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一下王鐸和王羲之寫的兩個“竹”字,究竟筆法差異大還是結構差異大?

千千千里馬


首先覺得兩個竹字王鐸的給人壯美之感,王羲之的給人柔美之感。

王鐸善於將小字拓而為大,寫成巨幅立軸,筆畫加粗是手段之一,他寫的竹字第一撇方起筆方收筆雄強厚重而含蓄。最後一筆長豎鉤直中帶曲,剛健有力。起筆用篆書的圓起筆,線條有鋼筋鐵骨的質量感。

王羲之的竹字,除了第三筆外,都是露鋒尖起筆,靈動奇妙,六個筆畫像六片竹葉在風中搖曳。婀娜多姿,生動活潑。線條質感溫潤流麗。

王鐸寫的竹字左右比例為一比二,外形結構呈縱勢,王羲之寫的竹字左右結構大約比例為一比一,外形結構呈橫勢。

終上所述:這兩個竹字,風格、線條質感、筆法、結構都有較大差異。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1一4為王鐸書行書單字,5一8為王羲之書行書單字。)











神韻軒書法


出這個問題的人極有水平,贊一個。這兩個字代表了兩種筆法,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結體方法。看了前面的回答,基本上沒答到尿點。


王羲之的“竹”與王鐸的“竹”,區別的根本在筆法上,一為方筆,一為圓筆。

所謂用筆,無外乎方圓。何為方筆,何為圓筆,簡單地說,方筆就是側鋒,圓筆就是中鋒。

有人講,學習書法要“筆筆中鋒”,這話是不對的,王羲之的書法中就較多側鋒,方筆使用的關鍵是要及時將側鋒調整為中鋒,不能一側到底,變成偏鋒病筆。

王羲之影響深遠,二王書風仍是今天的主流。王系一脈楷書丶行書多方筆的局面,在顏真卿出現後為之一變。

顏真卿以篆法作書,裹鋒絞轉,一改王羲之的筆法,這是他的偉大之處,也由此確立了方筆與圓筆之分立,這是他能與王羲之並稱為書法史上兩座高峰的重要原因。

而王鐸的這一“竹”字,正是使用顏真卿的篆法線條,以中鋒行筆,通過絞轉寫就。王羲之的“竹”則以方筆為主,這兩個“竹”字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筆法。



再說結體。書法的結體講究奇正相生,奇和正是兩種不同的結體方法。正,當然是端正;奇,則是要有欹側,要通過不齊正達到正,這方面米芾是高手。


王羲之的“竹”寫得中規中矩,端正端莊,以正面示人。而王鐸的“竹”,左小右大,左上右下,看似不穩,卻又通過最後一筆將字扳回,在險中求穩,深得米芾真傳。

出題的人,你是高手,希多交流。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這兩個竹字,無論筆法還是結構,都有很大差異。

根據字的陰陽理論,左為陽,右為陰。那麼竹字兩邊是同樣結構,根據易理,應該陽略小陰略大。而王羲之和王鐸的竹字,都符合這一規律。


還是根據陰陽理論,左小為陽不足,陽不足,須上。因為上為陽,陽不足必上而補之。那麼,根據間架結構的規則,也是左小,為上齊。實際上,這兩個字,也是遵循上齊原則的。很多人認為,上齊是平的,不對上齊一般都是左邊略低,右邊略高,或者稱抗肩。


漢字實際上,還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守中。一般被稱為中宮收緊。這兩個字,基本都做到了中宮收緊。

根據結構法則,左右一般是不連接的,所謂君子和而不同。上下一般是連接的,所謂上下一氣。王鐸的竹字,符合君子和而不同。

而王羲之的竹字,體現的是上下一氣。左右結構,體現上下一氣,很難做到。王羲之通過本該上齊的左側部分,略微下移。下一之後,竹字的一橫,作為屬於陰性的筆畫。其右上端,恰恰托起右邊竹字的一撇下端。如果偏旁會說話,就好像他再說,我不是不再往上一點,是因為我扛著那一撇呢。如果真像王鐸的那一最後一豎,你是不是覺得前半部分有些扛不住。所以,王羲之將最後一豎,通過牽絲,吊在下面,從而使字不失衡。



從筆法看,王羲之出鋒很多,同時側鋒中鋒並用。而王鐸,是藏鋒居多,只是最後一筆,出了一下側鋒,並且這個字,是筆筆中鋒。


秩和律師147753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王鐸和王羲之寫的兩個“竹”字,在結構上的差距不大,主要還是筆法上的不同,通過這兩個字的分析,可以給書法愛好者一些啟示。


上圖這個“竹”字,出自《晉 · 王羲之 · 蘭亭序》,結構上端莊平正,筆法上採用以楷法寫行書,一筆一劃,細緻入微,藏鋒露鋒,交代得非常清楚,注重對比和變化(如兩撇畫“一彎頭撇,一蘭花撇”,兩豎筆“一收一垂”,“一靠一離”,兩橫的筆法“一藏一出鋒”),這是典型的二王一路行書筆法風格。這個字可謂“平凡之中見崎嶇”,秀麗典雅,若沒有一定的眼力,還看不出它的美來!


再看王鐸大字“竹”字,結構上仍然較為平正,筆法上是明顯的以草書的筆法來寫行書,一筆一劃不重細節,筆法上不如王羲之的精道入微,而是用拖筆寫就,融合了碑的風格,所以這個字以“氣勢勝”。


這兩個字的比較,代表了兩個筆法和兩種風格的不同,書法愛好者多自行去揣摩,一定會有所得。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


麓風軒


王羲之我們大家都知道,是東晉的著名書法家,以行書、楷書和草書最為出名,其中行書《蘭亭序》成為千古名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本人也被後人稱之為“書聖”。

仔細看了王鐸和王羲之的這個“竹”字,其實二者在結構上的差別並不大,都是左右兩個部分左邊小右邊大,左邊收緊右邊放鬆。


之所以這樣,原因很簡單:

首先王鐸本身就是學習王羲之的,他對於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是下過很大功夫的,二者的字在結構上相似是很正常的。

其次,從漢字的規律上來看也是左邊小右邊大好看,漢字結構的處理規律也一般是左低右高的。

二者的這個字在用筆上是有區別的。

二者字的大小並不一樣,王鐸的這個字是大字,王羲之的字是小字,用筆上肯定是有差異的。

大字講究氣勢,所以筆畫一定要粗,寫的太細了筆畫無法支撐整個字體結構,書寫的時候要更多的用筆肚。

而王羲之的這個字是小字,更加註重細節,書寫時用筆尖更多一點,如果用筆肚去寫,小字就會沒有靈氣。

所以這兩個字的雖然結構相近,但是用筆方法並不一樣,從這兩個“竹”字我們也可以學習到大字和小字用筆的不同點,這個規律放到其它的字體上一樣適用。

你覺得呢?


不二齋


為了答這道題,專門抬著手機在大街上讓不同年齡,性別的十個人看這兩個字。大家得出的結論十比零。一致認為第二個好看。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字如其人”。當然不是說人長的漂亮俊美,寫的字就如其形。如的是人的情性,人的志氣。

王鐸是一個投降清兵的明朝官員。在他的字上當然看不出這個來。如果能從一個人的字跡中看出他是壞蛋,估計做壞事的人一輩子都不敢寫字。否則被人一看便知他是壞蛋。當我們知道這個人的生平以後,他的字再好也不會有人學。比如宋代的幾個大奸臣,蔡京,秦檜,他們的書法一等一類。可世人誰會說“我的書法學習的是秦檜”?避之唯恐不及,那能去學呢!



王鐸的名氣自然趕不上秦檜,官職不如秦檜顯赫,做的壞事也沒有秦檜多,書法呢,也沒有秦檜好。原本並不十分有名的王鐸,近些年來風頭超勁。有人甚至認為他已經超過了書聖王羲之。其根據是日本人說的“小王勝大王“。這不,拿這個街頭婦孺皆能辨優劣的”竹”字來說事。日本人認你就認?日本人說“小王勝大王”,也只是極個別的人。王羲之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地位超乎你想象。他們是把王羲之當神一樣的供奉。怎麼我們就不以王羲之為傲?反倒是看到對書聖不利的言論卻興奮異常?我很奇怪現在的王鐸吹捧者,安的什麼心?



子衿書法


王鐸和王羲之寫的兩個“竹”字, 各有其特色,都是書法之佳作,難得的好字,給人以享受,可以作為練習書法臨帖的範本。要說兩者之間的差異我認為,筆法有差異,各有所不同,都有其妙處,都有其長處,對於書法家來說,各有各的筆法,各有各的妙處,存在就是必然,自個的也是王道。對於書法欣賞者來說,也各有各的欣賞能力和愛好,可以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當然要一定比個高低不可,我還是更偏愛王羲之書寫的“竹”字,此竹無論從結構到筆法都很完美,不愧為是”書聖“之寶墨。

說到書法的厲害是結構還是筆法?這也許沒有清一色的答案,有的人認為書法結構很重要;有的認為書法筆法很重要,沒有筆法就不是書法。就書法來說,先要練習好結構,只有結構練習好了,再練習筆法,便可順其自然,這樣就可以達到結構、筆法兩全其美之目的。書法沒有好的結構,字就立不起來,這是不行的。不過,要使筆法優美,更得下苦功夫不可,真正做到使筆法應用自如,落筆有法,下筆有款,筆筆生輝,這樣書法就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了。一個真正的書法家需要幾十年的刻苦練習,筆法美是一個需要用很長時間練習才能達到的。正是如此,書法美在筆法,立在結構,難在筆法,好的筆法就好的書法,從這一點上來說,筆法比結構更重要更厲害。這是自己的看法。


悟思必得


這個開題很具體,很簡單。

但是

這個問題的核心不是技法問題。

是什麼?

我一直覺得

種種的藝術形式

其實是人的一種“精神投胎”。

精神,指人的思想、修養等。

投胎,指人的具體行動,比如:

畫家畫畫

書法家寫字

作曲家寫曲子

歌唱家演唱

舞蹈家跳舞

………………………………………

不同的思想、精神

那麼反映到具體的藝術表現上

就千變萬化了

所以

學習書法也好

書法鑑賞也好

要通過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東西

看到其內在的、久遠的文化精神。



老跨鬥


千里馬啊千里馬中的千千千里馬,那就是萬里馬中的萬里馬嘍😄

你真的是很搞笑,倒像是一個考官。不過從你每次提問邀請的問題來看,還是有一些水平的,就不和你計較了。

王羲之是華夏書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也是至今無人可以逾越的高峰。他諸體皆善,法度完美是歷代從帝王將相到普羅大眾膜拜的偶像。自古以來貶低他的人微乎其微,一個微是指人少,屈指可數,一個微是指貶王的,成就都很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王鐸是一個二臣,也就是俗話說的反骨仔,或者說是叛徒。至今被人還提起的就是它書法了,認為他的書法有雄強之勢。這是對書法瞭解不多的表面直觀感覺和認識。

從你給這兩個字的對比就可見端倪。
竹字是一個同類並列結構。左右構成部分基本是完全一樣的。從這個字的筆勢來看,左收右放,其勢內斂,從這個字的筆勢走向來看,他的意圖是筆勢迴環,可惜意斷,也就是氣斷了,因此也沒有達到左收右放力量內斂的效果。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有這個效果而已。從用墨筆跡來看,筆鋒蘊墨飽滿空中意逆側鋒行筆,迴轉雲篆中鋒而行,收筆挫筆倒左上內收。從圖可知,意逆側鋒就一灘墨漬,基本上分不清筆勢力量,雲篆中鋒軌跡拖沓,挫筆閃收就一個疙瘩,一點都不乾脆利落。整體效果看起來了左收右放,顧盼有情,有雄強的姿態。認真仔細看一下,就會覺得是一個不修邊幅,衣著邋遢到快要死的病人,有氣無力,象條死蛇,疲軟極了。仔細分析後結合他的人生經歷,他的書法確實很像他的人生,外強中乾就是一個二五仔!

再看王羲之的這一個字

因為這個不是真跡,就不做具體評價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現在對田鼠發起了挑戰,這隻田鼠和田鼠們也學過王羲之,還有冒充老師的田鼠罵過王羲之,說王羲之寫的字是館閣體。

王鐸和田鼠都學著王羲之,受著書聖的恩澤,也都罵過王羲之,這個叫做吃著奶罵娘。真他媽的不是東西。

好啦,萬里馬,我在等著最後滅鼠的機,不和你瞎扯了。不要拜拜了😄


guihuxuan1


首先。這樣兩個單字的進行對比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有些字放在整幅作品中是非常協調的,但單拿出來卻很難看。書法不能就字論字,要看他在整幅作品中的作用。

其次。這兩個字的大小完全是不一致的。王羲之的這個“竹”字指甲蓋大小。王鐸的這個是大字。大字和小字的用筆方法肯定是不一樣的。大字追求的是氣勢,小字追求的是精緻。

第三。王鐸本身對王羲之最有很多年的研究,在《聖教序》等作品上下過很大的功夫。王朵的臨摹,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字型。這兩個字的結構基本相同,左小右大,左低右高。用筆差異更大,無論是藏鋒露鋒,還是中鋒側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