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電影作為綜合性的藝術和綜合性的技術,其藝術性吸收了其他各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手法,在技術的支撐下得以其特有的感染力贏得了大眾的喜愛。電影的發展也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呈現出特有的魅力。從早期的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傳統的膠片拍攝到電影數字化進程,可以看出科技帶給電影的不只是一種技術的革新,更是一種觀念的改變。

10月上映的電影《雙子殺手》就是以技術為主要看點的一部電影。該影片採用每秒120幀、4K畫質、3D技術,讓觀眾得到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同時,這樣一部高技術格式的電影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討論。一些人認為120幀以及高亮度、高清晰度給人太過真實,影響了電影的藝術表達,削弱了作品的藝術性。包括之前同樣李安導演的《比利.科恩的中場戰事》,也引來嘲諷,每個細節的纖毫畢現,逼真的效果,沉浸式的體驗,卻被嘲為“高清電視”。


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如今4K、高幀率的出現,大大提升了電影畫質,但是也帶來了“缺失電影感”的討論。這種觀點認為,“畫面的過度清晰、纖毫畢現影響了電影的膠片質感,電影與觀眾太過接近,強烈衝擊了觀眾慣常的觀影體驗,反而使觀眾觀影感受變得不自然、不舒服”。在他們看來,在電影聲音與畫面的提升上,現有的2K、24幀已經滿足觀眾對觀影的需求。


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艾維電影記者卻不以為然。殊不知,電影技術的發展就是電影的生命力。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會引發社會廣泛的討論。在膠片電影大行其道時,數字電影誕生,當時,也在討論,數字電影破壞了電影的膠片感,與視頻投影沒有區別。我們看到,每一項新技術的出現,由於是對傳統的顛覆,人們並不會馬上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這並不是我們否認技術的理由,唯有不斷完善,不斷創新,不固步自封,才能夠使電影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一個新事物的產生,首先要了解這個新事物是什麼。4K屬於超高清分辨率(4096×2160),每一個畫面都包含更多信息,反映的世界也會更加真實和全面;120幀是高幀率,每秒播放120幀畫面的電影,每秒的幀數越多,可以讓電影中的高速動作更得以真實地呈現。因此,4K與高幀率在電影的運用使色彩更絢麗,運動畫面更流暢,影像更清晰真實,臨場感更強。


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接近真實自然的聲音畫面表現使觀眾彷彿身臨其境,4K超清圖像,120幀高幀率情況下,演員的表演包括細微的面部表情變得更真實更細膩,觀眾在觀影時彷彿演員就在邊上表演,任何瑕疵都逃不過觀眾的眼睛。這麼強的臨場感其實對整個電影的製作包括演員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某些人看來,電影畫面不需要這麼清晰,距離產生美,太清晰真實太流暢的畫面反而影響了電影美感。但是這與電影美感能劃上等號嗎?電影美感包括多個方面,其中清晰度只是一個衡量標準,並且不是主要方面。電影畫面的景深、構圖、色彩等等以及通過這些方式導演所要傳遞給觀眾的信息與感受才是衡量電影質感的內在標準。因此,不能以表面的、單一的、片面的清晰度來簡單衡量。


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其次在藝術領域,朦朧產生美,繪畫詩歌甚至其它的藝術形式,包括電影,由於與人拉開一定心理距離會產生意境與美感,但是那是就個人體驗而言。

在不同語境下,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這種與觀眾拉開一定距離的朦朧美有其存在意義。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的“朦朧詩”就是以內在精神世界為主要表現對象,採用整體形象象徵、逐步意向感發的藝術策略和方式來掩飾情思,從而使詩歌文本處在表現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呈現為詩境模糊朦朧、主題多義莫名這樣一些特徵。當然這與我們電影的“朦朧美”有很大差異,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朦朧美”是個人審美上的追求,是單純的個人體驗。而非在整個大的電影環境下,拒絕電影技術,也並不意味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導致了電影美感的缺失。


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反而,電影技術的發展會促進電影的創作,包括從電影劇本創作、製作、拍攝、後期調整調色以及發行放映,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體系。在觀眾的眼皮底下,在如此細微的觀察下,編劇、導演、演員包括後期製作剪輯如何呈現一個好的故事。

電影拍攝製作的技術在不斷髮展,並且電影技術不是單一的,它是綜合性的。技術是電影的生命力,是電影發展重要的推動力。從早期的電影技術發展到現在,電影的拍攝離不開物質的基礎,電影拍攝所需的器材、製作、剪輯都需要各種技術不斷的發展與革新,新技術的運用是電影生命力的源泉。


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因此如何更好地運用技術使電影更好地呈現,這才是業內人士真正需要思考的。

此前,《阿凡達2:水之道》官博更新了動態,稱《阿凡達2》已經完成所有真人拍攝,也將於2021年12月17日上映。這中間有兩年時間,是用於後期的特效製作。與李安一樣,卡梅隆也是一直致力於技術如何更好地呈現電影。早在1994年,由他執導的《真實的謊言》第一次將計算機特效技術運用於電影製作領域。《阿凡達1》也是第一次將3D技術帶入影院。清晰的畫面,三維立體的圖像,給觀眾帶來更真實的體驗。

技術需要更好地為電影服務,不同於《雙子殺手》通篇的高幀率,《阿凡達2》將採用變幀率的拍攝手法。快速移動的圖像則採用高幀率,使畫面流暢,讓觀眾捕捉到更多的畫面信息;對於靜止的物體則採用24幀,24幀能滿足觀眾觀影需求的就用24幀,不能滿足的就用高幀率。它不是恆定的,是根據電影畫面的需要進行調整的。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過多地賣弄技術反而會削弱了電影講故事的本質特徵。所有的技術都是為了電影表達服務,一切的技術都是為了更好地呈現電影。


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雙子殺手》口碑不佳,也許是由於太賣弄技術,反而削弱了電影講故事的本質特徵;也許是題材太過老套,也許受輿論一邊倒的宣傳。豆瓣電影上《雙子殺手》的評分7.1分,累計票房2.35億元,在北美放映也反響不佳,投資1.38億美元的《雙子殺手》鎩羽而歸。造成這種現狀技術不背鍋。李安認為,“這種技術更重要的意義是發現未來的電影將用什麼方法講故事。”《雙子殺手》就是他致力於電影技術革命的探索之作。因此,即使開頭效果不佳,但李安在電影技術的探索上,不會止步。期待他的下部作品,將電影技術與電影藝術完美融合,講述一個令人驚豔的悅智悅神的故事。

再者,就觀眾體驗而言,早期的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再到如今的杜比全景聲;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再到超清畫面,2D、3D甚至之後的VR觀影,觀眾的體驗感參與感更強,互動性也更強。聲音和畫面是電影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觀眾最直觀的感受。關於這方面的技術提升也進一步提高了電影的呈現能力,使觀眾去影院觀看電影時,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惟其如此,觀眾才願意走進電影院,享受一番在家中感受不到的視聽體驗,這也是影院存在的意義。時代在進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人們是願意為了吃喝以外去買單,而電影必不可少。電影中的世界永遠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而人們願意為虛假的電影故事買單。正是因為它的不真實,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一邊沉浸在不真實的世界,一邊又在抽離,在真假虛實之間,獲得一種精神的享受。


那些吐槽120幀嚷著要回歸“膠片質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早期的電影只要有的看就行,而如今互聯網的發展,流媒體的盛行,觀眾何時何地都可以獲取到他們想要觀看的影片。因此,要讓觀眾走進影院,首先電影更要擁抱新技術,通過技術手段來進一步增強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其次影院的硬件配置一定要與時俱進,給觀眾更強的臨場體驗和視聽享受。

李安曾表示過,“電影已經不僅是故事,技術的力量會讓電影與觀眾之間建立新的、奇妙的聯繫”,而影院就是這樣一個聯繫的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