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三驾马车”协力建设地铁城市

去年开通3条线,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339公里居全国第五;今年全面实施第四期建设规划——

大武汉“三驾马车”协力建设地铁城市


大武汉“三驾马车”协力建设地铁城市

空中俯瞰光谷广场综合体。

大武汉“三驾马车”协力建设地铁城市

2号线南延线珞雄路站内,如同梦幻世界。

大武汉“三驾马车”协力建设地铁城市

8号线三期军运村站站台。

大武汉“三驾马车”协力建设地铁城市

武汉地铁志愿者为外籍乘客发放轨道交通双语图册。

大武汉“三驾马车”协力建设地铁城市

2号线南延线开通当日工作人员迎接首班车乘客。

大武汉“三驾马车”协力建设地铁城市

蔡甸线高架车站。

大武汉“三驾马车”协力建设地铁城市

蔡甸线蔡甸广场站艺术墙,荷塘景观浪漫灵动。

回望刚刚过去的2019年,总有一些高光时刻值得铭记:

2月19日9时,武汉地铁2号线南延线开通,大大缓解光谷广场客流压力,将此前开通、无法换乘的11号线东段一期,拥入地铁网大家庭的怀抱;

9月25日9时,蔡甸线呼啸而至,与4号线贯通运营,引领蔡甸走向“地铁时代”;

11月6日9时,8号线三期开通,直达黄家湖东岸的军运村,军运会期间作为重要保障线路,赛后向市民开放,极大改善沿线出行条件,提升区域价值。

这是2017年以来,武汉地铁连续第三年开通3条新线,运营总里程增至339公里,居全国第五。

线网更长,客运量节节攀升。

日均客运量336.43万乘次,单日最高客运量445.62万乘次。

线网更优,出力当然也更大。

地铁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超过45%,过江客流分担率超过48%,挺起大武汉公共交通的脊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武汉地铁实施“三驾马车”发展战略、推进“三大转变”的第二年,“建设、运营、经营”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由“建设城市地铁”向“建设地铁城市”,由“公共交通工具”向“聚合生活要素、传播城市文化服务平台”,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

“三驾马车”环环相扣、彼此促进,“三大转变”任重道远、催人奋进。

全面实施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开通地铁8号线二期,续建5号线等11个项目……

新的一年,武汉地铁蓄势待发,将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坚韧不拔的定力、气势磅礴的动能,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开通新线 阔步迈向地铁城市

高光时刻,凝结了众多地铁人的匠心和汗水。

2号线南延线自2号线一期工程终点站光谷广场站引出,向南延伸,经光谷火车站至佛祖岭,全长13.2公里,设车站10座。与2号线贯通运营,高峰时段全线上线70列车,最小行车间隔缩短至2分30秒。

这是打通光谷交通“任督二脉”的点睛之笔,也是深情托举“世界光谷”的钢筋铁骨。

佳园路以南,岩溶发育,溶洞密布。地质勘测显示,2号线南延线穿越岩溶发育区约8公里,遇到溶洞1000多个,最大溶洞高达21米,并伴随红粘土、岩溶水等“工程杀手”。

地铁项目部主动出击,不仅进行常规地质勘查,还针对性进行岩溶专项勘察,并根据施工情况补充勘察,尽最大可能探明岩溶分布情况。

设计从勘察资料入手,结合国内外类似项目工程经验,多轮论证推演分析,精心设计,多次组织咨询审查,确保安全。具体实施中,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多方联动,随时根据施工情况调整、完善。

磨刀不误砍柴工。盾构机成功穿越此段岩溶区,岩溶处理及盾构施工为武汉三级阶地岩溶强发育、地面多敏感建筑物区域地铁盾构区间设计、施工积累宝贵经验。

蔡甸线由4号线黄金口站引出,穿过中法生态城,延伸至蔡甸柏林,全长约16公里,设站9座,其中地下站7座、高架站2座。与4号线贯通运营,开通首日,载客超过5万人次。

这是武汉采取“市区共建”模式融资、通往新城区的又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后,极大推动蔡甸对接、融入主城。

凤凰山站至蔡甸广场站右线盾构隧道全长1931米,主要穿越高黏塑性老黏土、坚硬石英砂岩、极软岩、软硬不均地层等,在蔡甸线所有区间中里程最长、地质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其中,石英砂岩强度最高达163兆帕,是截至目前武汉地铁建设中遇到的最硬岩层。

建设者首创镶硬质合金楔形齿重型滚刀,掘进效率比普通滚刀提高近两倍,啃下“硬骨头”。同时通过采取“缓推进、勤测量、少量多次纠偏”方法,解决接收段软硬不均地层小半径掘进问题,确保盾构机精准出洞。

知音站全长478.5米,为普通车站两倍,防水面积6万平方米左右。车站东部地势较低,像一个大脚盆,地面易积水,地下水汇集,仅降水就用了3个月。同时,该站周边地下不易透水的黏土多,客观上会把水往相对薄弱的车站方向挤压,车站如同建在“水袋子”里。

防渗漏成最大难题。为此,地铁建设者对车站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预埋件、预留通道接口、坑池、砼裂缝和结构砼等9类“隐藏工程”采取针对性措施,严防死守。具体施工中,采取四种工艺密实缝隙挡住地下水。

地铁建设中,“疑难杂症”不少。武汉地铁人迎难而上,战岩溶、啃“骨头”、防渗漏……最终高质量开通2号线南延线、蔡甸线和8号线三期工程,创造连续三年每年开通3条线的新纪录,让地铁线网更趋完善,让公共交通更加快捷,推动武汉地铁城市建设迈向新征程。

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武汉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到2024年,武汉将形成14条线路、总长606公里的轨道交通网,构建“网格+环+放射状”格局。届时,市民坐地铁更方便,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

蓝图绘就,稳步推进。根据计划,今年还将开通8号线二期,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提供支撑。

保障军运 展示大武汉新形象

夜幕降临,光谷广场主题雕塑“星河”点亮,呈现7种不同颜色,如同海浪般涌动,炫目时尚、绵延不绝,将人们带进梦幻的童话世界、浩瀚的宇宙空间。

“星河”共安装LED灯1.8万盏,其中1.4万盏为定制,安装于钢结构夹角处。通过定制的密集光源,营造出“璀璨星河”的效果,2019年夏季开始点亮城市的夜空。

光谷广场主题雕塑全部采用钢结构,是国内最大单体钢结构大型公共艺术品,成为城市新地标。

地下别有洞天。光谷广场综合体设计为地下三层和一个夹层:地下一层为地铁站厅及公共空间;鲁磨路公路隧道位于地下一层上方的夹层;地下二层为地铁2号线南延线区间、珞喻路公路隧道;地下三层则是地铁11号线站台。地铁建设者日夜奋战,两条公路隧道先后于2019年4月、9月通车,其他部位也已基本完工。

现在开车经过武昌徐东大街高架桥下道路,感觉路面平稳,两侧树木茂盛。

徐东大街地下为8号线一期武昌段,路面提升改造全长约4公里,由武汉地铁集团负责,在军运会之前高质量完工。

项目负责人介绍,沥青刚倒出来热气腾腾,温度高达110℃,刚铺时乍一看是平的,冷却后可能凸起或凹陷。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施工人员穿上平底鞋,用脚板感受地面平整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包括光谷广场综合体、徐东大街道路提升等工程在内,由武汉地铁集团负责的军运会项目多达41个,涉及5号线、8号线二期、三期、11号线东段二期等地铁项目和三阳路、烽胜路等道路的提升工程,以及运营线路、经营物业环境综合整治等。军运会举办前,全部按期完工。

承办重大赛事,倒逼城市功能品质大提升,全面检验武汉地铁运营服务水平。

军运会举办期间,武汉地铁增投运力、加开临客、延时运营,实行票价优惠,开通观众免检通道,挑起赛事交通保障大梁。安检升级,创新实施“互联网+”智慧安检,不断增强乘客安全感、满意度。

重大时刻显担当。军运会开幕式当天,为服务观众,武汉地铁收班时间延迟,至次日凌晨2时最后一趟车退出正线,连续运营20小时,立下功劳。

保障盛会显风采。直通军运村的8号线三期,作为保障线路,几分钟一趟,将各国运动员源源不断地送到比赛场馆和东湖、黄鹤楼、户部巷、汉正街等“打卡地”,成为武汉地铁面向世界的窗口。

匠心打造,全面提升。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地铁蓝、梅花红、芳草绿、归元金、鹦鹉绿、编钟青、云苔紫、云鹤黄、凤凰橙……集齐九色、越来越密的地铁线,提速大武汉,展示新形象!

对标一流 开创发展新局面

时间回到16年前。

2004年7月28日8时45分,汉口宗关,当天迎来22岁生日的柯凡驾驶武汉轨道交通头班车“A01”从宗关站出发,驶向当年的终点站黄浦路站。

在市民的热切期盼中,武汉首条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当时投入运营的只有1条线路、10座车站、10余公里,日均客运量0.78万乘次。

从无到有,从线到环,从环到网;从商业街到创业街,从闹市区到开发区,从老城区到新城区;从一年通车1条线,到一年通车2条线,再到一年通车3条线……武汉地铁线网快速延伸,通车里程已达339公里,累计运送乘客超过54.48亿乘次。

作为武汉市级投融资平台和地方国企,武汉地铁集团负责武汉轨道交通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土地储备、物业开发、资源经营,员工多达1.4万余人,新时代如何开创发展新局面?

2019年,武汉地铁集团开始实施“三驾马车”发展战略。

“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运营是高质量发展的载体,经营是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慢。”武汉地铁集团董事长张军表示,把“三驾马车”驾驭好,行稳致远,关键要对标“四个一流”,提升“三大能力”,“我们提出打造一流企业、打造一流团队、打造一流项目和打造一流品牌的目标。同时,集团上下要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和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

上个月,国家优质工程奖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武汉地铁机场线等共3个项目上榜,荣获“2018—201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设立最早,规格最高,跨行业、跨专业的国家级质量奖,是我国工程建设质量方面的最高荣誉奖励之一,这是对武汉地铁集团对标一流,加强精细化施工管理,深化质量创优活动的认可。

百年地铁,滚滚向前。

高质量发展,时不我待。

让我们共同期待,武汉地铁的下一个高光时刻!

摄影:李溪 倪娜 产启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