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的人服用什么中成药比较好?

我的世界你不懂23532


脾虚的人服用什么中成药比较好?

脾虚的人现在不是少数,中医认为,脾是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了就会引起很多问题,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必须依赖脾胃这个脏腑来把食物运化为气血,所以为什么很多人都气血不足,这都是因为脾胃太差了,导致整个身体素质都差。


(1)参苓白术丸

这个中成药是脾胃病的常用药,如果平时因为脾虚爱腹泻,便溏,吃点油腻的食物或者或者饭吃得多一点就会腹泻,平时也总是容易疲劳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有齿痕,舌头胖大,那么这里就可以用参苓白术丸。

(2)人参健脾丸

人参健脾丸重在健脾养胃,其中还有山药健脾补肾和胃,陈皮理气,并且该药的黄芪,山药含量较大,所以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效果尤其好。这个药可以长期服用,方剂中的药材都是药食同源的中药,因此健脾祛湿比较温和。

(3)香砂六君丸

香砂六君子丸,主要是由几种药材组成——木香 白术 甘草 陈皮 生姜 砂仁等。

专门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脾虚气滞,消化不良,经常嗳气反胃,肚子胀气等情况。尤其是脾气虚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湿气蕴积体内,代谢失常等等适合此药。


关注我!带您正确养生,改善脾虚问题!分享养脾干货!


脾胃范儿


一般来说,脾一旦虚弱,意味着人体吃进去的东西是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因此胃也受到了影响。脾虚症状往往是会出现怕冷、手脚冰凉、食欲不振以及容易腹泻等症状,除了先天因素会造成脾虚外,饮食不当、情绪失调都会造成脾虚,因此从缓解上来说,一是对症治疗,二是饮食调节。

中医治疗脾虚往往是温阳健脾,附子理中丸配方是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适合脾胃阳虚的患者,药材中的干姜有温补作用,可以治疗脾虚,调节大便稀溏等症状。

香砂养胃丸也是治疗脾虚不错的药物,香砂养胃丸的药材除了调理脾胃,还有理气行气止痛的效果,嗳气打嗝、消化不良的病人也是适用。

补中益气丸的药材中多使用有黄芪,黄芪功效偏补,这类药物可以用于一些脾胃阳气虚患者。

参苓白术丸主要起到健脾的患者,此药物主要是止泻的功效,参苓白术丸材料中含有白术、茯苓、莲子、炒薏仁等材料,主要有健脾、止泻作用,所以比较适合于腹胀不适、大便稀溏、腹泻的病人。

其实,脾胃虚的人群一般除了用药之外,日常要注意做到合理饮食,保持心情愉快,良好的作息习惯,都必不可少。如需用药治疗,还需要在医生医嘱下服用。


求医养生科普


脾胃虚弱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等,中成药有参苓白术颗粒、香砂六君子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很多,但最好要辩证体质,中成药虽然相对安全,但也有副作用的,尤其是附子理中丸,内有有毒中药附子,不可久服的。

脾虚的表现主要有:①食欲受到影响。当脾气虚时,除了容易食欲下降之外,还容易发生腹胀,尤其在饭后加重。②容易发生腹泻。脾气虚或脾湿,常常会有腹泻、腹痛、畏寒等现象,甚至小便多。③脸色白或浮肿。脾虚人的常常脸部浮肿,有眼袋,脸色也苍白。④女性容易月静多。中医认为脾主统血,脾虚则不统血,容易出现慢性出血的现象,对于女性来说会出现月经多、便血、皮下出血等现象。⑤没有活力。脾虚人群早晨会出现胸闷气短、头晕等现象,平时则容易发生懒言少语、身体乏力和没有精神的状态。

    提几点建议给您:①保持心情愉快、乐观,避免抑郁、焦虑、生气等情绪及心理状态。《内经》里“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等,讲的就是因情志失调而发病。②戒烟酒,忌食生冷肥甘及粗糙、过硬、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饱失调、饮食不规律等不良习惯。③慎用对身体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比如激素、阿司匹林、抗凝药等等。又或者是过于苦寒的药物,如龙胆草、苦参、黄连等,都要谨慎食用。④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药补不如食补,这里我提供几个觉得比较实用食疗方:

1,    粳米粥 粳米50g,葡萄干10g,适量清水煮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可。

2,    香菇牛肉汤 瘦牛肉30g先用面粉裹好,香菇10g泡好,汤沸后入香菇,再拨进牛肉片,同时适量点入味精、食盐、香油,煮沸后即可。

3,    百合粥 百合、莲子、薏米各适量,同煮粥,加冰糖或白糖调味即可食用。

4,    栗子煲粥 栗子肉20-30g,大米100g,同煮,加白糖或盐油调味即可食用。

上面我觉得比较简单实用的煮粥方,我自己也常煲,复杂的我懒得弄哈哈,当然了你有时间也可以试试复杂的,比如猪肚鸡那些,很好吃哦!

    祝健康祝好 ^^!



不毒而愈


脾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脾喜燥恶湿。

五行之中,脾属土,土能制水,脾脏对体内的水湿之邪具有运化作用,能促进水液的代谢。如果脾虚了,土不制水,水必泛滥。

脾虚之人,舌体一般比较胖大,舌两边有明显的齿痕印。

脾虚引起人体水湿泛滥的几个具体表现:

一、全身乏力




从这张人体气机升降图,大家可以看出脾主升清,是人体阳气升发的重要环节,如果脾虚了,清阳不升,人体就会出现全身乏力、四肢沉重及头晕脑涨等情况。

二、肥胖

很多胖人都会说的一句话:“喝水都长肉。”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脾虚,人体内水无法正常代谢,在体内聚集引起体重增加。运动减肥法就是因为运动既可以健脾,也可以直接除湿,内因外因一起,双管齐下,效果会很好。


三、口水多

《黄帝内经》讲:“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沮,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涎为脾液,就是脾虚之后,人容易流口水。尤其是小孩子,脾功能未发育完全,常出现流鼻涕,流口水,稍微一动就出很多汗。


四、痰多

脾虚则痰湿内盛,上犯于肺,肺失宜降,则咳嗽痰多。

生活中,有些人长期咳喘痰多,止咳化痰效果不好时,我们要考虑脾虚痰湿这个因素,从脾来治往往效果更好。

确诊脾虚了后,治疗主要是健脾利湿。健脾除湿的食物有冬瓜、薏苡仁,白茯苓及白扁豆等。健脾除湿的中成药我推荐香砂六君子丸和参苓白术散。



香砂六君丸主要作用是益气健脾,和胃。常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主要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调节胃肠运动等作用。

现实生活中,湿往往不会单独存在,寒湿、湿热、风湿及署湿等比较常见。因此,我们在治疗上仍以健脾为首要任务,脾强则湿去,湿去则阳升,阳升则疾病容易恢复。


中西医林医生


欢迎阅读!请点击关注,分享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常识。

脾虚服什么中成药比较好?答:对证就是好药。脾虚主要有三种证型,分别是脾气虚,脾阳虚和脾胃阴虚。现略述这三种证型的表现症状以及药物的选择,供大家参考。



脾气虚是最常见的一种脾虚证型,主要由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好食肥甘,过量饮酒损份脾胃,或遇到逆境忧思愁闷等原因造成。也包括先天禀赋不足,身体一向虚弱所致。证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肢体倦怠,少气懒言,精神萎靡,由于脾虚无力运化,脾气虚严重者会出现脾虚夹湿证,证见肢体浮肿,大便溏稀,面色萎黄或晄白等症状。在治法上,应以益气补脾为主,中成药首选人参健脾丸,此药有补脾气,消食和胃的功效,既可补脾气,又可助消化,对脾气虚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有较的的疗效。也可选用归脾丸,参苓白术散,参芪膏等益气健脾药服用。


脾阳虚又称脾虚寒证,主要是由于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所造成,或脾胃本已受损,已比较虚弱,又过食生冷寒凉食物,造成脾阳受损失于温运,使得阴寒内生。证见食少,腹胀腹痛,肢寒畏冷等症状脾阳虚治法应以温补脾阳为主,首选附子理中丸,此药有温中健脾的功效,对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泄泻,手足不温,有较好的疗效。也可选用小建中丸,参芩白术丸调理。

脾胃阴虚是由于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伤,或本身即是阴虚体质,也有由于生了温热病,耗伤了津液,致使脾胃阴受损,失于濡养所致。证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舌红少津等阴虚症状。中成药可选阴虚胃痛颗粒,麦味地黄丸等滋阴养胃药。

以上简答,如有不足,望评论补充。

谢谢阅读!(以上图片,来至网络)


三七8113


中医“五脏六腑”的概念中,“脾”是很重要的一个脏器,把脾脏补养好了,胃的消化功能也会增强,人体对于外部摄入饮食的营养的运化就会好,运化好了,身体的营养吸收就好,抵抗力,免疫力就会增强;另一方面,很多肺气不足,虚劳咳嗽的情况,有时候光滋养补肺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通过补养脾脏,往往也有很大的改善效果。

因此,中医理论中调理脾胃,补脾虚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虚劳”的问题,是有一定的分类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各种不同的虚劳情况,引起的症状不同,运用改善治疗的药物也有所不同,今天就来为大家聊一下“脾虚”的那些事儿。

脾气虚

脾气虚的主要表现是面色萎黄,倦怠无力,饮食减少,饭后腹部不适症状加重,有腹胀,不消化等症状,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发生水肿,严重的脾气虚还会导致中气不足,导致内脏下垂的问题,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对于脾气虚的朋友,可以选择四君子汤这个中成药来治疗,四君子汤中的四味中药,是补脾最常用的四味中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这四味药物健脾益气,是补脾气虚经典组合,在成药中还加了大枣、干姜这两个中药,具有温补脾胃,提升阳气的效果;除了四君子汤,还可以选择参苓白术散,除了上述四君子汤中的中药味,在这个药物中还加入了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砂仁等除湿润燥,温养脾胃的药物,对于脾气虚,也是很好中成药。如果气虚较为严重,导致有内脏下垂问题的患者,可以选择补中益气丸,来调理身体,里面的组方能够补脾的同时,还能补中气,对于中气不足,身体虚弱,内脏下垂等都有很好的改善调理效果。

脾血虚

我们常说“气血两虚”,因此,脾血虚和脾气虚的症状也有类似,乏力,疲倦,面色萎黄,吃饭少,消化不良,心悸气短,失眠健忘,都是脾血虚的征兆之一。

对于脾血虚的情况,归脾丸是很好的调理药物,归脾丸方中同样有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大枣,干姜等中药材,用以健脾益气,同时还加入了当归补血,酸枣仁、茯神、远志安神,木香理气,除了能够补益脾胃的气血两虚,对于心脏也有一定的补益作用,同时对于由于气血亏虚导致的失眠、健忘等问题,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脾阴虚

脾脏喜燥,但并非不会有阴虚的问题,而脾阴虚也是往往容易被忽略调理的一方面,脾脏的阴虚多是由于精神内伤,五志化火,损耗阴精所致,临床症状一般包括口舌干燥、食欲减退、口腔溃疡、大便秘结,面色潮红,胃火大,少津,严重者经常干呕,呃逆,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的朋友,可以考虑脾胃阴虚的问题。

对于脾胃阴虚的调理,通常是以育阴合营,健脾养阴为主,对于这类问题的朋友,石斛、山药、玉竹、沙参、麦门冬等都是常用的药物,著名的汤药“益胃汤”就是很好的滋养脾胃阴虚的方药,但是没有市面上没有基于益胃汤的中成药;要说中成药,给大家推荐一个“玉泉丸”,这个药物很多朋友知道,是用来调理阴虚消渴症的,对于阴虚所致的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对于脾胃阴虚的朋友,玉泉丸具有养阴生津、益气和中的作用,也是很好的调理药物。

脾阳虚

与阴虚的烦热相反,脾阳虚常常伴随畏寒的症状,同时有食量减少,面色萎黄,脘腹冷痛,体型消瘦,精神萎靡等方面的症状,脾阳虚的患者往往喜食温热,如果受凉或者饮食不慎,则会加重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都可能是脾阳虚所引起的问题。

为有脾阳虚问题的朋友推荐一个中成药——附子理中丸,这个药大名鼎鼎,方中有党参、白术、甘草补脾益气,附子干姜升阳祛寒,附子大补阳气,而干姜升阳而能走,能够更好的提升附子的升阳效果,因此,对于脾阳虚的朋友,服用附子理中丸是非常对症的药物。

说完这些,最后再补充2点——

1. “虚劳”的问题,往往不是单纯一个脏器的问题,因此,如何补益,辩证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建议根据上面谈到的上述症状就自行选择药物服用,找个靠谱的中医,综合辩证,根据五脏的虚劳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服用,才是最好的办法。

2. 对于虚劳的改善,通常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对于中成药的服用,不建议向吃饭或吃保健品一样,长期服用,通常如果症状已经有所改善,还应该通过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适度运动等多个生活方面的自律,来控制和改善症状,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的服用药物辅助,长期的调理虚劳问题,才是正途。


李药师谈健康


想问您脾虚的症状是虚胖还是消瘦呢?

一般情况,肥胖和手都是因为脾虚造成的肥胖的人是因为脾的代谢功能弱,瘦是因为脾的吸收功能弱。胖子,喝凉水都会胖,瘦的人吃的再多也是不长肉的,这都是因为脾太虚弱了。

那么脾虚弱该怎么样调理呢?当然是要健脾。那么有很多的中成药可以选择,比如健脾丸,归脾丸,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四位脾胃舒等等。据说,四味脾胃舒,现在是最火的一个调理脾胃的中成药了,很多人都说效果可好了大人小孩都可以吃,当然具体的症状还要具体的选用这些中成药。不能随便吃。

平常也可以从饮食上进行调理,比如多吃一点茯苓,山药,陈皮,小米等具有健脾功能的食物,其次,一定不能吃辛辣刺激寒凉的东西,对脾的刺激可大了。

此外心情对脾的影响也很大,不是说思伤脾吗?情绪一定要保持的良好本人,因为性格不乐观,所以一天天的消瘦下来就是因为太爱急躁伤心了!林黛玉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调理脾胃虚弱特别慢,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必须得坚持从日常饮食作息,以及适当的中成药去调理,相信一定会有一个效果的。


左非非8888


其实,就算是脾虚也未必吃药,要先看虚到什么程度。脾虚有很多种,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以及脾胃虚寒等,但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是否伴见其他症状,要分别对待。

基本上,临床将脾虚的用药归为三大方向,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

1.脾胃气虚。

脾气虚弱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因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脘腹胀满,不思饮食;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晄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用药:

六君子汤适于脾气虚诸证;参苓白术散适于脾气虚而挟湿诸证;补中益气汤适于脾气虚伴有脏器下垂;人参归脾丸适于脾气虚伴面色萎黄,月经量少等。

2.脾阳虚。

脾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初起气虚不运,继而脾阳虚衰,运化输布失常,水谷不化精微,反生痰饮,导致水饮停聚于胃肠而成。脾胃阳虚为本,痰饮中阻为标,病性多属虚实夹杂。

用药:

苓桂术甘汤适于脾阳虚衰证;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适于痰饮中阻证。

3.胃阴虚。

在气虚的基础上,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恣食肥甘,湿郁化热,损伤胃阴;或肺津不足,痨瘵阴亏,子盗母气,耗伤脾阴;或汗吐大泄,医者误治,耗伤脾胃阴津。

用药:

主方:沙参麦门冬汤。

加味:若兼呕逆,声急促而不连续,可加枇杷叶、石斛、柿蒂等降逆止呕;若时作干呕,可加石斛、知母、竹茹以生津降逆止呕;若大便干结者,可加瓜蒌仁、生首乌、火麻仁以清热润肠通便而不伤正。


纯钧LHGR


简单来说,脾虚就是脾的功能失常,不能正常运转了,通常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等症状。

脾气虚

气,可以理解为功能。脾气就是使脾功能运行的物质,而脾的主要功能运化食物和水液,脾气虚就会导致脾运化失常。

日常调理中,脾气虚的人以补脾益气为主。食疗中,补脾气最好的就是太子参和白术,还可以吃栗子、牛肉、鸡肉、红枣等,

补脾养胃方:可以用白术、山药、太子参、谷芽、陈皮来煲汤喝,健脾和胃。

脾阳虚

阳气顾名思义就是能量,也可理解为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气。脾阳虚的人,身体缺乏热量,火力不足。脾阳虚和脾气虚息息相关,脾阳虚者一般口淡,眼袋发青,舌头胖大,舌苔腻,容易怕冷,手脚冰凉,多汗气喘,身体容易浮肿或发胖。脾阳虚的人多是夏天吃了过多冷饮,或者久病体弱导致脾阳气亏虚,也是脾胃虚寒。

日常调理以温补脾阳为主,一定要戒掉寒凉食物,凉茶、酸奶、猕猴桃等都不要吃,可以吃猪肚、春砂仁等温脾健胃(更多食疗方请关注:公*号“遇见最美本草”),平时还可以泡泡脚。

补益气血方:猪肚,党参,大枣煲汤。

脾阴虚

脾阴虚就是脾的阴液亏损,胃阴不足,经常会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眼袋偏紫红,舌头小,手脚心热,心烦,怕热等,容易上火的人通常脾阴虚。

日常调理要滋养脾阴,养阴和营为主。不要吃油炸辛辣食物,也不要吃温燥的食物,比如狗肉、羊肉、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会导致阴液不足,可以吃山药、鸭肉、小麦、豆腐、西虹市、乌梅等,也要要早睡,因为夜晚主阴,睡觉则是阳入阴的过程。

调和脾胃方:沙参、玉竹、桔梗、麦冬、生地煲汤。


温田养育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脾与胃相邻。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摄血液;脾的生理特性是:1,脾气主升清。2,脾喜燥恶湿。

脾是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病理变化的内在基础是脾的阴阳失调,

主要是脾的阳气失调。

脾虚即脾的阴阳失调,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阳虚、脾阴虚、脾气虚(包括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虚湿困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病的常见症状有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

脾阳虚:

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本病见于西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慢性痢疾、慢性肾炎等疾病。

治法:温中健脾。

中成药:小建中颗粒、理中丸、桂附理中丸、人参健脾丸。

脾虚湿困:

是指寒湿内盛,脾阳受困所表现出的证侯。

临床表现:脘闷体重、便溏浮肿、食少欲吐、口黏乏味、面色晦黄、小便短少、妇人白带过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本证主要见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肠炎、霍乱、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炎等疾病中。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中成药: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霍香正气胶囊

脾阴虚:

指脾精不足。

临床表现:饥不欲食,肌肉消瘦,食入不化,胃中隐痛,或干呕呃逆,口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体倦乏力。舌红少津,苔黄或无苔,脉细数。

本证主要见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习惯性便秘。

治法:滋养脾(胃)阴。

中成药:参梅养胃颗粒、阴虚胃痛颗粒。

脾气虚:

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㿠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本证主要见于西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疾病中。

治法:健脾益气。

中成药:四君子丸、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

脾虚气陷:

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主要见于西医的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眼睑下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中。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脾不统血:

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的证候。

本证多见于西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等。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归经。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生脉口服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