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有什麼“美味”,現在再也吃不到了?

古道西風野馬


本人80後,座標山西忻州市。小學時候有很多喜歡吃的零食,不過現在基本已經見不著了,下面回憶一下吧。

1、金果絲。

小塑料袋包裝,裡面是很細的蘿蔔絲,酸甜酸甜的,一毛錢一袋子。學校門口的小賣部有售。

拿著老爸每天給的一塊錢,買上幾袋子,回家路上吃的美滋滋。不過後來就見不到了。

2、239

239,袋裝飲料,5毛一袋。現在想起來其實喝起來和糖水差不多,但那時候就是挺喜歡喝的。

冷凍以後和吃冰塊差不多。類似的還有聰明泉。

3、酸梅粉。

好像叫這個名字。小塑料袋包裝,裡面配著一個塑料勺子,用勺子挖著吃。酸甜酸甜,味道不錯。

4、無花果

小袋子,白底棕字,酸甜酸甜,沒記錯的話是5毛一袋子。

5、唐僧肉

一毛一袋,一種果脯,好像是杏肉。

6、雞頭

這算是辣條的鼻祖吧,一毛一個,味道巨棒,完爆現在的辣條。小賣部打開一大袋子挑著賣,每次吃完還要把手指舔乾淨。





石頭說歷史


有很多,相信80後的朋友都不會陌生

1.袋裝汽水

我記得這個是大約三四年級突然開始在大街小巷裡面流行起來的,那時候好像是兩毛錢一袋,裡面裝的是汽水,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味道,關鍵是它太神奇了呀,凍在冰箱裡面是冰棍,化開了就成汽水能直接喝了,我記得我那時候最喜歡就是粉色的,有一股橘子的味道。喝這個汽水還有個竅門,就是你千萬不能在半凍半化的時候把水全吸光,那樣剩下的再化開就沒什麼味道了。

2 寶塔糖

這玩意我記得好像是用來殺蛔蟲的?但是味道很好啊,很特殊,不是普通糖果的味道,有一種香味,一聞到就知道是這個糖,那時候以打蛔蟲為由,積極地吃了不少糖呀。

3 酸梅粉

這個真的是很古老的東西,酸梅粉和現在的酸梅粉類似,但是那時候的粉很細,不像現在的是大顆粒的,這個粉巨酸,吃起來必須“吸溜”,但是粉不是關鍵的,關鍵是那個小勺,有好多孩子是為了買那個小勺子而去的,這小勺有什麼好額呢,小孩子的心思,長大了連他們自己也看不懂。

4 西瓜糖

這個糖應該是小時候的標配吧,五顏六色的,裡面是空心的,吃起來其實是泡泡糖,現在有的地方還有賣的。

5 汽水

這個汽水和上面的袋裝汽水類似,但是這個要高檔一點哦,價格也高點,大概五毛到一元,我小時候家裡的租客就是賣這個的,時不時的給我一個吃。味道嘛都差不多,但是這個有的形狀可以掰開,分成兩半給小朋友分享。現在的棒冰,和這個是一樣的。

怎麼樣,想想那個時候的零食,幾乎都是三無產品,小朋友們卻吃的津津有味,現在長大了,山珍海味也未必能吃的香了


芭芭啦爸爸


小時候的美食全部在農村屈指可數的小賣部,和帶有泥土氣息農田裡

酸梅粉吸管,第一次發現這個東西真的是吸上了癮,酸酸的甜甜的,沒有見過世面一樣,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個吸管。


龍葵,我們這邊叫野茄子,酸酸的,家門口野地裡到處都是,吃的嘴巴上都是紫色,現在新農村建設,農村周邊的環境也好了許多,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


甜杆,小時候玉米地的畦頭會給小孩子種一些,去地裡大人忙著剝玉米,孩子們再地頭剝甜杆,現在可能再也吃不到了。


果丹皮,很久很有見過這種果丹皮了,全脂原味,我也不知道我吃過多少,只記得太奶奶的廚子裡經常會有這個,每次去太奶奶的房間都會拿給我吃。

燈籠果現在只能在水果市場買到。大概20年沒有吃過了吧

爆米花,同樣的原汁原味,不一定喜歡爆米花,喜歡的是去看老爺爺放炮崩玉米。搞不好滿天飛,撿起來就吃。

童年不再,美食不再,即使再買到也不是以前的味道。珍惜當下,30年後現在吃的東西可能也會成為永遠的記憶。


農村好好說


記得小時候最怕生病打屁股針,每次感冒發燒都是先吃藥,忍著堅持三四天,實在挺不過去了,才會去衛生所裡讓醫生打一針屁股針。每次打針,我都會哭嚎的和殺豬的似的,然後屁股疼的大半天不敢下地走路。這個時候,醫生便會從他那個破舊的藥箱裡翻出一個小盒子,從裡面取出一顆白色的糖丸塞到我嘴裡,糖丸一入嘴,那絲絲的甜意便充斥著我整個身體,我便在這甘甜的滋潤下,邊抽泣著,邊朦朦朧朧的進入了夢鄉。那個時候農村裡很窮,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粒糖,所以這針後的糖丸便算是對生病的最大獎賞了。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打針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吃過的糖也越來越多,醫生的糖丸缺很少吃到了。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吃過這樣的糖丸嗎?






小樹影視廳


我出生的年代是躍進牌。

那個時侯很窮,面黃飢瘦,皮包骨頭,氣息咽咽是我的真實寫照,儘管爹爹媽媽盡力的偏我,因為兒女多,但我還是哇哇哇的哭鬧,原因就是肚子餓,好象就沒有飽過。到了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懂亊了,不哭不鬧了,知道了爹媽也苦,為了我們兒女真正是疲於奔命,那個時侯吃的重點就是酸菜米湯,即自己淹的酸白菜,自已種下的穀子碾成小米,自己種的洋芋,三樣混在一起在鍋裡煮,用柴禾漫漫煮爛,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圍坐在房子裡或者院子裡吃,真香,真好吃。天天基本都這樣吃,過一兩再吃頓湯麵條,也少不了酸菜,洋芋片,只是另加了些麵條。後來生活逐漸好了,現在的生活就不用說了。前些年我和老伴還專門做過多次酸菜米湯吃呢,做法跟以前的一模一樣,可是吃起來總感覺沒有過去那麼純香的味道,我就想啊,不知是現在吃的太好了,口味高了,還是種出來的東西隨著施肥,氣侯的變化而轉移了本來應有的本質呢?怎麼嘗怎麼品也沒有過去的那麼好吃,或許是酸米湯挽救了我的命的緣故吧,到現在永遠也忘不掉那口酸米湯。


用戶董永華


這個話題簡直就是“回憶殺”呀,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快樂無憂的孩童時光。

我出生在農村,而且是在大山裡,小時候家裡很窮,不像現在的孩子這樣錦衣玉食,不愁吃穿,那時候家裡很少買水果、零食,只能經常去山上摘野果解饞…現在看來能吃到那樣的“野味”也是件很有逼格的事,因為這些“美味”很多人都沒見過,更別說吃過了✌️不信?先說幾樣給大夥們瞧瞧😄

*茶籽泡——一種長在油茶樹上的果實,這種果實在油茶樹長新芽的時候才有,鼓鼓的,甜甜的



*茶耳朵——和茶籽泡一樣長在油茶樹上,等它發白的時候吃,這種東西很少,能摘到幾片就非常高興了



*刺梨子——表面有很多刺,吃的時候很容易扎傷手,但為了得到那一口,也管不了那麼多了



*刺苔子——生長在帶刺的灌木植物上,在它嫩的時候把表皮撕掉,直接開吃



*山泡——農村很常見的一種野果,長在山坡、路邊,味道酸甜,每次都是捧著一堆往嘴裡塞,吃的那叫一個爽呀~



*姑娘果——有點像燈籠,主要是吃裡面的果實,味道雖然不是我喜歡的,但是就喜歡那種用手拍開它的感覺



*胡頹子——紅紅的,小小的,酸酸甜甜的,果實累累,很好看



*茅草尖——綠色果皮包裹,裡面是白白嫩嫩的絮狀物,嫩甜的味道



*酸咪草——直接把葉子放嘴裡吃,有點酸



*野菱角——現在家鄉的市場上還有賣,但是在大城市很少看到,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



以上的“野美味”,你知道多少?

我是自駕遊愛好者,也會持續更新我在旅途中最真實的所見所聞,喜歡旅遊的朋友可以關注我,麼麼噠❤️


自駕小玩家


你小時候有什麼“美味”,現在再也吃不到了?

談起這個話題我們就會想起兒時躲著家長也要買的零食,找著爺爺奶奶要一點零錢,就迫不及待的去買零食,直到現在想來,也還是很想吃,說起這個,腦海裡不由之主就浮現了一堆“美味”興致勃勃的開始和朋友回憶起來。

1.小白兔的方形奶糖,西瓜泡泡糖

小白兔的方型奶糖和西瓜泡泡糖,記得當時賣的是一毛兩個,一買就好多,然後拿到學校去和小夥伴一起吃,在比誰吹的泡泡大,下一次的泡泡糖就是誰買。女孩子最喜歡吃奶糖了,不是很甜也不是很膩,吃了以後就跟上癮一樣的,不一會兒,旁邊就一堆奶糖紙了。

2.辣條

與泡泡糖同樣吸引人的那就是每個人兒時都必不可免要吃的辣條,那時候商店一大包,一毛一片就那樣你要多少片給你多少,然後裝在一個塑料袋裡,路上和小夥伴一起吃,或者回家偷偷的吃,要是被家長看見肯定是一頓罵,之後要麼就是扔了,要麼就是和饅頭一起吃。再後來有了那種五毛一小包的辣條,與之前的不一樣脆脆的,卻依然很受歡迎。

3.冰糕

夏天到了肯定少不了冰糕了,那時候的冰糕是啥,就是冰棒。印象裡還有那個橘色的冰糕裡面是很好吃的奶油,還有那種叫綠舌頭的冰糕,吃完舌頭上都是綠的,冰糕吃到一半軟軟的,很有口感。再有五毛一包,裡面好幾個小冰糕的花果山等等!

每個年代的不同零食都有不同的回憶,你這時候是不是也在和朋友討論著,你們那時候的零食呢,想想起來都是美味啊!





LQL天然氣管網工



暢言403


我是五九年出生的,我們這代人所經歷的最多了,也是受罪最多的一代,當然不能與戰爭年代比,再說經歷過戰爭年代的人,基本上也不多了。我們這代人,經歷過三年困難時期,經歷過那個瘋狂的文化大革命年代,經歷過人民公社時期,又經歷過社會的轉型期,經歷了四十年的改革變化,一路風雨伴霜晨,至今已是白髮人,憶起人生辛酸路,多少感慨化淚痕。

記得七丶八歲的時候,那時母親還健在,我們那時住在遼寧東部的一個小山莊裡。一天,我與小夥伴們堵了一個小河叉子,捉了一些小魚。拿回家後母親收拾乾淨後,熬了一小鍋鮮魚湯,那頓魚湯太香太好吃了,那是我這輩子喝的最香最美的一頓魚湯了。以後,我也曾多次捉來河魚,讓妻也按著那個做法做過多次,但是,無論以後誰做,卻再也做不出母親的那個魚湯味了。在這幾十年中,我常常會回想起,母親做的魚湯,那是世界上最鮮美的魚湯了。自從母親走了後,那頓鮮魚湯就成了我痛苦又難忘的回憶了,五十多年過去了,我非但沒有忘記,而且還時常想起!!!!!!!!!!!


側身天地我蹉跎


最憶小時去放牛

我們上學時,放假時間最長的當數麥假和秋假了。那時候家鄉的天氣已經進入了梅雨季節。特別是秋假期間,陰雨連綿,有時一下就是一星期。每當下雨時,生產隊裡的牛就不用下地幹活了,而我們幾個七八十來歲的小夥伴,自然就成了生產隊裡的放牛娃。因為我們放牛隻需記壯勞力三分之一的工分,而且認真負責,從不讓牛吃莊稼,所以隊長最喜歡我們這一群孩子去放牛。

雨天放牛對於那時的我們來說,也的確是件輕鬆、快樂的差事。只要把牛趕到山坡上,小夥伴們就可以站在牛皮紙傘下信馬由韁地嗨歌,想怎麼唱就怎麼唱,長腔短調的都有,但騎在牛背上吹笛子的浪漫情節沒有,拉著牛尾巴翻山趕草場的事倒是常有。即便如此,那時候我們也覺得放牛就是最愜意的生活了。

放牛時,大家嗨夠了,玩累了,便會一邊看著牛吃草,一邊在草叢裡尋找地木耳。那是一種陰雨連綿天氣才會出現在山坡草叢裡的野生菌類,我們稱之為“地曲連”,比指甲蓋大一些,一晌能撿半竹籃左右。回家淘淨後,放在清水裡煮熟,然後用蒜汁拌了特別好吃。有時候,大人們奢侈時,把“地曲連”和雞蛋、小蒜一起炒了吃,感覺簡直如天上的美味一般。

秋假裡放牛還能收穫的,就是“龍虼蚤”了。那是一種很大的有甲殼的昆蟲,會飛,頭部的爪上有兩個大大的鉗子,夾著人會非常疼。大人們說它是龍身上的跳蚤。立秋以後只要遇到陰雨天,山坡上、田野裡到處飛的都是,隨便一拍,就會掉到地上。用兩根木棍夾住後籠在一起,用草蓋住,然後找來平常藏在堰下窯洞裡的乾柴放在上邊點著,等柴火一滅,火灰一烤就熟了,去掉翅膀、頭和外殼,又嫩又香的白色肉質便會露出來,小夥伴們都吃得津津有味。但我卻覺得那肉和跳蚤有關,從來都不肯嘗一口。為此,小夥伴們還哂笑我“膽小鬼”。

如今,也許是環境使然,農村裡的耕牛已經絕跡了;秋雨中的山坡上和田野裡,再也看不到那種貼著地面飛行的昆蟲了;就連雨後草叢裡的地木耳,亦很少能撿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