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心无杂念?

yyluming


如何做到心无杂念?如果要做到“心无杂念”,那么这个就太美妙了。

如果一个心无杂念的人,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认知上的“人”,而是有高度智慧的人、高度禅定力的人,才能称得上心无杂念。

大多数的人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每时每一刻都在妄念纷飞,怎么可能做到心无杂念?每个人的心就像一个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每一秒钟都向外流淌自己的各种分别念和欲望,何曾停留过?

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杂念。确定之后再把这个它抓住,在放大镜前细观察。

经常听到一些用语,比如说杂念丛生、念念不忘、思绪万千、神情激动、神采飞扬、张口结舌、很烦恼很痛苦、在恐惧中无法集中精力、闷闷不乐、关闭自己的心扉等等。展现出这种兴奋的或者是压抑的神情,可能这些都是正在遭受着杂念的攻击。或者说自己正在处在一个妄念纷飞的世界,一时一刻都无法逃离出来。

在这种生态环境下,人们就想逃脱出来怎样做到心无杂念才好?有些人的选择是这样的:

一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人生。

二是到某寂静的山林,一个人静静修学禅定等打坐修行。

三是激动的心坚硬的心慢慢变成调柔的心。

上面那几条其实都是某些古人曾经用过的普通人的一些修行方法,他们称这个叫做修心养性。把自己那个比石头还要硬的心,变成像面团一样变成调柔的心,是极困难的。即便是把自心调柔的像面团一样,但是不能不说他不会起心动念,也不可能真正达到心无杂念。

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心调柔好,那么他呢,事业和智慧会增加增长的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这个调柔心是修行中最难的。在现实生活中,试想一下别人是不是瞪了你一眼,你马就以眼还眼?那就可以想象自己的心有多么的坚硬,可能跟顽石有得一拼。这样就知道自己没有修行,也却想智慧。

但是有的人经过一定的修炼之后,会对周边的事物看得比较淡。心也比以前调柔的很多,也让自己心生快乐,反而推动了事业更上一层楼。

不过有杂念、杂念少、“无杂念”都是对事物的一个理解过程。付出努力和行动得到的一种结果。但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无杂念。

如果是心无杂念,那么自己就安住在纯智慧之中。所以说你不能怎么解释,一般人来讲这个心都是有杂念的。谁没有杂念?只有如来没有。

实际上有杂念,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其实人们没有这种智慧去处理杂念和各种欲望,让自己心身疲惫不堪。

我们在大多数的生活状态下,并不是说我们要一个心无杂念,而是要有拥有一颗调柔的心很重要。看看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冲突中,有多少的灾难是因为是自己的心太过坚硬而造成的。基本上大多数都是的。我们那个坚硬的心,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

我们的心被外境所迷了,我们的心已经是进入了一个有实质的状态,有执着的状态。从那一刻起我们都没有认识它的真正的本来面目,所以才有了你的我的他的之争。在争斗中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其实这一切背后就是我们的心所造成的。所谓的心不杂念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现在这个世界,我和我所其实都不存在。通过学习般若智慧,认知之后努力修持,有可能从中获得解脱。不再受心的骚扰。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心对我们的危害是最大的。外面就不存在有一个敌人,真正的敌人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产生的一切分别妄念就产生了一切恩恩怨怨,产生了一切理不清理还乱这种种现象,这就是我们这颗尘心所造成的。

看看现在多少年轻人是多么苦恼。为家庭,为婚姻,为一切事物心身疲惫不堪。欢乐是短暂的,漫长的却是痛苦。其实真有真希望年轻人能生活的快快乐乐,是因为拥有智慧而快乐,是因为因为有了智慧表达一切,不被外境所迷,不被他人所转。虽不能像佛陀那样“力不能屈,智不能胜”,至少应该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愚蠢。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是舍弃了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信任,已经没有了智慧的双眼。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本具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是为何物?它在哪里存在?这样的以来就埋葬了自己所有的智慧。

心的本性从来没有离开过觉性妙力,我们一切都是从心中出发却没有回来过。如同流浪的王子,在外面只能遭受各种苦难。这位王子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回到自己的王国,他才有登基的那一天。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外面的世界耗尽了我们的幸福、快乐、健康、年轻、岁月。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回家。回到那个自性之家,智慧之国。在自己的自性王国中,去做一个永远的国王。这远远好于漂泊流浪在外的王子,感受各种各样的灾难和痛苦。


五好导学


真的热爱就会心无杂念


我的表妹,特别喜欢画画,所以上了美术高中,那个学校其实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为了美术才选择的这所学校,也有不少的孩子是因为通过普高考不上大学,想学个美术以后考个艺术专业好歹有个大学上,所以他们对艺术没有追求,上学自然也是不上心,十几岁的女孩每天就是追星,化妆,逛街,因为家里也都有些资本,所以根本不在乎成绩,他们也会叫上我表妹,但我表妹从来不参与,休息的时间还要去上美术的补习班,还有网络的课程,因为她的目标是央美。经过努力虽然央美没有考上,但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的设计系。现在已经是设计师了。所以热爱是可以用心无旁骛的。


真的有目标就会心无杂念

我之前的一位同事,说白了就是为了挣钱,升职,在北京买房子。真的很努力,无偿的加班,业余时间还学习,经过5年的努力,加薪了,升职,房子付首付了。


所谓的心无杂念,我觉得就是你的追求到了极致的境地,心里已经没有缝隙可以容下其他东西的时候,自然就没什么杂可以进来了。


一久夏


专注力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

我们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开家长会,老师经常在父母面前这样评价我们:这孩子挺聪明,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以后注意就好了。

考试时,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我们会不以为然,轻描淡写告诉自己:这一题我并不是不会做,只是粗心了,下次注意就行了。而结果是,下次上课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走神;每一次考试结束,总是会因粗心大意而丢几分。

我们总是低估专注的难度,认为“注意力不集中”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只要一句简单的“下次注意”就能轻松弥补,盲目认为自己的“专注力”可以随意掌控,信手拈来。

这应该是对“专注力”这个词最大的误解。

直到成年以后,在学习、工作中慢慢意识到专注的重要性时,我们才发现:“专注”这个东西并不能被自己随意掌控的。

于是我们慌了:我怎么控制不了自己的注意力?我是不是废了?

我们终于意识到:专注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专注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刻意练习和培养的!就像是一个存钱罐,你平时从没有刻意往罐子里投硬币,当你需要用钱时,罐子里自然空空如也。


怎样练习专注力

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训练自己的专注力,曾经给自己立下这样一个训练科目:到城门洞里、车水马龙等喧闹之处读书,刻意训练自己的抗干扰能力。但是毛泽东毕竟是毛泽东,他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天资平庸的普通大众。

对于专注力较差,起步较晚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

1、先从呼吸开始

通过呼吸锻炼专注力的方法,其实自古有之,只是称呼不同而已。佛教徒称之为“打坐”,王阳明称之为“静坐”,李笑来称之为“坐享”,西方称之为“meditation”即冥想。

虽然称谓不同,但是方法大致相同:

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让自己安静下来,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用心感受自己的每一次“呼”气和“吸”气的过程。重复这样的动作,每天坚持一段时间。坐享可以不断加强注意力,而注意力就是认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不断的把发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的过程中,练习者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并越来越熟练的运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2、赋予所做的事以价值,减少反馈所需的时间

有些人可能会说:保持专注如此不易,为什么我在打游戏和看电影的时候却能轻而易举地保持专注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简单,喜欢获得及时反馈。正因如此,游戏设计者才会想方设法设计各种关卡,每当满足一定的条件,你就可以“升级”。每次抢到好的装备或皮肤,你的形象会焕然一新,同时伴随着奖励的音乐和画面。这正是从视觉、听觉、心理上给你以反馈,这种反馈无处不在,以至于你对其“上瘾”。

而相对来说,学习这件事,做与不做,在短期内并没有多大差别,短期内我们看不到反馈,所以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难以做到心无杂念。所以,我们要人为地设置反馈机制。

当我们无法专注地学习时,不妨为学习赋予意义。多想一想学习的好处,再想一想不学习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从正面和反面双管齐下,更可能看到学习的意义。

3、隔离那些可能对我们造成干扰的东西

如今,互联网上,各种商家为了吸引用户的关注,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标题党、搞笑视频、直播平台,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流量,本质上不过是把大量用户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收割,然后打包卖给广告主。更为讽刺的是,我们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注意力竟然被这样出售了。于是一边刷手机一边傻乐。这就好像是“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注意力就是生命,它比金钱更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注意力。

假如你要读书,那就把手机设置成“超级省电”模式。这种模式有一种好处,除了接打电话,其他诸如微信、抖音等消息都不会提示。这样既可以确保自己不错过重要的电话,也可以隔离那些无用信息。


假如你要用手机进行学习,那就把用来学习的APP之外的所有APP都设置成消息免打扰。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让注意力聚焦在学习上!当你把手机设成“超级省电”之后,你根本不会错过什么特别重要的消息。因为,如果足够重要,别人会打电话给你的!事实上,光是取消微信朋友圈“发现”上的小红点,你一天也能省下很多时间!不信你可以试试。

此外,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刚起步的时候,一定要放慢速度。当你放慢速度读书的时候,你会更快的进入状态,而当你进入状态,那么学习本身,就是对专注力的锻炼。所以情况往往是这样的:越是专注,越容易学进去;越是学进去,就会变得越专注。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

很多学霸从小就喜欢阅读,一方面是在阅读中学到了大量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另一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锻炼了专注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当你决心锻炼你的专注力时,你会拥有不同的人生。而当你的专注力足够强,你就可以更好地保持觉知。你能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从而更好地权衡利弊。你会变得更理性,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成为大脑的奴隶。


康英勇


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因为我之前也被这个问困扰着,经常会觉得自己不够上进,每到晚上思考人生,就会觉得生活不能再堕落下去,然后默默下定决心明天起开始努力,然而第二天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很难集中精力,总是会被杂七杂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后来我也在网上搜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发现有一本书真的很不多《自控力》(美 凯利·麦格尼格尔)。



这本书非常好详细的剖析了意志力的本质和我们为什么无法集中精力的原因,方法论写得非常详实,看了会让人有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


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方法论,还用做实验的方式,教我们一步一步去做实验,只要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一步一步去做实验,慢慢的我们的自控力就会增强,相应的学习能力,记忆力等等等等也会随之变强。

这是我看到的一本算比较好的书,其实市面上应该还有很多讲这方面的书,所以如果真的想改变,那就去认证找找,看看书,坚持一段时间,成效是很明显的。

如果你老得去找着方面的书也没关系,就直接找我分享的那本《自控力》就可以了,在我看来这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如果你实在不想花钱去买,也不想找资源,那关注一下木子,然后私信我,我把这本书的网盘链接分享给你,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如果你还懒得行动,那这个问题劝你以后就不要问了,它不应该成为你懒惰的借口。


跨界电商木子


其实每个人都会出现心无杂念的状态。只是那个时间太短了,短到自己都不能觉知。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心无杂念呢?

我说给你听,你慢慢体悟一下。

就是前一念消失,后一念未起。中间哪一霎那。就是真正的心无杂念。

只是时间太短,短到人们根本就觉知不到。

所以平常我们的大脑念头太多了。多的像放电影一样。一个接一个。无法把控。也叫妄念。

所谓如如不动是真心,念念不迷是本我。

那么怎样才能不忘念呢?

首先你得觉知道它。

其次我们要知道念头都是过去的事情。而过去的事情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毕竟我们的大脑已经对他产生了记忆。

而我们能把控的事就是不要再让无意义的事情再进入我们的大脑。比如各种八卦。

再次就是提高我们的智慧心量。所谓有智慧无烦恼。而世间的智慧都记在前人的经典里面。

如果心中充满了智慧。你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智慧的念头。

而智慧的念头是会滋养人的身心的。那也就不用拒绝他了。你的烦恼也就不会存在了。

我们要把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开来。心胸宽广,那些烦恼自然会荡然无存。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些帮助,谢谢。



觉明观


最初我们追寻的爱情都是所谓的风花雪月,到最后才发现柴米油盐的平平淡淡最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一个人一生可以喜欢很多人,但是却只能爱一个人!


如果你认真谈过一段感情,最后却分手了,以后你就很难再去喜欢别人,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就好比排了很久的队买了一个甜筒,挤出人群后却失手掉在地上,看着在地上化开的甜筒,你不想再重新排队去买,因为只差那么一点儿,可你一口也没吃到。

很多时候一心一意不是怎样做到的,而是对于这段感情你还没有用心,也不够爱那个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一定要珍惜,别去践踏她对你的一片痴心,毕竟除了爱没有人会那么傻!


岳梓厦


如何做到心无杂念?

平时总是学习的时候想着电视剧情节,或者是一些幻想(大家都懂得)很容易沉不下心来。其实,这是正常的,很多人都会经常遭遇这种状态,尤其是在学习阶段。至于如何做到心无杂念,如果想从摒弃杂念入手,其实也是蛮困难的。

当你在学习过程中心有杂念的时候,有一点可以肯定,你没有学进去,或者说没有入门,还浮在表面上,眼前学习的内容让你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内容没有吸引你不断的去探究,你内心是不想学的,潜意识中有一种排斥,所以杂念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与其说心有杂念,不如说你排斥学习,所以才会心有杂念。要想心无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学进去,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当你潜意识中不排斥学习的时候,自然杂念就消除了,也就做到了心无旁骛,没有杂念。那该如何做呢?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营造一个安静、宁静的环境,最好是独立的学习空间,按照自己最希望的学习氛围布置,尤其是将外界的噪音尽量屏蔽,比如一些电视剧、广播的声音要屏蔽掉。给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祥和的学习环境,可以让自己的心迅速沉静下来。

二、适当的调整改变学习方法

想办法让自己进入思考状态。比如看课本、默读甚至背诵内容的时候,因为不知道难点重点,或者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以放松了心神,导致心有杂念产生。这个时候,可以换一种学习方式,改阅读、背诵内容为做习题。

我有一个同学,考会计注册师。看了很久的书,渐渐的有些麻木了,感觉所有的课文内容都看过了,这个时候也就出现了心有杂念,一会儿想到操场上走走,一会又想看一会儿别的报纸杂志。

当他不能安静看书的时候,他选择了做习题,因为每一道习题都是拦路虎,不像看书都似曾相识,做题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根据题目而不断的思考,寻求解题思路,人的心思都在解题上,所有的心思都顺着题目在走,这个时候心中的杂念就被想解题思路的心思给压下去了,也就达到了心无杂念的状态。


上山谈教育


(1)让自己的心更忙些。当心里没事或太单纯时,杂念也容易出现。譬如打坐时数息或念佛数数,杂念仍不断浮现的话,不妨改用倒着数数,从十倒数到一。若再不行,还可跳着数,只数偶数或只数奇数。甚至还可把数字增至二十来倒数。就能令自己的心念专注。

(2)什么也不想,仅注意自己有没有妄念,这是最轻松的方法。很清楚自己有没有妄念,妄念一起,马上觉察,也立即停止。但当妄念纷飞绵绵不断时,往往会跟着妄念进行,时间过了很久,自己还没发现,因为妄念就像银幕上的影片一样太有趣了。这时当用数息法或念佛法,来调息调心。

当打坐、经行用功时,不经思考而起的念头,无论善念、恶念,均属杂念、妄念。用功时即使起了赞叹佛法、 救人的念头,也是妄念,打坐就是打坐、经行就是经行,别无他念才是正念。若于布施救人时,想到打坐、诵经,也是妄念。

(3)当偶尔有一个、二个妄念浮起的话,比较还不是问题,严重的是,妄念就像放映电影片一样地持续下去。这时候可以随顺妄念想下去,同时注意是什么性质的妄念,到底想些什么,给予分类分级,妄念自然平息。或者注意自己拜佛、经行、坐着运动双手的每一个细小动作及感触,妄念也会平静。

打坐是要慢工出细活的,要有恒心、毅力,要保持每天定时打坐,成为习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积月累,必有收获。到了那个程度,若有一天不打坐,都会觉得生活有些失序。非有长期打坐经验的人,难以体会到混乱的思绪与井然有序的思维之间有绝大的区别。

禅修的功能,有三个层次:①身体的健康。②心理的平衡。③精神、人格的升华,以及智慧的开发。如果只在方法上用功,欲达到头两个目标是不太困难的,至于第三个目标就不容易了。所以禅修者,除了健康的方法,尚须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才能从身心平衡而进步到人格的升华及智慧的开发。

很多资深的禅修者,打坐的工夫很深,心理却很不平衡,贪欲心虽被控制,却充满自负、嗔恨、嫉妒、猜疑等心情。这都是由于未知佛法的“空”理所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小婉吟


心无杂念是非常非常难的!何为杂念?当你在想什么时所生的念即是杂念。与杂念相对的是正念,那么什么又是正念,我个人认为,当你不想什么时所生的念即是正念。什么都不想,人类,恐怕任何有灵性的生物都很难做到。其实各种宗教各种修行中的人都想做到正念,于是产生了各种法门,最普遍的恐怕就是所谓的禅定打坐了。那么为什么众生都期望自己心无“杂念”呢?除了传说中的长期修行无杂念能获得什么神通甚至“成佛”外,最大的好处恐怕是身心的愉悦吧。我自己也长期打坐,确实有时候(不是经常)自认为进入了那种境界:身心俱失,呼吸停止,世界消失,唯有光明,无思维,一切都停止了,只有一片圣洁的光明,这光不是世间能见的光,无法言说或比喻,只有平静、愉悅和安祥,那种感受太奇妙了,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没有思维但知道自己存在。但每次我在这状态中停留的时间太短,具体有多少时间也从没留意过。正确的禅定打坐,长期坚持,日久功深,确实能,至少是偶尔,能做到在定中无杂念。


小江soulfly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