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刺痛,总能找到血瘀的影子,瘀必有因,解必有法

血瘀的人总是被来自身体的某些痛楚所困扰,这是因为他们的血脉运行的不是那么太通畅,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离经之血。当这些失去其生理功能的血液停留体内,就会壅遏于经脉之内,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而产生疼痛。

如果稍有碰触就会留下一块瘀斑,或是眼睛里的红丝很多,这就说明你该活血化瘀了。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莫名其妙的刺痛,总能找到血瘀的影子,瘀必有因,解必有法

气滞是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饮食邪气、七情郁结、体弱气虚不运等都是导致气滞的重要原因,气滞过甚就会导致血瘀。血瘀是由于体内有血液停滞,造成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病理过程。寒凝、热结、气滞、气虚都是引发血瘀的病因。气滞血瘀,可以是由气的运行不畅,引起血的运行瘀滞,这种情况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有时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种情况是先有血瘀,由血瘀导致气滞;当然,也可能会是因为闪挫等损伤,而使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也就是说气滞与血瘀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中医讲究气血,《素问·调经论篇》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也就是说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之物质基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沿着经络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气滞和血瘀又各有偏颇,偏于气滞的人容易胸闷喜叹息,两胁胀痛,嗳气,咽部有异物感,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会出现乳房、小腹胀痛;偏于血瘀的人唇紫暗,皮肤易瘀青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或触及肿块,面部色素沉着,眼圈黑,黄褐斑、女性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或闭经。

莫名其妙的刺痛,总能找到血瘀的影子,瘀必有因,解必有法

瘀必有因,解必有法,我们一起来看下。

理气祛瘀法

适用于气机郁结,脉络瘀滞的血瘀证。“血随气行,气为血帅”,故血瘀先有气滞。治疗法则应“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以宣通气机,破除滞气。

温经化瘀法

寒凝可引起气滞血瘀,“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治疗上采用温经化瘀法。

清热化瘀法

用于热灼伤络,或热盛迫血妄行等证,症见衄血、便血、吐血、皮肤黏膜出血等。此外热毒内蕴还可引起局部气血循环失畅致疮疡、红肿等。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祛风化瘀法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临床治疗某些病证,如因风中脏腑经络,引起半身不遂,语言声涩;或肢体顽麻不仁,皮肤瘙痒不止等血虚生风证,治宜:祛风通络。

祛痰活血法

痰浊郁阻络脉,以致血瘀痰浊互结,阻于肺络,则喘逆唇青;流窜经络,则痰核生成;留于脏腑,则成癥瘕痞块;上蒙清窍,则癫痫狂乱。治宜:化痰散结。

渗湿活血法

“血水同源”“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往往导致停水,水湿停滞亦能引起血瘀。临床常见水肿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舌质胖嫩而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暗紫粗张。治宜:渗湿利水。

莫名其妙的刺痛,总能找到血瘀的影子,瘀必有因,解必有法

攻下化瘀法

适合于瘀血内结,腑实便闭病证。治宜:活血化瘀兼通里攻下。

养阴化瘀法

用于热病之后,阴虚体弱而夹有瘀血之证。多见于心肺阴伤、肝肾虚损、瘀血阻滞的病证。常见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面黄少华以及复发性口疮、尿血等症。治宜:补血养阴。

补气化瘀法

用于病程日久,阳气不足,血行不畅,气虚血瘀,阻滞经络之证。血瘀症状伴有头晕、气短、倦怠乏力等气虚症状及中风后遗症等。治宜:补气助阳。

祛瘀止血法

用于咳血初止,仍有紫血咳吐而出;胸脘部闷胀而痛,舌质紫。治宜:活血化瘀,止血。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