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艾比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不是偶然的,歐洲戰場上的戰爭,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希特勒身上,這事早在一戰時就埋下了伏筆,而日本純粹就是資本擴張下的狼子野心,至於意大利,則是在經濟大蕭條之下為資本擴張加入了軸心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戰勝國開始盤算怎麼從德國身上搜刮錢財以彌補自己在戰爭中的損失,包括英國,俄國和法國不斷壓榨,連美國大使都對這種剝削看不下去,當時為了算清楚德國到底需要賠償多少錢,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到1921年,這個委員會計算出了德國需要向世界各國賠償的具體數字:2260億馬克,同時德國必須要在42年之內賠償完畢。



這幾乎是當時德國財政的幾十倍之多,不僅如此,德國重要工業城市的工廠也被佔領,許多機器被拆走,礦產直接被拉到其他國家,德國失業率驟增,戰勝國的行為遭到了德國人嗎強烈反對,人們上街遊行示威,但是很快被壓制,法國還派出軍隊進行了鎮壓,佔領了三個德國城市,天價賠償讓美國十分擔憂,他害怕過渡剝削德國會引起德國的報復,最終在美國的斡旋之下,賠償數目減少到了1320億美元,並且要求在66年內還清,還以德國全國的財富做擔保。



德國人的生活從此開始更加水深火熱,人們沒有任何希望,感覺每天都是暗無天日,在此期間,也埋下了德國人仇視猶太人的伏筆,有德國人曾經說道,他小時候和一家猶太人是鄰居,他們之前日子過的差不多,但是一戰後猶太人因為在美國等海外有親戚,所以經常收到外國包裹,日子過得比德國家庭要好得多,後來猶太鄰居的太太來家裡找他媽媽逛街,他媽媽都會以各種理由拒絕,然後關上門在家裡哭,因為原先的平衡被打破,在這種同一水平的家庭生活下,猶太人卻在戰後過得比自己好得多,而自己確實是到了生活難以為繼的程度,所以這種不平衡導致他母親的心裡不是滋味,這是德國人和猶太人之間關係的一個小小縮影,很難說後來猶太家庭被不斷舉報抓捕殺害和這個沒有關係。



殘酷的生活因為希特勒的上臺有了改變,希特勒上臺後,停止了一切賠償,為希特勒贏得了廣泛的支持,德國人想要報仇的心被希特勒點燃,他們想要向那些壓榨自己的國家復仇,證明德國的實力,所以他們對希特勒的支持超越了以往歷代德國領導人,戰爭就在所難免了。

當然,從世界整體大環境來看,1929年的經濟危機引發了各國嚴重的政治危機,各國為了擺脫經濟危機而進行了貿易戰,但是德國和日本,意大利無法通過調整經濟政策來擺脫危機,只能對外進行擴張,歐洲策源地形成。

▲巴黎和會,戰勝國的分贓大會

日本多年來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派遣大量間諜到中國進行地形勘探,為侵略做準備,1931年 9月18日,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亞洲第一個戰爭策源地形成,中國政府向當時的國際組織國聯求助,但是當時各國奉行綏靖政策,因此並沒有得到積極回應,二戰端倪已經初次浮現。

雖然戰爭已經過去,但是歷史的教訓卻不敢忘卻,同時希望日本可以正視自己的歷史,自欺欺人是不會長久的。


琅琊利劍


1929年,爆發了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也因為此次危機將世界61個國家、近20億人口捲進了戰火之中。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經初步統計,世界各參戰國約有二億人在此次“災難”中喪生。



戰爭中蘇聯付出了最慘重的代價,到進攻德國結束,死傷人數——6000萬,位列第一。

中國軍民死傷3500萬,列居第二。

(軍隊200多萬,平民死傷超過3000萬,是二戰中平民死傷最多的國家)

德國 (軍民)死傷680萬位居第三。

日本死傷234萬(軍人)。(中國戰場45萬,太平洋戰場129萬,大約8萬人被蘇聯紅軍消滅,平民不祥)



英國及其他不列顛國家 45萬 (軍民)。

美國 40萬。(全部為軍人,本土未涉及戰火)

波蘭 630萬。(卡廷慘案就被殺掉二萬軍人,成為一團迷霧。平民佔一多半,其中300萬是猶太人)

南斯拉夫170萬`(軍民)(基本亡國)

法國81萬。(其中36萬為平民)

意大利 16萬 (法西斯軸心國)

羅馬尼亞 37萬(軍民)。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成為了戰敗國之一,其它三個國家分別是奧匈、保加利亞,土耳其。1919年6月28日,德國被迫簽署了《凡爾賽條約》,條約對其實行了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並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並被解除武裝,在不準擁有空軍的前提下國防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此次尖刻的制裁和掠奪引起德國民眾強烈牴觸和反感,民族復仇主義萌生,這種危機一直潛伏到“幕尼黑陰謀”。



1929——1933年,世界各帝國都遭受到經濟危機的猛烈衝擊。為擺脫危機,彼此之間大打關稅、貿易戰,由此也使矛盾日益激化。期間美、英、中法四國在“戰鬥”佔了優勢,德、日、意三國處於劣勢。為了擺脫困境,這三個國家各“試想著”用戰爭去重新瓜分世界,於是走上擴軍備戰的道路。



1931年9月18日,日本首先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打破了一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格局。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國際緊張態勢升級。



意大利首先開始攪局。



墨索里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危機的好辦法,於是在1935年10月3日下令進攻埃塞俄比亞,由於兩國實力相差,加之西方大國袖手旁觀拉偏架,只七個多月便收入囊中。這次侵略戰爭,也可以說是一次侵略的導火索。

緊接著,德國“上”了。



一戰後,由於戰火未涉及本土,德國的工業基礎實力不減,各國之間的經濟戰也沒使其受到大的損失,為了成為霸權國家,二十多年積蓄的備戰力量,終於適機而用了。

1938年3月,吞併了奧地利之後,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少數民族為藉口,藉機向捷克斯洛伐克發難,索要領土。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簽訂協議。在沒有通知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不予照會的情況下,強行把其大半領土割讓給德意志,以“和睦相處”姿態意寓將德侵略苗頭引向蘇聯(蘇聯總是對波蘭虎視眈眈)。第二年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失陷。緊接著,出於對英法的貓貓膩,蘇聯也與德意志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 兩國商討了瓜分波蘭的方法,對於東歐勢力範圍,蘇聯聲明保持中立後,希特勒瘋狂起來,變本加厲。



1939年9月1日,德軍對波蘭發動了“閃電式”突然襲擊。波蘭大片國土很快淪陷。英,法急了,隨即向德國宣戰。蘇聯趁德軍侵入波蘭之際,開始向西擴展建立了“東方戰線”。美國保持中立,但提供其它國家戰爭所需物資,大發橫財。



1940年,德國“閃電”攻勢以月為計算單位先後攻佔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1940年5月10,德國入侵法國。6月,意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在德意攻勢下,法國投降。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秘密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兵分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軍防線一潰千里,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0月,日本為了雄霸亞洲、太平洋地區,戰火蔓延到東南亞,此次侵佔嚴重損害了美、英兩國的利益。美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驅逐不祥日籍僑民。從限制開始到最後,禁止向日本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增加對中國的戰略援助。這下“惹毛”了依賴進口的日本。



1941年12月對美國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爆發,從此,美國捲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高潮”。



1942年1月1日,英、美、中、蘇等26國聯合發表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共同陣營成立,由此,世界向德、意、日宣戰,不到這三個軸心國全部無條件投降,絕不準任何一個反法西斯同盟國單獨與其敵對國議和。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驍勇34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這多年來人們討論甚多,二戰結束距今已經70多年,不過在當今這個時候討論二戰的真實起因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今世界,仍然有很多火藥桶,而且有的火藥桶一點就著。

一戰結束於1918年,二戰按照國際主流看法開始於1939年(即德國入侵波蘭之後),兩次世界大戰僅僅隔了20年的時間。

一戰遺產的處理不當以及一戰後二十年世界局勢的變化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戰結束後,德國被處分過於嚴苛,德國的國防實力被嚴重削弱。德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復仇主義情緒在一戰結束後不斷在蔓延。希特勒的出現只是這個情緒的一個宣洩口。

而一戰結束後的二十年時間裡面,歐洲和美國的和平主義在滋長,因而對法西斯主義勢力逐漸喪失了提防。當然對遠東的日本也開始不設防,甚至暗助。

德國也充分利用英美法等國對蘇聯的仇視積極尋找突破的空間,特別是軍事上的突破。

日本則在九一八之後非常肆意的執行它的稱霸世界的“大陸政策”,因而在1937年就與中國展開了全面戰爭。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英法等國認為的最後底線被突破,因而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爆發。


青年史學家


一、德國沒有被打服。

關於二戰的起因,前面的各位大神們已經做了各種分析,有經濟的原因,有壓迫的原因,有希特勒的原因等等。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德國想稱霸,但第一次沒被打服。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希特勒領導德國發動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德國發動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表面上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件:

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被刺,引發各國進入戰爭。但這個事件只能算是一個導火索,真正的火藥桶是以德國為主的新興勢力對以英、法為主的即得利益集團的挑戰。

德國想當世界霸主。

當然,最終德國沒有挑戰成功,被迫投降。

德國為什麼投降呢?

德國投降在當時是大家都想不到的。就在投降的前幾個月,德國還堅信自已必勝。德國本來是雙線作戰的,東線和俄羅斯打,西線和英、法打。後來,俄羅斯革命了,新興的政權為了穩固地位,要求停戰,和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條約》,並把大片的領土割讓給德國。這下好了,德國可以全力來對抗西線了。

德國把東線的百萬大軍都派往西線戰場,對協約國軍隊展開猛攻。

這一攻,壞了。

德國和協約國在西線對峙了好幾年,雙方挖戰壕,埋地雷,修建了寵大的堅守陣地。德軍這一攻,踩上了好幾年埋下的大量地雷,碰到了大量的鋼絲網,還有協約國布好的機槍大炮的掃射,結果死100多萬人。

緊接著,歐洲又流行西班牙流感,在前線的德軍又躺下了100多萬人。

一下子200萬人沒了,這仗就沒法打了。這時再加上美國加入了協約國,正以每月25萬人的速度往歐洲戰場派遣兵力,德國更無勝算,於是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了。

德國投降了,但沒被打敗。德軍是在佔領國投降的,德國本土沒有一寸被佔領。再加上投降後,協約國對德國苛刻的懲罰,所以德國人心裡肯定不服氣。

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說:

“新帝國必須再一次沿著古代條頓武士的道路進軍,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奪取新的生存空間。”

終於20年後,在希特勒的統治下,德國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歸咎於協約國的錯誤決定。

丘吉爾說,1919年的《凡爾賽協定》已經埋下了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的種子。

當時的協約國總司令福煦元帥在看到協議時就說:

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果然,20年後,1939年,希特勒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以英、法、美三巨頭為代表的協約國,雖然戰勝了德國,但這時面對任人宰割的德國,他們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他們在一戰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非常的恨德國,民眾也非常的很德國,要求對德國進行嚴重的懲罰。

但另一方面呢,他們又不能把德國變得太弱。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

但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個是蘇聯已經革命了,成了社會主義國家。在英、法、美等帝國主義的巨頭眼中,社會主義是頭號敵人,如果把德國變得太弱,就不能替他們抵擋強大的社會主義俄國。

另一個原因是三巨頭也各自有自己的小九九,英國不想看到法國變得過於強大。

法國和德國是歐洲大陸上的雙霸。普法戰爭,法國就被打趴下了,普魯士國王是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的,成立了德意志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場在法國,法國又被打的慘不忍睹。所以,法國是最痛恨德國的,按照法國的意思就是把德國肢解了。

可是德國變弱了,法國就強大了,這又是英國不願意看到。

出於這種矛盾的心理,三巨頭是怎麼對待德國的呢?

為了迎合各自國內的情緒,表面上,三巨頭對德國進行了嚴重的懲罰。

《凡爾賽協定》中規定德國要向戰勝國支付鉅額的賠款,這是一個根本完不成的任務。但為了迎合國內的選民他們還是這樣規定。

政客叫囂著說:要讓德國把最後一分錢都賠出來。

但私底下呢,他們又在極力的維護德國的實力,不能讓德國崩潰和變得過於弱小。

德國沒錢怎麼辦呢?

美英等國就把錢貸給德國,讓他去發展生產。

根據協定,協約國共沒收了德國10億英磅的資產,但以英美兩國為主卻向德國提供了十億五千萬英磅的貸款。

法國痛恨德國,是真心的想讓德國變小變弱。法國要求把自已的領土推進到萊茵河邊,法國在萊茵河邊駐軍,這樣就能抵抗德國。

可英國不同意,還是那句話,不能讓法國過於強大。

於是這個提議就沒有達成。最後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把萊茵河地區劃規成非軍事區,說15年之後讓這個地區的人公投決定歸法國還是德國。

通過這一波操作產生一個什麼後果呢?

又是賠款又是割地,這激起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讓他們更加的仇視英法等國。但德國的實力又沒有被根本性的削弱,讓他們又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在美英的默許下德國人廢除了皇權制度,趕走了皇帝,建立了共和制,就是魏瑪政權。但這個政權被德國人民認為是協約國強加給他們的,心裡很牴觸。這就給希特勒這樣的狂人打造了可以煽動民眾,從政的社會基礎。

丘吉爾認為最佳的辦法是採取君主立憲制,讓德皇的小孫子當立憲的皇帝,讓所有的實權派都集中在一起,這樣即符合民意又順應了時代。

丘吉爾還說,戰勝國把奧匈帝國肢解成了很多小國,讓德國相對性的變得強大了。

再一個原因就是英法美等巨頭們對德國的縱容和妥協。

當希特勒一步步增強軍力,顯示出他的野心時。英法美等國採取的是綏靖的政策、妥協的態度。

1938年德國侵佔了捷克斯洛伐克,巨頭們不但沒有懲罰,還和德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全稱是《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承認了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英國首相張伯倫回到國內還高興地對民眾說:

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

1939年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例》。

這頭法西斯野獸終於被放了出來。


三上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其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破壞最大的戰爭。那麼這場戰爭究竟是如何爆發的呢?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視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

第一次世界大戰表面上是由薩拉熱窩事件這一偶然因素引起的,實際上則是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總爆發導致的。然而一戰並未解決列強之間的既有矛盾,一戰只是把這些矛盾暫時掩蓋起來,這正如一戰中的法軍元帥斐迪南·福煦對一戰後締結的《凡爾賽和約》的評價“這不是和平,不過是場20年的休戰”。事實上不只是福煦,其實當時有很多人指出《凡爾賽和約》的致命缺陷“如果要尋求和平,那麼這份條約對德國未免過於嚴苛;如果要徹底削弱德國,則又未免太過寬容。它既不能使德國感恩戴德,也不能徹底削弱德國,除了激起德國人的仇恨情緒它不能再起到任何作用”。我們不妨看看《凡爾賽和約》究竟是如何激起德國人的仇恨情緒的。

1919年6月28日一戰參戰國齊聚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凡爾賽和約》:德國被剝奪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將普法戰爭中取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將北石勒蘇益格歸還丹麥;承認波蘭獨立並將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割讓給波蘭;將東上西里西亞讓與捷克斯洛伐克;將但澤交予國際聯盟管理;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將克萊佩達地區交給立陶宛;薩爾煤礦區交由法國開採15年,其行政權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永遠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併;禁止實行義務兵役制,只允許保留7個師10萬人的陸軍,海軍不可超過1.5萬,禁止在萊茵蘭地區駐軍;德國以黃金向協約國支付113億英鎊的戰爭賠款......明碼標價的鉅額戰爭賠款足以讓剛經歷戰火的德國經濟徹底崩潰,而對德國軍備、內政的限制則使德國人倍感恥辱。對德國人的仇恨情緒其實連協約國方面不少人也看得一清二楚,除了上文提到的福煦之外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也對《凡爾賽和約》評價為:“我們所起草的文件,將為20年後的戰爭埋下伏筆!當你們把這樣的條件強加在德國人民的身上,這隻能導致德國人要麼不遵守條約,要麼發動戰爭!”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份極力壓榨德國的和約竟拱手送給了德國一份大禮——由於奧匈帝國被拆分,這就使德國反而獲得了更好的地緣環境。俾斯麥曾認為地處中歐的德國至少會面對來自西面的法國、東面的俄國和南面的奧地利三個方向的潛在威脅,即使在奧匈帝國最為衰弱之時可這個國家的存在本身就是牽制德國在中歐勢力擴張的一股重要的地緣力量,然而奧匈帝國瓦解後德國就成為了中歐唯一的強權。從奧匈帝國分化出來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等國根本不能起到牽制德國擴張的作用,更何況這些國家或多或少從德國獲得了領土補償,這就為日後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對一戰後的世界格局秩序不滿的不只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儘管是一戰戰勝國,但卻認為自己在一戰中所得甚少,因此也對一戰後的國際格局深感不滿:意大利在列強之中一向被戲稱為“貧窮帝國主義”,在整個一戰之中意大利對戰局的唯一貢獻是“迫使奧軍最初從俄國戰線撤走兩個師,以後在戰局的整個夏季階段又抽走八至十個師”,其戰鬥力水平在協約國中就是公開的笑話。在戰後的分贓會議上意大利只得到了從奧匈帝國分割出來的蒂羅爾州和的裡雅斯特,除此之外意大利一無所獲,在其他協約國成員眼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畢竟意大利在一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實在太有限了,然而意大利卻認為自己在一戰中所獲甚少並因此對一戰後的國際格局心存不滿。與意大利情況類似的還有日本:一戰中日本趁列強忙於歐洲戰事的天賜良機加緊在中國和太平洋等地擴張,到一戰結束時日本佔領了中國的山東地區以及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及馬里亞納群島等地。然而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威脅到了新興的美國的利益,於是美國召集英、法、意、日、比、荷、葡、中八國召開華盛頓會議,會上締結的《九國公約》迫使日本將山東地區歸還中國。儘管山東本就屬於中國,儘管在歸還之後日本仍得以在山東保留諸多特權,可這還是被日本視為本國外交上的恥辱。除了山東問題之外華盛頓會議還對日本的軍備進行了一定限制——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總噸位比例被確定為5∶5∶3∶1.75∶1.75,儘管這一比例仍使日本在亞太地區維持著一定的海軍優勢,但就此給日本海軍的發展設置了上限,美國以此實現了限制日本海軍力量的目的,而日本對此自然是心有不滿的。

1922年10月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的軍事組織“黑衫軍”進軍羅馬奪取了政權,該黨領袖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國王任命為內閣總理,實際總攬全國內政、外交、軍事各項大權。1928年墨索里尼強行終止議會制度,取締其他一切政黨和群眾團體,由此建立起法西斯獨裁統治。1929年10月29日紐約股市暴跌,以此為標誌一場席捲全美並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重大經濟危機爆發了。經濟上的大蕭條狀態同樣在各國激發了諸多社會問題,這在日本和德國表現得尤為明顯。嚴格意義上日本在此之前就已存在深刻的國內矛盾了——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國內市場有限,事實上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發展相比歐美國家一直慢半拍,而在發展過程中的貧富分化由使日本國內矛盾日益尖銳:1918年日本爆發了蔓延全國的搶米風潮。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當經濟危機襲來時日本脆弱的經濟基礎幾乎無力抵抗,在這種局面下日本國內開始出現越來越強的通過對外侵略擴張轉嫁國內矛盾的聲音。1931年8月26日主張裁減軍費的日本首相濱口雄幸被日本國內的法西斯極端組織愛國社刺殺身亡,這是日本軍部法西斯勢力顛覆政黨內閣的第一次行動。在除掉國內的反對者之後軍部法西斯勢力開始迫不及待地實施入侵中國的計劃:1931年9月18日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發生了一起爆炸事件,這其實是日本關東軍蓄謀已久的一出自導自演的劇目,其目的在於製造入侵中國的藉口。南滿鐵路是1897—1903年沙俄在中國東北境內所築中東鐵路的長春至大連部分,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這段鐵路被日本佔領,1906年11月26日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成立使日本的勢力範圍得以沿鐵路沿線擴張。關東軍在炸燬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後嫁禍為中國東北軍所為,隨即對東北軍駐地瀋陽北大營進行炮轟,次日瀋陽被日軍攻陷。到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隨後日本關東軍將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接到東北,扶植建立了以溥儀為核心的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當經濟危機波及德國後一時間湧現出560萬失業者,這佔到德國全體工會成員的五分之二以上,此外還有五分之一的人只有非全日性工作。如此大規模的失業大大降低了德國人的生活水平,也加劇了德國人對現實生活處境的不滿,這種不滿情緒和一戰以來德國人對凡爾賽體系的民族仇恨情緒合流催生出大量極端的種族主義、沙文主義組織,而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逐漸從中脫穎而出。早在1923年希特勒就曾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罐舉行暴動,暴動失敗後希特勒遭遇了9個月的牢獄之災。出獄後的希特勒改變策略——不再搞街頭暴動那套,轉而通過許諾解決失業問題、推翻凡爾賽體系爭取支持,終於在1932年7月的大選中希特勒領銜的納粹黨贏得了13799000張選票和230個席位。1933年1月希特勒成為德國內閣總理,1934年8月2日興登堡總統死後希特勒將總統、總理和軍事領袖的職位合一而自稱元首。

1935年10月墨索里尼派兵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5月墨索里尼宣佈將埃塞俄比亞併入意大利。同年7月納粹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0月德國與意大利結成柏林-羅馬軸心。當德國和意大利開始對外擴張時日本國內爆發了二二六兵變,儘管兵變本身失敗了,但它進一步強化了軍部法西斯勢力在日本國內的地位。這一時期日本在佔領中國東北後又積極推進所謂“華北自治”,試圖把華北變成第二個東北。1936年11月25日德國同日本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意大利則在次年加入該協定,由此形成軸心國軍事同盟集團。儘管一戰後的德國百業凋零,戰後又受到凡爾賽體系的束縛,但德國復興的基礎仍然存在——那就是人的智慧:德國是義務教育的起源地,當英國的兒童還在上演霧都孤兒的悲劇時德國已實現了6~12歲兒童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由於凡爾賽體系下禁止德國擁有空軍,於是德國就大量成立航空俱樂部,用民用飛機培養飛行員。凡爾賽體系下德國不得擁有戰艦和潛艇,於是德國就互派工程師到國外參與研製,然後將國外最新的戰艦和潛艇研發技術帶回來。凡爾賽體系下德國只被允許保留10萬人的陸軍,於是德國就把作戰經驗豐富的精英部隊儘可能保留下來,至於裁減掉的部隊則進行登記,以備隨時重新徵召。凡爾賽體系禁止德國擁有坦克,於是德國就借研製拖拉機等民用技術暗中研製坦克。1936年德國恢復了普遍義務兵役制度,同年德軍開進了萊茵非軍事區。事實上這是德國對英、法等一戰戰勝國的試探,如果英、法態度強硬,那麼剛有所恢復的德軍其實是根本無力抗衡的,然而英、法並未採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英、法等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同樣也助長了日本和意大利的擴張野心: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的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在遭中國守軍拒絕後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並炮轟宛平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盧溝橋事變。1938年3月15日納粹德國吞併了奧地利,緊接著又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提出領土要求,英、法試圖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誘使德國向東進攻蘇聯,於是德國在英、法的默認縱容之下得以佔領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4月意大利展開了旨在侵佔阿爾巴尼亞的軍事行動。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以閃電戰的形式突襲波蘭,英、法以履行對波蘭的軍事義務為由對德宣戰。1940年4月德軍在波蘭戰役結束後對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西歐國家發起閃擊戰,到1941年德國已佔領歐洲14個國家並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變為自己的僕從國。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極其僕從國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由此引發了太平洋戰爭,至此二戰規模達到最大化。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種下的因果,德國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受到了很嚴重的處罰,其中《凡爾賽條約》就是最好的證明也就是因為《凡爾賽條約》德國民眾為了賠償戰爭賠款而苦不堪言,所以造成了像希特勒這種極右翼分子上臺的機會。經過一系列的折騰,以為德國這鼓勁兒算算刮過去了!但是實在讓人沒想到的是,世界經濟危機居然爆發,德國人本來也就得過且過,可是直接將德國人打回谷底,更是對德國民眾雪上加霜,所以民族矛盾一下子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
其餘原因就是在亞洲的另一邊也不消停,日本由於明治維新逐漸走向世界強國,並開始走向軍國主義路線也就是侵略他國的道路,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的軍事能力成為亞洲第一。為了擴張的野心,日本將侵略的目光放到了中國和亞洲各國,其次日本也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日子過得也不是很好,所以他們急需要戰爭武力輸出,來完成自己的統治私慾,世界的戰爭形式一觸即發。

還有就是世界國聯的失誤,表面上是國臉實際上歐美列強和世界各國只會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會維護世界的利益,造成了歐美列強,如英法的綏靖主義,美國的孤島主義,如果當初,日本攻擊918的時候和德國閃擊波蘭能夠及時制止悲劇就不可能發生,人類就能免於倖存一場災難。


鵬正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39~1945年。它是中、蘇美、英等同盟國反對德、意、日等軸心國侵略的全球性反法西斯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各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加劇了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德、意、日三國隨著軍事實力的膨脹,相互勾結,不斷向外侵略擴張,妄圖重新瓜分世界。1936年11月,德、日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意大利也加入這一協定,初步形成了“柏林—一羅馬—東京軸心”。一場世界性戰爭的危機日益發展。

1939年9月1日,德國向英法的盟國波蘭發動突然襲擊;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襲擊蘇聯,使大戰進一步擴大。12月7日,日軍突然襲擊珍珠港。8日,美、英對日宣戰。9日,中國正式對日宣戰,10日,又對德、意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至此,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已捲入這場新的世界大戰。隨著戰爭的發展,前後捲入大戰的共有61個國家,約計17億以上的人口,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80%以上。

這次大戰的戰火遍及三大洲和四大洋,作戰地區的面積達2200平方公里,在40個國家的領土和海洋戰區 上開展了軍事行動。按照作戰範圍,可分為歐洲和大西洋 戰場,亞洲和太平洋戰場,非洲和地中海戰場。整個大戰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軸心國的戰略進攻階段,戰爭 的轉折階段,同盟國的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階段。戰爭持續了六年零一天,最後以軸心國徹底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全世界人民在戰爭中蒙受了極其重大的犧牲和損失。戰爭 期間,先後參戰軍隊達1.1億人,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經濟損失超過4萬億美元。


這場戰爭的特點,以及各參戰國在戰爭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對戰後軍事學術和武裝力量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它使人們認識到,在現代化戰爭中,勝利固然依賴戰爭的正義性質,但更加依賴於雄厚的物質基礎;在聯盟作戰中,搞好戰略協同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對於參戰國來說,避免兩線作戰是一條重要的戰略方針,游擊戰在一定環境下具有獨特的戰略地位;在和平年代,應當重視軍隊戰略戰術的研究,使之不斷適應新的形勢,要充分做好戰前準備,防止突然襲擊。


強哥的世界


一、大背景:普魯士在首相奧托·馮·俾斯麥俾斯麥推動下,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勝利,於1871年統一了德意志。之後德國迅速崛起,對以英法為主導的歐洲、全球秩序造成了衝擊,必然受到壓制,兩次世界大戰都是。

二、近因:英法的過度打壓。一戰德國敗北,根據1919年6月的《凡爾賽條約》,德國領土由61萬減為53萬:

(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給法國,北石勒蘇益格歸丹麥,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歸波蘭;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

損失了12.5%的人口,所有海外殖民地,軍事限制,鉅額賠款2260億馬克,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三、契機:蘇臺德事件和蘇德瓜分波蘭。如果以1939.9.1德國閃擊英法聯盟的波蘭作為二戰的開端,1939年8月《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附加秘密協定:兩國共同瓜分東歐,包括波蘭、波羅的海諸國、羅馬尼亞等)就是開端。


魏東雙


談到戰爭,實際上是政治的繼續,談判桌上可以解決的問題,是不需要通過武力來解決的,談判桌上沒法解決的問題,那就只能訴諸於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之所以會爆發,說到底還是因為西方列強(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一些新仇舊恨的老問題。前半句是歷史教材上的一句經典總結,它解釋了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必然性,而後半句則是世界大戰爆發的偶然性。

兩次世界大戰並非是完全不可避免的,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偶然性還是非常大的。但是兩次世界大戰終究還是爆發了,給世界帶來了嚴重的損失,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德意志第二帝國

十九世紀後半段,伴隨著德國的統一,德國的經濟快速發展,逐漸甩開了法國,超過了英國,而西半球的美國,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美國和德國主導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也將世界經濟的領導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普法戰爭

反觀老牌強國英國與法國,發展明顯降速。英國可以說是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因為擁有廣闊的殖民地,讓英國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的工廠,同時也因為殖民地,讓英國的資本家們壓力較小,陶醉於在殖民地的資本輸出與商品輸出,放緩了科技的進步,也逐漸丟失了經濟霸主的地位。而法國在拿破崙之後,就陷入了迷茫,政權更替不斷,普法戰爭中損失慘重,割地賠款,一下子丟失了往日大國的光環。

德皇威廉二世

到了二十世紀初,美國與德國已經全面反超英、法,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對於美國來說,它擁有遼闊的國土,以及拉美的後花園,發展前景廣闊,相對民主的政治體制也決定了美國不可能隨便通過戰爭來重新瓜分世界。而中歐的德國就不像美國那麼闊綽了,處在四戰之地的德國,在夾縫中獲得了統一,並在統一之後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

一戰前的非洲

經濟上雖然全面超過了英、法,但是殖民地數量上,卻明顯不如英、法,顯然,這是驕傲的德意志人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德國這個有著軍國主義傳統的帝國。英、法同樣也不可能主動讓出自己的地盤的,為了獲得更多的原料地和市場,通過戰爭是最簡單的方式。

協約國與同盟國

面對著咄咄逼人的德國,英國與德國的矛盾逐漸不可調和,而與德國世仇的法國自然也不會視而不見,英、法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同盟的關係。而俄國雖然和德國的關係並不差,但是與奧匈在巴爾幹半島上的爭奪很激烈,自然就站到了德國的對立面。德國與奧匈因為歷史的淵源與共同的利益自然就形成了同盟,加上一個攪屎棍子意大利。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看似是列強之間為了一些新仇舊怨結成了同盟以相互對抗,實際上是新興的德國帶著一群“有理想”的小弟對抗老牌強國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紛紛選擇了站隊,意大利最終背叛了盟友,選擇了反水,而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等國出於對俄國的厭惡,選擇了同盟國,一場歐洲大陸上的戰爭徹底打響。

戰爭中的德軍雖然戰鬥力強悍,但是畢竟整體實力與英法還有差距,海上被英國牢牢的看死,自始至終無法掌握制海權,陸上也難以逾越法軍深溝高壘的戰壕。前三年的交戰中,德軍雖然在海上與陸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造成了英法軍隊慘重了損失,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自身也是疲憊不堪。直到賣軍火賺得盆滿缽滿的美國在最後時刻出來撿人頭,這場戰爭就註定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可以說基本上就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瓜分世界而進行的戰爭,雖然戰爭中也有個別國家出於民族的利益,具有一定的爭議性,但是總體上來說,影響不大。在這場戰爭中,想要重新洗牌世界格局的德國最終失敗,世界似乎再次回到了戰前的狀態,如果戰後能夠妥善的處理戰敗國們,也許世界就要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但是戰後的巴黎和會,也是一場分贓的會議,這場骯髒的會議再次加劇了世界的動盪。

巴黎和會上的巨頭們

分贓並不可恥,問題在於分贓不均,以及對戰敗國的過分壓榨,註定了《凡爾賽和約》落筆簽字的那一刻起,下一場戰爭又進入了倒計時。

希特勒的上臺

德國被過分的削弱和壓榨,甚至險些被肢解,使得的德國民眾的內心充滿的了怨恨,戰後法國製造的魯爾危機,更是加劇了德國民眾的憤怒,只要一個火花,就能挑起下一場戰爭。希特勒能在德國上臺,雖然主要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但是與法國的“助攻”也會密切相關的。

東方戰線

俄國在退出一戰之後,國內革命被協約國粗暴的干涉,儘管干涉最後失敗,卻讓英、法等國與蘇俄的關係產生了隔閡,二戰之前,英、法縱容德國,不斷的出賣盟友的利益,試圖禍水東引,加劇了蘇聯與英、法的矛盾。這決定了蘇聯在日後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從本國的利益出發尋求擴張,二戰初期與德國一丘之貉瓜分了東歐就證明了這一點。

五四運動

中國作為一個戰勝國,並沒有其他過分的要求,只想收復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就這麼一點合理的要求也被無視,最後由日本接收了德國的特權。中國的外交失敗讓國內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而日本在嚐到甜頭之後,擴張的野心也與日俱增,一步步的獨霸東北,進而掀起全面侵華。

意大利雖然在一戰中是打醬油的角色,但是好歹也是一個戰勝國,稱霸地中海的野心遭到英法美等國的抨擊之後,退出了和會,尋求自己的擴張。二戰中,一心一意地跟在了德國的後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

巴黎和會上赤裸裸的分贓,註定了下一場世界大戰的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歷史證明了這一點。不到二十年後,又一場毀滅性更強的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儘管這一次,德國人又一次失敗了,但是卻給整個世界帶來了慘重的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去了70多年了,後人在回過頭來研究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時,必須吸取歷史的教訓,指導未來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結局告訴了世人一個道理,任何國家要想崛起,必須要在和平的環境中尋求自身的發展,戰爭從不可能讓任何一個國家真正的崛起,任何披著正義外衣的壓榨只會加劇地區局勢的緊張,加速下一場戰爭的到來。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也是大勢所趨,在這樣一個時代裡,任何倒行逆施試圖發動新的戰爭,製造新對抗的國家終將被歷史所淘汰。


徽南城意


你不知道的二戰真相有哪些?

一談起二戰,軍事迷們總會熱血噴張,什麼諾曼底登陸啦,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啦,敦刻爾克大撤退啦,不過在這場戰爭的背後,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今天有書君就帶大家來盤點那些你不知道的二戰真相。

一:二戰爆發的幕後老大

很多人認為挑起二戰的大boss是德日意這幾個法西斯軸心國,但實際上在這些國家身後,還有位不為人知的終極大boss。


大家都知道,二戰之前歐洲開拓海陸運輸線,生意從南到北、由東到西,遍佈多國。歐洲的大財團們早已肥得流油,比如羅斯柴爾德家族和維特根斯坦家族。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被稱為金融界的“影子內閣”,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他們的銀行遍佈歐洲。而維特根斯坦家族呢,有著超過數百年的發家歷史,創始人是卡爾·維特根斯坦,產業遍及鋼鐵、鐵路、輪胎、金融和建築業,對整個世界的影響甚至涉及到政經文哲等諸多領域。

財團們雖富可敵國,但架不住歐洲國家動不動就打架,一打架生意就不好做了。大財團們嘆了口氣說:“,你們這樣胡鬧,讓我很為難啊。”於是,他們準備找個管家,好好管管這些不聽話的國家。此時,大財團盯上了希特勒,想通過他統一歐洲大陸,結束歐洲各國天天打架的局面。


在大財團的幫助下,希特勒迅速鹹魚翻身,從一個無名之輩一躍成為德國元首。之後的歷史大家也就都知道,像閃擊波蘭、征服法蘭西、統一西歐。但我們看戰況卻處處透著詭異,尤其是攻打法國的時候,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蘭西大軍一個月就掛了,這背後九少不了大財團們的小動作。

隨著希特勒羽翼日漸豐滿,他不打算再聽財團爸爸們指揮,人家要單飛。但他萬萬沒想到,這些大佬們的實力如此強悍,沒過多久自己便倒臺,被他們送去見了上帝。

二:為什麼希特勒將40萬敵軍放虎歸山?

還記得去年的《敦刻爾克》大電影,看得有書君我是激情澎湃,其實,德軍即將完成對敦刻爾克的合圍,卻又放了他們一馬。

1940年5月27日,德軍部隊距離敦刻爾克只有10公里,眼看40萬英法聯軍就要成為德軍的盤中餐了,跟待宰羔羊沒什麼區別,但德國軍隊卻做出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停止進軍。而且,這命令還是希特勒親自下的。這導致後來諾曼底登陸時,這40萬死裡逃生的英法大軍成了反攻德國的主力之一。



是希特勒腦子進水了嗎?

當然不是。這就和我們之前說過的希特勒的後臺有關


這道命令,其實也是大財團示意的。有些財團的老巢在英國法國,他們自己也是英國人或者法國人,這40萬人裡說不定還有他們的七大姑八大姨。本來嘛,財團們的目的就只是統一歐洲大陸,沒必要對自己同胞“痛下殺手”。畢竟未來都是要開門做生意的,把事情做得太絕,不是這些大佬們的風格。


三:你所不知的二戰軸心國

二戰結束70多年,大部分人知道的法西斯軸心國是德日意,實際上還有一個國家——泰國。

泰國位於英法殖民地之間,是當時東南亞為數不多有獨立主權國家之一。當時日本打算繞過英法殖民地進軍東南亞,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泰國借道。

於是日本就跟泰國說:“你跟著我混,好處大大的。”但泰國不吃這一套。好吧,軟的不行來硬的,日本舉著小國旗就跑到泰國老巢。沒想到泰國是外強中乾,不到一天就放棄抵抗。還跟日本簽訂了《日泰同盟條約》,並向美英宣戰,正式加入軸心國。



不過泰國人也很賊,後來看出來軸心國不如反法西斯同盟強大,就又跑到同盟國那裡,給人家做間諜。表面跟日本稱兄道弟,背地為同盟國提供情報,指引盟軍轟炸日本在泰國的軍事基地。

在日本投降時,泰國還裝作無辜受害者的模樣讓日本賠錢,理由是當時日本在泰國吃喝拉撒沒給錢。日本人沒辦法,誰讓當初是自己招的人家呢,只好老老實實給了泰國一百多億日元。

好了,以上就是有書君為大家整理的二戰真相。其實啊,戰爭本就風雲變幻、難以捉摸,每一場戰爭背後,都牽扯著無數關於權力和利益的鏈條,很多戰爭的爆發也是由此產生。我們在看清戰爭的同時,也要學會珍惜,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