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后,心腹李卫的下场如何?

Celiaki


雍正一死,《雍正王朝》就结束了,所以谁也不知道电视剧或者是小说中的李卫最后的结局是如何的。但如果一定要从影视剧中去了解那个虚构的李卫在乾隆一朝结局的话,那也就只能从《李卫辞官》中得知一二了。



以下内容全部来自于虚构的《李卫辞官》电视剧中,非史实,而乃戏说。

话说雍正驾崩,乾隆皇帝即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这位新君频频下诏将雍正一朝所留下的老臣纷纷赶出朝堂。李卫这位直隶总督自知自己肯定不能幸免,于是决定自行辞官。但是正当李卫准备要上折子辞官时,乾隆却诏见他入朝面圣,但这次面圣,并非是罢官,而是贬官。



乾隆打心里是瞧不起这个混混出身的李卫,但是苦于雍正遗诏让他不能罢李卫的官,无奈下乾隆只得连贬他三级,就这样李卫从直隶总督变成了顺天府尹。

当然李卫深知自己的行事为人绝对不受乾隆的喜爱,于是早已是官场上老油条的李卫就开始了漫漫的“辞官”之路。



可乾隆这人虽极其讨厌李卫,但却是又不能不用李卫,他对李卫可谓是十分的矛盾,每当他要答应李卫辞官时,都有大事发生,而每次都是李卫替他解决了这些麻烦事,比如前内务府典狱海大人灭门案、江南四省三十六道海关走私案、科场泄题案等等,都是李卫替他解决的,所以乾隆对李卫是又爱又恨。



但每次乾隆不打算罢免李卫,并想重用李卫的时候,李卫总是不合时宜的提出要辞官,乾隆是气不得也恨不得,只能拒绝李卫,让他继续待在顺天府尹的位置上。就这样反反复复,乾隆要用,李卫要辞,演绎出了一个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不过最后乾隆还是答应了李卫的辞官请求。紫禁皇城内,“万岁圣明”响彻天际;清幽小道上,一袭青衫,两袖清风的李卫,骑驴远去。自此李卫逍遥于世外,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再也不用去管,再也不用去防,潇潇洒洒过着他世外高人的田园生活。



当然,在正史中乾隆登基后,李卫只活了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李卫依旧受到乾隆的重用,先是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兼任直隶总河事务,而后在1737年,李卫因在诚亲王府护卫与安州民众争夺农田一事上,秉公执法,被乾隆亲赐四团龙补服。

1738年,李卫重病,乾隆亲派御医到府诊治,但无奈病情过重,无药可救,最终在12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51岁。李卫死后,乾隆让其按总督级别祭葬,并赐谥号“敏达”。



可以说在正史中,李卫的结局也算是中规中矩,为人臣子能被皇帝亲赐谥号也算可以了。


澳古说历史


历史上的李卫家境殷实,在康熙年间通过花钱买了个官。在雍正登基后,李卫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官职不断提升,最后总督一方,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之后在乾隆三年因病去世,一生活了51岁。

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并没有讲述李卫后续的结局,但从李卫的表现来看,他的下场肯定不会差,这个人能从一个捐官出身,做到正一品大官,绝对有他过人的本事,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逢迎皇帝的意思,能得到皇帝的赏识。

李卫知道如今的一切是谁给的,因此他把讨好皇帝作为第一要务

李卫从一介布衣到官居一品,要是没有皇帝的赏识和提拔,他三辈子也当不了这么大的官。他在外是执掌大权的朝廷命官,但是在雍正面前,他始终把自己当成最忠心的奴才。

他忠心的是皇帝,在康熙朝的时候,李卫最忠心康熙,雍正继位,李卫就是雍正的心腹,到了乾隆也是如此。

官当的越大,李卫越是懂得如何明哲保身,年羹尧因为过于跋扈,让雍正觉得无法掌控,下场凄惨。李卫看到这种局面,肯定更懂得如何保全自己。

不过李卫能在雍正死后继续做大官,说明李卫也同样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在讨好皇帝方面,李卫确实有独到的手段。

李卫尊重读书人,文人对于李卫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虽然李卫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非常尊重读书人,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他的思维非常敏捷,而且经常出资修建书院,并捐献过大量的钱财。

之后雍正大兴文字狱,不许浙江人参加科举,李卫对那些受到牵连的学子深感同情,而且亲自去记录了这些人的具体情况,然后转交给此后前来巡查的大臣,以此帮助这些人申冤。

这不仅让浙江一地的读书人对李卫十分感激,同时朝堂之上的不少官员也对李卫很是赞赏,可以说李卫非常懂得为官之道。


在李卫病逝之后,乾隆帝下令以总督之礼厚葬,李卫历经三朝,而且还颇受赏识,确实是个能人。


东方大史


《雍正王朝》的电视剧仍然是来自“二月河先生”的“落霞三部曲”当中的第二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以及电视剧当中,像年羹尧和李卫都曾是“雍正皇帝”的包衣奴才,而史实当中却并非如此。


《雍正王朝》中李卫从一“包衣奴才”起步,因为对四爷忠心而平步青云

在《雍正王朝》当中,当雍正还只是“雍亲王”的时候,李卫在机缘巧合之下投入到了“四爷”的府内,成为了“四爷”的包衣奴才。

而且,在“四爷”整个夺嫡的过程当中,李卫也是多有参与,不仅鞍前马后,而且还不断地为当时的“雍正”出谋划策。

再加上,在电视剧当中所演义的情节,为了能够获得更多地方上的支持,参与“夺嫡”的各位亲王们便大力地举荐自己府上的“包衣奴才”们到各个地方上去做官,而李卫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开始步入了“仕途”。

而有了“四爷”这样一重背景,再机上李卫自身的那股子机灵劲,李卫的仕途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没用多久就从一个县一级的小官做到了府一级的大官,升迁的速度是非常之快。

除了李卫听了“四爷”的话要好好为官之外,便是因为他对“四爷”极其忠心,而且一旦听到任何的风吹草动,他总能第一时间告知“四爷”。

说到“忠心”,在电视剧当中更为突出的一点便是,李卫给他儿子取名为“李忠四爷”,以表对“四爷”的忠心,那么,当时的“雍正”不好好地提拔他又提拔谁呢?

至于说“雍正”在去世之后,李卫的下场如何,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李卫早就已经是“一品大员”了,而且还长期地在京城的六部其中一部供职。

即便是“官居一品”了,电视剧中的“李卫”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一切都是怎么得来的,仍然尽心尽力地效忠“四爷”。

而且,在雍正晚年的时候,已经位高权重的李卫萌生了“告老还乡”的念头,不想继续在官场之中勾心斗角了,而且这其中也蕴含着他的智慧,毕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去世乾隆继位,自然便会任用乾隆所倚重的臣子,到那时,位高权重的他便危险了,那么,既然是告老还乡,自然是得了一个“寿终正寝”。

史实当中“李卫”捐官入仕途,成就一代名称,升迁速度与电视剧中有一拼

李卫其人出生于康熙二十七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公元1688年的2月2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吉祥的日子,生在江苏丰县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

到了康熙五十七的时候,时年31岁的李卫才通过“捐资”的方式获得一个“员外郎”的职衔,所谓“员外郎”指的便是朝廷当中“六部”的副手,其实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名头,并没有实际的权力。

但幸运的是,没过多久,他的这个“员外郎”的虚衔便成为了实打实的官职,他进入京城但任了“兵部员外郎”一职。

说到这里便已经出现了“史实”与电视剧的不同,在电视剧中李卫是“四爷”在去扬州赈灾的时候捡来的一个奴才,甚至连“李卫”这个名字都是“四爷”给他取的。

但实际上,李卫是出生在一个富庶人家,当然,出生地在苏州倒是与扬州同在江南地区,相差得不是很多。

那么,后来李卫在兵部干了将近一年之后,就在康熙五十八年,即公元1719年,他又被调到了户部并且擢升为“郎中”一职。

而也就是这个时间节点开始,李卫便开始了他在官场“平步青云”的人生经历,三年之后,雍正皇帝即位,虽说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这句话放在李卫的身上却并非如此。

因为,雍正皇帝十分的倚重他,刚刚登基便便立即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而且在李卫还没有到任之前雍正又更改任命他为“云南盐驿道”,身居从三品之位。


要知道,无论在那个封建王朝,凡是跟“盐”相关的官职那可都是肥差,也是最容易滋生腐败官员的位置,而雍正却能任命李卫担任,足以说明他对李卫的信任和倚重。

在“云南盐驿道”任上李卫兢兢业业,政绩卓著,于是,就在雍正二年,任期还不满一年的李卫又被雍正擢升为布政使,身居从二品之位,主管整个云南省的财政税赋,同时也兼管着他已十分熟悉的“盐务”。

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一年之内,李卫就凭借过人的政绩连升了“两级”,这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已经是极少出现的了。

而接下来,到了雍正三年,李卫又被提拔为浙江巡抚,虽说官的品级没有提升,但是,权力的范围却变大了许多。

到了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李卫又被任命兼任两浙盐政使,整理盐政,并且严查私盐贩卖之事,而从李卫担任“云南盐驿道”之职以来,直到担任两浙盐政使,在他所担任官职的职责之中都与“盐政”有关,这便说明李卫应该是极为精通此政的。

而在两浙盐政使的位置上又呆了一年,李卫便升任了浙江总督,并且管巡抚事,身居正一品,成为了真正的“封疆大吏”,这也是李卫的人生巅峰。

而如果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李卫从捐官到成为“浙江总督”的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他达成这样的成就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可以说,纵览古今之能人能到获得如此成就的相信两只手是数的过来的。

更何况,李卫只是一个富庶人家出生的孩子,并没有十分雄厚的资本以及深厚的背景,能够在短短五年之内就升迁至了“正一品”的浙江总督,应该靠的也不全是他的政绩,这其中必然也包含着雍正对他的爱重。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来说一说,在“史实”当中,李卫究竟有着怎样的归宿,那么,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关于李卫人生当中的另外一个亮点,那便是他历经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是个不折不扣的“三朝元老”。

在“浙江总督”之后,他又担任了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官职,无论是史书当中,还是在民间野史当中,都记载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担任任何官职,他都能时刻体察民间的疾苦,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

最终,于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清朝的一代名臣李卫病逝,享年51岁,乾隆按照“总督”例赐予李卫祭葬,并且追赠谥号“敏达”,此外,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正因为李卫的为官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因此才有了与《雍正王朝》一样脍炙人口的《李卫当官》《李卫辞官》等演绎这位清代名臣为官生涯的影视剧作品。


冒牌东方朔


历史上的李卫和小说《雍正王朝》里的李卫完全不是一个人,可以说二月河先生只是借了历史上真实李卫的名字彻底虚构了一个小说里的李卫。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历史上真实的李卫。


《雍正王朝》里的李卫属于雍正捡来的乞丐,大字不识一个。


可是历史上的李卫压根儿就不是乞丐,而是徐州地区有名的富N代。


李卫出身徐州大族,可以说徐州李氏无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都是徐州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家族。


徐州李氏是由河北真定人李正居开创的,他于元朝大德五年居家迁移到徐州定居程子院(今梁寨镇李新集)。


从目前现存的史料看,李正居是武人出身,应该在元朝担任小武官,类似今天的连长、排长。


徐州李氏真正发迹是在李正居儿子李让时期。


元末明初有两个李让最有名,一个是当了明成祖朱棣女婿的富阳侯李让,许多自媒体把这个李让说成李卫祖先,其实这是错的,这个富阳侯李让并非徐州人,而是安徽人,而且其子后来卷入政争,这个李家很快就没落了。


而李卫的祖先是另一个李让,这个李让则因跟随黔国公沐英征战有功,因功被封为锦衣卫世袭千户。(明初有两个黔国公,一个是生封安陆侯死晋黔国公吴复,但是他从没有到过长江以北,所以李让不可能从长江以北跑到湖北从军;而另一个则是沐英,沐英曾长期驻守京口,李让从徐州去京口投军很正常。)


锦衣卫世袭千户虽然是五品武职,但是明初朝廷经常拿锦衣卫世职作为对功臣的奖赏,锦衣卫世袭千户百户逐渐成了一种不是爵位的爵位,因为世袭千户、百户想要任实职还需要一系列繁琐手续。这就是所谓的空闲带俸官。


这个李让就是李卫直系祖先。


虽然有明一朝,徐州李氏虽然没有特别大的成就,但是凭借李让挣下的“锦衣卫世袭千户”这个官职,也足够李家在徐州本地称王称霸了。


史书上记载李卫的高曾祖父李铸虽然是李让一脉次子,没能继承祖传的“锦衣卫世袭千户”职务,但本人也是“田园连绵,阡陌纵横”的徐州当地大地主。


李卫的曾祖父李从任是秀才、祖父李藻是监生,两人虽然没能考取功名,但是均以“义名闻乡里”。


所谓义名,无非就是乐善好施,而在传统社会哪些人才有资格乐善好施呢?当地有名地主才有这个资格。


所以李卫家族到了清朝也并不贫穷,依然是徐州当地大族。清朝康熙三十六年状元李蟠也出身于徐州李氏,只不过李蟠的祖上是徐州李氏一世祖李正居的长子李恭,而李卫祖上李让是李正居的四子。


按照史料记载,李卫虽然不喜欢四书五经,但绝对不是文盲,只不过父亲早逝,母亲在李卫教育上有点放任自流,用李卫自己的话说“仅能讲说《通鉴》,粗知古人行事。”


由此可知,李卫文化程度并不低,毕竟能讲《通鉴》,只不过他没有系统学习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吟诗作对上面差而已,但是论知识程度李卫应该是要超过清末袁世凯的。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五月,李卫花钱纳捐,以国子监生身份被兵部选任为武选司员外郎。按照史料记载,康熙年间捐一个员外郎需要纳银1700两。


1700两是什么概念呢?


康熙年间按照金庸先生祖先查慎行的《南斋日记》记载,当时一个轿夫月工资是一两、苏州织造衙门里的一个熟练织工的月工资是一两四钱银子,另还有每月四斗米的实物口粮。苏州织造衙门太监的收入是最低的二两,最高的每月八两。


而同时期苏州的一名家庭纺织女工大约一天可挣五六十文钱,按一个月计算,月收入是一两上下。


另外,李卫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官至直隶巡道,并且得到张廷玉和奉天府尹朱轼高度赞扬,并且被推荐给了康熙帝,康熙帝还公开表扬过李卫“曹郎实心任事如李卫者,盖无几人。”


还有,李卫事实上是怡亲王允祥在康熙六十一年十月推荐给雍正帝的,允祥以李卫“才品俱优,可当大任”,向雍正皇帝力荐。此前,雍正皇帝并不知晓李卫的姓名。


李卫在雍正朝的风光事迹我这里就不说了,总之他是雍正高度赞扬的“模范总督”。


我这里着重说说雍正帝去世后李卫的遭遇。


乾隆元年,乾隆帝让直隶总督李卫兼任直隶河道总督;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奏请免职,准备回籍里丰县调理。乾隆皇帝允请并遣太医到保定诊视。四天后,逝于任所,享年五十一岁。


二十六日,乾隆降旨:“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通往直前,无少瞻顾。......今闻溘逝,深为悼惜。”并遣直隶省官员护送灵柩回丰县,凡经过地方文武官员礼奠照看出境。十二月二十二日,葬家乡丰县城南杨家集东,谥号敏达。


李卫后人里最出色的是大儿子李星垣,他是乾隆元年的武进士,被乾隆钦赐为武探花,最高职务做到过广西右江镇总兵,但是李星垣做到这个职务的时候已经是乾隆二十七年了,可以说和他父亲相比,仕途上显得中规中矩了。


而且很快李星垣就因为勒索辖内土官财物,被乾隆帝处以“死缓”,右江镇总兵自然也做不下去了,史料后来也没有李星垣起复的记录,应该是从此退出清朝政坛了。


李卫其他儿子在仕途上比之李星垣更有不如,最高不过道台(四品)。


李卫孙子辈里官职最高的是李光文,他在乾隆五十五年官至福建台湾南路参将,而他另一个孙子李光续也只担任过七品知县。


可以说乾隆朝之后,徐州李氏似乎逐渐沉寂下去了,虽然还是累世为官(每代都有人做官),但是再也没有出过总兵、巡抚、总督这样的高官了。


不过到了清末民初,徐州李氏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曾经担任过李鸿章卫兵、福建督军、北洋全威将军的李厚基,不过李厚基并非李卫后人,而是李卫同族。


兰台


李卫当初仅仅是一个小乞丐,后来却俨然成为两江总督,这样的逆袭让人有点羡慕。关于李卫的成功,有机缘巧合的地方,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亮眼之处,但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人,真的就能在今后的权利之争中安然无恙吗?

《雍正王朝》中,对于李卫最后的结局,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想知道李卫最终的结局如何,我们就不得不从历史上的李卫下手。

其实李卫的结局和电视剧还是有很大出入,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他,家里还是蛮有钱的,毕竟家底殷实,手中拥有大量可以支配的资源,恰恰与电视剧中唱了反调。

至于他的仕途之路,可完全是富二代作风,有钱本生就是一种天然优势,想做官除了自己考取功名,也有一种最为便捷的方式:买官。

但是直接花钱买官是会犯法的,为了避免遭人口舌之嫌弃,李卫就打算用捐款,先来笼络民心,引起官府重视,最终也是弯道超车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员外郎!

有一个赏识你的人是很幸福的,但却并不能保证这种幸福长久,那个人要是先行离开这个世界,活在别人的阴影下着实痛苦。

李卫的前半生,也就是在雍正去世之前甚是幸福,但是雍正的去世,也让他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除了雍正的死之外,还有什么造成了李卫的后续生活不如意的呢?

  • 直接被贬官降职

李卫在乾隆时期,刚开始就被贬为直隶总河裁营田的观察使,这个官职就有意思了,作为专门管理河道的职位,足见李卫当时已经不得宠了,好歹曾经也是大名鼎鼎的总督,现在这就有点嘲讽了。

  • 郁郁不得志一命呜呼

当官要是不为民做主,甚至连为自己都做不了主的时候,怕是不如回家种田,前后反差待遇简直不要太大。

雍正时期,可谓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儿,影响力与权利一点都不差,但是现在却在乾隆这里栽了跟头,最终李卫去世于乾隆三年,虽然当时按照总督的规格举办葬礼,但是人都死了,又有何用呢?

  • 乾隆命令足以说明一切

看到功成名就的李卫,最终也不得不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当时乾隆在南下巡查的时候,无意间去到花神庙,庙里边的李卫雕像引起了他的注意,边上林立他妻妾的雕像,号称“湖山神位”这让乾隆看着极为不爽,当即下令拆除,还怒斥李卫这是居功自傲。

乾隆对于李卫此前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这位陪伴三代君主的大臣,有过辉煌,也有过落寞,或许这就是人生!

李卫很有自知之明,他明白自己读书少,但是关键会来事儿,况且还特别尊重读书人,也正是他这种谦卑的态度,注定让他在雍正那里得以重用。

古代科考,对于徇私舞弊也相当重视,当时科场发生舞弊案,李卫的处理态度就让光大读书人相当满意。

李卫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也是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与努力,幸亏他为人低调,没有在朝廷树敌,再加上他对于雍正的了解,自然也就安然无恙,

无论在乾隆时期如何,但是最起码在雍正手下还是相当谨慎,也算是死得其所,只不过最终的结局可能和他心目中的目标差距挺大的,毕竟谁不想留下好名声。

乾隆贬他官这事儿,李卫可能怎么也没想明白,也或许是乾隆对他的考验,但是最终的想法目的,或许只有他俩知道了吧!


大国布衣


雍正驾崩之后,其首席心腹之臣李卫,在乾隆三年的时候,也因病逝世了,享年五十一岁。

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李卫是由一个穷的连裤子都没有第二条的乞丐,甚至连大字都识不了一箩筐,因缘际会的巴结上了做皇子时的雍正,从此便扶摇直上,直至两江总督。


历史上,也确有李卫这号人物,但其并非乞丐出身,而是家境殷实的大地主出身,自幼也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能说学识渊博吧,因为他连举人都未考中,但至少文化水平不差。

其进入仕途,是通过花钱买的官爵,因为那个年代,想中进士太难了,所以家庭条件好的,一般都会通过金钱的力量,来敲开仕途的大门。

李卫起初在刑部供职,也只是一般的吏员而已,但因为工作能力出众,引起了十三阿哥胤祥的注意,因为康熙晚年,诸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都在四处的发掘和笼络人才。

经过一番慎重的考察之后,十三阿哥胤祥将李卫推荐给了四哥胤禛,从此李卫便加入了雍正的阵营,为了襄助胤禛夺得储君之位,李卫可以说是压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


康熙在弥留之际,将皇位传给了皇四子胤禛,雍正即位之后,像之前在潜邸就追随他的老人,当然个个随之官运亨通,李卫自然也不例外,为了彻底整顿吏治,扭转大清日渐衰退的局势,雍正也需要他们的鼎力相助。

李卫在雍正王朝的十三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其牢牢的为雍正掌控住了大清的财源,为雍正新政的推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雍正孙推行的新政,是对既得利益者的一次洗牌,所以难度极大。

雍正时期,民间的反清力量,依然存在,虽然势力不大,但对清王朝的统治依然存在威胁,所以李卫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民间反清力量的清剿,尤其是对武林人士的管控。
雍正皇帝驾崩之后,进入了乾隆时代,李卫依然受到了乾隆的重用,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李卫并未因此而被冷落,李卫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民间,口碑都相当的不错。

只是李卫在追随雍正帝的十三年里,不分日夜的操劳,其身体已经被严重的透支了,根本无法再继续为乾隆皇帝效力,其先后数次向乾隆请辞,但乾隆并未应允,而是令其在京调养。

早已病入膏亡的李卫,还是未能斗过死神,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年仅五十一岁,为了嘉奖李卫一生的功勋,乾隆亲赐谥号“敏达”,相对于年羹尧与隆科多等人而言,雍正当年的肱骨之臣中,李卫算是最成功的了。


清史宴


雍正帝去世后,心腹李卫的下场如何?与《雍正王朝》差别太大了。因为在《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后,这部电视剧就结束了,所以李卫怎么样了,我们也不知道,那我们就来说一说历史上的李卫最后怎么呢?他在乾隆朝时有没有受到器重呢?他有没有善终呢?


李卫当官

先来了解一下李卫,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代名臣。李卫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

乾隆元年(1736年),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李卫请以营田交诸州县收管,分辖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统率经理。乾隆二年(1737年),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赴州嘱讬。上命治库克罪,嘉卫执法秉公,赐四团龙补服。乾隆三年(1738年),疏劾总河朱藻贪劣,朱藻弟朱蘅挟制地方官,干预赈事。上命尚书讷亲、孙嘉淦按治,夺朱藻官,并如律治罪朱蘅。

李卫病疾发作,乾隆帝派遣御医到府诊治。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738年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因为在《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后,这部电视剧就结束了,所以李卫怎么样了,我们也不知道,那我们就来说一说历史上的李卫最后怎么呢?他在乾隆朝时有没有受到器重呢?他有没有善终呢?

其实李卫出身并不是小叫花,而是江苏一户富裕的人家,他的功名是捐来的,而电视剧里说李卫大字不识,那肯定是不合理的,他只是不是科考出身的,但是他肯定也受过良好的教育的,否则他又如何当到直隶总督呢?

雍正即位前,李卫担任户部郎中,雍正即位之后,又先后担任了云南盐驿道,云南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他在浙江主要做修浙江海塘,查处私盐和捕盗的事情,样样都做得很好,很让雍正满意 。

雍正七年,李卫加封兵部尚书,不久加太子少傅,雍正十年,担任刑部尚书,不久之后就担任直隶总督。

在乾隆元年的时候,李卫又兼管直隶总河,担任裁营田观察使。乾隆二年,李卫上表说,诚亲王(胤祉)王府的护卫库克与安州的百姓争土地,经查属实,乾隆治了库克之罪,然后赐李卫四团龙补服,以嘉奖他的秉公执法。

乾隆三年,李卫再次上表,弹劾河道总督朱藻,朱藻的弟弟朱蘅做了很多坏事,经过吏部尚书讷亲,刑部尚书孙嘉淦(电视剧里孙嘉诚的原型)的调查属实,朱藻兄弟被治罪。

不久之后,李卫得病,他向乾隆帝请辞,乾隆派御医前去医治,乾隆三年十月,李卫病逝,终年五十一,谥敏达,敏达是敏捷而通情达理,而乾隆对李卫的评价是:才猷干练,实心办事。

不过据民间传说,乾隆南游的时候,看到西湖花神庙竟然有李卫和他的妻子的神像,叫做”湖山神位“,乾隆下诏说:李卫仗着先皇的恩宠,如此骄纵,竟然敢立庙,实在太过份了,就将这像给烧掉了。


历史简单说


历史上李卫在乾隆三年病逝,不仅李卫得到善终,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在朝廷为官,他的长子更做到两广总督,可以说李卫是荫及后代。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没有交代李卫的下场,但是在雍正去世后,李卫的结局应该不会太差,这主要有几点。

一、李卫这个人绝对是大智慧,虽然不学无术,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偏偏能得做高官,这是因为他自己能清楚的认识自己,没文化、没根基、没圈子,和其他官员格格不入,受尽排挤,但是他能死死抓住一点,就是忠心,他知道自己只要事事忠心,其他的问题都不是事,有事情有雍正兜着,所以说他为人做事,不走寻常路,不按套路出牌,甚至有点出洋相,只求结果不问过程,只要雍正知道他忠心就好,而且李卫还都能把事办好,这说明他的能力也不低。



在《雍正王朝》后面,李卫还跑到监狱脱了官服去揍曾静,这时候李卫可是一二品大员了,李卫打曾静,是因为曾静污蔑雍正,你敢污蔑主子,我就要修理你,然后就是雍正带着后来的乾隆到监狱里撞到了,虽然说李卫被罚了一年俸禄,但是李卫一句怨言都没有,换别人搞不好还会嘟嚷一下,这在雍正和乾隆眼里,当然很满意,李卫心中有君父,有正义感。

二、雍正帝的后半生,一直为了新政而奋斗,李卫在推行新政上非常卖力,这当然让雍正很满意,不过李卫懂得处理事情,他负责的摊丁入亩并没有让士绅阶层损失太大利益,也就是从蛋糕上薅点奶油下来,所以实际上他并没有得罪士绅阶层。



李卫对于读书人是非常尊敬的,在科考舞弊案中,副主考李绂发现考题泄露,主考官隐瞒不报,李绂是读书人的领袖,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从心里是看不起李卫的,但是在科考舞弊案中,李绂先去找三阿哥,三阿哥不敢插手,就指点李绂去找李卫,李卫这个当时的“浙江巡抚”就帮忙把这件案子办了,这要换别人就是掉脑袋的事,可以说李卫赢得了读书人的好感 ,士绅阶层自然对他印象更没那么差了。

三、《雍正王朝》中,夺嫡也是主要剧情之一 ,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诸皇子为了皇位是互相拆台,勾心斗角,最终雍正赢得了皇位,在雍正王朝中,虽然夺嫡范围小,但也是很惨烈,皇三子弘时想要刺杀弟弟弘历,是李卫和图里琛带着人护送弘历进京的,雍正在决定赐死弘时这件事上,李卫的一番话也起了很大作用,李卫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直接说,只是侧面的说康熙当年太宽容了,明知道老八他们心术不正还一个个加封,将难题留给了雍正。



雍正害怕夺嫡的难题延续到下一代,造成兄弟自相残杀,所以狠心赐死了弘时。认真说起来,李卫也可以算是弘历一方,雍正派弘历到江南李卫那里体恤民情,李卫自然与弘历亲近一点,弘时派人刺杀弘历,李卫与图里琛护送弘历,当然不会容于弘时,如果弘时不死,夺嫡依然继续,对于李卫来说当然害怕心狠手辣的弘时掌权,只有弘时死了最安全,这样李卫对于弘历不但护驾有功,还是扶持他上位的功臣。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李卫不管是电视中还是历史上,都应该是能得到善终的人。

历史上的李卫出生于富户,捐资入官,从一个五品员外郎的闲职,不过十年时间,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乾隆三年十月,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

乾隆评价他:“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历史红尘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作为雍正的铁杆亲信,在乾隆上位以后,当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也不至于收到乾隆的打压,只能说失去了皇帝的恩宠。

大字不识的李卫,“捐官”上任。

清朝时期的捐官制度,成为了与科举并列的清朝选官制度,实际上就是有钱人“买官”的一种渠道,这样的官员会有什么样的作风,可想而知。

清朝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与这种捐官制度也有极大的关系,既然这些有钱人付出银子买官,当然要在任上把这些银子捞回来。

偏偏就出现了一个“捐官”的另类李卫。

李卫不仅为官清廉,并且对于达官贵人非常不感冒,当然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甚至是皇子、亲王。

但李卫刚好得到了,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帝的赏识,为雍正帝登基,可以说也出了一把力,是一个“从龙之臣”。所以雍正登基以后,面对皇兄皇弟的刁难,对于李卫这样的“实干家”,更加重用、信赖。

所以李卫这样一个富商家庭出身的“捐官”,在区区15年的时间里,官至直隶总督,可见雍正得信赖。

乾隆登基以后,李卫的待遇出现什么变化?

雍正是非常著名的“抄家皇帝”,对于贪污腐败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对于李卫这样的“实干家”非常喜欢。但是乾隆呢,恰恰相反,擅长和稀泥,只顾自己享受,从乾隆重用和珅这样的大贪官就可以知道了。

李卫在乾隆登基以后,虽然还是原来的李卫,一直对于贪污腐败不能容忍,承办了几个大案,甚至告发了当时的诚亲王。

如果是雍正,当然会对李卫的行为大为赞赏,但是换了乾隆,却只会埋怨李卫给自己惹麻烦。

乾隆登基三年,李卫因病去世。

按照惯例,古代的大臣去世以后都会按照实际的官职,晋升一级下葬,显示皇帝的恩宠。

但是李卫显然不在恩宠之列,只是按照实际品级,“总督例赐予祭葬”,从这里就能看出李卫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

乾隆还对李卫的庙宇做出了非常过分的事情。

因为李卫给江南的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得到了百姓的拥戴,给李卫和他的妻妾立了一座庙。

但是乾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见,反而下令“撤像烧毁”,甚至专门下谕“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这对于一个大臣来说,是非常大的侮辱,可见乾隆真的是不待见李卫啊。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