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低年級學數學,孩子粗心、牴觸、應用題不會?這樣引導更有效

“得語文者得天下”是近幾年流傳甚廣的一句話,然而卻有人說這是上聯,還有下聯叫

“得數學者得總分”。

數學的地位在各科中是毋庸置疑的,在應試中,它是舉足輕重的一科;在生活中,它是一切學科的基礎。

學校課堂對孩子數學學習的作用只是一部分,家庭中的薰陶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家孩子從學前啟蒙,至今上二年級,從一開始的牴觸,到漸漸對數學感興趣,除了老師的引導,也在於平時在家裡的啟發。

小低年級學數學,孩子粗心、牴觸、應用題不會?這樣引導更有效

01 學習數學中,孩子經常會遇到這些問題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總結一下,應該有以下幾種:

1.對數學牴觸

看到網上有一個視頻,小女孩在背乘法口訣,三五十五,三五多少?三五三十五,多少?三五......機械式的記憶讓孩子對數學深惡痛絕。

小低年級學數學,孩子粗心、牴觸、應用題不會?這樣引導更有效

很多家長覺得數學很重要,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幼兒園開始教孩子數學,各種計算、刷題,殊不知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留下消極的心理烙印。

如果從學前就讓孩子對數學產生牴觸,小學一二年級一些機械背誦的東西,再進一步加強孩子的牴觸心理,那數學真的會成為讓孩子恐懼的一門學科。

2.粗心馬虎

粗心馬虎貌似是每個孩子數學中最大的敵人,每次考試都會聽到這樣的話,“這道題我會,就是粗心了”。有時會把符號看錯,有時多寫了一個0......我們都怪孩子不會檢查,但是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3.看不懂數學詞彙,應用題讀不懂

應用題是很多孩子的頭等難題,看到有一大段字的題目,就會有畏難心理,硬著頭皮讀下去,卻發現題看不懂,更別提怎麼答了。

小低年級學數學,孩子粗心、牴觸、應用題不會?這樣引導更有效

02 那些問題背後的原因

孩子的問題背後是有原因的,分析原因,才能更有效地應對,幫助孩子打開認識數學的窗口,在生活中落實與操作。

1. 讓孩子感到枯燥乏味是沒有激活孩子的興趣

有一句話說的好:能夠調動孩子求知的興趣,這才是最大的成功。

在學校的數學課上,老師給的是知識;而在家裡,父母給的是興趣。所以,我們不是要成為孩子的老師,而是要成為啟發孩子興趣的朋友,激發出孩子的學習興趣驅動他們自己去探索。

兒童心理學中強調,孩子學習任何新知識、掌握任何新能力、建立各種新概念的過程都是循序漸進的,不僅有術語的認識、熟悉、運用、掌握的過程,還有親自動手嘗試的過程。

這個學期,我家孩子在學習乘法口訣,在背誦9的乘法口訣時,孩子感到很困難,機械地背誦效果不好。

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有趣的視頻是關於乘法口訣背誦的技巧,說給孩子聽。

伸出雙手10個指頭,從左手開始數數,數到幾,把第幾指頭彎下去,左邊的手指頭數目就是結果的十位,右邊的手指頭數目就是個位數,比如3,左邊有2個指頭,右邊有7個指頭,這就是3乘以9是27,依次往後數,發現真的是這樣。

小低年級學數學,孩子粗心、牴觸、應用題不會?這樣引導更有效

孩子知道這個規律後,很快就把9的乘法口訣記住了,她說那個手指頭的圖像已經印在她的腦子裡,不用掰手指頭了,在那以後,關於9的乘除法很快就能做出來。

相比於機械的記憶,這種有趣味的小方法更能激起孩子的興趣,然後她會去探索只有9有技巧嗎,8的口訣會不會也有?那我們就達到目的了,激活孩子的興趣,讓她去探索。

2.孩子粗心的背後是什麼?

小學一二年級,加減乘除運算是基礎,每天做題時,孩子也會有粗心算錯的,有時會把符號看錯,有時忘了進位。

看到這種低級錯誤,我也經常會怪孩子不仔細,然後讓她做完題後要好好檢查,但這種“檢查”的程序往往讓孩子很抗拒。

小低年級學數學,孩子粗心、牴觸、應用題不會?這樣引導更有效

後來我查閱了一些資料,瞭解到,兒童心理學中有這樣的說法:

孩子的本性越淳樸,就越不喜歡重複性的動作。重複能夠讓這個動作更加嫻熟,但對急於認識新世界、新鮮事物的孩子來說就不太適用。

我讓孩子自己檢查作業,就是讓她做一次重複性的工作,那孩子不願意是正常的。如果換種方式來考慮,說不定孩子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了。

比如兩位數的進位加法35+29=64,孩子常常會寫成54,原因是忘記進位了。

忘記進位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列豎式時沒有標記進位,另一種可能就是口算十位加法後忘記加進位了。

改正前一種錯誤需要孩子嚴格按標準的流程做到,個位5加上9以後,立刻要點上一個點兒。改正後一種錯誤就需要訓練記憶力了。

後來,我告訴孩子在列豎式時,先往十位上畫一個“帽子”,做完個位後要給十位戴帽子,如果沒有就不用戴,否則必須戴。將“戴帽子”列為計算流程中的一步,孩子比以前有所改善。

小低年級學數學,孩子粗心、牴觸、應用題不會?這樣引導更有效

通過流程來降低錯誤的概率,而不是一直在追究孩子的錯誤,畢竟粗心的事大人也會常犯。

3.“應用題不會”是缺乏從具象到抽象的變換

孩子與成人在思維方式上有差異。學前和小低年級的孩子抽象能力差,牴觸、逃避不是孩子的態度有問題,而是年齡本身的能力無法達到。

比如甲乙兩地相距10千米,孩子可能不太理解,但是說從咱家到圖書館相距10千米,孩子可能就理解了,這就是抽象思維具象化的一種表現。

抽象思維有三個表現:

第一,能夠將具體的事物用概括的方式表現出來。

第二,能夠對概括的事情和說法進行組合、變化,並操作。

第三,能夠將抽象的事物用具體的例子進行解釋。

有調查顯示,有的孩子9歲能表現出對抽象詞彙的理解能力,但有的孩子到15歲才能表現出抽象思維的能力。

所以對於小低年級孩子來說,很難理解抽象詞彙。對他們來說,難的不是數字之間的運算,而是理解應用題中的語言,並將其變成數學上加減乘除的運算形式。

所以培養孩子對數學詞彙的熟悉、理解,並漸漸形成認知。這樣,當孩子再遇到應用題時,理解題意這一關就可以輕鬆跨過了。

比如減少、相差、相同、最多的、最少的、一半、兩倍等,這些都是應用題中的高頻詞彙,找出這些常用的數學詞彙,並用孩子熟悉的實物來給孩子演示,讓孩子理解。

小低年級學數學,孩子粗心、牴觸、應用題不會?這樣引導更有效

比如,有這樣的一道題,有一根繩子20cm長,另一根是它的一半,另一根是多少cm?

一個簡單的應用題,有的孩子無法理解“一半”的含義,那可以給孩子拿一根20cm的繩子,讓孩子量一量一半有多少,那孩子就能理解一半的含義了。

在課堂上,老師可能沒有辦法來做這些事情,但是家裡可以,將抽象的語言用實物來展示,讓孩子腦子裡形成一個概念,而不是直接灌輸給孩子一個詞語,讓孩子記下來。這樣長期下去,孩子失去了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只會機械記憶。

參與的過程比最終記住的結果要重要得多。

03 生活中的點滴都可以悄悄變成數學,父母可以這樣引導

生活點滴都可以悄悄地變成數學,比如清點媽媽蒸的包子、上樓數樓梯、記住爸爸媽媽的手機號或是電錶上的數字。通過這些小事,讓孩子不怕數字,尋找生活中的各種細節,並藉機發揮,把話題引到孩子有興趣的層面,並漸漸愛上數學。

小低年級學數學,孩子粗心、牴觸、應用題不會?這樣引導更有效

1.生活中可以玩的數學

孩子經常會問各種奇怪的問題,比如“為什麼食物要放到冰箱裡?冰箱裡溫度有多少?”有時會覺得孩子問題簡單而敷衍,這樣就錯過了啟發孩子的好時機。

可以這樣做,讓孩子把手伸到冰箱中一小會,讓他感受一下,然後用溫度計測量冰箱裡的溫度。再讓孩子把手放到冷水中,然後問他,是冰箱裡涼還是水裡涼,看孩子是否用溫度計上的數字來解釋。

當孩子學習長度的單位時,問孩子是餐桌高還是書桌高,然後問他多高、高多少,並拿出尺子來測量,把測量的數字寫下來,這樣孩子就會懂得長度的測量方法,會懂得長度的單位,並在腦中形成一個長度的概念。

告訴孩子看電視只能看10分鐘,然後開始計時,結束後告訴他開始時指針的位置、結束時指針的位置。然後讓他自己計時,計時5分鐘。關於時間的概念也會有所瞭解。

仔細發掘,生活中有很多數學可以引導和啟發孩子,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瞭解到的數學概念比起課堂上學習到的概念,更讓孩子印象深刻。

還可以讓孩子閱讀一些數學繪本,生活場景中貫穿一些數學概念,在閱讀中理解數學概念。

眼睛看得多了,耳朵聽得多了,並參與其中,看到自己的不同做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就開始對事物有了興趣。

2.試試這些小遊戲

小時候孩子會喜歡數數,比如從1數到100,如果孩子數數沒有問題,可以試試倒數,還可以跳數,先示範1、3、5、7......看孩子能夠可以繼續數下去。當孩子能夠正確地數下去,可以嘗試難度更大一點的,比如3、6、9、12、15……

關於數數這個小遊戲,其實讓孩子瞭解到的概念有序數、奇偶數、序列、加減法等,當然不用跟孩子說術語,現在可能還不理解,但是有了這樣的趣味訓練,等以後再接觸到這些術語的時候,孩子就能很快理解。

小低年級學數學,孩子粗心、牴觸、應用題不會?這樣引導更有效

3.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思考,這是思維訓練的過程

有時問孩子,你懂了嗎?她說,我懂了。但是往往再做題又不會了。後來引導孩子給我當小老師,來講出自己的思路,把思考的方法說出來,哪怕只是簡單的加法。

比如一位數相加的會後,就這樣說:9加4就是從9開始數數,10、11、12、13,所以9加4等於13,數了4下,意思就是9加4了。

有時孩子會說,這道題我不會,我說,你自己讀兩遍題,等到讀完她就會了。

語言是思維的反映。做數學題尤其如此,一些題目不會做,實際上是沒有理解孩子在學習時,嘗試把題目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這就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說的過程,有時就開竅了,一下就明白了。

小低年級學數學,孩子粗心、牴觸、應用題不會?這樣引導更有效

說出思考過程是一個重要的啟發智力的方法,能夠說出自己的思考,印象也會加深。

培養孩子把思考能力講出來這個習慣不僅有助於建立並梳理其數學思維、提高數學思考能力,還能改善其性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對於父母而言,在孩子小的時候,每一個時期的引導,都貫穿著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對孩子智力發育的影響,對孩子智慧啟蒙的影響。

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願每一位家長都能獲得啟發,給孩子一個數學天地的魂。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用心陪娃,分享落地的家庭教育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