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认为建文是没错的,朱棣造反就是错?

观史为镜


从法理上,从明朝的继承制度上,从任何角度来看,建文帝朱允炆都是没错的,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接班人,是根据明朝法律规定的继承制度继位的皇帝,谁站出来推翻他都是造反,当然,如果建文帝严苛对待百姓,那其余朱家子孙取代他还情有可原,史书上也能遮掩,可建文帝在位期间并没有过多苛待百姓,他苛待的是朱家王爷们。

从明朝的安危角度来说,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也是正确的,外边封的都是朱姓王爷,大多有兵权,他们也是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为了明朝不出现西汉时的“七王之乱”和西晋时的“八王之乱”那样的皇族分裂战争,削藩是肯定的。

而且朱允炆的削藩是得到朱元璋认可的,两人之间曾有过这么一番对话:

朱元璋:“我把御外侮的责任交给诸王,边尘不动,让你做太平天子。”
朱允炆:“敌国入侵,由诸王对付;诸王有异心,谁来对付?”
朱元璋:“你的意思怎么样呢?”
朱允炆:“以德争取其心,以礼约制其行。如果无效,削他的属地;再无效,改封到别处。这样再不知改悔,就只好举兵讨伐了。”
朱元璋:“很好,没有比你所说的办法更好的了。”

显然,朱元璋也知道藩王有可能对未来的皇帝造成威胁,认同朱允炆的准备和动作,只不过朱允炆继位后并没有按照他给朱元璋说的那样去做,他在齐泰、黄子澄等文官的鼓捣下,在削藩的行动上变得很操切,直接抓起来一堆藩王,还逼死了一个,由此站到了所有藩王的对立面,也给了最年长的藩王、燕王朱棣借口。

朱棣起兵打出的口号是”奉天靖难“,发布的檄文中也是以讨伐奸臣为主,他也不可能直接把矛头对准朱允炆,朱允炆毕竟是合法的皇帝,至于后来打赢了,当然是自己做皇帝,只有傻子才会干掉所谓的奸臣后,还让建文帝继续在位,这个很正常。

但朱棣他是造反,这个是错不了的,这也是为什么大批文官不支持他的原因,方孝孺宁愿被诛十族都不配合朱棣,就可见朱棣当时面对的舆论压力有多大?这也是他继位后拼命要做出远超汉唐功绩的动力之一,他要证明他的确是造反,但他当皇帝没错。


孤寡老人讲历史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朱棣攻入北京与读书人的代表方孝孺的对话。

朱棣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只打算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间:“周成王在那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儒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儒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说:“这是我们朱家的事。”

朱棣钦慕方孝孺的文学才华,叫他草拟诏书,但方孝孺不仅严辞拒绝,而且还揭露他篡位。朱棣以诛九族来威吓他,方孝孺不屈,后执笔书“燕贼篡位”四字。朱棣大怒,用利刃切方孝孺嘴左右耳,在狱中将他杀死,并灭十族(方的九族以及方的学生),死者达873人。

从以上对话,我们知道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建文帝是正统的皇帝,而朱棣攻入北京城就是“燕贼篡位。”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亡,朱元璋立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太祖治国严酷,威憾中外,太孙则以宽大仁慈得到人们的爱戴,唯独诸王仗着叔父的身份,常常不遵众太孙命令。

建文帝朱允炆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登基,即“授遗诏止诸王会葬。诏下,诸王不悦,谓此齐尚书疏闻也”。同年六月,户部侍郎卓敬密奏裁抑宗藩。

本来,朱允炆采取的削藩政策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的,但他所重用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是一群既不懂军事,也不会打仗的文弱书生。他们虽高喊“削藩”,但没有相应的军事部署来与之响应。而朱棣久经沙场,军事经验丰富,两相比较,谁输谁赢,一看便知。


枫叶永刀


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皇位之争,几百年来热度不减,至今还有人在讨论该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以来引起人们的兴趣,皆因朱元璋传位合理性、继承人继位正当性问题没有明确,“法理”、“情理”相互纠缠交织所致。

一、从“法理”层面看,朱允炆继位具有正当性,但不具唯一性。

按照宗法制度规定,朱允炆属于“大宗”,朱棣属于“小宗”,出身“大宗”的朱允炆继承大统天经地义,“小宗”朱棣不得问津、不容置喙。再就是按照礼制要求,父皇做出的制度安排,作为君臣关系的“臣”,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子”的朱棣,理应无条件遵从,这是本分。

二、从“情理”层面看,朱棣存不臣之心有一定合理性,但有违道德和规矩。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继位皇太孙时,朱棣前面还有两个嫡出的哥哥,可是天不假年,几年以后朱棣的两个哥哥先后死去,作为第四子的朱棣虽非法理意义上的长子,但实质上却是现实生活中老大,按照“父死子继”的“法理”观念,作为实质上是长子的朱棣在朱元璋驾崩以后接续朱家大统是具有正当性的。从“情理”层面而言,在皇位皇权这个巨大诱惑和虚荣心面前,普通人都会心生涟漪、引发非分之想,更何况是极具政治野心的朱棣呢?

综上所述,朱元璋死后出现的叔侄争夺皇位问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倘若朱元璋死后制度安排更合理一些,朱允炆削藩步子再沉稳一些,朱棣再守规矩一点,后来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但从实用历史观来看,朱棣造反取代朱允炆未必不是好事!





徐大乎


导语:

朱允炆是天子,是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朱棣是藩王,是朱元璋庶出后来改嫡出的儿子。所以说两者在正统角度上,是不具备比较性的。

为什么方孝孺、铁铉这些忠臣义士们,宁可满门抄斩,也要保朱允炆?其实就是因为朱允炆是正统,属于合法继承人。而朱棣是偏枝,是没有合法性的继承人。

而且朱棣是通过暴力手段,强行将朱允炆从皇位上拉下来,自己做了皇帝的。当时是太平盛世,朱棣这么做其实是触犯了众怒,唯一不生气的,只有他那些藩王兄弟们罢了。

01本是太平盛世,朱棣祸乱天下只为一己私利。

朱元璋虽然没怎么读过书,根基很差。可是悟性非常高,后期又请来了刘伯温、李善长这些一流博导作为老师,所以治理国家的水平那是相当高的。

但是他也嫉恶如仇,杀贪官就像捏蚂蚁一样,非常轻松就解决了问题。所以说朱元璋治理下的大明王朝,老百姓日子是非常好过的。

丙子,燕兵陷蓟州,马宣战死。己卯,燕兵陷居庸关。甲申,陷怀来,宋忠、俞瑱被执死,都指挥彭聚、孙泰力战死,永平指挥使郭亮等叛降燕。壬辰,谷王橞自宣府奔京师。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帅师讨燕。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削燕属籍。---《明史》

洪武年间,从一穷二白,逐渐恢复了农业大国的气势。朱允炆接手的时候,天下依旧太平,百姓日子依旧蒸蒸日上。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发动了对中央朝廷的战争,这会被老百姓们怎么看呢?人家日子过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1. 如果皇帝是个荒淫无道、滥杀无辜的主,那倒也罢了,好歹算是为民除害。可小皇帝朱允炆压根就 不是这么一个人。他还算是一个正常的皇帝,立志于削藩,将国力提升。
  2. 而朱棣是为什么造反的呢?答案太简单了,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利益。他为了个人利益,居然要把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拖进战火之中,这样的人名声怎么可能好呢?
  3. 朱棣是藩王出身,本身虽然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是朱元璋没有选择他。从正统角度来说,朱棣的确就是谋反,而且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去谋反。

削藩所针对的是各路诸侯王,但是受益的大明王朝。而反对削藩,针对的是大明王朝,受益的是各路诸侯王。由此可见,朱棣的私心操纵了这一场在太平盛世发动的战争,实在不应该。

02朱棣滥杀无辜,诛灭忠臣满门。

朱允炆跟他老爸朱标一样,是一个十分厚道的人。没听说他杀过哪些功臣,反倒是功臣一个个背叛了他,只能说朱允炆的气场不足,完全震慑不住局面。

可是朱棣的手段就太毒辣了,他的确镇得住场面,跟他老爸一样,是一个十分懂得权谋之人。但是他也跟他老爸一样,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帝。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明史》

当年朱棣南下的时候,在济南遭到了铁铉的强烈反击,多次败北于济南城下。这使得朱棣一度放弃了南征夺取天下的打算。

  • 可问题是朱棣后来直接绕道前往南京,压根就不理睬济南了。等到打下了南京以后,登基称帝,随后他再回过头来收拾铁铉。
  • 这个时候的铁铉守着一座孤城,压根就没有机会翻盘,最终被朱棣抓获。朱棣将铁铉施以磔刑,所谓磔刑,也就是割肉离骨,最后一刀再割喉。这种惨烈的刑罚,实在是惨无人道。
  • 铁铉全家也都被诛杀,女眷全都充入教坊,世代为娼。此外,诸如黄子澄、齐泰这些忠于朱允炆的大臣,全都没有一个幸免,死法非常残忍,女眷的下场更是惨不忍睹。

朱棣杀人的手段,简直比朱元璋还要残忍。很难想象他是多么痛恨这些支持朱允炆的大臣,可能是因为造反后心里后怕,所以才想要斩草除根。

除了忠臣被屠戮,朱棣还曾经诛杀了数千宫女宦官。原因很简单,他喜欢的一个妃子病死了,被查出来跟另外一个妃子有关系。所以朱棣本着株连的原则,将宫中的宫女太监几乎是杀了个精光,可怕手段,令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皇帝,谁会有好感呢?

03建文帝朱允炆当然也是有错的,他没有治国能力。

朱允炆年纪太小,从小又没有得到什么培训,所以他当皇帝的时候,压根就没有什么经验。身边的大臣,都是纸上谈兵的文人,这着实让朱允炆有些摸不着北。

在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朱允炆开始了削藩的历程。其实削藩本身是没错的,关键是,黄子澄这些人难道没有读过西汉的历史?汉景帝削藩的下场是怎样的?汉武帝削藩的手段难道他们没有学会?

推恩令是削藩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合理的手段。可是黄子澄他们视而不见,非要使用最暴力的方法来削藩。

你看看你们的皇帝朱允炆是个暴力的皇帝吗?显然不是,他甚至在战场上,下令不准他们伤害到他的四叔朱棣,人家来要你的命,你还不准保护你的人杀了他,这皇帝当的真有趣。

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宝成,告天地宗庙,御奉天殿受朝贺。乙丑,吴杰、平安邀击燕兵于深州,不利。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丁丑,享太庙,告东昌捷。复齐泰、黄子澄官。三月辛巳,盛庸败燕兵于夹河,斩其将谭渊。再战不利,都指挥庄得、楚智等力战死。壬午,复战,败绩,庸走德州。丁亥,都督何福援德州。癸巳,贬齐泰、黄子澄、谕燕罢兵。闰月己亥,吴杰、平安及燕战于藁城,败绩,还保真定。---《明史》

所以朱允炆压根就不是暴力削藩的料子,采取推恩令或许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很可惜的是,朱允炆和黄子澄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结果酿成了大祸。

此外,在整军备战方面,朱允炆也丝毫没有经验。他手里纵然有强大的中央军,却依旧不是久经战阵的朱棣的对手。最终的失败,也是情有可原的。

总结:人们谅解朱允炆是因为他只是无能,不是无德。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朱棣呢?因为朱棣这个人是有才无德之人,所以大家很讨厌。看看铁铉、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的女眷,被朱棣施加了怎样的刑罚,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朱棣了。

而朱允炆虽然失败了,却获得了很多人的同情,这里面的原因就比较多了。

  1. 首先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选择并且打算培养的继承人,属于正统继承人,这是任何一个藩王的地位都无法比拟的,结果却丢了天下,让人觉得可惜。
  2. 其次朱允炆好歹是一个仁慈的皇帝,他延续了朱元璋、朱标爱民如子的风范,对大臣们也比较仁慈,如果长期治国,可能会打造一个盛世。
  3. 再者朱允炆的天下是被朱棣以暴力夺走的。文明被暴力摧残在我们的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宋被元灭了,明被清灭了,都会让人感到有些难过。

毕竟朱允炆没有做错什么事情,而朱棣不仅造反,而且滥杀无辜,对功臣家眷处以各种恶行的刑罚,完全没有帝王风度,自然是要受到众人唾弃的。


江湖小晓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建文帝有什么错?

听说过什么叫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吗?

不要说建文帝并没有什么大错,就算有了错误,在古人看来也不能杀掉他。

因为这是弑君,是古代比通奸乱伦更严重的罪行,要诛九族的。

站在建文帝的角度,他消灭地方大封宗室藩王,当然是没有问题的,还有利于国家。

因为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假以时日岂不是又是一个个藩镇节度使。

只要这些人存在,国家就很可能出现内战,导致全面的混乱。

站在老百姓角度考虑,也必须消灭这些藩王。

事实上,朱棣推翻建文帝以后,也做了同样的事情,把自己的兄弟们那些藩王基本都搞掉了,不是杀掉就是流放,杜绝了这个隐患。

后来的大明藩王只是有钱而已,权力不足,更谈不上有军队。

建文帝的失败之处,主要是手下没有能够和叔叔朱棣抗衡的大将。他信任的李景隆不但是草包,而是还不忠心。

双方大军在白沟河决战时,李景隆因自己的指挥部遭到袭击,竟然丢下部队逃走,导致大军全线崩溃,投降的就有10多万人。

朱棣大军逼近南京时,李景隆竟然主动开金川门投降。

而建文帝自己太年轻,又不懂军事,所以最终就完蛋了。

原则上,根据古代的道德观念,建文帝让叔叔朱棣去死,朱棣应该遵命,因为虽然是叔侄但地位上是君臣。

而朱棣却起兵反叛,害死建文帝,是不可容忍的大罪。


萨沙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也许建文帝更具有正统性,但是不得不承认朱棣也是一代雄主。

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孙、太子朱标次子(长子早逝)。朱标病死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允炆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和朱元璋遗诏继位的,名正言顺。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母亲是贡妃,(并非马皇后),在古代讲究出身的继承制下,其地位远不能和嫡长子朱标、皇太孙朱允炆相提并论。但是朱棣的才能和谋略是朱允炆远远不及的。

朱允炆在即位之后,就开始实行非常激进的削藩政策,一年之内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等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全部废除,但是却不先废除最有实力的燕王,给了朱棣喘息之机和准备的时间,此其错一。

当朱棣装疯卖傻,请求召回扣留在南京作为人质的三个儿子时,朱允炆竟然动了妇人之仁,答应了朱棣的要求,把他们都放走了,致使朱棣再无后顾之忧,此其错二。

当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时,燕王的部队最多不到十万,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也就封地北京。而建文帝有一支数倍于燕军的常备军,拥有全国大部分的钱粮,控制全国大部分的土地。本身就占着大义名分,当谋士提出对北京“围而不打”,等朱棣钱粮耗尽,不战自败的主张时,自己却将一手好牌打烂,能力谋略可见一斑,此其错三。

朱允炆出生在和平年代,深受儒家思想教育,是一位仁孝的守成之主。而朱棣南征北战无数,军事才能和谋略非常突出,是一位开拓之主。朱棣在位时,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在西北设置哈密卫,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小哥话历史


现在讨论明朝建文与朱帝,没有实际意义,首先要讨论自已怎么去创业,讨论自己在上学时没有好好学习,造成高考榜上无名,通过自己打工勤劳致富,学会打工路上经验,带领乡亲走向致富道路。

建文帝与朱棣谁当皇帝都是自家人江山,没有当年朱帝当皇帝,明朝江山败的还快些,四海之内没有哪个国家不知道大明,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动国际贸易,在航海技术比任何一个国家,提前300-500年。

朱棣成皇帝让朱家人在大明朝享受二百五十六天,帝王世家!朱棣在历史上早有定论,唐朝盛世没有玄武门之变,历史又要从写,武则天死之后又把江山交给李家,历史永远成为我们学习知识一面,同时还要学会现代化高科技。

今后怎么在现在高科技社会中,打下一片天地,造富一方,让自己讨论也变成现实生活中实现。


老同学看彩人生


这里是历史名人坊,我来回答

首先朱允炆没错,理由如下↓

一,朱允炆是正统,在儒家思想中,嫡庶有别,等级是很森严的,嫡出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庶出,庶子在嫡子面前永远低人一等,而在古代封建家族中,只有嫡子可以继承父亲的财富和爵位,庶子是没有这个权利的。而朱允炆是朱标的嫡子,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虽然是以皇太孙的身份继位,但是依旧是正统,而朱棣虽然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是依旧改变不了他是庶子的身份。

二,朱允炆仁厚,朱允炆和他的父亲一样宽容仁厚,在位四年从来没有传出过杀功臣的现象,在朱棣刚开始起兵造反的时候,原本朱允炆完全有机会吧朱棣收拾了,但是却一再下令不能伤了自己的叔叔,不然朱棣早完犊子了。而朱棣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心狠手辣的主。上位以后给方孝儒来了个诛十族,只是因为对方不愿意给朱棣撰写诏书。

三,朱棣名不正言不顺,朱允炆正统继位,朱棣以庶子身份夺之,本来就错,再者古人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虽然朱允炆削藩有些操之过急,但是从长远看,也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并没有做错,这是历史的必然,谁坐在那个位子上,也会那么干,后来的朱棣不也一样削藩了,手段比朱允炆还要狠辣,只不过朱棣能镇得住罢了。

四,老百姓不愿意,元朝末期,朝廷残暴,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又各种起义,打了那么多年仗,好不容易安生了,能好好过日子了,你朱棣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再次挑起战争,要是你挑起战争是为了救百姓于水火,那没说的,百姓肯定会拥戴你,但是天下太平,你朱棣起兵造反,天下百姓那个服你,再者,如果朱允炆荒淫无度,滥杀无辜这也说的过去,但是朱允炆压根不是这样的人,人家削藩也只是损害藩王的利益,并没有对天下百姓造成什么影响,倒是朱棣起兵,把刚过太平日子没几天的百姓重新拉到了战争中,天下百姓能拥戴你?悠悠众口你堵的住?

朱棣的错就在于他不应该在和平年代为了一己私欲起兵造反,如果是社会动荡,君主残暴,起兵造反总能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和平年代百姓看到的只是一己私欲。

总结:朱允炆没错,如果一定要给他找个错误,那就是能力不足,不太适合当皇帝,削藩太过着急了。朱棣错就错在他私欲太重。

好了各位看官,以上只是个人看法,各位看官有什么不同见解,欢迎一起讨论,我是那个想要和你们成为朋友的男人渣渣,最后感谢各位关注


历史名人坊


第一:建文帝是正统皇帝

在朱允炆当皇太孙的第四个年头,朱元璋把外边所有的儿子都给喊了回来,是要他们回来拜见朱允炆的,朱允炆在前面一一接受王爷们的参拜,朱元璋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告诉那些儿子们,朱允炆是未来明朝的皇帝,你们都是他的臣子。结果仪式结束完了之后,朱允炆直接跑到那些叔叔们的面前,以拜见叔叔的礼仪又给拜见了一遍。

第二:建文帝是一个关爱黎民百姓的明君

朱元璋明朝开国之君,他深知大明根基以稳定,以后继承大业的皇帝不是需要像他一样心狠手辣的人,而是需要使国家和平发展的明君。朱允文是个好皇帝。是位明君。可惜他还年轻,看种亲情,而朱棣是个有经验的人,为了权利,可以放弃亲情。虽然永乐帝也算是明君。可惜,他经常发动战争,也犯了个大错,导致明朝的最终亡国,就是,他比他父亲朱元璋更重要太监,导致明朝一直都是有太监来掌权。

第三:建文帝看重亲情

朱棣派人收拾皇宫的时候却发现了一道圣旨,圣旨是之前朱允炆留下的。朱棣夺得皇位后发现了一道圣旨。圣旨上说,朱棣虽然造反,但是绝对不是本意,所以以后不能伤害朱棣,也就是建文帝的四叔。不然在战斗中朱棣早已经四好多次了。





世间美好永在


符合儒家价值的朱允炆

自从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决定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便以儒家思想为准绳。具体说来就是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我的印象中,朱允炆不说全部符合标准,至少是绝大多数都达标!

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明史》

大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标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母亲是不出名的吕氏。原本按继位顺序,朱允炆只能做个闲散王爷。不巧的是长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及母亲吕氏才有幸转正!他最显著的优点是孝顺,那一年他刚满十四岁,父亲朱标身染沉珂。始终担心父亲病情,日夜不离床榻。喂汤药是每日三次,翻身防褥疮不断绝。悉心照料下的朱标,挺了两年后撒手人寰!其孝顺的事迹令人钦佩,以至于老朱抚摸其额头说:“你这么孝顺日渐消瘦,难道忘了我这个爷爷吗!”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太祖抚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明史》

剥皮充草、戴撩审案等诧异场景,在老朱时期是司空见惯。如果说以上是贪官罪有应得,那么明朝官员俸禄之低更是罕见!在电视剧《朱元璋》中,诚意伯刘伯温家徒四壁,眼瞅着寒冬腊月将至,空空如也的米缸,衣柜里缺的冬衣,捉襟见肘的他只得吩咐仆人,把他的书法作品拿去换生活必需品!朱允炆上台后,大刀阔斧改革,全家都在北疆戍守的,放一人回乡务农,家里是独子入伍的,也给盘缠回乡!

诏兴州、营州、开平诸卫军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卫所军单丁者,放为民——《明史》

因而,朝臣都很怀念朱允炆时期,没有繁文缛节禁锢,而朱棣在永乐十八年,设置了侦缉机构东厂,比锦衣卫有过之无不及,刚过了四年稳定日子的百官,又处在严密监视的险恶环境中!

大明的焚书坑儒有多惨

至正十五年的太平陈迪家,朱标呱呱坠地于此。孩子的父亲正在鄱阳湖,与陈友谅杀得是天昏地暗。也许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的孩子却要藏在排水沟逃命!陈迪历经老朱、朱允炆、朱棣三朝,在老朱时期得意之笔,是在云南右布政使的位置上,勘定了曲靖、乌撒、乌蒙等少数民族的叛乱。时针走到朱允炆时期,陈迪担任礼部尚书,针对洪涝灾害提出20余条建议,皆被百官称赞朱允炆采纳!

——永乐大帝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大规模捕捉对抗他的人。除了方孝孺,陈迪首当其冲。他曾为李景隆大军转运粮草,屡次间接挫败朱棣的攻势!如果说取消朱标的帝号,取缔朱允炆的年号,是证明朱棣继位的合法性,那么他杀陈迪就有点过了!不堪辱骂的朱棣,将陈迪与其子凤山、丹山等六人凌迟处死!世人皆感叹其悲壮,为他装殓时发现《五噫歌》一卷,留下五个月的幼子陈珠孤苦无依。

既死,人于衣带中得诗及《五噫歌》,辞意悲烈。苍头侯来保拾其遗骸归葬。妻管缢死。幼子珠生五月,乳母潜置沟中,得免。——《明史》

最后在乳母的帮助下,躲藏在排水沟才大难不死。这与陈迪悉心照料朱标,形成强烈的反差,是故有人觉得朱允炆人好原因有三:一他的孝顺感动世人,二他的宽怀朝臣欣赏,三朱棣的凶狠为人不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