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仄起平收,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

Jeff鑫輝玩具有限公司


問題:對聯仄起平收,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

如:(左右對上下。高對低。大小對老少。美對醜,好對壞。東對西。內對外。善對惡、等等,不計其數);南對北可以,而東對西卻不行?冬對夏可以,而春對秋卻不行?按照“平仄論”這些最佳的詞組都得棄置!現代對聯到底是按平仄韻律為主,還是選詞、意更佳?恕在下愚鈍!敬請各大才子不吝賜教!🙏🏻🙏🏻🙏🏻

前言

從題主的問題可以看出,題主所舉的例子有一點點片面,不足以作為問題的論據。

回答題主的問題需要從兩方面來論述,其一,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其二,題主論據中的以偏概全。

一、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

詩律不僅僅是平仄 ,但是平仄是其中最基礎的規則之一。

平仄是枷鎖嗎?當然是了。

平仄是規則,所有的規則都是枷鎖。過馬路走人行橫道是枷鎖,開車不要闖紅燈也是枷鎖。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一文中說:

假如詩可以不要格律,做詩豈不比下棋、打球、打麻將還容易些嗎?難怪這年頭兒的新詩“比雨後的春筍多些”。

.....

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會跳舞的才怪腳鐐礙事,只有不會做詩的才感覺得格律的縛束。對於不會作詩的,格律是表現的障礙物;對於一個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現的利器。

老街發現,很多人誤解只有中國詩才有鐐銬,有人作格律詩認為平仄是枷鎖,如果他們學習歐洲人的十四行詩豈不是更要了命,十四行詩的複雜規則是不輸於中國格律詩的另一種枷鎖。

只不過很多西方的”格律詩“被翻譯成了中文白話詩而已。同樣,中國詩也無法翻譯成西方的格律詩。每一種本民族傳統詩歌,都具有本民族的語言特色,只要翻譯成外文一定變了味道。

話說回來,作格律詩就要按照格律詩的規矩。

假如開車總是闖紅燈,還是走路好了。假如走路也要闖紅燈,還是不要出門了。好比作簡單很多的古體詩也是有規則的,假如仍舊不遵守,就作自由詩吧。反正:

難怪這年頭兒的新詩“比雨後的春筍多些”。聞一多 《詩的格律》

二、格律詩也可以: 南對北 東對西

如:(左右對上下。高對低。大小對老少。美對醜,好對壞。東對西。內對外。善對惡、等等,不計其數);南對北可以,而東對西卻不行?冬對夏可以,而春對秋卻不行?按照“平仄論”這些最佳的詞組都得棄置!現代對聯到底是按平仄韻律為主,還是選詞、意更佳?恕在下愚鈍!敬請各大才子不吝賜教!🙏🏻🙏🏻🙏🏻

以上是題主的一段話。

其實在格律詩中,只要不在平仄不可更改的位置,平平相對、仄仄相對是允許的。

1、例如南對北:

哭衛尚書(唐·靈一) 
畫戟重門楚水陰,天涯欲暮共傷心。南荊雙戟痕猶在,北斗孤魂望已深。
蓮花幕下悲風起,細柳營邊曉月臨。有路茫茫向誰問,感君空有淚沾襟。

2、又如東對西:

經廢宮(唐·棲白)
終日河聲咽暮空,煙愁此地晝濛濛。錦帆東去沙侵苑,玉輦西來樹滿宮。
魯客望津天欲雪,朔鴻離岸葦生風。那堪獨立思前事,回首殘陽雉堞紅。

3、內對外

贈韓家郎君在家修行(唐末宋初·無名氏) 

崇真起善立玄堂,謹奉朝昏兩炷香。內侍孀親行孝道,外持貞正合三光。
常行矜憫提貧困,每施慈悲挈下殃。他日聰明如省悟,也應歸去到仙鄉 。

但是在平仄固定的地方,的確是不可出現平平相對、仄仄相對的。

結束語

平仄相對是為了音韻之美,所以格律詩在特定的位置對平仄要求非常嚴。俗語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雖然不完全準確,但是也基本反映了平仄寬嚴之處。

但是在押韻時,無論古體詩還是格律詩,都非常嚴格。從南北朝沈約等人研究四聲開始,就注意要求白腳與韻腳的平仄是相反的。因此在這裡,除非是韻腳,否則仄仄相對、平平相對是不會出現的。

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或雲: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節選自空海《文鏡秘府》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格律詩詞與中國語言是密切相關的。傳統格律詩詞實際是唱出來的,其抑揚頓挫,韻腳韻律已經自成體系。新文化運動打破了這個桎梏,創新了自由體詩,這其中自有格律詩的艱澀難懂,還有語言特別是白話文的普及和新舊語言的更替,到了今天自由體詩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變化,試看賀敬之,郭小川的詩,拋卻主題 不談,他們的詩具有強烈韻律感,優美動聽 ,朗朗上口,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湧現了以蘇婷北島為主要代表的“朦朧詩”,他們的詩除了“朦朧”之外,則更注重抒發個人的感悟,韻律韻腳無足輕重。詩歌發展到今天,韻律韻腳更是可有可無 。哲學和宗教可能是現代詩歌發展的方向。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封建時代的生產關係,語言文字,八股文與古典詩詞的“格律”是相匹配的。我妄議:古詩詞的所謂“填詞”是不是做好“格律框架”,選好詞彙,填上了事?現代人喜歡格律詩不是壞事,唐詩宋詞造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高峰,其博大精深,絢麗多彩,為世人所矚目。但是“格律”是不是"定律"?“格律”是不是清規戒律?“格律是不是到了”頂峰”?顯然不是!古典詩詞最大的特點就是格律,也就是格律限制了文字的選擇和表述,無端的苛求作者削足適履,體現古典文學的尊貴和霸道,文人的酸刻和無知!

古典詩詞的平仄關係在那個時代是適應的,到了民國已經力不能及,到了當代已然成為詩詞發展進步的枷鎖!科學的進步,世界語言文字的交匯,語言詞彙的爆炸性增量,新舊文化萬花筒式的變化,使得傳統格律詩詞成為抱殘守缺的代名詞。辦法只有一個,改!不失古典特色的的改革是中國文學發展進步的唯一出路。


用戶4395868970


對聯的仄起平收,是韻律還是枷鎖,這個問題要怎麼看,還得從對聯的歷史來看,對聯啟源於五代十國,至今,已流傳了幾千年,能登大雅之堂,也能入尋常百姓家,由於漢字的韻律,造就了對聯能用極少的字,體現極深遠的意境,給人予美感,給人予享受。

流傳了幾千年,古人早就總結出以平仄對應的相關格式和要求,這才充分顯示出對聯這一特殊文種的魅力,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意境大於表面的文字美。

另一方面,對聯又是大眾喜愛的產物,只要高興,隨意擬上幾聯,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也就樂在其中了。


老者6311002534379


其實,在最初的古代詩詞中,平平仄仄本來就是一個詩詞音律自然而然的存在!詩詞格律主要是規範語詞對仗(天對地,水對火……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隔行押同樣韻母的韻腳(俗稱,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對齊)……但是到了後來,一些被八股文毒害得很深的所謂的“專家學者”忽然發現在很多美妙的詩詞中都有著“有趣“的平平仄仄(其實他們不知道這些平平仄仄不過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於是他們便開始利用他們在文化界的“名氣“在平平仄仄上大做文章,其實就是故弄玄虛,自欺欺人!

記得,當年蔣介石看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禁不住拍案叫絕。但是嘴上卻不服,於是便請來幾個清朝的老朽學者要與毛澤東一比高下,結果,他們的沁園春雪都一塌糊塗的不值一提!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只會呆板的填詞——按照古板的嚴苛的詩詞格律填詞!

其實,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一路芬芳,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祖先其實一直都是在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上承上啟下!其實,那些古板的,嚴苛的詩詞格律就是“糟粕”!😂所以早就應該讓那些抱殘守缺的學者們見鬼去了!😂



——99愛世界世界愛


對平仄這個問題我想還是要講究一些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嘛,是吧?

但是,如果都按著古人給規範好了的那些個平仄模式又太限制人們的文思靈感了,怎麼辦?我個人的辦法是,在古人給我們規範好了的大框架下進行靈活調整。比如,你做了一首五言詩,按古人規範的上句是,平仄仄平平,他要求你下句,平平仄仄平,但你覺得若一點不變地按著這個平仄要求往裡填字有困難,限制了你的發揮,那你就給他調整一下好了。你可以把上下句中的個別字的平仄調換一下位置啊,是吧?但前題是,寫完了你要多讀幾遍,聽聽你調完平仄位置的句子是不是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是不是拗口?如果有抑揚頓挫的感覺,同時還不拗口,那麼,這就挺好的啊!

古人之所以把詩詞設定平仄,一是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二是為了譜曲演唱啊!

你比如說,我們聽一支歌曲,音調大多都是高低起伏的啊,由低而高再低而至結束,是

吧?

再一個,韻書上雖然把一二聲歸納為平,把三四聲歸納為仄,但在具體細節上還是要有區分的。比如,雖然韻書上要求你這個字是仄聲,但是,三四聲之間在音調高低上還是有較大差別的。三聲往低走,而四聲往高挑,因此,在品讀詩作時要看看整首詩在音調上協調否。

以上所說的僅是我個人拙見而已。但是,不管你是賦詩還是填詞的,如果你沒有按著古人韻書上所規範的平仄去作,就不要標上什麼七絕、七律了等,就不要標上什麼滿江紅,點降唇了等,如標上就不大好了。不但有附庸風雅之嫌,還會讓那些較專業的人士譏笑嘲諷、嗤之以鼻的,是吧?

又及:如果一些人,我也包括在內,如果嫌寫近體詩平仄格律要求嚴格的話,可以學習寫古體詩啊!古體詩沒有平仄限制,只是句尾字隔行押韻即可,但不限押仄聲韻還是平聲韻。


筆端蘊藏千點紅


仄起平收與平起平收的平仄格式

對聯仄起平收,意思是上聯末字仄聲,下聯末字平聲,適用於首句不入韻的對仗平仄格式。例如: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也有平起平收的,即上聯末字平聲,下聯末字平聲,適用於首句入韻的對仗平仄格式。例如: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對仗的基本規則

對聯源於格律詩對仗句。上下句平仄相反,詞性與句式結構相同,是對仗的基本規則。

“好”對“壞”、“美”對“醜”、“內”對“外”、“善”對“惡”等都是仄聲字;“東”對“西”上下都是平聲字;雖然上下詞性相同,但上下平仄必須相反,否則就是上下平仄“失對”。明顯違背了上下平仄相反的對聯基本規則,這樣的例子難道是對聯嗎?只能是對偶例子罷了!

對仗平仄變格

“一三五”(即單數位置的漢字)必須在有效規避孤平、孤仄、三平尾和三仄尾的條件下“不論”,“二四六”平仄相反,詞性相同,必須“分明”。

規則與“枷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聯源於格律詩對仗句也不例外。如果不願遵守或不懂對仗的基本規則,只能是對偶式的標語口號。


總之,對仗基本平仄是對聯這種體裁形式的規則,而不是所謂的“枷鎖”。把上下句平仄相反,詞性與句式結構相同的基本規則視為“枷鎖”,以“因律害意”為藉口,欲除之而後快,還算是對仗嗎?

結語:

仄起平收,只是舊有對聯習慣,不是對聯的必要規則;上下聯雙數位置平仄必須相反,上下聯詞性與句式結構必須相同,缺一都不是對聯。


碧水青松隨筆


平仄用於詩詞和對聯,對中國文化曾經是個推動。但到了今天,比如對聯,很多人已不太講究平仄,而只重對杖和字意。其原因有二:一是時代發展了,要與時俱進;二是平仄來源於古漢語,與今日四聲有別,難於準確掌握。



頓國翰墨


說二句,即是規則韻律,又是枷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也是中華詩詞文化的獨特載今。應為遵守。在對聯,詩詞中,我發現有時的意聯,情詞,確好於規則,應叫意詞水流。就相說書的前臺詞。四句為詩,八句總綱,十六句美,三十二句勾開倒吧。讓我慢慢的道來。多好的開場白。我認為,規則要遵,意聯要發展。這就叫詩詞的進步。各行各業都有改革發展,與時具進。詩詞為什麼不能?應該能。有的朋友說的很好,由於各地方言土語的不同。爭加些意聯詩應該是對的。一直堅持老八股?有的人認識可能有些不一樣。自以為平水很高,出一些難聯奇對,妙字,稀字,多數人很難理解,就別說仄平對之了。通俗易懂,簡捷明瞭,主體直達,意味深長。應該是詩詞所要表達的特色。個人觀點,不足指正。











手機用戶烏龍


我想起了餘秋雨老師的《中國文化》,其中就說出我們現在文化的現狀。

就像今天《論語》、《孟子》一樣,一直在繼承,卻沒有輸出。

對聯也是一樣,遵守規則固然是好。但是這文化是用來傳播、弘揚。

每個人的文化不一樣,孔子幾千年前就說:因人施教。

說了幾千年,感覺當沒說一樣,一直在翻譯意思。

應該找到這個時代繼承者,而不是每天說著它有多麼的好,它應該這樣,時代在變,思想也要跟著變,跟著傳播,這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大家一起的事,怎麼傳播更好,怎麼創造更好。

怎麼讓更多人喜歡對聯,而不是厭惡對聯,只有真正的喜歡它者才能更好的傳播、發揚。



每天十點一本書


對聯仄起平收,平仄是韻律。不是枷鎖!平仄韻律與意境一樣同為對聯的靈魂。平仄韻律是先賢智慧的結晶。應該繼承併發揚光大。

平仄韻律不同的文字按一定規律組合,才能得到好的對聯。

若沒有平仄韻律,沒有起伏,就會顯得平淡無味。再好的意境,不能很好的表現,也會遜色,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當然,平仄韻律對初學者似乎約束,但普通話基礎好的人,通過學習,短期內便可掌握。至於極少數字古聲讀法,只須有所瞭解,不必照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