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那麼窮,親人朋友都感覺很親切、現在日子好了親情友情為啥感覺淡了呢?

要敢講真話


你說的有一定道理,看上去,也確實如此。

大膽推測下,你應該是遇到了一些具體的事情,令你深有感觸,也有可能是過往有很多美好的回憶,讓你難以忘懷,並且每每想起,都會令你感動。所以,你有這樣的看法。

但是你知道嗎?人都有一種 慣性思維,總認為過去的好。但事實並不如此。

 

比如,有人會說,以前更安全,因為大門不用鎖,也不會有小偷。

以前人與人之間很真誠,人和人也差不多,有一點點吃的都會彼此分享。

以前真好,他會這樣說。但是如果你讓他回到過去,他就不樂意了。因為他知道:

大門不鎖,因為不需要鎖啊,誰家裡有東西可偷呢?人與人之間差不多,是啊,因為每個人都很窮,都不可以”資本主義“,每個家庭都不可以私藏糧食呀。

所以,我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並不。

你的親人和朋友,其實還是你的親人和朋友,如果你沒有變,和以前一樣,他們也不會變,還是和從前一樣愛你。

▌和你分享一個我小時候發生的真實的故事吧。

小時 家裡窮,我又喜歡和舅舅家的表姐們一起玩。常常放學後,不回家,直接跟著表姐們去舅舅家了。可是當我在舅舅家玩到天黑的時候,我親眼看到舅媽拉住表姐們,讓她們不要和我玩了,免得我去她家吃飯。我外婆也住在舅舅家,不過是單獨吃。外婆這時出來了,手上拿著一分錢,說:你快回家。我這裡沒有飯吃。

這時,天黑了。表姐們縮在家裡不出來,外婆又很兇,7歲的我,很委屈地哭起來了。後面,我也不知道怎麼樣,就一個人回家了。從舅舅家到我家,走路大概要30分鐘。

 

這件事,我印象太深刻了。所以,你說以前有多好呢?其實不是舅媽不好,也不是外婆不好,而是她們家確實沒有多餘的吃的。她們怎麼好得起來?

後面我長大了,每年回家我都要去看舅舅舅媽,我的外婆,早幾年已經過世。她過世前,我也每年去看她。每年給她錢。外婆很感動,她可能早忘記了以前的事情,我記得,可沒有傷害。外婆每次來我家,我都特別特別開心。生活富裕以後,看到外婆在陽光下打瞌睡,這種感覺真的太美好了。

外婆和舅媽,都是我的親人。從前,我可能更多畏懼她們,現在,我更多的是喜愛。而她們對我,我相信,她們是一直喜愛的。只是過去的貧窮,讓她們無法去表達更多的愛。

▌至於你說的親情和友情變淡了。我覺得不是變淡,而是大家變忙了。因為忙,所以沒有很多時間聚在一起。

當有完整的時間時,又希望去外面透透氣,度度假。但是請相信,只要你有事,你的親人和朋友,肯定是第一時間站出來的。

我和我的閨蜜就是這樣。沒有什麼事情發生時,一個月也沒有一個電話。有事情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對方。

所以,相信我,生活正不斷地朝好的方向在發展。

你的親人和朋友,並沒有變淡。她們的感情一直在那裡。有時間,可以主動去看一看她們。她們會記在心裡的。





二月蘭TT


老話說:"窮有閒,閒相聚,聚增情"。記得小時候還是在生產隊,大家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清湯寡水的能每頓吃飽肚子就不錯了,除了逢年過節,平日裡若想開一點葷腥,就只有走親戚朋友家裡,來了就是客,農村人很講究待客之道,總是把好東西留著等客人上門才拿出來享用。條件好些的家庭會宰一隻雞或者一隻鴨,最不濟的主人也會煎幾個香噴噴的蛋花花,燙一壺米酒,大家圍坐一桌,親情濃濃,開心快樂,所以那時候親戚朋友之間經常走動,雖然窮,但關係非常好。

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許多人洗腳上田,遠走異地他鄉尋找生活,物質條件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人們不再饞涎於一頓好的飯菜,再加上人在旅途,回家的日子很短很少,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親戚朋友之間只能蜻蜒點水式地打一下招呼,大家都很忙,忙得連相聚在一起吃頓飯都成了奢侈的事情,無意之間就疏淡了親情。俗話說:″三年不來往,是親也不親",意思是說,親戚朋友之間長期不互相串門走動,再親的親情也會慢慢地淡去沒有了。如此,將會是一件沉重得讓人痛心的事情。

人生在世,愛情、親情、友情都很重要,它們相得益彰,共同組成了我們美好溫馨的人生。為了生活,有時候分身乏術很無奈,我們只有儘量抽出一些時間來陪伴親人,相待親情。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親戚朋友之間因為不聯繫而漸行漸遠,最後形同路人,一輩子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冷暖自知9488






每天都要思考吃什麼


其實,最大的原因在於:社會的發展,物質的豐富,讓傳統的走親戚的風俗發生了變化。

說起小時候窮時走親戚,那可真是嚮往的美事,這可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有的待遇啊!提著幾個大饅頭或桃酥,走街串巷,迫不及待到親戚家,不僅享受著熱情的歡迎,還好菜好飯招待著,這對於當時物質貧乏的我們來說,可真是記憶深刻,回味無窮啊!所以,現今回想起來覺得那時的親情淳樸美好而難忘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科技的發達,幾十年的人際交往模式似乎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私家車、微信、朋友圈、家族群等也會隨時隨地拉近彼此的距離,聯繫交流的方式可能更快捷更方便了,不必像過去那樣把走親戚刻意當成大事來做的;當然也不排斥,現如今我們每個人的關注點及生活領域更寬泛了,需要打理奮鬥的目標也很多,所以,在親情友情的關注及投入上自然也比過去少了淡了,於是感覺上親情友情自然不如過去來的親切了!

其實,不管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狀況,在我看來,關鍵還在於個人,物質再豐富,科技再發達,該有的親情友情還是一直都在的,只不過換了一種溝通交流的方式而已,所以,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我相信,親情友情永遠是值得我們擁有和珍惜的!


書口木子


這個是兩方面的變化,一個是社會時代變遷了,一個是個人也成長了。

不同年代的親情、友情,所包含的需求不同,情感聯絡方式不同。年齡增長了,內心世界的變化,同樣對親情和友情的理解也不同了,有些人逐漸淡出自己的朋友圈,有些人又重新走進自己的朋友圈。但年齡的增長只能讓每個人的朋友圈更小。

01

社會的進步讓親情友情的需求升級了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這40多年,社會進步巨大,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由統一走向多元。而親情觀和友情觀作為社會價值觀的一部分,同樣也越來越多元。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70後,80後,90後三個年齡群體,在親情觀和友情觀上差異很大。

70後的親情觀遵循傳統,家長制、血緣關係、地緣關係在親情觀中佔據主導;

80後的親情觀迷茫和衝突是核心詞,多元衝突、地緣交融、自我與自由的掙扎,成為親情觀中比較突出的。

90後的親情觀中自我和個性是核心詞,淡漠、多變、自我是其親情觀中最為突出的部分。

這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但並非每個年齡群體的觀念就是非常完美的,它只附從於當時的社會階段,社會還在進步,一些觀念也在逐漸淘汰。大浪淘沙,只有能經受時代洗禮的世俗觀念才會存在下去。

歷史上中國文化中也是百家爭鳴,儒家、道家等思想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中的一些觀點也在深入融入社會觀念,或者被剝離。

02

時代的發展讓親情友情的溝通方式改變了

從80年代初的,紙短情長,到現在的即時通訊,視頻溝通,確實讓人與人的溝通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過去遠在異地的親朋或者家人見一次面可能一年或者幾年。而現在交通方便了,溝通方式便捷了,隨時可以見面、視頻。而當這樣的方式習以為常,人們內心的期望反而轉淡了。社會中人們對親情和友情也不再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就像以前過年吃一頓餃子要等到年三十,現在天天隨時可以吃,反而對餃子的需求和渴望沒那麼強烈了。

03

從童年到成年,年齡大了朋友圈反而小了

每個人都要從童年步入成年,似乎年齡越大我們接觸的越多。可漸漸發現,越步入成年,我們內心的一些堅持越多,排斥也越多,能夠真正進入內心的人反而少了。或者說我們能讓我們內心歡喜的少了。成年人的成熟是對不完美的一種接納,而既然萬物都有不完美的一面,又何必苛求萬事完美無缺。

從小學到大學,從同事到領導,人接觸的越來越多,接觸的越來越頻繁,可是能在內心留下故事,或者激盪自己情緒的反而越來越少了。

既然一切都在向前發展,我們也不可能停下腳步,那就勇敢接受。時光不可倒流,每個人向前的路上都有孤獨和寂寞,雖然親情友情不可或缺,但支撐我們前行的永遠是自己強大的內心。


有溫度的時光


不是淡了,應該是現在的人都比較忙,有的忙生意,而年輕人呢大多離開家鄉到外面工作,所以大家都沒時間串門,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各自有空聚一聚,都在最親的家人走動,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找其他親戚也就是遠親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也大部分人住套房,出入也沒以前方便。所以基於這些原因可能平時來往就相對少了。我個人理解是這樣的。謝謝哦


吉祥如意202201138


現在親情淡了的一切全是為了向前(錢看,錢是傷人的最快武器,親情很多都是這樣,為了錢可以斷往來的今生,把血緣拋在腦後,全是為了錢,前,友情有時還真點,但有的時候也是為了錢而導致分離,真正親情,友情,不為錢的沒有幾個是真的,人世間金錢是身外之物,但有時沒錢也寸步難行,但人不要過於貪得無厭,有了就知足,知足者常樂,貪得過多往往是最傷情字,所以斷往分開得現實,這就是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人生,一切都是了錢,而導致的。殘忍!


三哥家的楊明義


確實深有感觸,現在親戚之間走動的少了,有的甚至一年才能聚在一起,平時的時候大家都是各忙各的,哪有時間走親戚聯絡感情啊,更何況現在人人都有手機,有事沒事都是通過手機來往,總之還是一句話,太忙了,誰都有誰的事,不忙的時候真正能聚在一起的也很少,所以導致很多親戚之間的關係淡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