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文史愛好者


講道理說,既然吳三桂能帶著清兵入關,滅掉南明。那麼一部分蒙古人憑什麼就不能背叛元朝,幫助明朝推翻元廷呢?並且,實事求是的說,當時的蒙古人除了嚮明朝歸順以外,貌似也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了。


元朝末期,蒙古人其實活的很痛苦。元廷中央政府因為圍剿紅巾軍不利,其統治陷入了一個惡性死循環。

大致的邏輯是這樣的:紅巾軍起義→元廷派兵鎮壓→紅巾軍暴揍元軍→元廷放權→地方實力派自練武裝→紅巾軍被軍閥擊敗→元廷中央收權→地方實力派拒絕中央收權→元廷和地方實力派內訌→紅巾軍趁元廷內訌再度復甦→朝廷再次向軍閥妥協→紅巾軍被軍閥再次擊敗→元廷中央再次收權→中央和地方繼續內訌→紅巾軍趁元廷內訌再度復甦。

然後,元廷再度放權,再度跟軍閥死磕,這個死循環就繼續不停的循環下去。

在這個死循環下,元廷、紅巾軍、地方實力派都是對立的。而蒙古人則很倒黴。因為在鎮壓紅巾軍的過程中,有一部分蒙古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幹嘛。打的太賣力,會受到猜忌;打的不賣力,也會受到猜忌。

最後的結果就是兩條選擇——要麼同意朝廷的削藩,向朝廷卸甲交權;要麼跟漢人勢力合作,可以繼續保留兵權。

有些蒙古人為了自保,自然而然的就倒向了反元勢力。

當然了,這些早期因為受猜忌而不得不向元廷倒戈一擊的蒙古人,畢竟只是少數。絕大多數歸附大明,背叛大元的蒙古人,其實都是後來在朱元璋北伐期間,陸陸續續向大明歸附的殘兵敗將。

說到這裡,就要講一下朱元璋北伐前後,蒙古人的稀爛表現了。

1363年,朱元璋全力和陳友諒決戰,南北紅巾軍大PK,這個時候本來是元軍南下,剿滅朱元璋、陳友諒等反元勢力的大好時機。然而恰恰就在此時,元廷內部也內訌了。

這一次內訌不是元廷和軍閥的內訌,而是元朝朝廷的內訌。

簡單點說,就是元廷帝黨和後黨的一次攤牌式的內鬥。而因為這場內鬥,又連鎖反應的引發了孛羅帖木兒與擴廓帖木兒之間的大混戰,導致元朝元氣大傷。

具體的說,就是元廷的奇皇后和高麗籍宦官樸不花,聯合後黨成員搠思監,準備逼元順帝退位。而要逼順帝退位,就要扳倒在大都附近擁有強大實力的孛羅帖木兒。於是他們就迫使順帝下旨,削奪孛羅軍權官職,並命擴廓帖木兒(就是王保保)討伐。由此引發元廷內訌。

這一場內訌,直接引發了元廷和擁元各派之間大戰。戰爭打了兩年時間,最後王保保擊敗孛羅,成為元朝最大的軍閥,擁兵幾十萬鎮守河南。無論是順帝黨還是皇后黨,都無法指揮王保保。

成為最大的地方實力派後,王保保決定吞併陝西。他以南征為名,徵調割據陝甘一帶的漢人擁元軍閥李思齊,張良弼,孔興等人的部隊去到河南。打算來個調虎離山,佔據關中平原。

李思齊那幫人精心知肚明,哪裡會看不出王保保的詭計?於是,這幫割據陝西的地方實力派也不甘示弱,他們集合幾路大軍,就打算開出潼關跟王保保開戰。

當時正好是朱元璋滅張士誠的關鍵時刻。如果元軍不內訌,而是南下,朱元璋肯定不會那麼容易就滅了張士誠。但是朱元璋命中由福氣。他在蕩平張士誠期間,元軍硬是沒有南下打他。

在朱元璋滅了張士誠後,元順帝眼瞅著王保保不南下,反倒和李思齊鬥,大為不滿。就下詔給王保保,免了他的一切職務。

王保保不甘示弱,元順帝免他的職,他就帶著兵馬退居山西,直接殺了元朝官員,在山西明目張膽的搞割據。

元順帝大怒!下聖旨,調集天下兵馬,準備討伐王保保。

但是轉過年,就是1368年了——是的,朱元璋要北伐了。


1368年,徐達、常遇春率兩路大軍北伐。明軍先攻山東,取得大勝。

就在明軍初戰大捷時,元朝方面的元廷、王保保、李思齊,居然還在三方混戰。

後面的事情,不用多說也猜的到了。明軍一路北上,直指大都,可元軍內部的實力派卻繼續搞內訌,坐視明軍取大都。

最狠心的就是王保保。當明朝北伐大軍渡過黃河,元順帝向他服軟,求他救駕時,他居然接了聖旨,卻不附旨意,駐兵山西,坐觀元廷繼和明軍交戰。直到元軍戰敗,徐達大軍攻入大都,元順帝北逃上都後,他才調集大軍和明軍開戰。

元順帝北逃後,蒙古人面臨了一個做三選一的抉擇:要麼隨元順帝一起北逃,要麼跟隨王保保搞割據,要麼倒向明朝。

最後,只有六萬戶陪元順帝一起北上,基本上沒有人跟著王保保。剩下絕大部分的蒙古人都投降明朝。

至於說大部分蒙古人為什麼要投降大明,道理很簡單。因為元朝已經爛透了,跟著元順帝會被王保保揍,跟著王保保又會被元順帝揍。大家都是蒙古人,但內訌掐架的時候打的比漢人還狠。這麼險惡的環境,讓普通的蒙古人怎麼還敢跟著順帝或者王保保混?

並且明朝有錢,蒙古人跟著明朝混,生活待遇明顯更高。況且,明朝缺乏騎兵,蒙古騎兵是明軍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普通蒙古人此時倒向朱元璋,明顯比跟著元順帝和王保保要來的安全和實際。


總的來說,歸順明朝的蒙古人,並非是不認可自己的蒙古人身份。他們只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認為跟著明朝比跟著北元,前途會更好一點而已。如果一旦能自立,很多蒙古人還是會選擇脫離明朝。比如明初歸降的蒙古兀哈良三衛在朱棣時期取得半割據權限後,立馬就脫離了明朝,在大寧衛割據了兩百年,奠定了後來漠南蒙古的雛形。


Mer86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在明朝境內確實生活著大量的蒙古人,而那些蒙古人確實從朱元璋開始就被授予軍職,之後的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也對蒙古人信任有加,明籍蒙古軍活躍於各個時代的戰場上為維護明朝統治和明代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至於為何生活在內地的蒙古人要推翻自己的國家,這也很簡單,因為元朝並不是廣大蒙古平民的元朝,大家要注意元朝是蒙漢地主階級聯合政權,最高利益只屬於地主階級,與廣大的漢族、蒙古族平民無關,那些政治上的特權也只是蒙古貴族享有,而生活在內地的蒙古軍戶在元的統治下一片赤貧,有賣兒賣女苟延性命者,有被販賣到海外當奴隸者比比皆是,可以想知他們中的大多數對元朝根本沒有任何感情,甚至想踩黃金家族兩腳,再加上久居內地務農,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就沒有北上而是居留在內地。正如《蒙古源流》所說:“四十萬蒙古中,得脫者惟六萬,其三十四萬皆被圍而餡矣”。


但是,這個數字根本經不起推敲,正如此書所記載的朱元璋與88萬漢人一起造反一樣不靠譜,所以居留在中原的蒙古人有多少已經無法知道準確數目,但是數量不少是肯定的。其構成大致上分為四類,第一種是元代以來因為戍守、出征定居中原、邊疆各省的。第二種原來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牧民,由於戰亂逃至中原的,據《元史》所言大概有70萬人,所謂“宗親海都作亂,其民來歸這七十餘萬,散居雲、朔間”,這大概也是個估計數量,這兩種具體數量已經無法計算。


第三類屬於戰爭中的被俘者,就是洪武、永樂年間對蒙古人不斷進行打擊俘虜的,觀《明史紀事本末》、《國榷》各史書,其數應該不低於20萬。

第四類就是主動歸附明朝,這個現象明朝歷代都有,尤其是洪武、永樂年間最多,最為集中,這部分數量當為不少,光丞相納哈出所部歸降就有16萬人。

《明史·韃靼傳》:先後降其部曲二十餘萬人,及聞納哈出傷,由是驚潰者四萬人,獲輜重畜馬亙百餘里。


而明太祖朱元璋在早在率兵北上期間,就發佈《諭中原檄》,在這份檄文中朱元璋直接聲明將不會對生活在境內的蒙古和色目百姓進行壓迫。

《弇山堂別集》: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國之人撫養無異。


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對元朝本來就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既然明朝願意接納他們,他們當然也願意做明朝的臣民。事實上明太祖對廣大蒙古百姓的承諾是說到做到的。就如在洪武三年十二月,由於邊境戰事頻發,中書省以時局未穩為由,建言將蒙古人遷往內地,被朱元璋斷然否決,在朱元璋的堅持下,居住在邊境的蒙古人得以繼續安居。

《國榷》洪武三年十二月丙朔條:中書省欲徙西北降胡於內地,杜後患。上曰:“胡人耐寒,驅而南,違其性,易亂。不若順而撫之,就邊地擇水草孳牧,自然安矣。”


明朝初年不僅讓蒙古人在生活中各安生理,而且還進行了非常有成效的管理。對加入明軍的蒙古人,與明朝普通士兵一樣,以衛所統之。其形式氛圍兩種:一種是以蒙古士兵單獨設立衛所,由蒙古軍官統領;另外一種是組成韃軍,與明軍雜居,由蒙古人擔任統領,平日駐守各地,戰時聽命徵調。

明初,還對蒙古人實行量才擢用的政策,不僅讓他們在各地擔任指揮使,有的還在五軍都督府任指揮僉事、都督僉事等。在永樂時期更是組織以蒙古壯丁為主的三千營隨明成祖朱棣數次北征打擊韃靼和瓦剌,這支部隊是明初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

而對不管洪武帝還是永樂帝對於歸附蒙古人的賞賜也非常豐厚,尤其是永樂帝對蒙古人的封賞大大超過了洪武時期,如對蒙古王子也先土幹(漢名金忠),在歸附後“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輟御前珍羞賜之,復賜金銀寶器”。其後,更是“眷寵日隆”。


明朝初年之所以重用蒙古人是有其內在原因的:第一、在與籠絡歸附者,蒙古人在明朝受到良好的待遇,讓他們進行招撫和勸降活動,效果明顯比明朝使節好的多。正如《明史·鄒緝傳》所說“漠北降人,賜居室,盛供帳,意欲招其同類也”。


第二、也是主要原因,蒙古人身體強壯,吃苦耐勞,適應北方氣候,善於騎射,勇於衝鋒陷陣,他們對明軍戰鬥力是一種很大的加強。

明初對歸附的蒙古人大量任用以及優厚待遇,遭到了一些漢官的反對,如洪武九年,海州學正曾秉正就說到對朱元璋建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要求將擔任軍職和守衛的蒙古人斥退,只是嘉其忠心而升官,但對其建議不置可否。


永樂十年,又有洮州衛鎮撫陳恭上言“戎狄異類,非我腹心,不當置左右”。明成祖回覆道應該以才德用人,而不應該以種族區別對待。

《國榷》永樂十年十一月癸卯條:上曰:“第唐宋自有敗道,人君亦安得示人不廣。金曰磾忠於漢武,阿史那社爾效於唐宗。胡元疏外漢人南人,柄用蒙古韃靼,然亦不免於亡亂。”

可見明太祖和明太祖用人觀的包容。


在明朝皇帝的厚待之下,大部分得到任用的蒙古人對明朝可謂是忠貞不二(確實有不和諧的旋律,比如喜寧、滿四、乃兒不花這樣的叛者)。明籍蒙古軍官率軍在對抗北方蒙古入侵時顯示出堅定不移的鬥爭決心。像諸如吳克忠(答蘭)、薛斌(脫歡)、吳成(買驢)、金順(阿魯哥失裡)全都是在對抗外蒙古各部作戰時立功晉爵。

甚至為明朝死節的也大有人在,如薛斌的兒子薛綬(壽童),正統十四年與成國公朱勇抗擊瓦剌,不幸失敗,“絃斷矢盡,猶持空弓擊敵”,被俘後不屈,被瓦剌軍肢解,當得知他為蒙古人時,瓦剌軍大為震驚,說“此吾同類,宜勇健若此”。


到了明朝中後期,明籍蒙古軍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如李成梁的精銳家丁李寧、李平胡就是蒙古降人。如在薩爾滸戰鬥中,西北軍一路的陣亡將校上,出現且力太、海代喇八汁、腮介哈藍代、啞汗兔這樣的蒙古名字,我疑此三人系西北土達。


再如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的關寧鐵騎,其戰鬥力最強的部分就是蒙古夷丁構成的,所謂“三桂所部皆蒙古銳丁”。


所以,廣大的蒙古族官兵從明初到明末積極參與到維護明朝的軍事鬥爭當中去,有力的維護了明朝統治,對於這一歷史現象應該給予客觀的描述。

引用文獻:《明史》、《國榷》、《蒙古源流》、《石匱書》、《弇山堂別集》、《全邊略記》、《昭代典則》


論史


這個問題實際上一點都不難理解。首先蒙古雖然從成吉思汗起就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大聯盟部落。但實際上蒙古各部落之間並沒有那麼的和諧。甚至在當初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時候,就已經和其他汗國形成敵對之勢了。蒙古人的統一也就維持了成吉思汗一代而已。成吉思汗死後再無人可以把蒙古擰成一股繩。分裂也成為了必然。他們也很可能因為利益關係和朱元璋進行合作。當然了,這個合作的前提是在朱元璋取代元朝,建立明朝的基礎之上才會達成的合作。在元末農民起義時期並沒有哪些蒙古人會和起義軍合作。朱元璋軍隊中的那些蒙古騎兵,都是朱元璋在滅亡清朝之後收編的蒙古騎兵。

就好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樣,他雖然打的東突厥差點滅族,但執失思力和阿史那社爾這兩個突厥首領依舊歸順於李世民,並且為李世民征戰天下。原因無他,因為他們不臣服投降就得被李世民滅族。所以他們為了活著,為了他們的部落,他們必須要臣服李世民。而且草原胡族天性崇拜強者,他們願意追隨強者。同樣朱元璋時期,軍隊內部那些投靠他的蒙古汗也同樣如此。一方面想要保命。另一方面就是他們原因追隨臣服強者。這是他們民族的特性。

而且從朱元璋方面來看,他也非常的願意收編蒙古人。歷史上朱元璋對於被俘虜的元軍將士都非常的禮遇。他不僅沒有屠殺這些元朝士兵,甚至還把元軍的萬戶哈納吉給放回去了。朱元璋北伐時期,朱元璋命令宋濂起草了一份檄文,在檄文種寫道“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者,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這就是朱元璋告訴天下人。不管你是漢人還是蒙古人亦或者其他種族人。只要你願意歸降,我都會一視同仁。就因為這篇檄文的存在,使得朱元璋北伐之旅異常順利。蒙古人和色目人反抗意志降低到了最低點。

朱元璋擊敗元朝後,朱元璋對於蒙古貴族給予了十分優厚的待遇,想回草原的送他回草原。不想回草原,還想在中原這花花世界待著的也可以上次高官厚祿。但這一切的前提就是你得歸降我。然後號召你的族人歸降我,並且為我所用。而且對於普通的蒙古人,朱元璋也賜予了農田,牛羊,並且還給他們編輯在冊成為明朝百姓。這和元朝的人種劃分等級制度簡直是天差地別。很多習慣了安逸生活的蒙古人都不願意回到草原荒蕪之地。所以選擇了臣服朱元璋。

而朱元璋這些優厚的政策不僅吸引了中原地區的蒙古人。就連塞外的蒙古人也大量的趕到明朝向明朝表示臣服。據相關數據統計,僅朱元璋和朱棣兩朝時期,從塞外遷移到內地的蒙古軍民就不下七十萬人。在加上蒙古幾乎就是全民皆兵。這七十萬人拋去老弱婦孺,怎麼能也能挑選出十幾萬精兵。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明朝大軍中有不少蒙古人。而且他們還是心甘情願為明朝去賣命的。答案就是明朝的生活待遇太好了。吸引他們主動臣服明朝。主動為明朝賣命。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明太祖朱元璋確實將許多蒙古人安置在明朝境內。

例如,洪武二年(1369)九月,明軍掃蕩甘青、燕山和陰山地區的故元勢力時,將歸降的鞏昌守將汪靈真寶、達魯花赤張虎都帖木兒的軍隊,以及元豫王屬眾七千人,送到北京安置。

洪武三年(1370)開始,隨著明、元戰場的北移,明朝發現北伐消滅蒙古,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故而決定採取招撫政策,收編參元勢力。隨後,不斷有蒙古人歸附明朝,包括:

元陝西行省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獻元所授金銀牌印,與鎮西武靖王卜剌納以諸部來降;

故元參將脫火赤等自忙忽灘來歸;元宗王也先帖木等自大同來降;

這些記錄是數不勝數。明朝採取設立衛所、授為達官的方式,安置這些來歸的蒙古人。

從時間來看,這時元大都早已淪陷,談不上“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至少以中原內地而論,蒙古的勢力已經被推翻。

除此以外,如果我說當時有相當數量的漢人士大夫,以元朝為正統,認為明朝得位不正,是不是會有人感到驚訝?

事實上,這恰恰是明初社會的潮流,漢人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並沒有因為他的身份,就獲得了當然的正統性。



這就說明華夷之辨並非元末明初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才會出現蒙古人相助漢人,漢人懷念蒙古統治的情況。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給人的感覺,這幫子加入咱大明部隊的蒙古騎兵,是不是腦殼殼出啥問題了,咋能幹這麼沒有出息的事。

其實這事和出息不出息,真沒啥關係。老話說的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天下往事,算來算去皆逃不過一個利字,那麼是什麼樣的利益,可以讓這幫子蒙古人放下蒙古族的利益,站在了咱大明的利益上。

這事說來話長,咱把這事揉碎了說道說道。

鋪墊

話說咱大華夏地頭上經歷了盡四千年的封建王朝,那麼在這些個王朝當中,有兩個是有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一個元朝,另一個是滿清。

說實在的這倆王朝,雖然入駐中原成為了中原的主人,但壓根就沒有把中原地區當成自己的家。尤其是這元朝,雖然身處在中原地區,壓根就把自己當外人,對中原地區,該搶還搶,該打還打,天天的打打殺殺,和進了別人家的強盜差不多。

說這話,您千萬別不信。當年蒙古人認為將中原老百姓的地全部搶過來,禁止種地,全部種上草,自己蹲在上邊放牧。聽著羊群咩咩咩咩的叫聲特別來勁。

咱就說了,要是真那麼幹,咱大華夏地頭這得死上多少人,大部分都得餓死。

就這政策和當年滿清的圈地何其相似,壓根就不管你老百姓活不活的問題。

說道根子上,這和蒙古人的部落制有很大的關係,部落的利益才是利益,部落意外的利益和本部落沒啥關係,有點各自為政的意思,沒啥大局觀。

所以後來朱元璋擊潰元朝,很多蒙古騎兵加入到大明的部隊中,這也不稀奇,有著這原因也就不難解釋。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拉倒吧!蒙古騎兵那天下間有一號的騎兵,和這幫子騎兵衝突壓

根就沒啥勝算。加上那會蒙古人也信奉強者為尊的理念。您朱元璋憑啥讓這幫子蒙古騎兵為你賣命?這純屬瞎扯!”

您要是真有這想法,俺真要呵呵了!

是,咱不可否認,蒙古騎兵確實牛,牛的不要不要的,正是在他們的鐵蹄之下,這大宋朝才走向了沒落。

但蒙古騎兵擱在大華夏老百姓的腦殼上,耀武揚威的時候。大華夏的老百姓也在想一個問題,要麼就此沒落成為歷史的灰塵,要麼就要學習他,比他更強,把他從腦殼上扔下去。

而學習這東西,歷來就是大華夏子民的優良品格。

所以小一百年的歷史,大華夏的老百姓也在學習騎兵,用咱自己的騎兵來對付蒙古騎兵。

你以為朱元璋,從大都的地頭上趕走元朝,依靠的不是自己的騎兵?真是沒誰了,當年咱大華夏的騎兵揮著刀子可以和蒙古騎兵來幾場硬碰硬的對決,壓根就不懼他。大華夏為嘛能有這麼大底盤,您以為是儒家的謙讓讓來的?那也是用熱血和刀子打下來的,就這基因覺醒了,咱還能怕誰不成?

要不然當年朱元璋打大都的時候,那元順帝聽到消息之後,為嘛連守都不守,撅著屁股就跑路了呢?路上地震還以為咱大明的軍隊跟上來了呢,嚇的那叫個屁滾尿流。而那會還真沒啥蒙古騎兵在大明的部隊中。

老朱的部隊就是那麼的強大,您還別不服。

強者?誰是強者?這強者為尊的尊字可是在大明的腦瓜上呢!

這元順帝,跑了,所以這元朝就沒了,又出來北元。

題主說的事

話說從大都退走,這大元差不多就退出了中原地區,就變成了歷史上的北元,開始擱到沙漠了啃沙子吃了,北風那個吹,沙子那個飄啊!

您就想想這場景吧,何值是一個苦字了得。

小一百年的時間,蹲在中原地區,要啥有啥,美酒大肉片子可勁的糟,吃飽喝足了,大街上隨便溜達,聽個小曲,整個曲藝節目,幾個銅板就能解決。

可這都擱到沙漠裡了,羊肉到是不少,大米飯壓根就沒有,你別說小曲了,出了帳篷就是大風,吹的臉皮子都是乾的,天一擦黑就得睡覺了,因為你有那精力,他沒地溜達啊!

生活可就一落千丈了啊!而這生活環境的變化,讓蒙古人生氣的,可不在少數。

他們想要更多的東西,那就得拿起老本行,幹起了搶劫的買賣,今天突入大明抓一把,明天突入大明摸一把。

可大明的兵丁他也不是吃白飯的,你進來了,咋也得留下點東西不是。

回頭參與搶劫的蒙古人就發現一個讓他們憤怒的現象,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搶來的東西,必須先上繳,上邊的人先分上一分,這才輪到他們這些冒著生命危險幹活的人,剩下的東西能有多少?

“過分了啊!”

這種不平衡讓他們積攢了很多的怒火。

而朱元璋也很清楚這一點,那麼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可是兵家的上上策。

說道這裡,咱就不得不說說大明和北元的經濟實力,這倆沒得比,北元的士兵是勇武,但架不住朱元璋家裡邊錢多。

老朱用毛毛錢就去勾引蒙古人,當然你要是蒙古貴族,還給發土地。

這事就一個字——美!

只要投降了,你不用天天蹲在沙漠裡吃沙子,曬已經幹禿嚕皮的大臉蛋子,還有眾多的娛樂節目等著你。

這傢伙老鼻子多的蒙古人這就往中原的地頭上移民,這傢伙整下去,北元的人口可就急劇的減少。

這還不算,老朱壓根就不搞啥民族歧視,每打下一座城,就嚴令不得隨意的屠殺蒙古人,對元朝的那些個王公貴戚啥的也沒動粗,整啥清洗活動。

要不說這手玩就的就是好,當年老朱帶著人和納哈出整的二十萬軍隊進行對決,結果納哈出瞅了瞅自己的胳膊腕子,看了看投降過去的人,乾乾脆脆一仗沒打這就投了。

所以朱元璋到了打北元的時候,軍隊裡有蒙古人,這沒啥稀奇的,軍隊裡也沒人歧視他,他們也願意為大明賣命。

那有名的朵顏三衛那全都是蒙古人。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因為蒙古人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

在元朝,蒙古上層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蒙古人,一類是漢化蒙古人。漢化蒙古人進入漢地較早,主要集中在中書省周邊,而傳統蒙古人大多居於草原。這兩類人的關係可以用水火不容來形容,互相看不順眼,而且在漢化蒙古人看來,儒士比傳統蒙古人還要親近,再加上這幫人沒少和漢人大族通婚,所以他們對漢人並不排斥。

再一點,元朝底層蒙古平民過的還不如漢人,底層蒙古士兵為了出征,要麼借貸,要麼典賣妻子兒女,非常悽慘。許多破產的蒙古平民被典賣為奴,甚至被賣到海外,所以他們很難對元朝有什麼認同感。

所以非常容易理解為什麼元惠宗北去的時候只有六萬戶蒙古人跟著了,剩下44萬戶蒙古人選擇了給明朝扛活。道理很簡單,因為跟著明朝混更符合他們的利益。首先朱元璋需要騎兵,而蒙古騎兵是他的最佳選擇,整個明朝騎兵都是蒙古風格,甚至元朝的服飾制度也被明朝所繼承。同時只要翻閱歷史就可以發現,朱元璋清洗了大量的漢族軍官,反而蒙古軍官則大量保留了下來。再者,在朱元璋看來,他是天下共主,既然如此,那麼蒙古人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所以明朝上層社會,很多貴族都是蒙古貴族。最後,對於這些蒙古人來說,元朝對草原採取的事空心化政策,這點對於他們來說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們不會為了那點君臣大義而讓自己的生活受到影響,與此同時,對於漢化蒙古人來說,與其去草原繼續和傳統蒙古人撕逼,還不如留在內地,畢竟在文化上和政治上他們更認同儒家思想,而明朝這個儒家王朝對他們來說更具有吸引力,他們也可以有一展身手的空間,雖然他們也認同自己的蒙古人身份。

總的來說,不論古今中外,政治認同並不和自身身份認同發生衝突,就比如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民雖然也說德語,但是他們依然維持對法國的認同。所以以民族來區分人的政治認同是最愚蠢的事。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因為大明是一個“文明型國家”,不管哪個民族和國家的士兵,只要服從都可以進入大明軍隊。

大明軍隊裡不僅僅有蒙古士兵,女真士兵,還有葡萄牙士兵,黑人士兵,泰國士兵。。。甚至還有日本士兵!



比如,萬曆年間的遼東巡撫顧養謙的麾下俘獲過數十名日本流亡武士。結果把他們收入了軍隊,有一次,蒙古騎兵進犯,於是讓日本士兵仍然穿著日本衣服藏匿在軍陣中,等到交戰時,日本士兵突然“哇呀呀呀“”亞賣呆!!“的跳出來,舉著刀狂舞。


蒙古騎兵驚呆了,日本士兵趁機用刀砍馬腿(矮)。於是蒙古騎兵從馬上掉下來被砍了首級。


可蒙古人也不是傻子,等到下一次交戰,日本武士又想如法炮製,可蒙古騎兵早有防備,日本武士一蹦出來就被射成了豪豬,無一人生還。


上述故事記載在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對於明朝人來說,日本人當時是個戰亂不斷的國家,日本戰國低級士兵是沒有軍餉的,所以盛產外籍僱傭兵,日本的僱傭兵遍佈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甚至效力於朝鮮和荷蘭東印度公司。


還有一項有名的故事,是關於薩爾滸大戰中陣亡的劉鋌。


劉鋌這位名將戎馬一生,從雲南打到朝鮮,參加過萬曆三大徵,薩爾滸之戰前,由於和主帥楊鎬不和,被強令在未調動手下全部家丁的情況下參戰。


而他手下家丁是有名的多國部隊,從日本人,朝鮮人,蒙古人,泰國人,東亞能看到的所有人中都有。


據說他手上有一支500人的成建制日本火槍隊,在那個時代的明軍中獨樹一幟。


薩爾滸之戰中劉鋌犧牲,而麾下的日本兵沒有參加戰鬥,留在四川“鎮遠營”,有人就建議用這些日本兵來對付努爾哈赤,並說這些日本兵戰鬥力相當於 明朝的白桿兵。


甚至萬曆後期的明將顧文綱,曾提出在明朝中央軍“京營”中設置專門的“倭營”:



仍於京營,照先年議設倭營事例,挑選精壯,另悉一枝,以備緩急,猶緊著也。


顧文綱認為,應該挑選精壯的日本兵,在京營中組織一個名為“倭營”的軍事單位可以備緩急之需。可見,當時明朝的中央和地方軍隊中,確實存在著數量龐大的在編日本兵,他們應有上千的人數,至少可備組織一個營的兵力所需。


閉家鎖的紅楓


大元帝國不是屬於全體蒙古人的,而是屬於黃金家族的。

蒙古高原上歷來都是各大部落之間互相爭鬥,直到成吉思汗出現將蒙古整合成為一個國家組織,在這之後又不斷吸收當時其他的部落與民族,最終破壞力大爆發征服了歐亞大陸大量的國家,掠奪了巨大的財富。然而光榮永遠屬於統治階級,對蒙古底層平民階層來說,這對他們並無多大的關係。成吉思汗西征時,為了減少財政開支,士兵們的裝備要自籌的,當時兵役沉重,不少蒙古人甚至要賣兒賣女來湊足隨軍西征的裝備與盤纏。元朝建立後情況也沒有好轉,大量蒙古平民被蒙古貴族和漢人地主壓迫變成了奴隸,被隨意倒賣,由於數量太多當時元朝政府不得不自掏腰包為他們贖身。然而最後隨著財政壓力得加大以及賣身的蒙古人越來越多使得這一政策最後不得而終。

受到如此得對待自然不要指望這些蒙古平民會在元朝危難之際出多大力了,他們跟其他被壓迫的民族一樣,渴望推反元朝的統治。後來明朝建立,大量蒙古人留在了大明境內,他們要麼成為了僱傭軍,為明朝效力,要麼融入了漢人,至此與一般明朝國民沒有兩樣。


阿尼旺旺


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並由子孫們弄了個元朝出來。作為蒙古天可汗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元朝統治下的中國版圖也是各路蒙古人最想要搶奪的地方。但是當年蒙古人太能打了,最西邊到了多瑙河的下游,包括現在的羅馬尼亞、烏克蘭、俄羅斯等地區,中壓五國地區,甚至印度北部都是蒙古大漢國的一部分。等到成吉思汗一死,廣袤的領土一夜之間便四分五裂了,中壓地區以及現在的新疆地區,那是察哈汗國的地盤,現在中國絕大部分地盤和西伯利亞地區屬於成吉思汗子孫——忽必烈一支的地盤,還有佔領了伏爾加河流域的一支,等等。

所以蒙古人的結構就好像狼群一樣,如果有一個強大的統領還能團結,當出現了幾個都很強大的統領時,那便只有分裂一條路了。

即便入主中原的元朝蒙古人,在統治國家的過程中,也逐漸分裂成幾個勢力,互相不服氣,甚至元順帝都被架空了,幾方勢力互相拆臺,爭鬥不休,最後也造成了嚴重的國力損傷,給南方的農民起義軍以可乘之機,逐漸發展為燎原之勢。這時候的其他蒙古汗國也壓根沒有施以援手的想法,可見一斑了。

在元末起義反對元朝的戰爭中,很多蒙古人被俘虜,這些俘虜在朱元璋的控制下集中到了北京附近,再加上早早嚮明朝表示臣服的朵顏三衛等部落,一時之間明朝掌握的蒙古人騎兵部隊也已經不在少數。

這些蒙古騎兵,大家千萬別以為像別的明軍主力部隊一樣,只拿薪水的,他們是正兒八經的“僱傭軍”體制,不但要拿平常的薪水,而且要明朝政府單獨給他們包紅包的。

後來這些蒙古部落在發現明朝政府沒有那麼強大了的時候,便又開始興起反叛明朝,重建大元的夢想,明朝政府當然不能容忍,所以朵顏三衛後來也被明政府給清理掉了。這也給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女真諸部”提供了發展空間,此是後話了,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阿慶還是阿慶


《蒙古源流》說:“四十萬蒙古中,得脫者惟六萬,其三十四萬皆被圍而餡矣”。

無論朱元璋,還是朱棣都對這些留在中原的蒙古人給予了特殊的優待政策。對蒙古人採取了恩威並施的手段,給予蒙古平民房子,耕地,米糧,金錢等,對將領貴族等更是大肆封賞。

崇禮侯買的裡八剌(元順帝的孫子)、海西侯納哈出(木華黎後代)、同安侯火真、恭順侯吳允誠(把都帖木兒)、吳克忠、廣義伯吳管者、永順伯薛斌、順義伯金順(阿魯哥失裡)、清平伯吳成、忠勇王金忠(也先土幹)、忠勇伯蔣信(把臺)、南寧伯毛勝、伏羌伯毛忠、靖安伯和勇(脫脫孛羅)、東寧伯焦禮、忠勤伯李賢、奉化伯滕定、順義伯羅秉忠、懷柔伯施聚、武平侯陳友等等,優待大量蒙古貴族和軍官。

而且,蒙古軍戶待遇好於漢人軍戶,不需要被強行“勾軍”, 蒙古軍戶在比漢人軍戶經濟負擔更輕。只要歸附,就給予一個人一個月4鬥基本口糧,到宣德年更是規定在北京的韃官享受全額薪水,如果死後,無人繼承位置,就給予家屬一個月2石糧食,還給予田地賞賜。

都指揮200畝,指揮150畝,千戶120畝,百戶100畝標準。明朝的政策是: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明朝需要利用蒙古的武力,讓遺留在中原的蒙古人構成邊軍精銳部隊去對抗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因此,對歸附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都採取了優待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