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道德經》《心經》連讀感悟。

昨夜翻看《易經》、《道德經》,心中有一種難言的情緒,無法平復,誦讀《心經》以求靜心,忽有所悟,寫出以示紀念:

《易經》《道德經》《心經》連讀感悟。

世間為濁,一畫開天,

陰陽相依,生出萬相,

萬相相通,天人合一,

相由心生,心生萬相。

萬相歸心,心含萬相,

相有亦無,無亦有相,

有是無有,無有是有,

有中生無,無中生有,

有既是無,無既是有,

有得有舍,無舍無得,

得既是舍,舍既是得,

爭有得舍,捨得不爭,

爭為不爭,不爭為爭,

爭出不爭,不爭若爭,

爭若不爭,不爭出爭,

爭是不爭,不爭是爭,

行是不行,不行是行。

空既是色,色既是空,

色相皆空,空亦色相,

佛既是我,我既是佛,

萬眾皆佛,佛亦萬眾,

歸入我佛,善哉善哉,

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易經》,又稱《周易》,是中國古代五經之首,充滿了哲學思想,最可稱道的一句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是指“變化”。《易經》通篇都在講變化,萬物循環發展,變化不止,唯有變化是不變的!

《易經》有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闡述了人、天、地都是有陰陽變化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變化是動力,推動了萬物循環向前發展,無窮無盡。這種變化有內因,也有外因。

《周易》主要講的就是“生生之謂道”,“物不可極”的道理。其中,64卦象更是有著深奧的道理,一個“乾”卦,就充滿了哲理。

《周易》告誡人們凡事不可過分,“損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決”,做人做事要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防止“亢龍有悔”的結局。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喪,知存而不知亡。”“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告誡人們要知進退。

《易經》《道德經》《心經》連讀感悟。

《道德經》有云:“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善為主則不求辯,以辯為主則未必善也。”講的就是,不爭就是最大的爭!這種不爭,體現了做人的智慧、胸懷和自信。

其實,事物總有兩面,爭贏了又如何?爾虞我詐,費盡心機,當官,撈財,老來回頭再看,你又落得了什麼呢?還不如一切順其自然,糊塗一點更快樂,古來就有“難得糊塗”的古訓。

看到此處,有人會說,你思想頹廢,你前途無門,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我在此不爭辯。

《易經》《道德經》《心經》連讀感悟。

《心經》開篇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通篇分別闡述了五蘊皆空、色空相依、諸法空相、了無可得,這幾種境界。其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充滿了禪機。

《心經》我的體會是,它是一部哲學鉅著,通篇充滿了哲學思想,對宇宙萬物的本質進行了獨到的闡述,震人心脾。

《易經》、《道德經》、《心經》,三篇經文連讀,使我心有所感,寫下了這篇拙作,由於水平有限,認識粗淺,不妥之處,敬請在下方留言,或者關注我,互動交流,相互學習,歡迎批評指正。覺成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