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元塔:潮汕塔文化之奇葩

涵元塔,始建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落成于崇祯十二年(1639),距今已有370多年。该塔位于潮阳灶埔镇(今与原金玉镇合并为金灶镇)港内村龟山(又称客埠山)上,因山形似龟,故称“龟山塔”。又因江北岸属揭阳渔湖京冈,故称“京冈塔”。 该塔东濒榕水,对岸渔湖京冈乡古有七条溪港蜿蜒流向龟山。龟山之头延伸至江边,如饮水之状,溪水潺潺,两相对峙,恰似龟蛇悄悄私语,形成“七蛇会龟”的独特地理景观。

涵元塔:潮汕塔文化之奇葩


  涵元塔建于龟山上的缘由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位于潮阳的龟山上原有一只恶龟,日间该龟隐藏在榕江南岸,夜里常爬过北岸,毁食谷物、残害生灵,时任揭阳知县的冯元飚闻知后,即命人在它身上建起这座涵元塔,该塔像一颗大铁钉把它钉死,打那以后,北岸物阜人丰,经济发达。而《揭阳县志》则是这样记载:明天启六年(1626)浙江慈溪进士冯元飚被调任揭阳县令,他到任后,看到揭阳县城的西北方有高山作屏障,而东南方则是一片平原,地势低洼。据堪舆(风水地理)学说:应该在东南方建一座塔来增强文胜。遂于第二年——即天启七年(1627),开始在龟山上建塔。主其事者除冯元飚之外还有张明弼、郭之奇、黄奇遇、李时宪等历任揭阳县令和县中名贤。

  涵元塔共分七层,八角形,为砖石结构。八面各嵌有花岗岩浮雕石板,刻飞禽走兽。塔高十六丈,宽十八丈,下墙厚五尺。外以石嵌,内用砖砌,空心,有螺旋形石阶可登塔顶层,塔峰用重达百余斤的青铜质葫芦压顶,造型雄浑美观,遗憾的是因遭雷击现仅剩一半。塔基座有“飞龙舞爪”、“两虎吼斗”、“双凤牡丹”、“玉兔升月”、“鱼跃龙门”、“麒麟吐书”等石刻共23幅,每层藻井皆用石板覆盖,石板上刻有双龙戏珠、双狮戏球等图纹,构图意境开阔,形态逼真,也有仙人云游时留下的脚趾石印,这是明代石雕艺术的特色之处。塔门匾额石刻“涵元宝塔”四字,刚劲有力,是塔开始建筑时所书。塔门两边的楹联,是当时倡建塔的揭阳县令冯元飚所撰。上联曰:印光西渡浴南离瞻壁曜躔瑞应当年舟楫,下联曰:魁垒东搴宜北斗烽烟搀息醇还满地桑麻。这副塔联大意是:宝塔肇建,文事兴昌,人才辈出,人心归向;镇水导航,务本崇实,风俗淳朴,天下升平。涵元塔的二层以上,每层各有四门可出塔廊,今塔廊栏杆已毁。涵元塔的第一层正面供奉的泥塑像是专管涵元塔的塔神;第三层门顶横书刻“紫极登三”;第五层刻“奎光聚五”;第六层刻“六一风高”,俱书行体,苍劲雄浑。

涵元塔:潮汕塔文化之奇葩


  无论是潮阳还是揭阳,都把涵元塔列为重点旅游景点之一。游观者只要登上涵元塔峰顶,即可观韩榕碧波,云水茫茫,万户灯光,星莹灼耀,汕头、揭阳、潮阳均于眸下。宝塔面朝进贤门,背靠三峰寺,从进贤门和三峰寺远眺龟山,就像一艘巨船停泊在韩、榕江口,宝塔高耸,朵朵白云绕塔而过。每逢天高气爽,宝塔清朗,晨雾如纱,晚霞似锦,美不胜收。

  涵元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对于研究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古建筑艺术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涵元塔历经风暴、地震的破坏,还遭受到种种外在因素的侵扰,即使曾有过修缮,但它还是在不断地老化、遭受损坏。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投入资金,加大对涵元塔的保护力度,启动对涵元塔的进一步修缮工作;对涵元塔建立完备的资料库,使这座有明文记载的宝塔为更多人所知;还要落实文物保护措施,让这座宝塔成为潮汕旅游风景区的一个亮点。


涵元塔:潮汕塔文化之奇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