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旗:人退草進 生態環境實現良性逆轉

扎旗:人退草進 生態環境實現良性逆轉

扎旗:人退草進 生態環境實現良性逆轉

扎旗:人退草進 生態環境實現良性逆轉

扎旗:人退草進 生態環境實現良性逆轉

扎旗:人退草進 生態環境實現良性逆轉

扎旗:人退草進 生態環境實現良性逆轉

扎旗:人退草進 生態環境實現良性逆轉

扎旗:人退草進 生態環境實現良性逆轉

沃野千里,駿馬奔馳;藍天碧水,牧歌悠揚。詩一樣曼妙美麗的扎魯特,地處大興安嶺山脈向西遼河平原的過渡地帶,是通遼市北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天然綠色生態屏障,被稱為科爾沁大草原的“後花園”。

的確,站在特金罕山放眼望去,滿目翠綠,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豐饒的森林資源一覽無餘。在通遼市北部生態系統中,這些水源涵養林,無疑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片綠水青山的背後,包含著扎魯特旗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著眼大局的思考、斬釘截鐵的決心和精準可行的舉措。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林面積82萬畝,森林覆蓋率56%。近年來,保護區持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守住發展、民生、生態三條底線,森林植物多樣性得到了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實現了有林面積和產水量的增長和提高。”說起成績,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黨支部書記孔繁碩聲音中透著自豪。

2008年,該旗實施收縮轉移戰略,罕山自然保護區150萬畝無人無畜封禁保護區建設拉開序幕。保護區內所有住戶和牧鋪全部搬遷轉移,禁止一切農牧業生產活動。同時,加強保護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機制日趨完善,物種和植被得到了較好保護。保護區內還建設了罕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和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展示自然界的奇觀,同時強調了對自然的保護。

今年44歲的扎拉嘎呼是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護林員,十幾年前,他還在保護區內以放牧為生。生態移民政策出臺後,政府為每戶牧民免費安置樓房和一個人的工作,從此扎拉嘎呼就成了一名護林員。

在普通人看來,護林員的工作是枯燥的,每天和“不會說話”的林地打交道,但扎拉嘎呼把這份工作當作一份責任、一份救贖,他不僅是罕山的護林員,而且還是撲火隊員。“這些年,看著草原上草長得越來越茂盛了,林地灌木高了密了,據老一輩護林人說基本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模樣,而且馬鹿、狍子等野生動物隨處可見,生態是越來越好了。”

阿日昆都楞鎮與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為改善生態環境,該旗通過生態移民,將全鎮11個自然村的789戶牧民搬遷轉移至魯北鎮,並對退出的草牧場實行全年禁牧。

“長期超載放牧導致草原快速退化,土壤蓄水力降低,多條河流斷流,牧民收入逐年下降。我生長在這片草原上,看到草原失去了往日光彩,感到痛心。”談起這片草原曾經的“傷痛”,阿日昆都楞鎮生態搬遷區明嘎日圖管護站副站長孟根巴雅爾如是說,“經過多年來的保護,草原無人無畜,生態環境得以休養生息。現在,野生動物也多了,野雞、狍子有時候還會跑到我們管護站門口,這都是圍封保護的結果。”最讓孟根巴雅爾欣慰的是,生態一天天變好,牧民群眾保護生態家園的意識逐步增強。

經過5年的圍封保護,阿日昆都楞鎮的生態得到了良性逆轉。最差時草都不過腳面,現在這裡最高的草已快齊腰高了,每畝產草量從170斤增長到350斤。乾涸的河流也重新流淌起來,馬鹿、狐狸等10多種獸類及蓑羽鶴、草原雕等近20種鳥類重現草原。近兩年,這裡被列為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在全國生態保護與修復經驗交流會上,該旗作為唯一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參會的旗縣作了典型發言,引起廣泛關注。

作為通遼市重要生態屏障、水源涵養地的扎魯特旗,始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實現草原保護、畜牧業發展、農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環。近年來,該旗累計投入生態建設資金25億元,實現有林面積832.7萬畝,林木蓄積量245.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3.23%,林草覆蓋率90%,並先後榮獲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生態與保護建設示範旗、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單位、全國林業系統綠化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如今,該旗境內的229萬畝山地草原“無人區”,已成為人退草進、自然修復的一個亮點。

“下一步,我們將鄉村振興、扶貧開發和生態治理進一步有機結合,深入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發展中保護、提高綠水青山的顏值,增加金山銀山的價值,把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努力走出具有扎魯特特色的綠色發展路子,打造好通遼市北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推進全旗經濟社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談起今後的打算,該旗旗委書記充滿信心。(白敖敏 佳佳 白巴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