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坚持码字?

黎忠良


“怎样才能坚持码字?”

你要为自己的爱好而战而写。

码字可每天刷新你生命的存在感。

坚持码字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信仰。

码字写文章也是我试着学习新鲜事物,我热爱写作,写作是我内心沉淀思想的自然外溢,当我们热爱写作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想法就像小溪水一样,自然而然的奔放流淌。


公益月老


想要持续码字,这5种功夫不可少

我们从幼儿开始学走路时,都是在家人的日复一日引导中慢慢学会往前走,从开始学会抬脚,到能扶着椅子走路,最后再到能独自行走,这个过程,都是需要持续的引导与练习的,谁都不是生下来就会走的。

小时候学走路是如此,长大后想要学写作,更是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更需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才能得以持续输出写作。

这段时间以来,我在坚持日更公众号来练笔,到目前为止坚持了两百多天,这个持续输出的过程,也在坚持持续的输入与学习。

这个过程,我为此投入了很多业余时间,通过学习写作方法,阅读书籍,再结合自身,从中去疏导出来。

说到写作方法,自己也阅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可是给自己影响深远,作为床头必备的一书是《文心》,这本书是自己看完一遍,还会反复去翻阅的书籍,因为里面的很多方式方法,讲得通俗易懂,简单有效,让人看了倍受启发。

这段时间以来的写作,很多也是应用了书中的方法去尝试践行,也一点点培养了自己的一些好习惯,让写作之路变得不那么难以起笔。

《文心》是夏丐尊和叶圣陶二位先生合作撰写的,两位作者都做过多年的教师,他们在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倡导的方法,解决的方案,都是比较具有普适意义和针对性。

它是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设定的拟想读者是中学生,也包括教学环节另一端的中学教师,最初登载于《中学生杂志》,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曾多次重印。

但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适合中学生看,想要学写作的人,都有必要好好去翻阅这本书,将其方式方法养成自己的写作习惯,这样,会让你的写作道路事半功倍,更容易上手,让文字书写得更加流畅有价值。

全书共三十二个章节,从文章章法、用词、选书、笔记等多个方面去展开,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所讲的内容涵盖面广又通俗易懂,写得生动又周到,让人读了一目了然,备受启发。

以下是自己阅读完《文心》一书后的一些收获,我觉得这几方面的功夫是持续写作并不可少的,写下来跟你我共勉,希望喜欢写作的我们,都能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养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1

文章章法的功夫

任何写作,都离不开一定的文章结构,写出来的文字,只有有理有据,有情有意,有张有法,内容才不会空泛,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出文字的意义所在。

在《文心》一书中,作者就提倡要掌握知情意三者之间的结构。作者说:“文字是心的表现,分为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情意与知识,虽方面不同,实是彼此关联的。情意如不经知识的驾驭,就成了盲目的东西。”

一篇文章,虽看起来简单,真的到了要下笔表述时,常常是无从下手的,只有将“知与情与意”,理解透彻,掌握其章法,写出来的文字才顺畅有力,有一定的说服力,既要有自己的认识,也要有切实可行的建议,而非空谈。

只是要养成这个功夫,需在日常中磨练,每一次下笔前,要先学会认清目标,明白自己传达的中心在哪?要多去思考延伸,将文章说透彻,凝结“知情意”三者。

2

积累词汇的功夫

文章的好坏,可从三个方面观察,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词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

在每一次写作的过程中,脑海中词汇量不足的情况下,你总会感觉自己会一个词语重复在使用,完全没有新的词汇去表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显得枯燥、乏味。

所以,要想把文章写好,积累词汇是个必不可少的功夫,而要做好词汇的积累,不是靠三五天的时间就能提高的,是一个长期需坚持修炼的功课。

首先要注意词类的收集和比较,通过随查字典和记录陌生词汇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其次,要善于留意他人使用词汇的方法,积累其好的使用习惯;最后,要养成词类的感觉力磨练,从各方面去领略其情味。

除了多看词典积累词汇外,还要多去阅读文学作品及喜欢的作者所写的书,从而注意留心观察其词语的使用,感知其趣味。

写作靠不了速成,有的只是背后脚踏实地的付出与积累。唯有持续修炼与提升,才能带来成长与进步。

3

触发的功夫

自己目前能坚持做到日更练笔,很多时候就是应用了触发这个功夫,将日常所读所见所闻,都留心观察于心,并通过深入思考,去引发延伸出自己的主题中心,从而构造成一篇篇文章。有了这份触发,下笔写文的过程总是会顺畅很多。

书中有段这样关于触发的描述: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触发要是自己新鲜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午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触发的养成,可从自己的日常中去培养,有了这份触发,写文的素材就会多很多,思路也会跟着开阔起来。

只有不断磨练,从书中,生活中,写作中,交谈中,奔跑中等各方面去触发,留心观察每一个小细节,并懂得将其灵活应用变成自己的东西,触发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将写作写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触发的功夫,于写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自己目前做得还不够,还需不断精进学习。

4

读书笔记的功夫

想要有持续的输出,那持续的阅读输入是必要的,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只有将有共鸣的点,随手记录下来,变成读书笔记,才能方便日后回顾与学习,而非读过就算,读完就不了了之。

而笔记的材料,可大可小,小的着眼于字或词,大的可是一段话或一件事。

比如说,去随处留意不同字词的用法,遇到新的用例,归纳起来,就是一条很有意义的笔记;去关注不同风格的文章,发现其法则,也是一条很不错的笔记;去阅读小说,归纳开端或结末的写法,也是一条笔记;此外阅读时对于书中有疑点的,或与自己生活有相印证的点,都可以记录成一条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材料随处都是,要学会养成这样去记录的习惯,随意选取于自己来说有用的地方,记录在本子上,并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既方便回顾学习,也是可以变成自己以后写作的素材。

正如作者所说的:“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

5

修改完善的功夫

不管是一气呵成还是深思而来的文章,都离不开修改完善的功夫,一篇文章,写完不代表就完成了,更多的还需后期反复斟酌,修改润色。

在写作中,我们常会犯的三种毛病是: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为了规避这些毛病,修改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而要养成这个习惯,需要在思想习惯和言语习惯上起留意,反复阅读,发现问题所在,并不断改进。

我常常有个习惯是,写完一篇文章,会先放下来,另外找个时间再去修改,让自己反复阅读文章,读的过程中,如觉得有不妥的,就会去完善。这样最后改好的文章,才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减少毛病的发生。

《文心》全书以故事经营,具有戏剧性和情景教学的优点,在囊括“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的同时,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氛围,书中讨论的语文教学上的问题今天重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很值得每一位爱好写作之人去阅读学习,相信每一个人阅读完本书,都会对写作有新的启发,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

学习任何一项技能,只有在找对方法,用对功夫,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学有所成。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沉下心来,将功夫练到家,才能有施展才华的一天。





飞霞势能圈


【传媒版本类话题】

《李又然散文集》的版本说明

就都用于上首图和北图查阅资料

《李又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是散文家李又然平生出版的五本散文集的第五本;其版本需要说明和补充交代之处,大概只有他的后代,才能在其晚年,在其辞世,也是这本书问世的同时,这样的一些时间节点上,可以透露许多与之相关又值得记录——起码可供研究的编辑工作细节。现在看来,《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对于中国现代和当代散文写作的贡献在于,它不仅将李又然平生出版的五本散文集的前四本内容大多囊括其中了,还收集了李又然写作发表的包括散文杂文在内的其他散文类文字,如散文诗和回忆录等。其中回忆录发表后均引起轰动,许多篇章被载入文学史册。

其间,1979年二三月间,李又然最先携长子即辑注者前往萧军在鼓楼大街鸦儿胡同烟袋斜街的著名居所(萧军夫妇未在家,其长子萧鸣接待);由萧军家出,去后海彦涵家(那蜗居格局风貌已被收入版画史),还其多年前借款,为其子学画拜师;前几日去西单江丰家拜访,两个上海人讲话编注者没听懂。进而,辑注者单独拜见丁玲、陈企霞,也是在北京,前者住木樨地,后者住团结湖;拜见艾青、萧军、塞克、舒群,则是在哈尔滨,并大多写了专访发表;恰是在哈尔滨和平邨,拜见萧军的时候合影,与黑龙江省出版局满锐闲聊,他当即约李又然书稿,尤其对《李又然回忆录》感兴趣,表示先睹为快。

辑注者对《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原委曲折深有所感及至今日,始于1966年至1979年的十三年间,父子双双天各一方,一在北京、湖北,一在辽宁、黑龙江。待1979年父亲冤案得到改正,恢复党籍、职务级别、工薪待遇,编注者也有了每年一次十四天探亲假的待遇,就都用于上首图和北图查阅资料。首图即首都图书馆,隶属于北京市,当时位于国子监,现在十里河有了大厦式新馆;北图即北京图书馆,后称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只有文津街一处,现新馆已完成二期工程,数字化程度较高。编注者从哈尔滨调回北京后,为查阅与李又然相关的报刊书真版原件、复制品和电子版,几乎长在了两个馆里。

还需要指出,《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恰在十年浩劫之后以及改革开放之初的那几年间。李又然病卧在床许久,他不可能亲自与出版单位商谈出书事宜,能写出编后记来已是拼尽全力;也不可能对自己的文字真正把关,只好任凭他人(包括子女)自由取舍排列。例如《〈李又然散文集〉编后记》,有三处存在其他人编辑或添加痕迹,如开头一段,文章篇数,年代演绎,过于计算;第二段前一句,“作为一种尝试,我在每辑的前面都附了一首小诗,为的是更充分地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并以此加强散文集的内在联系。”均不见李又然的著译文风。此次辑注《又然文存》有所避免。

得到咸宁五七干校的熟人相助

《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得到咸宁五七干校的熟人相助。如果说李又然在咸宁五七干校有所受益,那倒是大浪淘沙般结识了在困难中肯于出手相助的人。其中之一是北京图书馆的刘婉如,第二个是时任《丑小鸭》编辑的何养明。两个人都曾在中央文化部五七干校湖北咸宁与李又然相识,都为《李又然散文集》的编辑出版,出了力,帮了忙。李又然女儿李达妮甚至去过刘婉如、何养明在北京的家里。

1980年6月9日,李又然在北京,辑注者在哈尔滨,父子分别一年半之后,父亲来信催儿子赴北图查找并抄录文章——“以便编起书来。”接着,几天一封信,甚至拍电报,或要乘飞机,或称父病重,也要——“以便”——“编起书来。”8月10日,编注者终于再一次请下探亲假来,这是于改革开放后第二次有机会和条件回北京(时任哈尔滨市一工厂共青团书记及电工班长,后又调入上级机关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党委秘书,这两个工作很难随时抽身外出,探亲假每年只十四天)。

辑注者每次从哈尔滨回北京的十四天探亲假,很少一时的偷闲和探亲访友的时间,都是立即全身心投入为父亲李又然“编起书来”的工作,就都用于上首图和北图查阅资料。李又然先自己写信去,也为辑注者找熟人寻方便——给北京图书馆。“刘婉如同志:/不知你是否还在上班?近来身体怎样?念念!我的长子李兰颂来看你,他要从《文艺报》《新观察》《文艺学习》《译文》上抄我的文章,请帮助他为幸!/此致/敬礼!/李又然/1980年8月10日”。

1980年9月3日,辑注者十四天探亲假很快结束,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同时,在文津街北京图书馆查到的李又然在报刊书发表过的著译,大多是一些索引,只有作品标题,手抄时间显然不够。这样,父亲催儿子,儿子催北图——11月28日,当时复印旧报刊书比买一本新书花费还大,机器又少,需要预约,无法立等可取,而有些报刊书真版原件不宜复印,手抄也难;父亲急了,给其远在长春市的学生胡昭写信,再由胡昭催促——“以便编起书来。”

1980年12月3日,辑注者苦于工作难以脱身,又恐告假时间过长则无工资,依赖父亲开支,自己和其他家人也会不舒服,从业本难告假,无业则难生存;万般无奈,决定跑去抄录黑龙江省图书馆藏书资料,其馆藏报刊书比北京图书馆少了许多,恰逢文革结束不长,封存资料甚多;加之对外借阅工作时间也短、服务也差,还不时地限电,东北无霜期短,冬季昼短夜长,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然,这一切源自于李又然在报刊书发表著译没有存留样报样刊样书的习惯。这一次李又然竟同意辑注者如此办法——1980年12月12日,由于北京图书馆刘婉如发挥作用,由她复印北京图书馆的资料,辑注者抄录黑龙江省图书馆的资料,“编起书来”的工作总算初见成效。1981年1月4日,“编起书来”的工作,时间从1980年年初算起,经过一年的查找复印抄录,终于首战告捷。

请你写序好么?请一定写!

1981年间,应李又然之约,丁玲写了《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写几句话》。这篇《李又然散文集》序言,全文载《丑小鸭》青年文学月刊(1982年1月创刊号·总第1期),用于《李又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初收丁玲《我的生平与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丁玲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丁玲所著的《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写几句话》之后陆续收入《丁玲文集》(改标题为《序〈李又然散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丁玲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丁玲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包括《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致函二则》均被收入《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后据丁玲生前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回忆:

1981年春天,出版社要给李又然出一本散文集,他想请丁玲写篇序言,托人(何养明)把稿子带给丁玲,写信说:

“我出书不容易的。请你写序好么?请一定写!我本想写回忆录,我有很多好写的,但是没有力气,写不动了!一篇《毛主席》,足足写了几个月!一篇《丁玲》,也得很长时间!但我无论如何要写的!我来看过你,找不到地方,尽管你的地方很好找的。现在不能再来了,因为我在房间里沿着桌子走走,都非常吃力,十分困难了!奈何!”

信用钢笔写在稿纸上,一字一格,字迹有点打颤,写得很吃力。

一周以后,丁玲就把序言写完,不长,只有千把字。丁玲回忆说,初见李又然时,“觉得他仿佛是陀思妥也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现在也仍然觉得他挣扎一生,却很少得志,意气洋洋。他总是暗暗地为别人祝福,寂寞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没有害人之心的人。”

本来丁玲文中还有“他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样的话,李又然读后,给丁玲写信说:

“序,我珍惜的。我不满意的是自身,缺陷太多了!”又说:“‘他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句话一定、一定涂掉!”

李又然的长子李兰颂读了丁玲写的序言,于1982年2月农历正月十二这天,特意到木樨地丁玲家登门致谢,当着丁玲和陈明的面说:他和弟弟刘华沙(母姓)都认为丁玲阿姨短短千把字,把他爸爸的一生、为人都写出来了,他爸爸确确实实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李又然的病情每况愈下。1982年5月末,丁玲和陈明要去沈阳、大连疗养和讲学,行前到医院看过他。8月初,陈明临时回北京处理一些事情,又以丁玲、陈明两个人的名义给周扬写信,希望能够加强医疗力量,对李又然的治疗及处境给予关心。

另据王增如、李向东编著的《丁玲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记载:“1982年2月5日:李又然之子李兰颂从哈尔滨来访,说他和弟弟都认为丁阿姨短短千字,把他爸爸一生、为人都写出来了,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样书预订购600本该有多好

《李又然散文集》在各地新华书店面世的时候,李又然已溘然长逝:1984年11月13日上午;虽说该书版权页清楚地印有“1984年4月第一版”和“1984年4月第一次印刷”字样,但是,辑注者及亲属看见《李又然散文集》样书,即——并非校对大样,而是真版原件,已是1985年了——李又然竟没能亲眼所见自己以毕生精力写作的散文结集!

《李又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在网上的成交率,远比《国际家书》吉林书店初版本(1948年)、《国际家书》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沪初版(1949年)、《国际家书》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沪再版(1951年)数量多不少,又比《伟大的安慰者》作家出版社初版本(1955年)数量少很多。辑注者在孔夫子旧书网连续购买到十几本。

由此看来,在网上购买旧书,关键并不单纯在于某一版本的出版时间或早或迟,图书的发行量是一个主要的因素;长江文艺出版社给《李又然散文集》作者样书30本,辑注者胞弟加订70本,辑注者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又购买8本,加在一起108本,送至爱亲朋和老师同事根本不够。后悔晚矣,当初要从4600本印数中,预订购600本多好。

说到版权页,李又然散文集《伟大的安慰者》(1955年)与《李又然散文集》(1984年)是一脉相承的,早在1980年的时候,李又然曾致信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严文井,请其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作家出版社《伟大的安慰者》的版权出公函移交新任《李又然散文集》的出版单位,此公函先后给过黑龙江出版局、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

李又然散文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湖北省新华书店发行

咸宁地区印刷厂印刷

850×1168毫米32开本 7印张 6插页 172.000字

1984年4月第一版 1984年4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4.600

统一书号:10107·334 定价:0.85元

封底标注:

封面设计、辑题插图 陈靓


李兰颂


这里我引用村上关于坚持跑步的几句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兴趣可以看看他的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即便在这样的空白当中,也有片时片刻的思绪潜入。

——只管埋头跑步即可。意义嘛,留待日后重新思考也为时不晚。

——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将违背更多的原则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二马杂谈


怎样才能坚持码字?

看似简单的题目,真的不好回答。

我理解题主在这里的码字,就是文字创作。是在文学写作过程中,遇到了难点,对坚持创作有了信心上的不足,寻找的是坚持码字的方法。

对此,我的观点是,首先是对自己的文字功底有个清醒的认知。码字,见的是笔力,文字的积累够不够,只有自己明白,如果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满意,那就要从根本上做起,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力。比如,多读书,勤读书。多读是涉猎范围,但要有方向。勤读,不是时间,而是心勤手勤,心勤是读后的思考,手勤是多记笔记,达到读而有用,学而有易。

其次,是热爱。码字也好,创作也罢,问问自己喜欢吗,热爱吗?如果仅仅是喜欢,达不到热爱的程度。创作很难坚持。码字很苦燥,也艰辛。所以热爱创作才能有码字的毅力。用一颗心的诚挚,驱动手中的笔,开动大脑机器,前行在冰与火的路上,不急不躁,徐徐前行,或许前方就是光明。

再是,方向明确,目的纯正。这里的方向是指创作思路。目的是写作动机。

清晰的创作思路,是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写出来的内容是自己心里的创作欲望。做到心手合一,下笔如神的境界,便是大师了。

码字,如果以出名获利为目的。便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心里状态。久而久之,必然会确少创作灵感,没了创作激情。因为追名逐利是创作者的大忌。

最后,对初涉文字创作者来说,踏实的心态是关健。比如,我看到好多来头条的文友,晒出获得无几的收益单,意思很明了,来头条很无聊,折腾一年半载,没有成效。就产生了放弃码字的念头。如果是这样,我想说的是,码字重要吗?如果你认为重要,那就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结束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想和题主说:坚持码字难。只有激发自己码字的热情,才能走上正确的创作之路。

我的浅识拙见,还望题主海涵!


清荷留香


我做俯卧撑从来不说“坚持”,我一口气做300个俯卧撑时,心理从不闪现坚持两个字,因为坚持两个字带有一种苦难的感觉,有一种痛苦的张力,所以,每当我做俯卧撑感觉有些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只会跟自己说“继续”,继续的确比坚持要甜度高很多。

经验表明,每当我处于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只要我想鼓励自己并不停说坚持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已有了精疲力尽的感觉。

码字写文章也是这样,我热爱写作,写作是我内心沉淀思想的自然外溢,当我们热爱写作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想法就像小溪水一样,自然而然的奔放流淌。

所以“怎样才能坚持码字?”

第一,你要为自己的理想而战而写。

第二,你热爱码字,码字可以每天刷新你生命的存在感。

第三,你不是坚持码字,码字已经成了你生命的信仰。


徐尊龙


废话少说,长话短说,坚持只有两种:1、发自内心的爱,而不是负担;2、能不断的有正激励,这个正激励可以是赞赏、奖励、收入、工作职责等等


小时的竖屏剧场


个人感觉,你说的码字,就是一种创作的状态,而这个坚持呢,除了要每天坚持,还要每天都从思想里剥离一些东西,确实很困难,有时候坚持容易,坚持原创可就太难了,若能够坚持原创,并一直码字,就需要对思想进行长期的访问,试问,谁的脑容量能够如泉水,一直喷薄而出,永不停息。

所以说创作容易,码字也不难,难就难在创作之源常取常新。

不可否认,有一些网络大神创造了奇迹,他们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了不起,像最近追的电视剧《庆余年》,就是有猫腻的作品改编的,而是在电视上展现的,只是第一季,还有第二季,第三季在路上,能将一部权谋剧写成爆款,网络上还有《仙逆》的作者等等,这些人之所以封神,我不知道是否借助了写作神器,就是他们每天坚持日更,在长达一两年的时间里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劲头,就值得我们学习。

若再回溯史上有名的作家,借用他们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所以有灵感的时候就尽情地去创作吧!倘若暂时没有写作热情,也不妨在这个问答上,抽丝剥茧的去积攒一些素材,权当做小练笔了,这样,坚持码字可能也算是涨粉的一个小过程吧!

持续地为自己的思想加一点酸甜苦辣,生活的状态不要太圆满,然后才能有感而发,这应就是当代写作大家的一个成长侧记。



红姐来自凤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可以让自己更愿意投入精力的。现在写作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副业方向,而且有些平台要求比较低,很容易上手而激发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

社会发展太快,有些人平时不爱看书,读书,更别提写作了,要持之以恒更是难上加难。那么真的很难坚持吗?当然不是,只是自己没有养成这样的微习惯。有时候在某处看到一篇文章,很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但是无法下笔,写不出来,但是每天都写,哪怕很多,时间长了就能熟能生巧,人会模仿,总结,所以读了书就要用出来,让它变成自己的东西,那就会坚持下去。

有些人担心自己写出来的文章不行,文采不行,那就反过来可以激发自己多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出去社交也可以让自己增加话题,从而交到很有质量的朋友,也能帮助自己积累到更多的写作素材。

现在有很多的自媒体平台在收集原创文章,只要有意思,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吸引很多读者粉丝,让自己文章创造价值,变成一份收入。只要肯努力下功夫,并坚持不懈,都会有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