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一个人的历史


赵云是三国时蜀国中唯数不多得以善终的一位武将,《三国演义》中将赵云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尽善完美,威武英俊,武艺高超,而且足智多谋,被称为常胜将军。正史中对赵云的记载同样完美,只是未被史作者陈寿列入"五虎上将"的行列(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只有四虎上将。但这丝毫不影响赵云的形象。



赵云,河北常山人,他的自我介绍就是"常山赵子龙",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蜀国名将。赵云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云的形象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都是一个十分稳重讲忠义的人,好多历史爱好者都说刘备得到赵云后没有给一个很高官给他,不重用他,这话是不对的,刘备的两大长处是笼络人心和知人善用,《三国志》这样记载刘备是怎样用赵云的,"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这段话是讲刘备入益州后,让赵云留在营中管后勤纪律,孙夫人(孙权的妹妹)嫁与刘备后依仗娘家势力骄横无礼,她的手下也是如此,刘备选定赵云稳重,让他管内务事宜。很多人都会笑,让一个将军去管后营家事,是不重视他,其实不然,让一般的人来管是管不了的,赵云威武可以压得住场,这孙夫人及其娘家带过来的兵士不敢造次,其次赵云稳重,遇事沉着不燥,是最佳人选,换作关羽张飞非弄出人命来,此外,刘备选名将赵云来管后营,也是对孙夫人的重视,让她心里感受刘备的关怀,因为前面说了,刘备的强项是会笼络人心。


赵云的一生驰骋战场,很少失利,长板坡之战,正史野史都有记录,救阿斗与夫人于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此后的很多战役赵云都是身先士卒,战功赫赫,但赵云还有最大的长处:不争名利,甘于淡泊。赵云的另外一个长处是有政治家的眼光,他上谏刘备,引用霍去病的话"匈奴未灭,无以家用",要刘备把田房都分给老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在一点上,整个三国时的武将中都比不上他。

后世对赵云的评价都很高,陈寿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灌婴)、滕(夏侯婴)之徒欤?"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标秀气于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韩而高视,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

严如熤《三省山内边防论》:褒中栈道栈阁,用赵云王平辈忠谨慎密,良将专司之。其意固有在也。等等。

一名武将后世如此好潮如评,史之少矣,总知,赵云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名将。


可荣188


正史中的赵云,比《三国演义》中更牛,他不仅是勇冠三军,而且文武双全,胆气过人,德行高洁,深谋远略。

首先讲赵云的“勇”。

陈寿《三国志》称赵云“强挚壮猛,灌、滕之徒”;杨戏《季汉辅臣赞》也书其为“猛烈之将,以忠勇称”……

《资治通鉴》写据汉水北山救黄忠一段,就颇为传神:“……(赵)云将数十骑视之。值(曹)操杨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阵……”

好一个“突其阵”!

何谓突阵?

古时行军布阵,颇具法度,讲究配置严密,步骑结合,除了外围的盾墙矛壁,还有相当数量的重弩硬弓所谓“压住阵脚”。

突阵亦称“摧锋”,即冒着矢林箭雨刀池枪丛去冲击敌阵而使其混乱……。

又好一个“遂”字!

尤为形象地道白了赵云对此等刀头舐血、凶险万分的玩命格斗竟视为家常便饭……

短短十余字,却极其鲜活地诠释了赵子龙“一身都是胆”英武雄迈、勇绝万夫的冲天豪气!

但是,赵子龙除了其勇迈的胆魄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超凡的才略和潜能被生生埋没掉了。探究史实的过程中对于这样一个在三国时代殊为难得、几近完美的人物竟留下如此的巨大遗憾不禁喟生长叹、久久不泯……

早在赵云出道的时候,其志向与抱负便显得与众不同:“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但得仁政所在,便当依托,正不必计及远近也”匡扶天下之志,济民水火之衷!年轻的赵子龙超凡脱俗令人肃然起敬!

后来跟随刘备颠沛四海,艰难百战,折冲跌宕,九死一生。但直到入川之前,却始终被定格为类似于近卫部队统领的位置上而不得专任一方。即使是益州平定,晋封诩军(非主力部队)将军之后,也是多任于摧锋掠阵的“偏、裨之事”,几乎未有独将一师的经历。

绕是如此,赵子龙依然上演了当阳扶幼主、长江截吴舟的忠谨和恪职;桂阳却樊氏、北山救黄忠的自律与辉煌……

赵子龙乏于将略吗?

不然!

试看汉水之战:突阵摧锋撄敌锐芒于前;空营疑兵出其不意于后。汉水初战便以寡凌众一举挫动曹军锐气。在战役初期便造成汉军极为有利的心理态势,为曹操后来的“无能为矣”预设了铺垫和伏笔……

再看箕谷之役:赵云、邓芝本属偏师,作为疑兵狙拒曹真大众。街亭一失,全军势败,赵云寡不敌众自在情理之中。但能败而不乱,敛众固守,已属难能,尚能趁隙逆击,而后徐归汉中,竟是全身而退!

能打出这样的战例,殊为罕有,可见其将略绝不逊于同时代的关张马魏诸将。而每每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更难得的是,逢大赏又不独享,而是分赐诸军,爱兵如子,能使士卒用命,拥称“虎威”,实有古今名将之风。

不惟有此,更为可贵的是赵云所具备的“识虑经远,壮而不疏”(郝经《续后汉书》)“见事明决,持重老成”(李光地《榕村语录》)清明通达,卓识大体的重臣、儒将之风!

赵云一生,于蜀汉政务有著名的“二谏一拒”垂芳青史。

一是刘备得益州后“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谏道:“霍去病以匈奴为灭,无以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故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久罹兵革,田宅绵可归还。令安居复业,得其欢心,然后可役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一秉往日匡君救民之初衷,堂堂正正。

二是刘备伐吴大举东征之际,赵云又谏:“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能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虽身死,子丕篡位……宜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今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骤解,非策之上也。”高屋建瓴,远瞩卓识!

可惜刘备不听,一意孤行,以至猇亭惨败,汉祚式微。

三是北伐失利后,诸葛亮为彰箕谷之功欲重赏赵云,赵云坚辞不受:“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库中,须十月为诸军冬赐”大节磊磊,毓德高风!

宋朝学者萧常评价:“(赵)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较之刘备纳同族刘瑁遗孀、关羽乞娶秦宜禄之妻不啻天壤云泥),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但可惜,由于赵云出身低微,非豪门望姓,所以一直不得重用。

刘备称帝,群臣上表祝贺…列举前五十人的姓名再加上“……等一百八十人”。首席领衔何人?“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究其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

其后法正位列第二……孔明第八……

赵云呢?

在“……等一百八十人”中也,其名姓不得载耳!

另外,赵云也时运不济,追随刘备于“患难之时”,窘蹙势微,根本无兵可带,难以展才。一直到入川前,刘备都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的是警卫长之类的角色。待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然是若干年后。赵云长期桎梏于警卫长这一位份,缺乏独当一面的统兵经历。而此时川蜀簪缨满廷,成都冠盖云集,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

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实在无人可用(皆歿于猇亭之役),才想起赵子龙的忠贞勇烈,而此时的常山虎将,已然满头白发步履蹒跚……

清代学者徐奋鹏说得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亦浑身是智。为三分之完人欤?”

乾隆皇帝读史于此,也不禁掩卷浩叹:“诚如赵云所谏,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刘备赞其“一身都是胆”。

何谓胆?忠义之聚也,非忠义之心发乎性情,何来如此风骨与胆魄?!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不如一默”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既然问的是历史上的赵云,那我就从历史真实的角度给您扒一扒。也许很多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会给里面的大将排名,这一排名就有人开始说赵云不如这个不如那个了,这大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挑出来的毛病,我们应该从正史中去客观公正地看待赵云的过人之处。

在《三国志》中关于赵云的记载是在《三国志·蜀书·卷六·关张马黄赵传》,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赵云传》这篇来看下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如何。这里开头是这么说的:“赵云字子龙,……,为先主主骑。”虽言简意赅,最后一句却有点出赵云的地位。而且长坂坡单骑救主也确有此事。《三国志》中对此记载为:“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皆得免难。”可见当时赵云可是在万军之中将一个小孩和一个女人单枪匹马救出。这就可以想象赵云的武力值有多么恐怖了。

除此之外,在汉中之战时,黄忠被曹操大军包围,赵云仅仅带了几十骑,就把黄忠救了出来。随后张著又被包围,赵云又深入敌阵救出张著。士兵们都称其为“虎威将军”。这在《赵云传》中亦有所描述,赵云以几十骑打退曹操大军,刘备知道这个情况后,夸赵云浑身是胆。后来赵云多次对蜀国的建设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所以说赵云是个十分厉害的大将这一点毋庸置疑。


三十历史


抛开《三国演义》中的神话,让我们通过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看一看历史中,真正的赵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文武兼备,儒将之风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非常好的战果。


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兼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赵云曾经在平定益州时,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

对于赵云的总体评价是: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可以说是一位完美武将和治世能臣的综合体,说其为一代儒将并不为过。和演义中勇冠三军相比,更多了一些智慧,一些谋略。

常山赵云,白马子龙

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依附袁绍,怎么只有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至此赵云跟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当时刘备也依附在公孙瓒处,赵云得以与刘备深交。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时,派刘备前去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

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不会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舍不得分别。赵云说:“终究不能做有违德操的事情。”

同窗之谊,举贤任能

建安五年,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到邺城见到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秘密派遣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的部众,而此事袁绍并不知道。

建安七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敦、于禁等领兵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刘备伏兵击破曹军,赵云于战斗中生擒曹操手下大将夏侯兰。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于是向刘备求情,免夏侯兰一死。而夏侯兰又明于法律,刘备于是用他为军正。

当阳长坂,护主有功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备军势力弱小,不足以抵抗,往江陵败逃,因为荆州十余万百姓相随,致使行军速度非常缓慢。曹操派麾下精奇快马追赶,在当阳长坂附近追上刘备。

危急之下刘备丢下妻子、孩子,仅带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逃跑,混乱中不见了赵云。 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往北边曹操那里去了。”刘备直接用手戟打过去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而后赵云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此战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不纳美人,不误国事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个守寡的嫂子姓樊,有倾国的美貌,赵范想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

长江救主,力拒东吴

建安十四年,刘备在平定荆南四郡,又得到原属刘表的数万人兵马之后,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守卫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

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也都有不法行为。刘备知晓后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权知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孙夫人趁机将刘禅也一并带走,幸亏赵云与张飞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

攻伐之功,固业之谋

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并召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军一路平定郡县。在攻克江州后,兵分两路,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现在国贼不止像匈奴,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有胆有识,退敌有谋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听从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进攻汉中,汉中守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斩。三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大量军粮运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赵云于是授予黄忠兵力去北山。 在约定的时间之后黄忠仍未回来,赵云便带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恰巧碰到曹操派出的大军。

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刚刚和敌人交手,曹操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且战且退,退入汉军的营寨,此时部将张著上被曹军包围,赵云又一次突击曹军,并救出张著,将他带回营寨内。

此时曹军已杀到汉军营寨门前,张翼想关闭寨门,赵云让他打开大门,兵士们偃旗息鼓,多备强弓硬弩。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出。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以弓弩箭矢射曹军,曹军自相践踏,于汉水中淹死甚多。

次日,刘备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道:“子龙一身是胆!”于是设宴欢庆直至黄昏,军中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

国恨私仇,立论有据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伐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伐吴并非上策。”


但是愤怒的刘备不听赵云忠言,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章武二年,刘备东征大军败于夷陵,刘备逃回永安,赵云进军永安,而吴军已退。 建兴元年,刘备病逝永安宫,后主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封为永昌亭侯。

治军有方,行军有法

建兴五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

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占领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好在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损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战场,蜀军主力因其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指示举动失宜,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

品高德厚,赏罚有度

蜀军退兵时,诸葛亮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时整齐一如出兵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物资没有损失,人员编制整齐。”


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 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

一门忠烈,蜀汉功臣

建兴七年,赵云去世。景耀四年,刘禅下诏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回答此题的,都是喜好三国历史和演义的师友们,基调大多是肯定了赵云是一名良将,都认可了陈寿《三国志》点评赵云那句话: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散发弄舟再絮叨赵云的高与低,也是这些话。谨就个人的观点岔开些资料瞎侃几句,希望得到同好的认可,以及云迷的谅解。

一赵云的定位。

晋臣陈寿著《三国志》,离三国岁月最近。并且《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他在排完刘备诸葛亮之后,接着排了关张马黄赵,说明什么?说明赵云是蜀汉的肱骨之臣。这点上要先明确,赵云于蜀汉是有大功的。 但在排名上,与演义小说中的关张赵马黄有出入,陈寿这里是赵云打末。 史料排赵云于末,演义升了位,又说明什么?演义有给神话夸张了的因素。什么是演义,演义怎么来的?演义的初级版是底层百姓的街谈巷议当时当势,一代代传诵下来的,而留有迹。升级版是古代茶社说书艺人,当他看到听众愿意听谁谁武艺超群,斩将如探囊取物,为了茶水钱,他肯定会更想法尽力于去夸张的延伸,谁谁如何血染征袍,见谁灭谁。 通了这排名的变化两点,我们就应该明白,赵云是蜀汉重臣不假,但又绝非一杆银枪,如入无人之境那样。


二长坂坡的正确推理。

大背景,此战是刘备惨败,曹操风头正最盛之时。小说演义中,此时赵云是七进七出,连斩曹军大将。

正史是,曹操听说刘备逃遁,急派五千骑兵精锐追击。在当阳追上刘备军民,一番冲杀,刘备慌了神,慌不择路,能逃多远就多远,百姓也顾不上了。

那现在就当时情景推理,曹军骑兵冲入刘备兵民万人之多之中,一番砍杀之后,抢掠要不要?换位思考,假使当日你是曹操帐下一小兵,敌人如惊弓之鸟,一触即散。满坡东东,吃的喝的,你抢不抢?!还有心思追不追。

正解长坂坡:赵云职责是保护主公家小,若完成此职责,应该怎么办? 要是我,且还有俩下子武艺,先首选护得主公妻小走树林,穿山路,避敌锋芒,绕敌疾走。 若是遇上散兵小股,可奋力击之,以得全退。 若是一人之力破千骑万骑,斩五十将,那就是绝对神化了,再者,曹军先锋五千骑兵,有五十大将吗?有五十个班组长到差不多。别说千骑,就是百骑,一人之力亦难冲之。什么上将可杀个七进七出,还带个孩童。除秦末之项羽之猛外,其它盖为演义。



三刘备的态度

关羽身亡于东吴后,刘备可以倾国之力报仇。刘备在三国里的特长之一,也是会识人用人,性格也性情,但凡他看重的亲信或兄弟,不会不重用。倘若赵云真如罗贯中小说说的那样,力斩曹将若干,刘备傻吗?益州称王后,绝对会给赵云一个类似三军总司令的职位或是托孤重臣。

结果呢,刘备病亡。死之前也没说把赵云唤至身边,能以传说中的“四弟”身份与诸葛亮同列托孤之臣。 若真是当年赵云以血拼之功救下刘禅,刘备性情不会不动容及感念。称帝后大任不会不多加于赵云。



《云别传》有载赵云空营计,一身是胆。但后人有质疑《云别传》。

纵是实情,赵云当日对垒的也怕是曹军支流。曹操一生戎马,若亲带大军主力,还不会在刘备非主力军玩的花活上范错。

史实上,刘备倾全川之力斩了夏侯渊,拿下汉中之后,曹操来救,刘备采取的是凭险要,只守不攻,耗等曹操无奈,缺粮或运粮不济,只得退兵。

还一个推理点就是,曹操退军后,汉中要地,委任了魏延为帅,而不是用了赵云。汉中是关系到益州安不安稳的门户,赵云未得首选,也令人存疑,赵云是排前的刘备左膀右臂吗?

再有赵云的谥号是后来刘禅追封的,封了个顺平侯。其实,王佐之臣,谥号也有讲究。倘使赵云以武勇著称当时,应该谥的是威侯、壮侯之类。谥了顺平侯,只能侧面说明,赵云作为蜀汉良臣,更多的表现,是在恪尽职守、不贪功只忠心上有典范作用。

国人大都有崇尚英雄之情结,赞誉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之豪杰。 读书看背后,形成自己见解最佳。罗贯中确实神化了赵云。若赵云真有此猛,刘备不会不更加重用。

史传中,赵云排关张马黄之后。 诚然,赵云是蜀汉中挂号的人物,但绝非是什么血战长坂,斩将数十,只是国人崇尚英雄情结,说书人以求精彩,而演义为之。


唉,那么多评论,就没一人提过赵云长坂坡之境,当日是穿树林、走小路,以护得刘备家小成功。凡有此想者,握手。凡有不赞同我瞎论的,还请谅涵。

我也崇尚英雄,崇尚金戈铁马、斩将夺旗的铁甲男儿。年少时,我也一看到赵云二字,倍感亲切和血涌。甚至到现在,我也心里矛盾,不想推翻赵云,人云亦云跟风说他在长坂坡,只是巧避成功。

但现代人,尤其年轻人,还是往往把小说《三国演义》当正史,把刘备手下关张赵马黄,当成横扫中原和江东,都应该易如反掌般简单。

告诉你真实:三国时,蜀汉最弱。曹操凭中原之地,人才辈出,资力强劲;东吴孙权凭长江之阻断,军事经济中心一直未敢离开近长江侧今我国南京一带。

支持你心中一直把赵云当真,视万夫不当之勇之真要。让你年轻的血液为之倾慕、向往。传达的毕竟是一股有正能的份量。 但同时你要明白,赵云之勇,只是小说、演义、评话为追求“收看率、收听率”而做了延伸和夸张的艺术表现。 真实的赵云是蜀汉的肱骨之臣,忠良之臣。绝没有罗贯中依据唐宋评话写的《三国演义》那样横勇。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三国演义里赵云在长坂坡百万曹军中杀七进七出自然是小说追求艺术效果而进行的夸张演绎。


正史中的赵云,《三国志》中这么评价的:“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意思是黄忠和赵云强壮勇猛,如同汉朝灌婴跟滕公夏侯婴这样猛将。这个评价也不算低,可见真实的赵云的武力值也是不低的。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被描写成一个英俊男子,白马银枪赵子龙一直都是蜀国颜值担当。但正史中对赵云相貌描述则不同,《云别传》中记载“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一尺约合现代的 24 厘米,八尺是一米九二。当然这个八尺肯定是四舍五入的约数,不会正好一米九二,但是赵云身材高大肯定是没错的。正所谓身大力不亏,历史上的赵云是一个彪形大汉是确定无疑的,而姿颜雄伟则描述了赵云容貌其实比较彪悍,而非演义中白面英俊小生的样子。而古人习惯蓄须,所以正史上的赵云其实可能是一个国字脸一脸大胡子的彪形壮汉。


《云别传》中记载这么一个战绩: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败于定军山后,曹操自领二十万大军来战,刘备据险避战,坚守不出。曹操运粮北山,黄忠前去劫粮过期未还,赵云领数十骑出营巡视,突然遭遇曹操大军,赵云领着数十骑兵和对方前锋刚交手,曹操大军就赶到了,赵云杀入敌阵冲乱曹操大军力战而退,杀出重围时,发觉张著受创陷入敌军,赵云不抛弃不放弃,面对曹操大军又杀进去把张著救出撤退回大营。魏兵追至营前,赵云打开营门,偃旗息鼓,魏军疑有伏兵,于是后退;赵云又“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刘备第二天视察时,来到赵云昨天战斗的地方称赞他“子龙一身都为胆也!” 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赵云的战绩虽然没有演义中长坂坡七进七出那么夸张,但是才领着数十骑兵在曹操大军中能杀个两进两出还救出来个人,也很不错了。


人渣啸西风


在演义中,赵云武艺高强、为人忠义,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常胜将军。他大战过许褚、张郃、徐晃等名将,斩杀高览、朱然、邢道荣等人,武力超群,鲜有败绩。他两扶幼主,对刘备赤胆忠心。在演义中,罗贯中对赵云的战绩有些过度拔高,对赵云的形象也有些过度美化。但正史中的赵云虽然稍逊于演义中的形象,但确实是文武兼备的真英雄。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听赵云自报家门“常山赵子龙”。赵云是常山真定人,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赵云生活的时代,正值汉末军阀混战。当时赵云受本郡的推举,带着一支人马投奔了公孙瓒。

可是,不久赵云便发现公孙瓒并非是其心目中的仁主,便有离开之意。之后赵云借口兄长故去,离开了公孙瓒。

赵云入伙公孙瓒时,结识了依附于公孙瓒处的刘备。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所以七年后,当赵云在邺城再遇刘备,从此一生忠心追随刘备左右。



当时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后逃往袁绍处,赵云背着袁绍秘密帮助刘备招募兵士,培植自己的势力。

在邺城时,赵云与刘备同床而眠,情同手足。但赵云为人审慎,做事极有分寸。在同曹操的博望之战中,刘备大败曹操,赵云生擒了曹将夏侯兰。夏侯兰是赵云的发小,在赵云的请求下,夏侯兰得以活命。夏侯兰精通法律,但赵云为了避嫌,没有任用夏侯兰,最后由刘备任用了夏侯兰担任军正一职。

赵云两救幼主,对刘备忠心耿耿。建安十三年,刘备驻守樊城。曹军挥师南下,直指荆州。荆州牧刘琮不战而降,事后被曹操表为青州刺史。而樊城的刘备也落荒而逃,在当阳长坂被曹军追得连老婆和孩子都顾不上,只带着几员大将飞奔逃命。此时,幸亏赵云冲入敌阵,大战曹军,救出了甘夫人和刘禅。因为赵云舍身护主,事后刘备升其为牙门将军。

赵云第二次扶救幼主是在建安十四年,当时刘备占领荆南四郡,原属刘表的万余人马都归了刘备所有,刘备成为了荆州牧,势力不断壮大。孙权为拉拢刘备,就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两年后,刘备入益州,赵云任留营司马留守荆州。孙权得知刘备入蜀后,接其妹孙夫人回东吴。孙夫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将幼主刘禅也强行带走。幸亏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拦截东吴船队,这才将刘禅夺回。

在益州之战中,赵云等人由荆州入蜀,夺取江阳等地,并在次年完全包围刘璋。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赵云功不可没。战后,赵云升为翊军将军。

赵云不恋钱财,一心为公。刘备取得益州后,一些将领主张将成都的一些房舍和土地赏赐给将领们。但赵云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天下未平,现在当务之急是争取民心,应该让老百姓得到房屋和土地。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国富民强。刘备对赵云的建议非常赞赏。

赵云不但勇猛无比,而且在作战中善于智谋。在汉中之战中,他就用空城之计,设计逼退曹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赵云带数十名骑兵出营时,遭遇曹军。在赵云退入营寨时,曹军尾随而至。眼见曹操大军杀到营寨,赵云反而大打营门,迎接曹军。曹军见状,疑有伏兵,便下令撤兵。此时蜀军一鼓作气,痛击曹军。

此战中,曹军损失惨重。而赵云大胆设计,被刘备赞为浑身是胆。

赵云也很有战略头脑。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斩杀后,刘备执意东征东吴,为关羽报仇。这时赵云上书劝谏,称曹魏现在是最大的敌人,与东吴不宜开战。而刘备这时也听不进赵云的劝说,就把赵云留在江州,率大军发动夷陵之战。结果就是蜀军大败而归,这次惨败,严重动摇了蜀汉的国基根本。

刘禅继位后,赵云迁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在建安六年随诸葛亮北伐,赵云与邓芝因与曹军兵力悬殊,最终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的正确决断和指挥,蜀军的损失并不太大。诸葛亮的此次北伐,由于马谡失街亭,最终失败。诸葛亮因此引咎自贬三级,而赵云也被降职为镇军将军。


建安七年,为蜀汉奉献一生的赵云去世。他的爵位由其长子赵统继承。他的次子赵广是姜维麾下的战将,在驻守沓中期间,战死沙场。

赵云自邺城追随刘备,鞍前马后尽忠刘备二十余载。他上马身经百战,冲锋陷阵,下马兼治地方,施政颇有头脑,有武功又有文治。所以赵云被后世誉为“武神”,纪念他的祠庙也遍布全国各地。赵云的英武、忠义形象深入人心,并在小说、评书中进一步美化。


岁月是一条河流


在三国演义上的赵云,绝对是一个才勇貌三全的完美的武将,长坂坡 定军山 ... 很多啦 这绝对充分体现出 在老百姓的口中赵云确实是一个厉害到极点的任务 所以 都认为赵云的武功仅次于吕布。

但是历史的赵云是什么样的?那到不一定是。首先在《三国志》里面并没有记载赵云在长坂坡的杀敌数据,也就是说陈寿也不确定(三国志很严谨,一般作者确认的数据都有)另外在赵云参加的战役并没有他当统帅的记录,而且在三国志中并没有五虎将一说,当时刘备当汉中王时,封了前后左右四个将军(关羽 张飞 马超 黄忠)他们四个基本上是并列的 而赵云爵位还不如魏延大 而将位只是相当于现在北京公安局局长,并不是掌有很大兵权的将军 ,他管的很多事都是刘备的家务事,上战场的机会在夺取汉中以后基本上没有。也不知道是他郁郁不得志还是真没有那个能耐,不过诸葛亮和刘备都是善识人才的人物 如果赵云真的很厉害 那么他的地位怎么会比后来的 马超 黄忠 魏延 还要低?

各位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



老刘侃三国


赵云在历史上的确没有演义那样厉害,但也绝对是一员大将,绝不是什么保镖。 陈寿在三国志中为赵云作传虽字数很少,但将其与关张马黄并列,是考虑到他们的勇猛相敌,功劳相匹,如果赵云不与关张马黄相类,陈寿完全可以将他归在其他人中,没有必要凑人数。这至少证明赵云是有资格与关张马黄平起平坐的。 此外,〈云别传〉所载诸事迹,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赵云是一位智勇双全、有胆有识的虎将,且其政治远见和战略判断是其他四将所不能及。〈云别传〉虽非正传,但也不能认为其毫不可信。 有人说赵云一生的官位并不很显赫,甚至还不如魏延,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赵云的角色是掌内事,是禁军统领,这一职务非亲信心腹智勇足备之人不能胜任。“中护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蜀的中央军,《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据《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而中军,由于蜀国没有设置中领军,故而以中护军为统帅。因而关张马黄赵分别为前右左后中五军的军事统帅,陈寿将其列为一类立传,自有其道理。赵云之所以没有留下斩将夺关的辉煌战绩,是因为中军与外军的分工不同。赵云的职责在禁卫而不在临阵破敌,重防御而不可主动出击,他很少有机会像关张马黄那样统领大兵与敌正面交锋,因为领袖安全才是第一要务,擅自进攻反而是失职行为。从这个角度再看赵云的事迹,作为中军统帅他做得非常出色,正如关张马黄作为外军统帅甚称其职一样,赵云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功劳卓著无可挑剔,切不可因为其工作性质不同就歧视于他。


手机用户81182905331


赵云自古就是忠义的化身,他对蜀国的忠,对同袍的义,至今都让人赞许不已。长坂坡一战,赵云独自一人在曹操大军中七进七出,舍生忘死就是为了救回自己刘备子嗣和夫人,明知不可为,但却为了心中那份忠义,赵云就是这么的义无反顾。且在三国演义中与法正睚眦必报、吕布反复无常、关羽目中无人、李严迷罔上下、曹操乱世奸雄、庞统心高气傲等相比,赵云是少数几个品行完美的人物,他忠义无双,他大公无私,总之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他就是忠义的化身。



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可谓是绝世猛将。长坂坡一战,赵云就孤身一人深入曹军数十万大军中去救刘禅、甘夫人和糜夫人,直至七进七出最终救出了他们。而在这过程中赵云更是凭借着自己无敌的武艺杀伤了数十万曹军大将,先是一枪将淳于导刺落马下,之后更是接连杀夏侯恩、退张郃两员大将,其余的有名小将马延、张顗、焦触、张南、钟缙、钟绅等更是在赵云手下坚持不了数回合就或死或伤。



但是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在这本书中很多的人物都被过度的抬高,亦或被过度的贬低。如关羽的战绩就被过分夸大,很多正史中不属于他的战绩罗贯中都加到了他的身上,如斩华雄本是孙坚,但小说却说是关羽。那么在赵云身上罗贯中是否也有虚构的一面呢?在正史中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三国志.关张马赵黄传》载:“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赵云在历史上虽没有三国演义说的那般强,但也是与关羽、张飞、马超这些蜀国名将并列的大将,这点可以从三国志将他们并列作传就可以看出。而三国志在评价赵云的时候,将他与灌婴、夏侯婴相提并论。那么在历史上这两人都有何表现呢?先说灌婴,他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在刘邦入关前他帮助刘邦先后占领了河津、南阳、武关等地,并于洛阳东杀的秦军溃不成军。在楚汉争霸的时候,他先后在白马、鲁下、燕西等地大败项羽的楚军,后更是平定了齐国,而最后也是他率领部队将项羽逼得乌江自刎。西汉建立后,他又先后帮助刘邦平定燕和韩两国的叛乱,最终也是他和周勃诛杀了吕氏一族,恢复大汉河山,最终官至丞相。



再说夏侯婴,他也是西汉初期刘邦手下最重要的大将。楚汉争霸的时候,就是他灭掉了项楚的最后一支力量项籍的部队。而后在与胡人的大战中,夏侯婴更是杀的胡人的部队溃不成军,并最终帮助刘邦获得了对胡人的胜利,之后他也官至太仆。可以说从这二人的功绩来看,他们都是当世的猛将,而三国志将赵云比作他二人,可以说在三国中赵云的实力也是属于顶尖的。



《三国志.关张马赵黄传》载:“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而且赵云不但是位猛将,也是为智将。当年诸葛亮南征曹魏的时候,因兵弱敌强导致赵云、邓芝失利于箕谷,但此时的赵云并没有慌乱,他及时的收拢兵力继续固守在箕谷,并用计抵挡住了曹真大军对于祁山的支援。而后在祁山主战场因马谡失街亭导致蜀军军心大乱,在溃退之时也正是因为赵云在后方断后,蜀军才能安然的退回汉中,而不至于损失惨重。



再比如当年汉中一战,黄忠因去抢北山的数千万军良,后久不归赵云并带数十骑去找他。但是在路上却突然遇到了曹军的先锋部队,赵云眼见只得且战且退,而后在退回营地的时候,曹军也跟随而来,此时的赵云已退无可退。不过赵云并不慌张,他大开营门等待曹军的到来,而曹军见此却疑赵云有伏兵,所以并赶忙撤退,在曹军撤退时,赵云却突然鸣击战鼓,并以弩箭射击,此时的曹军大惊,并在慌乱的撤退当中死伤无数。



综上所述可以说赵云他不愧是位文武双全的名将,更是有勇有谋,遇到再紧急的事情他都能稳如泰山,然后往往能想出奇策打出一个漂亮的绝地反击战。

《三国志.关张马赵黄传》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当然赵云不但是文武双全的名将,也还是位仁将。当年刘备刚攻下成都之时,有人劝他将城中的房屋和城外的良田都分给有功之臣,这样就能大大增加这些将士对于刘备的忠心。而此时赵云却反驳到“益州的百姓刚遭受战乱,这些也本来都是他们的,如果我们现在要占他们的住宅和土地,那么还怎么活呢?再者现在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安居乐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民心”。而就是在赵云的建议下,刘备最终决定不采纳这个建议。



在正史中赵云的评价很高,也很厉害,正如明代名臣李贤所说“智勇兼全。子龙可谓有古大臣之风”。赵云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名将,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否认的是在正史中赵云这一生很少单独领兵作战,更多的时候刘备是用赵云来领内政,比如赤壁之战后刘备就让赵云领桂阳太守,再不然刘备领兵进益州的时候,赵云就先被任命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后更是被任掌荆州内事。



即使在领兵作战的时候,他更多的也是作为先锋,亦或者配合他人作战,赵云很少担任过一军主帅,即使当年入蜀作战的时候,虽然赵云曾独自领军取江阳、犍为等郡,但也并不是主帅,他只是在配合诸葛亮、张飞等人的作战。当然不管如何,在正史中赵云的忠是真的,赵云的义也是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赵云才能流芳百世,名留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