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育儿,一巴掌拍死了中国男人

现在有几个热词,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来说中国男人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不称职。丧跟寡都是说老公死了,这两个词其实挺毒的,也侧面反映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不满和委屈跟中国男性确实做的有些不到位。

今天的一个事件,再次把中国男性跟丧偶式育儿推向一个风口浪尖,一个铁岭妈妈突发心梗过世,两天后才发现,孩子靠吃零食充饥。评论里很大一部分话都是问他老公死了么,在外面打工怎么不天天打电话呢。然后又是一堆恐婚人群再次走向高峰,说真的男性碰到这样恐婚人士,他比你还恐婚。

丧偶式育儿,一巴掌拍死了中国男人

首先来看,她本身就是身体不好,高龄产妇,有的人会不会喷说是老公逼她生孩子呢?很多女性自己有当妈妈的权利和当妈妈的渴望。

其次,她家是常年备药和四处求医的,所以她老公并没有因为心梗而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外出打工还债。

最后,如果老公是白天工作,那么她单独跟孩子在家,突发心梗该死还是会死,区别是提前发现了,不至于两天后才发现,也就不至于被骂了。

她老公不仅不幸的失去了妻子,还会被人问候他是不是死了。

从新闻里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家庭很一般,外债十万,在东北欠的不能说多但是按照他们家庭来说已经是巨款,妻子身体差很难从事高强度工作,但是他们夫妻的年龄和水平,就是出卖劳动力,全压在丈夫身上。这个老公出去打工妻子带孩子。

说句很多人不爱听的话,比很多在办公楼下班不回家的老公强多了。

这个老公外出打工能从事的也不过是富士康,建筑工地,四处刮大白,搬家,大货车,高空作业,他们没有你们眼中的朝九晚五,没有八小时工作制,只有十几个小时高强度工作,一个小时十几块好点的几十块。真的很累,累到舍不得打电话,电话费也是钱啊。

他们一个月可能赚四五千,其中四分之三的钱都会寄回家,这就是很多务工者的现状。

丧偶式育儿,一巴掌拍死了中国男人

这里面住了七个人,其中有一个是一家三口,压根连空调都没有,吃饭都是矮凳子跟十块钱一张的床桌,这就是生活。有的营销号就拿今天的事情大说丧偶式育儿。

丧偶式育儿也是需要家庭条件的,这是生活所迫,这种生活所迫在于陪你我还不起外债,老婆吃不起药。

丧偶式的婚姻是:

老公是办公族甚至是事业编,作息稳定,回家不管孩子,不做家务,还看老婆活做的不好,你让他陪孩子他玩手机,你让他带孩子买东西他能把孩子弄丢了。具体参考何洁前夫赫子铭。

而有些老公,你不出去应酬,加班,跑业务你会还不起房贷支付不起子女教育经导致不得不喝酒陪笑休息的时候经营客户。每天在外装孙子,回家了也夜深人静了,老婆孩子也睡了。

这是很多婚后男士的现状,尤其是私企。在这里我不否认老婆的努力,只是说两个人都有苦衷,你很难去算谁多谁少。

我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伪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学学的僵化了,只要这种新闻必是丧偶式育儿,中国独有,你有认真的看过外国吗?真的考察过吗?有多少外国孩子都不知道自己亲爹是谁。所谓陪伴是高质量的陪伴,一旦有时间了就去陪孩子从事一些ta喜欢的活动。然后在活动里去沟通。这比很多爸妈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看电视玩儿手机强多了。很多人一个月陪一次比一些父母天天陪伴强多了。

有些人出来打工是为了生存,有些人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但是孩子会理解你不出去打工会饿死。我理解有的父母是为了孩子生活的更好出去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别人带或者寄宿学校。如果是为了孩子一定要想好孩子是真的需要吗?因为太多的孩子父母不在之后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跟社交障碍。父母辛苦几年赚的钱即使住了好房子,但是很可能孩子一生就这么毁了,等你老了,孩子怎么办?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

丧偶式育儿,一巴掌拍死了中国男人

最初的时候,农业工业化,为了生计大批的农民进城打工,都没有五险一金,家里的地也没有,更别提陪老婆孩子了,城市里面也是,你得还房贷,在没有社保医保的时候,很多老人就是看不起病,子女看着父母死去的;美团外卖的骑手是骑车不要命,但是要命了之后没了生活来源跟要他命没有区别;现在城市里的人虽然有楼房住着,办公室坐着,但是很多人加班通宵,孩子只能托管,担心房贷浮动担心房租上涨,分分钟打破他们好不容易维持下来的平衡。

中国用发展到今天也就几十年,而欧美你看到的今天你认为完善的社会福利是好几次工人运动争取下来的跟几百年的社会进程。里面的人血馒头只会比中国多。你不能拿欧美的标准衡量中国,你更不能拿着我国的福利,又指责国家。简直不要太双标。这就好比一个孩子既想要欧美式的自由,结婚又想父母买房子,又不想父母干涉婚姻,但是又想要父母带孩子。

最后,心理学的育儿砖家们,别只学欧美理论,煽动人心。却不去了解中国国情,和理解个体差异。要么说你是新手,要么说你是没有职业操守。心理学本身是一门慈悲跟包容的专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