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養:回故鄉參加葬禮

初冬的週末,正準備起床做早點時。“叮鈴鈴”老公那清脆的電話鈴聲響起,心想這麼早誰會打來電話肯定有急事。急匆匆的拿起手機,看到手機屏上顯示的是老公同學劉劍的號碼,急忙將電話遞給他

電話那邊劉劍聲音沙啞的告訴老公:“新安父親老了,你今天不忙的話早點上來,咱一起去參加老人的葬禮。”老公埋怨的回覆:“這個新安太不夠意思,老人有病也告訴咱,好去看看老人。咱幾個關係這麼好,連老人最後一面都沒能見上,真是遺憾!今早真是不巧有個緊急會議我必須參加,等會一結束立即上塬接你咱儘量早點去,還能幫老同學招呼客人。”

渭南文壇 | 張會養:回故鄉參加葬禮

當我聽到劉劍說新安父親老了這個消息,深感惋惜。等老公掛斷電話,我趕緊告訴他:“開完會記得給我打電話帶上我一起去,新安父親也是我閨蜜粉娃的舅舅,這位慈祥善良的老父親,我再熟悉不過。再說結婚三十多年了,嚴家村儘管和我孃家連畔種地,可就是沒能踏進這個村半步,趁這機會一是為老人送行,二是回到我那牽魂夢繞故鄉,三是見見我的閨蜜粉娃。”

渭南文壇 | 張會養:回故鄉參加葬禮

塬上有句諺語:“喪事到,喜事叫。”儘管新安忘記通知我們,但離家幾十年了,無論是村裡人,還是親戚朋友家,只是聽到誰家老人不在了 ,老公都會去為老人送行、行禮,這是我們做人的原則。十一點多老公打來電話,讓我趕緊下樓,放下電話火急火燎的拿起包就往門口跑。

一路上滔滔不絕的給老公講著新安媽媽早就不在了,老父親是怎樣一把屎一把尿將兒女拉扯成人,老人一生真是不易。這位老父親為人踏實厚道,心底善良,言語雖少但對人非常好。

渭南文壇 | 張會養:回故鄉參加葬禮

小時候,每每與粉娃去嚴家村買本本、買皮筋、看電影時,都會去她舅舅家座座。老人只要看到我們,總是拿出平時捨不得吃的好東西來招呼我們吃。

老公開著車穿梭在一半新路一半老路的龍尾坡,新路上的減速帶更是讓人讚歎不已。不覺的皂角樹已在眼前,車到豐原街上接上劉劍直奔嚴家村,約莫二十多分鐘就到了我的家鄉郭村,劉劍開完笑的說道:“好多年咱都沒來過了,新農村把以前的老路都改了,最好讓人家村人給咱引路。”聽到劉劍讓我引路的話語後,羞愧難當。說真的,自從沒了父母回孃家的機會更是寥寥無幾,只是對曾經的小路記憶猶新 。近幾年村子修了好幾條水泥路面還真是不太熟悉, 為了不丟人還是沿著我家東邊那條老路去嚴家。剛過原來的長豐渠遠遠聽見哀樂聲,走進村一群穿白戴孝的孝子請靈回來,人群中那張熟悉的面孔,正是我幾十年都沒有見過面的粉娃,趕緊喊了她的名字,和粉娃簡單的聊了幾句,留下電話號碼又加了微信。走進門進入今天主題,為老人上香行禮。看著靈堂前熟悉又顯得蒼老的老人遺像,滿面淚水為這位堅強、勤勞、善良的老父親弔唁三鞠躬。

渭南文壇 | 張會養:回故鄉參加葬禮

門外哭靈的孝子們悲痛欲絕,幾位耄耋老人在一旁勸著她們:“娃呀,別哭壞了身子。八十老,笑著埋,你大能活到這把年紀,也享了不少福,你們已進了孝心,讓你大安心的走吧!”

走出門順著當年合作社和撈池的地方走去,撈池早已變成人們休閒、娛樂的小廣場,合作社的模樣消失了。心裡感嘆不己,三十多年了,家鄉的變化真大,昔日那土牆土屋早已被小洋樓替代,老人們好多都已離去,故鄉的葬禮也簡化多了。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只有誰家過紅白喜事才回來幫幾天忙,平時村裡只留下一幫上了年紀的老人默默的守護著這片土地。

渭南文壇 | 張會養:回故鄉參加葬禮

【作者簡介】張會養,臨渭區作協會員,熱愛文學,酷愛詩歌,用文字記錄著生活的點點滴滴,用詩歌陪伴著退休生活!《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渭南文壇 | 張會養:回故鄉參加葬禮

渭南文壇 | 張會養:回故鄉參加葬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