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那“肾”跟“痰”什么关系?

中医习惯称 “脾为生痰之源”,说明脾在痰饮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不讲肾能生痰。其实,关于肾能生痰之说,明代的王纶在其 《明医杂著》中曾曰 “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明代赵献可继王纶之后提出肾生痰有两端,一为肾阳不足 “水泛为痰”,一为肾阴不足 “水沸为痰”,倡用八味丸和六味丸统治之;明代张景岳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肾阴肾阳的认识提出 “肾为痰之本”,指出 “肾家之痰,无非虚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那“肾”跟“痰”什么关系?

其虚有两个方面,即阴中之火虚,致 “火不制水”“火不生土”而水泛为痰,其二为阴中之水亏,则 “火盛燥金”“精不守舍” “精枯液涸”而成痰,遂创理阴煎、右归丸、左归丸及金水六君煎以治痰。 前人论述肾阳不足而水溢成痰,肾阴不足而水沸为痰及肾精不足而生痰,此虽已包括了肾虚生痰的大部分,然仍不够全面,尚应补入肾气不足生痰,肾气从阴阳属性理论上虽可归入肾阳范畴,然两者功能仍有所区别,则成痰机理亦有差异,宜另加阐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那“肾”跟“痰”什么关系?

肾气虚生痰是因肾为元气之根。人之真气,虽生于脾,主于肺,然其产生的根本仍在肾。肾气虚可以导致人之真气不足;而人身水液代谢,主要靠肺、脾、肾之气调节为之平衡, 《内经》有 “气化则能出焉”肾气一亏,气化不行,汗、溲等水液不能正常排出体外,气虚亦不能行津布津于全身,故可聚而为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那“肾”跟“痰”什么关系?

肾阳虚生痰则是因阳气不足,水失蒸化,漫溢停聚成痰,或因火不暖土,脾失运化而聚水成痰。两者症状表现也不同,肾阳虚主要表现为肾阳虚证兼见痰的症状,肾气虚主要表现为体虚似喘或动则气喘,体肥而兼痰证, 关于肾实生痰前人论肾痰,多言肾虚生痰,未及肾实生痰,在临症中不单发现肾虚可生痰,肾实亦可生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那“肾”跟“痰”什么关系?

关于肾实证《灵枢·本神》即指出“肾气虚则厥,实则胀”;后来严用和的 《济生方》总结肾实证有 “舌燥咽肿,心烦咽干,胸胁时痛,喘嗽汗出,小腹胀满,腰背拘急……”据证似指湿热水痰壅肾;明代章潢又指出 “邪气入肾,则多唾”。 肾实证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肾寒实和肾实热。肾寒实证为寒湿停着于肾,见腰部冷痛重着如系五千钱,即肾着病。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那“肾”跟“痰”什么关系?

肾实热据前文严用和及 《千金方》所述,主要为湿热水湿停留于肾,主证当为腰背强急,小便闭少、色黄,小腹胀满,体重骨热,足下热疼等。肾为胃之关,邪实壅肾,“关门不利,则聚水从其类”,而生痰饮。关于肾痰的临床特征,必须具有肾虚或肾实证是确定肾痰的前提,肾虚之痰多带咸味。肾阳虚之痰多伴面黑、脉沉、足寒,其痰稀,有时可见有黑点;肾精虚之痰多偏稠;肾阴虚火旺之痰,少而黏成粒。肾实证之痰当有肾实证指征,肾虚生痰亦可不见咳痰,仅见肾虚证兼见体型丰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那“肾”跟“痰”什么关系?

关于肾痰治疗须分虚实两类,虚补实泻。虚证中的肾阳虚可在前人倡用附桂八味丸的基础上,酌加巴戟肉、肉桂、鹿角、白芥子、苏子、鹅管石等以加强温化之力;肾阴虚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酌加天冬、海蛤粉、川贝、蒌皮、海浮石等。肾精不足偏阳虚的可用理阴煎、右归丸,偏阴虚可用左归丸、四阴煎,或用金水六君煎。古人曾称其为 “水泛为痰之圣药”(《本草蒙荃》),诚为经验之谈。然而痰饮的形成、为患绝非仅仅关乎脾、肺两脏,更与肝、肾、三焦之功能密切相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