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擅长写作文


都别抢,我来答。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最著名的国家大分裂时期,其中尤以五胡十六国持续的时间最长,造成的破坏最为巨大,造成的影响也是史无前例。

这种动荡我们几乎可以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算起,期间只经历了西晋这一短暂的统一时期,一直到隋朝建立,各地的割据政权才真正意义上的消失。

然而隋朝仅仅存在38年,彼时的中国再次混入混乱。而晋朝灭掉东吴统一全国后,也仅仅保持这种局面37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进而就是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时代来临。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从东汉末年,即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开始,一直到隋朝建立(581年),中间一共经历了397年的政权割据的时间,减去晋朝统一的37年时间,这一混乱的局面也持续了360年。

这一时间仅次于春秋战国的549年,五代十国的乱局则只持续了72年。

那么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和春秋战国并列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分裂期,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之间有什么差异之处呢?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相同之处

这两个大分裂时期都具有以下的相同点:

(1)空间上的分裂性

五胡十六国时代包括东晋在内的割据国家高达二十几个,北魏史学家崔鸿截取了其中的十六个国家来称呼这一段时期,这十六个国家分别为:

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

崔鸿据此著有《十六国春秋》,但此书由于当时的政治敏感性,所以并没有大量刊发,故而如今只有残本。

五代十国同样也是唐末以后同时并存在十几个割据国家,“五代”是指五个依次定都中原的朝代,由于中国的正统史学观是以定都中原来评判一个朝代的正统性,所以这五个国家由于定都中原,也就被视为五个朝代。

它们是: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宋代初年史学家薛居正撰有《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到了欧阳修时重编了《五代史》,称之为《新五代史》,并且把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割据政权合称为“五代十国”。

其中十国包括:

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这就是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相同之处,它们都具有空间上的分裂性,又或者说地理上的分裂性。实际上导致五胡十六国发生的祸端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埋下,自从匈奴人分裂成为南北两部后,南匈奴便在汉宣帝时期内附汉朝:

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诸大人相难久之。呼韩邪从其计,引众南近塞,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郅支单于亦遣子右大将驹於利受入侍。是岁,甘露元年也——《汉书·匈奴下》

伴随着匈奴的内附是这些人大量的迁入河套地区,而且这一迁徙的趋势在魏晋时期愈演愈烈,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这也就有了历史上那篇著名的西晋大臣江统所写的《徙戎论》。

在这篇文章里,江统大谈特谈游牧民族对汉人政权的威胁和危险,提出把这些异族赶出中原地区的建议,但是这一措施并没有得到采纳,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五胡乱华”事件。

夫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钟,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徙戎论》节选

五胡者,即: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民族,但实际上当时参与动乱的游牧民族远不止这些,这五个只是具有代表性的大部落而已。

相比较于五胡十六国的复杂,五代十国的产生似乎则要简单清晰一些,它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安史之乱后遗留下来的问题,朱全忠、李克用与李茂贞这三个藩镇派系逐渐脱离了中央的控制,成为半独立乃至到唐朝晚期成为完全独立割据的藩镇。

最终导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来临,五代十国对宋朝并非没有影响,可以说影响很大。由于五代十国这一段大分裂时期,导致北方的契丹族、党项族崛起,先后建立了辽国和西夏政权,这让承接五代十国的宋朝后来饱受来自于这些政权的困扰。

所以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由于中原地区的内乱,导致北方的游牧民族崛起,从而深深影响和左右了中原局势和中国历史的走向。

这是它们在空间上、地理上的分裂性的相似之处。


(2)时间上的持续性

不管是五胡十六国还是五代十国,它们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一段漫长的历史范畴,它们涵盖了这一时期内发生的所有历史事件,而且它们也不是孤立的,都对以后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譬如五胡十六国完成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程,这也导致后来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和李世民身上都夹杂着胡人血统,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此不做论述。

而五代十国的在时间的影响也具有强硬的持续性,由于五代十国的乱局,导致了其他民族如契丹和党项族的崛起,这两个民族很强大,所以宋朝一直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以至于宋太祖赵匡胤还打算用钱把燕云十六州买过来。

后来由于在对西夏和辽国的军事上失利,宋朝才把进攻转为战略防守,宋朝也是一个饱受北方政权困扰的朝代,发生了许多具有屈辱性的事情,譬如著名的“靖康之耻”。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对以后中国历史的走向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和巨大的,也可以说是北方游牧民族几千年来和中原王朝那种难以消弭的民族矛盾导致的必然结果。

另外,这两个大分裂时期都是由于中原王朝内部的矛盾和混乱导致的根源,内部的混乱造就了外部环境的动荡,而内部的解体伴随着的是外部势力的介入,从而导致了社会的大混乱,大分裂。

从时间的影响来看,它们的影响足够的深,足够的长,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春秋战国时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国,几乎可以说把彼时的中国历史进程重新给塑造了一遍,这就是为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汉唐以后中原王朝就失去了尚武精神。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不同之处

(1)起因的不同、影响的不同

毫无疑问,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都是中国最混乱的时期,它们有整体上的相似,但也有局部的差异,这是不同时期体现的不同结果。

譬如五胡十六国的根源在于汉朝时期南匈奴的内附,这一点在《徙戎论》中也有提及:

建武中,以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于关中,居冯翊、河东空地,而与华人杂处。数岁之后,族类蕃息,既恃其肥强,且苦汉人侵之。

所以说五胡十六国的起因在于古代中国时期狭隘的民族观念导致的,也就是所谓的“华夷观”,但其实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种“华夷观”却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逐渐遭到了消解,虽然总体来看它依然还是存在的,并且占据主流地位。

而这种民族隔阂的消弭实际上我们应该感谢梁启超,由于他所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使得几千年来的民族隔阂得到了消解,1902年,他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

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这是梁启超最早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后在孙中山的继续阐述下,“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多元化民族集合体概念。

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说五族共和,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

应该说这是近现代以后取得的一个重大的成果,有力消除了以前存在的内部矛盾。

相比较于此,五代十国的起因则要简单的多,主要就是因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做大,尤其是河朔三镇(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

这三个藩镇势力强大,几乎已经是半独立和高度独立的状态,但这只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一个小小缩影,最终唐朝被宣武节度使朱温篡位后宣告灭亡。

不过,如果我们把视线拉的再长远一些,实际上安史之乱也是胡人掀起的一场大动荡,其中安禄山就是一个胡人:

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以卜为业——《旧唐书·安禄山》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五代十国实际也是过去那个年代异族掀起的一场大动乱,当然它的目的性没有五胡十六国时期那么强烈,内部诱因也没有五胡十六国那样复杂。

所以它的影响相对于五胡十六国来说较弱一些,但是从长远来看,宋朝也因为五代十国造成的影响而饱受困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宋朝太弱,而是辽国、西夏、金国太强,虽然这和宋朝自身的政治意识也有莫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有总体上的相似,有局部的不同,这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不同历史现实造成的结果。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段大分裂时期对彼时的中国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是巨大的,这就让它们无法和春秋战国时代相提并论,毕竟春秋战国混乱归混乱,但那到底是一个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爆发式增长,而且也是一个充满道义的年代。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黄金时代,现今中国文化基本上就是建立在春秋战国时代所诞生的文化思想之上,也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不间断的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思想的解读和消化。

(完)


围炉谈史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304年—439年上一段分裂时期。

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十六国是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这十六个国家。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907年—979年上一段分裂时期。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朝代。

十国则是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统称为十国。

相同的是,都是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政权交替更迭极为迅速,国家兴亡极为短暂,民族融合极为寻常。

不同的是,五胡十六国较五代十国更为混乱,五代十国中的晋还是相对比较稳定,而五胡十六国则是全国都乱成一锅粥。

不过总的来说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老百姓,连年的战火使多少人家破人亡,所以说合则兴,分则衰。





快渴死的大鱼


同属乱世!但性质完全不同。

五胡十六国的本质是五胡趁中原汉人衰弱,互相攻杀,以民族以及宗姓为单位,争夺北方霸权的过程,最终鲜卑拓跋氏最终赢得北方霸权继而与汉人融合。主角是胡人!纯粹是争霸赛,没有制度演变。

五代十国的本质是唐朝藩镇制度的延续,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结束。主角是汉人或者汉化沙陀人。因为涉及制度变迁,相对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复杂的多。

五胡十六国

西晋建立初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率众内侵,直至九年后始平。294年晋惠帝时,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两年后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举兵,晋将周处阵亡,此事至299年方平。而后郭钦与江统相继建议强制迁离胡族,江统更著有《徙戎论》,但晋室不为采纳。由于胡人人口增多,汉人比例降低,胡汉摩擦加剧,当朝廷元气大伤后,周边胡族便趁机举兵。

八王之乱后,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拉开十六国序幕。不久其手下大将羯族人石勒打败刘渊后人刘曜建立后赵,匈奴人势弱。

350年冉闵建国冉魏,发杀胡令,从此羯族成为五胡第一个倒下的民族。

公元383年基本统一北方的氐族人苻坚发动淝水之战,结果兵败如山倒。氐族人成为五胡中第二个倒下的民族。

416年12月后秦幼主姚泓初立,东晋刘裕发动第二次北伐,隔年攻破长安,后秦亡。羌族在五胡竞争中失败!但羌族并没有像羯族和氐族一样在历史中消亡,而且部分选择西迁。

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亡,匈奴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北方成为鲜卑人的天下,十六国结束,中国北方进入南北朝,五胡争霸最终以鲜卑拓跋魏胜利而告终。

至于拓跋鲜卑后来汉化与汉人融合,这发生在南北朝。

五代十国

主要问题是骄兵悍将问题!本质是唐朝藩镇牙兵将过于生猛,因而可以随便给人黄袍加身即可改朝换代。

而五代十国后是相对比较统一的宋朝,因而可以认为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牙兵体制骄兵悍将被瓦解的过程,以宋以文抑武,杯酒释兵权结束。

五代十国,有两条线,一个是削弱牙兵藩镇,一个是加强禁军,核心都是中央集权。

中唐以后幽州(卢龙)、成德和魏博成为困扰中原最头疼的河朔三镇,到五代依然尾大不掉。因而各路诸侯至始至终在削弱藩镇,削弱牙兵。

唐僖宗年间,黄巢攻入长安,彻底击溃唐中央军神策军。打破了安史之乱后唐中央神策军与地方藩镇的平衡,藩镇兼并开始,从而拉开了五代十国序幕。

朱温称帝

天祐二年(905年),牙军李公佺作乱。 天祐三年(906年)罗绍威派亲信杨利言向宣武节度使朱温求救。罗绍威在朱温的援助下,诛杀魏博牙兵。根除了延续二百年的牙兵之患。这使整个魏博的军队都恐惧起来,六州皆反。历时半年,叛乱才得以平息。虽然罗绍威借助朱温除去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但魏博从此元气大伤,逐渐衰弱,只得依附朱温。逐渐沦为小藩镇。朱温控制河北!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眼看控制河北因而自认无敌,篡唐建立后梁,天祐五年(908年)李存勖即晋王位。

朱温削藩

天祐七年(910年)朱温企图彻底消灭义武军和成德军,派大军进攻赵地。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无法抵御后梁的进攻,向晋国求救。同时义武节度使北平王王处直也遣使表示愿意归附晋国。李存勖把握时机,派大军救赵,与梁军大战于柏乡,大败梁军。柏乡之战后,义武军和成德军都归附于晋国,使得晋国的势力逐渐强大。这次削藩,朱温失败。

天祐八年(911年)卢龙节度使燕王刘守光称帝,改元应天,国号“燕”,史称“桀燕”。李存勖以平叛为名,大举进攻燕国。天祐十年(913年)晋国灭亡燕国,杀刘守光于太原。经过此战,河北之地大都归属于晋,为晋南下灭后梁奠定了基础。同年朱温去世。

朱友贞削藩

天祐十二年(915年)天雄节度使邺王杨师厚去世,梁末帝朱友贞企图分魏博为两镇,魏博军乱,相继以州县归降晋国。自此,河朔三镇全部都归入晋国的统治之下,梁两次削藩失败导致藩镇的倒戈,使得梁晋势发生逆转,晋国由弱势一方变为强势一方。

李存勖削藩

天祐十八年(921年)赵国(成德节度使)发生内乱,赵王王镕为其养子张文礼所杀,李存勖派大军讨伐,张文礼病死,大肆屠杀成德军。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自以为控制河朔三镇,因而在魏州称帝,建立后唐。

李存勖称帝后削藩

11月,李存勖大举裁官,上将军以下的武将都会受影响,同时警告手下将军牙兵。

924年1月,李存勖大举重用宦官给节度使当监军,削弱节度使权力,于是籓镇皆愤怒。

924年5月,提拔两个亲信伶人当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李存勖还派遣租庸使绕过节度使直接收税。

926年2月,魏博士兵皇甫晖赌博输了,于是跟士兵哗变,各大藩镇响应。魏博牙兵不满意李存勖的政策,带头推翻了他。

李存勖派遣李嗣源去平乱,结果被乱兵拥立成了新皇帝。

李嗣源削藩

李嗣源继位的隔年,927年4月,李嗣源大举屠杀魏博牙兵,三千五百家、一万多人被杀得干干净净,魏之骄兵,从此尽也。

加强禁军

明宗继位后,加强禁军。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将唐朝以来的禁卫六军系统与五代时期形成的侍卫亲军逐渐合一。

唐闵帝削藩被杀

明帝去世后闵帝继位,此时后唐明宗的两位大将养子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均拥重兵。

宰相朱弘昭、冯赟本想以调动节度使的方式来分离军权,反而激起叛变。

公元934年李从珂以清君侧为由攻入洛阳,后唐闵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虏,最后被李从珂所杀。

唐末帝削藩被杀

936年后唐末帝把石敬瑭调任天平军,并命张敬达、杨光远率军催促。石敬瑭听从桑维翰与刘知远的建议向契丹借兵叛变,并且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还要输帛三十万匹。后晋军独自攻入洛阳,后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石敬瑭称帝!

晋高祖削藩(引契丹入关,被人唾弃,不得人心,被迫与藩镇战争)

937年天雄军(即魏博军)范廷光反于魏州,前去平乱的张从宾也向他投降,并且杀后晋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

942年成德军安重荣反,被石敬瑭所平。

同年,白承福率部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石敬瑭去世。

石重贵继位,即后晋出帝,不久反辽被灭。

五代十国上半部分结束!上半部分是削弱藩镇,此时藩镇牙兵支持谁,谁当皇帝,但是是听牙兵指挥的皇帝。下半部分是加强控制禁军,这个时候谁掌握中央军也就是禁军,谁就是皇帝,实权皇帝。

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在辽军北返后开始收复中原。

948年后汉高祖去世,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

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郭威平定。郭威官拜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

隐帝被杀后,恰巧辽军入侵,郭威出师御敌,但大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大军返回开封。(郭威带的是中央军)

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后周,即后周太祖,后汉亡。

不久郭威去世,柴荣继位,精简中央禁军,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

不久柴荣去世,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即后周恭帝。

960年禁军领袖赵匡胤以镇定二州遭北汉、辽朝入侵为由率军北御,在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受禁军拥护为帝。

赵匡胤回师开封,废黜后周恭帝,后周灭亡,五代结束。他建立宋朝,即宋太祖。宋太祖继位时,经过柴荣改革的禁军已经非常强大,已经形成对藩镇以及十国诸侯的碾压。979年宋太宗派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国援兵,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十国时期结束。

赵匡胤继位后,凭借对禁军绝对的掌控能力,进行改革。

对于禁军,1.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2.内外相维政策,一半禁军守京城,一半扎住各地,两波人定期换防,互相制衡。3.兵将分离,士兵经常换防,将领经常调动。

对于藩镇,1.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2.钱帛全部送京城上交中央政府再分配,地方没有独立财权。

至此,赵匡胤改革后五代十国完全结束,一去不复返。


11庭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无疑是历史上大混乱时期,所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然也有大一统时期

五胡十六国具体指哪五胡?哪十六国?

五胡:即少数民族中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民族

十六国:除开江南、荆湘地区为东晋所控制,其它地区分别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其中就有十六个国家实力雄厚,这十六个国家分别是: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

五代十国分别是指哪五代?哪十国?

五代: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可以记为“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十国:即南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马楚、南唐、北汉,可简单记为“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相同点:同样是历史上鲜有的大混乱、大分裂时期,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都频频的兵戎相见,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不同点:五胡十六国持续时间比五代十国长,相对来说前者比后者更乱、更血腥,对于劳动人民伤害更为之痛苦,不然也不会有“五胡乱华”之说。





lang安然


凌烟阁论史来回答。

相同点当然都是乱、混战。两者都是在主要政权崩溃之后出现的。

五胡十六国是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权力真空,各路力量尤其是胡族力量趁机崛起,把中国北方搞得一片残破。

五代十国也是这样,在大唐灭亡之后,中原和整个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南方成立了众多小国。

不同点其实更多,首先,表现在形式上

致乱的群体不同:

  •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主要政权都是胡族建立的。比如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前后燕、北魏。他们前仆后继,为中原带来了不少新的变化。

  • 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乱主要是内部的乱,胡族政权主要只有一个外部力量--大辽。中原的沙陀族虽然是突厥的一支,但是他们早已在唐末就进入中原,与中原人基本无异,后来沙陀族就融入了汉族了。

致乱的方式不同:

  • 五胡乱华时期,主要是各个胡族政权之间的轮番替代,比如前秦消灭了后赵、前燕等,后秦又起来消灭了前秦,北魏起来消灭了后燕、北凉等。各族是相继崛起。

  • 而五代十国时期,除了后唐消灭后梁是两大势不两立的集团对抗之外,其他均为内部叛乱导致的改朝换代。这不是各族之间的替代,而仅仅是军事将领等为了自保而掀起的改朝换代。

  • 与五胡十六国并立的,始终有一个南方汉族的东晋政权存在;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也是一片混乱。

其次,不同点表现在实质上,深刻影响中国后续的发展

一、五胡十六国时期,因为北方胡族轮番进入中原,形成了胡汉融合的局面。胡汉融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胡汉融合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一,北魏创立了“均田制”。

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因为地广人稀,北魏有条件进行土地的重新大规模分配,这就摸索出了“均田制”。按人分地,成年男丁、妇女都有,只是数量有不同。

后来的大隋和大唐在一统天下之后,都实施均田制,为社会的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胡汉融合过程中摸索出了“府兵制”。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之后,西魏宇文泰创建了府兵制。后来初唐时期强盛的大唐军队,多是从府兵制出来的。

第三,北方胡族为文弱衰颓的汉人注入质朴尚武的精神。

大唐盛世,离不开草原胡族所注入的质朴尚武精神。唐太宗敢只身一人到军阵前面对突厥10万大军。王玄策一人敢调动多路大军消灭敌国;裴行俭只带千人就敢深入西域擒拿突厥十姓可汗。这些勇敢的壮举,没有整个社会尚武的勇气,是不可想象的。大唐因此人才辈出,能威服突厥、经营西域,把疆域扩到了空前的规模。

二、五代十国时期的混战,彻底消灭了世家大族,中国从此进入了平民社会,这深刻影响了宋朝及之后的中国。

隋唐其实是一个豪族主导、平民逐渐崛起的社会。

从北魏一路演化而来的隋唐帝国,其根基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周的八柱国,他们为什么能称为“柱国”?就是因为他们是有实力的军事贵族。有地盘、有人口、有军队。

北周的柱国制度,实际与草原的部族政治类似。草原上,大可汗是与各个部族首领联合共治的。联合共治的部族制度,与定居农耕的形式进行结合之后,就形成了柱国制度。这依然是皇帝为首、各军事贵族共治的模式。

隋炀帝不愿意被贵族掣肘,就被贵族们换了。而唐太宗为什么那么有涵养、能纳谏?因为谏言之人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利益集团,大唐就是由这些利益集团共同推举出来的。因此他必须纳谏,否则贵族们会换人。

大唐平民崛起的事实是:用科举选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不一定能有位子,想要得到位子还必须找豪族人士推荐。你看李白这样的人物,得不到贵族推荐的话,也一样没有机会。所以,大唐的政治和社会,基本还是被豪族把持。

但是,安史之乱一起,豪族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经过后续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200年大混战,结果所有的豪族都被打没了。政治上只剩下皇权一家独大,以及皇权手下的军事将领。

以上的种种变化,就给宋朝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定下了基调。

宋朝鉴于五代时期军人屡屡政变夺权的事实,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把军权分散成好几个部门,这样互相牵制,谁都无法独自调动军队,也就杜绝了军人政变的可能性。

同时,宋朝还在制度上重文抑武。当兵被歧视、武官低人一等。

宋朝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政策。严防内部人,对外部的大辽采取花钱买平安的政策。

这样一来,虽然大宋皇权固若金汤,但是大宋这个政权却成了弱鸡。

制度和风气,把宋朝变得文弱不堪。打不过大辽,还让境内独立出了一个西夏。就一个字:弱。

但是,在社会管理方面,大宋依然继承了大唐的风气,甚至超过大唐。社会自由度高,只要不触犯法律,人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文化发达、创新很多。这都是后来的明朝和清朝所不能比的。

后来的明清,学会了宋朝巩固皇权的办法,却把社会自由给丢了,导致中国进入了内卷化的死胡同。

结语:两个乱世,外表相同,但实质不同,对中国后续发展的影响不同。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看似后者是前者的浓缩版,但是其实质是不同的。

五胡十六国最终归于北魏,形成了豪族社会,开创了一系列新制度,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而五代十国最终却消灭了豪族社会,为平民崛起扫清了障碍;虽然大宋武力颓弱,但社会自由,文化与创新不断,成就了古代中国自由繁荣的平民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五代十国终结了五胡十六国演化出的豪族社会,开创了平民社会新天地。

(完)

凌烟阁论史谢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交流。


凌烟阁论史


表面看来,“五胡十六国”的重点在“胡”,而“五代十国”似乎是五个“朝代”,其实不然。

五代中的三个“后唐~后晋~后汉”,其实都是沙陀人所建,而沙陀人则是突厥人的一支。即使后来的宋朝,其建立的根基也是源于山西的沙陀人。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便可以了解这两段历史其实有很大的相似性。

1,在我国古代史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均为大分裂时期的开端,并导致了大约300年的南北对立。

五胡之乱其实是西晋八王之乱的继续,他们本身就是八王之乱的参与者,而随着天下大乱,“苦晋久矣”的匈奴人刘渊率先在山西建国,国号“汉”,这便是“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导致了晋室南迁,造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这便是东晋。从此,我国南北分治直至近300年后的隋朝一统。

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不同的是“唐天子”不复存在,朱温、李克用等公开争夺天下。

宋朝事实上并没有一统天下,而一直是南朝,契丹人在唐朝时期归属松漠都督府管辖,而随着唐朝国力衰微,契丹人开始独立,并在宋朝之前建立辽国。

辽宋其实是事实上的南北朝,直到300年后元朝的统一。

2,两个时期的出现均可以追溯到大一统时期的游牧民族内附

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其内附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比如刘渊的母系本身便是汉朝的公主,其起兵也是在山西,因为他们属于南匈奴,早已内附于山西境内。假如我们不只是着眼于汉民族,那么五胡之乱其实也是内乱。

五代十国的沙陀人李克用在平定黄巢之乱时功勋卓著,被赐姓李,封晋王。虽然李克用的“李”姓是赐的,但晋王却是货真价实的。


唐朝使用游牧民族的将领比汉朝更为广泛,由于后来赵宋的帝制传承来自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并将五代均定位正统,所以我们不觉得那也是“胡人”所建。

3,两个时期的不同点

五胡十六国的结局是鲜卑北魏统一北方,并融入了华夏。

后来结束南北分立的隋朝除了融合了五胡之外,其实与汉朝区别不大,中原王朝的范围也基本一致。

而五代十国之后的中国则不同。

五代十国之后,宋朝统一了大部分的中原,但辽国则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不要小看这区区十六州,从此我国历史开始向更大规模转变。

辽国第一次在塞外按中原模式建立了政权,这与当年的鲜卑人入主中原不同。辽国实行“一国两制”,汉地用汉制,契丹人则用旧制。

这一政策后来被金国、元朝、清朝所继承,为我国完成农牧两区的大一统、成为农牧二元帝国奠定了基础。


设想一下,假如五代的沙陀人石敬瑭没有割让燕云十六州或者宋朝收复了这一地区,之后的历史可能会完全不同,契丹人可能会像汉之匈奴、唐之突厥一样被驱逐,农牧二元帝国的建立便很难出现。

最后,五胡十六国的时间持续的更长,从304年刘渊建汉,至魏太武帝拓跋焘439年统一北方,共135年。

而五代十国假如从唐亡(907年)算起,至979年宋灭北汉,共72年。


心向青山


五胡十六国是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后,衣冠南渡,五个匈奴、鲜卑、羯、氐、羌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成五胡乱华,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进入南北朝时期。

五代十国指的是唐灭亡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相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同时相较于北方,南方政权都相对于稳定。不同点在于五胡十六国时间长,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各种势力版图犬牙交错相互攻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

而五代十国在北方的政权则是递次更迭的,相对十六国时期来说,较稳定一些,同时时间也更短暂一些。


九曲河桥


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是西晋未年,以羯族、氐族、汉化匈奴等几个蛮族政权在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进行的争夺与攻杀!由此带来了实际上的"种族屠杀"和"民族灭绝″的凄惨景像!各族首领为了各自的野心与贪欲,反复在中原地区进行混战,造成了千里田园荒废,百户难存其一的可悲局面!在这场持续了百余年的战乱末期,随着新的统一时机的到来,以及统一条件的成熟,隋朝结束了这一局面!首先平定了北方,最后南佂消灭陈国重新统一了天下!🌻五代十国的形成,其根源还在于上一个大一统王朝~~唐朝失败的"节度使″制度留下的遗患!唐朝后期的局面己经非常混乱了!中央政府己经无法有效掌控地方了!各地藩镇自行其事,又独揽人事权、财权、军权,客观上己基本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王国!犹如周朝后期的战国时代一般混乱!各藩镇保持着对唐朝中央的形式上的承认,对唐朝皇帝表面上的尊重。等到黄巢造反,率兵直捣唐廷!长安被义军攻占,黄巢建号"大齐″时,唐僖宗狼狈遁入四川,调动一切力量镇压!由于"大齐″政权失误连连,黄巢起义开始失利。其手下大将朱温向唐廷投降,协助唐廷消灭了黄巢!朱温受唐重用后,逐步显露野心。开始四处佂伐,扩大了地盘,直至劫迁唐朝皇帝,拆毁了长安城池。最终弑君自立,建立″后梁"!此举引得各地大小藩镇纷纷效仿,各自建"国″。称帝者、称王者、称君者无数!由此带来的便是佂伐战乱不断,人民苦难不止!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代成为了过去,自此后再难压制外夷!北方的契丹等趁机崛起…直到北宋建立后,中国才在主体范围內(幽云十六州及甘凉一带末纳入)实现了新的“统一″!🌻综合上述,总结是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相同之处在于一个"乱″字!不同之处在于:五胡乱华是外乱,是由外族入侵衰落的中原王朝所造成的乱像!而五代十国是內乱,这场混乱其实是中原地区的各派势力的争权夺利!其实质是自己削弱自己,给了外敌可乘之机!正所谓:兄弟阋于墙,外人必辱之!奇怪的是:每当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衰败、解体后,中国大地上总要经受或长或短的战乱与屠戳,几成规律……




北疆同心


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就是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野蛮非常血腥的时期,这个时期和春秋战国不同,和三国也不同,它是由于西晋王朝的长期奢侈以及八王之乱后导致的汉民族政权摇摇欲坠以及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崛起所引起。西晋王朝无力反抗,汉民族的大浩劫来临,这也是那个时期电视剧很少拍的原因,那是野蛮对文明的践踏,持续时间很长。

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五代在北面,十国在南边,这是唐代制度遗留的影子,主要是汉民族。

二者的区别是,五胡十六国主要是少数民族,相对来说更野蛮,文明程度更低,五代十国也是割据,但是主要是汉民族,不像五胡十六国那么野蛮。五胡十六国之后是两百年的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之后是北宋,这说明五胡十六国的分裂影响很深远,而五代十国的分裂是政权的分裂,文化上还都是中国文化。综上所述,五胡十六国更血腥残酷,影响更深。




品评历史悟人生


五胡十六国,是东晋后期汉民族凋敝,

五代十国是唐代后期,汉族凋敝,

都是五胡乱华,而且有历史连续性,

晋代,由于统治者宫廷政治斗争激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催生了隐士谈玄修仙的士大夫阶层隐退风潮,

这些士大夫阶层读书,吟诗,修仙,甚至磕药,以竹林七贤自居,形成名士推崇,

在这种风气带动下,晋代人摒弃世俗婚姻家庭,吹拉弹唱,自鸣得意,带动社会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

东晋后期五胡人口比例急剧上升,汉族人口空虚,

导致第一次五胡乱华,就是五胡十六国,这些国家政治幼稚,缺乏大国经验,很快改朝换代,

隋朝在宇文家族的基础上诞生并实现大统一,

隋文帝杨坚,和继承者隋炀帝杨广,大修运河,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统一,

但大隋一直有多民族文化,

唐朝,李世民,李恪,都受到五胡支持,

汉人是农耕,重汉家礼仪,汉家礼仪是平原农业礼仪,

唐代礼仪杂揉,既有汉人的部分又有草原的母性氏族,女汉子文化,

而其实在中原,不牧马放羊,也不纺织毛线,

这些胡服女人只剩跳舞,

这就造成一种中原不适,

导到中原婚育率下降,

人口出生衰退,

草原野合人口胜出,

所以在隨唐之后,五胡之乱再度暴发,

这次是五代十国,

可以说,五胡十六国,与五代十国,

肇始于魏晋谈玄修仙导致的人口危机,

是游牧民族生活习惯文化向中原农业定居文化转变的不适应,

隋文帝适应的较好,

武则天胡闹,

胡女的躁动与草原是一致的,不适合中原定居婚姻文明

总之结果就是胡女进入中原生育率奇低,

造成中原人口危机,五胡边塞人口一次次涌入中原

唐代两种文明各取半套徒具其表,既无草原的自由婚配,又失了中原汉家的婚嫁礼仪内涵,两头不靠 ,

相同点都是人口问题导致,是人口结构问题

不同点,晋代是求仙,影响了婚姻价值观

唐代是哄抬女权导致婚姻障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