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為大明王朝續命二百年,為何難逃一死?

老許


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主力盡失,英宗被俘。于謙力挽狂瀾,使大明王朝得以延續。可是他終究沒有避免被殺的悲劇,這是為什麼?

第一,代宗皇帝將大明全權交給於謙,明英宗又把皇位搶了回去,這樣一來,明英宗勢必把于謙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況且朝中大臣有很多於謙的親信,這麼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肯定會對明英宗的政權產生不利影響。

第二,英宗被蒙古人俘虜以後,于謙選擇立他的弟弟為皇帝,並不是指揮軍隊去解救他。這使得明英宗對於謙懷恨在心,是一生抹不去的傷痛。況且根據當時孫太后和他立下的諾言,英宗弟弟可以做皇帝,但是必須要立英宗兒子為太子。也就是說,他弟弟總要將皇位還給他兒子。但是朱祁鈺登基後的第三年,就把太子廢掉了,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由此,明英宗對於謙真的是忍無可忍,最後下定殺心。


陸棄


大明王朝是我們最喜歡的王朝之一,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相當的硬氣,完美展現中華民族的傲骨,于謙,我們稱其為“救時宰相”,在明朝歷史上可是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大明朝如果沒有于謙,那可要早結束兩百年了,甚至還有可能使我們中原大地在經歷一次五胡亂華這樣的惡劣的事件,給我們中國歷史再一次抹黑啊!

1449年,明英宗再奸臣的不斷慫恿之下,御駕親征瓦勒,最終在土木堡陷入重圍,明中更是被俘虜,堂堂大明皇帝居然被生擒,哪有一點兒洪武大帝南征北戰,戰無不勝的樣子,這貨是不是被狸貓換太子給換了呀?怎麼這麼菜呢?這可是明朝立國百年以來從未發生過點奇恥大辱!之後明英宗更是被當做“擋箭牌”,一路南下,誰敢放箭,誰又敢舉起刀兵,所以瓦勒一路直逼京城而來,宋朝的“靖康之恥”似乎就要在明朝重演。

但是命運就是這麼的奇特,也許正是大明王朝命不該絕吧,宰相於謙站了起來,擁立郕王為帝,如此一來明英宗就成了太上皇,天下都是皇帝的,重來沒有人說過天下是太上皇的呀,所以在這個時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一點都不顯得突兀,拒絕了所有議和,使官軍們決心背水一戰。於是晚上趁著夜幕,主動發動夜襲,斬殺瓦剌軍數百。這雖然只是一場不起眼的小勝,但對於穩定軍心,十分重要,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明英宗,當時可就在瓦勒的隊伍中當俘虜呢?于謙這麼牛,瓦勒的軍隊極有可能當時殺了明英宗來洩憤,可以說雨天直接把明英宗陷入了險地,怪不得明英宗重新即位之後立馬殺了于謙了,實在是當時的情況太兇險了,立馬就要上去與朱元璋朱棣團聚了。

最終瓦勒知道無法再用明英宗當擋箭牌了,就將他放回去了,想看看太上皇與皇帝之間的較量,畢竟皇帝大位如此的誘惑,只要兩位皇帝開戰,明朝必定陷入風雨漂泊之中,可以讓瓦勒更輕鬆地攻佔明朝,于謙也是深知瓦勒的算計,因此,明英宗一回來就被于謙可以說是監禁了起來,但是非常無奈的是,新皇駕崩了,朱祁鈺居然這短短几年就駕崩了,而且朱祁鈺的孩子也還沒有長大,所以也就給了明英宗重新登基的理由,這哥倆可真是有意思,互相輪流著當皇帝。

明英宗當了皇帝,那就要好好跟于謙算算賬了,首先,于謙趁夜晚攻打瓦勒,不顧及明英宗的死活,明英宗差點兒當場被祭天。其次,正是于謙的努力之下,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而他明英宗莫名其妙的就成為了太上皇,可以說是于謙剝奪了明英宗的皇位,這放到任何一個皇帝身上都忍不了啊。一個小小的臣子,居然剝奪了皇帝的皇位,這讓皇帝今後怎麼混吶?這哪裡還能有威信可言。最後一點,那就是明英宗被瓦勒放回來之後,于謙居然膽敢監禁於他,朱祁鈺這個新皇都沒有說什麼呢,于謙居然就幹自作主張,由此也可以看出,于謙在朝堂中的威信,太高了,已經到了功高震主的邊緣。不能留,不能留啊,因此,最終明英宗下令將於謙處死,並且抄家。

在劊子手行刑的時候,一個冷血的劊子手,竟然覺得於謙太冤枉了,不忍下手,最終行刑的劊子手自殺而亡,不願殺這個挽救了大明王朝的大恩人吶!


盪漾飛劍


即使到現在,也不得不為于謙鳴一句冤枉。

于謙出生於明朝初期,在宣德年間被明宣宗賞識,被派巡按江西,後又越級提拔為兵部右侍郎。

于謙是一個很正直的人,性格很剛強,他一直崇拜文天祥,後來的詩作《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風格上極為相似,也從側面反應出二人都是剛正不阿的個性。

在正統年間,太監王振掌權,搜刮錢財,文武百官都給王振獻金求媚,弄得朝裡烏煙瘴氣。但于謙是個清官,從不給王振送禮。在奸臣當道的朝代,清官就難做,尤其像于謙這樣有氣節剛正不阿的大清官,就更難。就這樣王振就陷害於謙,後來不僅降了職,還被囚禁起來。

但邪不壓正,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知道誰是清官誰是奸臣,於是百姓們還有一些官吏聯合上書,連各個藩王都出面給於謙說情,最後于謙終於官復原職。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被瓦刺俘虜,內閣首輔徐有貞建議遷都南京,于謙堅決反對,並說提議南遷的人應該斬首!而徐有貞就在這時對於謙懷恨於心。

在關鍵時刻,皇太后立郕王為帝,于謙輔佐臨危受命的新皇帝明代宗抗擊瓦刺,可以說,于謙在這場戰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把大明朝從危機之中轉危為安。

後來瓦刺被擊退,而代宗不願接回被俘的英宗,也是于謙勸說才派人接回了英宗。

奪門之變後,英宗重新登基,廢了代宗的年號,又被幫助英宗復辟的大臣蠱惑,把于謙等輔佐代宗的大臣關進大牢。英宗的心腹誣陷於謙,其中就有徐有貞,讓本來並不想殺于謙的英宗,下令殺了于謙。

歷史記載這一段有四個字:天下冤之!在抄于謙的家時,據說他的家裡所用之物都極其簡單,連多餘的錢財都沒有。在明憲宗登基後,為于謙平冤,賜祭,明孝宗時期,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



今舟說


歸根到底,于謙的悲劇和景帝的短命和無嗣有很大的關係。當然也是由於于謙大公無私,寧願以自己的死換得江山社稷的安穩。

相對於英宗來說,景帝在位的八年是勵精圖治的八年,景帝和于謙君臣在英宗被俘,北京被圍的情況下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大明王朝不致半道夭折。而且景帝時期的朝政相對英宗時期清明得多。

可惜景帝始終是英宗的代替者。而且在好不容易改立了自己兒子為太子,偏偏唯一的兒子還夭折了。而且自己在位期間國事操勞。身體還累垮了,眼看生不了自己的兒子。江山還是要還回哥哥手裡。不甘心啊。

明眼人都知道,奪門之變其實英宗不是奪景帝的帝位,而是奪兒子朱見深的位。應該景帝病重。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下肯定只能立前太子,侄子為繼承人。

偏偏這時候野心家石亨,徐有貞等攛掇英宗發動了奪門之變。當時的于謙掌握京城防務。據說要是想鎮壓這一次政變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但于謙選擇了按兵不動。也就選擇的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了英宗等人手裡。

至於于謙按兵不動的原因。如果他鎮壓了這一次政變,英宗一系就只能以叛亂蓋棺定論了。馬上喪失了皇位繼承權。而宣宗只有兩個兒子。景帝無子。而且現在病重。勢必只能在藩王裡找尋繼承人。引起大明王朝新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于謙的死,真的是一場歷史的悲劇。悲劇中折射的,是于謙高尚的道德情操。



丁強888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粉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的《石灰吟》,也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

土木堡之變,若不是于謙出面主持大局,估計是大明早就成南明瞭!

于謙臨危受命,以殘弱之師阻擋瓦刺虎狼。北京保衛戰,于謙鎮定自若,談笑間強敵,垂頭喪氣,沒有撈到半點好處。

力挽狂瀾,扶大廈將傾,于謙不愧為救時宰相。

京師保衛戰,獲得圓滿成功。功勞最大的于謙,不願接收封賞。卻得到了很多人的怨恨!比他官大的恨他,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于謙一個小芝麻官,充什麼能?官小的也怨他,風頭都讓你佔盡了,我們多沒面子!

他剛正不阿,鐵面無私,敢於打虎拍蠅,得罪了很多權貴。

和他一起保衛京師的石亨,功勞沒他大,石亨被加官進爵,心裡過意不去,石亨提出封賞于謙的兒子。于謙一點情面不講,直接拒絕了!石亨恨于謙到骨頭裡去了。

上皇英宗也不待見於謙,于謙和代宗走的太近!

代宗病危,英宗發動奪門之變,重掌國政!

于謙雖然為大明的延續,立下不世之功,但也架不住權奸們搬弄是非,被冤死再所難免!

天下皆知他冤,他的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自然不朽!


今古大觀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一場“土木堡之變”不僅葬送了明朝大量精銳,更差點讓這個立國還不足百年的王朝差點就此走向毀滅,時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謙此時成為了力挽狂瀾之人,他阻南遷、擁郕王,避免朝廷陷入混亂,更是打贏了之後的北京保衛戰。然而,奪門之變後,這位為大明立下赫赫功勳的名臣,卻不可避免的站在了已經復位的明英宗對立面,這或許就是政治鬥爭的殘酷吧。

△于謙的死,只是權力鬥爭的結果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正統十四年(1449年),歷經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對於立國還不足百年的明朝來說,正處在蒸蒸日上的階段,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卻差點使這個王朝陷入萬劫不復當中。

△土木堡之變示意圖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在明朝在仁、宣兩朝戰略收縮之際崛起的瓦剌軍隊,在太師也先的率領下南下,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將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以異母弟朱祁鈺留守監國,而自己則親率大軍出征,意圖重現永樂大帝的輝煌。

然而,由於軍政事務皆由宦官王振專斷,在出關與也先大軍短暫交鋒失利之後,大軍便開始回撤。在王振的胡亂指揮下,大軍路線屢次變更,導致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大軍先入居庸關以保安全,王振卻堅持讓軍隊在土木堡修整,結果在土木堡遭遇慘敗,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功勳和文武大臣戰死,二十萬大軍更是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

△明英宗朱祁鎮於土木堡被俘

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回京師,朝野上下頓時大亂,侍講徐珵(即徐有貞)建議遷都南京,時任並不左侍郎的于謙極力反對,在他的建議下,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下令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同時調通州糧庫糧食入京,這才使得局勢稍稍穩定,而於謙也被升任兵部尚書,全權主持籌劃京師防禦。

隨後,于謙聯合大臣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朱祁鈺逐於九月初六登基,是為明代宗,明英宗朱祁鎮則被遙奉為太上皇。隨後,在於謙的主持之下,明朝在北京城外大敗也先,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先後戰死,迫使也先最終退出中原。

△瓦剌太師也先

北京保衛戰結束之後,原本被也先認為“奇貨可居”的明英宗朱祁鎮,在明朝已經另立新君的情況下,反而變得沒有了任何用處。在也先率先求和的情況下,在於謙的建議下,明朝將留在北地一年之久的朱祁鎮重新接了回來,但卻隨即便被朱祁鈺囚禁於南宮之中。

“奪門之變”爆發,功臣于謙反被處死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晚,趁著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等人率兵來到囚禁朱祁鎮的南宮,簇擁著朱祁鎮直奔大內,憑藉朱祁鎮太上皇的身份,兵不血刃的衝入皇宮。被囚禁了長達七年的朱祁鎮,重新被扶上了奉天殿的寶座,史稱“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

在石亨敲響鐘鼓後,早已等在午門外的大臣們依次入內,在發現皇帝寶座已經換了主人後,大臣們全都驚住了。就在眾人猶豫自己,徐有貞表明了朱祁鎮復辟之事,朱祁鎮也率先表態,“景泰皇帝 (指朱祁鈺)病重,群臣迎朕復位,你們各人仍擔任原來的官職。”群臣眼見事已至此,只得跪倒參拜。

在朱祁鎮成功復辟之後,于謙和大學士王文等人隨即便被逮捕入獄。在石亨等人的主持下,科道官員隨即以“製造不軌言論,且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為由上奏,經過都御史蕭維禎審判,于謙、王文等人逐被坐實謀反之罪。

△于謙其實已經看的很明白

對於欲加之罪,王文還待反駁,于謙卻道,“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

奏疏上陳之後,明英宗朱祁鎮尚且有些猶豫,說道“謙實有功”。然而,徐有貞卻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于謙逐於同年正月二十三,在崇文門外被處斬。

于謙是否有功於大明,明英宗朱祁鎮其實心裡很清楚,否則他也不會說出“謙實有功”這句話了,然而正如徐有貞所言,如果不殺于謙,那麼他們的復辟便師出無名。作為土木堡之變之後最為活躍的官員,于謙已經深深的打上了明代宗朱祁鈺的印記,他有功於大明不假,但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他也只能成為皇權更替的犧牲品。

△朱祁鎮明知有冤,也不得不殺

于謙不僅有功於大明,甚至有功於明英宗朱祁鎮,是他在危急關頭挽救了大明,更促使了朱祁鈺將其接回,但權力的鬥爭從來都是血腥的,這不僅是于謙的悲哀,更是所有被捲入權力漩渦之人的無奈。


香茗史館


英宗被俘虜,蒙古利用英宗打算迫使大明投降,再不就是每年進貢,此時于謙就救大明於危難之中,和群臣商議,共立新君。蒙古見得不到好處就繼續進攻大明,這一次蒙古士兵直接到達了京城底下,作為文臣的于謙救國於為難之中,擊退蒙古士兵。後來蒙古見扣留英宗毫無意義,邊把英宗釋放回來,當然之間也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景帝當然不會歡迎這個哥哥回來。但英宗還是回來了。

回來之後,英宗被拘留起來,沒有了人身自由。景帝在位幾年一直沒有兒子,直到死去。這時候一些大臣和宦官壓寶於英宗身上,英宗上位,這些大臣和宦官認為正是于謙的原因讓英宗不能繼位,而且他們也害怕于謙這樣正直的人,只得誣陷於謙,于謙死後幾年,英宗才說道于謙忠臣也!

于謙君子呀?




路小貓咪


于謙被殺

別誤會,不是抽菸、喝酒、燙頭的於老師,是明朝大將於謙

其實說大將也不合適,他不是行伍出生,打仗也僅僅是一場戰役,活著的時候做過最高的官也僅僅是兵部尚書(明朝二品官,這裡的意思是說不像看別的故事主人公都是這個王爺那個公侯的)

于謙,其實一直都是文官,為人剛正不阿,說他為明朝延續國祚200年,一點都不為過,如果不是他,明朝不能說亡國,但肯定要偏居一隅了

故事還得從他還是兵部右侍郎的時候說起。

蒙古入侵,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忽悠下御駕親征,還帶走了100多位當時最有權位的公侯將相

關鍵是把指揮權交給了王振,一個只知道專橫享福的太監指揮,結果可以想象

土木之變中,明英宗被俘,100多位死了66個,官兵肯定是一個不剩了

蒙古大獲全勝,乘勝追擊,一路打到北京

要放皇帝回去

這不是騙傻子嘛?城門一開,都得死

這個時候于謙就跳出來了,前面說了,最有權利的一波人死的死,傷的傷。

他的官職在這個時候,能排上號了

兵部又是六部之首,掌管天下兵馬,關鍵是于謙這個人有擔當,敢扛事,站出來力排眾議,組織人馬保衛北京,並且另立新帝,安定全局

問題是,8年之後,明英宗復位了

為什麼難逃一死?

因為這是政治

明英宗殺于謙,相信不用多做解釋

可這8年之間,他居然只是在最初保衛北京的時候升任兵部尚書,之後就沒了(別的稱號都是死後追封)

這麼大的功勞,都沒有加官進爵,可見當時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相當嚴重,明代宗軟弱無能

于謙雖然擔的起國之重任,可是玩弄政治,確實差的有點遠,即使明英宗不復位,說不定再過幾年,還是會被別人找藉口除掉





飛哥講歷史


因為你能,你就得罪了同行,同行容不下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祝於老師健康長壽!



否定先生LYF


對國家功勞大,立景帝,迅速安定朝廷。可以後來明英宗回來,還被關了起來,在加上兩朝的權利鬥爭,明英宗第二次上位以後,肯定會算舊賬,自古皇權鬥爭厲害,即使于謙功勞大,可是在英宗心裡時刻擔心,哪一天會不會把自己廢了,在立一個皇帝。再說英宗那些元老都會在他的立場上,在皇權鬥爭中,于謙註定是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