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中國畫技法之寫意、鉤勒、雙鉤、墨分五色


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中國畫技法之寫意、鉤勒、雙鉤、墨分五色

寫意 粗筆

俗稱“粗筆”。與“工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通過簡練放縱的筆致著重表現描繪對象的意態風神的畫法。寫意畫是國畫的基本表現形式,與工筆畫並稱。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陳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長此法。清代惲壽平說:“宋人謂能到古人不用心處,又曰寫意畫。兩語最微,而又最能誤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處;不知如何用意,乃為寫意。”宋代韓拙說:“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前者乃指“寫意”。

據傳唐代的時候,玄宗命令畫家李思訓和吳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繪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訓是擅長工筆重彩的,他用了幾個月的工夫完成這幅壁畫。吳道子則在一天之內就畫成三萬餘里的嘉陵山水,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筆重彩的技法來畫,一定是比較粗放、簡練的。這說明那時的繪畫已經有了工筆、寫意的區別了。到了宋代,蘇軾提出“士人畫”,主張畫畫“不求形似”,而應寫情寄意,以表達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繪畫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圖》,畫一株枯樹、一塊頑石,石後露出一、二枝竹子,樹下幾根細草。這幅畫抒發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書法家卻給以極高的評價,說枝幹“虯屈無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鬱也”。元代以後,筆法簡練、造型生動、酣暢淋漓、講究意趣的寫意畫大盛。

這樣,寫意畫就同遵守傳統、恪守法則的工筆畫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大派,長期地在畫壇上爭相輝映,代代地相傳下來。


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中國畫技法之寫意、鉤勒、雙鉤、墨分五色


鉤勒

中國畫技法名。用筆順勢稱“鉤”,逆勢稱“勒”;也有以單筆為“鉤”,復筆為“勒”(使用於山水畫中為“復”);以及稱左為“鉤”,右為”勒”的。通常指用線條鉤描物象輪廓,不分順、逆、單、復,稱為“雙鉤”。鉤勒後大都填著彩色,在技法上與“沒骨”、“點簇”相對,一般使用於精密工細的花鳥畫。鉤勒要求有筆力,清代原濟《大滌子題畫詩跋》:“悟後運神草稿,鉤勒篆隸相似。

國畫的一種技法。用筆順勢為鉤,逆勢為勒;也有以單筆為鉤,復筆為勒的。一般不分筆勢順、逆或單、復,凡以線條鉤畫物象輪廓,統稱鉤勒。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鑑》卷五:“﹝ 張遜 ﹞善畫竹,作鉤勒法,妙絶當世。”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小將軍畫卷》:“卷中煙霞縹緲,鉤勒精嚴,亦純是武衛家法。” 朱自清 《羅馬》:“他的構圖裡氣韻流動著,形體的鉤勒也自然靈妙。”

指書法中的雙鉤法。用細線條鉤摹一種字體,便於傳寫存真,或雕刻碑版。清錢泳《履園叢話·碑帖·家刻》:“ 仁宗皇帝 有旨命吏部右侍郎 劉鐶之 刻其叔父 文清公 墉 平生所為書,餘時在京師為之

鉤勒。”

指創造象形文字時的刻劃方法。田北湖《論文章源流》:“由錐鑿一點,雕刻一畫,引長其縱橫,鉤勒而曲直之,摹擬動植諸物,以肖厥象。”

指用硃筆在文章的起承轉合等處打鉤劃槓,做分段之類的標誌。清王士禛《分甘餘話》捲上:“餘所見 葉文莊 與 中盛 遺集寫冊,皆手自點竄鉤勒。”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徐文長鬍穉威》:“比應京兆試,翰林某入闈分校……而某不能句讀,即鉤勒皆悞。”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文章圈點》:“書有圈點鉤勒,始自前明中葉選刻時文陋習。”

猶描寫、刻畫。聞一多《冬夜評論》:“詞句短簡,便不能不只將一個意思的模樣略略的鉤勒一下。”


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中國畫技法之寫意、鉤勒、雙鉤、墨分五色


雙鉤

中國畫技法名。用線條鉤描物象的輪廓,通稱“鉤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兩筆鉤描合攏,故亦稱“雙鉤”。大部用於工筆花鳥畫。又舊時摹搨法書。沿字的筆跡兩邊用細勁的墨線鉤出輪廓,也叫“雙鉤”;雙鉤後填墨的稱為“雙鉤廓填”。

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中國畫技法之寫意、鉤勒、雙鉤、墨分五色


墨分五色

中國畫技法名。指以水調節墨色多層次的濃淡乾溼。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實際乃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清代林紓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個碗內分別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畫來區分濃淡,理解不免機械。

張彥遠認為山水中的五色,隨著陰晴和季節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呈現,如果用墨把變化的特徵大體表現出來,就會產生山青、草綠、花赤、雪白等效果,不必塗上空青、石綠、丹砂、鉛粉等顏料。同理,鳳鳥羽毛固然呈現五色,但墨畫的鳳鳥只要意思到了,也會給人五色雜陳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