的传统面食,也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其将面粉和成团块状,左手举面团,右手拿弧形刀,将面一片一片地削到开水锅内,煮熟后捞出,加入各种口味的臊子、调料食用,以山西大同刀削面最为著名。山西刀削面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在全国非常有名,是山西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美滋美食


我的家乡是在浙江省台州市,一个靠海的城市,欢迎大家来做客,如果让我说一个能代表家乡文化的美食,那我就推荐一个“食饼筒”吧


一、关于食饼筒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济公和尚发明的,当时家里如果有剩菜,就用面皮包裹留着下顿吃,勤俭节约。另一种说法是戚继光发明的,当时戚继光在台州抗倭,老百姓为了犒劳子弟兵,就把每种菜都包进去,结果士兵吃了感觉非常好吃就流传下来了。


二、食饼筒怎么做才好吃呢?一是面皮一定要薄而且有韧性,一般用小麦粉加水打浆,在平底锅上摊面皮,完全是手工活。二是菜品要丰富,海边人家,虾、黄鳝丝等海鲜少不了,加上炒面、鸡蛋丝、猪肉、豆腐干、红萝卜,红的黄的黑的绿的,各类食材甚是好看。


三、食饼筒一般什么时候吃?我们台州一般是在立夏、端午节、五月十三吃,土话也叫吃“锡饼”,吃了寓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吃的不是饼,吃的是一份乡愁和团聚。


欢迎来浙江台州吃食饼筒


台州大搜罗


首先,我是一个安徽合肥人,在我们合肥呢最有代表性的食物,那莫过于,合肥四大名点:麻饼,烘糕,寸金,白切,从肥东到肥西的老母鸡,三河的米饺,这些接地气的小美食了。


合肥四大名点:

麻饼:在北宋时期,合肥就有产,后直至朱元璋起义时,合肥出一将,将麻饼带了出去,成为干粮,后来以起将的名字命名,传至今天。

烘糕:相传,淝河之滨,有一老妇,名为翁太,他的媳妇做了一个糕点名为烘糕,其意为哄她吃饭,后来,有一次,岳家军经过,老太,金军败退,大喜便将烘糕与之相食,后便流传了下来。

寸金:通身以芝麻包裹,形似笔杆,表面酥脆,心里酥软,并伴有丝丝的桂花香味,且不粘牙,脆而甜。



白切:顾名思义,色泽很白,并且吃起来非常的酥脆,比较清香美味



老母鸡:

连锁品牌老乡鸡的前身,而且这老母鸡到今天都不知道是我们合肥肥东的,还是合肥肥西的,其实就老母鸡来说,全国各地都有其各自做法,不过就是老乡鸡做了连锁快餐。要我其味道,也就是一个字鲜,它选用的是土鸡,并且经过长时烹制,其他特色也就不知了。




三河米饺:

像这个美食,相信不用我说大家其实都知道了。三河为之水乡,又为河湖交错之地,古时就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当年太平天国时,英王陈玉成,指挥抗击清军,并大败清军,呈“三河大捷”,后三河人民为其送上美食,称之为三河米饺。

三河米饺,面皮用籼米粉制作而非面粉,后以猪五花肉辅之佐料呈馅,包制成饺形后,放入油锅中炸之,即成米饺。

三河米饺,其味鲜美,其质酥脆,其色金黄,食之甚佳





合肥四大名点是老一辈人的记忆,也是一种手艺的传承,我们年轻人要对这种传承表示尊敬和爱护。

而老母鸡,作为一个快餐品牌打出去,仑苍是我们安徽的骄傲。

而三河米饼,在历史源流中产生,并在发展中源源不断的提供给我们便利与美味,我们应该与之感动。


内容为个人真情实感,图为网图(不便于自行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